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形成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510196627.3

文献号 : CN105045060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小野智久

申请人 :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摘要 :

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即使用于检测薄片体盘上承载的薄片体的、传动件的转动超过允许范围,也能防止其发生破损。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在被开闭的薄片体盘的盖转动部的附近配置有转动轴。图像形成装置具备对应薄片体的承载量转动的传动件和连接部。传动件包括:设置在薄片体排出口的上侧上的转动轴;以能向接近或离开薄片体承载面的方向转动的方式、被所述转动轴支承的第一转子;以及被和转动轴同轴的圆筒部能转动地支承、能由检测部检测出的第二转子。当第一转子向离开薄片体承载面的方向转动时,连接部与第二转子连接、使第二转子向相同转动方向转动,当第二转子到达规定的位置时,仅使第一转子能转动。

权利要求 :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排出薄片体的薄片体排出口;

薄片体盘,以所述薄片体排出口侧的盖转动部作为转动支点,能转动地设置在敞开壳体的内部的打开姿势与封闭所述壳体的内部的关闭姿势之间,并且所述关闭姿势下能在所述薄片体盘的上表面上承载排出的薄片体;

传动件,对应所述薄片体盘上的薄片体的承载量而转动;以及

检测部,检测所述传动件的转动位置是否已到达检测位置,

所述传动件包括:

设置在所述薄片体排出口的上侧的第一转动轴;

基端部,与所述第一转动轴连接,能以所述第一转动轴为中心转动;

连接部,将所述第一转动轴和所述基端部以能向规定的转动方向一体转动的方式连接起来;

接触件,从所述第一转动轴朝向所述薄片体盘伸出,能和所述第一转动轴一体转动,并对应所述薄片体盘上承载的薄片体的承载量转动;以及被检测件,向垂直所述第一转动轴的方向伸出,能对应所述基端部的转动而转动,在所述检测位置上能被所述检测部检出,并能转动到超过所述检测位置的停止位置,直到所述被检测件到达所述停止位置,所述连接部都使所述第一转动轴和所述基端部彼此连接为一体并向所述规定的转动方向转动,当所述被检测件到达所述停止位置时,解除所述连接部的连接,在使所述被检测件停止在所述停止位置的状态下,仅使所述第一转动轴向所述规定的转动方向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接触件和所述被检测件保持规定的角度的状态下,所述连接部使所述第一转动轴和所述基端部成为一体并向所述规定的转动方向转动,当所述被检测件到达所述停止位置时,所述连接部仅让所述第一转动轴向所述规定的转动方向转动,改变所述接触件与所述被检测件所成的角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具有:设置在所述第一转动轴的外周面上并从所述外周面突出的突出部;

以及设置在所述基端部的外周面上、当所述第一转动轴转动时与所述突出部抵接的抵接部,当使所述被检测件以所述第一转动轴为中心向所述规定的转动方向转动且所述抵接部与所述突出部抵接时,所述接触件和所述被检测件在保持规定的角度的状态下一体转动,直到所述被检测件到达所述停止位置为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从所述抵接部对所述突出部施加因所述被检测件的自重使所述被检测件从所述检测位置向所述停止位置的第一转动朝向转动的第一力的状态下,所述接触件保持其转动被停止的静止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薄片体盘在所述关闭姿势下,朝向从所述薄片体排出口排出薄片体的排出方向伸出,所述检测位置被设定为比所述基端部更靠所述排出方向的上游侧,

所述被检测件被配置在从到达所述薄片体排出口的薄片体排出通道隔离到所述第一转动轴的轴向外侧的区域,且比所述基端部靠所述排出方向的上游侧的位置,并能在包含所述检测位置的范围内转动,所述连接部对应所述接触件的转动使所述被检测件向从所述检测位置朝向所述停止位置的第一转动朝向转动,直到所述被检测件到达所述停止位置为止,通过将所述抵接部和所述突出部卡合,使所述被检测件和所述第一转动轴能一体转动,当所述被检测件到达所述停止位置时、所述连接部解除所述抵接部与所述突出部的卡合,仅使所述第一转动轴能向所述第一转动朝向转动。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备限位件,其通过与所述被检测件抵接,使所述被检测件从所述检测位置朝向所述停止位置的第一转动朝向的转动在所述停止位置停止。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备加力构件,所述加力构件对所述接触件施加向第一转动朝向压靠的力,且所述力小于因所述接触件的自重使所述接触件向第二转动朝向转动的力,所述第一转动朝向从所述检测位置朝向所述停止位置,所述第二转动朝向与所述第一转动朝向相反。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传递部,所述传递部设置在所述第一转动轴和所述被检测件之间,通过将所述第一转动轴的转动力向所述被检测件传递,使所述被检测件与所述第一转动轴联动,所述传递部包括:第一臂,从所述基端部向垂直所述第一转动轴的方向伸出,且在所述第一臂的从所述检测位置朝向所述停止位置的第一转动朝向侧的外侧面上具有凹入状弯曲的弯曲部;

设置在所述基端部的下方的第二转动轴;

第二臂,一端设置为能以所述第二转动轴为中心转动,另一端从所述第二转动轴朝向所述弯曲部伸出并与所述弯曲部抵接;以及弹性支承部,借助弹性构件以使所述第一转动轴和所述基端部保持规定的角度的方式弹性支承在所述第一转动轴和所述基端部之间,直到所述被检测件到达所述停止位置,都能使所述第一转动轴和所述基端部一体转动,所述被检测件从所述第二转动轴向与所述第二臂不同的方向伸出,并在所述检测位置上被所述检测部检出,当所述连接部使所述第一转动轴和所述基端部能一体转动时,伴随所述第一转动轴的转动,所述传递部使所述第一臂转动,并利用所述第一臂的转动,所述弯曲部使所述第二臂的伸出端向所述第一转动朝向移动,并且通过使所述第二臂以所述第二转动轴为中心转动,使所述被检测件的伸出端向所述停止位置侧移动。

