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振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410390112.2

文献号 : CN104912997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吉井教明石川亮太长江雄太畑中桂史

申请人 :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摘要 :

本发明提供构造新颖的隔振装置,其以轻量紧凑的构造也能确保主体橡胶弹性体的耐久性。在用主体橡胶弹性体(16)将内轴构件(12)和外托架(14)弹性连结起来的隔振装置(10)中,在外托架上设有向内轴构件侧开口的槽状部(42),内轴构件和槽状部由主体橡胶弹性体弹性连结起来。形成有贯通槽状部的底壁部(44)的贯穿孔(48),且在内轴构件上设有贯穿于贯穿孔中的贯穿部(24);在该贯穿部的比贯穿于贯穿孔中的部分靠顶端侧的部分设有朝贯穿部的外周侧突出的限位部(34)。并且,由限位部和槽状部之间的抵接构成限位机构,该限位机构在与贯穿部的突出方向相反的一侧限制内轴构件相对于外托架的相对位移量。

权利要求 :

1.一种隔振装置(10、70),其用主体橡胶弹性体(16、76)将内轴构件(12、72)和外托架(14、74)弹性连结起来,上述内轴构件(12、72)装配于构成振动传递系统的一方构件上,上述外托架(14、74)在该内轴构件(12、72)的外周侧沿周向延伸,装配于构成振动传递系统的另一方构件上,该隔振装置(10、70)的特征在于,上述外托架(14、74)具有在上述内轴构件(12、72)侧开口且沿该内轴构件(12、72)的轴向延伸的槽状部(42、90),该内轴构件(12、72)和该槽状部(42、90)由上述主体橡胶弹性体(16、76)弹性连结起来;并且,形成有贯通该槽状部(42、90)的底壁部(44、92)的贯穿孔(48、

96),另一方面,在该内轴构件(12、72)上设有朝该槽状部(42、90)的底壁部(44、92)突出且贯穿于该外托架(14、74)的该贯穿孔(48、96)中的贯穿部(24、80);并且,在该贯穿部(24、

80)的比贯穿于该贯穿孔(48、96)中的部分靠顶端侧的部分设有朝该贯穿部(24、80)的外周侧扩展的限位部(34、86),由该限位部(34、86)和该槽状部(42、90)之间的抵接构成限位机构,该限位机构限制该内轴构件(12、72)相对于该外托架(14、74)向该贯穿部(24、80)的突出方向相反的一侧的相对位移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振装置(10、70),其中,

在上述外托架(14、74)上,朝向与上述槽状部(42、90)的开口部相反的一侧突出设有能固定于构成上述振动传递系统的另一方构件上的装配部(50、98),该装配部(50、98)配置于上述限位部(34、86)的周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隔振装置(10、70),其中,

上述装配部(50、98)形成为包围上述贯穿部(24、80)的筒状,上述限位部(34、86)容纳配置于该装配部(50、98)的内周侧。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隔振装置(10、70),其中,

上述内轴构件(12、72)配置于上述外托架(14、74)中的上述槽状部(42、90)的开口部分且沿该槽状部(42、90)的槽长方向延伸,将该内轴构件(12、72)和该槽状部(42、90)弹性连结起来的上述主体橡胶弹性体(16、76)具有随着自该内轴构件(12、72)朝向该槽状部(42、

90)去而在槽宽方向上逐渐扩开的一对腿部(58、102)。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隔振装置(10、70),其中,

在上述内轴构件(12、72)中的上述贯穿部(24、80)的顶端一体形成有铆接片(30),并且,在相对于该贯穿部(24、80)独立的限位构件(34、86)上形成有形状与上述贯穿部(24、

80)对应的嵌装孔(36、88),贯穿于上述外托架(14、74)的上述贯穿孔(48、96)中的该贯穿部(24、80)的顶端部分被压入到该嵌装孔(36、88)中,并且,使该贯穿部(24、80)的该铆接片(30)在该贯穿部(24、80)的轴向上卡定于该限位构件(34、86),从而将由该限位构件(34、

86)构成的上述限位部(34、86)设于该贯穿部(24、80)的顶端部分。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隔振装置(10、70),其中,

