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510368494.3

文献号 : CN104953329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樋口孝二水泽芳纪

申请人 :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摘要 :

本发明提供连接器,其具备壳体、安装在壳体上的电源触点及将电源触点固定于壳体的固定用具,能沿前后方向与位于嵌合侧的对方侧连接器嵌合。壳体具有后壁部、沿前后方向贯通后壁部的触点保持孔及位于触点保持孔的嵌合侧的被抵接部。电源触点具有从嵌合侧插入并保持在触点保持孔中的被保持部、在前后方向上形成在被保持部的与嵌合侧相反的一侧的被固定部、以及以在被保持部插入触点保持孔中时与被抵接部抵接的方式形成于被保持部的嵌合侧的抵接部。固定用具安装在被固定部上,由此将壳体的一部分夹在前后方向上的抵接部与固定用具之间,在电源触点上形成有从后端朝向嵌合侧延伸的螺纹孔,在电源触点上形成有从前端贯通至螺纹孔的贯通孔。

权利要求 :

1.一种连接器,其具备壳体、安装在所述壳体上的电源触点、以及将所述电源触点固定于所述壳体的固定用具,所述连接器能够沿着前后方向与位于嵌合侧的对方侧连接器嵌合,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具有后壁部、沿着所述前后方向贯通所述后壁部的触点保持孔、以及位于所述触点保持孔的所述嵌合侧的被抵接部,所述电源触点具有被保持部、被固定部以及抵接部,该被保持部从所述嵌合侧插入并保持在所述触点保持孔中,该被固定部在所述前后方向上形成在所述被保持部的与所述嵌合侧相反的一侧,该抵接部以在所述被保持部插入到所述触点保持孔中时该抵接部与所述被抵接部抵接的方式形成在所述被保持部的所述嵌合侧,所述固定用具安装在所述被固定部上,由此所述壳体的一部分夹在所述前后方向上的所述抵接部与所述固定用具之间,所述电源触点相对于所述壳体以无法相对移动的方式固定,在所述电源触点上形成有从后端朝向所述嵌合侧延伸的螺纹孔,在所述电源触点上形成有从前端贯通至所述螺纹孔的贯通孔,所述对方侧连接器具备对方侧壳体、对方侧触点以及将所述对方侧触点固定于所述对方侧壳体的对方侧固定用具,所述对方侧触点具有供所述对方侧固定用具安装的对方侧被固定部以及与所述对方侧壳体抵接的对方侧抵接部,所述对方侧壳体的一部分夹在所述前后方向上的所述对方侧抵接部与所述对方侧固定用具之间,所述对方侧触点相对于所述对方侧壳体以无法相对移动的方式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接部具有与所述前后方向正交的面内的外径比所述被保持部的与所述前后方向正交的面内的外径大的棱柱状的形状,所述被抵接部以具有与所述抵接部的所述形状对应的形状的方式朝向与所述嵌合侧相反的一侧凹陷,所述抵接部由所述被抵接部保持为无法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接部形成为具有六面以上的侧面的棱柱状的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用具为安装在所述被固定部上的金属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的所述后壁部的后表面上形成有朝向所述嵌合侧凹陷的凹部,所述凹部位于所述触点保持孔的周围,所述固定用具在所述凹部内安装到所述被固定部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触点具有将作为对方侧触点的插头侧电源触点收容的触点收容部,在与所述前后方向正交的面内,所述触点收容部的外径比所述抵接部的外径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具备两个所述电源触点,

所述电源触点的所述抵接部具有在与所述前后方向正交的横向上位于彼此最近的位置且相互对置的对置面,所述电源触点以所述对置面彼此平行且与所述横向正交的方式配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还具有中继连接器,该中继连接器具有方筒状的外形,所述中继连接器以在所述横向上位于所述电源触点之间的方式保持于所述壳体。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触点具有收容在作为对方侧触点的插座侧电源触点内的被收容部,在与所述前后方向正交的面内,所述抵接部的外径比所述被收容部的外径大。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具备位于所述电源触点的侧方的触电防止部,所述触电防止部的前端超过所述电源触点的前端而向所述嵌合侧突出。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电源触点的前端安装有绝缘盖,

