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车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480020508.6

文献号 : CN105073566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藤本宽央樫本龙幸犬伏丰

申请人 : 株式会社久保田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具备在车身框架上自由地安装的平衡块的工程车。平衡块的上端部安装成遍及车身前后方向的全长,在上下方向上位于与车身框架的下端部相同的位置或者比车身框架的下端部靠上方一侧,并且位于与车身框架的上端部相同的位置或者比车身框架的上端部靠下方一侧。

权利要求 :

1.一种工程车,其特征在于,

具备车身框架,和在前述车身框架上自由地安装的平衡块,在前述平衡块安装在了前述车身框架上的状态下,遍及车身前后方向的全长,在车身上下方向上,前述平衡块的上端部位于与前述车身框架的下端部相同的位置或者靠上方一侧,并且位于与前述车身框架的上端部相同的位置或者靠下方一侧,前述平衡块具备形成在其内部的内部空间,和将前述内部空间与外部连通的第1连通部以及第2连通部,装备有延伸设置部件,该延伸设置部件配设成穿过前述第1连通部从前述平衡块的外部向前述内部空间内伸出,穿过前述第2连通部从前述平衡块的前述内部空间向外部伸出,经由前述平衡块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程车,其特征在于,在前述车身框架的前方一侧连结有前车轴罩,前述平衡块在车身前后方向上配置在与前述前车轴罩重叠的位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工程车,其特征在于,前述车身框架具备在车身横宽方向上隔开间隔地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的前部框架,前述前车轴罩与该前部框架连结,前述平衡块在车身横宽方向上自由地安装成嵌合在前述左右一对的前部框架之间。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工程车,其特征在于,前述平衡块具备将贮留在其内部空间的贮留水向外部排出的排出口。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程车,其特征在于,前述平衡块以其上端部与构成前述车身框架的变速箱的下端部相接触的状态自由地安装。

6.如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工程车,其特征在于,前述平衡块自由地分割成多个分割体,在安装了这多个分割体的状态下,多个分割体的下端部在上下方向上为同一位置。

7.一种工程车,其特征在于,

具备构成车身框架并在车身横宽方向上隔开间隔地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的前部框架,和在前述前部框架上自由地安装的平衡块,在前述平衡块安装在了前述前部框架上的状态下,在前述前部框架的上下方向上,前述平衡块的上端部位于与前述前部框架的上端部相同的位置或者靠下方一侧,前述平衡块具备形成在其内部的内部空间,和将前述内部空间与外部连通的第1连通部以及第2连通部,装备有延伸设置部件,该延伸设置部件配设成穿过前述第1连通部从前述平衡块的外部向前述内部空间内伸出,穿过前述第2连通部从前述平衡块的前述内部空间向外部伸出,经由前述平衡块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工程车,其特征在于,在前述平衡块安装在了前述前部框架上的状态下,在前述前部框架的上下方向上,前述平衡块的下端部位于与前述前部框架的下端部相同的位置或者靠上方一侧。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工程车,其特征在于,在前述车身框架的前方一侧连结有前车轴罩,前述平衡块在车身前后方向上配置在与前述前车轴罩重叠的位置。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工程车,其特征在于,在前述车身框架的前方一侧连结有前车轴罩,前述平衡块在车身前后方向上配置在与前述前车轴罩重叠的位置。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工程车,其特征在于,前述前车轴罩与前述前部框架连结,

前述平衡块在车身横宽方向上自由地安装成嵌合在前述左右一对的前部框架之间。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工程车,其特征在于,前述前车轴罩与前述前部框架连结,

前述平衡块在车身横宽方向上自由地安装成嵌合在前述左右一对的前部框架之间。

13.如权利要求7~12中任一项所述的工程车,其特征在于,前述平衡块具备将贮留在其内部空间的贮留水向外部排出的排出口。

14.一种工程车,其特征在于,

具备构成车身框架的变速箱,和在前述变速箱上自由地安装的平衡块,在前述平衡块安装在了前述变速箱上的状态下,在前述变速箱的上下方向上,前述平衡块的上端部位于与前述变速箱的下端部相同的位置或者靠上方一侧,前述平衡块以其上端部与前述变速箱的下端部相接触的状态自由地安装。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工程车,其特征在于,前述平衡块自由地分割成多个分割体,在安装了这多个分割体的状态下,多个分割体的下端部在上下方向上为同一位置。

说明书 :

