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变排量旋转斜板式压缩机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510134284.8

文献号 : CN104948418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本田和也铃木隆容山下秀晴小川博道藤原昇平

申请人 :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摘要 :

本发明提供了可变排量旋转斜板式压缩机的致动器,该致动器包括分隔本体、可移动本体以及由分隔本体和可移动本体限定的控制压力室,该分隔本体能够沿驱动轴的轴线移动,该可移动本体改变旋转斜板的倾斜角。通过将制冷剂从排出室吸入控制压力室中而使可移动本体移动。旋转斜板构造成在倾斜角增大时接触分隔本体并且使分隔本体移动。

权利要求 :

1.一种可变排量旋转斜板式压缩机,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包括吸入室、排出室、旋转斜板室以及缸膛;

驱动轴,所述驱动轴由所述壳体以旋转的方式支承;

旋转斜板,所述旋转斜板能够与所述驱动轴一起在所述旋转斜板室中旋转;

连杆机构,所述连杆机构设置在所述驱动轴与所述旋转斜板之间,其中,所述连杆机构包括支承部,所述支承部以枢转的方式支承所述旋转斜板,并且所述连杆机构允许改变所述旋转斜板相对于与所述驱动轴的轴线正交的平面的倾斜角;

活塞,所述活塞以往复运动的方式容置在所述缸膛中;

转换机构,所述转换机构构造成在所述旋转斜板旋转时使所述活塞在所述缸膛中以根据所述旋转斜板的所述倾斜角的行程进行往复运动;

致动器,所述致动器位于所述旋转斜板室中,其中,所述致动器能够改变所述旋转斜板的所述倾斜角;以及控制机构,所述控制机构构造成控制所述致动器;

其中,所述致动器包括:

分隔本体,所述分隔本体设置在所述驱动轴上,其中,所述分隔本体能够沿着所述驱动轴的所述轴线移动,可移动本体,所述可移动本体设置在所述驱动轴上,其中,所述可移动本体包括联接至所述旋转斜板的联接部,并且所述可移动本体沿着所述驱动轴的所述轴线移动且与所述分隔本体接触以改变所述旋转斜板的所述倾斜角,以及控制压力室,所述控制压力室由所述分隔本体和所述可移动本体限定,其中,通过将制冷剂从所述排出室吸入到所述控制压力室中而使所述可移动本体移动;以及所述旋转斜板构造成在所述旋转斜板的所述倾斜角增大时接触所述分隔本体并且使所述分隔本体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排量旋转斜板式压缩机,其中,所述联接部和所述支承部位于所述旋转斜板的中心的相反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变排量旋转斜板式压缩机,其中,所述旋转斜板包括接触所述分隔本体的抵接部,

所述抵接部位于朝向所述联接部与所述旋转斜板的所述中心分离的位置处,以及当所述旋转斜板的所述倾斜角从介于最小倾斜角与最大倾斜角之间的预定倾斜角变化至所述最大倾斜角时,所述抵接部接触所述分隔本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变排量旋转斜板式压缩机,其中,所述抵接部位于所述联接部与所述支承部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可变排量旋转斜板式压缩机,还包括移动量限制部,所述移动量限制部位于所述控制压力室中,其中,所述移动量限制部限制所述分隔本体的移动量。

说明书 :

