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灯结构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380070575.4

文献号 : CN104937328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则竹裕司西冈健

申请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摘要 :

本发明获得一种车辆用灯结构,其能够提高被设为分体型的灯的一体感。后组合灯(10)被构成为,包括:门侧灯部(12),该门侧灯部(12)具有第一LED(22)、第一壳体(20)以及第一透镜(24);翼子板侧灯部(14),该翼子板侧灯部(14)具有第二LED(60)、第二壳体(62)以及第二透镜(64)。此外,在第一透镜(24)上设置有第一灯侧脚部(40)。并且,在第二透镜(64)上设置有沿着第一灯侧脚部(40)延伸的第二灯侧脚部(88)和从该第二灯侧脚部(88)的第二壳体(62)侧的端部起朝向门侧灯部(12)侧延伸的延伸部(94),且该延伸部(94)的顶端被配置于与第一灯侧脚部(40)相比靠门侧灯部(12)侧并且延伸部(94)的顶端被固定于第二壳体(62)上。

权利要求 :

1.一种车辆用灯结构,具备:

第一灯,其具备第一壳体和第一透镜,在所述第一壳体上安装有第一光源,所述第一透镜朝向所述第一壳体侧开放并且通过使开放端被固定于所述第一壳体上从而覆盖所述第一光源且使由所述第一光源照射出的光透过,并且在所述第一透镜上设置有朝向所述第一壳体侧延伸的第一脚部;

第二灯,其具备第二壳体和第二透镜,所述第二壳体上安装有第二光源,所述第二透镜朝向所述第二壳体侧开放并且通过使开放端被固定于所述第二壳体上从而覆盖所述第二光源并且使由所述第二光源照射出的光透过,在所述第二透镜上设置有沿着所述第一脚部而延伸的第二脚部、从该第二脚部的所述第二壳体侧的端部起朝向所述第一灯侧而延伸的延伸部,并且所述延伸部的顶端被配置于与所述第一脚部相比靠所述第一灯侧且被固定于所述第二壳体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灯结构,其中,

在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一透镜之间以及在所述第二壳体和所述第二透镜之间,分别设置有使由所述第一光源或所述第二光源照射出的光扩散的扩散内置装置,在所述第一脚部以及所述第二脚部上形成有,供所述扩散内置装置的端部接近配置的阶梯部。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灯结构,其中,

在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一透镜之间设置有第一灯侧反光器,所述第一灯侧反光器使由所述第一光源照射出的光朝向所述第一透镜侧反射,在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一透镜之间设置有凹状的反光器,所述凹状的反光器使所述第一光源的光朝向所述第一灯侧反光器反射。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灯结构,其中,

在所述第二壳体和所述第二透镜之间设置有第二灯侧反光器,所述第二灯侧反光器使由所述第二光源照射出的光朝向所述第二透镜侧反射,在所述第二壳体和所述第二透镜之间设置有凹状的反光器,所述凹状的反光器使所述第二光源的光朝向所述第二灯侧反光器反射。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灯结构,其中,

所述第一光源以及所述第二光源被设为LED。

说明书 :

车辆用灯结构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灯结构。

背景技术

[0002] 一直以来,公开有一种具备了方向指示灯以及侧方向指示灯的一体化车辆用灯(车辆用组合灯)(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7-53046号公报)。对该文献中所记载的技术进行简単说明,在车辆用灯中,在灯主体和灯透镜之间被划分出的区域的车辆前方侧与车辆后方侧上,分别设置有方向指示灯阀和侧方向指示灯阀。此外,在车辆用灯上的车辆前方侧的区域和车辆后方侧的区域之间的边界部上设置有扩散部。从侧方向指示灯阀照射出的光通过扩散部而扩散,从而提高了从车辆侧方的侧方向指示灯的识别性。