工程车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平衡块安装在了车身框架上的工程车。

背景技术

[0002] 在上述这种工程车中,例如为了谋求车身的稳定性及牵引力的提高,在车身框架上安装有平衡块。而且,以往遍及配置在车身框架的前方一侧的前部安装部和配置在车身框架的后方一侧的后部安装部地安装平衡块,将平衡块配设在了车身框架的腹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0003] 在该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工程车中,具备用于安装在车身框架一侧的前部安装部上的前部安装部,用于安装在车身框架一侧的后部安装部上的后部安装部,以及连接前部安装部和后部安装部的中间部。而且,平衡块的前部安装部以及后部安装部分别形成为从中间部向上方一侧延伸设置,平衡块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在中间部与车身框架的下端部之间。
[0004] 此外,在别的工程车中,车身框架具备在车身横宽方向上隔开间隔地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的前部框架,发动机支撑在左右一对的前部框架上,在左右一对的前部框架上安装有平衡块(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0005] 在该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工程车中,平衡块在左右一对的前部框架之间配置成其上端部比前部框架的上端部向上方一侧突出,并且其下端部比前部框架的下端部向下方一侧突出。在平衡块的下端部固着有前轴支撑金属,在平衡块的上端部搭载有蓄电池。
[0006]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昭59-153668号公报(JP 59-153668 A),
[0007] 专利文献2:日本国实开平3-042792号公报(JP 3-042792 U1)。
[0008] 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工程车中,由于上下方向上在平衡块的中间部与车身框架的下端部之间隔开了间隔,所以成为了平衡块从车身框架的下端部大大地向下方一侧突出的状态。因此,例如有为了平衡块不与地面相接触而必须提高车身框架的高度等车身反而因车高的上升而不稳定的可能性。此外,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工程车中,由于在车身前后方向上,遍及平衡块的前部安装部和后部安装部,在平衡块的中间部与车身框架的下端部之间形成有间隙,所以土或泥等异物容易侵入该间隙中。
[0009] 在上述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工程车中,成为了平衡块的上端部比前部框架的上端部向上方一侧突出的状态。因此,必须在比车身框架的上端部靠上方一侧也要确保平衡块的设置场所,导致了平衡块的设置场所的大型化。尤其是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工程车中,在前部框架的上部装备有形成发动机室的发动机罩,在发动机室中也必须确保设置平衡块的场所,导致了配置在发动机室内的各种机器的设置场所减小。
[0010] 为此,希望尽量将从车身框架的下端部向下方一侧的突出量抑制得更小,不在与车身框架之间设置土或泥等异物侵入的间隙,不比车身框架的上端部向上方一侧突出地将平衡块安装在车身框架上。

