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土石山区低干扰人工造林整地的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510492573.5

文献号 : CN105075792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余新晓刘文娜贾剑波贾国栋路伟伟刘自强孙佳美赵娜李瀚之娄源海

申请人 : 北京林业大学

摘要 :

本发明涉及人工造林领域,公开了一种土石山区低干扰人工造林整地的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对选定的土石山区造林地进行初步调查:包括调查造林地地形条件、确定造林地的规格与造林面积、人工林密度与配置,调查造林地内灌木、杂草、伐根的生长状况;对所述造林地造林整地前进行林地清理:包括对不同生长状态的伐根进行局部挖除和改造、对不同生长状态和坡地不同位置的灌木、杂草进行割除或保留;对清理后的土石山区造林地进行与该造林地的坡面方向相反的小角度反坡造穴。本发明能够降低对造林地干扰程度,减轻整地对林地水土流失的影响,并如何减少穴内土壤水分蒸发。

权利要求 :

1.一种土石山区低干扰人工造林整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对选定的土石山区造林地进行初步调查:包括调查造林地地形条件、确定造林地的规格与造林面积、人工林密度与配置,调查造林地内灌木、杂草、伐根的生长状况;

S2、对所述造林地造林整地前进行林地清理:包括对不同生长状态的伐根进行局部挖除和改造、对不同生长状态和坡地不同位置的灌木、杂草进行割除或保留;

S3、对清理后的土石山区造林地进行与该造林地的坡面方向相反的小角度反坡造穴;

S31、确定整地规格:在清理后的造林地的坡面小角度反坡挖出成行的穴状坑,每个穴状坑的坡面长40~50cm,宽30~40cm,高25~35cm;

S32、根据造林树种、造林密度和降水量确定,所述穴状坑的行沿等高线环山水平设置,行与行之间间隔3m~4m,每行相邻穴状坑之间间隔2m~3m,相邻行之间的穴状坑呈“品”字形排列,以减少地表径流,有利于穴面集水;

S33、生土回填:将挖出的生土回填在穴状坑外的下坡方向,培起5~10cm高的土埂,顶宽10~15cm,将土埂踩实,起遮荫和拦水作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土石山区低干扰人工造林整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S2中对于已经枯死的伐根,根据造林密度和植株行距配置,局部挖除;对于已经萌芽更新的伐根,根据造林密度进行改造,不全面挖除;对于造林地生长旺盛的灌木和杂草,根据造林密度和配置,进行局部割除,在不影响造林树种生长发育的前提下保存,以形成乔灌草混交的复层林结构,减轻土壤侵蚀。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土石山区低干扰人工造林整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S31中的小角度为15度。

说明书 :

一种土石山区低干扰人工造林整地的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人工造林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华北土石山区低干扰人工造林整地的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人工造林是扩大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华北土石山区域内人工林质量普遍不高,森林防护效能低,涵养水源能力差,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系统结构紊乱、功能失调,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人工造林整地可以改善造林条件,在某种程度上更好地保持
水土并且减少土壤的侵蚀,从而使造林的质量大大提高。目前人工造林整地方式包括局部
整地和全面整地。其中的局部整地又是由块状整地和带状整地组成的。在山地带状的整地
方法一般有水平阶、反坡梯田、水平沟、撩壕等,块状土地的整地方法有块状、穴状和鱼鳞
坑。全面整地包括水平台式和全垦式造林整地。
[0003] 现有技术中,华北土石山区人工林造林整地多采用水平阶、穴状、鱼鳞坑、水平台式等整地方法。
[0004] 上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缺点:
[0005] 对原有造林地生态环境破坏较大、干扰程度过高,导致造林初期水土流失严重,施工量大,费工费时,难以最大发挥人工林水土保持效益。