在上述内轴构件(12、72)中的上述贯穿部(24、80)的顶端一体形成有铆接片(30),并且,在相对于该贯穿部(24、80)独立的限位构件(34、86)上形成有形状与上述贯穿部(24、

80)对应的嵌装孔(36、88),贯穿于上述外托架(14、74)的上述贯穿孔(48、96)中的该贯穿部(24、80)的顶端部分被压入到该嵌装孔(36、88)中,并且,使该贯穿部(24、80)的该铆接片(30)在该贯穿部(24、80)的轴向上卡定于该限位构件(34、86),从而将由该限位构件(34、

86)构成的上述限位部(34、86)设于该贯穿部(24、80)的顶端部分。

说明书 :

隔振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用于汽车的发动机支架等的隔振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以往,作为装配于构成振动传递系统的构件之间并将这些构件彼此隔振连结起来的隔振连结体或隔振支承体,公知有隔振装置,该隔振装置适用于汽车用的发动机支架等。此外,作为隔振装置的一种,还有如日本特开2006-118521号公报(专利文献1)所示那样,向装配于构成振动传递系统的一方构件上的内轴构件上外套装配于构成振动传递系统的另一方构件上的筒形的外托架,并利用主体橡胶弹性体将上述内轴构件和外托架弹性连结起来的筒型隔振装置。
[0003]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筒型隔振装置中,由内轴构件和外托架之间的抵接构成限制上述内轴构件和外托架的在与轴向成直角的方向上的相对位移量的限位机构,因此,要将外托架做得足够厚,以确保较高的变形刚性。
[0004] 但是,由铁、铝合金等形成的厚壁大径的外托架形成为在整周范围内包围内轴构件外周侧的筒形状,因此,隔振装置的重量容易变大,需要进一步轻量化。
[0005]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118521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6]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0007] 本发明是以上述情况为背景而完成的,其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以轻量紧凑的构造也能确保主体橡胶弹性体的耐久性的构造新颖的隔振装置。
[0008]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0009] 以下,记载为了解决这样的课题而完成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需要说明的是,以下所述的各技术方案中所采用的结构要素在可能的前提下可以以任意的组合来采用。
[0010] 即,本发明的第一技术方案为一种隔振装置,其用主体橡胶弹性体将内轴构件和外托架弹性连结起来,上述内轴构件装配于构成振动传递系统的一方构件上,上述外托架在该内轴构件的外周侧沿周向延伸,装配于构成振动传递系统的另一方构件上,该隔振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外托架具有在上述内轴构件侧开口且沿该内轴构件的轴向延伸的槽状部,该内轴构件和该槽状部由上述主体橡胶弹性体弹性连结起来;并且,形成有贯通该槽状部的底壁部的贯穿孔,另一方面,在该内轴构件上设有朝该槽状部的底壁部突出且贯穿于该外托架的该贯穿孔中的贯穿部;并且,在该贯穿部的比贯穿于该贯穿孔中的部分靠顶端侧的部分设有朝该贯穿部的外周侧扩展的限位部,由该限位部和该槽状部之间的抵接构成限位机构,该限位机构限制该内轴构件相对于该外托架向该贯穿部的突出方向相反的一侧的相对位移量。
