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镍基合金挤压棒材感应加热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510554221.8

文献号 : CN105032970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王岩徐芳泓李阳曾莉方旭东

申请人 : 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涉及一种镍基合金挤压棒材感应加热方法。加热时间不低于150min,出炉温度900~950℃;坯料送感应加热炉,坯料直径≤260mm,长度不大于感应炉加热线圈长度的90%;用两阶段控制感应加热;第一阶段,加热功率(KW)=坯料直径(mm)×K1(KW/mm),K1=1.1-1.2;加热时间(s)=1/2坯料直径(mm)×M(s/mm),M=1.4-1.6;第二阶段感应加热坯料直接升至目标温度,加热功率KW)=坯料直径(mm)×K2(KW/mm),K2=2.0-2.2;到目标温度后保温,保温功率15~30KW,时间30~45s。本发明克服了坯料感应加热温度不均的现象,无开裂现象。

权利要求 :

1.一种镍基合金挤压棒材感应加热方法,它包括下述依次的步骤:Ⅰ 坯料首先采用辊底炉进行加热,总在炉时间不低于150min,出炉温度控制在900~

950℃之间;

Ⅱ 出辊底炉坯料采用辊道送至感应加热炉,要求坯料直径≤260mm,长度不大于感应炉加热线圈长度的90%;

Ⅲ采用两阶段控制感应加热+控制保温技术方案解决坯料温度控制不准及温度不均现象;

根据坯料断面直径尺寸确定第一阶段感应加热功率,加热功率=坯料直径×K1,

功率调节系数K1的数值K1=1.1-1.2;

加热时间=1/2坯料直径×M,时间调节系数M的数值M=1.4-1.6;

第二阶段感应加热使坯料直接升至目标温度,加热功率=坯料直径×K2,

功率调节系数K2的数值K2=2.0-2.2;

其中 加热功率的单位为KW;

坯料直径的单位为mm;

功率调节系数K1与K2的单位为KW/mm:加热时间的单位为s;

时间调节系数M的单位为s/mm;

到达目标温度后进度保温段,保温段设定功率15~30KW,保温时间30~45s。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镍基合金挤压棒材感应加热方法,其特征是:步骤Ⅲ,第一阶段感应加热完出炉,坯料表面温度为1080~1120℃之间,端面心部与边部温度差小于

40℃。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任一所述的一种镍基合金挤压棒材感应加热方法,其特征是:步骤Ⅲ,第二阶段感应加热保温后出炉,坯料表面温度与目标温度差值≤20℃,端面心部与边部温度差≤25℃。

说明书 :