所述触电防止部的前端超过所述绝缘盖的前端而向所述嵌合侧突出。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电源触点上形成有从前端朝向与所述嵌合侧相反的一侧延伸的安装孔,在所述安装孔的内侧面形成有被卡止部,所述绝缘盖具有与所述被卡止部卡止的卡止部、和对所述卡止部进行弹性支承的支承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具备两个所述电源触点,

所述电源触点的所述抵接部具有在与所述前后方向正交的横向上位于彼此最近的位置且相互对置的对置面,所述电源触点以所述对置面彼此平行且与所述横向正交的方式配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还具有保持在所述壳体上的中继连接器,所述中继连接器以在所述横向上位于所述电源触点之间的方式保持于所述壳体。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触电防止部作为所述中继连接器的一部分而形成。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中继连接器的侧部设有朝向所述电源触点突出的两个突部作为所述触电防止部。

17.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触电防止部作为所述壳体的一部分而形成。

说明书 :

连接器

[0001] 本申请是国际申请日为2011年8月31日、申请号为201180061534.X(国际申请号PCT/JP2011/069708)、发明名称为“连接器”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0002] 本发明涉及具有用于使大电流流过的电源触点的连接器。本发明尤其涉及用于将电源触点固定于壳体的固定结构。

背景技术

[0003] 作为用于将触点固定于壳体的固定结构,已知有例如专利文献1或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固定结构。
[0004] 如图17所示,专利文献1的连接器具备触点和壳体。触点从连接器的前表面(嵌合面)压入到壳体内,而固定在壳体上。
[0005] 如图18所示,专利文献2的连接器具备触点、壳体和C环。触点从壳体的背面插入。C环(固定用具)从壳体的前表面(嵌合面)插入而安装在触点的周围,由此触点固定在壳体内。
[0006]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93490号公报
[0007]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3-308932号公报
[0008] 然而,关于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连接器,存在触点没有稳定地固定在壳体上的可能性。因而,在将专利文献1的触点适用于电源触点的情况下,可能无法稳定地供给电流。
[0009] 关于专利文献2的连接器,在触点的周围需要用于安装固定用具(例如C环)的大空间,导致触点的露出部位变大。因而,在将专利文献2的触点适用于电源触点的情况下,可能会产生触电等问题。

发明内容

[0010]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备不会产生触电等问题且安装在壳体上而能够稳定地供给电流的电源触点的连接器。
[0011] 本发明的一个侧面提供一种能够沿着前后方向与位于嵌合侧的对方侧连接器嵌合的连接器。所述连接器具备壳体、安装在所述壳体上的电源触点、以及将所述电源触点固定于所述壳体的固定用具。所述壳体具有后壁部、沿着所述前后方向贯通所述后壁部的触点保持孔、以及位于所述触点保持孔的所述嵌合侧的被抵接部。所述电源触点具有从所述嵌合侧插入并保持在所述触点保持孔中的被保持部、在所述前后方向上形成在所述被保持部的与所述嵌合侧相反的一侧的被固定部、以及以在所述被保持部插入到所述触点保持孔中时与所述被抵接部抵接的方式形成在所述被保持部的所述嵌合侧的抵接部。所述固定用具安装在所述被固定部上,由此所述壳体的一部分夹在所述前后方向上的所述抵接部与所述固定用具之间,在所述电源触点上形成有从后端朝向所述嵌合侧延伸的螺纹孔,在所述电源触点上形成有从前端贯通至所述螺纹孔的贯通孔。
[0012] 根据本发明,通过位于壳体的后壁部的后表面侧的固定用具和位于后壁部的前表面侧的抵接部将后壁部夹入,由此将电源触点相对于壳体固定,因此无需在电源触点的周围设置固定用具安装作业用的空间。因而,能够构成为适于防止电源触点所引起的触电的结构。
[0013] 尤其是通过将电源触点的抵接部形成为棱柱状的形状,由此能够防止固定在壳体上的电源触点发生旋转的情况。
[0014] 在参照附图的同时对下述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说明进行研究,由此能够准确地理解本发明的目的,且更全面地理解本发明的结构。

