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非隔离输出降压的线性驱动系统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510325313.9

文献号 : CN104977958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张体同王辉李丹郭祥高洁高玉娟

申请人 :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金乡县供电公司国家电网公司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非隔离输出降压的线性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由非隔离输出降压电路,与非隔离输出降压电路相连的线性驱动电路组成;所述非隔离输出降压电路由降压芯片U1,三极管VT5,三极管VT6,P极顺次经电阻R10、电阻R14后与降压芯片U1的VCC管脚相连、N极与三极管VT6的基极一起形成非隔离输出降压的线性驱动系统的输入端的二极管D7,正极经电阻R8后与二极管D7的N极相连、负极顺次经电阻R9、电阻R12、极性电容C7、电阻R11后与降压芯片U1的CS管脚相连的极性电容C4等组成。本发明的非隔离输出降压电路,降低了系统功耗,该电路具有高效的输出性能,避免用电设备及驱动电路本身受到损坏。

权利要求 :

1.一种基于非隔离输出降压的线性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由非隔离输出降压电路,与非隔离输出降压电路相连接的线性驱动电路组成;所述非隔离输出降压电路由降压芯片U1,三极管VT5,三极管VT6,P极顺次经电阻R10、电阻R14后与降压芯片U1的VCC管脚相连接、N极与三极管VT6的基极一起形成非隔离输出降压的线性驱动系统的输入端的二极管D7,正极经电阻R8后与二极管D7的N极相连接、负极顺次经电阻R9、电阻R12、极性电容C7、电阻R11后与降压芯片U1的CS管脚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4,P极顺次经极性电容C5、电阻R13后与电阻R10与电阻R14的连接点相连接、N极经极性电容C6与三极管VT5的集电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3,P极与三极管VT6的发射极相连接、N极与线性驱动电路相连接的稳压二极管D6,N极顺次经电阻R16、电阻R15后与电阻R13与极性电容C5的连接点相连接、P极顺次经三极管VT5的集电极与极性电容C6的连接点、电阻R20后与稳压二极管D6的N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4,正极经电阻R19后与降压芯片U1的FB管脚相连接、负极与三极管VT6的基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8,P极与三极管VT5的发射极相连接、N极经电阻R17后与降压芯片U1的GND管脚相连接后接地的二极管D5,以及一端与降压芯片U1的OUT管脚相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VT5的基极相连接的可调电阻R18组成;所述三极管VT6的集电极与线性驱动电路相连接、基极还与电阻R9与电阻R12的连接点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非隔离输出降压的线性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性驱动电路由驱动芯片U,三极管VT1,三极管VT2,三极管VT3,三极管VT4,正极与二极管D6的N极相连接、负极经电阻R1后与驱动芯片U的IN1管脚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1,一端与三极管VT1的集电极相连接、另一端经电阻R3后与三极管VT3的基极相连接的电阻R2,正极与三极管VT1的基极相连接、负极与驱动芯片U的IN1管脚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3,正极与驱动芯片U的IN2管脚相连接、负极与三极管VT6的集电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2,一端与三极管VT1的发射极相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VT2的基极相连接的电阻R5,一端与三极管VT2的基极相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VT3的基极相连接的电阻R4,N极与三极管VT1的集电极相连接、P极与三极管VT2的集电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1,正相端与三极管VT1的集电极相连接、反相端与三极管VT4集电极相连接的非门K,一端与三极管VT4发射极相连接、另一端经电阻R6后与三极管VT3的发射极相连接的电阻R7,P极与非门K的反相端相连接、N极与电阻R7和电阻R6的连接点相连接的二极管D2组成;所述驱动芯片U的VCC管脚与三极管VT1的基极相连接、END管脚接地、OUT管脚与三极管VT2的集电极相连接,三极管VT2的集电极还与三极管VT4的基极相连接、其发射极与三极管VT3的基极相连接,三极管VT3的集电极接地,二极管D2的N极和P极一起作为非隔离输出降压的线性驱动系统的输出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非隔离输出降压的线性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驱动芯片U为LM387集成芯片。

