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单元和成像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510103203.8

文献号 : CN104914692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波多野富加史

申请人 : 佳能株式会社

摘要 :

一种带单元,包括:环带;以及支撑单元,支撑单元支撑带并且包括:张紧辊,张紧辊包括转动轴,承载件,该承载件能够附接到支撑单元以及从支撑单元被拆卸,且能够转动地支撑转动轴,并包括:孔部分,转动轴被插入该孔部分,以及导向部分,导向部分包括延伸到孔部分且在两侧被举起的导向通路,且被形成使得当承载件朝张紧辊运动以被附接到支撑单元时抵靠在导向通路的一部分上的转动轴的端部沿导向通路被引导到孔部分,支撑部分,支撑部分在承载件能够沿与转动轴交叉的方向运动的状态下支撑承载件,以及推动元件,推动元件被放置在支撑部分和承载件之间,且通过经由承载件沿与转动轴交叉的方向对张紧辊施加力而对带施加张力。以及一种成像装置。

权利要求 :

1.一种带单元,包括:

环带;以及

支撑单元,该支撑单元支撑所述环带并且包括:张紧辊,该张紧辊包括转动轴,且所述带围绕该张紧辊被拉紧,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单元还包括:承载件,该承载件能够附接到支撑单元以及从支撑单元被拆卸,且能够转动地支撑转动轴,并且所述承载件包括:孔部分,所述孔部分被构造成所述转动轴能够转动地转配于所述孔部分,以及导向部分,所述导向部分包括导向面,所述导向面被构造成当承载件朝向张紧辊运动以被附接到支撑单元时将转动轴沿着导向面引导到孔部分,导向面形成在导向槽的底部部分处并且延伸到孔部分,支撑部分,该支撑部分在承载件能够沿与转动轴交叉的方向运动的状态下支撑承载件,以及推动元件,该推动元件被放置在支撑部分和承载件之间,且通过经由承载件沿与转动轴交叉的方向对张紧辊施加力而对环带施加张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单元,其中导向槽包括形成在导向面的两个相应侧的导向壁,当转动轴的端部沿导向面被引导到孔部分时,所述导向壁引导转动轴的侧表面以避免转动轴的所述端部从导向面被移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单元,其中导向槽具有凹形横截面形状,以在转动轴的端部沿导向面被引导到孔部分时避免转动轴的所述端部从导向面被移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单元,其中当转动轴的端部沿导向面被引导到孔部分时导向面朝孔部分延伸的方向相对于正交于转动轴的方向倾斜。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单元,其中转动轴的端部包括倒圆部分,在该倒圆部分中,转动轴的端部部分被连接到转动轴的带有曲面形状的侧部部分并且能够沿导向面运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单元,其中当承载件抵抗推动元件的推动力运动到支撑部分的预定部分时,承载件能够附接到支撑部分以及从支撑部分被拆卸。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单元,其中承载件和支撑部分能够沿被提供到承载件和支撑部分中的至少一个的导轨部分相对于彼此运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单元,其中推动元件由承载件保持。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单元,其中支撑部分包括与推动元件接合的突起部分。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带单元,其中承载件包括暴露部分,该暴露部分暴露推动元件的一部分,使得推动元件在由承载件保持时能够从承载元件拆卸。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单元,其中承载件、推动元件以及支撑部分被提供在带单元两侧当中的每侧,所述带单元两侧位于与所述环带的运动方向交叉的所述环带的宽度方向。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带单元,其中承载件中的至少一个能够附接到支撑单元以及从支撑单元拆卸。

13.一种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像装置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的带单元;以及

在所述环带上形成图像的成像单元。

说明书 :

