淤泥场界带状深基坑处理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410121700.6

文献号 : CN104947678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何健孔维一黄骥蔡冬王友涛肖明明

申请人 : 中国二十冶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涉及深基坑施工,尤其涉及淤泥土层的深基坑施工方法。一种淤泥场界带状深基坑处理方法它包括:步骤一:分析地质地貌,设定场平标高,完成硬壳场平层;步骤二:设计、施工竖向排水砂桩及水平排水盲沟;步骤三:分级堆载预压;步骤四;抽测土工参数,优化基坑支护设计;步骤五:基坑施工及监测。本发明避免了开挖发生事故,保证施工成本和工期。

权利要求 :

1.一种淤泥场界带状深基坑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步骤一:分析地质地貌,设定场平标高,完成硬壳场平层;

步骤二:设计、施工竖向排水砂桩及水平排水盲沟;

步骤三:分级堆载预压;

步骤四;抽测土工参数,优化基坑支护设计;

步骤五:基坑施工及监测;

步骤一包括:

场平范围超过基坑两侧5m以上,场平后标高以高于原场地平均标高不小于1m控制,填土厚度H按以下两式经验计算:H=1.5+0.08h,  (1)

其中h为场地淤泥层厚度;

公式二:H=1+0.1S,  (2)

其中S为根据应力历史法计算的地基最终变形量,按下式式中:s —— 地基最终变形量,mm;

hi —— 第i分层厚度,mm;

eoi—— 第i分层初始孔隙比;

Cci—— 第i层的压缩指数;

Pzi—— 第i层土的自重应力平均值,kpa;

Poi—— 相当于荷载标准值时第i层附加应力平均值,kpa,工程建设之前上部荷载为零,即Poi=0;

Pci——第i层土的前期固结压力,kpa;

场平施工应先排除地表明水,适当晾晒,再铺设1 2层透水性较好的无纺土工布,土工~布铺设范围应超出基坑两侧各6m以上,然后开始缓慢分层回填,回填场平层应形成中间向两侧5%的排水坡面,回填土上层1m范围采用较好的砂性土或牛皮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淤泥场界带状深基坑处理方法,所述步骤二包括:竖向砂井桩选用沉管法成桩,桩径不小于300mm,桩间距、桩长应结合淤泥含水量、淤泥层厚、基坑开挖深度设计:桩间距宜取1 2m,梅花形或正方形布置,且应避开结构基桩位;桩~长宜超过基底面3 4m;对基坑加深段区域砂井桩应适当加密,桩长加长;基坑外两侧场平区~桩长应同基坑内侧,桩间距按2m设置;选用中粗砂作为桩体材料,基坑加深段处基底以下部分用碎石材料;

场平区中部沿纵向设置5m宽500mm厚碎石带,施工期作临时通行便道用,预压期作水平排水滤层用,场平区域横向应设置碎石排水盲沟,盲沟截面400×500mm间距5 8m;

~

场平区两侧设置边沟,横向盲沟滤水自流排入边沟内;

该步骤中施工顺序为:中央碎石带→结构基桩→竖向砂井桩→边沟→盲沟。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淤泥场界带状深基坑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三包括:堆载选用一般性杂土,厚度1 3m,预压期100 180天;应分级加载,即:加载→持荷→加~ ~载→持荷,分级加载土层厚度控制在1m,一般持荷时间7 10天;

~

分级填土加载前在场地基面设置沉降板,沿边沟内侧对称布置,纵向间距10 20m,堆载~及预压期间应连续对场地沉降及位移变形进行观测;

堆载期间每不超过3天观测1次,场地边界侧向位移速率应控制小于5mm/天,变形过快时应减缓堆载填筑速度或拉长持荷时间,确保地基稳定;堆载恒压期间宜不超过7天观测1次,恒压末期应加密观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淤泥场界带状深基坑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四包括:当堆载后场地排水量趋于减少,观测沉降速率连续二周日沉降量小于2mm/天时,视为堆载预压结束,可对场地处理后的淤泥进行取样检测;

检测内容包括含水率、十字板强度、孔隙率、粘聚力c、内摩擦角φ值、灵敏度,取样点位避开砂井桩位置,包括处理后基坑范围内土样及基坑范围外土样;取样深度:在基坑范围内取在基底标高附近样品和砂井桩底标高附近样品;

基坑范围外取基坑深度中点标高附近样品;对比分析基坑地层处理前后土工物理力学指标变化,及淤泥总压缩量,根据分析结果对基坑支护设计进行优化,优化内容包括围护桩选型、入土深度、内支撑间距及大开挖与围护桩墙组合支护;优化后围护桩长入土深度缩减

