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合梁桥无格室钢-混结合段构造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510530959.0

文献号 : CN105040568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刘永健张凯琚明杰张少军朱伟庆刘江

申请人 : 长安大学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混合梁桥无格室钢-混结合段构造,包括位于混凝土箱梁后端的承压板以及位于承压板前后两侧的前侧抗剪连接结构和后侧刚度过渡结构;承压板位于钢箱梁前部内侧,钢箱梁前部位于承压板前侧的节段为钢梁延伸段,混凝土箱梁的后部节段为包覆在钢梁延伸段内的混凝土梁包覆段,前侧抗剪连接结构布设在混凝土梁包覆段内且其包括开孔钢板连接组件、多道上横向贯穿钢筋、多道下横向贯穿钢筋和多道后横向贯穿钢筋;后侧刚度过渡结构包括多个均固定在钢顶板底部的上纵向加劲肋板和多个均固定在钢底板顶部的下纵向加劲肋板。本发明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施工简便、使用效果好,施工成型钢-混结合部的连接效果好且受力合理。

权利要求 :

1.一种混合梁桥无格室钢-混结合段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混凝土箱梁(1)后端的承压板(3)、位于承压板(3)前侧的前侧抗剪连接结构和位于承压板(3)后侧的后侧刚度过渡结构,所述混凝土箱梁(1)和钢箱梁(2)均呈水平布设,所述承压板(3)为呈竖直向布设的平直钢板;所述承压板(3)位于钢箱梁(2)的前部内侧,所述钢箱梁(2)前部位于承压板(3)前侧的节段为钢梁延伸段,所述混凝土箱梁(1)的后部节段为包覆在所述钢梁延伸段内的混凝土梁包覆段,所述前侧抗剪连接结构布设在所述混凝土梁包覆段内;

所述混凝土箱梁(1)由混凝土顶板(1-1)、位于混凝土顶板(1-1)正下方的混凝土底板(1-2)、连接于混凝土顶板(1-1)与混凝土底板(1-2)中部之间的中腹板(1-3)和两个分别连接于混凝土顶板(1-1)与混凝土底板(1-2)左右两侧之间的边腹板(1-4)组成,两个所述边腹板(1-4)对称布设于中腹板(1-3)的左右两侧,所述中腹板(1-3)和两个所述边腹板(1-4)均为混凝土腹板,所述混凝土顶板(1-1)和混凝土底板(1-2)均呈水平布设,所述中腹板(1-

3)呈竖直向布设;所述前侧抗剪连接结构包括开孔钢板连接组件、多道均位于所述开孔钢板连接组件上部的上横向贯穿钢筋(6)、多道均位于所述开孔钢板连接组件下部的下横向贯穿钢筋(7)和多道均位于所述开孔钢板连接组件后部的后横向贯穿钢筋(8),所述开孔钢板连接组件、多道所述上横向贯穿钢筋(6)、多道所述下横向贯穿钢筋(7)和多道所述后横向贯穿钢筋(8)均浇筑于混凝土箱梁(1)内;所述上横向贯穿钢筋(6)、下横向贯穿钢筋(7)和后横向贯穿钢筋(8)均沿混凝土箱梁(1)的横桥向进行布设且三者的左右两端均锚固在混凝土箱梁(1)的左右两侧;多道所述上横向贯穿钢筋(6)由前至后布设在同一水平面上,所述下横向贯穿钢筋(7)的数量与上横向贯穿钢筋(6)的数量相同,多道所述下横向贯穿钢筋(7)分别位于多道所述上横向贯穿钢筋(6)的正下方且其均布设在同一水平面上;多道所述后横向贯穿钢筋(8)由上至下布设在同一竖直面上;所述开孔钢板连接组件包括多个均沿混凝土箱梁(1)的纵桥向布设的开孔钢板连接件,多个所述开孔钢板连接件均呈竖直向布设且其均与承压板(3)呈垂直布设,多个所述开孔钢板连接件均焊接固定在承压板(3)的前侧壁上;多个所述开孔钢板连接件沿混凝土箱梁(1)的横桥向由左至右进行布设,多个所述开孔钢板连接件包括一个第一开孔钢板连接件和两组对称布设在所述第一开孔钢板连接件左右两侧的第二开孔钢板连接件,每组所述第二开孔钢板连接件均包括多个结构和尺寸均相同的第二开孔钢板连接件;所述第一开孔钢板连接件为U形开孔钢板(4),所述U形开孔钢板(4)由一个第一上开孔钢板、一个位于所述第一上开孔钢板正下方的第一下开孔钢板和一个连接于所述第一上开孔钢板与第一下开孔钢板后侧之间的后开孔钢板组成;每个所述第二开孔钢板连接件均包括一个第二上开孔钢板(5-1)和一个位于所述第二上开孔钢板(5-1)正下方的第二下开孔钢板(5-2);每个所述第一上开孔钢板和每个所述第二上开孔钢板(5-1)上均开有多个分别供多道所述上横向贯穿钢筋(6)穿过的第一通孔(9-1),每个所述第一下开孔钢板和每个所述第二下开孔钢板(5-2)上均开有多个分别供多道所述下横向贯穿钢筋(7)穿过的第二通孔(9-2),所述后开孔钢板上开有多个分别供多道所述后横向贯穿钢筋(8)穿过的第三通孔(9-3);

