寿命长色差大有机可逆热致变色微胶囊及制备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510217133.9

文献号 : CN104877065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郑立辉宋光森

申请人 : 武汉轻工大学

摘要 :

本发明公开寿命长色差大有机可逆热致变色微胶囊及制备方法。有机可逆热致变色微胶囊壁材由重量百分比30~95%丙烯酸酯或/和甲基丙烯酸酯、重量百分比5~70%二乙烯基和/或多乙烯基单体混和物、重量百分比0~10%丙烯酸和/或甲基丙烯酸混和物聚合而成,芯材由发色剂3,3‑双(4‑二甲氨苯基)‑6‑二甲氨基苯酞、显色剂4,4′‑二羟基二苯砜及选自1‑十二烷醇、1‑十四烷醇、1‑十六烷醇、1‑十八烷醇中的一种溶剂构成;其制备方法是由单体预聚而后经过悬浮聚合制成,得到的有机可逆热变色微胶囊具有寿命长色差大的优点,不会释放甲醛,不含双酚A,使用更安全。

权利要求 :

1.寿命长色差大有机可逆热致变色微胶囊,由芯材和包裹芯材的壁材构成,其特征在于芯材是含有隐色染料、显色剂、溶剂的有机可逆热致变色复配物,壁材由单体混和物经聚合后得到,构成壁材的单体是:单体甲:重量百分比30~95%丙烯酸酯或/和甲基丙烯酸酯,单体乙:重量百分比5~70%二乙烯基和/或多乙烯基单体混和物,单体丙:重量百分比0~

10%丙烯酸和/或甲基丙烯酸,隐色染料是3,3-双(4-二甲氨苯基)-6-二甲氨基苯酞,显色剂是4,4'-二羟基二苯砜,溶剂选择1-十二烷醇、1-十四烷醇、1-十六烷醇、1-十八烷醇中的一种;有机可逆热致变色微胶囊吸光度大于0.4,有机可逆热致变色微胶囊至少能经历360次热循环实验,其吸光度衰减度小于3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寿命长色差大有机可逆热致变色微胶囊,其特征在于单体甲优选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单体乙优选二乙烯苯、 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二乙二醇二丙烯酸酯、三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 二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新戊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寿命长色差大有机可逆热致变色微胶囊,其特征在于有机可逆热致变色复配物中3,3-双(4-二甲氨苯基)-6-二甲氨基苯酞、显色剂、溶剂的重量比优选

1∶(1~6)∶(50~25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寿命长色差大有机可逆热致变色微胶囊,其特征在于有机可逆热致变色复配物芯材重量与单体混和物重量和之比优选1∶(0.8~2.4)。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寿命长色差大有机可逆热致变色微胶囊,其特征在于有机可逆热致变色微胶囊粒径在40~600微米。

说明书 :

寿命长色差大有机可逆热致变色微胶囊及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到有机可逆热致变色微胶囊及制备方法,特别涉及到丙烯酸酯基壁材的有机可逆热致变色微胶囊及制备方法,属精细化工领域。