说明书 :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具有附加设置了能相对装置主体的上表面开闭的薄片体盘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能在多张薄片体上连续彩色印刷的图像形成装置已被公众所知。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箱形装置主体的内部安装有感光体和显影装置等各种图像形成用的设备。此外,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具有兼作封闭装置主体的上表面开口的上盖的薄片体盘。所述薄片体盘以能围绕向一个方向延伸的支承轴转动的方式被支承,并设置为:相对装置主体的上表面开口、能在关闭姿势和打开姿势之间转换姿势。所述支承轴设置在从装置主体排出薄片体的、排出部的附近。此外,所述支承轴的附近设有检测机构,所述检测机构用于检测从所述排出部排出后、所述薄片体盘上承载的薄片体的张数达到预定的上限张数的盛满状态。例如,以往已公知的检测机构是对应薄片体盘上承载的薄片体的张数、通过使传动件转动,来检测薄片体盘上承载的薄片体是否为盛满状态。
[0003] 另外,还公开了一种供给装置,能使检测供纸盒上承载的、薄片体剩余量的传动件不致破损,但是其不适用于出纸机构。
[0004] 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中,当更换装置主体上安装的多个调色剂容器时,所述薄片体盘被变更为打开姿势。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具备以往的传动件的情况下,伴随所述薄片体盘的转动、传动件也转动。此时,如果所述薄片体盘上承载了多张薄片体,则有时最上面的薄片体会与传动件抵接而按动传动件。这种情况下,如果使传动件超过允许范围转动,则存在传动件破损的危险。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即使用于检测薄片体盘上承载的薄片体的传动件超过允许范围转动、也能防止传动件破损。
[0006] 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排出薄片体的薄片体排出口;薄片体盘,以所述薄片体排出口侧作为转动支点、能转动地设置在敞开壳体的内部的打开姿势与封闭所述壳体的内部的关闭姿势之间,并且所述关闭姿势下能在所述薄片体盘的上表面上承载排出的薄片体;传动件,对应所述薄片体盘上的薄片体的承载量而转动;以及检测部,检测所述传动件的转动位置已到达检测位置,所述传动件包括:设置在所述薄片体排出口的上侧上的第一转动轴;基端部,与所述第一转动轴连接、能以所述第一转动轴为中心转动;连接部,将所述第一转动轴和所述基端部能向规定的转动方向一体转动地连接起来;接触件,从所述第一转动轴朝向所述薄片体盘伸出,能和所述第一转动轴一体转动,并对应所述薄片体盘上承载的薄片体的承载量转动;以及被检测件,向垂直所述第一转动轴的方向伸出,能对应所述基端部的转动而转动,在所述检测位置上能被所述检测部检出,并能转动到超过所述检测位置的停止位置,直到所述被检测件到达所述停止位置,所述连接部都使所述第一转动轴和所述基端部彼此连接为一体并向所述规定的转动方向转动,当所述被检测件到达所述停止位置时,解除所述连接部的连接,在使所述被检测件停止在所述停止位置的状态下、仅使所述第一转动轴向所述规定的转动方向转动。
[0007] 按照本发明,即使用于检测薄片体盘上承载的薄片体的传动件超过允许范围转动,也可以防止传动件的破损。
[0008] 本说明书适当地参照附图,通过使对以下详细说明中记载的概念进行总结的方式来进行介绍。本说明书的意图并不是限定权利要求中记载的主题的重要特征和本质特征,此外,意图也不是限定权利要求中记载的主题的范围。此外,在权利要求中记载的对象,并不限定于解决本发明中任意部分中记载的一部分或全部缺点的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0009]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数码复合机的构成的图。
[0010] 图2是表示数码复合机的盖打开的状态的图。
[0011] 图3A和图3B是表示薄片体盘上放置了薄片体时、开闭数码复合机的盖的状态的图。
[0012] 图4A~图4C是表示传动件的构成的图。
[0013] 图5A~图5F是表示传动件的转动状态的示意图。
[0014] 图6A和图6B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由三个构件组成的传动件的结构的立体图。
[0015] 图7是表示由三个构件组成的传动件的结构的图。
[0016] 图8A~图8D是表示由三个构件组成的传动件的转动状态的示意图。
[0017] 图9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设有弹簧的传动件的构成的图。
[0018] 图10A和图10B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传动件的连接机构的构成的图。
[0019] 图11A和图11B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的、传动件的构成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 以下,适当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另外,以下的各实施方式只是将本发明具体化的一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0021] (第一实施方式)
[0022] (图像形成装置10)
[0023] 以下说明图1所示的、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例)的简要构成。另外,为便于说明,在图像形成装置10设置为能使用的设置状态(图1所示的状态)下、将垂直方向定义为上下方向8。此外,将所述设置状态下图1所示的面作为正面(前面)、定义前后方向7(垂直图1的纸面的方向)。此外,将所述设置状态的图像形成装置10的正面作为基准、定义左右方向9。
[0024] 图像形成装置10是具备控制部2、多个图像形成单元4、中间转印带5、光扫描装置13、第二转印辊20、定影装置16、薄片体盘18(本发明的薄片体盘的一例)、供纸盒17、操作显示部25和输送通道26(本发明的薄片体输送通道的一例)等的彩色打印机。而且,图像形成装置10根据输入的图像数据、在薄片体S上形成黑白图像或彩色图像。薄片体S是纸、铜版纸、明信片、信封和OHP纸等薄片体材料。此外,作为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其他示例,有传真机、复印机和数码复合机等。另外,操作显示部25根据来自控制部2的控制指令显示各种信息,是对应用户操作、向控制部2输入各种信息的触摸面板等。