可变排量旋转斜板式压缩机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可变排量旋转斜板式压缩机。

背景技术

[0002] 日本公开特许公报No.5-172052描述了常规的可变排量旋转斜板式压缩机(下文中被简称为压缩机)。该压缩机具有壳体,该壳体包括前壳体构件、缸体和后壳体构件。前壳体构件和后壳体构件各自包括吸入室和排出室。缸体包括旋转斜板室和缸膛。在壳体中支承有可旋转的驱动轴。在旋转斜板室中设置有能够与驱动轴一起旋转的旋转斜板。连杆机构位于驱动轴与旋转斜板之间以允许改变旋转斜板的倾斜角。倾斜角指的是旋转斜板相对于与驱动轴的旋转轴线正交的平面的角。每个缸膛容置有往复运动的活塞。对于每个活塞设置有两个滑瓦以用作转换机构,该转换机构使用旋转斜板的旋转以使活塞在相应的缸膛中以根据旋转斜板的倾斜角的行程进行往复运动。致动器改变旋转斜板的倾斜角,该致动器包括可移动本体和控制压力室。控制机构调节控制压力室的压力以控制致动器。
[0003] 连杆机构包括支托臂、第一臂和第二臂以及可移动本体。支托臂固定至驱动轴并且位于旋转斜板室的前部。第一臂位于旋转斜板的前表面上,并且第二臂位于旋转斜板的后表面上。第一臂以枢转的方式联接支托臂和旋转斜板。第二臂以枢转的方式联接可移动本体和旋转斜板。
[0004] 在压缩机中,控制机构通过排出室中的制冷剂的压力来增大控制压力室的压力,以使可移动本体沿着驱动轴的轴线朝向旋转斜板移动。因此,可移动本体推动旋转斜板并且使旋转斜板的倾斜角增大。当旋转斜板的倾斜角变为最大时旋转斜板与支托臂接触。这允许驱动轴每旋转一周的压缩机排量为最大。
[0005] 在上述的常规的压缩机中,旋转斜板和支托臂的接触将旋转斜板限制在最大倾斜角处。支托臂固定至驱动轴。因此,旋转斜板和支托臂的接触可产生冲击,该冲击产生振动并且降低压缩机的耐用性。另外,旋转斜板和支托臂的接触产生噪声。当将压缩机排量快速增加至最大量时该情况变得更明显。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耐用且减小噪音的压缩机。
[0007] 本发明的一方面为可变排量旋转斜板式压缩机,该可变排量旋转斜板式压缩机设置有壳体,该壳体包括吸入室、排出室、旋转斜板室以及缸膛。驱动轴由壳体以旋转的方式支承。旋转斜板能够与驱动轴一起在旋转斜板室中旋转。连杆机构设置在驱动轴与旋转斜板之间。该连杆机构包括支承部,该支承部以枢转的方式支承旋转斜板,并且该连杆机构允许改变旋转斜板相对于与驱动轴的轴线正交的平面的倾斜角。活塞以往复运动的方式容置在缸膛中。当旋转斜板旋转时,转换机构构造成使活塞在缸膛中以根据旋转斜板的倾斜角的行程进行往复运动。致动器位于旋转斜板室中。该致动器能够改变旋转斜板的倾斜角。控制机构构造成控制致动器。致动器包括分隔本体,该分隔本体设置在驱动轴上。分隔本体能够沿着驱动轴的轴线移动。可移动本体设置在驱动轴上。可移动本体包括联接至旋转斜板的联接部,并且可移动本体沿着驱动轴的轴线移动且与分隔本体接触以改变旋转斜板的倾斜角。控制压力室由分隔本体和可移动本体限定。通过从排出室将制冷剂吸入控制压力室而使可移动本体移动。旋转斜板构造成在旋转斜板的倾斜角增大时接触分隔本体并且使分隔本体移动。
[0008] 结合通过示例的方式说明本发明的原理的附图,本发明的其他方面和优点将在下列描述中变得明显。

附图说明

[0009] 通过参照当前优选实施方式和附图的以下描述可最佳地理解本发明及其目的和优点,在附图中:
[0010] 图1是示出了第一实施方式的压缩机在排量为最大时的截面图;
[0011] 图2是示出了图1的压缩机中的控制机构的示意图;
[0012] 图3A是图1的压缩机中的旋转斜板的正视图;
[0013] 图3B是图1的压缩机中的旋转斜板的截面图;
[0014] 图4是示出了图1的压缩机在排量为最小时的截面图;
[0015] 图5是示出了图1的压缩机中的推动分隔本体的抵接部的局部放大截面图;
[0016] 图6是示出了第二实施方式的压缩机在旋转斜板的倾斜角为最小时的局部放大截面图;
[0017] 图7A是图6的压缩机中的旋转斜板的正视图;
[0018] 图7B是图6的压缩机中的旋转斜板的截面图;
[0019] 图8是示出了图6的压缩机中处于预定第二倾斜角的旋转斜板的局部放大截面图;
[0020] 图9是示出了图6的压缩机在旋转斜板的倾斜角为最大时的局部放大截面图;以及[0021] 图10是示出了旋转斜板的倾斜角与可变压差的关系的图示。