[0011] 采用按照这样的第一技术方案构造的隔振装置,外托架的与主体橡胶弹性体的粘接固定部分形成为与筒形相比周向长度较小的槽形的槽状部,因此,能谋求外托架的轻量化。由此,能够将由振动传递系统的构成构件支承的外托架的共振频率设定为比来自振动传递系统的输入振动的频率高的频率,能够防止来自振动传递系统的输入振动因外托架的共振而被放大。
[0012] 此外,与外托架为筒形的情况相比,在具有槽形构造的外托架中,难以利用内轴构件和外托架之间的抵接限制内轴构件和槽状部的底壁部之间的离开位移量。在此,将内轴构件的贯穿部贯穿于贯通槽状部的底壁部的贯穿孔中,使设于贯穿部上的限位部自外周侧与槽状部的底壁部抵接,从而构成了限制内轴构件和槽状部的底壁部之间的离开位移量的限位机构。由此,即使外托架采用在内轴构件的外周侧沿周向局部延伸的槽形构造,也能防止主体橡胶弹性体的过大变形,充分确保其耐久性。
[0013] 此外,通过内轴构件的贯穿部和外托架中的贯穿孔的内周面之间的抵接,也能在槽状部的长度方向及宽度方向上限制内轴构件和外托架之间的相对位移。由此,能进一步提高主体橡胶弹性体的耐久性。
[0014] 本发明的第二技术方案以第一技术方案所述的隔振装置为基础,其中,在上述外托架上,朝向与上述槽状部的开口部相反的一侧突出设有能固定于构成上述振动传递系统的另一方构件上的装配部,该装配部配置于上述限位部的周围。
[0015] 采用第二技术方案,对于主体橡胶弹性体的固定粘接部分而言,槽状部的开口部设在与装配于振动传递系统的构成构件上的装配部相反的一侧,从而使外托架中的远离装配部的顶端部分轻量化,能谋求减小惯性(加速度/力)而改善振动状态。
[0016] 本发明的第三技术方案以第二技术方案所述的隔振装置为基础,其中,上述装配部形成为包围上述贯穿部的筒状,上述限位部容纳配置于该装配部的内周侧。
[0017] 采用第三技术方案,通过将装配部形成为筒状,能高效地确保装配部的变形刚性,实现装配部的薄壁化等所带来的轻量化等。而且,利用外托架的装配部包围相对于外托架进行相对位移的限位部的周围,因此,能防止因限位部与其他构件之间的干涉而导致限位部、其他构件产生损伤等。
[0018] 本发明的第四技术方案以第一~第三技术方案中的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隔振装置为基础,其中,上述内轴构件配置于上述外托架中的上述槽状部的开口部分且沿该槽状部的槽长方向延伸,将该内轴构件和该槽状部弹性连结起来的上述主体橡胶弹性体具有随着自该内轴构件朝向该槽状部去而在槽宽方向上逐渐扩开的一对腿部。
[0019] 采用第四技术方案,在具有随着自内轴构件朝向槽状部去而一边逐渐扩开一边延伸的一对腿部的主体橡胶弹性体中,能利用限位机构限制振动输入时的拉伸变形量,因此,能充分确保主体橡胶弹性体的耐久性。
[0020] 本发明的第五技术方案以第一~第四技术方案中的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隔振装置为基础,其中,在上述内轴构件中的上述贯穿部的顶端一体形成有铆接片,并且,在相对于该贯穿部独立的限位构件上形成有形状与上述贯穿部对应的嵌装孔,贯穿于上述外托架的上述贯穿孔中的该贯穿部的顶端部分被压入到该嵌装孔中,并且,使该贯穿部的该铆接片在该贯穿部的轴向上卡定于该限位构件,从而将由该限位构件构成的上述限位部设于该贯穿部的顶端部分。
[0021] 采用第五技术方案,能够以不需要螺栓等的简单构造将独立的限位构件固定于内轴构件的贯穿部。特别是,不仅将贯穿部压入到嵌装孔中,还利用限位构件与铆接片之间的卡定限制限位构件自贯穿部脱落,因此,能提高限位部对于限位负荷的耐负荷性。
[0022] 发明的效果
[0023] 采用本发明,将外托架中的固定粘接有主体橡胶弹性体的部分形成为朝向内轴构件开口的槽状部,因此,与具有外套于内轴构件上的筒状部的外托架相比,能实现轻量化。此外,内轴构件的贯穿部贯穿于槽状部的贯穿孔中,由槽状部的底壁部和设于贯穿部的限位部之间的抵接构成限位机构,因此,也能确保主体橡胶弹性体的耐久性。

