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胎保持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480017482.X

文献号 : CN105073549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田畑泰彦

申请人 : 凯迩必系统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提供一种轮胎保持装置。该轮胎保持装置(A)包括:框架;及一对支承辊,其安装在该框架上,并能够装载轮胎,其中,上述框架被上下分割,包括:框架上部;框架下部,在框架下部安装上述一对支承辊;及连结构件,其用于将上述框架上部与上述框架下部以能拆装的方式连结起来,上述框架下部装载在转向架上。

权利要求 :

1.一种轮胎保持装置,其包括:

框架;及

一对支承辊,该一对支承辊安装在该框架上,并能够装载轮胎,其中,

上述框架被上下分割,包括:

框架上部;

框架下部,在框架下部安装上述一对支承辊;及连结构件,其用于将上述框架上部与上述框架下部以能拆装的方式连结起来,上述框架下部装载在转向架上,并且上述框架下部包括一对支柱构件,该一对支柱构件中的各支柱构件分别自上述一对支承辊的单侧的侧端部立起来,上述框架上部包括横架构件,该横架构件架设在上述一对支柱构件之间,上述连结构件包括第一连结构件和第二连结构件,上述第一连结构件设于一个上述支柱构件的上端部与上述横架构件的一侧端部之间,上述第二连结构件设于另一个上述支柱构件的上端部与上述横架构件的另一侧端部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保持装置,其中,该轮胎保持装置包括起重器,该起重器安装在上述框架下部与上述转向架之间,用于使上述框架下部升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保持装置,其中,上述第一连结构件和上述第二连结构件均包括:连结构件外凸部,其安装于上述横架构件;及连结构件内凹部,其安装于上述支柱构件,上述连结构件内凹部包括:纵孔,其沿铅垂方向形成且朝上侧开口;及横孔,其沿水平方向形成,上述连结构件外凸部包括:

导块,其固定于上述横架构件;

止挡件,其插入导块内,且该止挡件的顶端部能插入上述横孔或自上述横孔退出;及引导件,其自上述导块向下侧突出,并能插入上述纵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轮胎保持装置,其中,上述连结构件外凸部包括杆,该杆用于使上述止挡件的上述顶端部自上述导块突出或没入上述导块内,上述导块包括用于对上述杆进行引导的引导槽,上述引导槽包括:一对纵槽,该一对纵槽形成为上下方向上的长度较长,并且在上述导块的横向上排列;及横槽,其将上述纵槽的上端连接起来,上述杆以立在上述止挡件的侧面的状态被固定在上述止挡件的侧面,并且,上述杆贯穿上述引导槽并延伸到上述导块的外侧。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轮胎保持装置,其中,上述连结构件外凸部包括:弹簧,其用于对上述止挡件的上述顶端部向使上述顶端部自上述导块突出的方向施力;及柱塞,其用于抑制上述止挡件的上述顶端部自上述导块突出。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轮胎保持装置,其中,上述连结构件内凹部包括:

托架,其固定在上述支柱构件的上述上端部;及块状件,其以上端部自上述支柱构件突出的方式固定在上述支柱构件的、处于与上述轮胎保持装置的中心侧相反的一侧的侧面,上述纵孔形成在上述托架上,并且,上述横孔形成在上述块状件上。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轮胎保持装置,其中,上述第一连结构件的上述连结构件外凸部与上述第二连结构件的上述连结构件外凸部具有共同的结构,且配置为相对于上述轮胎保持装置的中心面呈镜面对称状,上述第一连结构件的上述连结构件内凹部与上述第二连结构件的上述连结构件内凹部具有共同的结构,且配置为相对于上述轮胎保持装置的上述中心面呈镜面对称状。

说明书 :

轮胎保持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对轮胎保持装置的改良。

背景技术

[0002] 在更换飞机轮胎的情况下,由于轮胎较大,因此,通常利用更换轮胎用的车辆。而且,在该更换轮胎用的车辆的载物台上搭载有起重机,利用起重机吊起保持有轮胎的轮胎保持装置,从而能够进行装卸、搬运、更换轮胎的作业等(例如参照JP2003-019918A)。
[0003] 轮胎保持装置包括框架、支承杆和一对支承辊。一对支承辊安装在框架上,用于从下侧支承轮胎。支承杆安装在框架上,用于支承轮胎的上部。
[0004] 而且,在框架上安装有勾挂构件,能够通过用起重机抓住勾挂构件来吊起轮胎保持装置。

发明内容

[0005] 然而,由于飞机机身的形状和结构的关系,根据机身种类的不同,可能无法使能保持轮胎的轮胎保持装置在被起重机吊起的状态下直接靠近机身。
[0006]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轮胎保持装置,该轮胎保持装置与以往的轮胎保持装置相比,能够增加可应对的机身种类。
[0007] 一种轮胎保持装置,其包括:轮胎保持装置框架;及一对支承辊,该一对支承辊安装在该框架上,并能够装载轮胎,其中,上述框架被上下分割,包括:框架上部;框架下部,在框架下部安装上述一对支承辊;及连结构件,其用于将上述框架上部与上述框架下部以能拆装的方式连结起来,上述框架下部装载在转向架上。