2 3m,内支撑减少1层,部分采用上部大开挖放坡下部灌注桩支护。

~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淤泥场界带状深基坑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五包括:经处理后基坑场地土层工程参数会有较大改善,但仍属软基基坑范畴,应精细施工加强基坑监测,以观测数据指导安全施工;

经处理后土层灵敏度不会有较大改善,基坑支护结构施工及基坑开挖施工应尽力避免对土层的频繁扰动;

基坑上层较好的场平回填土卸载后应远离基坑5倍深度以上距离堆放,晾晒后用作基坑回填土料;

带状基坑基坑开挖应遵循先撑后挖、分段分层原则,分段开挖控制在60m以内,分层厚度不大于1.5m;

当基坑监测数据趋近报警值时,应缩短分段长度,降低挖土速度,限制基坑两侧附加荷载或扰动,让基坑自行缓慢稳定后再逐步开挖。

说明书 :

淤泥场界带状深基坑处理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深基坑施工,尤其涉及淤泥土层的深基坑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我国大部分沿海地区分布有深厚流塑淤泥土层,部分淤泥平均含水量60%以上,平均孔隙比1.7以上,粘聚力5kpa左右,内摩擦角1°左右,原状土抗剪强度小于20kpa,压缩性强,具有触变性,处理难度大。
[0003] 现有的淤泥土层深基坑开挖方法是,先施工基坑围护桩,如钢板桩、钢筋混凝土灌注桩或地下连续墙等,再进行基坑开挖。进行基坑开挖时经常发生坑底隆起,边坡滑移,围护桩倾斜等病害,出现问题后处理难度大,处理费用高,处理时间长,提高施工成本,影响工期,一直是施工中的难题。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旨在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淤泥场界带状深基坑处理方法。本发明避免了开挖发生事故,保证施工成本和工期。
[0005]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一种淤泥场界带状深基坑处理方法,它包括:
[0006] 步骤一:分析地质地貌,设定场平标高,完成硬壳场平层;
[0007] 步骤二:设计、施工竖向排水砂桩及水平排水盲沟;
[0008] 步骤三:分级堆载预压;
[0009] 步骤四;抽测土工参数,优化基坑支护设计;
[0010] 步骤五:基坑施工及监测。
[0011] 所述的淤泥场界带状深基坑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一包括:
[0012] 场平范围超过基坑两侧5m以上,场平后标高以高于原场地平均标高不小于1m控制,填土厚度H按以下两式经验计算:
[0013] H=1.5+0.08h,  (1)
[0014] 其中h为场地淤泥层厚度;
[0015] 公式二:H=1+0.1S,  (2)
[0016] 其中S为根据应力历史法计算的地基最终变形量,按下式
[0017]
[0018] 式中:s —— 地基最终变形量,mm;
[0019] hi —— 第i分层厚度,mm;
[0020] eoi—— 第i分层初始孔隙比;
[0021] Cci—— 第i层的压缩指数;
[0022] Pzi—— 第i层土的自重应力平均值,kpa;
[0023] Poi—— 相当于荷载标准值时第i层附加应力平均值,kpa,工程建设之前上部荷载为零,即Poi=0;
[0024] Pci——第i层土的前期固结压力,kpa;
