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子配件及连接器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510111917.3

文献号 : CN104916994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桥本宣仁

申请人 :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摘要 :

一种端子配件及连接器,毫无障碍地发挥端子配件的逆插防止功能。在端子配件(10)的主体部(11)上,在与前后方向交叉的方向上隔开间隔而突出设置多个稳定器。多个稳定器具有:前端部在与前后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上立起的第一稳定器(26);及前端部后退地倾斜的第二稳定器(33)。第二稳定器(33)的前端部(第二限制部(38))在比第一稳定器(26)更靠前方的位置设定前端位置,以在取得不正确的插入姿势时先于第一稳定器(26)地抵接于与连接器壳体(60)相对的壁面(引导面(65))。

权利要求 :

1.一种端子配件,具备从后方插入到连接器壳体的腔室内的筒状的主体部,在与前后方向交叉的方向上隔开间隔而将多个稳定器突出地设置在所述主体部,所述多个稳定器分别进入到与所述连接器壳体的所述腔室连通的引导槽内,从而对向所述腔室的插入动作进行引导,另一方面,在插入姿势不正确的情况下,通过所述稳定器的前端部与所述连接器壳体的相对的壁面抵接而限制进一步的插入动作,所述端子配件的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稳定器具有:前端部在与前后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上立起的第一稳定器;及前端部后退地倾斜的第二稳定器,所述第二稳定器的前端部在比所述第一稳定器更靠前方的位置设定前端位置,以在取得不正确的插入姿势时先于所述第一稳定器而与所述连接器壳体的相对的壁面抵接,所述第一稳定器通过将由在所述主体部上切开的切口形成的板片部分切起而形成,所述第一稳定器的前端部由所述板片部分的板厚面构成,所述第一稳定器的后端作为与在所述连接器壳体的腔室形成的凸部抵接而限制从所述腔室的脱落的凸部承受部而构成。

2.一种连接器,具备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配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器壳体的所述腔室的后部作为比前部大径的橡胶栓收容部而构成,在所述连接器壳体的所述腔室形成从所述后部到所述前部缩径的锥状的引导面,在所述主体部取得不正确的插入姿势的情况下所述稳定器的前端部与所述引导面抵接。

说明书 :

端子配件及连接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端子配件及具备端子配件的连接器。

背景技术

[0002] 专利文献1公开的端子配件从后方插入到连接器壳体的腔室内且具备弹性地卡定于在腔室的内壁形成的凸部上的主体部(方筒部)。沿前后方向隔开间隔而将一对稳定器突出地设置在主体部。稳定器进入到与连接器壳体的腔室连通的引导槽内而引导端子配件的插入动作,另一方面,在主体部的插入姿势不正确的情况下,前端部通过与连接器壳体的相对的壁面抵接而发挥限制端子配件的进一步的插入动作的作用。在此,稳定器的前端部作为在与前后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立起的面而构成。
[0003] 【在先技术文献】
[0004] 【专利文献】
[0005]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222213号公报
[0006]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0007] 然而,在主体部的插入姿势不正确时,若将端子配件强行压入连接器壳体的腔室时,稳定器的前端部会刮削连接器壳体的相对的壁面,连接器壳体可能会损伤。另一方面,若稳定器的前端部是与上述不同而朝向突出端后退的斜面状的形态,则能够降低刮削连接器壳体的相对的壁面的可能性。然而,这种情况下,有稳定器的斜面状的前端部在连接器壳体的相对的壁面上滑动的可能性,可能无法使取得不正确姿势的端子配件的插入动作停止。