附图说明

[0008]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轮胎保持装置的主视图。
[0009]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轮胎保持装置的右视图。
[0010] 图3是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轮胎保持装置的旋转装置放大表示的纵剖视图。
[0011] 图4A是沿图4B中的Y方向观察所得到的俯视图。
[0012] 图4B是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轮胎保持装置的勾挂构件的一部分去掉来表示的右视图。
[0013] 图5是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轮胎保持装置的左侧的连结构件放大表示的纵剖视图,其表示的是使框架上部与框架下部分离后的状态。
[0014] 图6是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轮胎保持装置的左侧的连结构件放大表示的纵剖视图,其表示的是将框架上部与框架下部连结起来的状态。
[0015] 图7是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轮胎保持装置的左侧的连结构件放大表示的主视图,其表示的是使框架上部与框架下部分离后的状态。
[0016] 图8是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轮胎保持装置的左侧的连结构件放大表示的主视图,其表示的是将框架上部与框架下部连结起来的状态。
[0017] 图9是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轮胎保持装置的连结构件放大表示的纵剖视图,其表示的是使框架上部与框架下部分离后的状态。
[0018] 图10是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轮胎保持装置的连结构件放大表示的纵剖视图,其表示的是将框架上部与框架下部连结起来的状态。
[0019] 图11是表示比较例的轮胎保持装置的右视图。
[0020] 图12是表示比较例的轮胎保持装置的使用状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轮胎保持装置进行说明。在若干个附图中标注的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件或对应的部件。
[0022] 如图1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轮胎保持装置A包括框架1及一对支承辊2L、2R。一对支承辊2L、2R安装在框架1上,并能够装载轮胎W(图2)。
[0023] 而且,框架1被上下分割,框架1包括框架上部1A、框架下部1B及连结构件3L、3R(第一连结构件3L和第二连结构件3R)。在框架下部1B安装有一对支承辊2L、2R。连结构件3L、3R将框架上部1A与框架下部1B以能拆装的方式连结起来。而且,轮胎保持装置A的框架下部1B装载在转向架4上。
[0024] 如图1、图2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轮胎保持装置A能用于保持飞机轮胎等大型轮胎W,并进行搬运、更换轮胎W的作业。
[0025] 轮胎保持装置A包括:框架1;及一对支承辊2L、2R,该一对支承辊安装在该框架1上,因此,能够将轮胎W装载在两根支承辊2L、2R上。而且,轮胎保持装置A包括支承杆5,该支承杆5与支承辊2L、2R同样地安装在框架1上,其用于支承轮胎W的上部,防止轮胎W从支承辊2L、2R上掉下来。
[0026] 下面,从被装载在支承辊2L、2R上的轮胎侧观察,将左侧设为轮胎保持装置A的“左侧”,将右侧设为轮胎保持装置A的“右侧”,将轮胎侧设为轮胎保持装置A的“前侧”,将与轮胎侧相反的一侧设为轮胎保持装置A的“后侧”。
[0027] 而且,第一实施方式的轮胎保持装置A包括:转向架4、起重器6、旋转装置7L、7R、高度调整装置8、上部板80、保持构件81及勾挂构件9。转向架4装载有能被上下分割的框架1的下侧部分即框架下部1B。起重器6安装在转向架4与框架下部1B之间,其用于使框架下部1B升降。旋转装置7L、7R用于使支承辊2L、2R旋转。高度调整装置8安装在能被上下分隔的框架1的上侧部分即框架上部1A,其用于调整支承杆5的高度。上部板80固定在该高度调整 装置
8的上端。保持构件81固定在高度调整装置8的侧面靠上部,其用于保持支承杆5。勾挂构件9固定在上部板80的上表面。
[0028] 能装载轮胎W的支承辊2L、2R排列在左右两侧且以大致平行的方式配置。各支承辊2L、2R形成为圆柱状,并在框架1的前侧大致水平地延伸。轮胎W以一侧面朝向框架1立起来的状态装载在支承辊2L、2R上。各支承辊2L、2R沿着轴线方向抵接于轮胎W的外周面的下侧,从下侧支承轮胎W。
[0029] 如图2所示,用于支承轮胎W上部的支承杆5包括棒状的滑动部50、支承部51及把手部52。支承部51自滑动部50的一侧端部向下侧延伸。把手部52自滑动部50的另一侧端部向下侧延伸。支承部51配置在前侧,把手部52配置在后侧。而且,装载在一对支承辊2L、2R上的轮胎W欲倒向后侧时,能够被框架1阻止。因此,能够通过将支承杆5的支承部51配置在轮胎W的前侧,来防止轮胎W倒向前侧、从支承辊2L、2R上掉下来。
[0030] 如上所述,框架1包括:框架上部1A;框架下部1B,在框架下部1B安装有一对支承辊2L、2R;及连结构件3L、3R,其用于将框架上部1A以能拆装的方式连结于框架下部1B。支承杆
5安装在框架上部1A。
[0031] 而且,如图1所示,框架下部1B包括:支柱构件10L、10R,上侧架设构件11,下侧架设构件12,把手13、13,及勾挂部14、14。支柱构件10L自左侧的支承辊2L的后侧端部立起来。支柱构件10R自右侧的支承辊2R的后侧端部立起来。上侧架设构件11将支柱构件10L、10R的上部连接起来。下侧架设构件12将支柱构件10L、10R的下部连起来。把手13、13自各支柱构件10L、10R向外侧沿水平方向延伸。勾挂部14、14自各支柱构件10L、10R向外侧突出。
[0032] 而且,左右两侧的支柱构件10L、10R配置为相对于轮胎保持装置A的中心面a1呈镜面对称状(镜像对称状)。各支柱构件10L、10R的上端部10a均形成为筒状。