[0025] 图像形成单元4(4C、4M、4Y、4K)是分别具备感光鼓11、带电装置12、显影装置14、第一转印辊15和清洁装置(未图示)等的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单元。图像形成单元4沿中间转印带5的行进方向(水平方向)并列设置,构成所谓串列式的图像形成单元。具体地,图像形成单元4C形成与C(青色)对应的调色剂像,图像形成单元4M形成与M(品红)对应的调色剂像,图像形成单元4Y形成与Y(黄色)对应的调色剂像,图像形成单元4K形成与K(黑色)对应的调色剂像。从中间转印带5的行进方向(箭头Y19方向)的下游,青色用的图像形成单元4C、品红用的图像形成单元4M、黄色用的图像形成单元4Y、黑色用的图像形成单元4K依次配置为一列。
[0026] 中间转印带5是用于将各个图像形成单元4的感光鼓11上形成的、各色调色剂像进行中间转印的中间转印构件。中间转印带5由驱动辊6A和从动辊6B能旋转驱动地支承。通过被驱动辊6A和从动辊6B支承,中间转印带5能在其自身表面与各感光鼓11的表面接触的状态下行进(旋转)。而且,中间转印带5的表面通过感光鼓11与第一转印辊15之间时,调色剂像从各感光鼓11依次重叠配合转印到中间转印带5上。光扫描装置13具备照射各色激光的激光源,扫描激光的多面反射镜,照射被扫描的激光的反射镜13C、13M、13Y、13K等。光扫描装置13根据输入的各色图像数据、通过向各图像形成单元4的感光鼓11照射激光,在各感光鼓11上形成静电潜影。
[0027] 在这种结构的图像形成装置10中,按以下的步骤,在从供纸盒17沿输送通道26供给的薄片体S上形成彩色图像,且图像形成后的薄片体S向薄片体盘18排出。另外,输送通道26中设有各种输送辊,各种输送辊将供纸盒17中承载的薄片体S经过第二转印辊20和定影装置16、向薄片体盘18输送。
[0028] 首先,各图像形成单元4利用带电装置12使感光鼓11以规定的电位均匀带电。接着,通过由光扫描装置13向各感光鼓11的表面照射基于图像数据的激光,在各感光鼓11的表面形成静电潜影。而后,各感光鼓11的静电潜影由各显影装置14显影(可视化)为各色调色剂像。另外,各显影装置14从对应各种颜色的能装拆的调色剂容器3(3C、3M、3Y、3K)补充调色剂(显影剂)。
[0029] 接着,各图像形成单元4的感光鼓11上形成的各色调色剂像,由各第一转印辊15依次重叠配合转印到中间转印带5。这样,在中间转印带5上形成基于图像数据的彩色图像。接着,中间转印带5上的彩色图像利用第二转印辊20,转印到从供纸盒17经过输送通道26输送的薄片体S上。转印有彩色图像的薄片体S,由未图示的输送机构向定影装置16输送。定影装置16具有被加热到高温的加热辊16A,以及与所述加热辊16A相对配置的加压辊16B。输送到定影装置16的薄片体S,被加热辊16A和加压辊16B夹持着输送。这样,彩色图像融溶在薄片体S上。随后,薄片体S向薄片体盘18排出。另外,各感光鼓11的表面残留的调色剂由各所述清洁装置除去。
[0030] 此外,图像形成装置10上设有离合机构(未图示),所述离合机构使图像形成单元4C、4M、4Y的感光鼓11及第一转印辊15与中间转印带5接触或分离。而且,当在图像形成装置
10中印刷黑白图像时,利用所述离合机构使图像形成单元4C、4M、4Y的感光鼓11及第一转印辊15与中间转印带5分离。这样,仅从图像形成单元4K向中间转印带5转印黑色的调色剂像,并从中间转印带5向薄片体S转印黑白的图像。
[0031] 图像形成装置10的壳体10A是整体为大致长方体形状的壳体。壳体10A内配置有构成图像形成装置10的各部分。壳体10A的上部设有兼作壳体10A的上盖的薄片体盘18。壳体10A的上部还设有上部收容室10E。上部收容室10E中收容操作显示部25、控制部2和输送通道26的薄片体排出机构。此外,上部收容室10E的侧壁面10B上,形成到达输送通道26的终端的薄片体排出口27(本发明的薄片体排出口的一例)。薄片体排出口27是与壳体10A的薄片体盘18的宽度方向(前后方向7)对应的宽开口。薄片体盘18在后述的关闭姿势中,从薄片体排出口27向薄片体S排出的排出方向9A伸出。形成有图像的薄片体S,从薄片体排出口27向薄片体盘18排出,并放置到薄片体盘18的薄片体承载面18A上。另外,输送通道26是从供纸盒17至薄片体排出口27的通道。
[0032] 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0具备传动件30(本发明的传动件的一例)、检测部31(本发明的检测部的一例)和限位部24(本发明的限位件的一例)。传动件30对应薄片体盘18上承载的薄片体S的承载量、朝向箭头Y31的方向转动。检测部31用于检测传动件30的转动位置已到达预定的检测位置32(本发明的检测位置的一例)。限位部24通过与传动件30抵接来限制传动件30的转动。另外,薄片体盘18、限位部24、传动件30和检测部31具体后述。
[0033] 控制部2对图像形成装置10进行总体控制。控制部2是以CPU、ROM、RAM、电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等为主要结构部件的微型计算机。控制部2在图像形成装置10的内部连接各图像形成单元4、第二转印辊20、定影装置16和驱动辊6A等,并控制这些结构部件。此外,控制部2与构成图像形成单元4的各部件连接,具体连接带电装置12、光扫描装置13、显影装置14、第一转印辊15和所述清洁装置等。
[0034] 这样,图像形成装置10通过由多个图像形成单元4(4C、4M、4Y、4K)将各色的调色剂像重叠转印到行进中的中间转印带5上,在中间转印带5的表面形成彩色图像。并且,图像形成装置10通过将形成的彩色图像由第二转印辊20从中间转印带5向薄片体S转印,在薄片体S上形成彩色图像。另外,作为其他的实施例,可以考虑将中间转印带5作为输送带、向所述输送带上输送的薄片体S直接重叠配合转印彩色图像的结构,以及代替中间转印带5、使用辊状的中间转印构件。
[0035] (调色剂容器3的更换和薄片体盘18的开闭)
[0036] 各调色剂容器3对应在图像形成单元4显影的颜色,分为品红色用的调色剂容器3M、青色用的调色剂容器3C、黄色用的调色剂容器3Y和黑色用的调色剂容器3K。如图2所示,对应沿中间转印带5的行进方向(箭头Y19方向)并列设置的各图像形成单元4,各调色剂容器3也并列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0的壳体10A的上部。各调色剂容器3是在图像形成装置10上装拆自如的更换零件。
[0037] 薄片体盘18进行开闭时,兼作图像形成装置10的壳体10A的上盖。薄片体盘18在相对壳体10A关闭的关闭姿势(图1所示的姿势)下,从薄片体排出口27向排出方向9A伸出。薄片体盘18平缓倾斜,在薄片体排出口27的附近侧较低,随着远离所述排出口27的附近侧、朝向排出方向9A变高。薄片体盘18设置为,能在以设置于薄片体排出口27侧的盖转动部23作为转动支点、敞开壳体10A内部的打开姿势,以及封闭壳体10A内部的所述关闭姿势之间转动。其中,所述打开姿势是从所述关闭姿势得到图2所示的全开姿势为止的姿势。当为更换调色剂容器3、使薄片体盘18向能转动的方向转动并处于所述打开姿势时,露出壳体10A的上部侧安装的、各调色剂容器3的上部。各色调色剂容器3中收容的调色剂用尽后,用户通过使图像形成装置10的薄片体盘18处于所述打开姿势,可以从上方更换调色剂用尽的调色剂容器3。