发明内容

[0008] 本发明基于上述那样的情况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无障碍地发挥端子配件的逆插防止功能。
[0009]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0010] 本发明涉及一种端子配件,具备从后方插入到连接器壳体的腔室内的筒状的主体部,在与前后方向交叉的方向上隔开间隔而将多个稳定器突出地设置在所述主体部,所述多个稳定器分别进入到与所述连接器壳体的所述腔室连通的引导槽内,从而对向所述腔室的插入动作进行引导,另一方面,在插入姿势不正确的情况下,通过所述稳定器的前端部与所述连接器壳体的相对的壁面抵接而限制进一步的插入动作,所述端子配件的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稳定器具有:前端部在与前后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上立起的第一稳定器;及前端部后退地倾斜的第二稳定器,所述第二稳定器的前端部在比所述第一稳定器更靠前方的位置设定前端位置,以在取得不正确的插入姿势时先于所述第一稳定器而与所述连接器壳体的相对的壁面抵接。
[0011] 【发明效果】
[0012] 假设在主体部的插入姿势不正确的情况下,当将端子配件向腔室压入时,第二稳定器的前端部与连接器壳体的相对的壁面抵接,能够使端子配件的插入动作停止。第二稳定器的前端部是后退地倾斜的形态,因此连接器壳体的相对的壁面受损伤的可能性小。即使万一第二稳定器的前端部要在连接器壳体的相对的壁面上滑动,接着,第一稳定器的前端部与连接器壳体的相对的壁面抵接,由此也能够使取得不正确姿势的端子配件的插入动作可靠地停止。由于第一稳定器的前端部是在与前后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上立起的形态,因此使端子配件的插入动作停止的可靠性高。这种情况下,第二稳定器的前端部先于第一稳定器而将连接器壳体的相对的壁面抵接,由此能够减少第一稳定器对于连接器壳体的抵接力(冲击力),因此连接器壳体的相对的壁面受损伤的可能性小。因此,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毫无障碍地发挥端子配件的逆插防止功能。