[0025] 场平施工应先排除地表明水,适当晾晒,再铺设1 2层透水性较好的无纺土工布,~土工布铺设范围应超出基坑两侧各6m以上,然后开始缓慢分层回填,回填场平层应形成中间向两侧约5%的排水坡面,回填土上层1m范围采用较好的砂性土或牛皮砂。
[0026] 所述的淤泥场界带状深基坑处理方法,所述步骤二包括:
[0027] 竖向砂井桩选用沉管法成桩,桩径不小于300mm,桩间距、桩长应结合淤泥含水量、淤泥层厚、基坑开挖深度等设计:桩间距宜取1 2m,梅花形或正方形布置,且应避开结构基~桩位;桩长宜超过基底面3 4m;对基坑加深段区域砂井桩应适当加密,桩长加长;基坑外两~
侧场平区桩长应同基坑内侧,桩间距按2m设置;选用中粗砂作为桩体材料,基坑加深段处基底以下部分用碎石材料;
[0028] 场平区中部沿纵向设置5m宽500mm厚碎石带,施工期作临时通行便道用,预压期作水平排水滤层用,场平区域横向应设置碎石排水盲沟,盲沟截面400×500mm间距5 8m;~
[0029] 场平区两侧设置边沟,横向盲沟滤水自流排入边沟内;
[0030] 该步骤中施工顺序为:中央碎石带→结构基桩→竖向砂井桩→边沟→盲沟。
[0031] 所述的淤泥场界带状深基坑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三包括:
[0032] 堆载选用一般性杂土,厚度约1 3m,预压期100 180天;应分级加载,即:加载→持~ ~荷→加载→持荷,分级加载土层厚度控制在约1m,一般持荷时间7 10天;
~
[0033] 分级填土加载前在场地基面设置沉降板,沿边沟内侧对称布置,纵向间距10 20m,~堆载及预压期间应连续对场地沉降及位移变形进行观测;
[0034] 堆载期间每不超过3天观测1次,场地边界侧向位移速率应控制小于5mm/天,变形过快时应减缓堆载填筑速度或拉长持荷时间,确保地基稳定;堆载恒压期间宜不超过7天观测1次,恒压末期应加密观测;
[0035] 所述的淤泥场界带状深基坑处理方法,所述步骤四包括:
[0036] 当堆载后场地排水量趋于减少,观测沉降速率连续二周日沉降量小于2mm/天时,视为堆载预压结束,可对场地处理后的淤泥进行取样检测;
[0037] 检测内容包括含水率、十字板强度、孔隙率、粘聚力c、内摩擦角φ值、灵敏度等,取样点位避开砂井桩位置,包括处理后基坑范围内土样及基坑范围外土样;取样深度:在基坑范围内取在基底标高附近样品和砂井桩底标高附近样品;基坑范围外取基坑深度中点标高附近样品。
[0038] 对比分析基坑地层处理前后土工物理力学指标变化,及淤泥总压缩量,根据分析结果对基坑支护设计进行优化,优化内容包括围护桩选型、入土深度、内支撑间距及大开挖与围护桩墙组合支护;优化后围护桩长入土深度缩减2 3m,内支撑减少1层,部分可采用上~部大开挖放坡下部灌注桩支护。
[0039] 所述的淤泥场界带状深基坑处理方法,所述步骤五包括:
[0040] 经处理后基坑场地土层工程参数会有较大改善,但仍属软基基坑范畴,应精细施工加强基坑监测,以观测数据指导安全施工;
[0041] 经处理后土层灵敏度不会有较大改善,基坑支护结构施工及基坑开挖施工应尽力避免对土层的频繁扰动;
[0042] 基坑上层较好的场平回填土卸载后应远离基坑5倍深度以上距离堆放,晾晒后用作基坑回填土料;
[0043] 带状基坑基坑开挖应遵循先撑后挖、分段分层原则,分段开挖控制在60m以内,分层厚度不大于1.5m。当基坑监测数据趋近报警值时,应缩短分段长度,降低挖土速度,限制基坑两侧附加荷载或扰动,让基坑自行缓慢稳定后再逐步开挖。
[0044] 本发明先期对基坑涉及范围进行回填、场平形成有一定承载能力的硬壳层,然后打设一定数量竖向排水砂桩,再加载进行一定时间排水沉降处理;后期根据沉降及基坑范围内土工参数的优化,调整基坑支护设计进行基坑施工。本发明避免了开挖发生事故,保证施工成本和工期,对于处理宽度在10m以内,开挖深度5 9m的深基坑经济效益较明显。~