[0038] 一般在更换与盖转动部23最近的黑色用调色剂容器3K时,用户为保证足够的更换空间,将薄片体盘18向箭头Y1的方向大幅敞开。此时,被转动的薄片体盘18,一直能转动到与设置在框体10A上部的上部收容室10E的侧壁面10B抵接为止。以下,将薄片体盘18与侧壁面10B抵接的位置称为允许极限位置。另外,所述允许极限位置是薄片体盘18转动到所述全开姿势(图2所示的姿势)时的、薄片体盘18的转动位置。当薄片体盘18被转动到所述允许极限位置时,薄片体盘18的薄片体承载面18A与传动件30抵接。此时,传动件30在薄片体承载面18A按压下、向相同的方向(箭头Y32)转动。因此,传动件30能转动到超过检测位置32。可是,如图3A和图3B所示,有时会在承载有薄片体S的状态下使薄片体盘18处于所述打开姿势。此时,薄片体S蒙盖在壳体10A上使传动件30过度转动(参照箭头Y32),即便在与限位部24抵接且转动停止后、传动件30上也作用有朝向转动方向的力,有时会使传动件30破损。如下所述,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构成不发生这种破损的传动件30。
[0039] (传动件30和检测部31)
[0040] 如图4A~图4C、图5A~图5F所示,传动件30具备第一转子40和第二转子50。另外,图4A是表示传动件30的构成的立体图。图4B是表示转动轴42和突出部43的构成的断面图。图4C是表示圆筒部52和抵接部53的构成的断面图。
[0041] 如图4A所示,第一转子40具备接触件41(本发明的接触件的一例)、转动轴42(本发明的第一转动轴的一例)和突出部43(本发明的突出部的一例)。转动轴42能转动地支承传动件30,配置在薄片体排出口27的上侧(参照图1)。转动轴42是在前后方向7上细长的圆柱状构件。在转动轴42的端部中,前后方向7的前侧为端部42A,后侧为端部42B。转动轴42能转动地在两个部位上被壳体10A支承。被支承的两个部位,是转动轴42的接触件41与端部42A之间的第一支承位置,以及转动轴42的接触件41与端部42B之间的第二支承位置。
[0042] 接触件41从转动轴42向薄片体盘18侧伸出,和转动轴42一体形成。此外,接触件41能和转动轴42一体地、朝向接近或远离薄片体盘18的薄片体承载面18A的方向转动。这里接近或远离的方向,是指接触件41接近薄片体承载面18A的方向(箭头Y2)或远离薄片体承载面18A的方向(箭头Y1)。薄片体盘18上未承载薄片体S时,接触件41与薄片体盘18接触。从薄片体排出口27排出的薄片体S承载到薄片体盘18上后,接触件41对应承载的薄片体S的承载量、向离开薄片体盘18的方向转动。转动轴42根据接触件41的转动,向同方向正好转动相同转动量。这样,接触件41能转动地被转动轴42支承。因此,薄片体盘18处于所述关闭姿势时,接触件41与薄片体盘18上承载的最上方的薄片体S接触,并对应承载的薄片体S的承载量、向上下方向8转动。当薄片体盘18处于所述打开姿势时,接触件41与薄片体盘18的薄片体承载面18A抵接,并向与薄片体盘18转动方向相同的方向转动。
[0043] 图4B是图4A中转动轴42的剖切面IVB-IVB的剖面图。如图4B所示,向垂直转动轴42的外周面的方向突出设有突出部43。突出部43和转动轴42一体形成。因此,突出部43基于接触件41的转动,正好向同方向转动相同的转动量。此外,设有突出部43的位置,处于转动轴42上设有接触件41的位置与转动轴42的端部42A之间,且比所述第一支承位置靠前后方向7的前侧。
[0044] 如图4A所示,第二转子50具备遮光片51(本发明的被检测件的一例)、圆筒部52(本发明的基端部的一例)和抵接部53(本发明的抵接部的一例)。图4C是图4A中圆筒部52的剖切面IVB-IVB的剖面图。圆筒部52在前后方向7上细长,如图4C所示,上下方向8和左右方向9的断面形状为筒状。以圆筒部52的轴心和转动轴42的轴心一致的方式、转动轴42穿通圆筒部52,并以覆盖转动轴42的穿通部分的方式相连接。圆筒部52能以转动轴42为中心转动。在薄片体盘18处于所述关闭姿势时,圆筒部52伴随接触件41的转动、在保持规定的角度的状态下,和转动轴42向预定的转动方向一体转动。此外,在薄片体盘18处于所述打开姿势时,若遮光片51到达所述限位部24,则圆筒部52仅让转动轴42向所述转动方向转动,接触件41和遮光片51所成的角度发生变化。如图4A所示,抵接部53设置在圆筒部52的外周面上,沿转动轴42朝向前后方向7的后侧伸出,并与转动的突出部43抵接。突出部43与抵接部53连接的位置,处于比遮光片51靠前后方向7的后侧,且比接触件41靠前后方向7的前侧。
[0045] 遮光片51和圆筒部52一体形成。遮光片51从圆筒部52向垂直转动轴42的方向伸出,能对应圆筒部52的转动而转动,在检测位置32上由检测部31检测。遮光片51配置在从输送通道26向转动轴42的轴向(前后方向7的前方)的外侧被隔开的区域,且比圆筒部52更靠排出方向9A的上游侧。由于遮光片51配置在输送通道26外侧的区域,所以不和输送通道26交叉。当薄片体盘18上未承载薄片体S时,遮光片51伸出的方向,从圆筒部52向排出方向9A的上游侧倾斜。直到遮光片51到达预定的停止位置,遮光片51从圆筒部52伸出的方向、与接触件41从转动轴42伸出的方向之间的所述规定的角度,约为120度。遮光片51的前后方向7的前侧面的形状,形成伸出端侧比圆筒部52侧的端部宽的扇形。此外,设有光敏元件的受光部的检测位置32,设定在比圆筒部52靠排出方向9A的上游侧,在遮光片51能转动的范围内。若遮光片51的扇形的所述伸出端侧伴随薄片体承载面18A上承载的薄片体S的承载量、到达检测位置32,则被检测部31检测到。从薄片体排出口27排出薄片体S时,与向排出方向9A排出的薄片体S接触的接触件41,在排出方向9A(左右方向9)上摆动。由于遮光片51的伸出方向与接触件41的伸出方向之间的、所述规定的角度约为120度,所以接触件41的摆动改变朝向后传递到遮光片51,使遮光片51以在上下方向8上摆动的方式转动。由于遮光片51的端部为扇形,所以遮光片51即使转动到超过检测位置32,也可以保持遮光状态。
[0046] 检测部31由未图示的光敏元件的发光部和受光部构成。在所述薄片体盘18处于所述关闭姿势时,检测部31检测遮光片51的所述伸出端侧的检测位置32,被设定在表示薄片体承载面18A上承载的薄片体S的承载量为盛满的位置上。遮光片51位于所述发光部和所述受光部之间,遮断从所述发光部出射的光。设置在检测位置32上的所述受光部,将表示输入的光量是否小于预定的阈值的信号向控制部2输出。遮光片51对应薄片体盘18的薄片体承载面18A上承载的薄片体S的承载量、向上下方向8转动。因此,伴随接触件41的转动、转动的遮光片51的所述伸出端到达盛满时的检测位置32的情况下,遮光片51遮挡住来自所述发光部的光。受光量不足所述阈值的所述受光部,向控制部2输出用于表示不足所述阈值的信号。控制部2根据来自所述受光部的信号,检测出薄片体盘18的薄片体S的承载量为盛满。另外,所述受光部的位置,只要能检测出遮光片51已到达预定的检测位置32即可。例如,所述受光部的检测位置32,也可以是薄片体S的承载量为一半的位置,或承载量为三分之一的位置等。