具体实施方式

[0022] 现在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进行描述。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的每个压缩机是采用双头活塞和旋转斜板的可变排量压缩机。压缩机安装在车辆中以形成车辆空调设备的制冷回路。
[0023] 第一实施方式
[0024] 参照图1,第一实施方式的压缩机包括壳体1、驱动轴3、旋转斜板5、连杆机构7、活塞9、前滑瓦11a、后滑瓦11b、致动器13以及图2中所示的控制机构15。每个活塞9设置有一对滑瓦11a和11b。
[0025] 如图1中所示,壳体1包括位于压缩机的前部处的前壳体构件17、位于压缩机的后部处的后壳体构件19、位于前壳体构件17与后壳体构件19之间的第一缸体21和第二缸体23以及第一阀成形板39和第二阀成形板41。
[0026] 前壳体构件17包括朝向前方突出的凸台17a。在凸台17a中设置有密封装置25。另外,前壳体构件17包括第一吸入室27a和第一排出室29a。第一吸入室27a位于前壳体构件17的径向内部中,并且第一排出室29a呈环形且位于前壳体构件17的径向外部中。
[0027] 前壳体构件17包括第一前连通通道18a。第一前连通通道18a包括与第一排出室29a连通的前端部以及在前壳体构件17的后端部处打开的后端部。
[0028] 后壳体构件19包括图2中所示的控制机构15。后壳体构件19包括第二吸入室27b、第二排出室29b以及压力调节室31。压力调节室31位于后壳体构件19的径向中央部分中。第二吸入室27b是环状的并且位于后壳体构件19中的压力调节室31的径向地外侧。第二排出室29b也是环状的并且位于后壳体构件19中的第二吸入室27b的径向地外侧。
[0029] 后壳体构件19包括第一后连通通道20a。第一后连通通道20a包括与第二排出室29b连通的后端部以及在后壳体构件19的前端部处打开的前端部。
[0030] 在第一缸体21和第二缸体23中限定有旋转斜板室33。旋转斜板室33位于壳体1的轴向中间部分中。
[0031] 第一缸体21包括沿周向方向以相等角度间隔设置并且彼此平行延伸的第一缸膛21a。另外,第一缸体21包括第一轴孔21b。驱动轴3延伸通过第一轴孔21b。在第一轴孔21b中设置有第一滑动轴承22a。
[0032] 第一缸体21还包括第一凹部21c,该第一凹部21c与第一轴孔21b连通并且与第一轴孔21b同轴。第一凹部21c与旋转斜板室33连通并且形成旋转斜板室33的一部分。在第一凹部21c的前部中设置有第一止推轴承35a。另外,第一缸体21包括使旋转斜板室33与第一吸入室27a连通的第一连通通道37a。第一缸体21还包括第一保持槽21e,该第一保持槽21e限制将稍后描述的第一吸入簧片阀391a的最大开度。
[0033] 第一缸体21包括第二前连通通道18b。第二前连通通道18b包括在第一缸体21的前端部处打开的前端部以及在第一缸体21的后端部处打开的后端部。
[0034] 以与第一缸体21相同的方式,第二缸体23包括第二缸膛23a。每个第二缸膛23a与第一缸膛21a中的一个第一缸膛配对并且与其轴向地对准。第一缸膛21a和第二缸膛23a具有相同的直径。
[0035] 第二缸体23包括第二轴孔23b。驱动轴3延伸通过第二轴孔23b。第二轴孔23b包括第二滑动轴承22b。第一滑动轴承22a和第二滑动轴承22b可以由滚珠轴承替代。
[0036] 第二缸体23还包括第二凹部23c,该第二凹部23c与第二轴孔23b连通并且与第二轴孔23b同轴。另外,第二凹部23c也与旋转斜板室33连通并且形成旋转斜板室33的一部分。在第二凹部23c的后部中设置有第二止推轴承35b。第二缸体23包括使旋转斜板室33与第二吸入室27b连通的第二连通通道37b。第二缸体23也包括第二保持槽23e,该第二保持槽23e限制将稍后描述的第二吸入簧片阀411a的最大开度。
[0037] 第二缸体23包括排出口230、汇合排出室231、第三前连通通道18c、第二后连通通道20以及吸入口330。排出口230与汇合排出室231连通。排出口230使汇合排出室231连接至包括在制冷回路中的冷凝器(未示出)。吸入口330使旋转斜板室33连接至包括在制冷回路中的蒸发器(未示出)。
[0038] 第三前连通通道18c包括在第二缸体23的前端部处打开的前端部以及与汇合排出室231连通的后端部。当第一缸体21与第二缸体23结合时,第三前连通通道18c连接至第二前连通通道18b的后端部。
[0039] 第二后连通通道20b包括与汇合排出室231连通的前端部以及在第二缸体23的后端部处打开的后端部。
[0040] 第一阀成形板39设置在前壳体构件17与第一缸体21之间。第二阀成形板41设置在后壳体构件19与第二缸体23之间。
[0041] 第一阀成形板39包括第一阀板390、第一吸入阀板391、第一排出阀板392和第一保持板393。第一吸入孔390a延伸通过第一阀板390、第一排出阀板392和第一保持板393。第一吸入孔390a的数量与第一缸膛21a的数量相同。第一排出孔390b延伸通过第一阀板390和第一吸入阀板391。第一排出孔390b的数量与第一缸膛21a的数量相同。第一吸入连通孔390c延伸通过第一阀板390、第一吸入阀板391、第一排出阀板392和第一保持板393。第一排出连通孔390d延伸通过第一阀板390和第一吸入阀板391。