发明内容

[0011] 在一优选实施方式中,工程车的特征结构在于,
[0012] 具备车身框架,和在前述车身框架上自由地安装的平衡块,
[0013] 在前述平衡块安装在了前述车身框架上的状态下,遍及车身前后方向的全长,在车身上下方向上,前述平衡块的上端部位于与前述车身框架的下端部相同的位置或者靠上方一侧,并且位于与前述车身框架的上端部相同的位置或者靠下方一侧。
[0014] 根据本特征结构,由于平衡块的上端部位于与车身框架的下端部相同的位置或者比车身框架的下端部靠上方一侧,所以能够抑制平衡块的上端部比车身框架的下端部向下方一侧突出,尽量将从车身框架的下端部向下方一侧的突出量抑制得更小。而且,由于平衡块的上端部遍及车身前后方向全长地位于与车身框架的下端部相同的位置或者比车身框架的下端部靠上方一侧,所以不易在平衡块的上端部与车身框架的下端部之间产生间隙,能够防止在与车身框架之间形成土或泥等异物侵入的间隙。进而,由于平衡块的上端部位于与车身框架的上端部相同的位置或者比车身框架的上端部靠下方一侧,所以能够防止平衡块的上端部比车身框架的上端部向上方一侧突出。
[0015] 在一优选实施方式中,工程车的进一步特征结构在于,在前述车身框架的前方一侧连结有前车轴罩,前述平衡块在车身前后方向上配置在与前述前车轴罩重叠的位置。
[0016] 根据本特征结构,由于平衡块在车身前后方向上配置在与前车轴罩重叠的位置,所以能够将平衡块的负载直接加在前车轴罩上。因此,能够使平衡块的负载有效地相对于前轮作用。
[0017] 在一优选实施方式中,工程车的进一步的特征结构在于,前述车身框架具备在车身横宽方向上隔开间隔地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的前部框架,前述前车轴罩与该前部框架连结,前述平衡块在车身横宽方向上自由地安装成嵌合在前述左右一对的前部框架之间。
[0018] 根据本特征结构,由于平衡块能够安装成嵌合在左右一对的前部框架之间,所以能够有效地灵活使用左右一对的前部框架之间的场所来安装平衡块。而且,也能够利用前部框架用于平衡块的支撑,除了场所的有效地灵活使用之外,还能够谋求支撑结构的简洁化。
[0019] 在一优选实施方式中,工程车的进一步的特征结构在于,前述平衡块具备形成在其内部的内部空间,和将前述内部空间与外部连通的第1连通部以及第2连通部,装备有延伸设置部件,该延伸设置部件配设成穿过前述第1连通部从前述平衡块的外部向前述内部空间内伸出,穿过前述第2连通部从前述平衡块的前述内部空间向外部伸出,经由前述平衡块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
[0020] 根据本特征结构,由于在将延伸设置部材配设成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时,能够利用平衡块的内部空间地进行配设,所以能够将平衡块用作配设延伸设置部材的支撑部材,以此能够谋求结构的简洁化。
[0021] 在一优选实施方式中,工程车的进一步的特征结构在于,前述平衡块具备将贮留在其内部空间的贮留水向外部排出的排出口。
[0022] 根据本特征结构,由于即使在平衡块的内部空间贮留了水等贮留水,也能够从排出口向外部排出,所以能够防止内部空间污染,抑制平衡块的劣化。
[0023] 在一优选实施方式中,工程车的进一步的特征结构在于,前述平衡块以其上端部与构成前述车身框架的变速箱的下端部相接触的状态自由地安装。
[0024] 根据本特征结构,由于通过使平衡块的上端部与变速箱的下端部相接触,能够不在平衡块的上端部与变速箱的下端部之间形成间隙地安装平衡块。这样一来,能够尽量将平衡块从车身框架的下端部向下方一侧的突出量抑制得更小,并且能够防止在与变速箱之间形成土或泥等异物侵入的间隙。
[0025] 在一优选实施方式中,工程车的进一步的特征结构在于,前述平衡块自由地分割成多个分割体,在安装了这多个分割体的状态下,多个分割体的下端部在上下方向上为同一位置。
[0026] 若安装的平衡块的重量变重,则安装该平衡块的作业非常耗费工时。为此,根据本特征结构,通过将平衡块分割成多个分割体,分别安装多个割体的每一个,能够谋求作业性的提高。此外,由于在安装了多个分割体的状态下,多个分割体的下端部在上下方向上为同一位置,所以多个分割体的下端部不会凹凸不平,能够防止异物的钩挂。
[0027] 在一优选实施方式中,工程车的进一步的特征结构在于,具备构成车身框架并在车身横宽方向上隔开间隔地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的前部框架,和在前述前部框架上自由地安装的平衡块,
[0028] 在前述平衡块安装在了前述前部框架上的状态下,在前述前部框架的上下方向上,前述平衡块的上端部位于与前述前部框架的上端部相同的位置或者靠下方一侧。
[0029] 此时,更优选在前述平衡块安装在了前述前部框架上的状态下,在前述前部框架的上下方向上,前述平衡块的下端部位于与前述前部框架的下端部相同的位置或者靠上方一侧。
[0030] 在一优选实施方式中,工程车的进一步的特征结构在于,具备构成车身框架的变速箱,和在前述变速箱上自由地安装的平衡块,
[0031] 在前述平衡块安装在了前述变速箱上的状态下,在前述变速箱的上下方向上,前述平衡块的上端部位于与前述变速箱的下端部相同的位置或者靠上方一侧。
[0032] 关于其它的特征结构以及据此所具有的有利的效果可通过边参照附图边阅读以下的说明而明了。

附图说明

[0033] 图1表示第1实施方式(以下到图11为止相同),是作为工程车的一例的拖拉机的整体立体图;
[0034] 图2是前部框架、平衡块、前车轴罩等的分解立体图;
[0035] 图3是前部框架、平衡块、前车轴罩等的组装状态下的立体图;
[0036] 图4是前部框架、平衡块、前车轴罩等的组装状态下纵剖侧视图;
[0037] 图5是前部框架、平衡块、前车轴罩等的组装状态下的纵剖主视图;
[0038] 图6是挡泥板、车底板、踏板、变速箱等的分解立体图;
[0039] 图7是挡泥板、车底板、踏板、变速箱等的组装状态下的纵剖主视图;
[0040] 图8是表示踏板和第2支撑板的连结的剖视图;
[0041] 图9是表示踏板和第1支撑板的连结的剖视图;
[0042] 图10是表示踏板和挡泥板的连结的剖视图;
[0043] 图11是表示挡泥板和变速箱的连结的剖视图;
[0044] 图12表示第2实施方式(以下到图14为止相同),是表示变速箱和平衡块的立体图;
[0045] 图13是表示变速箱和平衡块的侧视图;
[0046] 图14是表示变速箱和平衡块的仰视图;
[0047] 图15是表示别的实施方式(1)的变速箱和平衡块的侧视图。
[0048] 附图标记说明:
[0049] 3:前部框架,5:变速箱,6:车身框架,18:前车轴罩,24:油压软管(延伸设置部材),25:平衡块,31:内部空间,32:第1连通部,33:第2连通部,35:第1排出口(排出口),36:第2排出口(排出口),74:平衡块,76:第1分割体(分割体),77:第2分割体(分割体),78:第3分割体(分割体)。