带单元和成像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在例如复印机、打印机、或传真机的电子照相或静电记录成像装置中使用的带单元,以及成像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例如,传统的电子照相成像装置使用环带(每个在下文中也被简称为“带”)作为感光带、转印材料运送带、中间转印带等。在很多情况下,这些带由于可归因于数小时的驱动的老化或疲劳会被损坏,因此需要定期的替换。
[0003] 作为替换这种带的方法,日本专利公开No.2004-109267公开了下述内容。具体地,以能够折叠成两个的方式形成支撑多个辊的支撑单元,其中带围绕所述多个辊被拉紧。为了替换带,支撑单元被折叠使得当从侧表面侧观察时,由支撑单元的外边线限定的投影面积小于由带的外周限定的投影面积。在一种不同的方法中,支撑单元由一对可分离的框架形成。为了替换带,通过旋松螺钉使所述框架分离,并拆卸辊。
[0004] 然而,上述传统方法通常需要复杂的构造和繁杂的操作以附接和拆卸带,这会在替换带的过程中对带造成损害。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一种带单元,该带单元包括:环带;以及支撑所述带的支撑单元。该支撑单元包括张紧辊,该张紧辊包括转动轴且带围绕该张紧辊被拉紧;承载件,该承载件能够附接到支撑单元也能够从支撑单元被拆卸,并且能够转动地支撑转动轴,并包括转动轴插入其中的孔部分、以及导向部分,所述导向部分包括延伸到孔部分并在两侧被举起的导向通路且被形成为当承载件朝张紧辊运动以被附接到支撑单元时使得抵靠在导向通路的一部分上的转动轴的端部沿导向通路被引导到孔部分;在承载件能够沿与转动轴交叉的方向运动的状态下支撑承载件的支撑部分;以及被放置在支撑部分和承载件之间、且通过沿与转动轴交叉的方向经由承载件对张紧辊施加力而对带施加张力的推动元件。
[0006]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包括上述带单元的成像装置。
[0007] 参考附图从下文对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本发明的更多特征将会变得明显。

附图说明

[0008] 图1是成像装置的横截面示意图。
[0009] 图2是中间转印带单元的透视图。
[0010] 图3是中间转印带的放大透视图。
[0011] 图4是用于示出替换中间转印带的过程的中间转印带单元的透视图。
[0012] 图5是用于示出替换中间转印带的过程的中间转印带单元的透视图。
[0013] 图6是用于示出替换中间转印带的过程的中间转印带单元的透视图。
[0014] 图7是用于示出替换中间转印带的过程的中间转印带单元的透视图。
[0015] 图8是用于示出替换中间转印带的过程的中间转印带单元的透视图。
[0016] 图9是在其中承载元件将附接到框架的区域的放大透视图。
[0017] 图10是承载元件的透视图。
[0018] 图11是在其中承载元件将附接到框架的区域的横截面图,用于示出附接承载元件的过程。

