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车辆的承载结构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480023218.7

文献号 : CN105121251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T.霍夫曼H.卡尔特内格A.尚克

申请人 : 奥地利西门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涉及一种轨道车辆的承载结构(8),利用联接元件(2将车厢主体(1)支撑在该承载结构(8)上;其中利用形状配合连接和/或力配合连接(3)将至少一个联接元件(2)连接到承载结构(8),并且其中在连接(3)下方或上方的承载结构(8)的至少一部分或者向上限定联接元件(2)的至少一个表面被设计成支撑元件(4)。因此,可以用较少的努力将联接元件(2)附接在轨道车辆上的任何期望的位置。

权利要求 :

1.一种轨道车辆的承载结构(8),利用联接元件(2)将车厢主体(1)支撑在所述承载结构(8)上,其中利用形状配合和/或力配合连接(3)将至少一个联接元件(2)连接到所述承载结构(8);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连接(3)下方或上方的所述承载结构(8)的至少一部分或者向上限定所述联接元件(2)的至少一个表面被设计成支撑元件(4),用于支撑提升装置(6),所述提升装置(6)能够将所述联接元件(2)连同所述车厢主体(1)一起提高。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承载结构(8),其特征在于,所述联接元件(2)具有纵向轴线(5),所述支撑元件(4)相对于所述纵向轴线(5)被同轴地布置。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承载结构(8),其特征在于,被具体化为支撑元件(4)的所述承载结构(8)在所述连接(3)下方的部分是所述承载结构(8)的阳台形状的模具。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承载结构(8),其特征在于,被具体化为支撑元件(4)的所述承载结构(8)在所述连接(3)下方的部分限定所述承载结构(8)中的盲孔。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承载结构(8),其特征在于,被具体化为支撑元件(4)的所述承载结构(8)在所述连接(3)下方的部分具体化为在所述承载结构(8)中的钻孔的螺纹。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承载结构(8),其特征在于,所述提升装置(6)包括用于产生动力的液压或机械或电动或气动的驱动单元。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承载结构(8),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械驱动单元是主轴。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承载结构(8),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驱动单元是液压缸的活塞。

9.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承载结构(8),其特征在于,所述联接元件(2)是所述轨道车辆的二系弹簧。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承载结构(8),其特征在于,所述二系弹簧具体化为液压弹簧或螺旋弹簧或气动弹簧。

11.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承载结构(8),其特征在于,能够将或者将所述提升装置(6)布置在所述承载结构(8)中的所述盲孔中,或者在所述联接元件(2)与所述车厢主体(1)之间,或者在所述联接元件(2)的内部,或者在所述车厢主体(1)的较低区域中。

12.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承载结构(8),其特征在于,能够将或者将所述提升装置(6)布置在所述承载结构(8)中的所述钻孔中,或者在所述联接元件(2)与所述车厢主体(1)之间,或者在所述联接元件(2)的内部,或者在所述车厢主体(1)的较低区域中。

说明书 :

轨道车辆的承载结构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轨道车辆的承载结构,利用联接元件将车厢主体支撑在该承载结构上;其中利用形状配合连接和/或力配合连接将至少一个联接元件连接到该承载结构。

背景技术

[0002] 在轨道车辆中,车轮磨损导致车厢主体的位置高度降低。
[0003] 因此,当轨道车辆开进车站时,有可能布置在车厢主体中的地板高度变得低于车站的地板高度。车站与车厢主体地板上边缘之间的高度差会导致在布置在车厢主体中的地板与车站地板之间的过渡区中形成阶梯。这些阶梯对于乘客而言意味着很大的安全风险,因此根据本发明通过将车厢主体相对于其承载结构提高而抵消由于车轮磨损所造成的高度损失。为了这个目的,将所谓的“垫片”放置在支撑车厢主体的联接元件的下方或上方。此步骤被称为附接联接元件。
[0004] 根据现有技术,利用支撑在地面上的固定或可移动的提升系统或者利用起重机来完成垫片的装配。这里,利用提升系统提升车厢主体,直到联接元件完全地解除受力。这里,车厢主体的重量被直接地传递到地面上。然后,可以将垫片放置在力解除联接元件的下方或上方。为了这个目的,要求具备相应的车间基础设施或者昂贵的可移动提升系统。
[0005] 因为提升系统支撑在地面上,所以要求具有牢固的、优选平滑的地面,该地面承受由于轨道车辆的重量所产生的应力。
[0006] 因此,垫片的装配常常只能够在具备相应的车间基础设施的车间中实施。这涉及到相当大的费用。