一种镍基合金挤压棒材感应加热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镍基合金热变形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镍基合金挤压棒材感应加热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镍基合金具有优良的耐腐蚀、抗氧化及良好的机械性能,在航空、航天、能源及石油化工领域有广泛应用,根据其产品使用形态,主要分为板、管、棒、线。镍基合金棒材主要作为转动轴类、紧固件类、承力件等产品所用原材料,对其内部组织要求比较严格,棒材主要采用锻造和挤压两种方式生产。而对于热挤压棒材,由于其具有优异的表面质量、细小均匀的内部组织、高成材率等显著优点,被作为加工更高等级产品所用原材料。与高合金含量不锈钢相比,镍基合金具有更高的变形抗力以及较低的热导率,采用高合金含量不锈钢相同的生产工艺,在实际挤压生产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挤压前坯料感应加热温度波动较大并且严重不均的现象(最高温差可达400℃),严重时出炉坯料甚至出现“黑心”现象,从而造成挤压棒材严重弯曲(直线度为每米0.1米)、表面鱼鳞缺陷、断面组织差异大、挤压开裂、挤压闷车等现象,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是为了克服现有镍基合金挤压棒材感应加热方法的不足,提供一种镍基合金挤压棒材感应加热方法,克服了坯料感应加热温度波动较大并且严重不均的现象,最终获得高质量挤压棒材。
[0004] 本发明所述的镍基高温合金中,合金中Ni≥45%(质量分数)。
[0005] 本镍基合金挤压棒材感应加热方法包括下述依次的步骤:
[0006] Ⅰ 坯料首先采用辊底炉进行加热,总在炉时间不低于150min,出炉温度控制在900~950℃之间;
[0007] Ⅱ 出辊底炉坯料采用辊道送至感应加热炉,要求坯料直径≤260mm,长度不大于感应炉加热线圈长度的90%;
[0008] Ⅲ采用两阶段控制感应加热+控制保温技术方案解决坯料温度控制不准及温度不均现象;
[0009] 根据坯料断面直径尺寸确定第一阶段感应加热功率,
[0010] 加热功率(KW)=坯料直径(mm)×K1(KW/mm),
[0011] 功率调节系数K1的数值K1=1.1-1.2,即直径每1mm所需功率;
[0012] 加热时间(s)=1/2坯料直径(mm)×M(s/ mm),
[0013] 时间调节系数M的数值M=1.4-1.6,即直径每1mm所需的时间;
[0014] 第二阶段感应加热使坯料直接升至目标温度,
[0015] 加热功率(KW)=坯料直径(mm)×K2(KW/ mm),
[0016] 功率调节系数K2的数值K2=2.0-2.2,即直径每1mm所需功率;
[0017] 到达目标温度后进度保温段,保温段设定功率15~30KW,保温时间30~45s。
[0018] 第一阶段感应加热采取低功率、长时间原则,避免由于严重“集肤”效应造成的坯料表面超温以及端面温度差过大现象。经测量,第一阶段感应加热完毕后,坯料表面温度约为1080~1120℃之间,端面心部与边部温度差小于40℃。
[0019] 第二阶段感应加热使坯料直接升至目标温度,加热功率(KW)=坯料直径(mm)×K2(KW/mm)(K2=2.0-2.2),到达目标温度后进入保温段,保温段设定功率15~30KW,保温时间30~45s,保温段的目的是为了使坯料温度更加均匀以及补偿坯料的辐射损失。经测量,经保温后出炉坯料表面温度与目标温度差值≤20℃,端面心部与边部温度差≤25℃。
[0020]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0021] 采本发明的镍基合金挤压棒材感应加热方法,得到的镍基合金挤压棒材消除了表面裂纹,挤压弯曲,其直线度不大于每米0.02米,无开裂现象,棒材组织细小均匀,炉坯料表面温度与目标温度差值≤20℃,端面心部与边部温度差≤25℃,晶粒度等级差≤2,组织均匀,生产稳定。