具体实施方式

[0019] 参照附图,将在后文对根据本发明的带单元和成像装置进行更详细的描述。
[0020] 实施例1
[0021] 1.成像装置的总构造和操作
[0022]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成像装置的横截面示意图。本实施例的成像装置100是能够电子照相地形成全色图像的中间转印型级联激光束打印机。
[0023] 成像装置100包括作为多个成像单元的第一成像单元SY、第二成像单元SM、第三成像单元SC和第四成像单元SK。所述成像单元SY、SM、SC和SK分别形成黄色(Y)、品红色(M)、青色(C)和黑色(K)的图像。
[0024] 在本实施例中,成像单元SY、SM、SC和SK的构造和操作基本一致,除了所使用的调色剂的颜色不同之外。相应地,在后文中,在不需要特别区分的情况下,省略包括在标记的末尾、每个代表上述颜色中的相应一个的组分的Y、M、C和K,并将整体地对这些组分进行说明。
[0025] 成像单元S包括感光鼓101,该感光鼓是用作图像承载元件的鼓形(柱形)电子照相感光器(感光器)。感光鼓101沿图1中箭头R1所示的方向被转动地驱动。围绕感光鼓101提供有下述单元。首先,提供有充电辊102,该充电辊是用作充电单元的辊形充电元件。提供有用作显影单元的显影设备104。提供有用作感光器清洁器的鼓清洁器106。提供有用作曝光单元的曝光设备(激光扫描仪)103,以能够曝光感光鼓101Y、101M、101C和101K。以面对感光鼓101Y、101M、101C和101K的方式提供有用作带传送设备的中间转印带单元105。
[0026] 中间转印带单元105包括中间转印带1,该中间转印带是用作中间转印元件的环带且以面对感光鼓101Y、101M、101C和101K的方式被提供。中间转印带1围绕用作多个辊(拉紧元件)的驱动辊2、从动辊3和张紧辊4被拉紧。当驱动辊2被转动地驱动时,中间转印带1沿图1中箭头R2所示的方向转动(循环地运动)。正如接下来将更详细地描述的,张紧辊4如图1中箭头T所示,从中间转印带1的内周面侧被推向其外周面侧。这样,对中间转印带1施加预定张力。在中间转印带1的内周面侧上面对相应感光鼓101Y、101M、101C和101K的位置处,提供有作为用作一次转印单元的一次转印辊元件的一次转印辊5Y、5M、5C和5K。每个一次转印辊
5经由中间转印带1以预定压力被推向(压靠)感光鼓101以形成一次转印区N1,在该一次转印区,中间转印带1与感光鼓101接触。以在中间转印带1的外周面侧上面对驱动辊2的方式提供有作为用作二次转印单元的二次转印辊元件的二次转印辊107。所述二次转印辊107经由中间转印带1以预定压力被推向(压靠)驱动辊2以形成二次转印区N2,在该二次转印区,中间转印带1与二次转印辊107接触。以在中间转印带1的外周面侧上面对张紧辊4的方式提供有用作中间转印元件清洁器的带清洁器6。
[0027] 除上述单元外,在成像装置100中例如提供有将转印材料P进给到二次转印区N2的进给设备108,以及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在转印材料P上的定影设备109。
[0028] 在成像过程中,每个沿箭头R1所示的方向(顺时针方向)转动的感光鼓101的表面被充电辊102均匀地充电,并且感光鼓101的被充电的表面通过曝光设备103受到扫描曝光。因此,在感光鼓101上形成静电潜像(静电图像)。通过使用调色剂作为显影剂,在感光鼓101上形成的静电潜像被显影设备104显影为调色剂图像。在本实施例中,调色剂图像通过放电区域显影形成,其中,被充电到与感光鼓101的电荷极性一致(在本实施例中为负极)的调色剂被转移到感光鼓101的曝光部分(发亮部分),作为被均匀充电且曝光的结果,所述曝光部分具有降低的电位绝对值。形成在感光鼓1上的调色剂图像在一次转印区N1中,通过使用一次转印辊5被转印到沿箭头R2所示的方向(逆时针反向)转动的中间转印带1上(一次转印)。
在一次转印中,作为具有与显影中的调色剂的电荷极性相反的极性(在本实施例中为正极)的直流电压的一次转印电压(一次转印偏压)通过用作电压施加单元的一次转印电源(未示出)被施加到一次转印辊5上。例如,在全色成像中,形成在相应感光鼓101Y、101M、101C和
101K上的调色剂图像以一个重叠在另一个上的方式被相继地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上。