发明内容

[0007] 技术目的
[0008]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轨道车辆的承载结构,其中可以在不花费任何大的努力的情况下将联接元件附接。
[0009] 技术方案
[0010] 根据本发明,在引言部分所提及类型的承载结构中,在连接下方或上方的承载结构的至少一部分或者向上限定联接元件的至少一个表面被设计成支撑元件。
[0011] 提升装置被支撑并抵靠在支撑元件上,利用该提升装置将车厢主体相对于地面提升。这里,可以将垫片放置到在联接元件与承载结构之间或者在承载结构与车厢主体之间所形成的间隙中。
[0012] 因此,与现有技术相反,根据本发明也可以在不具有牢固地面的地点(例如在一段砾石路上)实施垫片的装配,这是因为提升装置并不支撑在地面上。也不需要具备昂贵提升系统的车间基础设施来装配垫片。
[0013] 因此,本发明提供一种轨道车辆的承载结构,其中可以在不花费任何大的努力且无需复杂车间基础设施的情况下将联接元件附接。
[0014] 联接元件具有纵向轴线,其中在承载结构中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支撑元件相对于此纵向轴线被同轴地布置。
[0015] 在一个特别的实施例中,承载结构在连接下方的部分(具体化为支撑元件)是承载结构的阳台形状模具。
[0016]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承载结构在连接下方的部分(具体化为支撑元件)限定承载结构中的盲孔。
[0017] 在本发明承载结构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承载结构在连接下方的部分(具体化为支撑元件)具体化为承载结构中的钻孔的螺纹。
[0018] 承载结构中的钻孔可以具体化为经过承载结构的连续钻孔或者盲孔。
[0019] 提升装置可以被或者被支撑在支撑元件上。
[0020] 可以将该提升装置布置在例如承载结构中的盲孔或钻孔中、或者在联接元件与车厢主体之间、或者在联接元件中、或者在车厢主体的较低区域中。也可以将提升装置永久地布置在所述位置。
[0021] 因此,有利的是可以将联接元件附接在轨道车辆上的任何期望位置。
[0022] 提升装置可包括用于产生动力的液压或机械或电动或气动驱动单元。
[0023] 例如,机械驱动单元可以具体化为主轴,并且液压驱动单元可以具体化为例如液压缸的活塞。
[0024] 联接元件优选地是轨道车辆的二系弹簧(Sekundärfeder)。该二系弹簧将车厢主体支撑在承载结构上。
[0025] 该二系弹簧可以具体化为液压弹簧、螺旋弹簧或者气动弹簧。

附图说明

[0026] 图1通过举例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现有技术的承载结构的截面。
[0027] 图2通过举例示意性地示出了具有承载结构的阳台形状模具的本发明承载结构的截面。
[0028] 图3通过举例示意性地示出了具有在承载结构中的盲孔的本发明承载结构的截面。
[0029] 图4通过举例示意性地示出了具有经过承载结构的钻孔的本发明承载结构的截面。
[0030] 图5通过举例示意性地示出了具有被固定到承载结构的销的本发明承载结构的截面。
[0031] 图6通过举例示意性地示出了具有被布置在车厢主体中的提升装置的本发明承载结构的截面。
[0032] 图7通过举例示意性地示出了具有被布置在联接元件与车厢主体之间的提升装置的本发明承载结构的截面。