附图说明

[0024] 图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发动机支架的立体图。
[0025] 图2是图1所示的发动机支架的俯视图。
[0026] 图3是图1所示的发动机支架的主视图。
[0027] 图4是图1所示发动机支架的右视图。
[0028] 图5是图2的V-V剖视图。
[0029] 图6是图2的VI-VI剖视图。
[0030] 图7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发动机支架的立体图。
[0031] 图8是图7所示的发动机支架的俯视图。
[0032] 图9是图7所示的发动机支架的主视图。
[0033] 图10是图7所示的发动机支架的左视图。
[0034] 图11是图8的XI-XI剖视图。
[0035] 附图标记说明
[0036] 10、70:发动机支架;12、72:内轴构件;14、74:外托架;16、76:主体橡胶弹性体;24、80:贯穿部;30:铆接片;34、86:限位板(限位构件);36、88:嵌装孔;42、90:槽状部;44、92:底壁部;48、96:贯穿孔;50、98:装配部;58、102:腿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37]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0038] 在图1~图4中,作为按照本发明构造的隔振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示出了汽车用的发动机支架10。发动机支架10具有用主体橡胶弹性体16将内轴构件12和外托架14弹性连结起来的构造。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如果没有特别说明,则上下方向是指在车辆安装状态下成为车辆上下方向的图3中的上下方向;前后方向是指成为车辆前后方向的图2中的上下方向;左右方向是指支架轴向,即成为车辆左右方向的图2中的左右方向。
[0039] 更详细而言,内轴构件12是由铁、铝合金等金属、合成树脂等形成的高刚性的构件,具有沿大致左右方向延伸的长条形状的装配杆部18。此外,在装配杆部18的两端部分分别形成有上下贯通的螺栓压入孔20,装配用螺栓22被压入固定于螺栓压入孔20中且朝下方突出。
[0040] 此外,如图5、图6所示,在内轴构件12上设有朝上方突出的贯穿部24。贯穿部24与装配杆部18一体形成,贯穿部24一体地具有突出部26和实心大致圆筒形状的嵌装部28,突出部26以倒置的大致有底筒状自装配杆部18朝上方突出,嵌装部28一体形成于突出部26的上方。再者,在贯穿部24中的嵌装部28的上方,一体形成有筒状或环状的铆接片30。此外,在嵌装部28的外周侧,由突出部26的上表面形成台阶面32。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的内轴构件12采用在轴形状的装配杆部18上设有朝侧方延伸出的贯穿部24的构造,使内轴构件12的轴向为装配杆部18的轴向。
[0041] 再者,在贯穿部24的嵌装部28上嵌装有作为限位构件的限位板34。限位板34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为大致圆角矩形板状,在中央部分形成有沿上下(厚度方向)贯通的嵌装孔36,且一体形成有自嵌装孔36的周围朝上方突出的嵌合筒部38。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的内轴构件12中,形成有在其中间部分朝下方开口并与突出部26的中央孔相连的掏空凹部40。利用该掏空凹部40谋求内轴构件12的轻量化。此外,嵌装孔36的孔截面形状与贯穿部
24的嵌装部28的截面形状大致对应。
[0042] 并且,通过将贯穿部24的嵌装部28压入固定到设于限位板34上的嵌合筒部38的中心孔,即嵌装孔36中,并且使限位板34的下表面与台阶面32抵接,从而将限位板34相对于贯穿部24被压入到上下方向的规定位置。此外,使一体形成于嵌装部28的顶端侧的铆接片30突出到嵌合筒部38的上方,如图5、图6所示,通过使铆接片30以随着朝向上方去而朝外周侧扩开地倾斜的方式扩径变形,从而利用铆接片30和嵌合筒部38的上端面之间的卡定(嵌塞固定)来防止限位板34自嵌装部28脱落。通过这样固定限位板34,由限位板34构成朝贯穿部24的外周侧突出的限位部。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的限位板34可以通过对由铁、铝合金等金属形成的板材进行冲压加工而形成。