[0033] 而且,框架下部1B的左侧的支柱构件10L的下部与下侧架设构件12之间利用旋转装置7L连接起来,框架下部1B的右侧的支柱构件10R的下部与下侧架设构件12之间利用旋转装置7R连接起来,旋转装置7L用于使左侧的支承辊2L旋转,旋转装置7R用于使右侧的支承辊2R旋转。该旋转装置7L、7R具有共同的结构。如图3所示,旋转装置7L、7R均包括:壳体70、下侧轴承71、下侧链轮72、上侧轴承74、上侧链轮75及链76。壳体70固定于框架下部1B。
下侧轴承71被壳体70保持,且以支承辊2L、2R的轴2a能自由旋转的方式对支承辊2L、2R的轴
2a进行轴支承。下侧链轮72安装在支承辊2L、2R的轴2a的外周。上侧轴承74被壳体70保持,并且以手轮73的轴73a能自由旋转的方式对手轮73的轴73a进行轴支承。上侧链轮75安装在手轮73的轴73a的外周。链76用于将上侧链轮75的旋转动作传递给下侧链轮72。手轮73配置在比支承辊2L、2R靠上侧的位置。通过旋转手轮73使支承辊2L、2R旋转,从而能够调整被装载在支承辊2L、2R上的轮胎W(图2)的旋转角度。
[0034] 如图1所示,框架下部1B装载在转向架4上,并且,在转向架4与框架下部1B的下侧架设构件12之间安装有起重器6。支承辊2L、2R及旋转装置7L、7R安装在框架下部1B。因此,能够通过利用起重器6驱动下侧架设构件12,使框架下部1B、支承辊2L、2R及旋转装置7L、7R一体地升降。而且,如图2所示,转向架4包括:载物台部40,其用于装载框架下部1B及起重器6;及多个万向轮41,它们安装在载物台部40的下侧。
[0035] 如图1所示,与框架下部1B一起构成框架1的框架上部1A包括横架构件15,该横架构件15形成为柱状,且架设在支柱构件10L、10R之间。横架构件15在左右方向上大致水平地延伸。而且,横架构件15的两端部15a、15b均形成为筒状。
[0036] 高度调整装置8以立起的状态固定在横架构件15的中央部。在高度调整装置8的上端固定有上部板80,在高度调整装置8的侧面靠上部固定有保持构 件81。而且,在保持构件81保持有支承杆5。
[0037]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未详细地对高度调整装置8进行图示,高度调整装置8包括:三个箱状的外壳,它们构成了伸缩式的结构;丝杠进给机构,其被收纳在该外壳内;及手轮82,其用于驱动该丝杠进给机构。而且,通过旋转手轮82来使高度调整装置8伸缩,调整支承杆5的高度,从而能够改变支承辊2L、2R与支承杆5之间的距离。
[0038] 保持构件81以支承杆5能在前后方向上滑动的方式保持支承杆5。能够通过抓住支承杆5的把手部52并推拉支承杆5,来改变框架1与支承部51之间的距离。
[0039] 而且,在安装于高度调整装置8上端面的上部板80的上表面固定有勾挂构件9。能够通过将未图示的起重机的挂钩勾挂在勾挂构件9上,来利用起重机吊起框架上部1A。在框架上部1A连结于框架下部1B的情况下,能够利用起重机将框架1连同转向架4一起吊起来。
[0040] 如图4A和图4B所示,勾挂构件9包括连结板90、勾挂轴91及凸缘92。连结板90被螺栓固定于上部板80。勾挂轴91立在连结板90的中心部。凸缘92固定在勾挂轴91的上部且向勾挂轴91的外周侧伸出。将未图示的起重机的挂钩伸到连结板90与凸缘92之间,并利用该挂钩夹持勾挂轴91。而且,形成在连结板90上的螺栓插入用的孔90a为前后方向上的长度较长的长孔。因此,能够沿前后方向调整勾挂构件9相对于上部板80的位置。
[0041] 如图1所示,用于将框架上部1A以能拆装的方式连结于框架下部1B的连结构件3L、3R(第一连结构件3L和第二连结构件3R)分别设于左侧的支柱构件10L的上端部10a与横架构件15的左侧端部15a之间、右侧的支柱构件10R的上端部10a与横架构件15的右侧端部15b之间。而且,左右的连结构件3L、3R均包括:连结构件外凸部3A,其安装于横架构件15;及连结构件内凹部3B,其安装于支柱构件10L、10R。各连结构件3L、3R的连结构件外凸部3A 具有共同的结构。各连结构件3L、3R的连结构件内凹部3B具有共同的结构。连结构件3L的连结构件外凸部3A与连结构件3R的连结构件外凸部3A配置为相对于轮胎保持装置A的中心面a1呈镜面对称状。连结构件3L的连结构件内凹部3B与连结构件3R的连结构件内凹部3B配置为相对于轮胎保持装置A的中心面a1呈镜面对称状。
[0042] 如图5所示,左侧的连结构件3L的连结构件内凹部3B包括托架30和块状件31。托架30固定于左侧的支柱构件10L的上端部10a。块状件31固定在支柱构件10L的左侧(与轮胎保持装置A的中心侧相反的一侧)的侧面,且其上端部31a自支柱构件10L向上侧突出。
[0043] 而且,托架30从上侧插入左侧的支柱构件10L的上端部10a并固定于支柱构件10L。在托架30形成有自托架30的上端沿铅垂方向延伸的纵孔30a。该纵孔30a形成为圆锥状,且随着朝向下侧去而截面逐渐变小。
[0044] 块状件31包括:主体部31b,其固定于左侧的支柱构件10L;及上端部31a,其自主体部31b向上侧延伸,并自支柱构件10L向上侧突出。在上端部31a的右侧(靠轮胎保持装置A的中心侧)的端部形成有自上端部31a的右侧的端部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横孔31c。
[0045] 左侧的连结构件3L的连结构件外凸部3A包括:导块32、止挡件33、引导件34、杆35、弹簧36及柱塞37。导块32固定于横架构件15的左侧(与轮胎保持装置A的中心侧相反的一侧)端部15a。止挡件33插入该导块32内,其顶端部33a能插入横孔31c或自横孔31c退出。引导件34自导块32向下侧突出,并能插入纵孔30a。杆35用于使止挡件33的顶端部33a自导块32突出或没入导块32内。弹簧36用于对止挡件33的顶端部33a向使顶端部33a自导块32突出的方向施力。柱塞37用于抑制止挡件33的顶端部33a自导块32突出。
[0046] 导块32包括连结部32a和主体部32b。连结部32a从左侧插入横架构件15的左侧端部15a并固定于横架构件15。主体部32b自连结部32a向左侧延伸, 并自横架构件15突出。而且,该导块32的主体部32b形成为有底筒状,且具有空心部32c,并朝左侧开口。
[0047] 插入导块32内的止挡件33是从左侧插入导块32的主体部32b的棒状构件。止挡件33包括:主干部33b、输入部33c、顶端部33a及环状的卡合槽33d。主干部33b与导块32的内周面相接触且能够在导块32的内周面滑动。输入部33c在该主干部33b的右侧位置分成了前侧的输入部和后侧的输入部并延伸(仅图示了后侧的输入部33c,省略了前侧的输入部)。顶端部33a自主干部33b向左侧延伸。环状的卡合槽33d沿着周向形成在主干部33b与顶端部33a之间的交界处。止挡件33从输入部侧插入导块32内。