所述钢箱梁(2)包括钢顶板(2-1)、位于钢顶板(2-1)正下方的钢底板(2-2)和两个分别连接于钢顶板(2-1)与钢底板(2-2)左右两侧之间的钢腹板(2-3),两个所述钢腹板(2-3)呈左右对称布设;所述钢顶板(2-1)和钢底板(2-2)均呈水平布设;所述后侧刚度过渡结构包括多个均固定在钢顶板(2-1)底部的上纵向加劲肋板(12-1)和多个均固定在钢底板(2-2)顶部的下纵向加劲肋板(12-2),所述上纵向加劲肋板(12-1)和下纵向加劲肋板(12-2)的数量均与所述开孔钢板连接组件中所包括开孔钢板连接件的数量相同,多个所述下纵向加劲肋板(12-2)分别布设在多个所述上纵向加劲肋板(12-1)的正下方,多个所述上纵向加劲肋板(12-1)分别布设在多个所述开孔钢板连接件的正后方,且多个所述下纵向加劲肋板(12-

2)分别布设在多个所述开孔钢板连接件的正后方;多个所述上纵向加劲肋板(12-1)和多个所述下纵向加劲肋板(12-2)均呈竖直向布设且其均沿钢箱梁(2)的纵桥向进行布设,多个所述上纵向加劲肋板(12-1)和多个所述下纵向加劲肋板(12-2)均为平直钢板且其前部均焊接固定在承压板(3)的后侧壁上;

多个所述上纵向加劲肋板(12-1)和多个所述下纵向加劲肋板(12-2)均为直角梯形钢板且其宽度均由前至后逐渐缩小;多个所述上纵向加劲肋板(12-1)和多个所述下纵向加劲肋板(12-2)的结构和尺寸均相同;多个所述开孔钢板连接件呈均匀布设,所述开孔钢板连接组件中所有第二开孔钢板连接件的结构和尺寸均相同。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合梁桥无格室钢-混结合段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开孔钢板和第二上开孔钢板(5-1)均呈水平布设且二者的上表面均与混凝土箱梁(1)的上表面相平齐,所述第一下开孔钢板和第二下开孔钢板(5-2)均呈水平布设且二者的下表面均与混凝土箱梁(1)的下表面相平齐,所述后开孔钢板呈竖直向布设;所述第一上开孔钢板、第一下开孔钢板、后开孔钢板、第二上开孔钢板(5-1)和第二下开孔钢板(5-2)的后部均焊接固定在承压板(3)的前侧壁上,所述第一上开孔钢板和第二上开孔钢板(5-1)的上部均焊接固定在钢顶板(2-1)上,所述第一下开孔钢板和第二下开孔钢板(5-2)的底部均焊接固定在钢底板(2-2)上。

3.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混合梁桥无格室钢-混结合段构造,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个布设于混凝土顶板(1-1)内的第一预应力钢筋组、一个布设于混凝土底板(1-2)内的第二预应力钢筋组、两个分别布设于两个所述边腹板(1-4)内的第三预应力钢筋组和两个均布设于中腹板(1-3)内的第四预应力钢筋组;所述第一预应力钢筋组包括多道由左至右布设在同一水平面上的第一预应力筋(10-1),所述第二预应力钢筋组包括多道由左至右布设在同一水平面上的第二预应力筋(10-2),每个所述第三预应力钢筋组均包括多道由上至下布设在同一倾斜面上的第三预应力筋(10-3),每个所述第四预应力钢筋组均包括多道由上至下布设在同一竖直面上的第四预应力筋(10-4);两个所述第三预应力钢筋组对称布设在所述第一开孔钢板连接件的左右两侧,且两个所述第四预应力钢筋组对称布设在所述第一开孔钢板连接件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一预应力筋(10-1)、第二预应力筋(10-2)、第三预应力筋(10-3)和第四预应力筋(10-4)均沿混凝土箱梁(1)的纵桥向布设且其后端均通过预应力锚具(11)锚固在承压板(3)上,所述预应力锚具(11)位于承压板(3)后侧。

4.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混合梁桥无格室钢-混结合段构造,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开孔钢板连接件之间均设置有一道第一预应力筋(10-1)和一道第二预应力筋(10-

2)。

5.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混合梁桥无格室钢-混结合段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梁包覆段的混凝土顶板(1-1)内设置有多个第一剪力钉(11-1),所述混凝土梁包覆段的混凝土底板(1-2)内设置有多个第二剪力钉(11-2),所述混凝土梁包覆段的两个所述边腹板(1-4)内均设置有多个第三剪力钉(11-3),多个所述第一剪力钉(11-1)、多个所述第二剪力钉(11-2)和多个所述第三剪力钉(11-3)均浇筑于混凝土箱梁(1)内,所述第一剪力钉(11-1)和第二剪力钉(11-2)均呈竖直向布设,所述第三剪力钉(11-3)与其所布设边腹板(1-4)的外侧壁呈垂直布设;所述第一剪力钉(11-1)的顶端焊接固定在钢顶板(2-1)上,所述第二剪力钉(11-2)的底端焊接固定在钢底板(2-2)上,所述第三剪力钉(11-3)的外端焊接固定在钢腹板(2-3)上;所述承压板(3)的前侧壁上焊接固定有多个第四剪力钉(11-4),多个所述第四剪力钉(11-4)均呈水平布设且其均浇筑于混凝土箱梁(1)内。