具体实施方式

[0050] 以下,参照附图对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作为工程车的一例表示了拖拉机,但本发明的工程车并不仅限于拖拉机。
[0051] 〔第1实施方式〕
[0052] 该拖拉机如图1所示,在车身前部具备原动部1,在该原动部1后部的车身中间部具备操纵部2。车身框架6通过从其前方一侧起一体地连结前部框架3、离合器壳体4(参照图6)、变速箱5(参照图6)而构成。而且,原动部1搭载在前部框架3上,车身框架6由左右一对的前轮7以及后轮8支撑。
[0053] 在原动部1中设有采用了被防振材(图外)防振支撑在前部框架3上的柴油发动机的发动机9。装备有形成收纳该发动机9的发动机室的发动机罩10,该发动机罩10在其内部形成发动机室的关闭状态、和将该发动机室敞开的打开状态之间上下摆动自如。来自发动机9的动力经由内置在车身框架兼用的变速箱5中的行驶用的变速装置(未图示)等构成的行驶传动系统向前轮7及后轮8传递。此外,在操纵部2上装备有方向盘11及驾驶座椅12等。
[0054] 如图6所示,在变速箱5的后部,装备有通过内置在其后上部的油压式的升降缸13等的工作被驱动而在上下方向上摆动的左右一对的升降臂14,能够将发动机动力向外部取出的动力取出轴(省略图示)等。来自发动机9的动力经由与内置在变速箱5中的行驶传动系统不同的系统的作业用的变速装置(未图示)或作业离合器(未图示)等构成的作业传动系统向动力取出轴传递。而且,在左右的升降臂14上连结有能够升降摆动地与变速箱5的后部连结的连杆机构(未图示),在动力取出轴上连接有用于相对于连结在该连杆机构上的旋耕装置等的作业装置(未图示)传递动力的传动轴等。
[0055] (前部框架)
[0056] 如图1~图3所示,车身框架6在其前方一侧具备在车身横宽方向上隔开间隔地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的前部框架3。左右一对的前部框架3形成为车身横宽方向上的宽度薄,在上下方向具有一定程度的宽度的长条的板状。左右一对的前部框架3的顶端部彼此通过板状的第1连结框架15连结。第1连结框架15在车身横宽方向上具有遍及左右一对的前部框架3的宽度,在上下方向上比左右一对的前部框架3向下方一侧延伸。在左右一对的前部框架3的顶端上部也装备有将其连结的板状的第2连结框架16。第2连结框架16在车身前后方向的中间部向上方一侧折曲,形成有向上方一侧延伸的立起壁部17。在使发动机罩10为关闭状态的情况下,发动机罩10的前下端部位于立起壁部17的前方一侧,能够通过第2连结框架16承接支撑关闭状态的发动机罩10的前下端部。
[0057] 如图1所示,在前部框架3的顶端部装备有自由地支撑多个平衡块部材73的平衡块支撑体72。平衡块支撑体72形成为在比发动机罩10靠前方一侧、沿上下方向以及车身横宽方向延伸的形状。通过使平衡块部材73的卡合部与平衡块支撑体72的被卡合部卡合而卡合地支撑平衡块部材73。而且,以沿车身横宽方向排列的状态相对于平衡块支撑体72自由地安装多个平衡块部材73。顺便说一句,在图1中例示了安装有6个平衡块部材73的例子。
[0058] (前车轴罩)
[0059] 如图2~图4所示,在左右一对的前部框架3的下部装备有连接左右的前轮7的筒状的前车轴罩18。在前车轴罩18的前方一侧装备有第1支撑体19,在前车轴罩18的后方一侧装备有第2支撑体20,前车轴罩18在车身前后方向上装备在第1支撑体19与第2支撑体20之间。第1支撑体19以及第2支撑体20呈同样的形状,形成为其上端部沿车身横宽方向延伸的平板状,从其上端部向下方一侧延伸的部位形成为越接近下方一侧车身横方向上的宽度越为窄幅的倾斜状。第1支撑体19以及第2支撑体20通过使其上端部与前部框架3的下端部抵接并进行螺栓紧固,在车身横宽方向上遍及左右一对的前部框架3地与左右一对的前部框架3的下端部连结。第1支撑体19以及第2支撑体20由其下端部支撑沿着车身前后方向的前后轴部
21自由旋转,前车轴罩18与其前后轴部21连结(参照图4)。这样,前车轴罩18通过遍及第1支撑体19和第2支撑体20的前后轴部21绕沿着车身前后方向的前后轴心P自由旋转。
[0060] 在前车轴罩18的前侧装备有支撑沿车身横宽方向延伸的转向缸22的缸用支撑体23。该转向缸22是用于通过方向盘11的操作而操作左右的前轮7转向的油压式的缸。缸用支撑体23形成为覆盖在转向缸22的周围的筒状。缸用支撑体23不是遍及车身横宽方向的全长地覆盖在转向缸22的周围,而是使转向缸22上车身横宽方向的中央部位、也就是相当于左右一对的前部框架3的下方的部位露出到外部。在该转向缸22的露出部位连结有连接转向缸22和动力转向装置的控制器(省略图示)的油压软管(延伸设置部材的一例)24。