[0048] 自导块32向下侧突出并能插入纵孔30a的引导件34的外周以与纵孔30a相匹配的方式倾斜,该引导件34形成为圆锥状。随着从靠导块侧的上端朝向下端去,引导件34的截面逐渐变小。
[0049] 而且,用于使止挡件33的顶端部33a自导块32突出的杆35以能旋转的方式被销38轴支承于导块32。杆35包括驱动部35a和把手部35b。驱动部35a在销38与输入部33c之间延伸。把手部35b安装在自销38向导块32外侧延伸的部分的顶端。而且,在驱动部35a的顶端侧形成有长孔,架设在驱动部35a的顶端侧和输入部33c之间的销39贯穿该长孔。
[0050] 在导块32安装有销38,该销38以杆35能旋转的方式轴支承杆35。在止挡件33安装有销39,该销39能贯穿形成在杆35的驱动部35a的长孔,且销39能够在驱动部35a的长孔内移动。由此,能够允许驱动部35a旋转,且销39能够与止挡件33一起在导块32内移动。
[0051] 用于对止挡件33的顶端部33a向使顶端部33a自导块32突出的方向施力的弹簧36以被压缩的状态收纳在导块32内,并且弹簧36抵接于止挡件33的右侧端部。
[0052] 用于抑制止挡件33的顶端部33a自导块32突出的柱塞37为众所周知的结 构,因此未详细地图示。柱塞37包括:空心的壳体37a;卡合部37b,其以能自该壳体37a突出或没入壳体37a内的方式插入该壳体37a内;及弹簧(未图示),其用于对该卡合部37b向退出方向施力。而且,柱塞37螺纹接合于导块32,并使卡合部37b向导块32的空心部32c突出。如图5所示,当柱塞37的卡合部37b卡在止挡件33的卡合槽33d中而处于卡合状态时,柱塞37抑制止挡件33的顶端部33a自导块32突出。而且,卡合部37b形成为球状,并且,卡合槽33d的截面形成为字母V状。当将杆35的把手部35b推倒时,卡合部37b自卡合槽33d滑出来,从而将卡合状态解除。
[0053] 另一方面,如上所述,右侧的连结构件3R具有与左侧的连结构件3L共同的结构。左侧的连结构件3L与右侧的连结构件3R配置为相对于轮胎保持装置A的中心面a1呈镜面对称状。左右两侧的连结构件3L、3R的连结构件内凹部3B的纵孔30a与横孔31c配置成呈字母L状并且朝内侧开口。连结构件3L的连结构件内凹部3B的横孔31c的开口以面朝连结构件3R的连结构件内凹部3B的横孔31c的开口的方式配置。而且,左右两侧的连结构件3L、3R的连结构件外凸部3A的止挡件33以背对背的方式地配置。
[0054] 接着,对第一实施方式的轮胎保持装置A的连结构件3L、3R的动作进行说明。
[0055] 当欲将框架上部1A连结于框架下部1B时,如图5所示,拉起左右两侧的连结构件3L、3R的杆35的把手部35b,将杆35抬起来。由此,驱动部35a向轮胎保持装置A的中心侧(左侧的连结构件3L的驱动部35a绕逆时针、右侧的连结构件3R的驱动部35a绕顺时针)旋转。因此,止挡件33的顶端部33a被收纳在导块32内。在顶端部33a被收纳起来之后,止挡件33被弹簧36向自导块32退出的方向施力,但是,由于柱塞37的卡合部37b卡合在止挡件33的卡合槽
33d中,因此,能够维持止挡件33的顶端部33a被收纳在导块32内的状态。
[0056] 接着,将左右两侧的连结构件3L、3R的引导件34从上侧插入托架30的 纵孔30a。由此,框架上部1A能够被框架下部1B支承,并且,止挡件33的顶端部33a与块状件31的横孔31c相对。
[0057] 接着,以下压杆35的把手部35b的方式对杆35的把手部35b施力,此时,柱塞37的卡合部37b从止挡件33的卡合槽33d中滑出,从而将柱塞37与止挡件33相卡合的状态解除。然后,如图6中的实线所示,将杆35推倒,使驱动部35a向与轮胎保持装置A的中心侧相反的一侧(左侧的连结构件3L的驱动部35a向顺时针、右侧的连结构件3R的驱动部35a向逆时针)旋转,此时,止挡件33的顶端部33a自导块32突出,并插入横孔31c。
[0058] 由此,将框架上部1A与框架下部1B连结起来。而且,在该状态下,即使吊起框架上部1A,由于在横孔31c内插入有止挡件33的顶端部33a,因此,框架上部1A与框架下部1B之间连结也不会解除,能够维持连结的状态。
[0059] 另一方面,当欲将框架上部1A与框架下部1B之间的连结解除、并使它们分离时,如图6中的双点划线所示,拉起杆35的把手部35b,将杆35抬起来。由此,止挡件33的顶端部33a被收纳在导块32内,并且,柱塞37的卡合部37b卡合于止挡件33的卡合槽33d。由此,能够维持止挡件33的顶端部33a被收纳在导块32内的状态,因此,只要抬起框架上部1A,就能够将引导件34从纵孔30a中拔出,使框架上部1A与框架下部1B分离。
[0060] 接着,使用比较例对第一实施方式的轮胎保持装置A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0061] 如图11、图12所示,比较例的轮胎保持装置包括框架100、支承杆500及一对支承辊200。一对支承辊200安装在框架100上,用于从下侧支承轮胎W。支承杆500安装在框架100上,用于支承轮胎W的上部。而且,在框架100上安装有勾挂构件900。通过利用起重机K抓住勾挂构件900,能够吊起轮胎保持装置。
[0062] 第一实施方式的轮胎保持装置A与比较例同样地包括:框架1;及一对支 承辊2L、2R,其安装在该框架1上,并能够装载轮胎W(图2)。
[0063] 但是,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框架1被上下分割。框架1包括:框架上部1A;框架下部1B,其在框架下部1B安装有一对支承辊2L、2R;及连结构件3L、3R,它们用于将框架上部1A与框架下部1B以能拆装的方式连结起来。而且,轮胎保持装置A的框架下部1B装载在转向架4上。
[0064] 即,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能够将框架1分解成框架上部1A和框架下部1B,并且,框架下部1B装载在转向架4上。因此,在没有用起重机吊起的情况下,仅利用框架下部1B就能够搬运轮胎W。
[0065] 因而,轮胎保持装置A在支承辊2L、2R上装载有轮胎W的状态下也能够靠近以往技术的轮胎保持装置无法靠近的飞机机身。因而,与以往相比,轮胎保持装置A能够增加能应对的机身种类。
[0066] 而且,第一实施方式的轮胎保持装置A包括起重器6,该起重器6安装在框架下部1B与转向架4之间,用于使框架下部1B升降。
[0067] 因而,能够利用起重器6使支承辊2L、2R与框架下部1B一起升降,从而能够进行更换轮胎W的作业。特别是在仅利用框架下部1B搬运轮胎W的情况下,能够适当地进行对轮胎W的更换作业。