发明内容

[0003]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0004] 但是,考虑到如下的情况,即,在将日本特开2007-53046号公报中所记载的车辆用灯设为方向指示灯和侧方向指示灯的分体型并且将方向指示灯和侧方向指示灯接近配置的情况下,在方向指示灯和侧方向指示灯之间不发光或者在方向指示灯和侧方向指示灯之间较暗的情况。在此情况下,灯将会缺乏一体感。
[0005] 本发明考虑到上述事实,其目的在于,获得一种能够提高被设为分体型的灯的一体感的车辆用灯结构。
[0006] 用于解決课题的方法
[0007] 第一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灯结构具备:第一灯,其具备第一壳体和第一透镜,在所述第一壳体上安装有第一光源,所述第一透镜朝向所述第一壳体侧开放并且通过使开放端被固定于所述第一壳体上从而覆盖所述第一光源且使由所述第一光源照射出的光透过,并且在所述第一透镜上设置有朝向所述第一壳体侧延伸的第一脚部;第二灯,其具备第二壳体和第二透镜,所述第二壳体上安装有第二光源,所述第二透镜朝向所述第二壳体侧开放并且通过使开放端被固定于所述第二壳体上从而覆盖所述第二光源并且使由所述第二光源照射出的光透过,在所述第二透镜上设置有沿着所述第一脚部而延伸的第二脚部、从该第二脚部的所述第二壳体侧的端部起朝向所述第一灯侧而延伸的延伸部,并且所述延伸部的顶端被配置于与所述第一脚部相比靠所述第一灯侧且被固定于所述第二壳体上。
[0008] 根据上述的方式,第一透镜的第一脚部和第二透镜的第二脚部被设为上述的配置。换言之,第一灯和第二灯以隔开预定的间隔而相邻的方式配置。当从被第一壳体支承的第一光源照射光时,该光透过第一透镜。即,第一灯点亮。此外,当从被第二壳体支承的第二光源照射光时,该光透过第二透镜。即,第二灯点亮。在此,在本发明中,设置有从第二透镜的第二脚部的端部起朝向第一灯侧延伸的延伸部,并且该延伸部的顶端被配置于与第一脚部相比靠第一灯侧。并且,延伸部的顶端被固定于第二壳体上。因此,与将第二脚部的第二壳体侧的端部固定于第二壳体上的情况相比,能够使第一脚部和第二脚部接近配置。此外,透入第二灯的第二透镜内的光(第二光源的光或都朝向第二透镜照射的太阳光等)从第二脚部起朝向延伸部而行进,此外,该光从延伸部起朝向第一脚部和第二脚部之间照射。由此,抑制了第一脚部和第二脚部之间(第一灯和第二灯之间的间隙)看起来较暗的情况。
[0009] 第二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灯结构为,在上述第一方式中,在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一透镜之间以及在所述第二壳体和所述第二透镜之间,分别设置有使由所述第一光源或所述第二光源照射出的光扩散的扩散内置装置,在所述第一脚部以及所述第二脚部上形成有,供所述扩散内置装置的端部接近配置的阶梯部。
[0010] 根据上述的方式,在第一灯内以及第二灯内设置有扩散内置装置。因此,第一光源的光通过扩散内置装置而扩散并透过第一透镜,并且第二光源的光通过扩散内置装置而扩散并透过第二透镜。由此,第一灯以及第二灯更均匀地发光。此外,被导入扩散内置装置内的光朝向该扩散内置装置的端部而行进,该光从被形成于第一透镜的第一脚部以及第二透镜的第二脚部上的阶梯部起被导入该第一脚部内以及第二脚部内。然后,被导入第一脚部内以及第二脚部内的光从该第一脚部以及第二脚部的端部(与第一壳体以及第二壳体远离的一侧的端部)照射出。
[0011] 第三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灯结构为,在上述第一方式或第二方式中,在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一透镜之间设置有第一灯侧反光器,所述第一灯侧反光器使由所述第一光源照射出的光朝向所述第一透镜侧反射,在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一透镜之间设置有凹状的反光器,所述凹状的反光器使所述第一光源的光朝向所述第一灯侧反光器反射。
[0012] 根据上述方式,能够抑制第一光源的光从第一透镜侧被直接目视确认。
[0013] 第四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灯结构为,在上述第一至第三方式的任意一个方式中,在所述第二壳体和所述第二透镜之间设置有第二灯侧反光器,所述第二灯侧反光器使由所述第二光源照射出的光朝向所述第二透镜侧反射,在所述第二壳体和所述第二透镜之间设置有凹状的反光器,所述凹状的反光器使所述第二光源的光朝向所述第二灯侧反光器反射。
[0014] 根据上述方式,能够抑制第二光源的光从第二透镜侧被直接目视确认。
[0015] 第五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灯结构为,在上述第一至第四方式的任意一个方式中,所述第一光源以及所述第二光源被设为LED。
[0016] 根据上述方式,即使在使用具有定向性的LED的情况下,也能够提高被设为分体型的灯的一体感。
[0017] 发明效果
[0018] 第一方式、第三方式、第四方式以及第五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灯结构具有能够提高被设为分体型的灯的一体感等的优异效果。
[0019] 第二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灯结构具有能够抑制第一灯上的接近第二灯的部位以及第二灯上的接近第一灯的部位较暗的优异效果。