[0042] 每个第一缸膛21a通过相应的第一吸入孔390a与第一吸入室27a连通。另外,每个第一缸膛21a通过相应的第一排出孔390b与第一排出室29a连通。第一吸入室27a通过第一吸入连通孔390c与第一连通通道37a连通。第一前连通通道18a通过第一排出连通孔390d与第二前连通通道18b连通。
[0043] 第一吸入阀板391设置在第一阀板390的后表面上。第一吸入阀板391包括第一吸入簧片阀391a,该第一吸入簧片阀391a可以弹性变形以打开和关闭相应的第一吸入孔390a。第一排出阀板392设置在第一阀板390的前表面上。第一排出阀板392包括第一排出簧片阀392a,该第一排出簧片阀392a可以弹性变形以打开和关闭相应的第一排出孔390b。第一保持板393设置在第一排出阀板392的前表面上。第一保持板393限制每个第一排出簧片阀392a的最大开度。
[0044] 第二阀成形板41包括第二阀板410、第二吸入阀板411、第二排出阀板412和第二保持板413。第二吸入孔410a延伸通过第二阀板410、第二排出阀板412和第二保持板413。第二吸入孔410a的数量与第二缸膛23a的数量相同。第二排出孔410b延伸通过第二阀板410和第二吸入阀板411。第二排出孔410b的数量与第二缸膛23a的数量相同。第二吸入连通孔410c延伸通过第二阀板410、第二吸入阀板411、第二排出阀板412和第二保持板413。第二排出连通孔410d延伸通过第二阀板410和第二吸入阀板411。
[0045] 每个第二缸膛23a通过相应的第二吸入孔410a与第二吸入室27b连通。另外,每个第二缸膛23a通过相应的第二排出孔410b与第二排出室29b连通。第二吸入室27b通过第二吸入连通孔410c与第二连通通道37b连通。第一后连通通道20a通过第二排出连通孔410d与第二后连通通道20b连通。
[0046] 第二吸入阀板411设置在第二阀板410的前表面上。第二吸入阀板411包括第二吸入簧片阀411a,该第二吸入簧片阀411a可以弹性变形以打开和关闭相应的第二吸入孔410a。第二排出阀板412设置在第二阀板410的后表面上。第二排出阀板412包括第二排出簧片阀412a,该第二排出簧片阀412a可以弹性变形以打开和关闭相应的第二排出孔410b。第二保持板413设置在第二排出阀板412的后表面上。第二保持板413限制每个第二排出簧片阀412a的最大开度。
[0047] 在压缩机中,第一前连通通道18a、第一排出连通孔390d、第二前连通通道18b和第三前连通通道18c形成第一排出连通通道18。另外,第一后连通通道20a、第二排出连通孔410d和第二后连通通道20b形成第二排出连通通道20。
[0048] 在压缩机中,第一吸入室27a和第二吸入室27b通过第一连通通道37a和第二连通通道37b以及第一吸入连通孔390c和第二吸入连通孔410c与旋转斜板室33连通。因此,第一吸入室27a和第二吸入室27b的压力大致等于旋转斜板室33的压力。来自蒸发器的低压制冷剂气体通过吸入口330流入旋转斜板室33。因此,旋转斜板室33以及第一吸入室27a和第二吸入室27b的压力低于第一排出室29a和第二排出室29b的压力。
[0049] 驱动轴3包括轴本体30、第一支承构件43a和第二支承构件43b。轴本体30包括限定第一小直径部30a的前部和限定第二小直径部30b的后部。从壳体1的前部至后部延伸的轴本体30延伸通过密封装置25以及第一滑动轴承22a和第二滑动轴承22b。因此,轴本体30,以及因此驱动轴3由壳体1以绕驱动轴3的轴线O旋转的方式支承。轴本体30具有位于凸台17a中的前端部和突出至压力调节室31中的后端部。
[0050] 轴本体30上设置有旋转斜板5、连杆机构7和致动器13。旋转斜板5、连杆机构7和致动器13每者都位于旋转斜板室33中。
[0051] 第一支承构件43a配装至轴本体30的第一小直径部30a。另外,在第一轴孔21b中,第一支承构件43a位于第一小直径部30a与第一滑动轴承22a之间。第一支承构件43a包括凸缘430和联接部(未示出),该凸缘430接触第一止推轴承35a,第二销47b插入通过该联接部。复位弹簧44a的前端部配装至第一支承构件43a。复位弹簧44a沿着驱动轴3的轴线O从凸缘
430朝向旋转斜板5延伸。
[0052] 第二支承构件43b配装至轴本体30的第二小直径部30b的后部并且位于第二轴孔23b中。第二支承构件43b的前部包括凸缘431,该凸缘431接触第二止推轴承35b。在凸缘431的后侧,第二支承构件43b上设置有O型圈51a和51b。
[0053] 参照图1,旋转斜板5是环状的板并且包括前表面5a和后表面5b。在旋转斜板室33中,前表面5a面对压缩机的前侧。在旋转斜板室33中,后表面5b面对压缩机的后侧。
[0054] 旋转斜板5包括环板45。环板45是环状的板。插入孔45a延伸通过环板45的中心。在旋转斜板室33中,轴本体30插入通过插入孔45a以将旋转斜板5联接至驱动轴3。