背景技术

[0002] 有机可逆热致变色材料是指一种当温度高于或低于特定温度时,颜色能够发生变化的功能材料,且有记忆功能,可反复使用。基于电子得失机理的有机可逆热致变色材料一般由发色剂、显色剂、溶剂组成,发色剂决定变色材料体系的颜色,颜色深浅主要由显色剂决定,溶剂性物质起到调节变色体系变色温度的作用。
[0003] 由于电子给予体类染料组成的有机可逆热致变色复配物的色彩鲜艳、变色灵敏,价格低于液晶材料,因而在纺织品印染、印刷油墨、防伪、示温材料、涂料中得到了一定应用,但其主要缺点是在发生颜色变化时,其中的溶剂会从固体变为液体或从液体变化固体,因而易受环境影响,遇到强酸时,会失去变色可逆性,遇到强碱时,强碱会与弱酸性显色剂反应,也会失去变色可逆性,可能会在某些有机溶剂中溶解,因而要求将有机可逆热致变色复配物与使用环境隔离开来,隔离开的一种方法就是使用高分子材料将有机可逆热致变色材料包裹起来,得到含有有机可逆热致变色材料的微胶囊,这个制备过程也称为微胶囊化,微胶囊中的有机可逆热致变色复配物称为芯材,将芯材包裹起来的高分子材料称为壁材,要求壁材能耐强酸强碱和有机溶剂,不易降解,壁材透明,吸光率低,可以防止对有机可逆热致变色材料变色敏锐性和鲜艳性的影响。
[0004] 制备有机可逆热致变色微胶囊的文献很多,但壁材种类不多,中国专利CN102477290公开了一种热敏变色材料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壁材原料是蜜胺树脂预聚体,中国专利CN102807853公开的的壁材是苯乙烯-顺丁烯二酸酐共聚物与脲醛树脂预聚物形成的包壁体系,虽然脲醛树脂蜜和蜜胺树脂密封性较好,但其透光性差,导致脲醛树脂和蜜胺树脂作壁材的有机可逆热致变色材料微胶囊,发生颜色变化时色差小;由于脲醛树脂或蜜胺树脂与热致变色复配物存在不相容的问题,导致有机可逆热致变色微胶囊在经历温度变化后会很快失去变色性能,使用寿命短;另外无论是脲醛树脂还是蜜胺树脂,在使用过程可能会有甲醛释放出来,而甲醛是公认的致癌物质;其它常见壁材有明胶,虽然明胶的透光性优于脲醛树脂、蜜胺树脂,但受明胶性质限制,其稳定性较差,容易降解。现有的基于电子得失机理的有机可逆热致变色复配物,大多使用双酚A作显色剂,双酚A是内分泌干扰物,在自然界及环境中积累会产生严重的环境及生态问题。
[0005]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色差大或者说颜色变化明显、热致变色性能稳定或者说寿命长、不含双酚A、不会释放甲醛的有机可逆热致变色微胶囊,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制备有机可逆热致变色微胶囊的方法。

发明内容

[0006] 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公开一种寿命长色差大有机可逆热致变色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
[0007] 寿命长色差大有机可逆热致变色微胶囊,由芯材和包裹芯材的壁材构成,其中的芯材是含有隐色染料、显色剂、溶剂的有机可逆热致变色复配物,壁材由单体混和物经聚合后得到,构成壁材的混和物是:
[0008] 单体甲:重量百分比30~95%丙烯酸酯或/和甲基丙烯酸酯,
[0009] 单体乙:重量百分比5~70%二乙烯基和/或多乙烯基单体混和物,[0010] 单体丙:重量百分比0~10%丙烯酸和/或甲基丙烯酸,
[0011] 有机可逆热致变色微胶囊吸光度大于0.4,有机可逆热致变色微胶囊至少能经历360次热循环实验,其吸光度衰减度小于30%;
[0012] 单体甲优选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酯;单体乙优选二乙烯苯、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二乙二醇二丙烯酸酯、三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二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新戊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
[0013] 有机可逆热致变色复配物的发色剂优选3,3-双(4-二甲氨苯基)-6-二甲氨基苯酞(CAS号:1552-42-7,结晶紫内酯)),显色剂优选4,4′-二羟基二苯砜(CAS号:80-09-1,双酚S),溶剂选择1-十二烷醇、1-十四烷醇、1-十六烷醇、1-十八烷醇中的一种。
[0014] 有机可逆热致变色复配物中3,3-双(4-二甲氨苯基)-6-二甲氨基苯酞、显色剂、溶剂的重量比优选1∶(1~6)∶(50~250)。
[0015] 有机可逆热致变色复配物芯材重量与单体混和物重量和之比优选1∶(0.8~2.4)。
[0016] 有机可逆热致变色微胶囊粒径在40~600微米。
[0017] 寿命长色差大有机可逆热致变色微胶囊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18] a)在单体甲或单体甲和单体丙混和物中加入油溶性引发剂预聚,
[0019] b)预聚后加入有机可逆热致变色复配物,
[0020] c)加入单体乙,将其在含有分散剂的水溶液中分散成水包油型乳液,[0021] d)进行自由基聚合反应,过滤洗涤干燥得有机可逆热致变色微胶囊。
[0022] 制备有机可逆热致变色微胶囊时引发剂优选偶氮二异丁腈,引发剂用量占单体甲的重量百分比优选0.5~2%,预聚温度60~70℃,预聚时间30分钟。
[0023] 制备有机可逆热致变色微胶囊时分散剂优选聚乙烯醇,聚乙烯醇水溶液的浓度优选0.1%~0.8%。
[0024]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有机热致可逆变色微胶囊的寿命长,色差大,无甲醛释放、无双酚A,使用更安全。

