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处理难生物降解污染物的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510652614.2

文献号 : CN105129947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许建民刘青

申请人 : 许建民

摘要 :

本发明属于工业污水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处理难生物降解污染物的装置。一种处理难生物降解污染物的装置,包括外支架、外置泵、管道混合器和反应器罐体。本发明公开的一种处理难生物降解污染物的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过滤吸附难降解物质的效果非常好;(2)、结构简单,易于生产;(3)、运行成本低,能耗少;(4)、初投资低、占地面积小;(5)、运行灵活可靠,管理简单;(6)、罐体内为机械动力设备,维修率低;(7)处理了大量废水得到大量净水的同时得到了高度浓缩的污泥。

权利要求 :

1.一种处理难生物降解污染物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支架、外置泵、管道混合器和反应器罐体,

所述反应器罐体的底部为圆台型,上部为圆柱体,外支架的顶部与反应器罐体的中下部焊接,所述反应器罐体的上部侧壁设有一个出水口,所述反应器罐体的上部设有出水堰,所述出水口上设有一球阀,反应器罐体的出水口的相对侧壁上设有一个回流口,所述回流口高度比出水口低20~50cm,回流口与回流管的一端相连,回流管的两端各设有一球阀,两个球阀之间设有流量计,所述反应器罐体的内部沿轴线方向设有排泥导流装置,排泥导流装置包括浓缩排渣室和排泥管,浓缩排渣室上端敞口,浓缩排渣室上端距离出水口的垂直距离为1米,浓缩排渣室的底部和排泥管焊接,排泥管的排泥口与外界相通,排泥管与反应器罐体的底壁焊接,所述浓缩排渣室的直径大于所述排泥管的直径,所述浓缩排渣室的上部的外侧壁设有三根支撑杆,支撑杆的一端与浓缩排渣室的外壁焊接,支撑杆的另一端与反应器罐体内壁焊接,所述反应器罐体的底部设有进水口,所述进水口沿切线方向与反应器罐体连通,所述进水口前的进水管上连接有管道混合器和外置泵,所述管道混合器上设有三个加药口,所述进水管上还设置有一球阀和一流量计,进水管上按照进水方向依次为球阀、流量计、外置泵、管道混合器、进水口,其中:回流管的另一端与进水管上的球阀与流量计之间的管道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处理难生物降解污染物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排泥管为L型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处理难生物降解污染物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支架设有三个支撑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处理难生物降解污染物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器罐体上部侧壁设有视镜,视镜的位置在浓缩排渣室上端上下15厘米。

说明书 :

一种处理难生物降解污染物的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工业污水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处理难生物降解污染物的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水力循环澄清池是利用池中的泥渣与凝聚剂,以及原水中的杂质颗粒相互接触、吸附,以达到泥水分离的净水构筑物,它具有生产能力高,处理效果好等优点。
[0003] 水力循环澄清池中,沉泥被提升起来并使之处于均匀分布的悬浮状态,在池中形成高浓度的稳定活性泥渣层。原水在澄清池中由下向上流动,泥渣层由于重力作用可在上升水流中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当原水通过活性污泥层时,利用接触絮凝原理,原水中的悬浮物便被活性污泥渣层阻留下来,使水获得澄清。清水在澄清池上部被收集。
[0004] 但在实际运用中,这一传统的水力循环澄清池存在以下问题:
[0005] (1)泥渣回流量难以控制——水力循环澄清池在运行过程中,排泥为人工控制,因人为的因素经常造成活性泥渣不足,或是旧泥渣过剩,使水力分布不均,失去原有平衡,形成不良的水力循外,既浪费了人力物力,又增大了维护检修费用;
[0006] (2)反应室容积较小,反应时间较短,回流泥渣接触絮凝作用的发挥受到影响,产生的絮体松散,比重轻,混合反应及净化效果相对较差,从而造成药剂耗量较大;
[0007] (3)原水浊度低或短时间内水量、水质和水温变化较大时,运行效果不够稳定,适应性较差,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水力循环功能的发挥;
[0008] (4)喷嘴、喉管处阻力较大,造成水头损失增大,能量消耗相应较大;
[0009] 难生物降解物质通常指在自然条件难于被生物作用发生递降分解的有机化学物质,也包括难降解油、难降解SS(水质中悬浮物)等,难生物降解物质在环境中的持久性,以及广域的分散性,对环境与生态造成影响较大,因此,一直是环境污染、使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重要环节。
[0010] 目前,国内外对难降解有机物废水的处理方法主要有生物法、物化法和氧化法等。生物法主要包括活性污泥、生物膜法、好氧-厌氧法等;物化法主要有吸附法、萃取法、各种膜处理技术等。
[0011] 乳化油废水因其中含有表面活性剂使油成为乳化液,油滴粒径极微小,在动力学上有较强的稳定性,而且乳化液中有机物含量很高,通常较难处理,一般工程中采用隔油、气浮、混凝等方法的组合来处理,但出水的COD仍然很高,不能满足排放要求,或者多级处理导致工艺复杂、流程长、成本高,出水水质不稳定等问题。
[0012] 一些工业废水中含有比较细小或者质量较轻的悬浮物,难被格栅截留,也难以用沉淀法去除。
[0013] 现有技术中,去除难降解有机物废水、含乳化油废水、难处理悬浮物废水的方法是行之有效的,但是附属设备多、占地面积大、基建投资大、运行费用高,能耗大。因此,找寻一种流程简单、能克服上述缺点的、处理效果好的去除难降解物质的方法是污水处理领域中急待解决的课题。