附图说明

[0013]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端子配件的俯视图。
[0014] 图2是端子配件的左侧视图。
[0015] 图3是端子配件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右侧视图。
[0016] 图4是端子配件的主要部分的放大侧剖视图。
[0017] 图5是图4的A-A线剖视图。
[0018] 图6是端子配件的主要部分的放大横剖视图。
[0019] 图7是端子配件的展开图。
[0020] 图8是表示第二稳定器与连接器壳体的相对的斜面抵接的状态的概念图。
[0021] 【标号说明】
[0022] 10…端子配件
[0023] 11…主体部
[0024] 26…第一稳定器
[0025] 27…切口
[0026] 28…板片部分
[0027] 31…第一限制部(第一稳定器的前端部)
[0028] 32…凸部承受部
[0029] 33…第二稳定器
[0030] 38…第二限制部(第二稳定器的前端部)
[0031] 60…连接器壳体
[0032] 61…腔室
[0033] 62…前部
[0034] 63…后部
[0035] 65…引导面
[0036] 66…引导槽
[0037] 67…橡胶栓收容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38] 以下示出本发明的优选的方式。
[0039] 所述第一稳定器通过将板片部分切起而形成,所述板片部分利用在所述主体部切开的切口而形成,所述第一稳定器的前端部由所述板片部分的板厚面构成。由此,能够容易地制造成使第一稳定器的前端部在与前后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上切起的形态。
[0040] 所述第一稳定器的后端作为与在所述连接器壳体的腔室形成的凸部抵接而限制从所述腔室的脱落的凸部承受部而构成。第一稳定器兼用作为凸部承受部的功能,因此与另行设置专用的凸部承受部的情况相比,能够简化整体的结构。
[0041] 在具备上述结构的端子配件的连接器中,所述连接器壳体的所述腔室的后部作为比前部大径的橡胶栓收容部而构成,在所述连接器壳体的所述腔室,形成从所述后部到所述前部缩径的锥状的引导面,在所述主体部取得不正确的插入姿势的情况下所述稳定器的前端部与所述引导面抵接。引导面设为从后部到前部缩径的锥状的形态,因此第二稳定器的前端部在引导面上滑动,无法使取得了不正确姿势的端子配件的插入动作停止的可能性比较高。关于这一点,根据本结构,通过第一稳定器的前端部与引导面抵接,而能够可靠地使取得了不正确姿势的端子配件的插入动作停止。
[0042] <实施例>
[0043] 通过图1~图8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实施例的端子配件10对导电性的金属板进行弯曲加工等而一体成形,作为整体而沿前后方向成为细长的形态。并且,端子配件10从后方(图8的右方)插入到图8所示的连接器壳体60的腔室61内,且在腔室61内被保持成防脱状态。
[0044] 连接器壳体60为合成树脂制,如图8所示,在内部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腔室61。腔室61由位于前侧的前部62、位于后侧而比前部62大径的后部63、及位于后部63与前部62之间的中间部64构成。腔室61的前部62为截面大致四边形,能够供端子配件10的后述的主体部11嵌合并插入。能够防止端子配件10脱落而卡定的未图示的凸部能够挠曲地设置在腔室61的前部62。腔室61的后部63设为比前部62大径的截面圆形且作为能够供与端子配件10连接的后述的橡胶栓嵌合并插入的橡胶栓收容部67。腔室61的中间部64作为从后部63到前部62逐渐缩径的锥状的引导面65(连接器壳体60的相对的壁面)而构成。
[0045] 另外,如图8所示,在连接器壳体60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而与腔室61的前部62连通的2个引导槽66(仅图示1个)。两引导槽66都呈朝向腔室61开口的截面大致四边形,在后视观察下配置在收纳于后部63的宽度内的范围。虽然详细情况未图示,但是两引导槽66中的一方的引导槽66以使后述的第一稳定器26能够进入的方式凹陷设置在腔室61的上壁,另一方的引导槽66以使后述的第二稳定器33能够进入的方式凹陷设置在腔室61的一侧壁。
[0046] 如图1及图2所示,端子配件10具备主体部11、与主体部11的后方相连的线筒部12、与线筒部12的后方相连的绝缘筒部13。线筒部12通过压接而连接于在未图示的电线的末端部由包覆的除去而露出的芯线部,绝缘筒部13通过压接而连接于与电线的末端部的包覆外嵌的未图示的橡胶栓。橡胶栓弹性地紧贴于电线的外周面,并且在端子配件10正确插入到腔室61的状态下弹性地紧贴于橡胶栓收容部67的内周面。由此,将连接器壳体60与电线之间液密地密封。