[0061] (平衡块)
[0062] 如图2~图4所示,在前部框架3上安装有平衡块25,该平衡块25在车身前后方向上配置在与前车轴罩18重复的位置。平衡块25形成为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宽度比前车轴罩18宽。平衡块25装备有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具有遍及第1支撑体19和第2支撑体20的宽度、在车身横宽方向上具有相当于左右一对的前部框架3之间的距离的宽度的底部26,从底部26的顶端部向上方一侧延伸的前壁部27,从底部26的后端部向上方一侧延伸的后壁部28,从底部26的右端部向上方一侧延伸的右壁部29,以及从底部26的左端部向上方一侧延伸的左壁部30。平衡块25构成为有底的箱状,该有底的箱状形成其上部敞开,前后左右被前壁部27、后壁部28、右壁部29、和左壁部30包围的内部空间31。在底部26上形成有将内部空间31与其内部空间31的外部(更具体地说是内部空间31的下方外部)连通的第1连通部32,通过使后壁部28的上端部比右壁部29以及左壁部30的上端部更低,形成有将内部空间31与其内部空间31的外部(更具体地说是内部空间31的上方侧后方外部)连通的第2连通部33。在平衡块25的车身前后方向的中间部,装备有从底部26的第1连通部32的前方邻接位置向上方一侧延伸、连接右壁部29和左壁部30的连结部34。连结部34形成为越接近其上方侧部位越位于后方一侧的倾斜状,覆盖在第1连通部32的上部(参照图4)。这样一来,内部空间31被连结部
34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区划成前方侧和后方侧。在前壁部27的车身横宽方向的中央部形成有将贮留在前方侧的内部空间31的贮留水向外部排出的第1排出口35,在后壁部28的车身横宽方向的中央部形成有将贮留在后方侧的内部空间31的贮留水向外部排出的第2排出口
36。后方侧的内部空间31中的底部26形成为前方侧部位比后方侧部位向上方一侧鼓出的形状。在连结部34上,为了加强而在车身横宽方向的中央部形成有向前方一侧突出的突出部
34a。
[0063] 由于平衡块25在车身前后方向上遍及第1支撑体19和第2支撑体20,所以平衡块25配置在了转向缸22的上部。在将油压软管24配设成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时,是利用平衡块25配设的。油压软管24穿过第1连通部32从平衡块25的外部(下方外部)向内部空间31内伸出,穿过第2连通部33从内部空间31向外部(上方侧后方外部)伸出。这样,油压软管24经由平衡块25从前方一侧向后方一侧伸出。在后方侧的内部空间31中底部26的车身横宽中央部装备有以包围在油压软管24的周围的状态进行支撑的箍带部材40。
[0064] (平衡块的连结)
[0065] 平衡块25是其顶端部与第1支撑体19连结,其后端部与第2支撑体20连结。在平衡块25的顶端部,通过使螺栓B插通到形成在平衡块25的顶端部的前插通孔部以及形成在第1支撑体19的上端部的第1孔部37a中并进行螺栓紧固,将车身横宽方向上隔开间隔的两处与第1支撑体19连结。在平衡块25的后端部,也通过使螺栓B插通到形成在平衡块25的后端部的后插通孔部以及形成在第2支撑体20的上端部的第2孔部37b中并进行螺栓紧固,将车身横宽方向上隔开间隔的两处与第2支撑体20连结。关于平衡块25与前部框架3的连结,通过使螺栓B插通到形成在前部框架3上的框架侧孔部38以及形成在平衡块25的右壁部29和左壁部30上的平衡块侧孔部39中并进行螺栓紧固,将平衡块25上在车身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的顶端部、中间部、后端部的三处以及中间部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的两处分别与左右一对的前部框架3连结。
[0066] 平衡块侧孔部39具备两种,一种是在上下方向上相对于前部框架3将平衡块25安装在第1位置(参照图5(A))的情况下使用的第1平衡块侧孔部39a,另一种是在上下方向上相对于前部框架3将平衡块25安装在比第1位置低的第2位置(参照图5(B))的情况下使用的第2平衡块侧孔部39b。第1平衡块侧孔部39a和第2平衡块侧孔部39b以第1平衡块侧孔部39a位于前方一侧的状态在车身前后方向上邻接。顺便说一句,在拖拉机为两轮驱动的情况下,如图5(A)所示,将平衡块25安装在第1位置,在拖拉机为四轮驱动的情况下,如图5(B)所示,将平衡块25安装在第2位置。图2~图4表示了将平衡块25安装在了第1位置的情况。