[0043] 外托架14与内轴构件12同样是高刚性的构件,如图6所示,其具有呈槽形状的槽状部42。槽状部42一体地具有底壁部44和一对侧壁部46、46,底壁部44沿大致前后和左右扩展,一对侧壁部46、46自底壁部44的前后两端朝下方突出。此外,在槽状部42的底壁部44上形成有上下贯通其中央部分的贯穿孔48。
[0044] 此外,如图1~图6所示,外托架14具有装配部50。装配部50与槽状部42一体形成,朝向与槽状部42的开口方向相反的一侧,即上方突出。更具体而言,装配部50具有一体形成有筒状的支承筒部52和4个装配片54的构造,支承筒部52沿上下延伸,4个装配片54在支承筒部52的上端朝左右外侧突出。需要说明的是,在各装配片54上形成有上下贯通的螺栓孔56。
[0045] 并且,如图1所示,外托架14的槽状部42以朝向内轴构件12开口的方式配置,如图6所示,外托架14的槽状部42和配置于槽状部42的开口部分的内轴构件12之间由主体橡胶弹性体16弹性连结起来。需要说明的是,内轴构件12的装配杆部18配置于外托架14中的槽状部42的开口部分,装配杆部18沿槽长方向(左右方向)延伸,槽状部42在装配杆部18的上方沿周向以大致半周的长度延伸。
[0046] 主体橡胶弹性体16具有形成为随着朝向上方去而朝前后扩开的锥形状的一对腿部58、58,上述腿部58、58的下端部硫化粘接于内轴构件12,且上端部硫化粘接于外托架14。主体橡胶弹性体16的一对腿部58、58的上端部固定粘接于外托架14中的槽状部42的槽内表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粘接于槽状部42的底壁部44和侧壁部46、46。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主体橡胶弹性体16形成为具有内轴构件12和外托架14的一体硫化成形品。
[0047] 此外,如图5、图6所示,在内轴构件12中的掏空凹部40和突出部26的内表面固定粘接有与一对腿部58、58一体形成的覆盖橡胶层60,以增大主体橡胶弹性体16与内轴构件12的固定粘接面积。此外,在内轴构件12中的装配杆部18的上表面,在贯穿部24的左右两侧固定粘接有与一对腿部58、58一体形成的第一缓冲橡胶62。
[0048] 再者,在外托架14中的槽状部42的底壁部44上表面以覆盖贯穿孔48的开口周缘部的方式固定粘接有第二缓冲橡胶64。需要说明的是,在贯穿孔48的内周面固定粘接有与一对腿部58、58及第二缓冲橡胶64一体形成的第三缓冲橡胶66,上述第二缓冲橡胶64和一对腿部58、58彼此一体形成。
[0049] 此外,在主体橡胶弹性体16的一体硫化成形品中,内轴构件12的贯穿部24朝外托架14的槽状部42突出,自下方贯穿于形成于槽状部42的贯穿孔48中。由此,构成贯穿部24上端部分的嵌装部28和装配于嵌装部28上的限位板34在槽状部42的底壁部44的上方被容纳配置于装配部50中的支承筒部52的内周侧。换言之,装配部50的支承筒部52以配置在嵌装部28及装配于嵌装部28上的限位板34的周围且包围上述嵌装部28和限位板34的方式配置。并且,限位板34的外周部分与槽状部42的底壁部44上下相对。
[0050] 如上述那样构造出的发动机支架10利用装配用螺栓22、22将内轴构件12装配于作为构成振动传递系统的一方构件的未图示的动力单元侧,且利用贯穿装配片54的螺栓孔56的未图示的螺栓将外托架14的装配部50装配于作为构成同样未图示的振动传递系统的另一方构件的车身侧。由此,利用车身对动力单元进行隔振支承。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自槽状部42朝上方突出的装配部50形成为筒状,因此,能够利用壁厚较薄的装配部50获得足够大的变形刚性,从而能够谋求轻量化并实现向车身的稳定装配。
[0051] 在此,在发动机支架10中,内轴构件12和外托架14之间的相对位移量在上下方向、左右方向及前后方向上均受到了限制。
[0052] 即,当外托架14相对于内轴构件12朝下方较大地进行相对位移时,内轴构件12隔着第一缓冲橡胶62与外托架14中的槽状部42的底壁部44相抵接。由此,构成限制内轴构件12相对于外托架14向贯穿部24的突出方向顶端侧的相对位移量的弹跳限位机构。
