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牵引式棉秆拔秆压捆机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510339881.4

文献号 : CN104969726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陈明江王振伟曲浩丽陈永生韩柏和平英华

申请人 : 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摘要 :

本发明涉及一种侧牵引式棉秆拔秆压捆机,属于农业机械技术领域。该棉秆拔秆压捆机包括固定在侧牵引底盘上的秸秆输送装置和压捆装置,压捆装置设于秸秆输送装置出口侧处,秸秆输送装置进口侧的前方设有拔秆装置,所述拔秆装置包括吊挂在秸秆输送装置壳体上的拔秆机架和设于拔秆机架前方的拔秆辊,所述拔秆机架的前方两侧安装有仿形轮,所述拔秆辊的上方设有拨禾轮;所述秸秆输送装置内设有沿秸秆输送装置进口侧到秸秆输送装置出口侧延伸的振动底板,所述拔秆辊的侧后方设有弧形溜板,所述弧形溜板的末端伸出到所述秸秆输送装置进口侧处的振动底板上方。该棉秆拔秆压捆机可以在一次作业中同时完成棉秆拔秆打捆收获的动作。

权利要求 :

1.一种侧牵引式棉秆拔秆压捆机,包括固定在侧牵引底盘上的秸秆输送装置和压捆装置,所述压捆装置设于秸秆输送装置出口侧处,其特征在于,所述秸秆输送装置进口侧的前方设有拔秆装置,所述拔秆装置包括吊挂在秸秆输送装置壳体上的拔秆机架和设于拔秆机架前方的拔秆辊,所述拔秆机架的前方两侧安装有仿形轮,所述拔秆辊的上方设有拨禾轮;

所述秸秆输送装置内设有沿秸秆输送装置进口侧到秸秆输送装置出口侧延伸的振动底板,所述拔秆辊的侧后方设有弧形溜板,所述弧形溜板的末端伸出到所述秸秆输送装置进口侧处的振动底板上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侧牵引式棉秆拔秆压捆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底板相邻秸秆输送装置出口侧的一端铰链在秸秆输送装置壳体上,所述振动底板相对其一端的另一端与支撑座通过震荡弹簧连接,所述支撑座固定在秸秆输送装置壳体上,所述振动底板沿物料前进的方向均匀开设有若干排漏土孔,沿物料前进方向的每个漏土孔的后端翘起且前端下弯。

3.如权利要求2所述侧牵引式棉秆拔秆压捆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溜板的末端背面上设有沿振动底板延伸方向延伸的气管,所述气管制有正对所述振动底板侧壁的出气口,一个出气口设于一排漏土孔沿物料前进方向的前端,每排漏土孔朝向对应出气口倾斜且夹角为1~5°,所述振动底板的上下振幅角度为-12°~12°;当所述振动底板震荡向上时,所述出气口的气流被振动底板阻挡,当所述振动底板震荡向下时,尘土被自身重力和出气口的气流推动流向漏土孔。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侧牵引式棉秆拔秆压捆机,其特征在于:每个漏土孔前端下弯部的弯折圆弧的弧度大于180°,每个漏土孔后端翘起部的边缘处盖过前端下弯部的边缘处。

5.如权利要求1所述侧牵引式棉秆拔秆压捆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拔秆装置的前方设有可随地面仿形的仿形轮。

说明书 :