6.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混合梁桥无格室钢-混结合段构造,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一剪力钉(11-1)、多个所述第二剪力钉(11-2)、多个所述第三剪力钉(11-3)和多个所述第四剪力钉(11-4)均分多排多列进行布设;相邻两个所述开孔钢板连接件之间均设置有两列所述第一剪力钉(11-1)、两列所述第二剪力钉(11-2)和多列所述第四剪力钉(11-4)。

7.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混合梁桥无格室钢-混结合段构造,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上纵向加劲肋板(12-1)均通过一个上U形加劲肋(13-1)进行加固,所述上U形加劲肋(13-1)沿钢箱梁(2)的纵桥向进行布设且其纵向长度与上纵向加劲肋板(12-1)的纵向长度相同,所述上U形加劲肋(13-1)的前部焊接固定在承压板(3)的后侧壁上;每个所述上U形加劲肋(13-1)均通过上纵向加劲肋板(12-1)分隔为左右两个L形加固钢板,两个所述L形加固钢板的上部均焊接固定在钢顶板(2-1)上且其底部均焊接固定在上纵向加劲肋板(12-1)上;

每个所述下纵向加劲肋板(12-2)均通过一个下U形加劲肋(13-2)进行加固,所述下U形加劲肋(13-2)沿钢箱梁(2)的纵桥向进行布设且其纵向长度与下纵向加劲肋板(12-2)的纵向长度相同,所述下U形加劲肋(13-2)的前部焊接固定在承压板(3)的后侧壁上;每个所述下U形加劲肋(13-2)均通过下纵向加劲肋板(12-2)分隔为左右两个倒L形加固钢板,两个所述倒L形加固钢板的底部均焊接固定在钢底板(2-2)上且其上部均焊接固定在下纵向加劲肋板(12-2)上。

8.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混合梁桥无格室钢-混结合段构造,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开孔钢板连接件的纵向长度均与所述钢梁延伸段的纵向长度相同,且多个所述上纵向加劲肋板(12-1)和多个所述下纵向加劲肋板(12-2)的纵向长度均相同;多个所述开孔钢板连接件的纵向长度、多个所述上纵向加劲肋板(12-1)和多个所述下纵向加劲肋板(12-2)的纵向长度均为1m~5m。

说明书 :

一种混合梁桥无格室钢-混结合段构造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桥梁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混合梁桥无格室钢-混结合段构造。