附图说明

[0020] 图1为沿图4所示的1-1线而剖开的表示后组合灯的截面的剖视图。
[0021] 图2为放大地表示图1所示的被单点划线所包围的区域的放大剖视图。
[0022] 图3为进一步放大地表示图1所示的被单点划线所包围的区域的放大剖视图。
[0023] 图4为从车辆的后方侧观察后组合灯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 接下来,使用图1~图4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灯结构进行说明。另外,用箭头标记FR表示车辆前后方向前方侧,用箭头标记OUT表示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用箭头标记UP表示车辆上下方向上侧。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单纯地表示前后、上下的方向的情况下,设为表示车辆前后方向的前后、车辆上下方向的上下。
[0025] 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灯结构被应用于,被设置于车辆的后部的作为车辆用灯的后组合灯10。该后组合灯10被构成为,具有:被安装于对后门开口部进行开闭的未图示的后门上的作为第一灯的门侧灯部12、被安装于未图示的后翼子板的后端部上的作为第二灯的翼子板侧灯部14。此外,门侧灯部12与翼子板侧灯部14在后门被关闭的状态下相邻配置。以下,首先对门侧灯部12进行说明,其次对翼子板侧灯部14进行说明。
[0026] (门侧灯部12)
[0027] 门侧灯部12被构成为,具有:通过朝向车辆后方侧照射近似白色的光从而向他人提示车辆进行后退的倒车灯16、通过朝向车辆后方侧照射红色的光从而向他人提示车辆的存在的尾灯18。
[0028] 如图1所示,具有倒车灯16以及尾灯18的门侧灯部12具备第一壳体20,该第一壳体20通过被固定于后门上从而对门侧灯部12进行支承并且对倒车灯16以及尾灯18的光源(倒车灯用灯泡以及作为第一光源的第一LED22)进行支承。此外,门侧灯部12具备第一透镜24,所述第一透镜24通过被固定于第一壳体20上从而对倒车灯用灯泡(未图示)以及第一LED22进行覆盖并且使从倒车灯用灯泡以及第一LED22照射出的光透过。并且,在第一壳体20和第一透镜24之间设置有第一灯侧反光器26和第一灯侧扩散内置装置28,所述第一灯侧反光器
26使由第一LED22照射出的光朝向第一透镜24侧反射,所述第一灯侧扩散内置装置28作为使通过该第一灯侧反光器26而反射出的光扩散的扩散内置装置。
[0029] 第一壳体20被形成为朝向车辆后方侧开放的箱状,此外,第一壳体20具有被固定于构成后门的一部分的后门面板30上的底壁32。此外,在该底壁32上形成有反光器安装部32A,所述反光器安装部32A被形成为朝向车辆后方侧而呈凸状并且安装有后文详述的第一灯侧反光器26。此外,第一壳体20具备从底壁32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起朝向车辆后方侧而延伸的内壁34。该内壁34的车辆后方侧的端部被设为,供第一透镜24进行固定的固定部34A。并且,第一壳体20具备从底壁32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起朝向车辆后方侧延伸的外壁36。该外壁36以朝向车辆后方侧而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倾斜的方式延伸,此外,外壁36的车辆后方侧的端部被设为,供第一透镜24进行固定的固定部36A。
[0030] 第一透镜24被形成为朝向车辆前方侧开放的箱状。此外,如图4所示,第一透镜24具备在车辆宽度方向以及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并且被形成为从车辆后方侧观察时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而变窄的矩形形状的底壁38。该底壁38上的车辆上方侧的部位被设为無色透明的倒车灯光透过部38A。此外,倒车灯光透过部38A的下方侧的部位被设为红色透明的尾灯光透过部38B。此外,如图1所示,底壁38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被固定于第一壳体20的固定部34A上。