[0068] 而且,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框架下部1B包括支柱构件10L、10R,该支柱构件10L、10R分别自两根支承辊2L、2R的后侧(单侧)的端部立起。而且,框架上部1A包括横架构件15,该横架构件15架设在支柱构件10L、10R之间。而且,连结构件3L设于左侧(一侧)的支柱构件10L的上端部10a与横架构件15的左侧端部15a之间。连结构件3R设于右侧(另一侧)的支柱构件10R的上端部10a与横架构件15的右侧端部15b之间。
[0069] 因而,在像第一实施方式那样,在框架下部1B的一对支柱构件10L、10R安装有把手13的情况下,使用者除了能够通过抓住支柱构件10L、10R来移动框架下部1B之外,还能够通过抓住安装于支柱构件10L、10R的把手13来移 动框架下部1B。而且,在仅利用框架下部1B搬运轮胎W的情况下,通过将未图示的带的端部固定于勾挂部14,能够利用该带抑制轮胎W倾倒。因而,在仅利用框架下部1B搬运轮胎W的情况下,也能够获得良好的作业效率。
[0070] 在框架上部1A的横架构件15安装有高度调整装置8和支承杆5,因此上侧体积较大。但是,能够通过将框架上部1A拆下来而使轮胎保持装置A小型化,即使在较窄的空间也能够容易地搬运轮胎W。
[0071] 而且,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各连结构件3L、3R均包括:连结构件外凸部3A,其安装于横架构件15;及连结构件内凹部3B,其安装于支柱构件10L、10R。
[0072] 连结构件内凹部3B包括:纵孔30a,其沿铅垂方向形成且朝上侧开口;及横孔31c,其沿水平方向形成。连结构件外凸部3A包括导块32、止挡件33及引导件34。导块32固定于横架构件15。止挡件33插入该导块32内,且止挡件33的顶端部33a能插入横孔31c或自横孔31c退出。引导件34自导块32向下侧突出,并能插入纵孔30a。
[0073] 因而,在将引导件34插入纵孔30a、并以止挡件33的顶端部33a与横孔31a相对的方式进行定位之后,使止挡件33的顶端部33a插入横孔31c。因此,能够容易地将安装有连结构件外凸部3A的框架上部1A牢固地连结在安装有连结构件内凹部3B的框架下部1B。
[0074] 而且,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连结构件外凸部3A包括弹簧36和柱塞37。弹簧36用于对止挡件33的顶端部33a向使顶端部33a自导块32突出的方向施力。柱塞37用于抑制止挡件33的顶端部33a自导块32突出。
[0075] 因而,能够利用弹簧36抑制框架上部1A与框架下部1B之间的连结被解除。而且,能够利用柱塞37抑制止挡件33的顶端部33a自导块32突出。因此,只要不对杆35进行操作,就能够防止止挡件33的顶端部33a自导块32突出,从而能够防止框架上部1A与框架下部1B连结起来。因而,能够容易地进行 解除连结的作业(使框架上部1A与框架下部1B分离的作业)。
[0076] 而且,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连结构件内凹部3B包括托架30和块状件31。托架30固定于支柱构件10L、10R的上端部10a。块状件31以其上端部31a自支柱构件10L、10R突出的方式固定在支柱构件10L、10R的、处于与轮胎保持装置A的中心侧相反的一侧(左侧的连结构件3L的块状件31位于左侧、右侧的连结构件3R的块状件31位于右侧)的侧面。纵孔30a形成在托架30上,横孔31c形成在块状件31上。
[0077] 因而,只要将形成有纵孔30a的托架30和形成有横孔31c的块状件31安装于支柱构件10L、10R即可。与直接在支柱构件10L、10R形成纵孔30a、横孔31c的情况相比,能够容易加工纵孔30a、横孔31c。而且,能够简化支柱构件10L、10R的结构。
[0078] 而且,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连结构件3L(第一连结构件)的连结构件外凸部3A与连结构件3R(第二连结构件)的连结构件外凸部3A具有共同的结构,且配置为相对于轮胎保持装置A的中心面a1呈镜面对称状。连结构件3L(第一连结构件)的连结构件内凹部3B与连结构件3R(第二连结构件)的连结构件内凹部3B具有共同的结构,且配置为相对于轮胎保持装置A的中心面a1呈镜面对称状。
[0079] 因而,在像第一实施方式那样、设有多个连结构件3L、3R的情况下,能够减少构成多个连结构件3L、3R的零件的种类,并且,能够简化将框架上部1A与框架下部1B连结起来的作业以及解除连结的作业。
[0080] 而且,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纵孔30a形成为圆锥状,且随着朝向下侧去而截面逐渐变小。而且,引导件34的外周以与纵孔30a相匹配的方式倾斜,该引导件34形成为圆锥状。
[0081] 因而,能够容易地将引导件34插入纵孔30a。而且,能够通过将引导件34插入纵孔30a,来容易地对准止挡件33与横孔31c的位置。
[0082] 而且,第一实施方式的轮胎保持装置A包括:支承杆5,其用于支承轮胎W的上部;及保持构件81,其用于以该支承杆5能在前后方向上滑动的方式保持该支承杆5。
[0083] 因而,能够改变用于支承轮胎W的支承杆5的支承部51与框架1之间的距离,从而能够利用同一个轮胎保持装置A保持轮胎宽度(轴线方向上的长度)不同的各种轮胎W。
[0084] 而且,第一实施方式的轮胎保持装置A包括高度调整装置8,该高度调整装置8安装在框架上部1A上,用于改变支承杆5的高度。
[0085] 因而,能够改变用于支承轮胎W的支承杆5与支承辊2L、2R之间的距离,从而能够用同一个轮胎保持装置A保持外径不同的各种轮胎W。
[0086] 而且,第一实施方式的轮胎保持装置A包括:上部板80,其固定在高度调整装置8的上端;及勾挂构件9,其固定在该上部板80的上表面。该勾挂构件9包括连结板90,该连结板90被螺栓固定于上部板80。形成在连结板90上的螺栓插入用的孔90a为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较长的长孔。
[0087] 因而,能够沿前后方向调整勾挂构件9相对于上部板80的位置。因而,在利用起重机吊起轮胎保持装置A的情况下,能够进行调整以使支承辊2L、2R处于水平。
[0088] 而且,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支承辊2L、2R借助旋转装置7L、7R安装于框架下部1B。旋转装置7L、7R均包括:壳体70、下侧轴承71、下侧链轮72、上侧轴承74、上侧链轮75及链76。壳体70固定于框架下部1B。下侧轴承71被该壳体70保持,且以支承辊2L、2R的轴2a能自由旋转的方式对支承辊2L、2R的轴2a进行轴支承。下侧链轮72安装在支承辊2L、2R的轴2a的外周。上侧轴承74被壳体70保持,并且以手轮73的轴73a能自由旋转的方式对手轮73的轴73a进行轴支承。上侧链轮75安装在手轮73的轴73a的外周。链76用于将上侧链轮75的旋转动作传递给下侧链轮72。手轮73配置在比支承辊2L、2R 靠上侧的位置。