具体实施方式

[0033] 图1通过举例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现有技术的承载结构8的截面。图中示出了轨道车辆的承载结构8的开孔,利用联接元件2将车厢主体1支撑在该开孔上。利用形状配合和/或力配合连接3将联接元件2连接到承载结构8。连接3是由在联接元件2的销形状下部与承载结构8的竖直取向的分区之间的界限表面所提供,所述分区接触到联接元件2的销形状部。为了将联接元件2附接,利用提升装置6将联接元件2连同车厢主体1提高。在图1中,用虚线表示被提高的联接元件2。当把联接元件2提高时,车厢主体1也被提高。
[0034] 在联接元件2与承载结构8之间形成间隙12。将垫片放置到此间隙12中,然后再次使联接元件2连同车厢主体1降低。提高和降低的方向9取向在平行于联接元件2的纵向轴线5的方向上。当使联接元件2提高和降低时,提升装置6支撑在地面7上。
[0035] 图2通过举例示意性地示出了具有承载结构8的阳台形状模具的本发明承载结构8的截面。图中示出了轨道车辆的承载结构8的开孔,利用联接元件2将车厢主体1支撑在该开孔上。利用形状配合和/或力配合连接3将联接元件2连接到承载结构8。连接3是由在联接元件2的销形状下部与承载结构8的竖直取向的分区之间的界限表面所提供,该分区接触并抵靠联接元件2的销形状部。为了将联接元件2附接,利用提升装置6将联接元件2连同车厢主体1提高。因此,根据图1,在联接元件2与承载结构8之间形成间隙12(为清楚起见,在图2中未示出)。将垫片放置到此间隙12中,然后再次使联接元件2连同车厢主体1降低。承载结构8的部分在连接3下方具体化为支撑元件4。在承载结构8具体化为支撑元件4的点,在提高和降低期间在方向9上支撑提升装置6。
[0036] 图3通过举例示意性地示出了具有在承载结构8中的盲孔的本发明承载结构8的截面。图中示出了轨道车辆的承载结构8的开孔,利用联接元件2将车厢主体1支撑在该开孔上。利用形状配合和/或力配合连接3将联接元件2连接到承载结构8。连接3是由在联接元件2的销形状下部与承载结构8的竖直取向的分区之间的界限表面所提供,所述分区接触并抵靠联接元件2的销形状部。为了将联接元件2附接,利用提升装置6将联接元件2连同车厢主体1提高。承载结构8在连接3下方的部分(该部分准确地限定承载结构8中的盲孔)具体化为支撑元件4。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用流体11充满盲孔。如果将流体11泵送入盲孔中,则使联接元件2提高。如果将流体11从盲孔中排出,则使联接元件2降低。根据图1,通过将联接元件2连同车厢主体1提高,而在联接元件2与承载结构8之间形成间隙 12(为清楚起见在图3中未示出)。将垫片放置到此间隙12中,然后再次使联接元件2连同车厢主体1降低。提高和降低的方向9取向在平行于联接元件的纵向轴线5的方向上。
[0037] 图4通过举例示意性地示出了具有经过承载结构8的钻孔的本发明承载结构的截面。图中示出了轨道车辆的承载结构8的开孔,利用联接元件2将车厢主体1支撑在该开孔上。利用形状配合和/或力配合连接3将联接元件2连接到承载结构8。连接3是由在联接元件2的销形状下部与支撑结构8的竖直取向的分区之间的界限表面所提供,所述分区接触到联接元件2的销形状部。
[0038] 为了将联接元件2附接,利用提升装置6将联接元件2连同车厢主体1提高。根据图1,通过将联接元件2连同车厢主体1提高,而在联接元件2与承载结构8之间形成间隙12(为清楚起见,在图4中未示出该间隙)。将垫片放置在此间隙12中,然后再次使联接元件2连同车厢主体1降低。提高和降低的方向9取向在平行于联接元件的纵向轴线5的方向上。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提升装置6具体化为主轴。承载结构8的具体化为支撑元件4的部分为螺纹,该螺纹被布置在连接3的下方。主轴在旋转方向10上的旋转导致取向在平行于联接元件的纵向轴线5方向上的主轴在方向9上的平移运动,因此,基于旋转方向10而将联接元件2和车厢主体1提高或降低。