发明内容

[0006]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7]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降低对造林地干扰程度,减轻整地对林地水土流失的影响,并如何减少穴内土壤水分蒸发。
[0008] (二)技术方案
[0009]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土石山区低干扰人工造林整地的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0010] S1、对选定的土石山区造林地进行初步调查:包括调查造林地地形条件、确定造林地的规格与造林面积、人工林密度与配置,调查造林地内灌木、杂草、伐根的生长状况;
[0011] S2、对所述造林地造林整地前进行林地清理:包括对不同生长状态的伐根进行局部挖除和改造、对不同生长状态和坡地不同位置的灌木、杂草进行割除或保留;
[0012] S3、对清理后的土石山区造林地进行与该造林地的坡面方向相反的小角度反坡造穴。
[0013] 其中,S2中对于已经枯死的伐根,根据造林密度和植株行距配置,局部挖除;对于已经萌芽更新的伐根,根据造林密度进行改造,不全面挖除;对于造林地生长旺盛的灌木和
杂草,根据造林密度和配置,进行局部割除,在不影响造林树种生长发育的前提下,尽量保
存,以快速形成乔灌草混交的复层林结构,减轻土壤侵蚀。
[0014] 其中,S3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0015] S31、确定整地规格:在清理后的造林地的坡面进行小角度优选15度反坡挖出成行的穴状坑,每个穴状坑的坡面长40~50cm,宽30~40cm,高25~35cm;
[0016] S32、根据造林树种、造林密度和降水量确定,所述穴状坑的行沿等高线环山水平设置,行与行之间间隔3m~4m,每行相邻穴状坑之间间隔2m~3m,相邻行之间的穴状坑呈
“品”字形排列,以最大限度减少地表径流,有利于穴面集水;
[0017] S33、生土回填:将挖出的生土回填在穴状坑外的下坡方向,培起5~10cm高的土埂,顶宽10~15cm,将土埂踩实,起遮荫和拦水作用。
[0018] (三)有益效果
[0019]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0020]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土石山区低干扰人工造林整地的方法,首先对选定的华北土石山区造林地进行初步调查,包括调查造林地地形条件、确定造林地的规格与造林面积、人工
林密度与配置、调查造林地内灌木、杂草、伐根的生长状况等,从宏观上把握造林地的立地
条件以及人工林密度配置等;对造林地造林整地前进行林地清理:包括对不同生长状态的
伐根进行局部挖除和改造、对不同生长状态和坡地不同位置的灌木杂草进行割除和保留,
最大限度地维持当地生态环境,防止因林地清理而引起的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进行小角
度反坡穴状造林整地,一方面降低对造林地干扰程度,进一步减轻整地对林地水土流失的
影响,另一方面可以减少穴内土壤水分蒸发,收集上坡位地表径流,达到抗旱保墒,保持水
土的作用。

附图说明

[0021] 图1为本发明实例提供的土石山区低干扰人工造林整地的侧视图;
[0022] 图2为本发明实例提供的土石山区低干扰人工造林整地的平面图。
[0023] 图中:1:造林地的坡面;2:反坡面;3:土埂;4:穴状坑。

具体实施方式

[0024]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0025]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
本发明的限制。
[0026]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土石山区低干扰人工造林整地的方法,其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0027] S1、对选定的土石山区造林地进行初步调查:包括调查造林地地形条件、确定造林地的规格与造林面积、人工林密度与配置,调查造林地内灌木、杂草、伐根的生长状况等;
[0028] S2、对所述造林地造林整地前进行林地清理:包括对不同生长状态的伐根进行局部挖除和改造、对不同生长状态和坡地不同位置的灌木、杂草进行割除或保留;
[0029] S3、对清理后的土石山区造林地进行与该造林地的坡面1方向相反的小角度反坡造穴。
[0030] 其中,S2中对于已经枯死的伐根,根据造林密度和植株行距配置,局部挖除;对于已经萌芽更新的伐根,根据造林密度进行改造,不全面挖除;对于造林地生长旺盛的灌木和
杂草,根据造林密度和配置,进行局部割除,在不影响造林树种生长发育的前提下,尽量保
存,以快速形成乔灌草混交的复层林结构,减轻土壤侵蚀,发挥水土保持效益。
[0031] 其中,S3具体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0032] S31、确定整地规格:华北土石山区土层较薄,坡度较大,例如25度,如图1所示,在清理后的造林地的坡面1进行小角度优选15度反坡挖出成行的穴状坑4,穴状坑4内设有反坡面2,每个穴状坑4的坡面长40~50cm,优选45cm,宽30~40cm,优选35cm,高25~35cm,优选30cm;
[0033] S32、根据造林树种、造林密度和降水量确定,所述穴状坑4的行沿等高线环山水平设置,如图2所示,行与行之间间隔3m~4m,优选3m,每行相邻穴状坑4之间间隔2m~3m,优选
2m,相邻行之间的穴状坑4呈“品”字形或倒“品”字形排列,以三行为例,中间行与位于其上的行之间的穴状坑4呈“品”字形排列,中间行与位于其下的行之间的穴状坑4呈倒“品”字形排列,以最大限度减少地表径流,有利于穴面集水;
[0034] S33、生土回填:将挖出的生土回填在穴状坑4外的下坡方向,培起5~10cm高的土埂3,顶宽10~15cm,将土埂3踩实,以起遮荫和拦水作用。
[0035] 另外,步骤S3的整地时间最好在造林前1~2个季节,一般选择秋冬季进行;因为秋冬季一方面降雨量少,不易产生地表径流引起水土流失;另一方面整地后修整一段时间,可
增加土壤紧实度,提高抗蚀性。
[0036] 本发明属于人工造林整地技术,主要适用于华北土石山区土层较薄、坡度较大的地区。本发明的宗旨是通过适度林地清理和小角度反坡,穴状整地技术,降低整地对造林地
的干扰程度,最大限度的维护当地生态环境,尽快形成乔灌草混交的复层林结构,达到低干
扰、保持水土的目的;其特点是对原有生态环境破坏小、施工量小、经济适用、见效快。
[0037] 由以上实施例可以看出,本发明能够降低对造林地干扰程度,进一步减轻整地对林地水土流失的影响,另一方面可以减少穴状坑4内土壤水分蒸发,收集上坡位地表径流,
达到抗旱保墒,保持水土的作用。
[0038]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