附图说明

[0025] 图1是热循环实验前后对比例1、实施例1、实施例2样品热循环实验前后的吸光度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0026] 为进一步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优选实施方案进行描述,但是应当理解,这些描述只是为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特征和优点,而不是对本发明权利要求的限制。
[0027] 寿命长色差大有机可逆热致变色微胶囊,包括芯材和包裹芯材的壁材构成,其特征在于其中的芯材是含有隐色染料、显色剂、溶剂的有机可逆热致变色复配物,壁材由单体混和物经聚合后得到,构成壁材的混和物是:
[0028] 单体甲:重量百分比30~95%丙烯酸酯或/和甲基丙烯酸酯,
[0029] 单体乙:重量百分比5~70%二乙烯基和/或多乙烯基单体混和物,[0030] 单体丙:重量百分比0~10%丙烯酸和/或甲基丙烯酸,
[0031] 有机可逆热致变色微胶囊吸光度大于0.4,有机可逆热致变色微胶囊至少能经历360次热循环实验,其吸光度衰减度小于30%;
[0032] 有机可逆热致变色复配物中发色剂优选3,3-双(4-二甲氨苯基)-6-二甲氨基苯酞,显色剂优选4,4′-二羟基二苯砜,溶剂优选1-十二烷醇、1-十四烷醇、1-十六烷醇、1-十八烷醇。
[0033] 3,3-双(4-二甲氨苯基)-6-二甲氨基苯酞、显色剂、溶剂的重量比优选1∶(1~6)∶(50~250)。
[0034] 有机可逆热致变色复配物芯材重量与单体混和物重量和之比优选1∶(0.8~2.4)。
[0035] 有机可逆热致变色复配物微胶囊粒径在40~400微米。
[0036] 聚丙烯酸酯、聚甲基丙烯酸酯基聚合物无色且具有良好的透光性、耐候性和耐老化性突出等特性,因而是制备热致变色微胶囊壁材的优良材料。
[0037] 单体甲中的丙烯酸酯或/和甲基丙烯酸酯选自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丁酯、2-羟基乙基丙烯酸酯、丙烯酸叔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异丁酯、丙烯酸苄酯、甲基丙烯酸羟丙酯、甲基丙烯酸环己酯,优选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酯、,单体甲的重量百分比为30~95%。
[0038] 实验发现,仅有单体甲形成的均聚物无法制备出热致变色微胶囊,单体乙是二乙烯基或多乙烯基单体,单体甲与单体乙的共聚物能够形成微胶囊,单体乙选自二乙烯苯、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二乙二醇二丙烯酸酯、三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二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新戊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1,4-丁二醇二丙烯酸酯、1,5-戊二醇二丙烯酸酯、1,6-己二醇二丙烯酸酯、1,10-癸二醇二丙烯酸酯、聚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四甘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单体乙优选二乙烯苯、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二乙二醇二丙烯酸酯、三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二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新戊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实验发现,当单体乙重量百分比小于5%时,无法形成微胶囊,而当单体乙过多时,尤其是多乙烯基酯类单体过多时,热致变色微胶囊颜色存在明显差别,选择单体乙重量百分比5~70%。
[0039] 单体丙的加入能改善微胶囊的耐溶剂性能,但加入过多则有机可逆热致变色微胶囊的变色可逆性会受到影响,重量百分比为0~10%。