[0055] 参照图3A,环板45的位于与旋转斜板5的后表面5b同侧的表面包括两个抵接部53a和53b。抵接部53a和53b朝向旋转斜板5的下端部U与旋转斜板5的中心C分离。另外,抵接部53a和53b相对于延伸通过旋转斜板5的中心C的中心线L对称地设置。
[0056] 抵接部53a和53b相同地定形状——截面呈三角形——并且如图3B中所示环板45朝向后部突出。参照图1,当旋转斜板5以第一预定倾斜角倾斜时,抵接部53a和53b接触将稍后描述的分隔本体13b。抵接部53a和53b可以设计成具有任何适当的形状。
[0057] 环板45包括联接至将稍后描述的拉动臂132的联接件(未示出)。
[0058] 如图1中所示,连杆机构7包括支托臂49。支托臂49在旋转斜板室33中设置在旋转斜板5的前侧并且位于旋转斜板5与第一支承构件43a之间。支托臂49为大致L形形状。支托臂49的后端部包括配重部49a。配重部49a在致动器13的一半周向上延伸。配重部49a可以设计成具有适当的形状。
[0059] 第一销47a将支托臂49的后端部联接至环板45的上部。第一销47a相当于本发明的支承部。因此,支托臂49由环板45或旋转斜板5支承,使得支托臂49绕第一销47a的轴线——即,第一枢转轴线M1——枢转。第一枢转轴线M1沿垂直于驱动轴3的轴线O的方向延伸。驱动轴3位于抵接部53a和53b与第一销47a或第一枢转轴线M1之间。
[0060] 第二销47b将支托臂49的前端部联接至第一支承构件43a。因此,支托臂49由支承构件43a或驱动轴3支承,使得支托臂49绕第二销47b的轴线——即,第二枢转轴线M2——枢转。第二枢转轴线M2平行于第一枢转轴线M1延伸。支托臂49以及第一销47a和第二销47b为形成本发明的连杆机构7的元件。
[0061] 配重部49a朝向支托臂49的后部——即,当从第一枢转轴线M1观察时相对于第二枢转轴线M2的相反侧——延伸。支托臂49由第一销47a支承在环板45上使得配重部49a插入通过环板45中的凹槽45b,并且位于环板45的后侧,即,与旋转斜板5的后表面5b相同的一侧。旋转斜板5围绕驱动轴3的轴线O的旋转产生离心力,该离心力作用在位于旋转斜板5的后侧的配重部49a上。
[0062] 在压缩机中,连杆机构7联接旋转斜板5和驱动轴3,使得旋转斜板5能够与驱动轴3一起旋转。另外,支托臂49的两个端部绕第一枢转轴线M1和第二枢转轴线M2的枢转能够使旋转斜板5的倾斜角从最大倾斜角改变至如图4中所示的最小倾斜角。
[0063] 参照图1,每个活塞9包括限定第一活塞头部9a的前端部和限定第二活塞头部9b的后端部。第一活塞头部9a以往复运动的方式容置在相应的第一缸膛21a中。第一活塞头部9a在第一缸膛21a中与第一阀成形板39一起限定了第一压缩室21d。第二活塞头部9b以往复运动的方式容置在相应的第二缸膛23a中。第二活塞头部9b在第二缸膛23a中与第二阀成形板41一起限定了第二压缩室23d。
[0064] 每个活塞9的中间部包括接合部9c,该接合部9c容置半球形的滑瓦11a和11b。滑瓦11a和11b将旋转斜板5的旋转转换成活塞9的往复运动。滑瓦11a和11b相当于本发明的转换机构。以此方式,第一活塞头部9a和第二活塞头部9b在第一缸膛21a和第二缸膛23a中以根据旋转斜板5的倾斜角的行程进行往复运动。
[0065] 在压缩机中,旋转斜板5的倾斜角的变化改变活塞9的行程。进而,这使第一活塞头部9a和第二活塞头部9b中的每个活塞头部的上止点移动。更具体地,旋转斜板5的倾斜角的减小使第二活塞头部9b的上止点比第一活塞头部9a的上止点移动更多。
[0066] 参照图5,致动器13设置在旋转斜板室33中。致动器13在旋转斜板室33中位于旋转斜板5的后部并且能够移动至第二凹部23c中。致动器13包括可移动本体13a、分隔本体13b和控制压力室13c。控制压力室13c被限定在可移动本体13a与分隔本体13b之间。
[0067] 可移动本体13a包括后壁130、周向壁131和两个拉动臂132。每个拉动臂132相当于本发明的联接部。后壁130位于可移动本体13a的后部处并且沿径向方向从驱动轴3的轴线O朝向外侧延伸。插入孔130a延伸通过后壁130。轴本体30的第二小直径部30b插入通过插入孔130a。在插入孔130a的壁中设置有O型圈51c。周向壁131与后壁130的外圆周连续并且朝向可移动本体13a的前部延伸。每个拉动臂132形成在周向壁131的前端部上并且朝向可移动本体13a的前部突出。后壁130、周向壁131和拉动臂132设置成使得可移动本体13a呈带有闭合端部的圆筒的形式。
[0068] 分隔本体13b为盘形形状并且具有与可移动本体13a的内径大致相同的直径。插入孔133延伸通过分隔本体13b的中央部。在插入孔133的壁中设置有O型圈51d。另外,分隔本体13b的外周向表面上设置有O型圈51e。
[0069] 倾斜角减小弹簧44b位于分隔本体13b与环板45之间。更具体地,倾斜角减小弹簧44b的后端部接触分隔本体13b,并且倾斜角减小弹簧44b的前端部接触环板45。
[0070] 驱动轴3的第二小直径部30b插入通过可移动本体13a的插入孔130a和分隔本体13b的插入孔133。因此,当可移动本体13a容置在第二凹部23c中时,可移动本体13a和连杆机构7位于旋转斜板5的相反两侧。