[0067] 这样,平衡块25在车身横宽方向上自由地安装成嵌合在左右一对的前部框架3之间。而且,在安装了的状态下,平衡块25的上端部遍及车身前后方向的全长地在上下方向上安装成位于比前部框架3的下端部靠上方一侧,并且与前部框架3的上端部相同的位置。这样一来,平衡块25在车身横宽方向上收纳在左右一对的前部框架3之间,在上下方向上收纳在左右一对的前部框架3的上下宽度内,能够有效地灵活使用左右一对的前部框架3之间的空间,既能够谋求设置场所的减小又能够安装平衡块25。
[0068] 在安装了的状态下,平衡块25的下端部在上下方向上位于比前部框架3的下端部靠上方一侧。但是,也可以构成为平衡块25的下端部在上下方向上为与前部框架3的下端部相同的位置。
[0069] 此外,即使在平衡块25的上端部,也可以安装成位于比前部框架3的上端部靠下方一侧。
[0070] (挡泥板)
[0071] 如图6所示,装备有覆盖左右的后轮8的左右一对的挡泥板41,在左右一对的挡泥板41之间具备车底板42,在该车底板42的上部装备有驾驶座椅12。左右一对的挡泥板41分别装备有在车身横宽方向上比后轮8靠内侧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立起壁部43,从立起壁部43的上端部在车身横宽方向上向外侧延伸的第1延伸设置部44、第2延伸设置部45、和第3延伸设置部46。第1延伸设置部44,第2延伸设置部45,第3延伸设置部46在车身前后方向上从前方一侧起依次连续地装备,这些延伸设置部44、45、46均形成为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形状。立起壁部43形成为其上方侧部位在车身横宽方向上向外侧倾斜的倾斜状。第1延伸设置部44形成为越接近其前方侧部位越位于下方一侧地倾斜的倾斜状,在车身前后方向的中间部装备有前侧灯47。第2延伸设置部45形成为遍及车身前后方向的全长地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平坦状。第3延伸设置部46形成为越接近其后方侧部位越位于下方一侧地倾斜的倾斜状,在车身前后方向的中间部具备后侧灯48。
[0072] 在左右一对的挡泥板41各自上,在车身横宽方向上包围驾驶座椅12一侧地装备有第1防护体49和第2防护体50。第1防护体49是将棒状体折曲构成的,在车身前后方向上遍及第1延伸设置部44和中间部和第2延伸设置部45的顶端部地延伸。第1防护体49在车身横宽方向上装备在第1延伸设置部44以及第2延伸设置部45的内侧端部。第1防护体49形成为其顶端部位以及后端部位向上方一侧延伸,连接顶端部位和后端部位的中间部位位于第1延伸设置部44的上方一侧,形成为沿着第1延伸设置部44的倾斜地折曲并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第2防护体50是将棒状体折曲构成的,遍及第2延伸设置部45的顶端部和车身横宽方向的外侧端部与后端部地延伸。第2防护体50形成为其顶端部位以及后端部位从车身横宽方向的外侧向内侧延伸,向上方一侧折曲,延伸到上方一侧后位于第2延伸设置部45的上方一侧,从车身横宽方向的内侧向外侧延伸地折曲的形状,连接顶端部位和后端部位的中间部位位于第2延伸设置部45的上方一侧,形成为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形状。这样,第2防护体50形成为将第2延伸设置部45的上方敞开,并且包围其顶端部、外侧端部、后端部的形状。此外,第1防护体49和第2防护体50装备成在车身前后方向上连续,装备有连结第1防护体49的后端部和第2防护体50的顶端部的连结部材51。
[0073] 车底板42具备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板状、与左右一对的挡泥板41的前方一侧连结的第1车底板52,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板状、与左右一对的挡泥板41的后方一侧连结的第2车底板53,以及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板状、与第1车底板52和第2车底板53连结的第3车底板54。第2车底板53形成为越接近其上方侧部位越位于后方一侧的倾斜状。在车身横宽方向上左右一对的挡泥板41与第3车底板54的两端部之间形成有间隙,在将车底板42与变速箱5的上部连结之际,装备在后车轴罩55上的左右一对的第1连结体56能够插入该间隙。