附图说明

[0015]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具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连接器对作为蓄电池模块的接口的系统的立体图。
[0016] 图2是表示图1的系统所使用的连接器对的立体图。
[0017] 图3是表示图2的连接器对的电源触点及其附近的剖视图。
[0018] 图4是表示图2的连接器对的信号触点及其附近的剖视图。
[0019] 图5是表示构成的连接器对中的一方的插座的立体图。
[0020] 图6是表示图5的插座的分解立体图。
[0021] 图7是表示图5的插座的俯视图。
[0022] 图8是表示图7的插座的沿着VIII-VIII线的剖视图。
[0023] 图9是表示构成图2的连接器对中的一方的插头的立体图。
[0024] 图10是表示图9的插头的分解立体图。
[0025] 图11是表示图9的插头的俯视图。
[0026] 图12是表示图9的插头的主视图。
[0027] 图13是表示图12的插头沿着XIII-XIII线的剖视图。
[0028] 图14是表示图13的插头的绝缘盖及其附近的放大剖视图。
[0029] 图15是表示图9的插头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0030] 图16是表示图15的插头的电源触点及其附近的放大主视图。
[0031] 图17是表示专利文献1的连接器的剖视图。
[0032] 图18是表示专利文献2的连接器的剖视图。
[0033] 【符号说明】
[0034] 1         蓄电池模块
[0035] 10        蓄电池
[0036] 20        模块箱
[0037] 30        插座(连接器)
[0038] 40        面板
[0039] 50、50a   插头(连接器)
[0040] 100       壳体
[0041] 110       后壁部
[0042] 110f      前表面
[0043] 110b      后表面
[0044] 114       凹部
[0045] 120       被包围部
[0046] 120p      周围
[0047] 134       密封限动器
[0048] 136       槽部
[0049] 140       触点外周部
[0050] 142        触点保持孔
[0051] 144        被抵接部
[0052] 144s       被抵接面
[0053] 150        中继连接器外周部
[0054] 152        中继连接器保持孔
[0055] 160        包围部
[0056] 165        凸缘
[0057] 200        电源触点(插座侧电源触点)
[0058] 200f       前端
[0059] 200b       后端
[0060] 202        触点收容部
[0061] 204        被安装部
[0062] 206        螺纹孔
[0063] 210        被保持部
[0064] 212        抵接部
[0065] 214        对置面
[0066] 216        被固定部
[0067] 250        弹簧
[0068] 260        C环(固定用具)
[0069] 300        密封构件
[0070] 400        中继连接器(插座侧中继连接器)
[0071] 410        中继壳体
[0072] 420        信号触点
[0073] 600、600a   壳体
[0074] 610        后壁部
[0075] 610f       前表面
[0076] 610b       后表面
[0077] 614        凹部
[0078] 620        触电防止部
[0079] 620f       前端
[0080] 640        触点收容部
[0081] 642        触点保持孔
[0082] 644        被抵接部
[0083] 644s       被抵接面
[0084] 652        中继连接器保持孔
[0085] 660        保护部
[0086] 665        凸缘
[0087] 700        电源触点(插头侧电源触点)
[0088] 700f       前端
[0089] 700b       后端
[0090] 702        被收容部
[0091] 704        安装孔
[0092] 705        被卡止部
[0093] 706        螺纹孔
[0094] 708        连通孔
[0095] 710        被保持部
[0096] 712        抵接部
[0097] 714        对置面
[0098] 716        被固定部
[0099] 750        绝缘盖
[0100] 750f       前端
[0101] 752        卡止部
[0102] 754        支承部
[0103] 760        C环(固定用具)
[0104] 900、900a   中继连接器(插头侧中继连接器)
[0105] 910、910a   中继壳体
[0106] 912        突部
[0107] 920        信号触点