[0029] 形成在中间转印带1上的调色剂图像在二次转印区N2中,通过使用二次转印辊107被转印到由中间转印带1和二次转印辊107保持并传送的、例如记录片材的转印材料P上(二次转印)。在二次转印中,作为具有与显影中的调色剂的电荷极性相反的极性(在本实施例中为正极)的直流电压的二次转印电压(二次转印偏压)通过用作电压施加单元的二次转印电源(未示出)被施加到二次转印辊107上。例如,在全色成像中,以四种颜色的调色剂在中间转印带1上一个重叠在另一个上的方式形成的重叠的调色剂图像被中间转印带1传送以运动到二次转印区N2,并且在二次转印区N2中一起被转印到转印材料P上。在进给设备108中,转印材料P通过例如进给辊182从例如转印材料盒181被送出,并且与中间转印带1上的调色剂图像的运动同步地,通过对齐辊183被传送到二次转印区N2。
[0030] 在其上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转印材料P被传送到定影设备109,并且在包括在定影设备109中的定影辊191和压辊192之间的定影夹持区被加热并按压。这样,在转印材料P的表面上未被定影的调色剂图像被定影在转印材料P的表面上。当调色剂图像被定影时,转印材料P被排出(输出)到成像装置100的外部。
[0031] 与此同时,在一次转印后残留在感光鼓101上的调色剂(一次转印残余调色剂)通过鼓清洁器106从感光鼓101移除。鼓清洁器106以用作清洁元件的清洁刮刀从转动的感光鼓101的表面刮落调色剂的方式移除调色剂。在二次转印后残留在中间转印带1上的调色剂(二次转印残余调色剂)通过带清洁器6从中间转印带1移除。带清洁器6以用作清洁元件的清洁刮刀从转动的中间转印带1的表面刮落调色剂的方式移除调色剂。被移除的调色剂经过被回收调色剂传送通路(未示出)被回收在调色剂回收容器(未示出)中。
[0032] 2.中间转印带单元
[0033] 接下来,将对本实施例的中间转印带单元105进行进一步的描述。注意到,对成像装置100及其组件的描述将以下述假设为前提:示出图1的纸张中所示的一侧是“前侧”,与所述示出图1的纸张中所示的一侧相对的一侧是“后侧”。连接前侧和后侧的深度方向与感光鼓101和中间转印带1围绕其被拉紧的辊2、辊3和辊4中的每一个的转动轴线的方向大致平行。对于中间转印带单元105和中间转印带单元105的组件,对应于中间转印带1的宽度方向(与传送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的方向也被称为“插入(thrust)方向”。
[0034] 在本实施例中,中间转印带单元105能够附接到成像装置100的主体110,也能够从该主体被拆卸。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中间转印带1能够附接到从主体110拆卸的中间转印带单元105,也能够从该中间转印带单元105被拆卸,这使得能够用新的中间转印带替换到达其寿命的中间转印带1。
[0035] 图2是中间转印带单元105的透视图。中间转印带单元105包括中间转印带1(该中间转印带在图2中以中间转印带1的前侧部分被拆卸的方式示出)。中间转印带单元105还包括中间转印带1围绕其被拉紧的作为多个辊的驱动辊2、从动辊3和张紧辊4。驱动辊2、从动辊3和张紧辊4被附接到框架(主框架)7。
[0036] 驱动辊2在驱动辊2的两个纵向方向(转动轴线方向)的端部处被驱动辊承载元件20(在图2中仅示出前侧驱动辊承载元件)可转动地支撑。驱动辊承载元件20被附接到框架
7。驱动辊2由驱动单元(未示出)驱动以转动。驱动辊2的转动驱动使中间转印带1转动。为了在不发生任何打滑的情况下使中间转印带1转动,驱动辊2的表面由具有高摩擦系数的橡胶层形成。
[0037] 从动辊3在从动辊3的两个纵向方向(转动轴线方向)的端部处被从动辊承载元件30(在图2中仅示出前侧从动辊承载元件)可转动地支撑。从动辊承载元件30被附接到框架
7。从动辊3与中间转印带1的转动一起转动。
[0038] 张紧辊4在张紧辊4的两个纵向方向(转动轴线方向)的端部处被张紧辊承载元件(在下文也被简称为“承载元件”)40(在图2中仅示出前侧张紧辊承载元件)可转动地支撑。承载元件40被可动地(可滑动地)附接到框架7。在张紧辊4的两个纵向方向的端部处的承载元件40被张紧弹簧8的压缩力推动(图10),其中每个张紧弹簧由用作推动单元的压缩弹簧形成。承载元件40沿张紧弹簧8的推动方向从中间转印带1的内周面侧向其外周面侧地运动(滑动)。因此,张紧辊4从中间转印带1的内周面侧向其外周面侧地推动中间转印带1,以对中间转印带1施加张力。