4.根据权利要求1~2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基于非隔离输出降压的线性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降压芯片U1为AP3766集成芯片。

说明书 :

一种基于非隔离输出降压的线性驱动系统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电子领域,具体是指一种基于非隔离输出降压的线性驱动系统。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生产或者生活中都会使用到驱动电路,其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便利。然而现有的驱动电路驱动并不平滑,这就给用电设备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严重时还会损坏用电设备及驱动电路本身。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驱动电路驱动不平滑的缺陷,提供一种基于非隔离输出降压的线性驱动系统。
[0004]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基于非隔离输出降压的线性驱动系统,由非隔离输出降压电路,以及与非隔离输出降压电路相连接的线性驱动电路组成。所述非隔离输出降压电路由降压芯片U1,三极管VT5,三极管VT6,P极顺次经电阻R10、电阻R14后与降压芯片U1的VCC管脚相连接、N极与三极管VT6的基极一起形成非隔离输出降压的线性驱动系统的输入端的二极管D7,正极经电阻R8后与二极管D7的N极相连接、负极顺次经电阻R9、电阻R12、极性电容C7、电阻R11后与降压芯片U1的CS管脚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4,P极顺次经极性电容C5、电阻R13后与电阻R10与电阻R14的连接点相连接、N极经极性电容C6与三极管VT5的集电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3,P极与三极管VT6的发射极相连接、N极与线性驱动电路相连接的稳压二极管D6,N极顺次经电阻R16、电阻R15后与电阻R13与极性电容C5的连接点相连接、P极顺次经三极管VT5的集电极与极性电容C6的连接点、电阻R20后与稳压二极管D6的N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4,正极经电阻R19后与降压芯片U1的FB管脚相连接、负极与三极管VT6的基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8,P极与三极管VT5的发射极相连接、N极经电阻R17后与降压芯片U1的GND管脚相连接后接地的二极管D5,以及一端与降压芯片U1的OUT管脚相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VT5的基极相连接的可调电阻R18组成;所述三极管VT6的集电极与线性驱动电路相连接、基极还与电阻R9与电阻R12的连接点相连接。
[0005] 所述线性驱动电路由驱动芯片U,三极管VT1,三极管VT2,三极管VT3,三极管VT4,正极与二极管D6的N极相连接、负极经电阻R1后与驱动芯片U的IN1管脚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1,一端与三极管VT1的集电极相连接、另一端经电阻R3后与三极管VT3的基极相连接的电阻R2,正极与三极管VT1的基极相连接、负极与驱动芯片U的IN1管脚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3,正极与驱动芯片U的IN2管脚相连接、负极与三极管VT6的集电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2,一端与三极管VT1的发射极相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VT2的基极相连接的电阻R5,一端与三极管VT2的基极相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VT3的基极相连接的电阻R4,N极与三极管VT1的集电极相连接、P极与三极管VT2的集电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1,正相端与三极管VT1的集电极相连接、反相端与三极管VT4集电极相连接的非门K,一端与三极管VT4发射极相连接、另一端经电阻R6后与三极管VT3的发射极相连接的电阻R7,P极与非门K的反相端相连接、N极与电阻R7和电阻R6的连接点相连接的二极管D2组成;所述驱动芯片U的VCC管脚与三极管VT1的基极相连接、END管脚接地、OUT管脚与三极管VT2的集电极相连接,三极管VT2的集电极还与三极管VT4的基极相连接、其发射极与三极管VT3的基极相连接,三极管VT3的集电极接地,二极管D2的N极和P极一起作为非隔离输出降压的线性驱动系统的输出端。
[0006] 为确保使用效果,所述的驱动芯片U为LM387集成芯片,所述降压芯片U1为AP3766集成芯片。
[0007] 本发明较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0008] (1)本发明设置了非隔离输出降压电路,降低了系统功耗,提升了效率,该电路具有高效的输出性能,有效的提升了驱动系统的稳定性。
[0009] (2)本发明的线性驱动电路可以对用电设备进行平滑的驱动,避免用电设备及驱动电路本身受到损坏。
[0010] (3)本发明采用LM387芯片作为驱动芯片,其灵敏度高、价格便宜。