背景技术

[0002] 桥梁主梁的材料一般有钢和混凝土两种,主梁按这两种材料的不同组合可分为钢梁、混凝土梁、组合梁和混合梁。组合梁在横截面内由钢和混凝土两种材料组成,是不同材料在截面内的组合。混合梁是指主梁沿梁的长度方向由钢和混凝土两种材料组成,主梁的梁体为钢梁,边跨的梁体为混凝土梁。混合梁斜拉桥及其它类型的混合梁桥中,钢-混结合段通过在主梁结合段钢构件和混凝土构件之间设置剪力连接件和贯通的预应力束,完成钢梁到混凝土梁刚度的平顺过渡及荷载的均匀传递。针对混合梁桥独特的结构,选择结合段的构造时,特别要注意钢梁与混凝土梁之间刚度过渡的平顺和应力传递的顺畅,避免产生过大的应力集中和折角,确保梁经久耐用和车辆行驶平稳舒适;同时,也要考虑到钢梁与混凝土梁结合段施工的方便性。
[0003] 实际施工时,钢-混结合段的构造较为复杂,尽管为保证主梁刚度的过渡平顺做了一定的刚度过渡构造设计,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依然存在局部应力集中和受力不均匀的现象。国内目前所施工的钢-混结合段中,多采用钢箱梁外包混凝土箱的组合梁形式,形成有格室或者无格室的开孔钢板连接件和/或栓钉连接件组合的形式。钢-混结合段中材料特性和结构特性突变的地方,是连接钢梁与混凝土梁的关键构造。在钢-混结合段中,需要设置剪力连接件来传力,以保证钢梁与混凝土梁共同受力,栓钉和开孔钢板连接件是较为常用的剪力连接件。此外,钢-混结合段作为一种组合结构,钢和混凝土材料之间协同受力及内力的平顺过渡至关重要,过渡不平顺对于桥面铺装也会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目前,由于实际桥梁形式不同,跨度不同,钢-混结合段的构造也不尽相同。栓钉与开孔钢板连接件组合时,其受力分配和钢-混结合段内部混凝土的施工质量都对结合段受力有很大影响。因此,这对无格室的钢-混结合段,考虑到受力合理、构造简单、施工方便等要求,需设计一种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施工简便、使用效果好的混合梁桥无格室钢-混结合段构造,施工成型钢-混结合部的连接效果好且受力合理。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混合梁桥无格室钢-混结合段构造,其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施工简便、使用效果好,施工成型钢-混结合部的连接效果好且受力合理。
[0005]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混合梁桥无格室钢-混结合段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混凝土箱梁后端的承压板、位于承压板前侧的前侧抗剪连接结构和位于承压板后侧的后侧刚度过渡结构,所述混凝土箱梁和钢箱梁均呈水平布设,所述承压板为呈竖直向布设的平直钢板;所述承压板位于钢箱梁的前部内侧,所述钢箱梁前部位于承压板前侧的节段为钢梁延伸段,所述混凝土箱梁的后部节段为包覆在所述钢梁延伸段内的混凝土梁包覆段,所述前侧抗剪连接结构布设在所述混凝土梁包覆段内;
[0006] 所述混凝土箱梁由混凝土顶板、位于混凝土顶板正下方的混凝土底板、连接于混凝土顶板与混凝土底板中部之间的中腹板和两个分别连接于混凝土顶板与混凝土底板左右两侧之间的边腹板组成,两个所述边腹板对称布设于中腹板的左右两侧,所述中腹板和两个所述边腹板均为混凝土腹板,所述混凝土顶板和混凝土底板均呈水平布设,所述中腹板呈竖直向布设;所述前侧抗剪连接结构包括开孔钢板连接组件、多道均位于所述开孔钢板连接组件上部的上横向贯穿钢筋、多道均位于所述开孔钢板连接组件下部的下横向贯穿钢筋和多道均位于所述开孔钢板连接组件后部的后横向贯穿钢筋,所述开孔钢板连接组件、多道所述上横向贯穿钢筋、多道所述下横向贯穿钢筋和多道所述后横向贯穿钢筋均浇筑于混凝土箱梁内;所述上横向贯穿钢筋、下横向贯穿钢筋和后横向贯穿钢筋均沿混凝土箱梁的横桥向进行布设且三者的左右两端均锚固在混凝土箱梁的左右两侧;多道所述上横向贯穿钢筋由前至后布设在同一水平面上,所述下横向贯穿钢筋的数量与上横向贯穿钢筋的数量相同,多道所述下横向贯穿钢筋分别位于多道所述上横向贯穿钢筋的正下方且其均布设在同一水平面上;多道所述后横向贯穿钢筋由上至下布设在同一竖直面上;所述开孔钢板连接组件包括多个均沿混凝土箱梁的纵桥向布设的开孔钢板连接件,多个所述开孔钢板连接件均呈竖直向布设且其均与承压板呈垂直布设,多个所述开孔钢板连接件均焊接固定在承压板的前侧壁上;多个所述开孔钢板连接件沿混凝土箱梁的横桥向由左至右进行布设,多个所述开孔钢板连接件包括一个第一开孔钢板连接件和两组对称布设在所述第一开孔钢板连接件左右两侧的第二开孔钢板连接件,每组所述第二开孔钢板连接件均包括多个结构和尺寸均相同的第二开孔钢板连接件;所述第一开孔钢板连接件为U形开孔钢板,所述U形开孔钢板由一个第一上开孔钢板、一个位于所述第一上开孔钢板正下方的第一下开孔钢板和一个连接于所述第一上开孔钢板与第一下开孔钢板后侧之间的后开孔钢板组成;每个所述第二开孔钢板连接件均包括一个第二上开孔钢板和一个位于所述第二上开孔钢板正下方的第二下开孔钢板;每个所述第一上开孔钢板和每个所述第二上开孔钢板上均开有多个分别供多道所述上横向贯穿钢筋穿过的第一通孔,每个所述第一下开孔钢板和每个所述第二下开孔钢板上均开有多个分别供多道所述下横向贯穿钢筋穿过的第二通孔,所述后开孔钢板上开有多个分别供多道所述后横向贯穿钢筋穿过的第三通孔;
