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510498033.8

文献号 : CN105098433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陈焕毅

申请人 : 广东杰思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其中电连接器包括具有舌板的一绝缘本体、包括若干具有上接触部的上导电端子的上排导电端子及若干具有下接触部的下导电端子的下排导电端子;上、下排导电端子镶埋成型于绝缘本体,上接触部及下接触部分别露出于舌板的上、下表面;上排导电端子与下排导电端子一一上下对应而形成若干对应列,至少一对应列中的上导电端子和下导电端子通过铆合的方式相互固定连接。不仅能有效确保上、下排导电端子在镶埋成型前的正位度,且只需进行一次镶埋成型,节减了制造工序,降低了制造成本;另固定连接的对应列能改善信号串扰而进行高速率传输,且固定连接的对应列仅其中之一者需有焊接部,以减小电连接器的尺寸。

权利要求 :

1.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具有一舌板;

上排导电端子,所述上排导电端子包括若干具有上接触部的上导电端子;以及下排导电端子,所述下排导电端子包括若干具有下接触部的下导电端子,所述上、下排导电端子镶埋成型于所述绝缘本体,所述上接触部与所述下接触部一一上下对齐且分别露出于所述舌板的上、下表面;

所述上排导电端子与所述下排导电端子一一上下对应而形成若干对应列,至少一所述对应列中的所述上导电端子和所述下导电端子通过铆合的方式相互固定连接,相互固定连接的所述上导电端子为上电源端子和/或上接地端子,相互固定连接的所述下导电端子为下电源端子和/或下接地端子,所述上排导电端子包括有两个上电源端子,所述下排导电端子包括有两个下电源端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相互固定连接的所述上导电端子的所述上接触部的前端具有一上连料部,相互固定连接的所述下导电端子的所述下接触部的前端具有一下连料部,所述上导电端子和所述下导电端子通过所述上、下连料部相互固定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连料部自所述上接触部先向下弯折延伸再向前弯折延伸形成,所述下连料部自所述下接触部先向上弯折延伸再向前弯折延伸形成。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连料部具有向前贯穿的开口,所述下连料部铆合于所述开口内,或所述下连料部具有向前贯穿的开口,所述上连料部铆合于所述开口内。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相互固定连接的所述上导电端子的所述上接触部和所述下导电端子的所述下接触部的后端分别具有镶埋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一上固定部及一下固定部,所述上导电端子和所述下导电端子通过所述上、下固定部相互固定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固定部及所述下固定部其中之一者具有一凸起,所述上固定部及所述下固定部其中之另一者具有一通孔,所述凸起铆合于所述通孔内从而固定连接所述上固定部和所述下固定部。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固定部具有向下凹陷形成的凹陷部,所述凹陷部的底面贴合于所述下固定部的顶面,一铆压通孔贯穿所述凹陷部和所述下固定部。

8.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固定部自所述上接触部的后端先向下方弯折延伸再向后方弯折延伸形成。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下固定部的宽度分别大于其对应的所述上、下接触部的宽度。

1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固定部的后端向下弯折延伸形成一上延伸部,所述上延伸部上向前和/或向后凸伸形成有凸包。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下排导电端子分别具有与一电路板电性相连的焊接部,相互固定连接的所述上导电端子和所述下导电端子其中之一者具有所述焊接部。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下排导电端子的所述焊接部排列成一排。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排导电端子包括有两个上接地端子且位于所述上排导电端子的相对两外侧,所述下排导电端子包括有两个下接地端子且位于所述下排导电端子的相对两外侧。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上接地端子是分别从所述对应列的所述两个下接地端子的侧边向上弯折延伸形成。

15.如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对应列的所述上、下接地端子共同形成有一向内凹陷的、上下贯穿的扣持槽,所述舌板两侧对应设有向内凹陷的、上下贯穿的缺口,所述扣持槽的侧壁露出于所述缺口。

16.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排导电端子包括有若干对具有上固定部的上差分信号端子,每一所述上接地端子的相邻内侧设有一对所述上差分信号端子,所述下排导电端子包括有若干对具有下固定部的下差分信号端子,每一所述下接地端子的相邻内侧设有一对所述下差分信号端子,所述对应列中的至少一对所述上差分信号端子的所述上固定部与所述下差分信号端子的所述下固定部左右错位设置。

17.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接地端子具有镶埋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一上固定部,所述下接地端子具有镶埋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一下固定部,一接触端自所述上接地端子的所述上固定部或所述下接地端子的所述下固定部向外延伸出所述绝缘本体,以与一金属壳体相接触。

1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相邻两个上导电端子之间设有上下贯穿所述舌板的通槽。

1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镶埋成型于所述上排导电端子或所述下排导电端子上的一绝缘块。