[0039] 图5通过举例示意性地示出了具有被固定到承载结构8的销的本发明承载结构8的截面。图中示出了轨道车辆的承载结构8的开孔,利用联接元件2将车厢主体1支撑在该开孔上。利用形状配合和/或力配合连接3将联接元件2连接到承载结构8。连接3是由在承载结构8的销的竖直取向外表面与联接元件2的内竖直取向分区之间的界限表面所提供,所述分区接触并抵靠销的竖直取向外表面。为了将联接元件2附接,利用提升装置6(这里具体化为液压提升装置6)将联接元件2连同车厢主体1提高。
[0040] 承载结构8的被布置在连接3上方的部分(该部分准确地是被固定到承载结构8的销的前端面)具体化为支撑元件4。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用流体11将由联接元件2和销的前端面所围合的空间充满。如果将流体11泵送入此空间中,则将联接元件2提高。如果将流体11从该空间中排出,则使联接元件2降低。通过将联接元件2连同车厢主体1提高,而在联接元件2与承载结构8之间形成间隙12。用虚线表示被提高的联接元件2。将垫片放置到此间隙12中,然后再次使联接元件2连同车厢主体1降低。提高和降低的方向9取向在平行于联接元件的纵向轴线5的方向上。
[0041] 图6通过举例示意性地示出了具有被布置在车厢主体1中的提升装置6的本发明承载结构8的截面。图中示出了轨道车辆的承载结构8的开孔,利用联接元件2将车厢主体1支撑在该开孔上。利用形状配合和/或力配合连接3将联接元件2连接到承载结构8。连接3是由在联接元件2的销形状下部与承载结构8的竖直取向分区之间的界限表面所提供,所述分区接触到联接元件2的销形状部。承载结构8的上部具体化为横梁。销被固定到该横梁,如图5中类似地示出。被布置在连接3上方的承载结构8的上部(准确地是被固定到横梁的销的前端面)具体化为支撑元件,将提升装置6支撑在支撑元件上。在这里所示出的实施例中,由车厢主体1和被固定到横梁的销所围合的空间是用流体11充满并且构成提升装置6。
[0042] 如果将流体11泵送入此空间中,则相对于横梁提高车厢主体。如果将流体11从该空间中排出,则使车厢主体降低。通过提高车厢主体1,而在横梁与车厢主体1之间形成间隙12。用虚线表示被提高的车厢主体1 。将垫片放置到此间隙12中,然后再次使车厢主体1降低。提高和降低的方向9取向在平行于联接元件的纵向轴线5的方向上。
[0043] 图7通过举例示意性地示出了具有提升装置6的本发明承载结构8的截面,该提升装置6被布置在联接元件2与车厢主体1之间。承载结构8的上部具体化为横梁,其中利用联接元件2将车厢主体1支撑在承载结构8的下部上。从上方限定联接元件2的表面具体化为支撑元件4,提升装置6被支撑在该支撑元件4上。利用形状配合和/或力配合连接3将联接元件2连接到承载结构8的两侧。准确地讲,连接3一方面是由在联接元件2的销形状下部与承载结构8的竖直取向分区之间的界限表面所提供(所述分区接触到联接元件2的销形状部),另一方面是由在联接元件2的上销形状部与横梁的竖直取向分区之间的界限表面所提供。在这里所示出的实施例中,由横梁的竖直取向分区和联接元件2的上销形状部所提供的空间是用流体11充满并且构成提升装置6。如果将流体11泵送入此空间中,则将车厢主体1连同横梁相对于联接元件2提高。如果将流体11从该空间中排出,则使车厢主体1或横梁降低。通过提高车厢主体1或横梁,而在联接元件2与横梁的竖直取向分区的前端面之间形成间隙
12。用虚线表示被提高的车厢主体1。将垫片放置到此间隙12中,然后再次使车厢主体1或横梁降低。提高和降低的方向9取向在平行于联接元件的纵向轴线5的方向上。
[0044] 本发明的承载结构8被设计成使得在车厢主体1的提高和降低期间车厢主体1的重量始终直接地或间接地被支撑在承载结构8上。因此,可以用较小的努力将联接元件2附接在轨道车辆上的任何期望位置。
[0045] 附图标记的列表
[0046] 1    车厢主体
[0047] 2    联接元件
[0048] 3    连接
[0049] 4    支撑元件
[0050] 5    纵向轴线
[0051] 6    提升装置
[0052] 7    地面
[0053] 8    承载结构
[0054] 9    方向
[0055] 10   旋转方向
[0056] 11   流体
[0057] 12   间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