[0007] 所述钢箱梁包括钢顶板、位于钢顶板正下方的钢底板和两个分别连接于钢顶板与钢底板左右两侧之间的钢腹板,两个所述钢腹板呈左右对称布设;所述钢顶板和钢底板均呈水平布设;所述后侧刚度过渡结构包括多个均固定在钢顶板底部的上纵向加劲肋板和多个均固定在钢底板顶部的下纵向加劲肋板,所述上纵向加劲肋板和下纵向加劲肋板的数量均与所述开孔钢板连接组件中所包括开孔钢板连接件的数量相同,多个所述下纵向加劲肋板分别布设在多个所述上纵向加劲肋板的正下方,多个所述上纵向加劲肋板分别布设在多个所述开孔钢板连接件的正后方,且多个所述下纵向加劲肋板分别布设在多个所述开孔钢板连接件的正后方;多个所述上纵向加劲肋板和多个所述下纵向加劲肋板均呈竖直向布设且其均沿钢箱梁的纵桥向进行布设,多个所述上纵向加劲肋板和多个所述下纵向加劲肋板均为平直钢板且其前部均焊接固定在承压板的后侧壁上。
[0008] 上述一种混合梁桥无格室钢-混结合段构造,其特征是:所述第一上开孔钢板和第二上开孔钢板均呈水平布设且二者的上表面均与混凝土箱梁的上表面相平齐,所述第一下开孔钢板和第二下开孔钢板均呈水平布设且二者的下表面均与混凝土箱梁的下表面相平齐,所述后开孔钢板呈竖直向布设;所述第一上开孔钢板、第一下开孔钢板、后开孔钢板、第二上开孔钢板和第二下开孔钢板的后部均焊接固定在承压板的前侧壁上,所述第一上开孔钢板和第二上开孔钢板的上部均焊接固定在钢顶板上,所述第一下开孔钢板和第二下开孔钢板的底部均焊接固定在钢底板上。
[0009] 上述一种混合梁桥无格室钢-混结合段构造,其特征是:还包括一个布设于混凝土顶板内的第一预应力钢筋组、一个布设于混凝土底板内的第二预应力钢筋组、两个分别布设于两个所述边腹板内的第三预应力钢筋组和两个均布设于中腹板内的第四预应力钢筋组;所述第一预应力钢筋组包括多道由左至右布设在同一水平面上的第一预应力筋,所述第二预应力钢筋组包括多道由左至右布设在同一水平面上的第二预应力筋,每个所述第三预应力钢筋组均包括多道由上至下布设在同一倾斜面上的第三预应力筋,每个所述第四预应力钢筋组均包括多道由上至下布设在同一竖直面上的第四预应力筋;两个所述第三预应力钢筋组对称布设在所述第一开孔钢板连接件的左右两侧,且两个所述第四预应力钢筋组对称布设在所述第一开孔钢板连接件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一预应力筋、第二预应力筋、第三预应力筋和第四预应力筋均沿混凝土箱梁的纵桥向布设且其后端均通过预应力锚具锚固在承压板上,所述预应力锚具位于承压板后侧。
[0010] 上述一种混合梁桥无格室钢-混结合段构造,其特征是:相邻两个所述开孔钢板连接件之间均设置有一道第一预应力筋和一道第二预应力筋。
[0011] 上述一种混合梁桥无格室钢-混结合段构造,其特征是:所述混凝土梁包覆段的混凝土顶板内设置有多个第一剪力钉,所述混凝土梁包覆段的混凝土底板内设置有多个第二剪力钉,所述混凝土梁包覆段的两个所述边腹板内均设置有多个第三剪力钉,多个所述第一剪力钉、多个所述第二剪力钉和多个所述第三剪力钉均浇筑于混凝土箱梁内,所述第一剪力钉和第二剪力钉均呈竖直向布设,所述第三剪力钉与其所布设边腹板的外侧壁呈垂直布设;所述第一剪力钉的顶端焊接固定在钢顶板上,所述第二剪力钉的底端焊接固定在钢底板上,所述第三剪力钉的外端焊接固定在钢腹板上;所述承压板的前侧壁上焊接固定有多个第四剪力钉,多个所述第四剪力钉均呈水平布设且其均浇筑于混凝土箱梁内。
[0012] 上述一种混合梁桥无格室钢-混结合段构造,其特征是:多个所述第一剪力钉、多个所述第二剪力钉、多个所述第三剪力钉和多个所述第四剪力钉均分多排多列进行布设;相邻两个所述开孔钢板连接件之间均设置有两列所述第一剪力钉、两列所述第二剪力钉和多列所述第四剪力钉。
[0013] 上述一种混合梁桥无格室钢-混结合段构造,其特征是:多个所述上纵向加劲肋板和多个所述下纵向加劲肋板均为直角梯形钢板且其宽度均由前至后逐渐缩小。
[0014] 上述一种混合梁桥无格室钢-混结合段构造,其特征是:多个所述上纵向加劲肋板和多个所述下纵向加劲肋板的结构和尺寸均相同;多个所述开孔钢板连接件呈均匀布设,所述开孔钢板连接组件中所有第二开孔钢板连接件的结构和尺寸均相同。
[0015] 上述一种混合梁桥无格室钢-混结合段构造,其特征是:每个所述上纵向加劲肋板均通过一个上U形加劲肋进行加固,所述上U形加劲肋沿钢箱梁的纵桥向进行布设且其纵向长度与上纵向加劲肋板的纵向长度相同,所述上U形加劲肋的前部焊接固定在承压板的后侧壁上;每个所述上U形加劲肋均通过上纵向加劲肋板分隔为左右两个L形加固钢板,两个所述L形加固钢板的上部均焊接固定在钢顶板上且其底部均焊接固定在上纵向加劲肋板上;