[0053] 当外托架14相对于内轴构件12朝上方较大地进行相对位移时,固定于内轴构件12上的限位板34隔着第二缓冲橡胶64与外托架14中的槽状部42的底壁部44相抵接。由此,构成了作为对内轴构件12相对于外托架14向贯穿部24的突出方向相反的一侧的相对位移量进行限制的限位机构的回弹限位机构。在本实施方式中,限位板34被压入固定于内轴构件12的贯穿部24中,且利用铆接片30防止了限位板34朝上方脱落,因此,能够以不需要螺钉等额外部件的简单构造将独立的限位板34装配于贯穿部24,并且也能谋求提高回弹限位机构的耐负荷性。此外,由限位板34构成的限位部被容纳于筒状的装配部50中,因此,能够防止限位板34与其他构件发生干涉,从而避免限位板34和其他构件的损伤。需要说明的是,利用弹跳限位机构和回弹限位机构在上下两侧限制了内轴构件12和外托架14之间的相对位移量。
[0054] 当外托架14相对于内轴构件12在前后方向或左右方向上较大地进行相对位移时,内轴构件12中的突出部26的外周面隔着第三缓冲橡胶66与外托架14中的贯穿孔48的内周面相抵接,由此,构成了在与贯穿部24的轴向成直角的方向上限制内轴构件12和外托架14之间的相对位移量的前后左右的限位机构。
[0055] 由此,针对车辆安装状态下的大振幅的振动输入,能防止主体橡胶弹性体16的过大变形,谋求提高其耐久性。
[0056] 此外,外托架14局部配置于内轴构件12的上方,与外托架在内轴构件12的外周侧在整周范围内延伸的筒型隔振装置相比,能谋求外托架14的轻量化。由此,能够将外托架14的共振频率设定为高频率,防止因共振导致振动状态恶化。
[0057] 此外,与筒状的外托架相比,本实施方式的外托架14采用了使距固定于车身侧的装配部50的距离较大的顶端部分(下部)开口的构造,因此,能抑制外托架14的顶端侧的振颤。因此,能减小外托架14的惯性(inertance),抑制输入振动的传递。
[0058] 而且,内轴构件12的贯穿部24贯通外托架14的槽状部42地配置,固定于贯穿部24的限位板34与槽状部42的底壁部44相抵接,从而构成了回弹限位机构。因此,在具有使筒形的下部开口的槽形构造的外托架14中,也能限制内轴构件12相对于外托架14的朝向与贯穿部24的突出方向相反的一侧的相对位移量(外托架14相对于内轴构件12的朝向上方的相对位移量),从而充分确保主体橡胶弹性体16的耐久性。
[0059] 除此之外,内轴构件12的贯穿部24与外托架14中的贯穿孔48的内周面相抵接,从而内轴构件12和外托架14之间的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上的相对位移量也受到限制。由此,能更有效地确保主体橡胶弹性体16的耐久性。
[0060]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构成各限位机构的、内轴构件12和外托架14之间的抵接部分之间配置有第一~第三缓冲橡胶62、64、66,因此,能减小各限位机构抵接时的撞击声。
[0061] 此外,将内轴构件12和外托架14弹性连结起来的主体橡胶弹性体16的一对腿部58、58形成为随着自内轴构件12朝向槽状部42去一边在槽宽方向上扩开一边延伸的锥形状,因此,能利用回弹限位机构限制主体橡胶弹性体16的拉伸变形量,从而谋求提高其耐久性。
[0062] 此外,主体橡胶弹性体16的一对腿部58、58在槽状部42的槽内表面硫化粘接于底壁部44和各侧壁部46上,对于内轴构件12和槽状部42的底壁部44之间的上下接近位移而言,主体橡胶弹性体16受到高效压缩,从而有效发挥作为目标的衰减性能。
[0063] 图7~图10中示出了作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发动机支架70。发动机支架70具有利用主体橡胶弹性体76将内轴构件72和外托架74弹性连结起来的构造。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实质上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件及部位,在图中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从而省略说明。
[0064] 更详细而言,内轴构件72是高刚性的构件,具有长条杆形状的装配杆部73。装配杆部73的长度方向(左右方向)的中间部分形成为大致恒定截面的圆柱形状,且两端部分形成为扁平的大致板形状,在两端部分分别贯通形成有沿厚度方向贯通的螺栓孔78。