[0031] 此外,如图2所示,第一透镜24具备从底壁38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起朝向车辆前方侧延伸的作为第一脚部的第一灯侧脚部40。该第一灯侧脚部40的车辆后方侧的部位被设为车辆宽度方向上的板厚较厚的厚壁部40A,此外,第一灯侧脚部40的车辆前方侧的部位被设为与厚壁部40A相比而车辆宽度方向的板厚较薄的薄壁部40B。此外,薄壁部40B的顶端部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弯曲,被弯曲了的该部位的顶端被固定于第一壳体20的固定部36A上。此外,在第一灯侧脚部40上的厚壁部40A与薄壁部40B的边界部且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面上形成有阶梯部42。并且,如图3所示,第一灯侧脚部40的厚壁部40A的后端部(与第一壳体20远离的一侧的端部)与厚壁部40A延伸的方向所呈的角度θ1被设为,被设定为小于全反射的角度的角度的角部44。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第一透镜24使用丙烯树脂而形成,因此所述的角度θ1被设定为小于42.2deg的角度。
[0032] 如图1所示,第一灯侧反光器26被形成为在车辆宽度方向以及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的板状,此外,在第一灯侧反光器26的车辆前方侧的面上设置有被第一壳体20的反光器安装部32A支承的支承部46。而且,第一灯侧反射器26的车辆后方侧的面通过铝蒸镀等而被镜面化。
[0033] 第一LED22被安装于基板48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此外,第一LED22经由基板48而被供给电力从而发光。并且,第一LED22通过使基板48被第一壳体20支承从而被固定于门侧灯部12内。此外,在第一LED22的后方侧设置有凹状的反光器50。且为通过该凹状的反光器50而使第一LED22的光朝向第一灯侧反光器26的车辆后方侧的面反射的结构。
[0034] 第一灯侧扩散内置装置28被配置于第一灯侧反光器26的车辆后方侧,此外,第一灯侧扩散内置装置28被形成为在车辆宽度方向以及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的板状。此外,在第一灯侧扩散内置装置28上设置有,用于使通过第一灯侧反光器26反射出的第一LED22的光扩散的未图示的透镜状琢型(lens cut)。为如下的结构,即,通过使第一LED22的光透过第一灯侧扩散内置装置28从而使第一LED22的光在车辆宽度方向以及车辆上下方向的较广的范围内扩散。并且,如图2所示,第一灯侧扩散内置装置28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被上述的反光器50所支承,并且,第一灯侧扩散内置装置28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接近于被形成在第一透镜24的第一灯侧脚部40上的阶梯部42而配置。
[0035] (翼子板侧灯部14)
[0036] 如图4所示,翼子板侧灯部14构成为,具有:尾部制动灯52,其通过以与门侧灯部12的尾灯18大致相同亮度而点亮从而向他人提示车辆的存在,并且在车辆减速时以更高的亮度点亮从而向他人提示车辆减速;两个制动灯54,其通过与该尾部制动灯52独立地点亮从而向他人提示车辆减速;方向指示灯56,其通过以预定的周期进行闪烁从而向他人提示车辆行进路经改变等。
[0037] 此外,如图1所示,翼子板侧灯部14具备第二壳体62,所述第二壳体62通过被固定于后翼子板的后端部58上从而对翼子板侧灯部14进行支承,并且对尾部制动灯52、制动灯54以及方向指示灯56的光源(作为第二光源的第二LED60、制动灯用LED(未图示)以及方向指示灯用灯泡(未图示))进行支承。此外,翼子板侧灯部14具备第二透镜64,所述第二透镜
64通过被固定于第二壳体62上从而对第二LED60、制动灯用LED以及方向指示灯用灯泡进行覆盖,并且使从第二LED60、制动灯用LED以及方向指示灯用灯泡照射出的光透过。而且,在第二壳体62和第二透镜64之间设置有使从第二LED60照射出的光朝向第二透镜64侧反射的第二灯侧反光器66、使通过该第二灯侧反光器66反射出的光扩散的作为扩散内置装置的第二灯侧扩散内置装置68。
[0038] 第二壳体62被形成为朝向车辆后方侧开放的箱状,此外,第二壳体62具备被固定于后翼子板的后端部58上的底壁70。此外,在底壁70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中间部形成有朝向车辆后方侧鼓起的鼓起部70A。此外,在底壁70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上形成有朝向车辆前方侧突出的突起部72,且该突起部72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被设为供第二透镜64进行固定的固定部72A。此外,第二壳体62具备:从底壁70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起朝向车辆前方侧延伸的第一内壁部74、从第一内壁部74的后端起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而向车辆后方侧倾斜延伸的倾斜壁部76、从倾斜壁部76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起朝向车辆前方侧延伸的第二内壁部78。并且,倾斜壁部76和第二内壁部78的边界部朝向车辆后方侧突出,且该突出的部分80的顶端被设为与第二透镜64之间的固定部80A。