具体实施方式

[0108] 本发明可以通过多种变形或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实现,作为其中一例,以下对附图所示的特定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附图及实施方式并没有将本发明限定为这里公开的特定的方式,在权利要求书所公开的范围内的所有的变形例、等同物、代替例均包含在本发明中。
[0109] 参照图1,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连接器对被利用在具备蓄电池模块1的系统中。连接器对具备:安装在收容蓄电池10的模块箱20上的插座(连接器)30;安装在面板40上的插头(连接器)50。如后所述,插座30及插头50具备电源触点(200及700)。电源触点(200及700)例如用作使用电流为100A以上的大电流用触点。
[0110] 从图1至图4可知,构成连接器对的插座30和插头50能够沿着X方向(前后方向)相互嵌合/脱离。在以下的说明中,对插座30及插头50而言,均将与对方侧连接器嵌合的嵌合侧作为前侧,将前侧的相反侧作为后侧。因而,对插座30而言,+X方向为前方,-X方向为后方。另一方面,对插头50而言,-X方向为前方,+X方向为后方。以下,参照附图,分别对捅座30及捅头50详细地进行说明。
[0111] 如图5至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插座30具备:由绝缘体构成的壳体100;由金属构成的两个电源触点(插座侧电源触点)200;由金属构成的两个弹簧250;由弹性体构成的环状的密封构件300;由金属构成的C环(固定用具)260;中继连接器(插座侧中继连接器)400。电源触点200安装在壳体100上。C环260将电源触点200固定在壳体100上。插座30可以具备C环260以外的金属环(例如E环)。而且,插座30可以具备金属环以外的固定用具。但若考虑到X方向上的尺寸小这一情况,则比起具备其他的固定用具而言,更优选具备金属环。
而且,若考虑到作为固定用具的性能,则比起具备E环等而言,更优选具备C环260。
[0112] 从图6至图8可知,壳体100具有后壁部110、从后壁部110向前方延伸的被包围部120、从被包围部120进一步向前方延伸的两个触点外周部140、位于两个触点外周部140之间的中继连接器外周部150、从后壁部110向前方延伸的包围部160、形成在包围部160的前端的凸缘165。凸缘165在将插座30安装于模块箱20时使用。
[0113] 从图6及图8可知,在后壁部110形成有两个触点保持孔142和一个中继连接器保持孔152。触点保持孔142和中继连接器保持孔152分别沿着前后方向贯通后壁部110。触点保持孔142在YZ平面内位于触点外周部140的内侧。中继连接器保持孔152在YZ平面内位于中继连接器外周部150的内侧。
[0114] 如图8所示,在触点保持孔142的前方设有被抵接部144。换言之,被抵接部144位于触点保持孔142的嵌合侧。图示的被抵接部144为具有正六棱柱形状的孔,朝向后方凹陷。在YZ平面内,被抵接部144的外径比触点保持孔142的外径大,因而,在被抵接部144与触点保持孔142的交界部分形成朝向前方的面(被抵接面144s)。
[0115] 如图8所示,在触点保持孔142的后侧以包围触点保持孔142的方式设有凹部114。换言之,凹部114位于触点保持孔142的周围。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凹部114通过使后壁部110的后表面110b朝向前方凹陷而形成。凹部114在进行C环260的安装作业时被用作夹具操作用的空间。凹部114设置在容易进行作业的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后壁部110的后表面
110b),因此能够将尺寸抑制为必要最小限度。
[0116] 如图8所示,在被包围部120的周围120p设有向与X方向正交的方向(朝向包围部160的方向)突出的多个密封限动器134。在后壁部110形成有从前表面110f朝向后方凹陷的槽部136。密封构件300以在X方向上夹于密封限动器134与槽部136之间的方式安装在被包围部120的周围120p。因此,密封构件300的X方向上的移动受到限制。
[0117] 从图8可知,包围部160在YZ平面内包围被包围部120和密封限动器134。包围部160的前端即凸缘165位于比触点外周部140及中继连接器外周部150靠后方的位置。换言之,如图7所示,触点外周部140和中继连接器外周部150比包围部160靠前方突出。而且,触点外周部140比中继连接器外周部150靠前方突出。
