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保鲜的电压力锅的抽气控制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510556732.3

文献号 : CN105054773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张子石

申请人 : 岭南师范学院

摘要 :

本发明涉及电压力锅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保鲜的电压力锅,包括锅体、外锅、内锅、密封圈、外盖和内盖,其中内锅锅口外侧设有一圈开口向上的环周凹槽,密封圈包括上唇片和下唇片,上唇片贴合内盖内侧,内盖扣合时下唇片伸入环周凹槽内;内盖上连接有软管,软管一端密封连通至内盖内侧;锅体内设有微型真空泵,软管的另一端连通至微型真空泵;内盖上设有用于检测内锅里面气体压力的压力检测装置。本发明解决了锅内剩余食物保鲜时间短的问题,启动微型真空泵,抽出锅内的残留空气,锅内压力变小使下唇片紧贴环周凹槽的内侧壁,外界空气无法进入,达到剩余食物长时间保鲜目的,无需用户将剩余食物倒出另行保鲜,大大方便用户使用。

权利要求 :

1.一种保鲜的电压力锅的抽气控制方法,所述的电压力锅包括锅体、外锅、内锅、锅盖、控制电路、操作按键,其中外锅支撑在锅体内,内锅置于外锅内,锅盖包括外盖和内盖,内盖置于外盖内,外盖旋转扣合在外锅上,内盖扣在内锅上;内锅锅口外侧设有一圈开口向上的环周凹槽,环周凹槽的内外侧壁为竖直的,内盖与内锅之间设有一密封圈,密封圈包括上唇片和下唇片,上唇片贴合内盖内侧,下唇片为竖直环形圈,内盖扣合时下唇片伸入环周凹槽内,且下唇片与环周凹槽的内外侧壁间隙配合;内盖上连接有软管,软管一端密封连通至内盖内侧;锅体内设有微型真空泵,软管的另一端连通至微型真空泵;内盖上设有用于检测内锅里面气体压力的压力检测装置,其控制方法如下:S01:等待内定初次等待时间Y分钟,其中内定初次等待时间Y的范围为10 30;

~

S1:检测内锅里面气体压力值为P千帕;

S2:将步骤S1中检测到的压力值与101千帕进行减法运算得出差值,差值的绝对值如果小于内定差值K千帕则启动微型真空泵,微型真空泵运行内定首次运行时间M分钟后停止,执行步骤S3;

差值的绝对值如果大于或者等于内定差值K千帕则不能启动微型真空泵并等待内定等待时间X分钟后再依次执行步骤S1和S2;

S3:经过预设间隔时间N分钟后,微型真空泵运行内定循环运行时间Q分钟后停止;

S4:步骤S3循环执行预设次数H次后断开微型真空泵的电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鲜的电压力锅的抽气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预设间隔时间N和预设次数H均通过操作按键进行设定,预设间隔时间N的范围为30 90,且预设间~隔时间N为10的整数倍,预设次数H的范围为1 10。

~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鲜的电压力锅的抽气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定差值K的范围为1 7,所述的内定首次运行时间M的范围为3 5,所述的内定等待时间X的范围为~ ~

10 30,所述的内定循环运行时间Q的范围为1 2。

~ ~

说明书 :