[0016] 每个所述下纵向加劲肋板均通过一个下U形加劲肋进行加固,所述下U形加劲肋沿钢箱梁的纵桥向进行布设且其纵向长度与下纵向加劲肋板的纵向长度相同,所述下U形加劲肋的前部焊接固定在承压板的后侧壁上;每个所述下U形加劲肋均通过下纵向加劲肋板分隔为左右两个倒L形加固钢板,两个所述倒L形加固钢板的底部均焊接固定在钢底板上且其上部均焊接固定在下纵向加劲肋板上。
[0017] 上述一种混合梁桥无格室钢-混结合段构造,其特征是:多个所述开孔钢板连接件的纵向长度均与所述钢梁延伸段的纵向长度相同,且多个所述上纵向加劲肋板和多个所述下纵向加劲肋板的纵向长度均相同;多个所述开孔钢板连接件的纵向长度、多个所述上纵向加劲肋板和多个所述下纵向加劲肋板的纵向长度均为1m~5m。
[0018]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0019] 1、构造简单、设计合理且投入施工成本较低。
[0020] 2、施工方便且施工速度快,预先在工厂完成钢箱梁的加工以及承压板与前侧抗剪连接结构和后侧刚度过渡结构的焊接固定后,在施工现场仅需对上横向贯穿钢筋、下横向贯穿钢筋、后横向贯穿钢筋和纵向预应力钢筋(包括第一预应力筋、第二预应力筋、第三预应力筋与第四预应力筋)分别进行穿设,再对混凝土箱梁进行混凝土浇筑;待所浇筑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对上横向贯穿钢筋、下横向贯穿钢筋、后横向贯穿钢筋和纵向预应力钢筋分别进行张拉即可。
[0021] 3、所采用的前侧抗剪连接结构和后侧刚度过渡结构的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受力合理、使用效果好,前侧抗剪连接结构和后侧刚度过渡结构之间通过承压板进行连接且二者与承压板以及所连接的混凝土箱梁和钢箱梁紧固连接为一体,共同受力,改善了无格室钢混结合段中局部应力集中现象,通过不同刚度抗剪连接件的组合,对不同受力部位进行针对性地布置,实现钢和混凝土材料之间的协同受力及内力的平顺过渡,因而能有效解决钢-混结合段的桥面铺装问题,过渡合理,受力明确。
[0022] 4、整体结构受力合理,通过布设承压板、前侧抗剪连接结构和后侧刚度过渡结构,同时穿设上横向贯穿钢筋、下横向贯穿钢筋、后横向贯穿钢筋和纵向预应力钢筋,实现混凝土箱梁与钢箱梁之间的简便、可靠连接;承压板与前侧抗剪连接结构和后侧刚度过渡结构共同受力,受力明确且受力性能优良,实现混凝土箱梁与钢箱梁之间的内力平稳、可靠传递,避免应力突变,改善了无格室钢混结合段中单一连接件较弱或刚度不匹配的问题。
[0023] 5、使用效果好且连接质量易于保证,大大简化了无格室钢混结合段的构造设计,优化了钢-混结合段的构造,并能有效降低施工难度,施工方便且施工质量更有保证,混凝土浇筑质量好,同时能有效改善钢-混结合段的受力性能,降低了钢-混结合段中局部应力集中程度,因而能有效解决目前混合梁桥钢混结合段构造中存在的形式多样、局部构造复杂、施工不便等问题,能广泛应用于各种混合梁桥中,如连续梁桥、斜拉桥、悬索桥等。
[0024] 综上所述,本发明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施工简便、使用效果好,施工成型钢-混结合部的连接效果好且受力合理。
[0025]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0026]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0027] 图2为本发明第一开孔钢板连接件所布设位置处的纵断面结构示意图。
[0028] 图3为图2的A-A剖视图。
[0029] 图4为图2的B-B剖视图。
[0030] 图5为本发明第二开孔钢板连接件所布设位置处的纵断面结构示意图。
[0031] 附图标记说明:
[0032] 1—混凝土箱梁;           1-1—混凝土顶板;       1-2—混凝土底板;
[0033] 1-3—中腹板;             1-4—边腹板;           2—钢箱梁;
[0034] 2-1—钢顶板;             2-2—钢底板;           2-3—钢腹板;
[0035] 3—承压板;               4—U形开孔钢板;        5-1—第二上开孔钢板;
[0036] 5-2—第二下开孔钢板;     6—上横向贯穿钢筋;     7—下横向贯穿钢筋;
[0037] 8—后横向贯穿钢筋;       9-1—第一通孔;         9-2—第二通孔;
[0038] 9-3—第三通孔;           10-1—第一预应力筋;
[0039] 10-2—第二预应力筋;      10-3—第三预应力筋;
[0040] 10-4—第四预应力筋;      11—预应力锚具;        11-1—第一剪力钉;
[0041] 11-2—第二剪力钉;        11-3—第三剪力钉;      11-4—第四剪力钉;
[0042] 12-1—上纵向加劲肋板;    12-2—下纵向加劲肋板;
[0043] 12-3—侧部纵向加劲肋板;  13-1—上U形加劲肋;
[0044] 13-2—下U形加劲肋。