[0039] 带清洁器6以面对张紧辊4的方式被提供。此外,提供有柄部9,在将中间转印带单元105附接到主体110和从主体拆卸中间转印带单元的操作中使用所述柄部。柄部9中的一个在框架7的一侧被附接到驱动辊2和从动辊3的纵向方向的端部,而柄部9中的另一个在框架7的另一侧被附接到驱动辊2和从动辊3的纵向方向的端部。带清洁器6和柄部9被可拆卸地附接到框架7。
[0040] 注意到,在本实施例中,框架7在中间转印带1转动时和中间转印带1被拆卸时之间形状没有本质的变化。特别地,在本实施例中,框架7被一体地形成。用于张紧辊4的两个承载元件40、带清洁器6和柄部9以从框架7被容易地拆卸的方式设计。
[0041] 图3示出了本实施例的中间转印带1。中间转印带1的基层由例如聚酰亚胺(PI)、偏聚氟乙烯(PVDF)、聚苯硫醚(PPS)、聚醚醚酮(PEEK)或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的具有高抗拉强度的树脂材料制成。考虑到可成形性、强度、变形性等方面的要求,基层的厚度通常被设定为在从40μm到100μm的范围中。例如,为了增加调色剂的转印的效率,可以采用多层式结构,在该多层式结构中例如橡胶层的不同的层被附接到基层的整个外周面。本实施例的中间转印带1可以具有上述结构中的任意一种。在中间转印带1的每个宽度方向端部上,用作用于管控中间转印带1的宽度方向的位置的变化(偏差)的管控单元的肋11被附接到中间转印带1的内周面。在中间转印带1的每个宽度方向端部上,加强带12被附接到中间转印带1的外周面,该加强带12用作加强单元用于以避免中间转印带1被撕裂的方式加强中间转印带1。作为肋11,使用具有3mm宽度(中间转印带1的宽度方向的长度)和1.2mm厚度的带形聚氨酯元件。作为加强带12,使用粘性膜带。该粘性膜带可以由任何具有足够抗拉强度的材料制成。作为粘性膜带的膜,可以使用例如由聚酯这样的树脂材料或与中间转印带1的基层材料一样的聚酰亚胺(PI)这样的树脂材料制成的膜。作为粘性膜带的压敏粘合剂,可以使用丙烯酸材料或硅酮材料这样的一般材料。
[0042] 3.替换中间转印带的过程
[0043] 接下来,参照图4到图8,将对根据本实施例的替换中间转印带1的过程进行描述。
[0044] 首先,为了拆卸中间转印带1,中间转印带单元105从主体110卸下,并且被水平地放置使得在从动辊3和张紧辊4之间被拉紧的中间转印带1的表面被大致水平地定位(图4)。在该状态下,中间转印带单元105应被放置使得表面面朝下。在中间转印带单元105如上文所述被放置的状态中,以提供在带清洁器6的前侧(图4中的后侧)上的紧固元件(未示出)从带清洁器6被取下且带清洁器6如图4中箭头A1所示朝后侧(图4中的前侧)滑动的方式从框架7拆卸带清洁器6(图5)。
[0045] 然后,中间转印带单元105被竖直地放置使得在从动辊3和张紧辊4之间被拉紧的中间转印带1的表面被大致竖直地定位(图6)。在该状态下,中间转印带单元105应被放置使得中间转印带单元105的前侧(图5中的后侧)面朝下。在中间转印带单元105如上文所述被放置的状态中,从框架7拆卸后侧(图5中的前侧)柄部9和作为用于张紧辊4的承载元件40中的一个的后侧(图5中的前侧)承载元件40。可以通过使被提供到柄部9的卡扣配合部分91从框架7脱离、沿图5中箭头A2所示的方向转动柄部9、并将柄部9从驱动辊2拉出而从框架7拆卸柄部9。可以通过沿图5中箭头A3所示的方向滑动承载元件40同时压缩相应张紧弹簧8、并从张紧辊4拉出承载元件40而从框架7拆卸承载元件40。张紧弹簧8与承载元件40同时从框架7被拆卸。在后文中将对承载元件40的附接和拆卸进行更详细的描述。
[0046] 在图6所示的状态中,作为用于张紧辊4的另一承载元件的前侧(图6中的底侧)承载元件40沿图6中箭头A3所示的方向滑动,同时压缩相应张紧弹簧8。这样,中间转印带1的张力被放松,且张紧辊4如图6中箭头A4所示被向上拉,因此将张紧辊4从框架7拆卸(图7)。注意到,在本实施例中,用于张紧辊4的两个承载元件40具有大体相同的构造,因此,前侧承载元件40可以如上述后侧承载元件40一样从框架7被拆卸。然而,典型地,前侧承载元件40的滑动量以避免前侧承载元件40从框架7掉落的方式被设定为小于上述后侧承载元件40的滑动量。这减少了可以从框架7被分离的组件的数目,使得中间转印带1更容易被替换。