[0089] 因而,即使支承辊2L、2R的位置较低,也能够将手轮73的位置维持在比转向架4靠上侧的位置,从而能够避免手轮73与转向架4互相干扰。
[0090] 接着,参照图7、图8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轮胎保持装置A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在本变形例的轮胎保持装置中,对第一实施方式的连结构件3L、3R的连结构件外凸部3A的局部结构进行了更改。其他结构及其作用效果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可参照第一实施方式的说明及图1~图6。而且,在本变形例中,左右两侧的连结构件3L、3R的连结构件外凸部3C也具有共同的结构,且也配置为相对于轮胎保持装置的中心面a1呈镜面对称状。左右两侧的连结构件3L、3R的连结构件内凹部3B也具有共同的结构,且也配置为相对于轮胎保持装置的中心面a1呈镜面对称状。因而,下面仅对左侧的连结构件3L的连结构件外凸部3C的结构详细地进行说明。
[0091] 本变形例的连结构件外凸部3C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包括:导块32、止挡件33、引导件34及杆35。导块32固定于横架构件15的左侧端部15a。止挡件33插入导块32内,且其顶端部33a能插入连结构件内凹部3B的横孔31c或自该横孔31c退出。引导件34自导块32向下侧突出,并能插入连结构件内凹部3B的纵孔30a。杆35用于使止挡件33的顶端部33a自导块32突出或没入导块32内。但是,本变形例不包括弹簧36和柱塞37,在这一方面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
[0092] 而且,导块32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包括:连结部32a(未图示);主体部32b,其具有空心部32c,且形成为有底筒状。导块32在侧部形成有用于对杆35进行引导的引导槽32d。该引导槽32d包括横槽32g和一对纵槽32e、32f。一对纵槽32e、32f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较长,沿着导块32的周向形成,并且在导块32的轴线方向(横向)上排列。横槽32g将上述纵槽
32e、32f的上端连接起来。靠轮胎保持装置A的中心侧的纵槽32e的下端稍微向左侧突出。
[0093] 插入导块32内的止挡件33为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从左侧插入导块32的主体部32b的棒状构件。止挡件33包括:主干部33b,其与导块32的内周面相接触且能够在导块32的内周面滑动;及顶端部33a,其自该主干部33b向与轮胎保持装置A的中心侧相反的一侧延伸。止挡件33从主干部侧插入导块32内。
[0094] 而且,自导块32向下侧突出并能插入连结构件内凹部3B的纵孔30a内的引导件34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外周以与纵孔30a相匹配的方式倾斜,该引导件34形成为圆锥状。随着从靠导块侧的上端朝向下端去,引导件34的截面逐渐变小。
[0095] 而且,用于使止挡件33的顶端部33a自导块32突出或没入导块32内的杆35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其以立在止挡件33的主干部33b的侧面的状态被固定在主干部33b的侧面。杆35包括:杆部35c,其贯穿引导槽32d并延伸到导块32的外侧;及把手部35d,其安装在该杆部35c的顶端。
[0096] 在杆35配置在靠轮胎保持装置A的中心侧的引导槽32e中的状态下,将引导件34从上侧插入连结构件内凹部3B的纵孔30a。此时,框架上部1A被框架下部1B支承,并且,止挡件33的顶端部33a与块状件31的横孔31c相对。接着,如图8所示,操作杆35而将杆35配置在处于与轮胎保持装置A的中心侧相反的一侧的纵槽32f中。此时,止挡件33与杆35一起向远离轮胎保持装置A的中心的方向移动,从而止挡件33的顶端部33a插入连结构件内凹部3B的横孔31c,因此,将框架上部1A与框架下部1B连结起来。另外,在将杆35挪到处于与轮胎保持装置A的中心侧相反的一侧的纵槽32f的下端的情况下,杆35在左右方向上的移动被导块32限制。在该情况下,框架上部1A与框架下部1B之间的连结不会被解除,能够维持连结的状态。
[0097] 即,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将引导件34插入纵孔30a,并以止挡件33的顶端部33a与横孔31a相对的方式进行定位。之后,通过使止挡件33的顶端部 33a插入横孔31c,从而能够容易地将安装有连结构件外凸部3C的框架上部1A牢固地连结在安装有连结构件内凹部3B的框架下部1B。
[0098] 而且,在本变形例中,连结构件外凸部3C包括杆35,该杆35用于使止挡件33的顶端部33a自导块32突出或没入导块32内。在导块32形成有用于对杆35进行引导的引导槽32d。而且,该引导槽32d包括横槽32g和一对纵槽32e、32f。一对纵槽32e、32f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较长,并且在导块32的横向上排列。横槽32g将上述纵槽32e、32f的上端连接起来。而且,杆35以立在止挡件33的侧面的状态被固定于止挡件33的侧面,并且杆35贯穿引导槽32d并延伸到导块32的外侧。
[0099] 只要将杆35挪到纵槽32e的下侧,就能够维持将止挡件33的顶端部33a收纳在导块32内的状态,只要将杆35挪到纵槽32f的下侧,就能够维持使止挡件33的顶端部33a自导块
32突出的状态。因而,能够简化连结构件外凸部3C的结构。
[0100] 接着,参照图9、图10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轮胎保持装置进行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轮胎保持装置仅在连结构件的结构方面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因而,下面主要对第二实施方式的轮胎保持装置的连结构件300L、300R的结构、动作及作用效果进行说明。而且,其他结构及其作用效果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可参照第一实施方式的说明及图1~图6。