[0047] 由突出部43和抵接部53构成连接机构33(本发明的连接部的一例)。如图4A所示,抵接部53对突出部43施加因遮光片51的自重、从检测位置32向所述停止位置转动的、第一转动朝向(箭头Y1)的第一力。突出部43对抵接部53施加因接触件41的自重、使接触件41朝向薄片体承载面18A侧的第二力(与所述第一转动朝向转动方向相反的第二转动朝向(箭头Y2)的力)。由于突出部43设置在比抵接部53靠所述第一转动朝向的转动方向下游,所以抵接部53从所述第一转动朝向侧与突出部43抵接。图4B所示的突出部43的、所述第二转动朝向侧的面43A,与图4C所示的抵接部53的、所述第一转动朝向侧的面53A抵接。因为接触件41的自重比遮光片51的自重大,所以因接触件41的自重、向所述第二转动朝向施加的所述第二力,大于因遮光片51的自重、向所述第一转动朝向施加的所述第一力。薄片体盘18在所述关闭姿势下,因接触件41的自重带来的所述第二力,大到可以不考虑因遮光片51的自重带来的、所述第一力的影响的程度。因此,在因自重使接触件41的转动停止的静止状态下,突出部43从抵接部53受到所述第一转动朝向的所述第一力的情况下,接触件41保持所述静止状态。换言之,在从抵接部53向突出部43施加了因遮光片51的自重、使遮光片51从检测位置32向所述停止位置的、第一转动朝向Y1的所述第一力的状态下,接触件41保持其转动被停止的静止状态。因此,若因接触件41的转动、突出部43转动,则抵接部53因遮光片51的自重一直转动到与突出部43抵接。这样,遮光片51的转动依赖于接触件41的转动。换句话说,连接机构33在接触件41和遮光片51保持所述规定的角度的状态下,使转动轴42和圆筒部52成为一体、向所述第一转动朝向或所述第二转动朝向转动。连接机构33对应接触件41的转动、直到遮光片51到达超过检测位置32的所述停止位置为止,使转动轴42和圆筒部52成为一体并向所述第一转动朝向或所述第二转动朝向转动。具体地,当薄片体盘18处于所述关闭姿势时,接触件41对应薄片体承载面18A上承载的薄片体S的承载量转动。与此相伴,突出部43的位置也在所述第二转动朝向上移动。直到遮光片51到达所述停止位置、施加其他的力为止,遮光片51都伴随接触件41转动。
[0048] 限位部24设置在壳体10A上,通过与转动到所述停止位置的遮光片51抵接、使遮光片51从所述停止位置向所述第一转动朝向的转动停止。限位部24的位置,是即使未承载薄片体S的薄片体盘18处于所述打开姿势并转动到所述允许极限位置、遮光片51也不和限位部24抵接的位置。另一方面,限位部24的位置,是承载有预定量的薄片体S的薄片体盘18处于所述打开姿势并转动到所述允许极限位置时、遮光片51与限位部24抵接的位置。通过抵接、从限位部24向遮光片51施加的所述第二转动朝向的力,也作用到和遮光片51一体形成的抵接部53上。因此,遮光片51到达所述停止位置时,突出部43的、所述第二转动朝向侧的面43A,离开抵接部53的、所述第一转动朝向侧的面53A,只有接触件41能向所述第一转动朝向转动。
[0049] (传动件30的动作和连接机构33)
[0050] 参照图5A~图5F,说明传动件30的动作和连接机构33的状态。另外,图5A~图5F是表示传动件30的动作状态的图。另外,图5C~图5E表示了薄片体盘18处于所述打开姿势时的、传动件30的动作和连接机构33的状态。如图5A所示,自重带来的、接触件41的所述第二转动朝向(箭头Y2)的第二力,大于自重带来的、遮光片51的所述第一转动朝向(箭头Y1)的第一力。突出部43因接触件41的自重、受到所述第二转动朝向的力,将抵接部53向所述第二转动朝向推压。另一方面,抵接部53因遮光片51的自重、受到所述第一转动朝向的力,将突出部43向所述第一转动朝向推压。这样,构成连接机构33的抵接部53和突出部43,彼此受到相反方向的力,通过使突出部43和抵接部53连接,转动轴42和圆筒部52一体转动。转动轴42和圆筒部52的转动依赖于自重大的接触件41的转动。利用接触件41的转动力使突出部43转动时,遮光片51转动到抵接部53与突出部43抵接为止。因此,薄片体盘18处于所述关闭姿势时,在保持接触件41和遮光片51的、所述规定的角度的状态下,遮光片51对应薄片体盘18的薄片体S的承载量而转动。若接触件41向离开薄片体承载面18A的所述第一转动朝向(箭头Y1)转动,则相连的遮光片51向相同方向转动。反之,若接触件41向与薄片体承载面18A接触的所述第二转动朝向(箭头Y2)转动,则相连接的遮光片51也向相同方向转动。这样,由接触件41和遮光片51等构成的传动件30,对应薄片体盘18上承载的薄片体S的承载量而转动。
[0051] 此外,如图5B所示,若薄片体盘18上承载的薄片体S的承载量增加,则接触件41与此对应、向所述第一转动朝向(箭头Y1)转动。相连的遮光片51也向所述第一转动朝向转动(箭头Y1)。若承载的薄片体S的承载量到达盛满,则接触件41与此对应、转动到盛满时的位置。相连的遮光片51也遮挡住处于预定的盛满时的检测位置32的、检测部31的所述受光部。检测部31从所述受光部仅能检测到规定量以下的光量,并向控制部2输出表示薄片体盘18盛满的信号。
[0052] 接着,如图5C所示,若薄片体盘18处于所述打开姿势,则接触件41与薄片体承载面18A抵接而向所述第一转动朝向(箭头Y1)转动。伴随接触件41的转动,遮光片51也向所述第一转动朝向(箭头Y1)转动。若在薄片体盘18上承载有薄片体S的状态下薄片体盘18转动到极限,则接触件41正好向所述第一转动朝向(箭头Y1)多转动薄片体S的承载量的部分。与此相伴,遮光片51也向所述第一转动朝向(箭头Y1)转动。假如薄片体盘18上承载的薄片体S的承载量达到预定的承载量以上时,遮光片51一直转动到超过检测位置32的所述停止位置上设置的限位部24为止。通过遮光片51与限位部24抵接,抵接部53从遮光片51受到所述第二转动朝向(箭头Y2)的新的力。从突出部43作用到抵接部53的、因接触件41的自重带来的所述第二转动朝向(箭头Y2)的第二力,通过加上因遮光片51的抵接带来的新的力,变得大于抵接部53上作用的、因遮光片51的自重带来的所述第一转动朝向(箭头Y1)的第一力。因此,若遮光片51到达所述停止位置,则在使遮光片51停止在所述停止位置上的状态下、仅有转动轴42向所述第一转动朝向(箭头Y1)转动,接触件41和遮光片51所成的角度发生变化。这样,连接机构33直到遮光片51到达超过检测位置32的、限位部24的位置为止,都使转动轴42和圆筒部52成为一体、并与所述第一转动朝向(箭头Y1)和所述第二转动朝向(箭头Y2)连接。此外,连接机构33将转动轴42和圆筒部52连接为,若遮光片51到达超过检测位置32的、限位部24的位置,则在使遮光片51停止在所述停止位置的状态下,仅使转动轴42向所述第一转动朝向(箭头Y1)转动。