[0065] 此外,如图11所示,在内轴构件72上设有贯穿部80。贯穿部80形成为带台阶的大致圆柱形状,其与装配杆部73一体形成,在装配杆部73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分朝上方突出。此外,在贯穿部80的轴向的中间形成有环状的台阶面82,比台阶面82靠上侧的部分形成为小径的嵌装部84。需要说明的是,在嵌装部84上一体形成有朝上方突出的筒状的铆接片30。
[0066] 再者,在贯穿部80的嵌装部84上装配有作为限位构件的限位板86。限位板86形成为大致圆角矩形板形状,在中央部分形成有沿厚度方向贯通的嵌装孔88。并且,通过将贯穿部80的嵌装部84压入到嵌装孔88中,并对铆接片30进行加工使其越朝顶端侧去越扩开,从而将限位板86固定于嵌装部84,并通过限位板86与铆接片30之间的卡定来防止限位板86朝上方脱落。需要说明的是,限位板86通过与贯穿部80中的台阶面82抵接而相对于贯穿部80在轴向上被定位。
[0067] 外托架74与内轴构件72同样是高刚性的构件,具有沿着内轴构件72中的装配杆部73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槽状部90。槽状部90一体地具有底壁部92和一对侧壁部94、94,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底壁部92和一对侧壁部94、94以弯曲形状圆滑地相连续。此外,在槽状部90的底壁部92上形成有贯穿孔96。贯穿孔96是上下贯通的大致圆形的孔,其形成为直径大于内轴构件72的贯穿部80的直径。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的槽状部90中的底壁部92的长度方向中间部分被削薄以减小壁厚。
[0068] 此外,外托架74具有一对装配部98、98。装配部98形成为自槽状部90的长度方向(左右方向)的两端部延伸出的板状,装配部98一边逐渐朝左右外侧倾斜一边朝上方延伸,并且在中间部分以使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随着朝向上方去而逐渐增大的方式在厚度方向上弯曲。此外,在装配部98的顶端部分,前后隔着规定距离地形成有沿厚度方向贯通的两个螺栓孔100、100。需要说明的是,如图8、图10所示,一对装配部98、98不仅在左右方向上倾斜,在前后方向上也倾斜地延伸出来。
[0069] 并且,内轴构件72的装配杆部73与外托架74中的槽状部90的开口部分隔有距离地配设于外托架74中的槽状部90的开口部分,上述内轴构件72和槽状部90由主体橡胶弹性体76弹性连结起来。此外,内轴构件72的贯穿部80贯穿于槽状部90的贯穿孔96中,朝槽状部90的上方突出,并且,限位板86在槽状部90的上表面的上方与槽状部90的上表面相对地配置。
[0070] 主体橡胶弹性体76具有将内轴构件72的装配杆部73中的中央部分的外周面和外托架74中的槽状部90的内周面彼此弹性连结起来的一对腿部102、102。上述一对腿部102、102以随着自装配杆部73朝向槽状部90去而在前后方向上逐渐扩开的锥形状延伸。
[0071] 此外,在装配杆部73的中央部分的外周面固定粘接有筒状的内橡胶层104,内橡胶层104与一对腿部102、102一体形成。另一方面,槽状部90的大致整个内周面被外橡胶层106覆盖,外橡胶层106与一对腿部102、102一体形成。由此,能确保一对腿部102、102与内轴构件72及槽状部90之间的固定粘接面积较大。
[0072] 此外,槽状部90中的槽宽方向的中央部分形成为比两侧部分朝开口侧突出的抵接突部108,由覆盖抵接突部108的突出顶端面的外橡胶层106构成第一缓冲橡胶110,第一缓冲橡胶110配置于内轴构件72和槽状部90的底壁部92的相对面之间。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内橡胶层104中的与第一缓冲橡胶110相对的部分也作为缓冲橡胶而有助于减小撞击声。此外,内轴构件72和内橡胶层104在第一缓冲橡胶110的下方与第一缓冲橡胶110隔有规定距离。
[0073] 此外,在外托架74中的槽状部90的上表面以覆盖贯穿孔96的开口周缘部的方式固定粘接有第二缓冲橡胶112,第二缓冲橡胶112配置于限位板86和槽状部90的底壁部92的相对面之间。需要说明的是,限位板86在第二缓冲橡胶112的上方与第二缓冲橡胶112隔有距离。