[0040] 基于电子得失机理的有机可逆热致变色材料一般由发色剂、显色剂、溶剂组成,发色剂决定变色材料体系的颜色,颜色深浅主要由显色剂决定,溶剂性物质起到调节变色体系变色温度的作用。热致变色复配物的发色剂优选3,3-双(4-二甲氨苯基)-6-二甲氨基苯酞,显色剂优选4,4′-二羟基二苯砜,溶剂选择1-十二烷醇、1-十四烷醇、1-十六烷醇、1-十八烷醇中的一种。
[0041] 有机可逆热致变色复配物中三类物质必须保持在一定比例范围,才能显示明显的颜色变化,当比例不合理时,复配物的热致变色性能会受到影响,或者颜色变化很小,严重时甚至会失去可逆性,3,3-双(4-二甲氨苯基)-6-二甲氨基苯酞、显色剂、溶剂的重量比优选1∶(1~6)∶(50~250)。
[0042] 热致变色材料使用过程中当然涉及到颜色及颜色的变化,在辞海中将两个颜色之间的差异定义为色差。颜色包含色调、饱和度和亮度3个特征,色差是这3者综合的差异。色差一般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靠主观感觉,将色差分成几个等级,制成标准样卡,作为相对比较依据;另一种用测色仪测定,由人工计算或仪器自动显示所给出的数据进行比较。国际上常用NBS(美国国家标准局)色差单位。3,3-双(4-二甲氨苯基)-6-二甲氨基苯酞复配物在低于溶剂温度范围内显蓝色,高于溶剂熔点温度时,显示白色,在热致变色材料研究中,对色差描述使用较多的是靠主观感觉给出的颜色,比如蓝色的差别一般用深蓝、蓝色、天蓝、浅蓝、微蓝等等词语表示,显然很不准确;利用带有积分球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使用漫反射方法,可以准确地度量粉末状物质在不同波长范围内的吸光度,北京普析通用仪器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TU-1901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积分球型号是IS19-1。岛津UV-3600、thermofisher scientific赛默飞Evolution 600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及附件均可完成这些性质测定,具体测定的操作方法以产品说明书中记载为准。
[0043] 在有机可逆热致变色材料使用过程中,自然要求有机可逆热致变色材料能够经受反复的温度变化而色差变化不大,即要求有机可逆热致变色微胶囊有比较好的热稳定性,因此将有机可逆热致变色材料加热到变色温度以上,并降温冷却到变色温度以下,使之反复经历这种热循环,在低于溶剂熔点温度时,3,3-双(4-二甲氨苯基)-6-二甲氨基苯酞作为发色剂的可逆热致变色复配物显蓝色,对3,3-双(4-二甲氨苯基)-6-二甲氨基苯酞作为发色剂的热致变色材料复配物的紫外可见光谱测量发现,复配物在610nm的吸光度最大,当超过溶剂熔点温度时,复配物在610nm的吸光度趋于零,在自然光下肉眼观察呈白色,因此可以将610nm吸光度作为3,3-双(4-二甲氨苯基)-6-二甲氨基苯酞为显色剂复配物及微胶囊化产物的颜色及颜色变化的量度,吸光度越大,表明蓝色越深,也表示有机可逆热致变色微胶囊变色前后色差越大,采用610nm吸光度及变化可以更准确度量有机可逆热致变色微胶囊的颜色变化,要求有机可逆热致变色微胶囊本身的吸光度越大越好;把未经历热循环实验的有机可逆热致变色微胶囊称为原样,与原样的吸光度相比,在经历反复温度变化引起颜色变化时,要求微胶囊在610nm的吸光度变化越小越好,即意味着微胶囊有更长的使用寿命,也意味着微胶囊变色前后更大的色差,也有更好的热循环稳定性,为定量衡量热致变色微胶囊经历热循环实验前后颜色变化大小,定义吸光度衰减度为经历N次热循环实验后有机可逆热致变色微胶囊吸光度与原样的吸光度之差与原样吸光度之比的百分数,其中对于脲醛树脂壁材的热致变色微胶囊N=240次,对于单体甲、单体乙、单体丙聚合物为壁材的有机热致变色微胶囊来说,N=360次。
[0044] 热循环实验方法如下:在磨口试管中放入一定质量的热致可逆变色微胶囊,将其放置于热循环系统中,温度在低于溶剂熔点3摄氏度和高于溶剂熔点3摄氏度之间循环交替,每隔一定热循环次数取出样品。利用双光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及其积分球附件测量样品吸光度变化。