[0118] 参照图6及图8,电源触点200具有筒状的形状。在电源触点200形成有收容作为对方侧触点的插头50的电源触点700(后述的插头侧电源触点)的触点收容部202、从后端200b朝向前方延伸的螺纹孔206。螺纹孔206在向母线(未图示)的连接中使用。触点收容部202为从前端200f贯通至螺纹孔206的贯通孔。在触点收容部202的前端设有供弹簧250安装的被安装部204。由于触点收容部202及螺纹孔206从前端200f至后端200b地贯通电源触点200,因此能够降低电源触点200的镀敷作业时的镀敷不良的产生。例如,在电流容量低即可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增长触点收容部202的锪孔深度来实现电源触点200的轻量化。
[0119] 电源触点200具有保持在触点保持孔142中的被保持部210、设置在被保持部210的前侧的抵接部212、形成在被保持部210的后侧的被固定部216。
[0120] 保持部210具有与触点保持孔142对应的外形。通过将被保持部210从前侧(即,在本实施方式中沿着-X方向)插入到触点保持孔142中,由此将电源触点200保持在壳体100上。
[0121] 抵接部212为将被保持部210插入到触点保持孔142中时与被抵接部144抵接的部位。抵接部212具有在YZ平面内外径比被保持部210的外径大的棱柱状的外形。抵接部212的外径在YZ平面内比触点收容部202的外径小。本实施方式中的抵接部212具有与被抵接部144对应的六棱柱形状,收容在被抵接部144中。由于抵接部212的外形与被抵接部144的形状对应,因此当抵接部212收容于被抵接部144时,电源触点200无法转动。
[0122] 被固定部216为朝向电源触点200的径向中心凹陷的槽。构成被固定部216的槽具有在X方向(即在前后)对置的两个侧面。槽的前侧的侧面在抵接部212与被抵接部144抵接的状态下与凹部114的前表面成为同一面。而且,构成被固定部216的槽的宽度(X方向上的长度)与C环260的厚度对应。在抵接部212与被抵接部144抵接的状态下将C环260在凹部114内安装到被固定部216上时,抵接部212和C环260将壳体100的一部分夹入。换言之,壳体100的一部分夹在抵接部212与C环260之间,由此将电源触点200保持固定在壳体100上。
[0123] 电源触点200在被保持部210插入并保持在触点保持孔142中的状态下,除了被固定部216及后端200b以外都被触点外周部140覆盖。如图6可知,两个电源触点200各自的抵接部212具有包括一个对置面214在内的六个(即多个)侧面。两个电源触点200的对置面214为在Y方向(横向)上位于彼此最近的位置的侧面。两个电源触点200以对置面214彼此相互平行且均与Y方向正交的方式配置(参照图12的电源触点700)。换言之,电源触点200的抵接部212具有位于Y方向上彼此最近的位置且相互对置的对置面214。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将对置面214平行配置(即,以使两个对置面214相互平行地延伸的方式配置被抵接部144),因此即使在壳体100上形成有中继连接器保持孔152的情况下,也不会产生壁厚极端薄的部位。即,能够确保壳体100的强度。
[0124] 如图6所示,中继连接器400具有方筒状的外形。中继连接器400具备中继壳体410、与线缆连接且保持在中继壳体410上的信号触点420。本实施方式中的信号触点420为插座触点。从图5至图7可知,中继连接器400从壳体100的后壁部110的后表面110b侧插入到中继连接器保持孔152内,并在中继连接器保持孔152内被保持为装拆自如。中继连接器400以在Y方向上位于两个电源触点200之间的方式保持在壳体100上。中继连接器外周部150设置成在中继连接器400保持于壳体100的状态下至少在前端与中继连接器400(中继壳体410)之间具有间隙。
[0125] 如图9至图13所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插头50具备由绝缘体构成的壳体600、由金属构成的两个电源触点(插头侧电源触点)700、由绝缘体构成的两个绝缘盖750、由金属构成的C环(固定用具)760、中继连接器(插头侧中继连接器)900。插头50与插座30同样,可以具备C环760以外的金属环(例如E环),也可以具备其他的固定用具。
[0126] 如图9至图13所示,壳体600具有后壁部610、从后壁部610的前表面610f向前方延伸的保护部660。在保护部660的X方向上的中间部分形成有在YZ平面内向外侧伸出的凸缘665。凸缘665在将插头50固定于面板40时使用(参照图1)。
[0127] 从图9、图10、图12及图13可知,在壳体600上形成有设置在保护部660内的两个触点收容部640、在X方向上贯通后壁部610的两个触点保持孔642、贯通保护部660及后壁部610的中继连接器保持孔652。触点收容部640具有在YZ平面内上比触点保持孔642大的外径。