侧牵引式棉秆拔秆压捆机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棉秆拔秆压捆机,属于农业机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国内的棉秆收获主要采用拔秆、剪切、捡拾三种方式。据申请人了解,棉秆拔秆收获主要用拔秆机将棉秆拔出后随机铺放在地里,这种方式导致后续棉秆的收集和运输比较麻烦,且效率不高;采用剪切收获导致棉秆根茬被留在土壤中,不易腐烂,给下一茬作物生长带来困难;采用捡拾收获则需要事先将棉秆拔出后铺放于地面。这些棉秆收获机均不具备打捆功能。
[0003] 经检索,申请号为200810122791.X、名称为《棉花拔秆粉碎收获机》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棉秆拔秆粉碎联合收获机械,该机型具备一次性拔秆粉碎功能,但是粉碎后的棉秆直接堆积在集料箱中,堆积密度低,占用空间较大,运输成本高,给存放带来不便。
[0004] 申请号为201210236933.1、名称为《棉秆收获方捆压捆机》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棉秆拔秆收获打捆机械,该机型实际上是由棉秆拔秆机和秸秆捡拾打捆机简单组合而成,拔秆机采用前悬挂方式,捡拾打捆机采用后悬挂方式,棉秆经拔秆机拔出后先铺放在地面,再由捡拾方捆压捆机完成打捆操作,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棉秆拔秆收获机。
[0005] 同时,据申请人了解,棉秆作为优质的生物质燃料,在能源短缺的今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且棉秆也是优质的工业原料,可用于造纸和压板等。现有棉秆收获机不具备打捆功能,松散的棉秆给运输和储存带来不便,成本显著高于打捆后的棉秆,降低了农民收获棉秆的积极性。棉秆收获成本有进一步下降的空间。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不足,提出一种在一次作业中同时完成棉秆拔秆打捆收获的侧牵引式棉秆拔秆压捆机。
[0007]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出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侧牵引式棉秆拔秆压捆机,包括固定在侧牵引底盘上的秸秆输送装置和压捆装置,所述压捆装置设于秸秆输送装置出口侧处,所述秸秆输送装置进口侧的前方设有拔秆装置,所述拔秆装置包括吊挂在秸秆输送装置壳体上的拔秆机架和设于拔秆机架前方的拔秆辊,所述拔秆机架的前方两侧安装有仿形轮,所述拔秆辊的上方设有拨禾轮;所述秸秆输送装置内设有沿秸秆输送装置进口侧到秸秆输送装置出口侧延伸的振动底板,所述拔秆辊的侧后方设有弧形溜板,所述弧形溜板的末端伸出到所述秸秆输送装置进口侧处的振动底板上方。
[0008] 本发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此带来以下效果:
[0009] 1)通过设置秸秆输送装置、压捆装置和拔秆装置,可以在一次作业中同时完成棉秆的拔秆和压捆,方便了棉秆的收储运作业,提高了效率;
[0010] 2)本发明无需专用底盘,动力可以由拖拉机提供,节约了成本。
[0011] 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是:所述振动底板相邻秸秆输送装置出口侧的一端铰链在秸秆输送装置壳体上,所述振动底板相对其一端的另一端与支撑座通过震荡弹簧连接,所述支撑座固定在秸秆输送装置壳体上,所述振动底板沿物料前进的方向均匀开设有若干排漏土孔,沿物料前进方向的每个漏土孔的后端翘起且前端下弯。
[0012] 由于设有漏土孔,在棉秆输送过程中,通过漏土孔将棉秆根上的土壤去除,保证棉秆清洁度,方便后续利用;由于振动底板和支撑座之间设有震荡弹簧,振动底板可根据棉秆量的大小通过震荡弹簧调整压实度,防止因过载导致停机或损坏。
[0013] 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是:所述弧形溜板的末端背面上设有沿振动底板延伸方向延伸的气管,所述气管制有正对所述振动底板侧壁的出气口,一个出气口设于一排漏土孔沿物料前进方向的前端,每排漏土孔朝向对应出气口倾斜且夹角为1~5°,所述振动底板的上下振幅角度为-12°~12°;当所述振动底板震荡向上时,所述出气口的气流被振动底板阻挡,当所述振动底板震荡向下时,尘土被自身重力和出气口的气流推动流向漏土孔。
[0014] 由于在弧形溜板的末端背面上设有沿振动底板延伸方向延伸的气管,在振动底板上下震荡时,吹气管位置不动,申请人巧妙的利用了振动底板上下震荡的位置,通过振动底板来实现出气口的气流的利用,并与尘土重力方向相互结合,当振动底板震荡向上时,出气口的气流被振动底板阻挡,当振动底板震荡向下时,尘土被自身重力和出气口的气流推动流向漏土孔,同时每个漏土孔的后端翘起且前端下弯,气流被漏土孔的后端翘起部阻挡,尘土可以很方便的从漏土孔流出。
[0015] 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是:每个漏土孔前端下弯部的弯折圆弧的弧度大于180°,每个漏土孔后端翘起部的边缘处盖过前端下弯部的边缘处。
[0016] 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是:所述拔秆装置的前方设有可随地面仿形的仿形轮。

附图说明

[0017]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0018] 图1是本发明的侧牵引式棉秆拔秆压捆机的装置结构示意图
[0019] 图2是图1的侧视图
[0020] 图3是图1的A处放大图
[0021] 图4是图1的振动底板轴测图
[0022] 图5是图1的振动底板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0023] 本实施例的侧牵引式棉秆拔秆压捆机,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固定在侧牵引底盘1上的秸秆输送装置2和压捆装置3,压捆装置3设于秸秆输送装置2出口侧处。
[0024] 秸秆输送装置2进口侧的前方设有拔秆装置4。拔秆装置4包括吊挂在秸秆输送装置2壳体上的拔秆机架5和设于拔秆机架前方的拔秆辊6。拔秆机架5的前方两侧安装有仿形轮7,拔秆辊6的上方设有拨禾轮8。秸秆输送装置2内设有沿秸秆输送装置进口侧到秸秆输送装置出口侧延伸的振动底板9,拔秆辊6的侧后方设有弧形溜板14,弧形溜板14的末端伸出到秸秆输送装置2进口侧处的振动底板9上方。弧形溜板14的末端大约高出10mm。拨禾轮8直径约1000mm。
[0025] 如图3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振动底板9相邻秸秆输送装置2出口侧的一端铰链在秸秆输送装置2壳体上,振动底板9相对其一端的另一端与支撑座11通过震荡弹簧12连接。支撑座11固定在秸秆输送装置2壳体上。振动底板9沿物料前进的方向均匀开设有若干排漏土孔10,沿物料前进方向的每个漏土孔10的后端翘起且前端下弯。
[0026] 本实施例的弧形溜板14的末端背面上设有沿振动底板延伸方向延伸的气管15,气管15制有正对所述振动底板侧壁的出气口,一个出气口设于一排漏土孔10沿物料前进方向的前端,每排漏土孔10朝向对应出气口倾斜且夹角为1~5°,振动底板9的上下振幅角度为-12°~12°。气管15与外接气泵连通。
[0027] 当振动底板9震荡向上时,出气口的气流被振动底板9阻挡,当振动底板9震荡向下时,尘土被自身重力和出气口的气流推动流向漏土孔10。
[0028] 本实施例的每个漏土孔10前端下弯部的弯折圆弧的弧度大于180°,每个漏土孔10后端翘起部的边缘处盖过前端下弯部的边缘处。
[0029] 本实施例的拔秆装置4的前方设有可随地面仿形的仿形轮13。
[0030] 本发明的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采用等同替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