[0101] 第二实施方式的连结构件300L、300R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分别设于左侧的支柱构件10L的上端部10a与横架构件15的左侧端部15a之间、右侧的支柱构件10R的上端部10a与横架构件15的右侧端部15b之间。而且,左右两侧的连结构件300L、300R均包括:连结构件内凹部300A,其安装于横架构件15;及连结构件外凸部300B,其安装于支柱构件10L、10R。连结构件300L的连结构件内凹部300A与连结构件300R的连结构件内凹部300A具有共同的结构。连结构件300L的连结构件外凸部300B与连结构件300R的连结构件外凸部300B具有共同的结构。
[0102] 如图9所示,各连结构件300L、300R的连结构件内凹部300A包括壳体301、销302、弹簧303及杆304。壳体301固定在横架构件15的处于与轮胎保持装置A的中心侧相反的一侧(左侧的连结构件300L的壳体301位于左侧、右侧的连结构件300R的壳体301位于右侧)的端部。销302安装于该壳体301,其顶端部302a能自壳体301突出或没入壳体301内。弹簧303用于对该销302的顶端部302a向使顶端部302a退出壳体301的方向施力。杆304能够抑制销302的顶端部302a插入壳体301内。
[0103] 壳体301包括:盖部301a;及筒状的主体部301b,其自该盖部301a的外周缘向下侧延伸。壳体301形成为有顶筒状,在主体部301b的内侧形成有空心部301c。
[0104] 盖部301a的下表面的中央部凹陷而形成了纵孔301d,纵孔301d与空心部301c相连。在盖部301a的下侧外周部的前侧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倾斜的倾斜面301e。倾斜面301e的上端部与盖部301a的前侧面相连。
[0105] 壳体301的主体部301b朝前侧和下侧开口。壳体301的主体部301b的轴线方向上的中央部301f向内侧伸出,因此,形成在主体部301b内侧的空心部301c具有缩窄部。因而,空心部301c的前侧的开口在轴线方向上的中央部具有缩窄部。
[0106] 能使顶端部302a插入壳体301内或自壳体301退出的销302贯穿盖部301a的中央部。销302包括:顶端部302a,其能插入纵孔301d或自纵孔301d退出;及突出部302b,其与该顶端部302a的上侧相连,并自壳体301向外侧突出。而且,外壳305配置在该突出部302b的外周,并安装于突出部302b。延伸片306自突出部302b向后侧延伸,并安装于突出部302b。
[0107] 用于对销302的顶端部302a向使顶端部302a退出壳体301的方向施力的弹簧303安装在盖部301a的上表面与外壳305之间。
[0108] 而且,能够抑制销302的顶端部302a插入壳体301内的杆304包括:一对把持片304a(仅图示了一个把持片304a,省略了另一个把持片的图示);及支承片304b,其架设在把持片304a之间。杆304形成为从前侧或从后侧观察呈日文假名コ字状。把持片304a夹持壳体301的盖部301a的靠后侧部分,并且,各把持片304a的顶端以各把持片304a能旋转的方式连结于盖部301a。而且,当将把持片304a立起来时,支承片304b配置在盖部301a的上侧,当将把持片304a放倒时,支承片304b配置在盖部301a的后侧。而且,杆304构成为:当将持片304a立起来时,支承片304b与延伸片306相对。
[0109] 另一方面,各连结构件300L、300R的连结构件外凸部300B包括:导块307、止挡件308、弹簧309及螺栓310。导块307固定于支柱构件10L、10R的上端部10a。止挡件308插入该导块307内,且其顶端部308a能插入纵孔301d或自纵孔301d退出。弹簧309用于对该止挡件
308的顶端部308a向使顶端部308a自导块307突出的方向施力。螺栓310用于防止止挡件308转动。
[0110] 导块307包括连结部307a、下侧大径部307b、缩窄部307c及上侧大径部307d。连结部307a从上侧插入形成为筒状的支柱构件10L、10R的上端部10a并固定于支柱构件10L、10R。下侧大径部307b与该连结部307a的上侧相连,且下侧大径部307b的直径大于连结部
307a的直径。缩窄部307c与该下侧大径部307b的上侧相连,且缩窄部207c的直径小于下侧大径部307b的直径。上侧大径部307d与该缩窄部307c的上侧相连,且上侧大径部307d的直径大于缩窄部307c的直径。而且,导块307形成为有底筒状,且具有空心部307e,并朝上侧开口。
[0111] 止挡件308从上侧插入导块307内。止挡件308包括顶端部308a和筒状的主干部308b。顶端部308a从侧面观察时呈梯形。主干部308b与该顶端部308a的下侧相连。在主干部
308b的外周沿着轴线方向形成有槽308c,在主干部308b的内侧插入有杆构件311。而且,顶端部308a的上表面包括靠前侧配置 的水平面308d和自该水平面308d的后端向下倾斜的倾斜面308e。
[0112] 用于对止挡件308的顶端部308a向使顶端部308a自导块307突出的方向施力的弹簧309以被压缩的状态插入导块307内,并抵接于止挡件308的主干部308b的下端。
[0113] 用于防止止挡件308转动的螺栓310螺纹接合于导块307。螺栓310的顶端突出到导块307的空心部307e内,并且,配置在止挡件308的槽308c内。而且,螺栓310还具有防止止挡件308脱落的作用。
[0114] 接着,对第二实施方式的轮胎保持装置的连结构件300L、300R的动作进行说明。
[0115] 当欲将框架上部1A连结于框架下部1B时,如图9所示,使左右两侧的连结构件300L、300R的杆304的把持片304a维持立起的状态。由此,在延伸片306的下侧配置有杆304的支承片304b,从而能够防止销302的顶端部302a突出到纵孔301d内。
[0116] 接着,将壳体301水平地嵌入左右两侧的连结构件300L、300R的导块307的后侧。此时,止挡件308的倾斜面308e一边沿着盖部301a的倾斜面301e滑动一边与倾斜面301e相接触。而且,止挡件308的顶端部308a克服对止挡件308施力的弹簧309的作用力并没入导块307内。