一种保鲜的电压力锅的抽气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电压力锅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是涉及一种保鲜的电压力锅及其抽气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电压力锅采用电热盘进行加热,加热方式高效节能,操作安全可靠。从市场表现上看,其已经逐渐取代了传统压力锅。电压力锅是传统的压力锅和电饭锅的优化结合的升级产品,它集合了压力锅和电饭锅的优点,在锅内密封的状态下使用电能进行加热,既绿色环保又方便快捷,能满足多方面的烹饪需要,而且通过智能控制电路系统实现多种模式的自动烹调,其节能、快捷、环保的特性是现代人追求的方向。
[0003] 随着人们物质条件的丰富,有时用户使用电压力锅烹饪食物较多,食用后锅内经常会剩余一些食物,扔掉这些食物会觉得有些浪费,如果一直放在锅内,由于锅内残留有氧气,且锅内外压力基本平衡导致密封圈无法完全密封,空气可以自由流通,即使保存几个小时也容易导致食物变质或者不新鲜而失去食物原有的味道,所以一般会倒出来进行密封保存或者冷鲜保存。两种保存方法都需要将食物倒出来,再次食用时还需要将食物倒入锅内进行再加热,尤其是冷鲜保存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再次加热食物,给用户的使用带来不便。
[0004] 为此需要一种可以抽出锅内残留空气的电压力锅,抽出残留空气后还要保持锅内密封状态,但是现有技术中没有此类电压力锅及控制方法。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并更好的取得保鲜效果开创了一种保鲜的电压力锅及其抽气控制方法。
[0006]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0007] 一种保鲜的电压力锅,包括锅体、外锅、内锅、锅盖、控制电路、操作按键,其中外锅支撑在锅体内,内锅置于在外锅内,锅盖包括外盖和内盖,内盖置于外盖内,外盖旋转扣合在外锅上,内盖扣在内锅上;内锅锅口外侧设有一圈开口向上的环周凹槽,环周凹槽的内外侧壁为竖直的,内盖与内锅之间设有一密封圈,密封圈包括上唇片和下唇片,上唇片贴合内盖内侧,下唇片为竖直环形圈,内盖扣合时下唇片伸入环周凹槽内,且下唇片与环周凹槽的内外侧壁间隙配合;内盖上连接有软管,软管一端密封连通至内盖内侧;锅体内设有微型真空泵,软管的另一端连通至微型真空泵;内盖上设有用于检测内锅里面气体压力的压力检测装置。
[0008] 本方案中的电压力锅在加热烹饪时和市面上现有的电压力锅原理相同,内锅锅口结构的改进和增加的软管、微型真空泵、压力检测装置并未破坏电压力锅的密封性能和其它安全防护装置的保护作用。当加热烹饪时,微型真空泵封堵软管,锅内压力不会从软管处泄压;锅内压力变大使密封圈下唇片紧贴内锅环周凹槽的外侧壁,使锅内处于密封状态;当锅内压力过大导致内锅下移,从而使密封圈脱出环周凹槽,即密封圈与内锅产生小缝隙,高压蒸汽从缝隙喷出来进行泄压,因此本方案中的密封圈和内锅的结构也没有破坏电压力锅原有的超压保护性能。当锅内有剩余食物需要保鲜时,盖上锅盖,启动微型真空泵,抽出锅内的残留空气,同时锅内压力变小,外界压力使密封圈下唇片紧贴内锅环周凹槽的内侧壁,使锅内处于密封状态,外界空气无法进入,达到剩余食物长时间保鲜的目的,无需用户将剩余食物倒出另行保鲜,大大方便了用户的使用。