20.一种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提供一上排导电端子及一下排导电端子,所述上排导电端子包括若干具有上接触部的上导电端子,所述下排导电端子包括若干具有下接触部的下导电端子;

步骤二:将所述上排导电端子与所述下排导电端子一一上下对应而形成若干对应列,且将所述上接触部与所述下接触部一一上下对齐;

步骤三:通过铆合的方式固定连接至少一所述对应列中的所述上导电端子和所述下导电端子;

步骤四:在所述上排导电端子和所述下排导电端子上成型一具有舌板的绝缘本体,并使所述上接触部和所述下接触部分别露出于所述舌板的上、下表面。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相互固定连接的所述上导电端子为上电源端子和/或上接地端子,相互固定连接的所述下导电端子为下电源端子和/或下接地端子。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相互固定连接的所述上导电端子的所述上接触部的前端具有一上连料部,相互固定连接的所述下导电端子的所述下接触部的前端具有一下连料部,所述步骤三为固定连接所述上连料部和所述下连料部。

23.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相互固定连接的所述上导电端子的所述上接触部和所述下导电端子的所述下接触部的后端分别具有一镶埋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一上固定部及一下固定部,所述步骤三为固定连接所述上固定部和所述下固定部。

24.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个上接触部之间和相邻的两个下接触部之间分别通过料桥连接,相邻所述两个上接触部之间的料桥与所述对应列的相邻所述两个下接触部之间的料桥前后错位设置,所述步骤四之后还包括将所述料桥切除,所述舌板对应所述料桥切除的位置形成有上下贯穿所述舌板的通槽。

25.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若干所述上导电端子的所述上接触部前端通过一上料带连接,若干所述下导电端子的所述下接触部前端通过一下料带连接,所述步骤三还包括,去除所述上接触部前端的所述上料带和所述下接触部前端的所述下料带。

26.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二之前还包括于所述上排导电端子或所述下排导电端子上成型一绝缘块。

说明书 :