[0053] 如图5D所示,薄片体盘18处于所述全开姿势时,遮光片51通过与限位部24抵接,停止其进一步向所述第一转动朝向(箭头Y1)的转动。另一方面,接触件41伴随薄片体盘18的转动,向所述第一转动朝向(箭头Y1)转动到薄片体盘18的允许极限位置为止。假如,薄片体盘18上承载的薄片体S的承载量达到预定的承载量以上时,接触件41向所述第一转动朝向(箭头Y1)转动到所述允许极限位置。此时,连接机构33通过仅使转动轴42向所述第一转动朝向(箭头Y1)转动,改变接触件41与遮光片51所成的角度。因此,即使薄片体盘18上承载了预定的承载量以上的薄片体S,构成传动件30的接触件41、连接机构33和遮光片51等上也不会作用设想之外的力。换句话说,不存在因传动件30抵接限位部24、向传动件30施加设想之外的力、而使传动件30破损的危险。
[0054] 如图5E所示,当薄片体盘18从所述打开姿势被设为所述关闭姿势而向所述第二转动朝向(箭头Y2)转动时,接触件41因自重向所述第二转动朝向(箭头Y2)转动。伴随接触件41向所述第二转动朝向(箭头Y2)的转动,抵接部53与突出部43抵接,遮光片51与限位部24的抵接被解除。连接机构33上成为仅仅受到因接触件41的自重从突出部43作用到抵接部53的、所述第二转动朝向(箭头Y2)的所述第二力、以及因遮光片51的自重从抵接部53作用到突出部43的所述第一转动朝向(箭头Y1)的所述第一力的状态。所述第二力大于所述第一力。因此,突出部43和抵接部53在保持所述规定的角度的状态下,能伴随接触件41的转动、一体转动。接触件41和遮光片51连接并向相同的所述第二转动朝向(箭头Y2)转动。因此,遮光片51能从设有限位部24的所述停止位置、向上下方向8的上方移动。
[0055] 如图5F所示,当薄片体盘18处于所述关闭姿势时,被连接机构33连接的接触件41和遮光片51在保持所述规定的角度的状态下、一体向同方向转动。若薄片体盘18中未承载薄片体S,则接触件41和遮光片51向所述第二转动朝向(箭头Y2)转动。若薄片体盘18中承载有薄片体S,则接触件41和遮光片51对应薄片体S的承载量、向所述第一转动朝向(箭头Y1)转动。这样,连接机构33在接触件41和遮光片51保持所述规定的角度的状态下,使转动轴42和圆筒部52成为一体并向所述第一转动朝向(箭头Y1)和所述第二转动朝向(箭头Y2)转动。若遮光片51到达所述停止位置,则连接机构33仅使转动轴42向所述第一转动朝向(箭头Y1)转动,使接触件41与遮光片51所成的角度发生变化。这样,即使连接机构33使传动件30的接触件41过度转动,也能防止传动件30破损。此外,连接机构33通过使接触件41和遮光片51在保持所述规定的角度的状态下能一体转动,当薄片体盘18上承载的薄片体S的承载量达到盛满时,通常可以使遮光片51转动到检测位置32。(第一实施方式的效果)[0056] 如上所述,按照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用于检测薄片体盘18上承载的薄片体S的传动件30,即使超过允许范围转动也可以防止其破损。此外,可以利用自重使第一转子40和第二转子50这两构件相连接,简单地实现传动件30的构成。
[0057] (第二实施方式)
[0058]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前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对传动件30由第一转子40和第二转子50这两个构件构成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第一转子40的转动力可以不直接传递到遮光片51,而是借助其他构件间接性传递。例如,取代第二转子50,具备形成有圆筒部52和抵接部53的第一构件61,以及形成有遮光片51的第二构件62。特别是在盖转动部23的附近配置检测部31和检测位置32等的、空间不足时十分有效。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中,需要具备使第一转子40的转动力借助所述其他构件间接向遮光片51传递的传递机构60(本发明的传递部的一例)。以下,在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说明中,仅说明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省略共同部分的说明。
[0059] (传动件30A的构成)
[0060] 图6A是第二实施方式的传动件30A的正面侧的立体图,图6B是后侧的立体图。图7是传动件30A的侧视图。如图6A、图6B和图7所示,传动件30A具备第一转子40、第一构件61、第二构件62和螺旋扭转弹簧35(本发明的弹性支承部的一例)。
[0061] 第一转子40具备三个接触件41、转动轴42和突出部43。通过设置三个接触件41,利用接触件41的自重分散薄片体S受到的力,减轻薄片体S受到的损伤。
[0062] 第一构件61具备圆筒部52、抵接部53和第一臂61A(本发明的第一臂的一例)。第一臂61A从圆筒部52向垂直转动轴42的方向伸出,形成弯曲部63(本发明的弯曲部的一例)。弯曲部63是第一臂61A在所述第一转动朝向(参照箭头Y21)的外侧面凹入状弯曲的部分。弯曲部63形成在第一臂61A的、从与圆筒部52相反一侧的端部附近、朝向圆筒部52一方的部分上。
[0063] 第二构件62具备弯曲抵接部64、第二臂65(本发明的第二臂的一例)、遮光片51(本发明的被检测件的一例)和连接轴部66(本发明的第二转动轴的一例)。前后方向7的主视图中第二构件62的形状大体为L型。连接轴部66设置在转动轴42和圆筒部52的上下方向8的下方,且第二构件62能以连接轴部66为中心转动。第二臂65的一端从连接轴部66朝向第一构件61的弯曲部63伸出。在第二臂65的伸出端上形成与第一构件61的弯曲部63抵接的弯曲抵接部64。弯曲抵接部64形成向前后方向7延伸的圆柱状。遮光片51利用连接轴部66与第二臂65连接,并从连接轴部66朝向与第二臂65不同的方向伸出。遮光片51的伸出端51A,形成在检测位置32上被检测部31检测的被检测部。
[0064] 如图6B所示,螺旋扭转弹簧35设置在转动轴42和圆筒部52之间。螺旋扭转弹簧35和连接机构33一起、以使转动轴42与圆筒部52所呈的角度保持在所述规定角度的方式进行支承。螺旋扭转弹簧35由第一弹簧臂35A、第二弹簧臂35B和线圈主体35C构成。第一弹簧臂35A卡止在第一构件61的外侧面上设置的卡止部61C上。第一弹簧臂35A向圆筒部52和第一构件61传递弹性力,反过来从圆筒部52和第一构件61接受转动力。第二弹簧臂35B卡止在从转动轴42向径向突出的卡止部42C上。第二弹簧臂35B向转动轴42传递弹性力,反过来从转动轴42接受转动力。线圈主体35C的内径大于转动轴42的外径,由硬钢丝或钢琴线以规定的绕数和规定间距缠绕形成。此外,螺旋扭转弹簧35的线圈主体35C中穿通转动轴42,其中心轴设置在与转动轴42和圆筒部52同一轴上。假如,转动轴42和圆筒部52所呈的角度大于所述规定的角度时,第一弹簧臂35A与第二弹簧臂35B所呈的角度也会大于所述规定的角度,螺旋扭转弹簧35发生变形。此时,利用螺旋扭转弹簧35的复原力,作用有迫使第一弹簧臂