[0074] (踏板)
[0075] 如图6所示,在左右一对的挡泥板41的前方一侧、变速箱5的两横侧部装备有左右一对的踏板57。左右一对的踏板57由将其车身前后方向及车身横宽方向的端部部位向下方一侧折曲的板状体形成。在左右一对的踏板57之间装备有中央踏板58,该中央踏板58覆盖在变速箱5的上部。中央踏板58由将车身横宽方向的两端部向下方一侧折曲的板状体形成。此外,如图1所示,在车身左侧、踏板57的前方一侧装备有从车身框架6向外侧延伸的辅助踏板59。
[0076] (挡泥板、车底板、踏板的连结)
[0077] 如图6所示,左右一对的挡泥板41由车底板42相互连结,在中央踏板58上,也通过左右一对的踏板用连结体60与左右一对的挡泥板41连结。踏板用连结体60从中央踏板58的后端部向车身横宽方向的外侧延伸,其延伸设置端部与挡泥板41的顶端部连结。这样,左右一对的挡泥板41和车底板42与中央踏板58一体地形成,作为一体物而构成。左右一对的踏板57与左右一对的挡泥板41和车底板42与中央踏板58的一体物分离。
[0078] 左右一对的踏板57由从变速箱5的横侧部向车身横宽方向的外侧延伸的第1支撑板61以及第2支撑板62连结支撑。第1支撑板61连结支撑左右一对的踏板57的顶端一侧。如图9所示,在左侧的踏板57上,在形成在第1支撑板61上的第1安装孔部D1中嵌入有直径比该第1安装孔部D1大的圆形的第1弹性部材64。使螺栓B插通到形成在踏板57一侧的第2安装孔部D2和形成在第1弹性部材64上的第3安装孔部D3中并进行了螺栓紧固。第1支撑板61在与左侧的踏板57之间夹装第1弹性部材64,支撑左侧的踏板57的顶端一侧。第2支撑板62连结支撑左右一对的踏板57的后端一侧。如图8所示,在使圆形的第2弹性部材67载置在第2支撑板62上的状态下,在形成在踏板57一侧的第4安装孔部D4中嵌入有直径比该第4安装孔部D4大的圆形的第2弹性部材67。使螺栓B插通到形成在第2弹性部材67上的第5安装孔部D5和形成在第2支撑板62上的第6安装孔部D6中并进行了螺栓紧固。第2支撑板62在与踏板57之间夹装第2弹性部材67,支撑踏板57的后端一侧。顺便说一句,在右侧的踏板57的顶端一侧也与第2支撑板62同样,经由第2弹性部材67而支撑在第1支撑板61上。这样,左右一对的踏板57由第1弹性部材64以及第2弹性部材67防振支撑。
[0079] 如上所述,由于左右一对的挡泥板41和车底板42与中央踏板58成为了一体物,所以作为该一体物,是将挡泥板41和车底板42与中央踏板58各自的部材连结在所希望的部位而构成的。由于挡泥板41的连结如上所述,在第3车底板54与挡泥板41之间形成有间隙,所以使左右一对的挡泥板41和车底板42与中央踏板58的一体物向下方一侧移动成使第1连结体56插入该间隙。这样一来,如图7以及图11所示,由于第1连结体56配置在与挡泥板41的立起壁部43对置或者抵接的位置,所以通过螺栓B的紧固将挡泥板41的立起壁部43与第1连结体56连结。关于该车底板42的连结,是通过螺栓紧固将车底板42的第3车底板54与变速箱5的上部连结。关于中央踏板58的连结,是通过螺栓紧固将中央踏板58的车身横宽方向的两端部与变速箱5的横侧部连结。这样,关于左右一对的挡泥板41和车底板42与中央踏板58的一体物的连结与左右一对的踏板57不同,不在其间夹装弹性部材,而是直接与变速箱5的横侧部、变速箱5的上部以及第1连结体56连结。
[0080] 关于左右一对的挡泥板41和车底板42以及中央踏板58的一体物与左右一对的踏板57的连结,如图6以及图7所示,将装备成从挡泥板41的顶端部向前方一侧延伸的第3连结框架70与踏板57的车身横宽方向的外端部连结。如图10所示,在踏板57与第3连结框架70之间夹装第3弹性部材71,通过螺栓B的紧固而连结,防止了踏板57与左右一对的挡泥板41和车底板42以及中央踏板58的一体物之间的振动的传递。
[0081] 〔第2实施方式〕
[0082] 该第2实施方式是针对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平衡块25的安装的别的实施方式,关于其它结构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同样。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将平衡块25安装在了构成车身框架6的前部框架3上。在该第2实施方式中,如图12所示,将平衡块74安装在了构成车身框架6的变速箱5上。