[0071] 分隔本体13b在旋转斜板5的后部处位于可移动本体13a中并且由周向壁131环绕。分隔本体13b能够与驱动轴3一起旋转并且能够沿着驱动轴的轴线O在旋转斜板室33中移动。以此方式,当可移动本体13a和分隔本体13b沿着驱动轴3的轴线O移动时,可移动本体
13a的周向壁131的内周向表面沿着分隔本体13b的外周向表面移动。
[0072] 通过由周向壁131围绕分隔本体13b,在可移动本体13a与分隔本体13b之间形成控制压力室13c。控制压力室13c通过后壁130、周向壁131和分隔本体13b与旋转斜板室33分离。
[0073] 第二小直径部30b配装有卡环55。卡环55在控制压力室13c中位于第二小直径部30b上靠近将稍后描述的径向通道3b。卡环55相当于本发明的移动量限制部。第二小直径部
30b上可以设置例如凸缘来替代卡环55以用作本发明的移动量限制部。
[0074] 第三销47c将拉动臂132联接至环板45的下端,其在附图中由“U”表示。第三销47c相当于本发明的联接部。因此,旋转斜板5由可移动本体13a支承以绕第三销47c的轴线——即,动作轴线M3——枢转。动作轴线M3平行于第一枢转轴线M1和第二枢转轴线M2延伸。以此方式,可移动本体13a联接至旋转斜板5使得分隔本体13b与旋转斜板5相对。在压缩机中,形成联接部的拉动臂132和第三销47c与作为支承部的第一销47a相对,其中,抵接部53a和53b设置在拉动臂132和第三销47c与第一销47a之间。更具体地,联接部(拉动臂132和第三销47c)位于当从旋转斜板5的中心C观察时的支承部(第一销47a)的相反侧。抵接部53a和53b位于联接部(拉动臂132和第三销47c)与支承部(第一销47a)之间靠近联接部(拉动臂132和第三销47c)。换句话说,抵接部53a和53b定位成更靠近联接部而不是旋转斜板5的中心C。
[0075] 如图1中所示,轴向通道3a沿着驱动轴3的轴线O从后端部朝向前部延伸通过第二小直径部30b。径向通道3b沿径向方向从轴向通道3a的前端部延伸通过第二小直径部30b并且在轴本体30的外表面中打开。轴向通道3a的后端部与压力调节室31连通。径向通道3b与控制压力室13c连通。因此,控制压力室13c通过径向通道3b和轴向通道3a与压力调节室31连通。
[0076] 轴本体30的前端部包括螺纹部3c。螺纹部3c将驱动轴3联接至滑轮或电磁离合器(皆未示出)。
[0077] 如图2中所示,控制机构15包括泄放通道15a、气体供给通道15b、控制阀15c、孔口15d、轴向通道3a和径向通道3b。
[0078] 泄放通道15a连接至压力调节室31和第二吸入室27b。控制压力室13c、压力调节室31和第二吸入室27b通过泄放通道15a、轴向通道3a和径向通道3b彼此连通。气体供给通道
15b连接至压力调节室31和第二排出室29b。控制压力室13c、压力调节室31和第二排出室
29b通过气体供给通道15b、轴向通道3a和径向通道3b彼此连通。气体供给通道15b包括孔口
15d。
[0079] 控制阀15c设置在泄放通道15a中。控制阀15c能够基于第二吸入室27b的压力调整泄放通道15a的开度。
[0080] 在压缩机中,通向蒸发器的管道连接至吸入口330。通向冷凝器的管道连接至排出口230。冷凝器通过管道和膨胀阀连接至蒸发器。压缩机、蒸发器、膨胀阀、冷凝器等形成车辆空调设备的制冷回路。蒸发器、膨胀阀、冷凝器以及管道未在附图中示出。
[0081] 在压缩机中,驱动轴3的旋转使旋转斜板5旋转并且使每个活塞9在相应的第一缸膛21a和第二缸膛23a中进行往复运动。因此,第一压缩室21d和第二压缩室23d的体积根据活塞行程变化。其重复将制冷剂气体吸入第一压缩室21d和第二压缩室23d中的吸入阶段、在第一压缩室21d和第二压缩室23d中压缩制冷剂气体的压缩阶段以及将已压缩的制冷剂气体排出至第一排出室29a和第二排出室29b的排出阶段。
[0082] 排出至第一排出室29a的制冷剂气体流动通过第一排出连通通道18至汇合排出室231。以相同的方式,排出至第二排出室29b的制冷剂气体流动通过第二排出连通通道20至汇合排出室231。制冷剂气体通过排出口230从汇合排出室231排出并且通过管道传送至冷凝器。
[0083] 在诸如吸入阶段之类的阶段期间,用于减小旋转斜板5的倾斜角的压缩反作用力作用在包括旋转斜板5、环板45、支托臂49和第一销47a的旋转元件上。旋转斜板的倾斜角的变化将增大或减小控制压缩机排量的活塞9的行程。
[0084] 更具体地,当如图2中所示的控制机构15中的控制阀15c增大泄放通道15a的开度时,压力调节室31的压力以及因此控制压力室13c的压力变为大致等于第二吸入室27b的压力。即,控制压力室13c和旋转斜板室33之间的可变压差减小。因此,参照图4,作用在旋转斜板5上的活塞压缩力使致动器13的可移动本体13a在旋转斜板室33中朝向前部移动。
[0085] 因此,在压缩机中,通过活塞9作用在旋转斜板5上的压缩反作用力沿减小倾斜角的方向迫压旋转斜板5。这在动作轴线M3处通过拉动臂132朝向旋转斜板室33的前部拉动可移动本体13a。因此,在压缩机中,旋转斜板5的下端部U抵抗复位弹簧44a的压迫力以顺时针方向绕动作轴线M3枢转。另外,支托臂49的后端部以逆时针方向绕第一枢转轴线M1枢转并且支托臂49的前端部以逆时针方向绕第二枢转轴线M2枢转。因此,支托臂49朝向第一支承构件43a的凸缘430移动。因此,旋转斜板5通过将动作轴线M3用作动作点且将第一枢转轴线M1用作支点来枢转。以此方式,旋转斜板5相对于与驱动轴3的旋转轴线O正交的平面的倾斜角减小并且缩短活塞9的行程,从而减小驱动轴3每旋转一周的压缩机排量。图4中的旋转斜板5的倾斜角为压缩机的最小倾斜角。