[0039] 第二透镜64被形成为朝向车辆前方侧开放的箱状。此外,如图4所示,第二透镜64具备,在车辆宽度方向以及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并且被形成为从车辆后方侧观察时呈大致矩形形状的底壁82。该底壁82上的车辆上方侧的部位被设为红色透明的尾灯以及制动灯光透过部82A,此外,底壁82的车辆下方侧的部位被设为橙色透明的方向指示灯光透过部82B。此外,如图1所示,第二透镜64具备从底壁82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起朝向车辆前方侧延伸的外侧脚部84。该外侧脚部84的顶端被固定于第二壳体62的固定部72A上。并且,在外侧脚部84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设置有装鉓86。
[0040] 此外,如图2所示,第二透镜64具备作为第二脚部的第二灯侧脚部88,所述第二灯侧脚部88从底壁82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起沿着第一透镜24的第一灯侧脚部40延伸。该第二灯侧脚部88的车辆后方侧的部位被设为车辆宽度方向的板厚较厚的厚壁部88A,此外,第二灯侧脚部88的车辆前方侧的部位被设为与厚壁部88A相比而车辆宽度方向的板厚较薄的薄壁部88B。并且,在第二灯侧脚部88上的厚壁部88A和薄壁部88B之间的边界部且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面上形成有阶梯部90。并且,如图3所示,第二灯侧脚部88的厚壁部88A的后端部(与第二壳体62远离的一侧的端部)与厚壁部88A延伸的方向所呈的角度θ2被设为,被设定为小于全反射的角度的角度的角部92。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上述的第一透镜24相同地,由于第二透镜64使用丙烯树脂而被形成,因此所述的角度θ2被设定为小于42.2deg的角度。
[0041] 此外,如图2所示,第二透镜64具备从第二灯侧脚部88的顶端部起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延伸的延伸部94。该延伸部94具有:基端侧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对置部94A、顶端侧(车辆宽度方向内侧)朝向车辆前方侧而弯曲的倾斜壁部94B。此外,在对置部94A的车辆前方侧的面上形成有,使从间隙反射部66A朝向对置部94A而照射的光导入第二透镜64内的透镜状琢型96。此外,倾斜壁部94B的顶端被固定于第二壳体62的固定部80A上。
[0042] 如图1所示,第二灯侧反光器66被形成为在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板状,此外,第二灯侧反光器66以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而倾斜的方式被配置。并且,在第二灯侧反光器66的车辆前方侧的面上立起设置有被第二壳体62支承的支承部98。此外,第二灯侧反光器66的车辆后方侧的面通过铝蒸镀等而被镜面化。由此,能够使从第二LED60照射出的光朝向第二透镜64的底壁82侧反射。而且,第二灯侧反光器66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被设为,沿着第二壳体62的倾斜壁部76而配置的间隙反射部66A,且该间隙反射部66A以与第二透镜64的对置部94A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对置的方式配置。由此,为如下的结构,即,能够使从第二LED60照射出的光经由间隙反射部66A而在第一透镜24的第一灯侧脚部40和第二透镜64的第二灯侧脚部88之间反射。
[0043] 第二LED60被安装于基板100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上,此外,与上述的第一LED22相同地,第二LED60经由基板100而被供给电力从而发光。而且,第二LED60通过使基板100被第二壳体62支承从而被固定在翼子板侧灯部14内。此外,在第二LED60的后方侧设置有凹状的反光器102。且为如下的结构,即,通过该凹状的反光器102而使第二LED60的光朝向第二灯侧反光器66的车辆后方侧的面反射。