[0128] 如图12及图13可知,在触点保持孔642的前方设有被抵接部644。换言之,被抵接部644位于触点保持孔642的嵌合侧。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被抵接部644在X方向上位于触点保持孔642与触点收容部640之间。触点收容部640和触点保持孔642与被抵接部644一起在X方向上贯通壳体600。图示的被抵接部644为具有正六棱柱形状的孔,朝向后方凹陷。在YZ平面内被抵接部644的外径比触点保持孔642的外径大,因而,在被抵接部644与触点保持孔642的交界部分形成有朝向前方的面(被抵接面644s)。另外,在YZ平面内被抵接部644的外径比触点收容部640的外径小,因而,从壳体600的前端侧观察时,能够确认被抵接部644的外形。
[0129] 如图13所示,在触点保持孔642的后侧以包围触点保持孔642的方式设有凹部614。换言之,凹部614位于触点保持孔642的周围。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凹部614通过使后壁部610的后表面610b朝向前方凹陷而形成。凹部614与相对于C环260的凹部114同样,在进行C环
760的安装作业时作为夹具操作用的空间来使用。
[0130] 如图10、图12及图13所示,在触点收容部640与中继连接器保持孔652之间设有触电防止部620。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触电防止部620为中继连接器保持孔652的侧壁(即,壳体600的一部分)。触电防止部620降低手指进入到触点收容部640内的可能性。
[0131] 参照图10、图12及图13,电源触点700具有子弹状的形状。在电源触点700上形成有从前端700f朝向后方凹陷地延伸的安装孔704、从后端700b朝向前方延伸的螺纹孔706、连通安装孔704与螺纹孔706的连通孔708。螺纹孔706在向母线(未图示)的连接中使用。
[0132] 安装孔704和连通孔708构成从前端700f贯通至螺纹孔706的贯通孔。由于安装孔704、连通孔708及螺纹孔706从前端700f至后端700b地贯通电源触点700,因此能够降低电源触点700的镀敷作业时的镀敷不良的产生。例如,在电流容量低即可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增大连通孔708来实现电源触点700的轻量化。如图14所示,在安装孔704的内侧的面上形成有朝向径向外侧凹陷的被卡止部(卡止槽)705。
[0133] 如图13最佳示出的那样,电源触点700具有:收容在作为对方侧触点的插座30的电源触点(插座侧电源触点)200的触点收容部202中的被收容部702;在被收容部702的后侧设置的抵接部712;在抵接部712的后侧设置的被保持部710;在被保持部710的后侧设置的被固定部716。
[0134] 被保持部710为保持在触点保持孔642中的部位。通过将被保持部710从前侧(即,在本实施方式中沿着+X方向)插入到触点保持孔642中,由此将电源触点700保持在壳体600上。
[0135] 抵接部712为在将被保持部710插入到触点保持孔642中时与被抵接部644抵接的部位。抵接部712具有在YZ平面内外径比被保持部710的外径大的棱柱状的外形。本实施方式中的抵接部712具有与被抵接部644对应的六棱柱形状,收容在被抵接部644中。由于抵接部712的外形与被抵接部644的形状对应,因此当抵接部712收容于被抵接部644时,电源触点700无法转动。抵接部712具有在YZ平面内比被收容部702大的外径,因而,在从前方观察插头50的情况下,能够通过触点收容部640而对抵接部712进行视觉确认。
[0136] 如图12最佳示出的那样,两个电源触点700各自的抵接部712具有包括一个对置面714在内的六个(即,多个)侧面。两个电源触点700的对置面714为在Y方向(横向)上位于最近的位置的侧面。两个电源触点700以对置面714彼此平行且均与Y方向正交的方式配置。换言之,电源触点700的抵接部712具有位于Y方向上彼此最近的位置处且相互对置的对置面
714。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将对置面714平行配置(即,以使两个对置面714彼此平行地延伸的方式配置被抵接部644),因此即使在壳体600上形成有中继连接器保持孔652的情况下,也不会产生壁厚极端薄的部位。即,能够确保壳体600的强度。
[0137] 如图13所示,被固定部716为朝向电源触点700的径向中心凹陷的槽。构成被固定部716的槽具有在X方向上(即,在前后)对置的两个侧面。槽的前侧的侧面在抵接部712与被抵接部644抵接的状态下与凹部614的前表面成为同一面。而且,构成被固定部716的槽的宽度(X方向上的长度)与C环760的厚度对应。在抵接部712与被抵接部644抵接的状态下将C环760在凹部614内安装到被固定部716上时,由抵接部712和C环760来夹持壳体600的一部分。
换言之,壳体600的一部分夹在抵接部712与C环760之间,由此将电源触点700保持固定在壳体600上。