[0047] 主体部11呈大致方筒状,如图5所示,具有构成底壁的基壁14、从基壁14的宽度方向两端部立起的一对侧壁15、从两侧壁15中的一方的侧壁15A的上端向另一方的侧壁15B架设的第一架设壁16、从另一方的侧壁15B的上端向一方的侧壁15A架设并以覆盖第一架设壁16的上表面的方式与第一架设壁16重叠的第二架设壁17。
[0048] 如图4所示,在主体部11内设有从基壁14的前端向后方折回的带板状的弹性接触片18。弹性接触片18以基壁14的前端为支点而能够向接近基壁14的方向挠曲变形。压花状的接点部19向上方突出地设置于弹性接触片18。在第一架设壁16,扁平台状的承受部20向下侧鼓出地设置在与弹性接触片18相对的位置。当连接器壳体60与未图示的对方连接器壳体嵌合时,装配于对方连接器壳体的未图示的对方端子配件的阳薄片向主体部11内插入,阳薄片使弹性接触片18挠曲并弹性地夹持在接点部19与承受部20之间,由此将两端子配件电连接。而且,通过从基壁14的切起而向斜前方突出的带板状的辅助片21设置在主体部11内。通过辅助片21从下方抵接于弹性接触片18,来限制弹性接触片18的过度挠曲。
[0049] 如图2及图7所示,在主体部11中的成为一方的侧壁15A与第一架设壁16的连结部分的角部设有前后一对狭缝状的卡定孔22。在第二架设壁17的前端部,在与两卡定孔22对应的位置设有前后一对卡定片23。两卡定片23通过折弯而进入并卡定于两卡定孔22,由此能够维持主体部11的筒形状。而且,如图1及图4所示,在第二架设壁17上,在前后方向上的两卡定片23之间,开口孔24在整个宽度上设置。如图1所示,在俯视观察端子配件10时,通过开口孔24,由目视能够确认第一架设壁16的上表面。
[0050] 如图1及图4所示,在第二架设壁17的后端缘设有使该后端缘的宽度方向大致中央部向上方鼓出的截面大致U字形的卡定突部25。卡定突部25的后缘在前后方向上设置在与主体部11的后端大致相同的位置,在向连接器壳体60装配未图示的保持器时,卡定于保持器而能够起到对端子配件10在腔室61内进行防脱的作用。
[0051] 如图1及图4所示,在第二架设壁17的隔着开口孔24的前后两侧的部分中的前侧的部分,在面向开口孔24的位置设有向上方突出的第一稳定器26。如图5及图7所示,第一稳定器26在第二架设壁17的宽度方向大致中央部形成与开口孔24的前端大致平行的切口27,由此使形成于该切口27与开口孔24的前端之间的板片部分28向上方打出,从而形成为大致门型。
[0052] 如图5所示,第一稳定器26由在宽度方向中央部大致沿宽度方向配置的第一顶部29和在宽度方向两端部朝向第一顶部29倾斜相连的一对第一下部30。第一稳定器26的前端部由切起的板片部分28的板厚面构成,成为在端子配件10的插入姿势不正确的情况下能够限制端子配件10的插入动作的第一限制部31。第一限制部31设为在主视观察下从第一顶部
29到两第一下部30呈大致梯形状相连的形态,如图2~图4所示,在侧视观察下向与前后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的上方大致垂直地立起的形态。同样,第一稳定器26的后端部设为在后视观察下从第一顶部29到两第一下部30呈大致梯形地相连的形态,在侧视观察下成为向与前后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的上方大致垂直地立起的形态。第一稳定器26的后端部作为能够与凸部弹性地卡定的凸部承受部32而构成。
[0053] 另外,如图3~图5所示,在主体部11的两侧壁15中的另一方的侧壁15B,在与前后方向交叉的方向(主体部11的周向)上与第一稳定器26隔开间地配置的第二稳定器33向侧方突出设置。如图6及图7所示,第二稳定器33通过使形成于在另一方的侧壁15B的高度方向大致中央部大致平行地切开的2个相对切口34之间的带板部分35向侧方打出而形成为大致门型。
[0054] 具体而言,如图6所示,第二稳定器33由在前后方向中央部大致沿着前后方向配置的第二顶部36和在前后方向两端部朝向第二顶部36倾斜相连的一对第二下部37。第二稳定器33的第二下部37的前端部由切起的带板部分35的板面构成,如图6所示,作为在俯视观察下逐渐后退地倾斜的锥状的第二限制部38而构成。如图8所示,第二稳定器33的第二限制部38在端子配件10的插入姿势不正确的情况下起到限制端子配件10的插入动作的作用。另一方面,第二稳定器33的第二下部37的后端部同样由切起的带板部分35的板面构成,设为在俯视观察下逐渐前倾地倾斜的锥状的斜面39。这种情况下,第二限制部38相对于前后方向的倾斜角度设定得比斜面39相对于前后方向的倾斜角度大。
[0055] 在此,如图1~图4所示,第一稳定器26与第二稳定器33配置在前后方向上相互重合的位置,详细而言,在收纳于第二稳定器33的前后方向的长度范围的位置配置第一稳定器26。并且,第二稳定器33的第二限制部38的前端位于比第一稳定器26的第一限制部31靠前方的位置。具体而言,第二稳定器33的第二限制部38的整体位于比第一稳定器26的第一限制部31更靠前方的位置。