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电连接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制造简便、尺寸小且可进行高速率传输的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USB(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列汇流排)连接器已经广泛应用于人们生活中各种电子产品上,如手机、电脑上的数据、充电接口,随着社会发展,各种电子产品对USB连接器的传输速率要求越来越高。
[0003]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201420479369.0揭示了一种能够进行高速率传输的USB连接器,其包括金属隔离片、第一端子组、将所述金属隔离片、第一端子组一体成型于内的第一塑胶体、第二端子组、将所述第二端子组一体成型于内的第二塑胶体、将所述第一塑胶体与第二塑胶体固持于为一体的固持件、及遮罩于第一塑胶体与第二塑胶体外的金属外壳。
[0004] 然而,在制造该USB连接器时,需先将所述金属隔离片、第一端子组一体成型于所述第一塑胶体,将所述第二端子组一体成型于所述第二塑胶体,再将所述第二塑胶体组装于所述第一塑胶体的安装槽内,然后再将所述固持件自所述第一塑胶体的对接舌部一侧套入所述第一塑胶体的第一固持部、第二塑胶体的第二固持部上以使所述第一塑胶体与第二塑胶体固持为一体,这种USB连接器构件较多,制作工序复杂,不利于降低产品制造成本。
[0005] 再者,该USB连接器具有上下两排端子组,可实现正反插接,然而,该两排端子组同时也具有两排焊脚,如图2及图11所示。两排焊脚无疑增大了USB连接器的尺寸、占用了更大的空间,在电子产品超薄化的趋势下其应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另外,并排的两排焊脚不利于焊接及检测,不利于该USB连接器的推广应用。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制造简便、尺寸小且还能进行高速率传输的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0007]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手段:一种电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具有一舌板;上排导电端子,所述上排导电端子包括若干具有上接触部的上导电端子;以及下排导电端子,所述下排导电端子包括若干具有下接触部的下导电端子,所述上、下排导电端子镶埋成型于所述绝缘本体,所述上接触部与所述下接触部一一上下对齐且分别露出于所述舌板的上、下表面;所述上排导电端子与所述下排导电端子一一上下对应而形成若干对应列,至少一所述对应列中的所述上导电端子和所述下导电端子通过铆合的方式相互固定连接。
[0008] 进一步,相互固定连接的所述上导电端子为上电源端子和/或上接地端子,相互固定连接的所述下导电端子为下电源端子和/或下接地端子。
[0009] 进一步,相互固定连接的所述上导电端子的所述上接触部的前端具有一上连料部,相互固定连接的所述下导电端子的所述下接触部的前端具有一下连料部,所述上导电端子和所述下导电端子通过所述上、下连料部相互固定连接。
[0010] 进一步,所述上连料部自所述上接触部先向下弯折延伸再向前弯折延伸形成,所述下连料部自所述下接触部先向上弯折延伸再向前弯折延伸形成。
[0011] 进一步,所述上连料部具有向前贯穿的开口,所述下连料部铆合于所述开口内,或所述下连料部具有向前贯穿的开口,所述上连料部铆合于所述开口内。
[0012] 进一步,相互固定连接的所述上导电端子的所述上接触部和所述下导电端子的所述下接触部的后端分别具有镶埋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一上固定部及一下固定部,所述上导电端子和所述下导电端子通过所述上、下固定部相互固定连接。
[0013] 进一步,所述上固定部及所述下固定部其中之一者具有一凸起,所述上固定部及所述下固定部其中之另一者具有一通孔,所述凸起铆合于所述通孔内从而固定连接所述上固定部和所述下固定部。
[0014] 进一步,所述上固定部具有向下凹陷形成的凹陷部,所述凹陷部的底面贴合于所述下固定部的顶面,一铆压通孔贯穿所述凹陷部和所述下固定部。
[0015] 进一步,所述上固定部自所述上接触部的后端先向下方弯折延伸再向后方弯折延伸形成。所述上固定部且与所述上接触部呈阶梯状分布。
[0016] 进一步,所述上、下固定部的宽度分别大于其对应的所述上、下接触部的宽度。
[0017] 进一步,所述上固定部的后端向下弯折延伸形成一上延伸部,所述上延伸部上向前和/或向后凸伸而形成有凸包。
[0018] 进一步,所述上、下排导电端子分别具有与一电路板电性相连的焊接部,相互固定连接的所述上导电端子和所述下导电端子其中之一者具有所述焊接部。
[0019] 进一步,所述上、下排导电端子的所述焊接部排列成一排。
[0020] 进一步,所述上排导电端子包括有两个上接地端子且位于所述上排导电端子的相对两外侧,所述下排导电端子包括有两个下接地端子且位于所述下排导电端子的相对两外侧。
[0021] 进一步,所述上排导电端子包括有两个上电源端子,所述下排导电端子包括有两个下电源端子。
[0022] 进一步,所述两个上接地端子是分别从所述对应列的所述两个下接地端子的侧边向上弯折延伸形成。
[0023] 进一步,每一所述对应列的所述上、下接地端子共同形成有一向内凹陷的、上下贯穿的扣持槽,所述舌板两侧对应设有向内凹陷的、上下贯穿的缺口,所述扣持槽的侧壁露出于所述缺口。