[0047] 在从框架7拆卸张紧辊4后,中间转印带1通过使用由拆卸张紧辊4产生的空间被放松,并且如图7和图8中箭头A5所示被向上拉,因此从框架7拆卸中间转印带1(图8)。通过从框架7拆卸承载元件40中的至少一个而从框架7拆卸张紧辊4,中间转印带1可以在不从框架7拆卸多个辊中其他辊中的任何一个的情况下从框架7拆卸。
[0048] 注意到,中间转印带1可以通过以相反顺序进行上述过程而被附接。
[0049] 4.承载元件的附接和拆卸
[0050] 接下来,将对涉及承载元件40的附接和拆卸的构造进行更详细的描述。图9是更详细地示出其中用于张紧辊4的后侧承载元件40被附接的框架7的区域的透视图。
[0051] 框架7的后侧侧表面包括每个用作框架侧接合单元的导轨部分71、用作运动方向管控单元的凸台72,以及用于钩住并闩锁张紧弹簧8的弹簧闩锁部分73。
[0052] 导轨部分71与待在后文描述的承载元件40的相应钉爪部分41接合,以支撑承载元件40。在本实施例中,导轨部分71被分别提供在四个位置处。具体地,以弹簧闩锁部分73被定位在提供在上游的导轨部分71和提供在下游的导轨部分71之间的方式,导轨部分71中的两个被提供在张紧弹簧8的推动方向的上游,导轨部分71中的另外两个被提供在推动方向的下游。在导轨部分71当中,提供在上游的两个导轨部分71也被称为上游导轨部分71a,提供在下游的两个导轨部分71也被称为下游导轨部分71b。上游导轨部分71a被提供在框架7中比提供下游导轨部分71b的位置更外的位置处。导轨部分71中的每一个在导轨部分71的表面处与承载元件40的钉爪部分41中相应的一个接合,所述表面沿张紧弹簧8的推动方向延伸且沿框架7的插入方向面朝内。
[0053] 凸台72限定承载元件40的滑动中心。在本实施例中,凸台72形成为沿框架7的插入方向向外突出的突起。
[0054] 弹簧闩锁部分73形成为从在上游导轨部分71a和下游导轨部分71b之间的台阶部分74沿张紧弹簧8的推动方向突出的突起。
[0055] 如图9所示,在张紧辊4的每个端部处提供有沿张紧辊4的纵向方向延伸的转动轴4a。张紧辊4经由转动轴4a被承载元件40可转动地支撑。在本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张紧辊4的每个转动轴4a包括倒圆部分4c,在该倒圆部分中,端部部分4b被连接到带有曲面的转动轴4a的侧部部分4d。
[0056] 图10是更详细地示出用于张紧辊4的后侧承载元件40的透视图。在图10中,示出了待以面对框架7的方式被定位的承载元件40的侧部。
[0057] 承载元件40包括每个用作承载侧接合单元的钉爪部分41、用作运动方向管控接收单元的滑动导轨部分42、以及接收并能够转动地支撑张紧辊4的转动轴4a的孔部分43。
[0058] 钉爪部分41与框架7的相应导轨部分71可运动地(可滑动地)接合,以将承载元件40保持在框架7处。在本实施例中,钉爪部分41被分别提供在四个位置处。具体地,钉爪部分
41中的两个以与框架7的相应上游导轨部分71a接合的方式被提供在张紧弹簧8的推动方向的上游,钉爪部分41中的另外两个以与框架7的下游导轨部分71b接合的方式被提供在推动方向的下游。提供在上游的两个钉爪部分41也被称为上游钉爪部分41a,提供在下游的两个钉爪部分41也被称为下游钉爪部分41b。每个钉爪部分41在沿张紧弹簧8的推动方向延伸且面对框架7的插入方向外侧的表面处与框架7的导轨部分71中对应的一个接合。
[0059] 滑动导轨部分42沿承载元件40的运动方向延伸,且框架7的凸台72被可运动地配合到滑动导轨部分42。当承载元件40运动时,框架7的凸台72在滑动导轨部分42中滑动。
[0060] 孔部分43在承载元件40的端部附近形成,所述端部被定位在张紧弹簧8的推动方向的下游。张紧辊4的转动轴4a被可转动地配合到孔部分43。