具体实施方式

[0045] 如图1、图2、图3、图4及图5所示,本发明包括位于混凝土箱梁1后端的承压板3、位于承压板3前侧的前侧抗剪连接结构和位于承压板3后侧的后侧刚度过渡结构,所述混凝土箱梁1和钢箱梁2均呈水平布设,所述承压板3为呈竖直向布设的平直钢板。所述承压板3位于钢箱梁2的前部内侧,所述钢箱梁2前部位于承压板3前侧的节段为钢梁延伸段,所述混凝土箱梁1的后部节段为包覆在所述钢梁延伸段内的混凝土梁包覆段,所述前侧抗剪连接结构布设在所述混凝土梁包覆段内。
[0046] 所述混凝土箱梁1由混凝土顶板1-1、位于混凝土顶板1-1正下方的混凝土底板1-2、连接于混凝土顶板1-1与混凝土底板1-2中部之间的中腹板1-3和两个分别连接于混凝土顶板1-1与混凝土底板1-2左右两侧之间的边腹板1-4组成,两个所述边腹板1-4对称布设于中腹板1-3的左右两侧,所述中腹板1-3和两个所述边腹板1-4均为混凝土腹板,所述混凝土顶板1-1和混凝土底板1-2均呈水平布设,所述中腹板1-3呈竖直向布设。
[0047] 所述前侧抗剪连接结构包括开孔钢板连接组件、多道均位于所述开孔钢板连接组件上部的上横向贯穿钢筋6、多道均位于所述开孔钢板连接组件下部的下横向贯穿钢筋7和多道均位于所述开孔钢板连接组件后部的后横向贯穿钢筋8,所述开孔钢板连接组件、多道所述上横向贯穿钢筋6、多道所述下横向贯穿钢筋7和多道所述后横向贯穿钢筋8均浇筑于混凝土箱梁1内;所述上横向贯穿钢筋6、下横向贯穿钢筋7和后横向贯穿钢筋8均沿混凝土箱梁1的横桥向进行布设且三者的左右两端均锚固在混凝土箱梁1的左右两侧。多道所述上横向贯穿钢筋6由前至后布设在同一水平面上,所述下横向贯穿钢筋7的数量与上横向贯穿钢筋6的数量相同,多道所述下横向贯穿钢筋7分别位于多道所述上横向贯穿钢筋6的正下方且其均布设在同一水平面上。多道所述后横向贯穿钢筋8由上至下布设在同一竖直面上。所述开孔钢板连接组件包括多个均沿混凝土箱梁1的纵桥向布设的开孔钢板连接件,多个所述开孔钢板连接件均呈竖直向布设且其均与承压板3呈垂直布设,多个所述开孔钢板连接件均焊接固定在承压板3的前侧壁上。多个所述开孔钢板连接件沿混凝土箱梁1的横桥向由左至右进行布设,多个所述开孔钢板连接件包括一个第一开孔钢板连接件和两组对称布设在所述第一开孔钢板连接件左右两侧的第二开孔钢板连接件,每组所述第二开孔钢板连接件均包括多个结构和尺寸均相同的第二开孔钢板连接件。所述第一开孔钢板连接件为U形开孔钢板4,所述U形开孔钢板4由一个第一上开孔钢板、一个位于所述第一上开孔钢板正下方的第一下开孔钢板和一个连接于所述第一上开孔钢板与第一下开孔钢板后侧之间的后开孔钢板组成。每个所述第二开孔钢板连接件均包括一个第二上开孔钢板5-1和一个位于所述第二上开孔钢板5-1正下方的第二下开孔钢板5-2。每个所述第一上开孔钢板和每个所述第二上开孔钢板5-1上均开有多个分别供多道所述上横向贯穿钢筋6穿过的第一通孔
9-1,每个所述第一下开孔钢板和每个所述第二下开孔钢板5-2上均开有多个分别供多道所述下横向贯穿钢筋7穿过的第二通孔9-2,所述后开孔钢板上开有多个分别供多道所述后横向贯穿钢筋8穿过的第三通孔9-3。
[0048] 所述钢箱梁2包括钢顶板2-1、位于钢顶板2-1正下方的钢底板2-2和两个分别连接于钢顶板2-1与钢底板2-2左右两侧之间的钢腹板2-3,两个所述钢腹板2-3呈左右对称布设;所述钢顶板2-1和钢底板2-2均呈水平布设。
[0049] 所述后侧刚度过渡结构包括多个均固定在钢顶板2-1底部的上纵向加劲肋板12-1和多个均固定在钢底板2-2顶部的下纵向加劲肋板12-2,所述上纵向加劲肋板12-1和下纵向加劲肋板12-2的数量均与所述开孔钢板连接组件中所包括开孔钢板连接件的数量相同,多个所述下纵向加劲肋板12-2分别布设在多个所述上纵向加劲肋板12-1的正下方,多个所述上纵向加劲肋板12-1分别布设在多个所述开孔钢板连接件的正后方,且多个所述下纵向加劲肋板12-2分别布设在多个所述开孔钢板连接件的正后方;多个所述上纵向加劲肋板12-1和多个所述下纵向加劲肋板12-2均呈竖直向布设且其均沿钢箱梁2的纵桥向进行布设,多个所述上纵向加劲肋板12-1和多个所述下纵向加劲肋板12-2均为平直钢板且其前部均焊接固定在承压板3的后侧壁上。
[0050]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上开孔钢板和第二上开孔钢板5-1均呈水平布设且二者的上表面均与混凝土箱梁1的上表面相平齐,所述第一下开孔钢板和第二下开孔钢板5-2均呈水平布设且二者的下表面均与混凝土箱梁1的下表面相平齐,所述后开孔钢板呈竖直向布设。所述第一上开孔钢板、第一下开孔钢板、后开孔钢板、第二上开孔钢板5-1和第二下开孔钢板5-2的后部均焊接固定在承压板3的前侧壁上。所述第一上开孔钢板和第二上开孔钢板5-1的上部均焊接固定在钢顶板2-1上,所述第一下开孔钢板和第二下开孔钢板5-2的底部均焊接固定在钢底板2-2上。
[0051] 同时,本发明还包括一个布设于混凝土顶板1-1内的第一预应力钢筋组、一个布设于混凝土底板1-2内的第二预应力钢筋组、两个分别布设于两个所述边腹板1-4内的第三预应力钢筋组和两个均布设于中腹板1-3内的第四预应力钢筋组;所述第一预应力钢筋组包括多道由左至右布设在同一水平面上的第一预应力筋10-1,所述第二预应力钢筋组包括多道由左至右布设在同一水平面上的第二预应力筋10-2,每个所述第三预应力钢筋组均包括多道由上至下布设在同一倾斜面上的第三预应力筋10-3,每个所述第四预应力钢筋组均包括多道由上至下布设在同一竖直面上的第四预应力筋10-4;两个所述第三预应力钢筋组对称布设在所述第一开孔钢板连接件的左右两侧,且两个所述第四预应力钢筋组对称布设在所述第一开孔钢板连接件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一预应力筋10-1、第二预应力筋10-2、第三预应力筋10-3和第四预应力筋10-4均沿混凝土箱梁1的纵桥向布设且其后端均通过预应力锚具11锚固在承压板3上,所述预应力锚具11位于承压板3后侧。