[0024] 进一步,所述上排导电端子包括有若干对具有上固定部的上差分信号端子,每一所述上接地端子的相邻内侧设有一对所述上差分信号端子,所述下排导电端子包括有若干对具有下固定部的下差分信号端子,每一所述下接地端子的相邻内侧设有一对所述下差分信号端子,所述对应列中的至少一对所述上差分信号端子的所述上固定部与所述下差分信号端子的所述下固定部左右错位设置。
[0025] 进一步,所述上接地端子具有镶埋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一上固定部,所述下接地端子具有镶埋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一下固定部,一接触端自所述上接地端子的所述上固定部或所述下接地端子的所述下固定部向外延伸出所述绝缘本体,以与一金属壳体相接触。
[0026] 进一步,每相邻两个上导电端子之间设有上下贯穿所述舌板的通槽。
[0027] 更佳地,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镶埋成型于所述上排导电端子或所述下排导电端子上的一绝缘块。
[0028]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29] 步骤一:提供一上排导电端子及一下排导电端子,所述上排导电端子包括若干具有上接触部的上导电端子,所述下排导电端子包括若干具有下接触部的下导电端子;
[0030] 步骤二:将所述上排导电端子与所述下排导电端子一一上下对应而形成若干对应列,且将所述上接触部与所述下接触部一一上下对齐;
[0031] 步骤三:通过铆合的方式固定连接至少一所述对应列中的所述上导电端子和所述下导电端子;
[0032] 步骤四:在所述上排导电端子和所述下排导电端子上成型一具有舌板的绝缘本体,并使所述上接触部和所述下接触部分别露出于所述舌板的上、下表面。
[0033] 进一步,相互固定连接的所述上导电端子为上电源端子和/或上接地端子,相互固定连接的所述下导电端子为下电源端子和/或下接地端子。
[0034] 进一步,相互固定连接的所述上导电端子的所述上接触部的前端具有一上连料部,相互固定连接的所述下导电端子的所述下接触部的前端具有一下连料部,所述步骤三为固定连接所述上连料部和所述下连料部。
[0035] 进一步,相互固定连接的所述上导电端子的所述上接触部和所述下导电端子的所述下接触部的后端分别具有一镶埋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一上固定部及一下固定部,所述步骤三为固定连接所述上固定部和所述下固定部。
[0036] 进一步,相邻的所述两个上接触部之间和相邻的所述两个下接触部之间分别通过料桥连接,相邻所述两个上接触部之间的料桥与所述对应列的相邻所述两个下接触部之间的料桥前后错位设置,所述步骤四之后还包括将所述料桥切除,所述舌板对应所述料桥切除的位置形成有上下贯穿所述舌板的通槽。
[0037] 进一步,若干所述上导电端子的所述上接触部前端通过一上料带连接,若干所述下导电端子的所述下接触部前端通过一下料带连接,所述步骤三还包括,去除所述上接触部前端的所述上料带和所述下接触端前端的所述下料带。
[0038] 进一步,所述步骤二之前还包括于所述上排导电端子或所述下排导电端子上成型一绝缘块。
[0039]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40] 本发明电连接器通过将所述上、下排导电端子中至少一对应列的上导电端子和下导电端子相互铆合固定连接,如此设置,在所述上、下排导电端子镶埋成型到绝缘本体之前,能够有效确保所述上、下排导电端子的正位度,以使其能够准确有效的镶埋成型到所述绝缘本体,且固定连接的上、下排导电端子可同时镶埋成型于所述绝缘本体,即只需进行一次镶埋成型,节减了制造工序,降低了生产成本;另相互铆合固定连接的所述上导电端子和所述下导电端子能够防止共振的产生、有效改善信号串扰,以使所述电连接器能够进行高速率传输,从而可不必再另外制造金属隔离片;再者,相互铆合固定连接的所述上导电端子及下导电端子已实现电性连接,所以两者中的一者具有与外接电路板相焊接的焊接部即可,减少了焊接部的电连接器无疑具有更小的尺寸;通过铆合的方式实现对应列的相互固定连接,工艺简单且容易实施。因此,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结构简单、制造简便、尺寸小且还能进行高速率传输的有益效果,同时更有利于降低产品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0041]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0042] 图2为图1的另一角度示意图;
[0043] 图3为图1的部分组合示意图;
[0044] 图4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电连接器的上、下排导电端子镶埋成型到绝缘本体后的示意图;
[0045] 图5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电连接器的上、下排导电端子成型的示意图;
[0046] 图6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电连接器制造时将上导电端子定位于下导电端子上方的示意图;
[0047] 图7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电连接器的上、下排导电端子成型绝缘本体后去除上、下料带之前的示意图;