[0009] 上述的保鲜的电压力锅的抽气控制方法如下:
[0010] S1、检测内锅里面上方气体压力值为P千帕;
[0011] S2、将步骤S1中检测到的压力值与101千帕进行减法运算得出差值,差值的绝对值如果小于内定差值K千帕则启动微型真空泵,微型真空泵运行内定首次运行时间M分钟后停止,执行步骤S3;
[0012] 差值的绝对值如果大于或者等于内定差值K千帕则不能启动微型真空泵并等待内定等待时间X分钟后再依次执行步骤S1和S2;
[0013] S3、经过预设间隔时间N分钟后,微型真空泵运行内定循环运行时间Q分钟后停止;
[0014] S4、步骤S3循环执行预设次数H次后断开微型真空泵的电路。
[0015] 由于在大气环境下负压是有限的,高压理论上是无限的,所以负压密封不会像高压密封那样可以提供很大压力来使密封圈密封得很严实,如果想取得很好的负压密封效果需要微型真空泵一直保持运行,但是这样就很消耗电能,有些得不偿失,为此本方案开创了一种可以间断抽气的方法,既可以节省电能,又可以取得很好的抽气保鲜的效果。首先要检测内锅里的压力并与标准大气压力101千帕进行比较,如果压力差值大,说明锅里的气体压力较大,食物和气体温度较高,此时进行抽气,食物里的水分会汽化出来使内锅里的气压快速上升,可能会导致密封很快失效,同时也会使食物变干而影响口感。等压力差值较小时再间隔运行微型真空泵,以尽量保持锅内负压状态,即保持锅内密封状态,避免外界空气进入,进而延长食物保鲜时间。
[0016] 上述的预设间隔时间N和预设次数H均通过操作按键进行设定,预设间隔时间N的范围为30 90,且预设间隔时间N为10的整数倍,预设次数H的范围为1 10。日常生活一般是~ ~一日三餐,所以间隔时间一般为半天或者一天,本方案中的数值范围可以保证负压密封状态维持一个小时到十几个小时,可以满足日常需要,同时预设间隔时间N为10的整数倍方便用户设定。
[0017] 上述的内定差值K的范围为1 7,上述的内定首次运行时间M的范围为3 5,上述的~ ~内定等待时间X的范围为10 30,上述的内定循环运行时间Q的范围为1 2。首次运行微型真~ ~
空泵时内锅里的压力等于或者略高于环境压力,为此微型真空泵需要运行的时间较长才能达到负压效果,再次运行微型真空泵时内锅里的压力已经为负压,所以可以运行较短时间就可以继续降低内锅里的压力;内定等待时间X可以根据地域不同来进行出厂设置,使本方法更好的适合电压力锅使用地的环境。
[0018] 上述的步骤S1之前还包括步骤S01:等待内定初次等待时间Y分钟后执行步骤S1,其中内定初次等待时间Y的范围为10 30。在上述的方法执行前先等待一段时间,待内锅里~的压力稳定后再执行上述方法,可以降低检测压力的次数,从而进一步节省电能。
[0019]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主要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在锅内有剩余食物时,进行抽气操作以将锅内的空气排出,使锅内的氧气量极少,同时密封圈下唇片紧贴内锅环周凹槽的内侧壁将锅内密封阻止外界空气进入,延长剩余食物的保鲜时间;不用一直运行微型真空泵,节省电能,并可以取得很好的抽气保鲜的效果,方便用户使用。