[0074] 再者,贯穿孔96的内周面在整周范围内被第三缓冲橡胶114覆盖,第三缓冲橡胶114配置于贯穿部80和贯穿孔96内周面的相对面之间。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将第三缓冲橡胶
114与主体橡胶弹性体76及第二缓冲橡胶112一体形成,而使第二缓冲橡胶112与主体橡胶弹性体76一体形成。此外,贯穿部80在第三缓冲橡胶114的内周侧与第三缓冲橡胶114隔有距离。
[0075] 并且,发动机支架70利用分别贯穿于左右的螺栓孔78中的未图示的螺栓将内轴构件72装配于同样未图示的动力单元侧,且利用贯穿于装配部98的各螺栓孔100中的未图示的螺栓将外托架74装配于同样未图示的车身侧。
[0076] 此外,在车辆安装状态下,内轴构件72和外托架74之间的相对位移量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在各方向上受到了限制。即,利用由内轴构件72和槽状部90的底壁部92(抵接突部108)之间的抵接构成的弹跳限位机构、由限位板86和槽状部90的底壁部92之间的抵接构成的作为限位机构的回弹限位机构以及由贯穿部80和贯穿孔96的内周面之间的抵接构成的前后左右限位机构来限制内轴构件72和外托架74之间的相对位移量。需要说明的是,在各限位机构中,利用第一~第三缓冲橡胶112、114、116的弹性减小抵接时的撞击声。
[0077] 在这样构造的发动机支架70中,也能够获得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发动机支架70中,外托架74的装配部98形成为左右一对板形状,在上述一对装配部98、98之间配置有由限位板86构成的限位部。利用这样构造的装配部98、98也能保护限位板86,防止限位板86与其他构件发生干涉而导致损伤等。
[0078] 以上,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具体记载。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内轴构件12的装配杆部18在长度方向的两端部装配于车身,但内轴构件例如也可以在装配杆部18的长度方向上的三处以上或一处装配于车身。
[0079] 此外,贯穿部24优选一体形成于装配杆部18,但也可以将相对于装配杆部18独立地形成的贯穿部后固定于装配杆部18上,从而将其设于内轴构件。此外,贯穿部24的截面形状、外托架14的供贯穿部24贯穿的贯穿孔48的截面形状没有特别限定。
[0080] 再者,内轴构件12的掏空凹部40不是必需的。此外,覆盖掏空凹部40内表面的覆盖橡胶层60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是为了容易成形主体橡胶弹性体16而设置的,也可以没有覆盖橡胶层60。
[0081]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将限位板34固定于贯穿部24的构造只不过是例示,例如也可以用螺钉等进行固定。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铆接片30形成为环状,在整周范围内紧压于限位板34的嵌装孔36的周缘部分,但也可以在周向上局部地设置该铆接片。
[0082] 此外,主体橡胶弹性体16的左右一对腿部58、58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中所示出的朝上方扩开的倒日文片假名ハ字形状,也可以采用大致水平地左右延伸的形状、朝下方扩开的日文片假名ハ字形状。需要说明的是,通过使槽状部42的一对侧壁部46、46更大程度地朝下方突出,并以连接侧壁部46、46的下端部和内轴构件12的方式设置一对腿部,能实现日文片假名ハ字形状的一对腿部。
[0083] 本发明的适用范围不限定于汽车用的隔振装置,例如也包括机动二轮车、铁路用车辆、工业用车辆等所用的隔振装置。此外,本发明的隔振装置不仅适用于发动机支架,例如也可适用于副车架支架(sub frame mount)、车身支架(body mount)、差速器支架(diff mount)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