[0061] 在本实施例中,张紧弹簧8能够与承载元件40一起附接到框架7并从框架7被拆卸。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承载元件40以张紧弹簧8在每个沿张紧弹簧8的推动方向延伸且彼此面对的侧壁47之间轻微压配合的方式与张紧弹簧8成一体。借助所述构造,可以在将承载元件40附接到框架7或从框架7拆卸承载元件的过程中,降低张紧弹簧8掉落因此中间转印带1被损坏、或张紧弹簧8弹出因此丢失这样的情况的可能性。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承载元件40包括将张紧弹簧8暴露到框架7的暴露部分48。暴露部分48将张紧弹簧8暴露到框架7,使得当承载元件40被附接到框架7时,张紧弹簧8的一个端部可以与用作框架7的预定部分的弹簧闩锁部分73接合。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暴露部分48被提供在定位在承载元件40的彼此面对的侧壁47之间、且定位在沿张紧弹簧8的推动方向的上游钉爪部分41a和下游钉爪部分41b之间的区域中。
[0062] 在本实施例中,承载元件40包括导向面44,该导向面以将承载元件40附接到框架7的方式将转动轴4a引导到孔部分43的开口43a。在将承载元件40附接到框架7的过程中,导向面44与张紧辊4的转动轴4a的端部部分4b相接触,以在使承载元件40抵抗张紧弹簧8的推动力朝框架7运动的同时将转动轴4a引导到孔部分43的开口43a。换句话说,在承载元件40抵抗张紧弹簧8的推动力朝框架7运动以附接到框架7的同时,导向面44将转动轴4a引导到孔部分43的开口43a。导向面44形成为向下倾斜到孔部分43的开口43a(即,从框架7的插入方向内侧向下向着其插入方向外侧倾斜)的倾斜面。引导转动轴4a的侧部部分4d的导向壁45以彼此面对的方式在导向面44的相应侧形成。换句话说,导向面44在用作引导转动轴4a的槽形单元的导向槽46的底部部分处形成,且该底部部分是朝孔部分43的开口43a倾斜的斜面。
[0063] 在本实施例中,在张紧辊4的相应两个纵向方向的端部处的框架7、承载元件40和张紧辊4的构造在承载元件40的附接和拆卸方面是大体相同的(相对于框架7的插入方向中心大体对称)。在本实施例中,上文描述了后侧承载元件40被拆卸以能够附接或拆卸中间转印带1。然而,作为替代,前侧承载元件40可以被拆卸。尽管如上文所述,不需要将两个承载元件40均拆卸以拆卸张紧辊4并随后拆卸中间转印带1,如果需要,两个承载元件40均可以被拆卸。如本实施例这样使两个承载元件40均能够附接到框架7并从框架7拆卸使得能够从框架7的后侧和前侧中的任何一侧拆卸张紧辊4,这因而增加了操作的灵活度。同时,用于张紧辊4的承载元件40仅需要被构造为使得承载元件40中的至少一个能够附接到框架7并从框架7被拆卸,且如有需要,另一承载元件40可以被构造为不能容易地附接到框架7或从框架7被拆卸。
[0064] 接下来,参照图9到图11,将对将承载元件40附接到框架7的过程进行更详细的描述。图11是其中用于张紧辊4的后侧承载元件40被附接的区域的横截面图。图11示出了将后侧承载元件40附接到框架7的过程中的状态,其中中间转印带1和张紧辊4通过进行上述替换中间转印带1的过程已被附接到所述框架。
[0065] 首先,由承载元件40保持的张紧弹簧8的一个端部被闩锁在框架7的弹簧闩锁部分73上。同时,张紧辊4的转动轴4a被引导进入承载元件40的导向槽46。
[0066] 然后,在张紧弹簧8通过使承载元件40的钉爪部分41抵靠在框架7的相应导轨部分71上并沿导轨部分71滑动而被压缩的同时,承载元件40运动到图11中的左侧(沿图11中箭头A6所示的方向)。张紧弹簧8在框架7的台阶部分74和承载元件40的撞击部分49之间被压缩。同时,张紧辊4的转动轴4a以在侧部部分4d沿导向壁45被引导的同时与导向面44接触的转动轴4a的端部部分4b沿承载元件40的导向面44滑动的方式被引导到孔部分43。
[0067] 此后,承载元件40运动到钉爪部分41经过导轨部分71的相应端部的位置,其中所述端部被定位在张紧弹簧8的推动方向的上游。在所述位置处,承载元件40可以沿框架7的插入方向向内运动,且钉爪部分41可以被放置在相应导轨部分71的下方(在框架7的插入方向内侧上)。这样,钉爪部分41和导轨部分71可以通过抵抗张紧弹簧8的推动力将承载元件40运动到预定部分而彼此接合或彼此脱离。当承载元件40到达所述位置时,承载元件向图
11中的下方(沿图11中箭头A7所示的方向)被按压。因此,沿导向面44和导向壁45被引导的转动轴4a被插入孔部分43。
[0068]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倒圆部分4c被提供到张紧辊4的转动轴4a,转动轴4a可以沿导向面44平滑地运动。这可以降低将承载元件40附接到框架7所需的操作力。