附图说明

[0045] 图1为本发明断面图;
[0046] 图2为本发明平面图;
[0047] 图中:1.硬壳层;2.流塑淤泥土层;3.中粗砂层;4.排水砂桩;5.碎石带;6.盲沟;7.堆载土;8.边沟。

具体实施方式

[0048] 本发明如图1和图2所示,要开挖的基坑区域原状场地为鱼塘,分布有流塑淤泥土层2和中粗砂层3,其中流塑淤泥土层2厚13m,为深灰色,土质均匀细腻,含少量有机质,局部富集贝壳碎屑,呈饱和、流塑状态,原位十字板剪切强度17kpa;中粗砂层3为黄褐色、主要成分为石英,质纯,呈饱和、松散状态。基坑开挖深度7m,施工步骤如下:
[0049] 步骤一:分析地质地貌,设定场平标高,完成硬壳场平层1;
[0050] 步骤二:设计、施工竖向排水砂桩4及水平排水盲沟6;
[0051] 步骤三:分级堆载预压;
[0052] 步骤四;抽测土工参数,优化基坑支护设计;
[0053] 步骤五:基坑施工及监测。
[0054] 所述步骤一分析地质地貌,设定场平标高,完成硬壳场平层1,具体实施内容为:
[0055] a)从地勘报告中可知场地内淤泥含水率67%,天然孔隙比1.8,液性指数1.6,灵敏度高,粘聚力c值为5.9kpa,内摩擦角φ为1.2°;
[0056] b)场平范围应超过基坑两侧5m以上,场平后标高宜以高于原场地平均标高不小于1m控制,填土厚度H可按公式:H=1.5+0.08h,其中h为场地淤泥层厚度,实际填土厚度2.54米;
[0057] c)场平施工应先排除地表明水,适当晾晒,再铺设2层透水性较好的无纺土工布,土工布铺设范围应超出基坑两侧各6m以上,然后开始缓慢分层回填,回填场平层应形成中间向两侧约5%的排水坡面,回填土上层1m范围应采用较好的砂性土;
[0058] 所述步骤二设计、施工竖向排水砂桩4及水平排水盲沟6,具体实施内容为:
[0059] a)竖向砂井桩4选用沉管法成桩,桩径300mm,桩间距1米,正方形布置,且应避开结构基桩位;桩长宜超过基底面3 4m;对基坑加深段区域砂井桩应适当加密,桩长加长;基坑~外两侧场平区桩长应同基坑内侧,桩间距可按2m设置;选用中粗砂作为桩体材料,基坑加深段处基底以下部分可用碎石材料。
[0060] b)场平区中部沿纵向宜设置5m宽500mm厚碎石带5,施工期作临时通行便道用,预压期作水平排水滤层用,场平区域横向设置碎石排水盲沟6,盲沟截面400×500mm,间距5m。
[0061] c)场平区两侧设置边沟8,横向盲沟滤水自流排入边沟内。
[0062] d)该步骤按以下施工顺序施工:中央碎石带→结构基桩→竖向砂井桩→边沟→盲沟。
[0063] 所述步骤三分级堆载预压,具体实施内容为:
[0064] a)堆载目的是加大下部淤泥层孔隙水压,加速地基排水固结,堆载厚度2.5m,预压期120天。
[0065] b)由于场地较软弱,为确保场界地基的稳定,应分级加载,即:加载→持荷→加载→持荷,分级加载土层厚度易控制在1m左右,中间持荷时间及加载速率需结合场地变形速率和孔隙水压力来确定,一般持荷时间7 10天。~
[0066] c)分级填土加载前在场地基面应设置沉降板,可沿边沟内侧对称布置,纵向间距10 20m,堆载及预压期间应连续对场地沉降及位移变形进行观测。
~
[0067] d)堆载期间宜每不超过3天观测1次,场地边界侧向位移速率应控制小于5mm/天,变形过快时应减缓堆载填筑速度或拉长持荷时间,确保地基稳定;堆载恒压期间宜不超过7天观测1次,恒压末期应加密观测。
[0068] 所述步骤四抽测土工参数,优化基坑支护设计,具体实施内容为:
[0069] a)预压120天后,场地排水量趋于减少,观测沉降速率连续2周沉降量小于2mm/天,此时对场地的淤泥进行取样检测,取样点位避开砂井桩位置,包括处理后基坑范围内土样及基坑范围外土样,取样深度:在基坑范围内应取在基底标高附近样品和砂井桩底标高附近样品;基坑范围外应取基坑深度中点标高附近样品。检测结果含水率52%,十字板强度51kpa、孔隙比1.5,粘聚力c值为9.8kpa、内摩擦角φ值为2.7,灵敏度2.8;
[0070] b)对比分析基坑地层处理前后土工物理力学指标变化,及淤泥总压缩量,根据分析结果对基坑支护设计进行优化,优化内容包括围护桩选型、入土深度、内支撑间距及大开挖与围护桩墙组合支护,优化后围护桩长入土深度可缩减3m,内支撑减少1层,处理效果好的超深基坑部分可采用上部大开挖放坡下部灌注桩支护。
[0071] 所述步骤五基坑施工及监测,具体实施内容为:
[0072] a)经处理后基坑场地土层工程参数有较大改善,但仍属软基基坑范畴,应精细施工加强基坑监测,以观测数据指导安全施工;
[0073] b)经处理后土层灵敏度不会有较大改善,基坑支护结构施工及基坑开挖施工应尽力避免对土层的频繁扰动;
[0074]  c)基坑上层较好的场平回填土卸载后应远离基坑5倍深度以上距离堆放,晾晒后可用作基坑回填土料;
[0075] d)带状基坑基坑开挖应遵循先撑后挖、分段分层原则,分段开挖宜控制在60m以内,分层厚度宜不大于1.5m。当基坑监测数据趋近报警值时,应缩短分段长度,降低挖土速度,限制基坑两侧附加荷载或扰动,让基坑自行缓慢稳定后再逐步开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