35A和第二弹簧臂35B所呈的角度保持所述规定角度的力。这样,直到遮光片51到达所述停止位置为止,螺旋扭转弹簧35都使转动轴42和圆筒部52能一体转动。螺旋扭转弹簧35进行弹性支承,在转动轴42和圆筒部52之间借助线圈主体35C、使转动轴42与圆筒部52所呈的角度保持所述规定的角度。通过利用螺旋扭转弹簧35的弹性力,来调整接触件41、第一构件61和第二构件62的力的平衡,使连接的构件彼此的所述规定的角度保持一定。例如,当薄片体盘18处于所述全开姿势时,通过遮光片51的伸出端51A与限位部24抵接、防止第一构件61和第二构件62转动,只有从薄片体盘18被加力的接触件41转动。当薄片体盘18处于所述关闭姿势、不再施加使接触件41转动的力时,利用螺旋扭转弹簧35的弹性力,使接触件41、第一构件61和第二构件62彼此连接,能使构件彼此的所述规定的角度返回一定角度。
[0065] 通过第一构件61、第二构件62和螺旋扭转弹簧35,构成把接触件41和转动轴42的转动力传递到遮光片51的传递机构60。传递机构60设置在转动轴42和遮光片51之间,通过将转动轴42的转动力向遮光片51传递,使遮光片51和转动轴42联动。具体地,传递机构60在连接机构33将转动轴42和圆筒部52能一体转动时,使第一臂61A伴随转动轴42的转动而转动。并且,利用第一臂61A的转动,弯曲部63使作为第二臂65的伸出端的弯曲抵接部64向所述第一转动朝向移动,并且使第二臂65以连接轴部66为中心转动。这样,与第二臂65一体连接的遮光片51的伸出端51A,向所述停止位置侧移动。
[0066] (传动件30A的动作)
[0067] 参照图7、图8A~图8D,说明传动件30A的动作和连接机构33。另外,图8C和图8D表示了薄片体盘18处于所述打开姿势时的、传动件30的动作和连接机构33的状态。如图7所示,因自重带来的接触件41的、所述第二转动朝向(参照箭头Y22)的第二力,大于因自重带来的第一臂61A的、所述第一转动朝向(参照箭头Y21)的第一力。此外,抵接部53与突出部43抵接时的、转动轴42和圆筒部52所呈的角度,是所述规定的角度。螺旋扭转弹簧35以保持所述规定的角度的方式、支承转动轴42和圆筒部52。当遮光片51不和限位部24抵接时,螺旋扭转弹簧35的弹性力大于从第二构件62作用在第一臂61A上的力。因此,连接机构33使抵接部53保持与突出部43抵接的状态,将转动轴42和圆筒部52能一体转动地连接。此时,抵接部53和突出部43从彼此不同的方向受力。突出部43上连接的抵接部53,向与突出部43相同的转动方向转动。
[0068] 如图8A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传动件30A利用接触件41的、所述第一转动朝向(箭头Y21)的转动力,使突出部43向所述第一转动朝向(箭头Y21)转动。螺旋扭转弹簧35以保持所述规定的角度的方式、对抵接部53施加弹性力,使抵接部53向所述第一转动朝向(箭头Y21)转动、直到和移动的突出部43抵接为止。利用抵接部53的转动力、第一臂61A向所述第一转动朝向(箭头Y23)转动。利用第一臂61A的转动,弯曲部63使弯曲抵接部64向所述第一转动朝向(箭头Y23)移动。弯曲抵接部64沿弯曲部63向上下方向8的上方(箭头Y24)移动。利用移动弯曲抵接部64的力,使第二构件62以连接轴部66为中心转动。第二构件62的第二臂65向左右方向9的左方(箭头Y25)移动,遮光片51的伸出端51A向检测位置32的、上下方向8的上方(箭头Y26)移动。这样,若接触件41向离开薄片体承载面18A的、所述第一转动朝向(箭头Y21)转动,则具有第一臂61A的第一构件61向相同方向(箭头Y23)转动。另一方面,由于第二臂65的伸出端的弯曲抵接部64从弯曲部63受到与所述第一转动朝向相反朝向的转动力,所以第二构件62以连接轴部66为中心向所述第二转动朝向转动。这样,从连接轴部66向与第二臂65不同的方向伸出的、遮光片51的伸出端51A,被推向上下方向8的上方(箭头Y26)。
[0069] 另外,若接触件41向与薄片体承载面18A接触的、所述第二转动朝向(箭头Y22)转动,则具有第一臂61A的第一构件61向相同方向转动。一方面,第二构件62的、第二臂65的伸出端的弯曲抵接部64,从第一臂61A的弯曲部63受到的所述第一转动朝向的力减弱。另一方面,由于第二构件62因遮光片51的自重而受到向所述第一转动朝向转动的力,所以弯曲抵接部64在保持与弯曲部63抵接的状态下向所述第二转动朝向移动。这样,遮光片51的伸出端51A被朝向上下方向8的下方按压。
[0070] 此外,如图8B所示,若承载薄片体S的承载量达到盛满,则接触件41与此对应转动到盛满时的位置。具有第一臂61A的第一构件61也移动到盛满时的位置。从第一臂61A的弯曲部63受力的弯曲抵接部64,沿着弯曲部63、从第一臂61A的端部向中心方向(箭头Y24)移动。利用弯曲部63和弯曲抵接部64的移动,从第一构件61朝向第二构件62的力的朝向发生改变。遮光片51的伸出端51A被推向上方(箭头Y26),到达预定的盛满时的检测位置32后,遮住检测部31的所述受光部。这样,传递机构60伴随接触件41的转动、将转动的圆筒部52的转动力向遮光片51传递。此外,连接机构33在接触件41和遮光片51保持所述规定的角度的状态下、使转动轴42和圆筒部52成为一体并向所述转动方向转动。
[0071] 接着,如图8C所示,若薄片体盘18处于所述打开姿势,接触件41与薄片体承载面18A抵接、向同方向(箭头Y21)转动。接触件41上一体形成的突出部43以及与突出部43连接的抵接部53,在保持所述规定的角度的状态下向所述第一转动朝向(箭头Y21)转动。伴随突出部43和抵接部53的转动,第一构件61也向同方向(箭头Y23)转动。弯曲抵接部64沿第一臂
61A的弯曲部63向上下方向8的上方(箭头Y24)移动。伴随弯曲抵接部64的转动,遮光片51的伸出端51A被推向上方(箭头Y26)。
[0072] 假如,在薄片体盘18上承载了预定的承载量以上的薄片体S的状态下、薄片体盘18被转动到极限,则遮光片51的伸出端51A转动至限位部24。通过遮光片51的伸出端51A与限位部24抵接,抵接部53从第一臂61A受到所述第二转动朝向(箭头Y22)的新的力。利用所述新的力,使第一构件61和第二构件62的转动停止(以下称停止力)。通过传递所述停止力,螺旋扭转弹簧35的、第二弹簧臂35B侧的位置被固定,伴随薄片体盘18的转动、螺旋扭转弹簧35的第一弹簧臂35A侧被转动。因此,第一弹簧臂35A和第二弹簧臂35B所呈的角度从所述规定的角度扩大,螺旋扭转弹簧35上存储恢复力。此外,若伸出端51A到达所述停止位置,则因抵接部53离开突出部43,所以在使伸出端51A停止于所述停止位置的状态下、仅让转动轴42向所述第一转动朝向(箭头Y21)转动,能改变接触件41与第一臂61A所成的角度。这样,直到遮光片51的伸出端51A到达所述停止位置为止,连接机构33都使转动轴42和圆筒部52成为一体、并与所述第一转动朝向(箭头Y21)和所述第二转动朝向(箭头Y22)连接。此外,连接机构33在遮光片51的伸出端51A到达所述停止位置、伸出端51A停止在所述停止位置的状态下,以仅仅使转动轴42向所述第一转动朝向(箭头Y21)转动的方式、连接转动轴42和圆筒部
52。