[0086] 在压缩机中,作用在配重部49a上的离心力被施加至旋转斜板5。因此,在压缩机中,旋转斜板5可以沿减小倾斜角的方向容易地移动。
[0087] 当旋转斜板5的倾斜角减小时,环板45与复位弹簧44a的后端部接触。这使复位弹簧44a弹性变形并且使复位弹簧44a的后端部朝向凸缘430移动。
[0088] 在压缩机中,当旋转斜板5的倾斜角减小并且缩短活塞9的行程时,每个第二活塞头部9b的上止点远离第二阀成形板41移动。因此,在压缩机中,旋转斜板5的倾斜角变得接近零度。因此,第一压缩室21d略微地压缩制冷剂气体,同时第二压缩室23d完全不执行压缩。
[0089] 当图2中所示的控制阀15c减小泄放通道15a的开度时,第二排出室29b中的制冷剂气体的压力使压力调节室31的压力升高从而使控制压力室13c的压力升高。因此,可变压差增大。因此,参照图1,在致动器13中,可移动本体13a抵抗作用在旋转斜板5上的活塞压缩力朝向旋转斜板室33的后部移动。
[0090] 因此,在压缩机中,在动作轴线M3处,可移动本体13a通过拉动臂132在下端部U附近向后拉动旋转斜板5。因此,在压缩机中,旋转斜板5的下端部U以逆时针方向绕动作轴线M3枢转。另外,支托臂49的后端部以顺时针方向绕第一枢转轴线M1枢转并且支托臂49的前端部以顺时针方向绕第二枢转轴线M2枢转。因此,支托臂49远离第一支承构件43a的凸缘430移动。因此,通过将动作轴线M3用作动作点且将第一枢转轴线M1用作支点,旋转斜板5沿与减小倾斜角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枢转,并且旋转斜板5的下端部U处的部分朝向分隔本体
13b移动。以此方式,旋转斜板5的倾斜角增大并且使活塞9的行程延长,从而增大驱动轴3每旋转一周的压缩机排量。在图1中的旋转斜板5的倾斜角为压缩机的第一预定倾斜角。第一预定倾斜角设定在压缩机中并且小于最大倾斜角,这是以机械的方式设定。
[0091] 以此方式,当压缩机的旋转斜板5以第一预定倾斜角倾斜时,抵接部53a和53b接触分隔本体13b。这在压缩机中将倾斜角限制至第一预定角。
[0092] 抵接部53a和53b朝向旋转斜板5的下端部U与中心C分离。因此,抵接部53a和53b接触分隔本体13b周缘部分,即,与插入孔133分离的位置。
[0093] 参照图5,当将压缩机排量突然地增加至最大时,旋转斜板5可以超过第一预定倾斜角并且达到最大倾斜角。在这种情况下,抵接部53a和53b将用较强的力来接触和推动分隔本体13b。
[0094] 然而,在压缩机中,分隔本体13b能够沿着驱动轴3的轴线O移动。因此,即使抵接部53a用较强的力接触或推动分隔本体13b,分隔本体13b仍然沿着驱动轴3的轴线沿与抵接部
53a和53b相反的方向朝向后方移动。即,当旋转斜板5的倾斜角超出第一预定倾斜角并且达到最大倾斜角时,抵接部53a和53b使分隔本体13b移动。当分隔本体13b朝向后方移动时,与卡环55接触。这限制分隔本体13b的进一步向后移动。
[0095] 以此方式,压缩机抑制了抵接部53a和53b的在接触或推动分隔本体13b时的撞击和按压力。因此,压缩机减小了当抵接部53a和53b接触分隔本体13b时的振动并且限制了对旋转斜板5、分隔本体13b以及抵接部53a和53b的损害。另外,压缩机降低了噪声。
[0096] 因此,第一实施方式的压缩机具有高耐用性和优良的静音性。
[0097] 在压缩机中,分隔本体13b沿着驱动轴3的轴线O移动。因此,即使旋转斜板5和分隔本体13b定位成彼此靠近,但是在旋转斜板5和分隔本体13b之间可以获得用于抵接部53a和53b的开放空间。这允许压缩机减小沿轴向方向的长度。
[0098] 另外,压缩机在轴本体30的小直径部30b上包括卡环55。因此,分隔本体13b与卡环55的接触限制了分隔本体13b沿着驱动轴3的轴线O的移动量。这限制了分隔本体13b沿着驱动轴的轴线O的不必要的向后移动并且保持径向通道3b未暴露于控制压力室13c的外侧,即,未暴露于旋转斜板室33。
[0099] 卡环55在控制压力室13c中定位成靠近径向通道3b。因此,在控制压力室13c中不需要获得专用于卡环55的开放空间,并且可以减小控制压力室13c的尺寸。这也允许压缩机减小沿轴向方向的长度。
[0100] 在压缩机中,分隔本体13b能够沿着驱动轴3的轴线O移动。这允许当改变旋转斜板5的倾斜角时可移动本体13a相对于分隔本体13b容易地移动。因此,压缩机能够平顺地改变旋转斜板5的倾斜角。
[0101] 第二实施方式