具体实施方式

[0022]  结合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不局限于下述的实施例,下述实施例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
[0023] 实施例1
[0024] 本实施例是采用VIM+ESR径锻工艺得到Inconel625锻坯料,锻坯料表面进行机加处理,最终坯料规格φ222×680mm。
[0025] 化学成分的重量百分比为:
[0026] C 0.02%,Cr 22%, Ni 64.35%, Mo 9%, Al 0.4%, Nb 4.0%, Ti 0.2%,[0027] 其余为不可避免的杂质。
[0028] 本实施例包括下述依次的步骤:
[0029] Ⅰ 坯料室温入辊底炉(辊底炉为圆形连续升温装置,进炉时为室温,而后坯料在炉内滚动,是一个逐渐升温的过程),在炉时间157min,出辊底炉温度920℃。
[0030] Ⅱ 出辊底炉坯料采用辊道送至感应加热炉,要求坯料直径φ222mm,长度680mm,感应炉线圈长度1000mm;
[0031] Ⅲ采用两阶段控制感应加热+控制保 温技术,解决坯料温度控制不准及温度不均现象。
[0032] 第一阶段感应加热功率260KW(本实施例取K1=1.17),加热时间170s(本实施例取M=1.53);
[0033] 第一阶段感应加热采取低功率、长时间原则,避免由于严重“集肤”效应造成的坯料表面超温以及端面温度差过大现象。经测量,第一阶段感应加热完毕后,坯料表面温度为1080~1120℃之间,端面心部与边部温度差小于40℃。
[0034] 第二阶段感应加热功率445KW,目标温度1190℃,保温段功率15KW,保温时间30s。保温段的目的是为了使坯料温度更加均匀以及补偿坯料的辐射损失。坯料出炉表面温度
1196℃,端面心部温度1187℃,端面边部温度1194℃。挤压棒材规格φ80mm,无表面缺陷、弯曲、开裂等现象,组织均匀。
[0035]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感应加热是在一个感应装置内实现的,是设置了两条工艺曲线,先后执行。因此在第一阶段感应加热完毕后,是不测温的。本实施例中是为了验证本申请工艺,临时出炉快速测量的。
[0036] 实施例2
[0037] 本实施例是采用VIM+ESR +径锻工艺得到C-276锻坯料,锻坯料表面进行机加处理,最终坯料规格φ258×770mm。
[0038] 化学成分的重量百分比为:
[0039] C 0.01%, Cr 16%, Ni 58.96%, Mo 16%, Fe 5%, W 4%,
[0040] 其余为不可避免的杂质。
[0041] 本实施例包括下述依次的步骤:
[0042] Ⅰ 坯料室温入辊底炉,在炉时间165min,出辊底炉温度940℃。
[0043] Ⅱ 出辊底炉坯料采用辊道送至感应加热炉,要求坯料直径φ258mm,长度770mm,感应炉线圈长度1000mm;
[0044] Ⅲ采用两阶段控制感应加热+控制保温技术,解决坯料温度控制不准及温度不均现象。
[0045] 第一阶段感应加热功率285KW(本实施例取K1=1.1),加热时间195s(本实施例取M=1.51);
[0046] 第一阶段感应加热采取低功率、长时间原则,避免由于严重“集肤”效应造成的坯料表面超温以及端面温度差过大现象。经测量,第一阶段感应加热完毕后,坯料表面温度为1080~1120℃之间,端面心部与边部温度差小于40℃。
[0047] 第二阶段感应加热功率520KW(本实施例取K2=2.0),目标温度1200℃,保温段功率20KW,保温时间32s。保温段的目的是为了使坯料温度更加均匀以及补偿坯料的辐射损失。坯料出炉表面温度1206℃,端面心部温度1191℃,端面边部温度1204℃。挤压棒材规格φ80mm,无表面缺陷、弯曲、开裂等现象,组织均匀。
[0048] 实施例3
[0049] 本实施例是采用VIM+ESR +径锻工艺得到Inconel718锻坯料,锻坯料表面进行机加处理,最终坯料规格φ218×790mm。
[0050] 化学成分的重量百分比为:
[0051] C 0.06%, Cr 19%, Ni 50.97%, Mo 3.0%, Al 0.4%, Ti 1.0%, Nb 5.0%,[0052] Fe 20.54%,其余为不可避免的杂质。
[0053] 本实施例包括下述依次的步骤:
[0054] Ⅰ 坯料室温入辊底炉,在炉时间180min,出辊底炉温度900℃。
[0055] Ⅱ 出辊底炉坯料采用辊道送至感应加热炉,要求坯料直径φ218mm,长度790mm,感应炉线圈长度1000mm;
[0056] Ⅲ采用两阶段控制感应加热+控制保温技术,解决坯料温度控制不准及温度不均现象。
[0057] 第一阶段感应加热功率240KW(本实施例取K1=1.1),加热时间165s(本实施例取M=1.51);
[0058] 第一阶段感应加热采取低功率、长时间原则,避免由于严重“集肤”效应造成的坯料表面超温以及端面温度差过大现象。经测量,第一阶段感应加热完毕后,坯料表面温度为1080~1120℃之间,端面心部与边部温度差小于40℃。
[0059] 第二阶段感应加热功率440KW(本实施例取K2=2),目标温度1150℃,保温段功率15KW,保温时间30s。保温段的目的是为了使坯料温度更加均匀以及补偿坯料的辐射损失。
坯料出炉表面温度1157℃,端面心部温度1146℃,端面边部温度1152℃。挤压棒材规格φ
85mm,无表面缺陷、弯曲、开裂等现象,组织均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