[0073] 如图8D所示,通过遮光片51的伸出端51A与限位部24抵接,停止进一步朝向所述第一转动朝向(箭头Y21)的转动。这样,防止第一构件61和第二构件62进一步转动。另一方面,伴随薄片体盘18的转动,接触件41向所述第一转动朝向(箭头Y21)转动到薄片体盘18的允许极限位置为止。假如,薄片体盘18上承载的薄片体S的承载量达到预定的承载量以上,接触件41向所述第一转动朝向(箭头Y21)转动到所述允许极限位置为止。此时,连接机构33通过仅让转动轴42向所述第一转动朝向(箭头Y21)转动,使接触件41与第一臂61A所成的角度发生变化。因此,即使薄片体盘18上承载了预定的承载量以上的薄片体S,也不会对构成传动件30A的接触件41、连接机构33、第一构件61和第二构件62等作用设想之外的力。
[0074] 薄片体盘18向所述关闭姿势转动时,接触件41不再借助薄片体盘18从外部受力。利用螺旋扭转弹簧35的恢复力和接触件41的自重,接触件41向所述第二转动朝向(箭头Y22)转动。若伴随接触件41向所述第二转动朝向(箭头Y22)的转动、抵接部53与突出部43抵接,则螺旋扭转弹簧35的恢复力和接触件41的自重传递到遮光片51。这样遮光片51的伸出端51A与限位部24的抵接被解除。第一构件61和第二构件62不再受到使转动停止的所述停止力。连接机构33成为仅作用有下述力的状态,即:因接触件41的自重带来的、从突出部43作用到抵接部53的所述第二转动朝向(箭头Y22)的所述第二力;因遮光片51的自重带来的、从抵接部53作用到突出部43的所述第一转动朝向(箭头Y21)的所述第一力;以及螺旋扭转弹簧35带来的、保持所述规定的角度的力。因接触件41的自重带来的所述第二力,大于因第一臂61A等的自重带来的所述第一力。因此,突出部43和抵接部53在保持所述规定的角度的状态下、能一体转动。接触件41和第一构件及第二构件连接并向相同转动方向转动。因此,遮光片51的伸出端51A从设有限位部24的所述停止位置向上下方向8的下方移动。
[0075] 若薄片体盘18再次处于所述关闭姿势,则通过构成传动件30A的接触件41、第一构件61和第二构件62连接并动作,可以检测出薄片体盘18上承载的薄片体S是否盛满。
[0076] (第二实施方式的效果)
[0077] 如上所述,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传动件30A和前述第一实施方式的传动件30同样,即使超过允许范围转动时也可以防止破损。此外,通过设置传递机构60,第二实施方式的传动件30A可以设置在使接触件41和遮光片51分开的位置上,因而缓解了检测部31配置位置的限制。
[0078] (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
[0079] 按照前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说明,利用第一转子40的自重和第二转子50的自重的力的平衡,连接机构33保持所述规定的角度或能改变接触件41和遮光片51所成的角度,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图9所示,连接机构33在自重以外,也可以通过弹簧34的压靠力调整平衡。具体地,将第二转子50带来的、所述第一转动朝向(箭头Y11)的第一力,与第一转子40带来的、所述第二转动朝向(箭头Y12)的第二力合成后的所述第二转动朝向(箭头Y13)的力设为第三力。此时,连接机构33上具备弹簧34,所述弹簧34施加比所述第二转动朝向(箭头Y13)的所述第三力弱的、所述第一转动朝向(箭头Y14)的第四力。利用作为加力构件的弹簧34,接触件41仅利用自重转动,可以减弱与薄片体S接触时的冲击力。弹簧34的配置位置,也可以不像前述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螺旋扭转弹簧35所示的那样,与转动轴42和圆筒部52设置在同一轴上。如图9所示,只要能对第一转子40向所述第一转动朝向加力,形状和安装位置不限。此外,通过弹簧34的压靠力能调整第一转子40和第二转子50的力的平衡。另外,取代弹簧34,只要是橡胶等加力构件、材质不限。
[0080] (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
[0081] 在前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了连接机构33的构成是一个突出部43和一个抵接部53的情况,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图10A所示,也可以是突出部43B和抵接部53B抵接、突出部43C和抵接部53C抵接。这样,通过设置两处以上抵接位置,可以分散突出部43和抵接部53的力,以防止受到较大力而破损。此外,如图10B所示,在传动件30的连接机构33中,也可以是第一转子40的转动轴42D位于中心,第二转子50的基端部52D通过覆盖转动轴42D而连接。此时,也可以向转动轴42D的径向形成突出部43B、43C,从基端部52D的内径向中心方向形成抵接部53B、53C。当然,基端部52D也可以穿通转动轴42D的内部。另外,本第二变形例不限于是前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也可以应用为前述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0082] (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
[0083] 在前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说明中,第一转子40配置在从薄片体排出口27向薄片体盘18排出薄片体S侧,第二转子50配置在与薄片体S排出方向相反一侧,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图11A、图11B所示,也可以通过将第一转子40和第二转子50都配置在排出薄片体S侧,使传动件30B能转动地支承在转动轴42上。此时,设置将遮光片51向上下方向8的上方(箭头14)拉伸的弹簧34B。弹簧34B向所述第一转动朝向(箭头Y1)压靠的力,大于利用遮光片51的自重、向所述第二转动朝向(箭头Y2)转动的力,并小于利用接触件41和遮光片51的自重、向所述第二转动朝向(箭头Y2)转动的力。突出部43设置在比抵接部53更靠所述第一转动朝向的下游。因此,若承载有薄片体S的薄片体盘18向所述第一转动朝向转动,则薄片体盘18与第一转子40抵接并向所述第一转动朝向转动。由于突出部43和抵接部53通过抵接相连接,所以第二转子50也向相同转动方向转动。当遮光片51与限位部24抵接时,抵接部53和突出部43的抵接被解除。反过来,若薄片体盘18向所述第二转动朝向转动、突出部43与抵接部53抵接,则遮光片51伴随接触件41的转动、向相同方向转动。这样,传动件30B设有的连接机构33,利用所述第二转动朝向的自重的力与所述第一转动朝向的、弹簧的压靠力的平衡,能保持所述规定的角度或改变接触件41和遮光片51所成的角度。
[0084] 本发明的范围并不限于上述内容,而是由权利要求的记载来定义,所以本说明书记载的实施方式只是举例说明,而并非进行限定。因此,所有不脱离权利要求的范围、界限的更改,以及等同于权利要求的范围、界限的内容都包含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