[0117] 而且,如图9所示,当导块307完全插入壳体301的空心部301c内时,止挡件308和纵孔301d配置在同一轴线上。因此,止挡件308的顶端部308a在对止挡件308施力的弹簧309的作用力的作用下被从导块307推出并插入纵孔301d。
[0118] 因而,将框架上部1A与框架下部1B连结起来。而且,在该状态下,即使向后侧推框架上部1A,由于止挡件308被弹簧309施力,因此,能够维持止挡件308的顶端部308a插入纵孔301d的状态。而且,杆304能够防止销302的顶端部302a插入纵孔301d。因此,框架上部1A与框架下部1B之间的连结不 会解除,能够维持连结的状态。
[0119] 另一方面,当欲解除框架上部1A与框架下部1B之间的连结、并使它们分离时,首先,如图10中的双点划线所示,将杆304的把持片304a推倒,使支承片304b转到盖部301a的后侧。然后,克服对销302施力的弹簧303的作用力和对止挡件308施力的弹簧309的作用力将销302的顶端部302a按入纵孔301d,销302将止挡件308的顶端部308a按入导块307内。由此,能够将导块307从壳体301中向前侧拉出,能够使框架上部1A与框架下部1B分离。
[0120] 接着,对第二实施方式的轮胎保持装置具有连结构件300L、300R所产生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0121] 第二实施方式也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能够使框架1分解成框架上部1A和框架下部1B。而且,框架下部1B装载在转向架4上,因此,在没有用起重机吊起的情况下,仅利用框架下部1B也能够搬运轮胎W。
[0122] 因而,轮胎保持装置在支承辊2L、2R上装载有轮胎W的状态下也能够靠近以往技术的轮胎保持装置无法靠近的飞机机身。因而,与以往相比,轮胎保持装置能够增加能应对的机身种类。
[0123] 而且,第二实施方式也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将连结构件300L、300R分别设于左侧(一侧)的支柱构件10L的上端部10a与横架构件15的左侧端部15a之间、右侧(另一侧)的支柱构件10R的上端部10a与横架构件15的右侧(另一侧)端部15b之间。
[0124] 因而,在框架下部1B的一对支柱构件10L、10R安装有把手13的情况下,使用者除了能够通过抓住支柱构件10L、10R来移动框架下部1B之外,还能够通过抓住安装于支柱构件10L、10R的把手13来移动框架下部1B。而且,在仅利用框架下部1B搬运轮胎W的情况下,通过将未图示的带的端部固定于勾挂部14,能够利用该带抑制轮胎W倾倒。因而,在仅利用框架下部1B搬运轮胎W的情况下,也能够获得良好的作业效率。
[0125] 在框架上部1A的横架构件15安装有高度调整装置8和支承杆5,因此上侧体积较大。但是,能够通过将框架上部1A拆下来而使轮胎保持装置A小型化,即使在较窄的空间也能够容易地搬运轮胎W。
[0126] 而且,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各连结构件300L、300R均包括:连结构件内凹部300A,其安装于横架构件15;及连结构件外凸部300B,其安装于支柱构件10L、10R。
[0127] 连结构件内凹部300A包括壳体301,该壳体301固定在横架构件15的处于与轮胎保持装置A的中心侧相反的一侧(左侧的连结构件300L的壳体301固定在左侧、右侧的连结构件300R的壳体301固定在右侧)的端部。壳体301包括:盖部301a;及筒状的主体部301b,其自该盖部301a的外周缘向下侧延伸,壳体301形成为有顶筒状。而且,主体部301b在内侧具有空心部301c,并且,朝前侧和下侧开口。而且,在盖部301a的下侧中央部形成有与空心部301c相连的纵孔301d。
[0128] 另一方面,连结构件外凸部300B包括:导块307,其固定于支柱构件10L、10R的上端部10a;及止挡件308,其插入该导块307内,且其顶端部308a能插入纵孔301d或自纵孔301d退出。
[0129] 导块307能插入壳体301的空心部301c,止挡件308的顶端部308a能插入纵孔301d。因而,能够容易地将安装有连结构件内凹部300A的框架上部1A连接于安装有连结构件外凸部300B的框架下部1B。
[0130] 而且,仅通过水平地移动壳体301或导块307中的任一者,就能够将框架上部1A与框架下部1B连结起来,从而能够容易地进行连结操作。
[0131] 而且,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连结构件内凹部300A包括销302和杆304。销302安装于壳体301,该销302的顶端部302a能插入纵孔301d或自纵孔301d退出。杆304能够抑制该销302的顶端部302a插入纵孔301d内。连结构件外凸部300B包括弹簧309,其用于对止挡件308向使止挡件308的顶端部308自导块307退出的方向施力。
[0132] 因而,能够利用弹簧309抑制框架上部1A与框架下部1B之间的连结被解除。而且,杆304能够抑制销302的顶端部302a突出到纵孔301d内。因而,能够防止发生如下情况,即:销302的顶端部302a将止挡件308按入导块307内,将框架上部1A与框架下部1B之间的连结解除。
[0133] 以上,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应当理解为,能够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改造、变形及变更。
[0134] 例如,上述各实施方式的轮胎保持装置被用于保持飞机轮胎W,以及搬运、更换该轮胎W。但是,轮胎保持装置也可以被用在飞机轮胎以外的轮胎。
[0135] 而且,上述各实施方式的轮胎保持装置包括:框架1,支承辊2L、2R,转向架4,支承杆5,旋转装置7L、7R,高度调整装置8,上部板80,保持构件81,勾挂构件9等。但是,构成轮胎保持装置的这些构件各自的结构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适当地进行选择。
[0136]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上述实施方式仅表示本发明的应用例的一部分,其主旨不是将本发明的技术性范围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具体结构。
[0137] 本申请基于2013年3月22日向日本特许厅申请的日本特许申请2013-060598主张优先权,该申请的全部内容以参照的方式引入到本说明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