[0045] 有机可逆热致变色微胶囊的耐酸耐碱性能测试方法:用电子天平分别称取4份0.02g有机可逆热致变色微胶囊,将其放置于磨口试管中,分别加入2.00克0.10mol/L盐酸溶液、0.10mol/L乙酸溶液、0.10mol/L氢氧化钠溶液和0.10mol/L三乙醇胺溶液,用磨口塞密封,在室温下放置24h,将微胶囊取出烘干,对比例1、实施例1、实施例2的有机可逆热致变色微胶囊仍然具有可逆热致变色性能。0.02克有机可逆热致变色复配物均溶于2.00克
0.10mol/L盐酸水溶液、0.10mol/L乙酸水溶液、0.10mol/L氢氧化钠水溶液和0.10mol/L三乙醇胺水溶液,且溶液无色。
[0046] 耐溶剂性能测试方法:用分析天平分别称取7份0.02g有机可逆热致变色微胶囊,将其放置于磨口试管中,分别加入2.00g甲苯、苯、二氯甲烷、三氯甲烷、正庚烷、乙酸乙酯和石油醚,用磨口塞密封,在室温下放置24h,将微胶囊取出烘干,观察有机可逆热致变色微胶囊是否具有可逆变色性能。0.02克有机可逆热致变色复配物均溶于2.00克2.00g甲苯、苯、二氯甲烷、三氯甲烷、正庚烷、乙酸乙酯和石油醚中,且溶液无色。
[0047] 粒度分布使用标准分样筛筛分得到。
[0048] 奉命长色差大有机可逆热致变色微胶囊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49] a)在单体甲或单体甲和单体丙混和物中加入油溶性引发剂预聚,
[0050] b)预聚后加入有机可逆热致变色复配物,
[0051] c)加入单体乙,将其在含有分散剂的水溶液中分散成水包油型乳液,[0052] d)进行自由基聚合反应,过滤洗涤干燥得有机可逆热致变色微胶囊。
[0053] 引发剂优选偶氮二异丁腈,引发剂用量占单体甲的重量百分比优选0.5~2%,预聚温度在60℃~70℃之间,预聚时间30分钟。
[0054] 丙烯酸酯和/或甲基丙烯酸酯分子内含有碳碳双键,且与不饱和键相连的基团具有较大的极性,因而容易进行自由基聚合反应,对于自由基聚合反应来说,从单体到聚合物要经历链引发、链增长、链终止三个阶段,自由基引发反应后,链增长迅速进行,延长聚合时间,只是增加单体的转化率,而聚合物分子量并不发生变化,发色剂4,4′-二羟基二苯砜含有酚羟基,对于乙烯类单体的自由基聚合来说,酚类物质是常见的阻聚剂,当有机可逆热致变色复配物选择酚类物质作显色剂时,由于酚类物质的阻聚作用的影响,单体聚合速度明显降低。
[0055] 对于单体甲或单体甲和单体丙来说,预聚温度在30℃~80℃之间,根据实验结果,引发剂用量在优选范围内,预聚温度优选60℃~70℃之间,预聚时间30分钟时,得到的预聚液加入芯材及单体乙容易分散,预聚时间过长,预聚液粘度过大,无法制备热致变色微胶囊。
[0056] 引发剂用量大,产生的自由基多,聚合物分子量倾向变小,引发剂用量小,则聚合速度变慢,优选的引发剂用量占单体甲的重量百分比在0.01~10%,优选0.1~4%,更优选0.5~2%。
[0057] 聚合方法分为本体聚合、悬浮聚合、溶液聚合和乳液聚合。乳液聚合所得到的颗粒很小,一般小于1微米,产物很难分离,对于可逆热致变色复配物的微胶囊化来说,本体聚合及溶液聚合自然无法满足要求,悬浮聚合成为首选方法。悬浮聚合是通过强力搅拌并在分散剂的作用下,将单体以微珠形式分散于介质中由油溶性引发剂引发进行的聚合,在悬浮聚合体系中,水是连续相,单体为分散相,单体不溶或微溶于水,引发剂只溶于单体,悬浮聚合与本体聚合完全一样,每一个微珠相当于一个小的本体,悬浮聚合中主要考虑如何避免聚合物形成过程中的粘连问题,因为粘连往往导致散热困难,甚至会产生爆聚,致使聚合过程不能顺利进行,在连续相中添加分散剂是避免聚合过程中粘连问题的有效方法,分散剂分为两类,一类是难溶于水的无机物,如碳酸钙、氧化镁、滑石粉、碳酸钡、硫酸钙、硅藻土等,其作用是起机械隔离作用;另一类是水溶性的高分子,如聚乙烯醇、阿拉伯树胶、聚丙烯酸和聚甲基丙烯酸的盐类、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淀粉、明胶、羟甲基纤维素、聚乙烯吡咯烷酮等,其作用是吸附在液滴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使用无机分散剂,在后续处理过程中影响聚合物的光学性能,因而选择使用水溶性高分子,在水溶性高分子中以阿拉伯树胶粉为分散剂时,分散作用较差,常常结块,无法形成微胶囊,选择使用部分醇解的聚乙烯醇,聚乙烯醇聚合度优选1000~3000,聚乙烯醇的醇解度优选80~95%,更进一步优选聚乙烯醇聚合度1500~1900,聚乙烯醇的醇解度85~90%。聚乙烯醇用量选择占水相重量的0.01%~5%,优选0.05%~2%,更优选0.1%~0.5%。