[0048] 图8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电连接器的导电端子成型示意图;
[0049] 图9为将图8中的上导电端子定位于下导电端子上方后的示意图;
[0050] 图10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电连接器的下排导电端子的示意图;
[0051] 图11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电连接器的上、下排导电端子的俯视图;
[0052] 图12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电连接器省去金属壳体时的立体图;
[0053] 图13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电连接器组装金属壳体后的示意图;
[0054] 图14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电连接器的上、下排导电端子及绝缘块的爆炸图;
[0055] 图15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电连接器的上、下排导电端子及绝缘块组合后的立体图。
[0056] 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
[0057] 绝缘本体1        舌板11           缺口111          通槽112[0058] 上排导电端子2    上接地端子21     上电源端子22     上差分信号对23[0059] 上侦测端子24     上预留端子25     上接触部201      上固定部202[0060] 通孔2021         上延伸部203      凸包2031         上焊接部204[0061] 上连料部205      凹陷部207        铆压通孔208      下排导电端子3[0062] 下接地端子31     下电源端子32     下差分信号对33   下侦测端子34[0063] 下预留端子35     下接触部301      下固定部302      凸起3021[0064] 下延伸部303      下焊接部304      下连料部305      开口306[0065] 隔离片312        开孔3122         接触端314        侧挡片316[0066] 焊接脚3162       金属壳体4        后挡片42         扣持槽5[0067] 侧壁51           上侧壁512        下侧壁514        绝缘块6[0068] 定位部61         上料带20         穿孔200          槽口200’[0069] 下料带30         凸柱300          扣持片300’       料桥40具体实施方式
[0070] 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发明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0071] 实施例一:
[0072] 请参阅图1至图7,本发明电连接器用于焊接在一电路板(未图示)上,以供对接电连接器(未图示)插接,其包括一绝缘本体1以及镶埋成型于绝缘本体1上的上排导电端子2和下排导电端子3,上排导电端子2包括多个上导电端子,其排成一排且位于上方,下排导电端子3包括多个下导电端子,其排成一排且位于下方,还包括一金属壳体4,金属壳体4包覆于绝缘本体1外围。
[0073] 绝缘本体1具有一舌板11,上排导电端子2的每一上导电端子具有一上接触部201和一上固定部202,上固定部202镶埋于绝缘本体1内,上接触部201露出于舌板11的上表面,同样下排导电端子3的每一下导电端子也具有一露出于舌板11下表面的下接触部301和一镶埋于绝缘本体1的下固定部302,上排导电端子2与下排导电端子3一一上下对应而形成若干对应列,且上排导电端子2的上接触部201和下排导电端子3的下接触部301一一上下对齐。
[0074] 上排导电端子2包括有两个上接地端子21、两个上电源端子22以及多对上差分信号对23,两个上接地端子21分别位于上排导电端子2的相对两外侧,上电源端子22的上固定部202是自其上接触部201的后端先向下方弯折延伸再向后方弯折延伸形成,该固定部202与该接触部201呈阶梯状分布。下排导电端子3同样也包括有两个下接地端子31和两个下电源端子32以及多对下差分信号对33,下排导电端子3中的两个下接地端子31分别位于下排导电端子3的相对两外侧,上、下差分信号对23、33用于与对接连接器进行资料传输。
[0075] 至少一对应列中的上导电端子和下导电端子相互铆合固定连接,具体地,铆合固定连接的上导电端子为上电源端子22或/和接地端子21,铆合固定连接的下导电端子为下电源端子32或/和下接地端子31,在本实施中,上接地端子21和上电源端子22的上接触部201的前端分别具有一连接上料带20的上连料部205,下接地端子31和下电源端子32的下接触部301的前端分别具有一连接下料带30的下连料部305。每一下连料部305分别具有向前贯穿的开口306,每一上连料部205呈条状且分别铆合于开口306内,从而实现上、下接地端子21、31及上、下电源端子22、32的相互铆合固定连接。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在每一上连料部205上分别设有向前贯穿的开口306,则将每一下连料部305分别铆合于开口306内。更具体地,上连料部205自其对应的上接触部201先向下弯折延伸再向前弯折延伸形成,下连料部305自其对应的下接触部301先向上弯折延伸再向前弯折延伸形成,如此,上、下连料部205、305延伸至同一平面内而进行铆合固定连接。