[0044] 第二灯侧扩散内置装置68被配置于第二灯侧反光器66的车辆后方侧,此外,第二灯侧扩散内置装置68被形成为,与第二灯侧反光器66在大致同一方向上延伸的板状。此外,在第二灯侧扩散内置装置68上设置有用于使通过第二灯侧反光器66反射出的第二LED60的光扩散的未图示的透镜状琢型。且为如下的结构,即,通过使第二LED60的光透过第二灯侧扩散内置装置68从而使第二LED60的光在车辆宽度方向以及车辆上下方向的较广范围内扩散。而且,如图2所示,第二灯侧扩散内置装置68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接近配置于被形成在第二透镜64的第二灯侧脚部88上的阶梯部90。
[0045] (本实施方式的作用以及效果)
[0046]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以及效果进行说明。
[0047]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当从第一LED22照射光时,该光透过第一透镜24。即,尾灯18(参照图4)点亮。此外,当从第二LED60照射光时,该光在通过第二灯侧反光器66而反射之后透过第二透镜64。即,尾部制动灯52点亮。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灯侧反光器66的一部分被设为,使从第二LED60照射出的光在第一透镜24的第一灯侧脚部40和第二透镜64的第二灯侧脚部88之间反射的间隙反射部66A。因此,当尾部制动灯52点亮时,第一透镜
24的第一灯侧脚部40与第二透镜64的第二灯侧脚部88之间发光(门侧灯部12与翼子板侧灯部14之间发光)。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提高被设为分体型的后组合灯10的一体感。
[0048]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透镜64具有上述的第二灯侧脚部88以及对置部94A。因此,通过第二灯侧反光器66的间隙反射部66A而反射出的光的一部分透过对置部94A而在第一透镜24的第一灯侧脚部40和第二透镜64的第二灯侧脚部88之间发光。此外,通过第二灯侧反光器66的间隙反射部66A而反射出的光的另一部分在被导入对置部94A内之后,从第二灯侧脚部88的端部(与第二壳体远离的一侧的端部)照射出。由此,能够抑制在尾部制动灯52点亮的状态下该尾部制动灯52中的第二灯侧脚部附近变得较暗的情况。
[0049] 而且,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二透镜64的对置部94A上设置有上述的透镜状琢型96。由此,通过第二灯侧反光器66的间隙反射部66A而反射出的光容易穿过对置部94A而被导入第二透镜64内。此外,被导入对置部94A内的光从第二灯侧脚部88的端部(与第二壳体62远离的一侧的端部)照射出。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在尾部制动灯52点亮的状态下该尾部制动灯52中的第二灯侧脚部88附近较暗的情况。
[0050] 此外,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使通过第二灯侧反光器66而反射出的光扩散的第二灯侧扩散内置装置68被设置于第二灯侧反光器66和第二透镜64之间。因此,通过第二灯侧反光器66而反射出的光通过第二灯侧扩散内置装置68而被扩散并透过第二透镜64。由此,能够使尾部制动灯52更加均匀地发光。此外,被导入第二灯侧扩散内置装置68内的光朝向第二灯侧扩散内置装置68的端部(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行进,该光从被形成于第二透镜64的第二灯侧脚部88上的阶梯部90被导入该第二灯侧脚部88内。然后,被导入第二灯侧脚部88内的光从该第二灯侧脚部88的端部(与第二壳体62远离的一侧的端部)照射出。
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进一步抑制尾部制动灯52中的第二灯侧脚部88附近较暗的情况。
[0051]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的第一灯侧反光器26以及第一灯侧扩散内置装置28被设置于第一壳体20和第一透镜24之间。因此,通过第一灯侧反光器26而反射出的光通过第一灯侧扩散内置装置28而被扩散并透过第一透镜24。由此,能够使尾灯18更均匀地发光。此外,被导入第一灯侧扩散内置装置28内的光朝向第一灯侧扩散内置装置28的端部(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而行进,该光从被形成于第一透镜24的第一灯侧脚部40上的阶梯部
42被导入该第一灯侧脚部40内。然后,被导入第一灯侧脚部40内的光从该第一灯侧脚部40的端部(与第一壳体20远离的一侧的端部)照射出。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进一步抑制尾灯18中的第一灯侧脚部40附近变暗的情况。