[0052] 并且,所述第一预应力筋10-1、第二预应力筋10-2、第三预应力筋10-3和第四预应力筋10-4的前端均均通过预应力锚具11锚固在混凝土箱梁1的前端。
[0053] 实际施工时,所述混凝土箱梁1和钢箱梁2连接成混合梁,所述混凝土箱梁1和钢箱梁2的横截面形状和尺寸均相同。并且,所述混凝土箱梁1和钢箱梁2的纵桥向相同且二者布设在同一水平面上。
[0054] 本实施例中,相邻两个所述开孔钢板连接件之间均设置有一道第一预应力筋10-1和一道第二预应力筋10-2。
[0055] 实际施工时,可根据具体需要,对相邻两个所述开孔钢板连接件之间所设置第一预应力筋10-1和第二预应力筋10-2的数量分别进行相应调整。
[0056] 本实施例中,多道所述第一预应力筋10-1、多道所述第二预应力筋10-2、多道所述第三预应力筋10-3和多道所述第四预应力筋10-4均呈均匀布设。
[0057] 并且,相邻两道所述第一预应力筋10-1之间的间距、相邻两道所述第二预应力筋10-2之间的间距、相邻两道所述第三预应力筋10-3之间的间距和相邻两道所述第四预应力筋10-4之间的间距均相同。
[0058] 本实施例中,所述混凝土梁包覆段的混凝土顶板1-1内设置有多个第一剪力钉11-1,所述混凝土梁包覆段的混凝土底板1-2内设置有多个第二剪力钉11-2,所述混凝土梁包覆段的两个所述边腹板1-4内均设置有多个第三剪力钉11-3,多个所述第一剪力钉11-1、多个所述第二剪力钉11-2和多个所述第三剪力钉11-3均浇筑于混凝土箱梁1内,所述第一剪力钉11-1和第二剪力钉11-2均呈竖直向布设,所述第三剪力钉11-3与其所布设边腹板1-4的外侧壁呈垂直布设。所述第一剪力钉11-1的顶端焊接固定在钢顶板2-1上,所述第二剪力钉11-2的底端焊接固定在钢底板2-2上,所述第三剪力钉11-3的外端焊接固定在钢腹板2-3上。所述承压板3的前侧壁上焊接固定有多个第四剪力钉11-4,多个所述第四剪力钉11-4均呈水平布设且其均浇筑于混凝土箱梁1内。
[0059] 实际施工时,多个所述第一剪力钉11-1、多个所述第二剪力钉11-2、多个所述第三剪力钉11-3和多个所述第四剪力钉11-4均分多排多列进行布设;相邻两个所述开孔钢板连接件之间均设置有两列所述第一剪力钉11-1、两列所述第二剪力钉11-2和多列所述第四剪力钉11-4。
[0060] 本实施例中,相邻两个所述开孔钢板连接件之间均设置有两列所述第四剪力钉11-4。
[0061] 本实施例中,多列所述第一剪力钉11-1、多列所述第二剪力钉11-2和多列所述第三剪力钉11-3均呈均匀布设。
[0062] 实际加工时,多个所述上纵向加劲肋板12-1和多个所述下纵向加劲肋板12-2均为直角梯形钢板且其宽度均由前至后逐渐缩小。
[0063] 本实施例中,多个所述上纵向加劲肋板12-1和多个所述下纵向加劲肋板12-2的结构和尺寸均相同;多个所述开孔钢板连接件呈均匀布设,所述开孔钢板连接组件中所有第二开孔钢板连接件的结构和尺寸均相同。
[0064] 本实施例中,每个所述上纵向加劲肋板12-1均通过一个上U形加劲肋13-1进行加固,所述上U形加劲肋13-1沿钢箱梁2的纵桥向进行布设且其纵向长度与上纵向加劲肋板12-1的纵向长度相同,所述上U形加劲肋13-1的前部焊接固定在承压板3的后侧壁上;每个所述上U形加劲肋13-1均通过上纵向加劲肋板12-1分隔为左右两个L形加固钢板,两个所述L形加固钢板的上部均焊接固定在钢顶板2-1上且其底部均焊接固定在上纵向加劲肋板12-
1上。
[0065] 每个所述下纵向加劲肋板12-2均通过一个下U形加劲肋13-2进行加固,所述下U形加劲肋13-2沿钢箱梁2的纵桥向进行布设且其纵向长度与下纵向加劲肋板12-2的纵向长度相同,所述下U形加劲肋13-2的前部焊接固定在承压板3的后侧壁上;每个所述下U形加劲肋13-2均通过下纵向加劲肋板12-2分隔为左右两个倒L形加固钢板,两个所述倒L形加固钢板的底部均焊接固定在钢底板2-2上且其上部均焊接固定在下纵向加劲肋板12-2上。
[0066] 同时,两个所述钢腹板2-3上均设置有多个侧部纵向加劲肋板12-3,多个所述侧部纵向加劲肋板12-3由上至下布设且其均与所布设钢腹板2-3呈垂直布设。
[0067] 本实施例中,所述上U形加劲肋13-1的高度小于上纵向加劲肋板12-1的后端宽度,所述下U形加劲肋13-2的高度小于下纵向加劲肋板12-2的后端宽度。
[0068] 并且,多个所述上纵向加劲肋板12-1采用的上U形加劲肋13-1的结构和尺寸均相同,多个所述下纵向加劲肋板12-2采用的下U形加劲肋13-2的结构和尺寸均相同。
[0069] 本实施例中,多个所述开孔钢板连接件的纵向长度均与所述钢梁延伸段的纵向长度相同,且多个所述上纵向加劲肋板12-1和多个所述下纵向加劲肋板12-2的纵向长度均相同;多个所述开孔钢板连接件的纵向长度、多个所述上纵向加劲肋板12-1和多个所述下纵向加劲肋板12-2的纵向长度均为1m~5m。
[0070] 相应地,所述混凝土梁包覆段和所述钢梁延伸段的纵向长度均为1m~5m且二者为钢-混结合段。
[0071]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本发明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结构变化,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