[0076] 至少一对应列的上导电端子和下导电端子互相铆合固定连接还包括通过上固定部202和下固定部302相互铆合固定而实现,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是上电源端子22的上固定部202和下电源端子32的下固定部302相互铆合固定连接,上电源端子22的上固定部202及下电源端子32的下固定部302其中之一者具有一凸起3021,上电源端子22的上固定部202及下电源端子32的下固定部302其中之另一者具有一通孔2021,凸起3021铆合于通孔2021内从而铆合固定连接该上固定部202和下固定部302。更具体的,下电源端子32的下固定部302具有向上凸伸形成的凸起3021,上电源端子22的上固定部202具有通孔2021,凸起3021铆合于通孔2021内,同样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在上电源端子22的上固定部202设向下凸伸形成的凸起3021,下电源端子32的下固定部302设通孔2021,将凸起3021铆合于通孔2021内。
[0077] 较佳地,上电源端子22的上固定部202的宽度大于其对应上接触部201的宽度,同样下电源端子32的下固定部302的宽度大于其对应下接触部301的宽度,增宽的上、下电源端子22、32能有效地增大其电流传输能力,从而改善电连接器的传输速率。
[0078] 较佳地,上固定部202的后端还向下弯折延伸有一上延伸部203,上电源端子22的所述上延伸部203向前和/或向后凸伸而形成有凸包3031,本发明采用射出成形法成型绝缘本体1,在上、下排导电端子2、3镶埋成型于绝缘本体1中时,凸包3031用于将已固定连接的上、下排导电端子2、3进行定位,以防射出成型该绝缘本体1时流体的冲击力使上、下排导电端子2、3移位或变形。
[0079] 实际上,下固定部302的后端还向下弯折延伸有一下延伸部303,上延伸部203与下延伸部303的下端处于同一高度,如此设置的目的是便于焊接部的设置。更具体地,上、下导电端子均具有焊接部,以与电路板焊接及电性相连,上导电端子具有上焊接部204,上焊接部204自上延伸部203的下端向后弯折延伸形成,下导电端子具有下焊接部304,下焊接部304自下延伸部303的下端向后弯折延伸形成,由于上延伸部203与下延伸部303的下端处于同一高度,所以上焊接部204与下焊接部304排于同一排。另外,由于固定连接的上导电端子和下导电端子已形成电性连接,因此仅其中之一者需具有焊接部。在本实施例中,上电源端子22和上接地端子21不具有上焊接部204,其余上排导电端子2都具有自上延伸部203延伸的上焊接部204,特殊地,上接地端子21的上固定部202不具有上延伸部203,每一下排导电端子3都具有一下焊接部304。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每一上排导电端子2都具有上焊接部204,而下排导电端子3中的下电源端子32和下接地端子31不具有下焊接部304。如此设置,上焊接部204相应减少了,因此能够实现将上焊接部204和下焊接部304排成一排,而无需设成两排,以减少上、下焊接部204、304占用的空间,从而更有利于将电连接器的尺寸做的更小。
[0080] 自两上接地端子21的上固定部202或两下接地端子31的下固定部302分别向外侧延伸一接触端314,该接触端314露出绝缘本体1的两侧,以与金属壳体4相接触。在本实施例中,于下接地端子31的下固定部302上设置该接触端314。通过接触端314与金属壳体4相接触而实现接地,当然,下接地端子21同时也具有与电路板焊接的下焊接部304,接触端314及下接地端子21的下焊接部304同时接地可增加其接地效果。
[0081] 具体地,如上所述,上、下电源端子22、32和上、下接地端子21、31分别具有两个,且两个上接地端子21和两个下接地端子31均位于上、下排导电端子2、3的最外侧。每对应列的两个上、下接地端子21、31共同形成有一向内凹陷的、上下贯穿的扣持槽5,舌板11两侧对应设有向内凹陷的、上下贯穿的缺口111,扣持槽5的侧壁51露出于缺口111内,这样,当对接电连接器插入时,对接连接器的扣持件(未图示)能够扣持于缺口111内,以使对接更为牢固,扣持槽5的侧壁51露出于缺口111内,能够防止对接电连接器的扣持件刮坏舌板11的侧壁。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是上排导电端子2中的两个上接地端子21是分别从对应列的下排导电端子3中的两个下接地端子31的侧边向上弯折延伸形成,不过也还同样形成有扣持槽5结构。
[0082] 具体地,如上所述,上排导电端子2包括有若干对上差分信号端子23,在本实施例中为3对,两上接地端子21的相邻内侧分别设有一对上差分信号端子23,该两对上差分信号端子23的内侧分别设置上电源端子22,两上电源端子22的内侧设置另外一对上差分信号端子23。同样地,下排导电端子3包括有3对下差分信号端子33,其排布与上差分信号端子23相对应。
[0083] 更具体地,上排导电端子2还包括有一上侦测端子24和一上预留端子25,分别位于中间一对上差分信号端子23的左侧和右侧;对应地,下排导电端子3也包括有一下侦测端子34和一下预留端子35,分别位于中间一对下差分信号端子的右侧和左侧。
[0084] 需特别说明的是,上焊接部204及下焊接部304排成一排的顺序不受限制,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从左往右看,夹在两下电源端子32的焊接部之间的依次为上预留端子25、上差分信号端子23、下侦测端子34、一对下差分信号端子33、下预留端子35、上差分信号端子23及上侦测端子24的焊接部。