[0052] 此外,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灯侧脚部40的后端部以及第二灯侧脚部88的后端部被设为上述的角部44、92。因此,朝向第一灯侧脚部40的后端部而行进的光以及朝向第二灯侧脚部88的后端部而行进的光不在角部44、92处进行全反射而分别从该第一灯侧脚部40的后端部以及第二灯侧脚部88的后端部照射出。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进一步抑制门侧灯部12和翼子板侧灯部14之间的边界部变暗的情况。
[0053] 并且,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透镜64的延伸部94的顶端(倾斜壁部94B的顶端)被固定于第二壳体62的固定部80A上。因此,与将第二灯侧脚部88的第二壳体62侧的端部固定于第二壳体62上的情况相比,不易受到固定部80A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尺寸的影响,从而能够使第一透镜24的第一灯侧脚部40和第二透镜64的第二灯侧脚部88接近配置。即,能够使构成后组合灯10的门侧灯部12和翼子板侧灯部14近接配置。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提高被设为分体型的后组合灯10的一体感。
[0054] 接下来,对尾灯18以及尾部制动灯52未点亮的状态下的作用以及效果进行说明。
[0055]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通过朝向第二透镜64的底壁82等照射太阳光等从而使该太阳光等的光透入第二透镜64内时,该光从第二灯侧脚部88朝向延伸部94而行进,并且该光从延伸部94的对置部94A朝向第一灯侧脚部40和第二灯侧脚部88之间被照射。由此,抑制了第一灯侧脚部40和第二灯侧脚部88之间(门侧灯部12和翼子板侧灯部14之间的间隙)看起来较暗的情况。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在尾灯18以及尾部制动灯52未点亮的状态下,也能够提高后组合灯10的一体感。
[0056]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灯侧扩散内置装置28被设置于门侧灯部12内,并且第二灯侧扩散内置装置68被设置于翼子板侧灯部14内。因此,当太阳光等的光被导入扩散内置装置内(第一灯侧扩散内置装置28以及第二灯侧扩散内置装置68内)时,该光朝向该扩散内置装置的端部行进,并且,该光从被形成于第一透镜24的第一灯侧脚部40以及第二透镜64的第二灯侧脚部88上的阶梯部42、90被导入该第一灯侧脚部40内以及第二灯侧脚部88内。然后,被导入第一灯侧脚部40内以及第二灯侧脚部88内的光从该第一灯侧脚部40以及第二灯侧脚部88的端部(车辆后方侧的端部)照射出。由此,抑制了门侧灯部12和翼子板侧灯部14的边界部看起来较暗的情况,从而进一步提高后组合灯10的一体感。
[0057] 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在第一透镜24的第一灯侧脚部40以及第二透镜64的第二灯侧脚部88上设置阶梯部42、90并且使扩散内置装置(第一灯侧扩散内置装置28以及第二灯侧扩散内置装置68)的端部与阶梯部42、90接近配置的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即,也能够采用不设置阶梯部42、90的结构,或采用不设置扩散内置装置的结构。关于是否设置阶梯部42、90以及扩散内置装置,只要考虑反光器(第一灯侧反光器26以及第二灯侧反光器66)的光的反射特性等而进行设定即可。
[0058] 此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将第一灯侧脚部40的后端部以及第二灯侧脚部88的后端部设为上述的角部44、92的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在即使朝向第一灯侧脚部40的后端部而行进的光以及朝向第二灯侧脚部88的后端部而行进的光在各自的后端部处进行了全反射也不会损坏组合灯10的一体感的情况下,也可以不设置上述的角部44、92。
[0059] 并且,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将本发明应用于后组合灯10的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被设为分体型的其他车辆用灯中。
[0060] 至此,虽然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当然可以进行除此之外的各种变形并予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