[0069] 此后,承载元件40通过张紧弹簧8的推动力运动,因此承载元件40的钉爪部分41与框架7的相应导轨部分71接合,从而以避免承载元件40从框架7掉落的方式保持承载元件40。同时,张紧辊4从中间转印带1的内周面侧朝其外周面侧被推动,使得对中间转印带1施加期望的张力。
[0070] 注意到,承载元件40可以通过以相反的顺序进行上所过程而从框架7拆卸。
[0071] 如上文所述,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将承载元件40附接到框架7,在将转动轴4a沿导向面44引导到孔部分43的同时,承载元件40抵抗张紧弹簧8的推动力运动到预定部分。在该预定部分处,钉爪部分41和导轨部分71可以彼此接合或彼此脱离。承载元件40以将转动轴4a插入孔部分43的方式沿与张紧弹簧8的推动方向交叉的方向(插入方向)运动,承载元件
40通过张紧弹簧8的推动力运动,因此,钉爪部分41与相应导轨部分71接合。与之相比,为了从框架7拆卸承载元件40,承载元件40抵抗张紧弹簧8的推动力运动到上述预定部分,钉爪部分41从导轨部分71脱离。然后,承载元件40沿与张紧弹簧8的推动方向交叉的方向(插入方向)运动,因此从孔部分43取出转动轴4a。
[0072] 如上文所述,根据本实施例,可以仅通过操作用于张紧辊4的承载元件40对中间转印带1施加张力或从中间转印带1释放张力。此外,根据本实施例,可以在不必旋松任何螺钉的情况下仅通过拆卸承载元件40并拆卸单个辊而替换中间转印带1。此外,提供将张紧辊4的转动轴4a引导到承载元件40的孔部分43的导向面44,使得可以将承载元件40平滑地附接到框架7。因此,借助简单的构造,可以容易地替换中间转印带1,并改善中间转印带单元105和成像装置100的可维护性。这可以避免例如在替换中间转印带1的过程中发生对中间转印带1的损坏。
[0073] 如上文所提及的,存在通过折叠支撑带围绕其被拉紧的多个辊的支撑单元或通过分割形成支撑单元的一对框架来替换中间转印带1的方法。在这种方法中,带围绕其被拉紧的多个辊在提供在辊的相应端部处的轴处被不同元件支撑,这可能会降低辊的对准精确度。这种未对准会造成例如带的宽度方向的位置变化(移位)的问题,这会造成带被撕裂。为了避免这种情况,需要用于调整对准的机构或用于管控带的移位的机构,这增加了构造的复杂度。这会导致成本的增加和可维护性的降低。此外,对支撑单元提供铰链机构或分割机构会导致形成支撑单元的框架的强度的下降,这不仅会造成未对准也会缩短支撑单元本身的寿命。
[0074] 与之相比,根据本实施例,由于框架7被一体地形成,可以避免作为替换中间转印带1的结果的、在中间转印带围绕其被拉紧的多个辊的对准方面的变化。这可以消除对用于调整所述对准的机构或用于管控带的移位的机构的需求,或者可以简化这种机构的构造。此外,根据本实施例,由于框架7被一体地形成,可以抑制框架7的强度的下降。
[0075] 其他
[0076] 基于具体的实施例已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然而,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
[0077] 在上述实施例中,带被假定为中间转印带。然而,带不局限于此。例如,在基于其中由多个成像单元形成的图像被直接转印到由转印材料支撑元件支撑并传送的转印材料上的直接转印方法的成像装置中,有时使用由环带形成的转印材料传送带作为转印材料支撑元件。本发明也能够应用于直接转印类成像装置中的这种转印材料传送带,以获得相同效果。与此同时,带可以是感光带。
[0078] 根据上述实施例,可以降低对用于调整对准的机构或用于管控带的移位的机构的需求。然而,本发明甚至在提供所述机构中的一个或两个时也能够应用。在这种情况下,如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获得借助简单的构造能够容易地替换带的效果。
[0079] 尽管参照示例性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应该理解的是,所述发明不局限于所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后续权利要求的范围应该以包含所有这种变型和等同结构及功能的方式得到最广泛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