[0058] 以下以优选实例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0059] 实施例1、用电子天平称取精制过的甲基丙烯酸甲酯(MMA)10.0克于三口烧瓶中,加入引发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0.10克,在65℃水浴条件下预聚30min,加入有机可逆热致变色复配物10.0克,加入二乙烯苯(DVB)1.00克,有机可逆热致变色复配物配比是3,3-双(4-二甲氨苯基)-6-二甲氨基苯酞∶4,4′-二羟基二苯砜∶1-十六烷醇的配比取1∶3∶150,将混合物加入200克重量百分比浓度为0.3%聚乙烯醇(PVA)水溶液中,使用高剪切乳化机剪切乳化3min,然后升温至75℃,继续反应3h,再升温至85℃反应1h。将产物洗涤过滤,烘干得微胶囊产物粉末。
[0060] 实施例2、用电子天平称取精制过的甲基丙烯酸甲酯(MMA)10.0克和甲基丙烯酸(MAA)0.20克于三口烧瓶中,加入引发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0.10克,在65℃水浴条件下预聚30min,加入热致变色复配物10.0克,加入二乙烯苯1.50克,有机可逆热致变色复配物配比是3,3-双(4-二甲氨苯基)-6-二甲氨基苯酞∶4,4′-二羟基二苯砜∶1-十六烷醇的配比取1∶3∶150,将混合物加入200克重量百分比浓度为0.3%聚乙烯醇(PVA)水溶液中,使用高剪切乳化机剪切乳化3min,然后升温至75℃,继续反应3h,再升温至85℃反应1h。将产物洗涤过滤,烘干得微胶囊产物粉末。
[0061] 对比例1、制备脲醛树脂壁材的有机可逆热致变色微胶囊,将一定量的变色复配物加入制备好的脲醛树脂预聚液中,待有机可逆热致变色复配物完全熔化,使用含4%阿拉伯树胶的水溶液作为水相,芯材重量10克,预聚液中尿素和甲醛的重量和10克,热致变色复配物配比是3,3-双(4-二甲氨苯基)-6-二甲氨基苯酞∶4,4′-二羟基二苯砜∶1-十六烷醇的配比取1∶3∶150,使用高剪切分散乳化机剪切乳化3min后,缓慢滴加稀乙酸溶液调节溶液pH值4.2,将产物洗涤过滤,烘干得微胶囊产物粉末。
[0062] 将实施例1、实施例2和对比例1得到的热致变色复配物微胶囊粉末进行吸光度测定,使用带有积分球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按照仪器说明书操作方法进行测定,得到吸光度,其数值分别是1.262、0.875、0.265。
[0063] 经过360次热循环实验后,将实施例1、实施例2和对比例1经过240次热循环实验得到的热致变色微胶囊按照热循环实验方法进行实验得到吸光度,其数值分别是1.222、0.672、0.152,按照吸光度衰减度定义计算,其衰减度分别是3.20%、23.2%、42.6%。
[0064] 图1是实施例1、实施例2中微胶囊原样及热循环实验360次后微胶囊样品的吸光度曲线,对比例1中微胶囊原样及热循环实验240次后样品的吸光度曲线也在图1中列出。
[0065] 对比例1、实施例1、实施例2的有机可逆热致变色微胶囊耐溶剂试验结果列于表1,表1中“√”表示经过耐溶剂试验后,有机可逆热致变色微胶囊仍然具有可逆热致变色能力,“×”表示经过耐溶剂试验后,有机可逆热致变色微胶囊失去可逆热致变色能力。
[0066] 表1、
[0067]
[0068]
[0069] 粒度分布范围40~600微米,实施例1、实施例2粒度均集中分散在80~300微米。
[0070] 实施例3、实施例4及对比例2到对比例5的实验数据及测定结果在表1中列出,实施例3和对比例2的其余数据及实施方法同实施例1;实施例4和对比例3的其余数据及实施方法同实施例2;
[0071] 对比例4和对比例5中与对比例1中的差别在于芯材重量均为10克,预聚液中尿素和甲醛的重量之和增加到20克、30克,其余数据及实施方法同对比例1。
[0072] 表2、
[0073]
[0074] 实施例3、实施例4粒度均集中分散在60~300微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