[0085] 请参阅图5至图7,本发明电连接器通过以下步骤制成:
[0086] 步骤一:提供一上排导电端子2及一下排导电端子3,上排导电端子2包括若干具有上接触部201的上导电端子,下排导电端子3包括若干具有下接触部301的下导电端子;具体的,提供一金属板材,冲压下料形成该上排导电端子2和下排导电端子3,上排导电端子2和下排导电端子3分别通过上料带20和下料带30连接,每一上导电端子具有一上接触部201和一上固定部202,上排导电端子2包括有上接地端子21、上电源端子22和上差分信号对23,每一下导电端子分别具有一下接触部301和一下固定部302,下排导电端子3包括有下接地端子31、下电源端子32和下差分信号对33,每相邻两个上接触部201之间和每相邻两个下接触部301之间分别连接有料桥40,相邻两个上接触部201之间的料桥40与对应列的相邻两个下接触部301之间的料桥40前后错位设置,这样后序进行料桥40裁切时,操作更简便;
[0087] 步骤二:将上排导电端子2与下排导电端子3一一上下对应而形成若干对应列;具体地,将上排导电端子2定位于下排导电端子3上方,使上排导电端子2的上接触部201与下排导电端子3的下接触部301一一上下对齐;
[0088] 步骤三:固定连接至少一所述对应列中的上导电端子和下导电端子;具体为铆合固定连接对应列的上、下电源电端子22、32和上、下接地端子21、31,更具体地,铆合固定连接对应列的上、下电源端子22、32的上、下连料部205、305,及铆合固定连接对应列的上、下接地端子21、31的上、下连料部205、305,同时铆合固定连接上电源端子22的上固定部202与下电源端子32的下固定部302。当然也可以仅铆合至少一对应列的上、下电源端子22、32或上、下接地端子21、31,另,也可只铆合固定连接上、下固定部202、302或上、下连料部205、305;铆合固定上料带20和下料带30,铆合后,上料带20上形成有向下凸伸的凸柱或穿孔
200,下料带30形成有穿孔200或向上凸伸的凸柱300,凸柱300铆合于穿孔200内;
[0089] 步骤四:在上排导电端子2和下排导电端子3上成型一具有舌板11的绝缘本体1,并使上接触部201和下接触部301分别露出于舌板11的上、下表面。具体地,在步骤四之前还包括步骤去除上接触部201和下接触部301前端的上料带20和下料带30,当然此步骤也可以在上、下排导电端子2、3镶埋成型到绝缘本体1后进行,现在进行这一步骤的话可以使得成型后的绝缘本体1的舌板11前端更美观,不会使上、下连料部205、305露出于舌板11前端。更具体地,采用射出成型法在上排导电端子2和下排导电端子3上成型所述绝缘本体1。
[0090] 步骤四之后还包括步骤使用裁切设备去除剩余的上料带20和下料带30,以及上排导电端子2之间和下排导电端子3之间的料桥40,料桥40切除后,舌板11对应料桥40切除的位置形成有上下贯穿舌板11的通槽112,上料带料20、下料带30、料桥40切除后的图可参阅图4。
[0091] 最后提供并组装金属壳体4,金属壳体4如图1~3所示。
[0092]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制造电连接器时,也可以将上、下接地端子21、31的上、下固定部202、302的形状制造成上、下电源端子22、32的上、下固定部202、302的形状,从而将对应列的上、下接地端子21、31的固定部202、302以现在上、下电源端子22、32的上、下固定部202、302的铆合方式进行铆合固定连接,而上、下电源端子22、32的上、下固定部202、302的形状进行相应改小,以满足上、下排导电端子排布;本发明中的上排导电端子2和下排导电端子3也可以都只有上、下电源端子22、32和上、下接地端子21、31,这样的话本发明电连接器就专用于电源传输。
[0093] 实施例二:
[0094] 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有:(1)上电源端子22的上固定部202和下电源端子32的下固定部302的固定连接方式;(2)步骤三中上料带20与下料带30的固定方式。
[0095] 请参阅图8及图9,上电源端子22的上固定部202具有向下凹陷形成的凹陷部207,凹陷部207的底面贴合于下电源端子32的下固定部302的顶面,一铆压通孔208贯穿凹陷部207和下电源端子32的下固定部302,通过此种方式也可将上电源端子22的上固定部202和下电源端子32的下固定部302铆合固定连接,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0096] 具体地,上料带20形成有一扣持片或槽口200’,下料带30形成有一槽口或扣持片300’,上料带20的扣持片通过下料带30的槽口扣持住下料带30或下料带30的扣持片300’通过上料带20的槽口200’扣持住上料带20,从而实现上料带20与下料带30的固定连接。
[0097] 实施例三:
[0098] 为进一步改善电连接器的性能,于本实施例中设置了隔离片312、侧挡片316及后挡片42,如图10~13所示。
[0099] 具体地,如图10及图11所示,自上排导电端子2或下排导电端子3的相对两外侧向内各延伸一隔离片312至所述上、下排导电端子之间,即隔离片312自上接地端子21或下接地端子31的外侧向内延伸形成,在本实施例中,隔离片312有两个,分别自两下接地端子31的外侧向内延伸形成,该隔离片312延伸至与其相邻的一对下差分信号端子33的上方,从而隔离对应列的上、下差分信号端子23、33,能更有效改善上、下差分信号端子23、33之间的信号干扰,提高电连接器的传输速率。更具体地,扣持槽5的侧壁51由自上接地端子21向下弯折延伸的一上侧壁512及自下接地端子31向上弯折延伸的一下侧壁514构成,隔离片312自上侧壁512或下侧壁514的边缘向内延伸形成,在本实施例中,隔离片312自下侧壁513的上边缘向内延伸形成。由于隔离片312与下侧壁512一体成型,不仅节省了模具,而且简化了组装工序,降低了生产成本。持扣槽51及隔离片312均形成于上、下接触部201、301,且隔离片312上开设有开孔3122。具体地,上排导电端子2每相邻两个上导电端子之间、下排导电端子