[0056] 接着,说明端子配件10对于连接器壳体60的组装形态。
[0057] 从后方将端子配件10插入到连接器壳体60的腔室61内。在端子配件10的向腔室61的插入过程中,将第二稳定器33的第二限制部38向引导槽66插入,稍延迟地将第一稳定器26的第一限制部31向引导槽66插入。此外,当端子配件10的插入动作持续时,第一稳定器26和第二稳定器33分别在对应的引导槽66的槽面上滑动,引导端子配件10的插入动作。当将端子配件10向腔室61正确插入时,凸部弹性地卡定于主体部11的凸部承受部32,由此将端子配件10在腔室61内保持为防脱状态。
[0058] 另一方面,在端子配件10未取得正确的插入姿势,例如,主体部11取得上下反转等的不正确的姿势的情况下,如图8所示,在插入过程中第二稳定器33的第二限制部38未插入到引导槽66而与连接器壳体60的引导面65抵接,限制端子配件10的进一步的插入动作。因此,通过端子配件10的插入动作受限制的情况,能够知道端子配件10的插入姿势不正确,能够防止不正确姿势的端子配件10向腔室61的插入。而且,这种情况下,第二稳定器33的第二限制部38成为锥状地倾斜的形态,因此连接器壳体60的引导面65受到损伤的可能性小。
[0059] 这样,若通过第二稳定器33的第二限制部38与连接器壳体60的引导面65抵接而使端子配件10的插入动作停止,则作为端子配件10的逆插防止功能不会特别产生问题。然而,由于连接器壳体60的引导面65是朝向前方缩径的锥状的形态,因此第二稳定器33的第二限制部38可能在引导面65上滑动而无法使端子配件10的插入动作停止。
[0060] 关于这一点,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即使万一第二稳定器33的第二限制部38在引导面65上滑动,在紧后第一稳定器26的第一限制部31也会与引导面65抵接,从而限制端子配件10的进一步的插入动作。此时,第一稳定器26的第一限制部31成为在与前后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上立起的形态,因此使端子配件10的插入动作停止的可靠性高。由此,能够可靠地防止取得不正确姿势的端子配件10向腔室61插入的情况。而且,这种情况下,第一稳定器26对于连接器壳体60的抵接力(冲击力)通过第二稳定器33的第二限制部38比第一限制部
31先与引导面65抵接而被抑制得较小。因此,与上述同样,连接器壳体60的引导面65受到损伤的可能性小。其结果是,根据本实施例,能够毫无障碍地发挥端子配件10的逆插防止功能。
[0061] 另外,根据本实施例,第一稳定器26通过将在主体部11上形成的切口27之间的板片部分28切起而形成,第一稳定器26的第一限制部31由板片部分28的板厚面构成,因此能够容易地将第一限制部31制造成在与前后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上立起的形态。
[0062] 此外,由于第一稳定器26兼用作为凸部承受部32的功能,因此与另行设置专用的凸部承受部32的情况相比,能够简化整体的结构。
[0063] 并且,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连接器壳体60的腔室61的后部63作为比前部62大径的橡胶栓收容部67构成,连接器壳体60的腔室61的中间部64设为从后部63到前部62缩径的锥状的引导面65,因此第二稳定器33的第二限制部38在引导面65上滑动,无法使取得不正确姿势的端子配件10的插入动作停止的可能性比较高。然而,如上文所述,通过第一稳定器26的第一限制部31与引导面65抵接,而能够可靠地使取得了不正确姿势的端子配件10的插入动作停止,因此防止端子配件10的逆插的可靠性提高。
[0064] <其他的实施例>
[0065] 本发明没有限定为通过上述记述及附图而说明的实施例,例如如下的形态也包含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0066] (1)稳定器能够抵接的连接器壳体的相对的壁面没有限定为上述引导面,例如也可以是连接器壳体的后表面的腔室的开口缘部。
[0067] (2)在端子配件的插入姿势不正确时,只要第二稳定器的第二限制部先于第一稳定器地与连接器壳体的相对的壁面抵接即可,第二稳定器的第二限制部的后端也可以位于比第一稳定器的第一限制部更靠后方的位置。
[0068] (3)在主体部上也可以突出地设置包含第一稳定器及第二稳定器的3个以上的稳定器。
[0069] (4)绝缘筒部也可以通过压接,不是与橡胶栓而是与电线的末端部的包覆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