附图说明

[0011] 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2]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限于此。
[0013] 实施例
[0014] 如图1所示,本发明由非隔离输出降压电路,与非隔离输出降压电路相连接的线性驱动电路组成。
[0015] 其中,所述非隔离输出降压电路由降压芯片U1,三极管VT5,三极管VT6,P极顺次经电阻R10、电阻R14后与降压芯片U1的VCC管脚相连接、N极与三极管VT6的基极一起形成非隔离输出降压的线性驱动系统的输入端的二极管D7,正极经电阻R8后与二极管D7的N极相连接、负极顺次经电阻R9、电阻R12、极性电容C7、电阻R11后与降压芯片U1的CS管脚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4,P极顺次经极性电容C5、电阻R13后与电阻R10与电阻R14的连接点相连接、N极经极性电容C6与三极管VT5的集电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3,P极与三极管VT6的发射极相连接、N极与线性驱动电路相连接的稳压二极管D6,N极顺次经电阻R16、电阻R15后与电阻R13与极性电容C5的连接点相连接、P极顺次经三极管VT5的集电极与极性电容C6的连接点、电阻R20后与稳压二极管D6的N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4,正极经电阻R19后与降压芯片U1的FB管脚相连接、负极与三极管VT6的基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8,P极与三极管VT5的发射极相连接、N极经电阻R17后与降压芯片U1的GND管脚相连接后接地的二极管D5,以及一端与降压芯片U1的OUT管脚相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VT5的基极相连接的可调电阻R18组成。
[0016] 所述三极管VT6的集电极与线性驱动电路相连接、基极还与电阻R9与电阻R12的连接点相连接。
[0017] 为更好的实施本发明,所述的降压芯片U1使用了AP3766集成芯片,该芯片输入交流电压范围宽,在AC60~300V范围内能有效的控制电压调整率和负载调整率;其还具有频率抖动和动态自供电,短路自动重启、限流、过热、限制Duty的功能,便有效的提高了驱动系统的稳定性。
[0018] 所述线性驱动电路由驱动芯片U,三极管VT1,三极管VT2,三极管VT3,三极管VT4,正极与二极管D6的N极相连接、负极经电阻R1后与驱动芯片U的IN1管脚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1,一端与三极管VT1的集电极相连接、另一端经电阻R3后与三极管VT3的基极相连接的电阻R2,正极与三极管VT1的基极相连接、负极与驱动芯片U的IN1管脚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3,正极与驱动芯片U的IN2管脚相连接、负极与三极管VT6的集电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2,一端与三极管VT1的发射极相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VT2的基极相连接的电阻R5,一端与三极管VT2的基极相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VT3的基极相连接的电阻R4,N极与三极管VT1的集电极相连接、P极与三极管VT2的集电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1,正相端与三极管VT1的集电极相连接、反相端与三极管VT4集电极相连接的非门K,一端与三极管VT4发射极相连接、另一端经电阻R6后与三极管VT3的发射极相连接的电阻R7,P极与非门K的反相端相连接、N极与电阻R7和电阻R6的连接点相连接的二极管D2组成。
[0019] 所述驱动芯片U的VCC管脚与三极管VT1的基极相连接、END管脚接地、OUT管脚与三极管VT2的集电极相连接,三极管VT2的集电极还与三极管VT4的基极相连接、其发射极与三极管VT3的基极相连接。
[0020] 所述三极管VT3的集电极接地,二极管D2的N极和P极一起作为非隔离输出降压的线性驱动系统的输出端。
[0021] 本发明可以对用电设备进行平滑的驱动,避免用电设备及驱动电路本身受到损坏。
[0022] 为了保证实施效果,所述的驱动芯片U优选为LM387集成芯片,其灵敏度高、并且价格便宜。
[0023] 如上所述,便可很好的实施本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