[0138] 如图13所示,在电源触点700保持于壳体600的保持状态下,触电防止部620位于电源触点700的侧方。在保持状态下,电源触点700的前端700f位于触点收容部640内。即,电源触点700的前端700f位于比触电防止部620的前端620f靠后侧的位置。换言之,触电防止部620的前端620f超过电源触点700的前端700f而向前方突出。从以上的说明可知,插头50具备不易发生触电的结构。
[0139] 在本实施方式中,除了上述的结构,还设有用于防止触电的绝缘盖750。详细而言,如图14所示,绝缘盖750具备向与X方向正交的方向突出的卡止部752、对卡止部752进行弹性支承的支承部754。当将绝缘盖750从电源触点700的前端700f侧插入到安装孔704内时,卡止部752与被卡止部705卡止,由此绝缘盖750安装到电源触点700的前端700f。如图13所示,在绝缘盖750安装到电源触点700的前端700f的状态下,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绝缘盖750的前端750f位于触点收容部640内。即,绝缘盖750的前端750f位于比触电防止部620的前端620f靠后侧的位置。换言之,触电防止部620的前端620f超过绝缘盖750的前端750f而向前方突出。从以上的说明可知,与不具有绝缘盖750或绝缘盖750比触电防止部620向前方突出的情况相比,插头50具备更不易发生触电的结构。
[0140] 如图10所示,中继连接器900具备中继壳体910、与线缆连接且保持在中继壳体910上的信号触点920。如图4所示,中继连接器900在捅头50与插座30相互嵌合时与中继连接器400连接。从图4、图6及图10可知,本实施方式中的信号触点920为插入到作为插座触点的信号触点420中并与该信号触点420连接的销触点。从图9至图13可知,中继连接器900从壳体
600的后壁部610的后表面610b侧插入到中继连接器保持孔652内。中继连接器900在Y方向上位于两个电源触点700之间,且装拆自如地保持在壳体600上。
[0141]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作为固定用具的C环260从插座30的壳体100的后侧安装。同样,作为固定用具的C环760从插头50的壳体600的后侧安装。因而,能够将夹具作业用的空间形成为最小限度。而且,没有在壳体100及600的前表面侧形成不需要的空间,因此插座30及插头50具有从防止触电的观点来说优越的结构。
[0142] 抵接部212及712的外形形成为非圆柱形(例如棱柱形),被抵接部144及644的外形形成为与抵接部212及712的外形分别对应的形状。因而,例如在电源触点200及700上安装母线(未图示)时,能够防止电源触点200及700意外旋转的情况。
[0143]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电源触点200的抵接部212具有正六棱柱状的形状,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抵接部212只要形成为能够防止电源触点200绕其轴旋转的形状即可。例如,抵接部212的形状可以为三棱柱、四棱柱等棱柱形状,也可以为跑道形状、椭圆形状等其它的形状。但若考虑到壳体100的强度和尺寸,则优选形成为具有六面以上的侧面这样的棱柱状的形状。在通过其他的机构来实现旋转防止的情况下,抵接部212只要形成为能够与C环(固定用具)260一起夹持后壁部110即可。然而,为了使插座30小型化,优选将抵接部212像本实施方式那样形成。对于电源触点700的抵接部712来说,能够与电源触点200的抵接部212同样地进行变形。
[0144] 插头50的触电防止部620可以不为中继连接器保持孔652的侧壁。例如图15及图16所示,插头50a的触电防止部可以不形成在壳体600a上,而是作为中继连接器900a的一部分形成。更具体而言,可以将插头50a的触电防止部设置在中继连接器900a的中继壳体910a上。图示的壳体600a在中继连接器900a的侧方不具有内隔壁。取而代之,在中继壳体910a的侧部设有朝向绝缘盖750(即,电源触点700)突出的两个突部912。两个突部912在Z方向上分离设置,作为触电防止部而发挥功能。
[0145] 本发明基于2010年12月22日向日本国专利厅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0-286497号而主张优先权,并参照其内容而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
[0146] 对本发明的最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明确可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的范围内能够对实施方式进行变形,这样的实施方式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