[0083] 如图12~图14所示,平衡块74构成为将其上端部以与变速箱5的下端部相接触的状态自由地安装。在变速箱5的下端部形成有用于使螺栓B紧固的紧固用孔部,使螺栓B插通到形成在平衡块74上的平衡块侧安装孔部75以及形成在变速箱5上的紧固用孔部中并进行了螺栓紧固。
[0084] 平衡块74自由地分割成多个分割体。在该第2实施方式中,将平衡块74分割成了第1分割体76、第2分割体77、第3分割体78这三个分割体。第1分割体76和第2分割体77形成为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板状,以在车身横宽方向上邻接排列的状态自由地安装在变速箱5的下端部。第1分割体76和第2分割体77为了将其安装位置自由地安装在车身横宽方向上的右侧和左侧的任一侧而形成为其形状为相同的形状,平衡块侧安装孔部75以在车身横宽方向上排列的状态具备多组,每组为右侧用和左侧用的左右一对。此外,在第1分割体76和第2分割体77上,为了避免装备在变速箱5的下端部的轮毂等的干涉而形成有第1缺口部79。第3分割体78自由地安装在与第1分割体76以及第2分割体77的后方一侧邻接的位置。第3分割体78形成为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板状,车身横宽方向上的宽度与第1分割体76和第2分割体77之和的宽度大致相同。在第3分割体78上,为了避免装备在变速箱5的下端部的排水塞等的干涉而形成有第2缺口部80。
[0085] 变速箱5自由地分割成前箱部5a和后箱部5b。第1分割体76和第2分割体77安装在前箱部5a的下端部,第3分割体78安装在后箱部5b的下端部。在安装了各第1分割体76、第2分割体77、以及第3分割体77的状态下,第1分割体76、第2分割体77、以及第3分割体77各自的下端部在上下方向上为同一位置。
[0086] 这样一来,平衡块74的下端部遍及车身前后方向的全长地成为平坦面状,平衡块74的上端部为与构成车身框架6的变速箱5的下端部相同的位置,进而,平衡块74的上端部位于比构成车身框架6的变速箱5的上端部靠下方一侧。
[0087] 另外,例如通过在变速箱5的下表面上形成凹入部,在安装在了变速箱5上的状态下,平衡块74的上端部位于比变速箱5的下端部靠上方一侧。
[0088] 〔别的实施方式〕
[0089] (1)在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如图15所示,在第1分割体76以及第2分割体77的后端部具备向前方一侧凹入的凹部81,在第3分割体78的顶端部具备向该凹部81插拔自如的窄幅的突出部82,通过在使突出部82插入到凹部81的状态下进行螺栓紧固,将第1分割体76以及第2分割体77和第3分割体78在车身前后方向上装备成一体。这样一来,能够进行变速箱5上前箱部5a与后箱部5b之间的分割处的加强,并能够安装平衡块74。
[0090] (2)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针对平衡块25的形状等能够适当变更,例如能够不具备内部空间31、第1连通部32以及第2连通部33,而使重量物填充到其内部。此外,在这样内部也填充了重量物的情况下,也可以不具备将贮留在内部空间31的贮留水向外部排出的排出口35、36。
[0091] (3)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利用平衡块25的内部空间31配设成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并不仅限于油压软管24,也可以配设其它的伸出部材。
[0092]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工程车并不仅限于拖拉机,例如也可以是乘用割草机、乘用插秧机、轮式装载机等。
[0093] 本发明能够适应于平衡块安装在车身框架上,尽量将从车身框架的下端部向下方一侧的突出量抑制得更小,不会在与车身框架之间设置土或泥等异物侵入的间隙,不会从车身框架的上端部向上方一侧突出,能够将平衡块安装在车身框架上的各种工程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