3每相邻两个下导电端子之间均存在间隙,隔离片312对应间隙的位置开设该开孔3122。在生产该电连接器时每相邻两个上接触部201之间和每相邻两个下接触部301之间分别连接有料桥40(如实施例一所述),开孔3122的设置亦方便料桥40的切除。
[0100] 继续参阅图10~11,更优地,对应列中的至少一对上差分信号端子23的上固定部202与下差分信号端子33的下固定部302错位设置,在本实施例中,错位设置的上、下差分信号端子23、33对应列为两对,分别位于两上、下接地端子21、31对应列的内侧且为高速传输信号端子。
[0101] 继续参照图10~11,自两上接地端子21的上延伸部203的外侧或两下接地端子31的下延伸部303的外侧向后各延伸形成一侧挡片316,在本实施例中,由于上接地端子21与下接地端子31电性相连而省略设置了上焊接部204,为了减小产品的体积,进而省略设置上接地端子21的延伸部203,所以侧挡片316设置于下接地端子31的下延伸部303,由于两侧挡片316分别位于上焊接部204及下焊接部304的两侧,可更加有效改善信号干扰,提高信号传输速率。进一步地,该侧挡片316可露出绝缘本体1以与金属壳体4相接触而接地,接地的侧挡片316可进一步改善信号干扰,提高信号传输速率。
[0102] 如图13所示,较佳地,在金属壳体4的后端形成一后挡片42以遮蔽绝缘本体1的后端面,后挡片42的设置亦可进一步改善信号干扰,提高信号传输速率。
[0103] 实施例四:
[0104] 于实施例一至实施例三中,在制造电连接器时,相邻两上导电端子之间和相邻两下导电端子之间分别具有料桥40,料桥40可防止相邻两上导电端子和相邻两下导电端子在成型至绝缘本体1中时相互靠近。本实施例提供另一种可防止相邻两上导电端子和相邻两下导电端子在成型至绝缘本体1中时相互靠近的方法,具体地,如图14~15所示,上排导电端子2之间及下排导电端子3之间均没有通过料桥40连接,而是于上排导电端子2或下排导电端子3上成型一绝缘块6,于本实施例中,绝缘块6成型于下排导电端子3上,且其上形成有定位上排导电端子2的多个定位部61,上排导电端子2的若干个上导电端子支撑定位于定位部61上,从而定位上、下排导电端子2、3,以防止相邻两上导电端子之间和相邻两下导电端子之间镶埋成型于绝缘本体1内时相互靠近或接触。另外,绝缘块6可隔离上、下排导电端子2、3以减少信号串扰,提高传输速度。
[0105] 与实施例三相比,本实施例的隔离片312和侧挡片316具有不同的设置。具体地,同侧的上、下接地端子21、31共同形成有一向内凹陷的、上下贯穿的扣持槽5,扣持槽5的侧壁51自上接地端子21及下接地端子31其中之一者弯折延伸形成,隔离片312自上接地端子21及下接地端子31其中之另一者的侧边向内弯折延伸形成。具体地,于本实施例中,侧壁51自上接地端子21的外侧向下弯折延伸至下接地端子31,隔离片312自下接地端子31的外侧向内弯折延伸形成。侧挡片316则设有可与电路板相焊接的一焊接脚3162,该焊接脚3162自侧挡片316的后端向后延伸形成,且与上焊接部204及下焊接部304排列成一排。与电路板焊接的侧挡片316可增加其接地稳定性,更好地屏蔽信号干扰,提高信号传输速率。
[0106] 与上述各实施例相比,本实施例焊接部的排列顺序有所不同。具体地,以与图2相同的方向看去,夹在两下电源端子32的焊接部之间的依次为一上预留端子25、一下侦测端子34、一上差分信号端子23、一对下差分信号端子33、一上差分信号端子23、一下预留端子35及一上侦测端子24的焊接部。测试结果显示,该种排列方法能更有效的改善信号串扰。
[0107] 综上,本发明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108] 本发明电连接器通过将上、下排导电端子2、3中至少一对应列的上导电端子和下导电端子相互铆合固定连接,如此设置,在上、下排导电端子2、3镶埋成型到绝缘本体1之前,能够有效确保上、下排导电端子2、3的正位度,以使其能够准确有效的镶埋成型到绝缘本体1,且固定连接的上、下排导电端子2、3可同时镶埋成型于绝缘本体1,即只需进行一次镶埋成型,节减了制造工序,降低了生产成本;另相互铆合固定连接的上导电端子和下导电端子能够防止共振的产生、有效改善信号串扰,以使电连接器能够进行高速率传输,从而不必再另外制造金属隔离片;再者,相互铆合固定连接的上导电端子及下导电端子已实现电性连接,所以两者中的一者具有与外接电路板相焊接的焊接部即可,减少了焊接部的电连接器无疑具有更小的尺寸;通过铆合的方式实现对应列的相互固定连接,工艺简单且容易实施。因此,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结构简单、制造简便、尺寸小且还能进行高速率传输的有益效果,同时更有利于降低产品制造成本。
[0109] 虽然本发明的实施例揭露如上所述,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习相关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举凡依本发明申请范围所述的形状、构造、特征及精神当可做些许的变更,因此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须视本专利权利要求书所界定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