[0102] 第二实施方式的压缩机包括图6中所示的两个抵接部57a和57b,它们替代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压缩机的两个抵接部53a和53b。参照图7A,抵接部57a和57b形成在环板45的位于与旋转斜板5的后表面5b同侧的表面上。抵接部57a和57b靠近旋转斜板5的中心C定位,即,更靠近中心C而不是旋转斜板5的下端部U。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压缩机中的抵接部53a和53b相同的方式,抵接部57a和57b相对于延伸通过中心C的中心线L对称。在压缩机中,形成联接部的拉动臂132和第三销47c与用作支承部的第一销47a位于抵接部57a和57b的相反两侧。
[0103] 抵接部57a和57b相同地定形状——呈三角形——并且如图7B中所示从环板45朝向后部突出。抵接部57a和57b大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压缩机中的抵接部53a和53b。
[0104] 参照图8,当旋转斜板5以第二预定倾斜角倾斜时,抵接部57a和57b接触分隔本体13b。第二预定倾斜角大于旋转斜板5的最小倾斜角(参见图6)并且小于旋转斜板5以机械的方式设定的最大倾斜角(参见图9)。压缩机的其他部件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压缩机中的部件相同。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相应部件相同的这些部件被给予相同的附图标记。这些部件将不进行具体地描述。
[0105] 在压缩机中,如图8中所示,当旋转斜板5以第二预定倾斜角倾斜时,抵接部57a和57b接触分隔本体13b。参照图9,当旋转斜板5的倾斜角从第二预定倾斜角变化至最大倾斜角时,与分隔本体13b接触的抵接部57a和57b推动分隔本体13b。因此,当旋转斜板5的倾斜角从第二预定倾斜角变化至最大倾斜角时,抵接部57a和57b接触并且推动分隔本体13b,并且可移动本体13a沿着驱动轴3的轴线O朝向后方移动。以此方式,当旋转斜板5的倾斜角从第二预定倾斜角增大至最大倾斜角时,抵接部57a和57b推动分隔本体13b并且使分隔本体
13b移动。
[0106] 在压缩机中,如上所述,通过增大控制压力室13c的压力,即,增大控制压力室13c与旋转斜板室33之间的可变压差,使旋转斜板5的倾斜角增大。如图10的图示中所示,从第二预定倾斜角至最大倾斜角的可变压差的增长率大于在倾斜角从最小倾斜角靠近第二预定倾斜角时的可变压差的增长率。即,需要进一步增大可变压差以使倾斜角从第二预定倾斜角增大至最大倾斜角。以此方式,控制压力室13c的压力需要进一步增大以进一步增大可变压差,从而使倾斜角从第二预定倾斜角增大至最大倾斜角。
[0107] 如果抵接部57a和57b从本实施方式的压缩机省略,并且同时,设置在第二小直径部30b上的分隔本体13b不能沿着轴线O移动,则这将降低用于将旋转斜板5的倾斜角从第二预定倾斜角改变至最大倾斜角的可变压差的增长率,如图10中的变平的虚线所示。这说明,即使可变压差大致不变,倾斜角也可能在某一范围内变化。因此,在与第二预定倾斜角对应的压缩机排量和与最大倾斜角相对应的压缩机排量之间将难以控制旋转斜板5且难以获得期望的倾斜角。
[0108] 在这方面,从当旋转斜板5的倾斜角达到第二预定倾斜角至当旋转斜板5达到最大倾斜角时,在本实施方式的压缩机中的抵接部57a和57b继续接触且推动分隔本体13b。因此,如图10中的实线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压缩机允许可变压差以优选的方式增大用于使倾斜角从第二预定倾斜角变化至最大倾斜角。即,在压缩机中,可变压差从最小倾斜角平顺地增大至最大倾斜角。这允许压缩机容易地控制车辆发动机的扭矩等同时以优选的方式改变压缩机排量。压缩机的其他操作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压缩机操作相同。
[0109]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应该明显的是,可以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以许多其他具体形式实施本发明。特别地,应了解的是,本发明可以以下列形式实施。
[0110] 第一实施方式的环板45可包括抵接部53a和53b中的仅一个抵接部。以相同的方式,第二实施方式的环板45可包括抵接部57a和57b中的仅一个抵接部。
[0111] 在控制机构15中,控制阀15c可以设置在气体供给通道15b中,并且孔口15d可以设置在泄放通道15a中。在这种情况下,控制阀15c允许调节气体供给通道15b的开度。这能够通过第二排出室中的制冷剂气体的压力使控制压力室13c迅速地增至高压从而迅速地增大压缩机排量。
[0112] 本发明示例和本实施方式将被认为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并且本发明不限于本文中所给出的细节,而是可以在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和等同方案内进行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