附图说明

[0020]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电压力锅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1]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内锅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2]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密封圈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0023] 图4为图1中B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4]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抽气控制方法的步骤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0026] 为了更简洁的说明本实施例,附图或说明中某些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但与本创造的主要内容不相关的零部件会有所省略。另外为便于表述,附图中某些零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但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或全部结构。
[0027] 实施例:
[0028] 如图1所示,一种锅盖通过悬臂铰接在锅体上的保鲜的电压力锅,包括锅体1、外盖2、内盖3、外锅4、内锅5,其中外锅4支撑在锅体1内,内锅5置于在外锅4内,内盖3置于外盖2内,外盖2旋转扣合在外锅4上,内盖3扣合在内锅5上,内盖3与内锅5之间设有一密封圈6,内盖3上连接有软管7,锅体1内设有相互连接的气用电磁阀8和微型真空泵9。软管7一端密封连通至内盖3内侧,另一端连通至电磁阀8。
[0029] 如图2所示,内锅5锅口外侧设有一圈开口向上的环周凹槽501,环周凹槽501的内外侧壁为竖直的。
[0030] 如图3所示,密封圈6包括上唇片601和下唇片602,下唇片602为竖直环形圈。
[0031] 如图2、图3和图4所示,密封圈6上唇片601贴合内盖3内侧并固定在内盖3上;内盖3扣合时下唇片602伸入环周凹槽501内,且下唇片602与环周凹槽501的内外侧壁间隙配合。
[0032] 本实施例中的电压力锅在加热烹饪时和市面上现有的电压力锅原理相同,增加的软管7、气用电磁阀8、微型真空泵9并未破坏电压力锅的密封性能和其它安全防护装置的保护作用。当加热烹饪时,气用电磁阀8处于关闭状态,即软管7为封堵状态,锅内压力不会从软管7处泄压,同时气用电磁阀对微型真空泵9起到保护作用;锅内压力变大使密封圈6下唇片602紧贴内锅5之环周凹槽501的外侧壁,使锅内处于密封状态;当锅内压力过大导致内锅5下移,从而使密封圈6脱出环周凹槽501,即密封圈6与内锅5之间产生缝隙,高压蒸汽从缝隙喷出来进行泄压,因此本实施例中的密封圈6和内锅5的结构也没有破坏电压力锅原有的超压保护性能。当锅内有剩余食物需要保鲜时,盖上锅盖,启动抽气操作,抽出锅内的残留空气,同时锅内压力变小,外界压力使密封圈6之下唇片602紧贴内锅5之环周凹槽501的内侧壁,使锅内处于密封状态,外界空气无法进入,达到剩余食物长时间保鲜的目的,无需用户将剩余食物倒出另行保鲜,大大方便了用户的使用。
[0033] 本实施例中的电压力锅还包括控制电路和操作按键,内盖3上安装有用于检测内锅5里面气体压力的压力传感器10,操作按键、内部压力传感器10均与控制电路连接。
[0034]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保鲜的电压力锅的抽气控制方法:
[0035] 首先通过操作按键设定预设间隔时间N为60,预设次数H为5,然后进入如下步骤;
[0036] S01、先等待内定初次等待时间Y分钟后执行步骤S1;
[0037] S1、压力传感器10检测内锅5里的压力值为P千帕;
[0038] S2、将步骤S1中检测到的压力值与101千帕通过控制电路进行减法运算得出差值,差值的绝对值如果小于内定差值K千帕则启动气用电磁阀8和微型真空泵9进行抽气,抽气运行内定首次运行时间M分钟后停止,执行步骤S3;
[0039] 差值的绝对值如果大于或者等于内定差值K千帕则不启动气用电磁阀8和微型真空泵9并等待内定等待时间X分钟后再依次执行步骤S1和S2;
[0040] S3、经过预设间隔时间N分钟后,气用电磁阀8和微型真空泵9再次运行内定循环运行时间Q分钟后停止并记录运行次数R;
[0041] S4、当步骤S3中的R等于预设次数H时断开气用电磁阀8和微型真空泵9的电路,然后使R归零。
[0042] 其中内定初次等待时间Y为20,内定差值K为2,内定首次运行时间M为4,内定等待时间X为20,内定循环运行时间Q为2。
[0043] 首次运行气用电磁阀8和微型真空泵9时内锅5里的压力等于或者略高于环境压力,为此抽气运行的时间较长才能达到负压效果,再次进行抽气时内锅5里的压力已经为负压,所以可以运行较短时间就可以继续降低内锅5里的压力。
[0044] 由于在大气环境下负压是有限的,高压理论上是无限的,所以负压密封不会像高压密封那样可以提供很大压力来使密封圈密封得很严实,如果想取得很好的负压密封效果需要一直进行抽气,但是这样就很消耗电能,有些得不偿失,为此本实施例开创了一种间断抽气的方法,既可以节省电能,又可以取得很好的抽气保鲜的效果。首先要检测锅里的压力并与标准大气压力101千帕进行比较,如果压力差值大,说明锅里的压力较大,食物和气体温度较高,此时进行抽气,食物里的水分会汽化出来使锅里的气压上升,可能会导致密封很快失效,同时也会使食物变干而影响口感。等压力差值较小时再间隔进行抽气,以尽量保持锅内负压状态,即保持锅内密封状态,避免外界空气进入。
[0045]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但本发明的设计构思并不局限于此,凡利用本发明构思对本发明做出的非实质性修改,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