发明内容

[0014] 发明目的:本发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处理难生物降解污染物的装置,其将混凝、吸附、过滤、分离的过程结合于一个装置中,构造简单节省初投资,并且采用水力旋流省去机械动力设备改善了水力条件,提高了容积效率,而且该装置还有非常好的处理效果。
[0015] 技术方案:一种处理难生物降解污染物的装置,包括外支架、外置泵、管道混合器和反应器罐体,
[0016] 所述反应器罐体的底部为圆台型,上部为圆柱体,外支架的顶部与反应器罐体的中下部焊接,
[0017] 所述反应器罐体的上部侧壁设有一个出水口,所述反应器罐体的上部设有出水堰,所述出水口上设有一球阀,
[0018] 反应器罐体的出水口的相对侧壁上设有一个回流口,所述回流口高度比出水口低20~50cm,回流口与回流管相连并与进水管相通,回流管的两端各设有一球阀,两个球阀之间设有流量计,
[0019] 所述反应器罐体的内部沿轴线方向设有排泥导流装置,排泥导流装置包括浓缩排渣室和排泥管,浓缩排渣室上端敞口,浓缩排渣室上端距离出水口的垂直距离为1米,浓缩排渣室的底部和排泥管焊接,排泥管的排泥口与外界相通,排泥管与反应器罐体的底壁焊接,所述浓缩排渣室的直径大于所述排泥管的直径,
[0020] 所述浓缩排渣室的上部的外侧壁设有三根支撑杆,支撑杆的一端与浓缩排渣室的外壁焊接,支撑杆的另一端与反应器罐体内壁焊接,
[0021] 所述反应器罐体的底部设有进水口,所述进水口沿切线方向与反应器罐体连通,所述进水口前的进水管上连接有管道混合器和外置泵,所述管道混合器上设有三个加药口,
[0022] 所述进水管上还设置有一球阀和一流量计,进水管上按照进水方向依次为球阀、流量计、外置泵、管道混合器、进水口。
[0023] 作为本发明中一种处理难生物降解污染物的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排泥管为L型管。
[0024] 作为本发明中一种处理难生物降解污染物的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外支架设有三个支撑脚。
[0025] 作为本发明中一种处理难生物降解污染物的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反应器罐体上部侧壁设有视镜,视镜的位置在浓缩排渣室上端上下15厘米。
[0026] 有益效果:本发明公开的一种处理难生物降解污染物的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7] (1)、过滤吸附难降解物质的效果非常好;
[0028] (2)、结构简单,易于生产;
[0029] (3)、运行成本低,能耗少;
[0030] (4)、初投资低、占地面积小;
[0031] (5)、运行灵活可靠,管理简单;
[0032] (6)、罐体内为机械动力设备,维修率低;
[0033] (7)处理了大量废水得到大量净水的同时得到了高度浓缩的污泥。

附图说明

[0034] 图1为本发明公开的一种处理难生物降解污染物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35] 图2为图1中A-A面的剖面图;
[0036] 图3为图1中B-B面的剖面图;
[0037] 其中:
[0038] 1-反应器罐体  2-出水口
[0039] 3-出水堰      4-回流口
[0040] 5-浓缩排渣室  6-排泥管
[0041] 7-进水口      8-排泥口
[0042] 9-外置泵      10-管道混合器
[0043] 11-视镜       12-支撑杆
[0044] 13-外支架     14-流量计
[0045] 15-进水管     16-回流管具体实施方式:
[0046] 下面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说明。
[0047] 具体实施例1
[0048] 如图1~3所示,一种处理难生物降解污染物的装置,包括外支架13、外置泵9、管道混合器10和反应器罐体1,
[0049] 反应器罐体1的底部为圆台型,上部为圆柱体,外支架13的顶部与反应器罐体1的中下部焊接,
[0050] 反应器罐体1的上部侧壁设有一个出水口2,反应器罐体1的上部设有出水堰3,出水口2上设有一球阀V4,
[0051] 反应器罐体1的出水口2的相对侧壁上设有一个回流口4,回流口4高度比出水口2低20cm,回流口4与回流管16相连并与进水管15相通,回流管16的两端各设有一球阀(V2和V3),两个球阀之间设有流量计14,
[0052] 反应器罐体1的内部沿轴线方向设有排泥导流装置,排泥导流装置包括浓缩排渣室5和排泥管6,浓缩排渣室5上端敞口,浓缩排渣室5上端距离出水口2的垂直距离为1米,浓缩排渣室5的底部和排泥管6焊接,排泥管6的排泥口8与外界相通,排泥管6与反应器罐体1的底壁焊接,浓缩排渣室5的直径大于排泥管6的直径,
[0053] 浓缩排渣室5的上部的外侧壁设有三根支撑杆12,支撑杆12的一端与浓缩排渣室5的外壁焊接,支撑杆12的另一端与反应器罐体1内壁焊接,
[0054] 反应器罐体1的底部设有进水口7,进水口7沿切线方向与反应器罐体1连通,进水口7前的进水管15上连接有管道混合器10和外置泵9,管道混合器10上设有三个加药口,[0055] 进水管15上还设置有一球阀V1和一流量计14,进水管15上按照进水方向依次为球阀V1、流量计14、外置泵9、管道混合器10、进水口7。
[0056] 进一步地,排泥管6为L型管。
[0057] 进一步地,外支架13设有三个支撑脚。
[0058] 进一步地,反应器罐体1上部侧壁设有视镜11,视镜11的位置在浓缩排渣室5上端上下15厘米。
[0059] 处理难生物降解污染物时候,利用上述处理难生物降解污染物的装置,包括以下步骤:
[0060] (1)药剂准备:
[0061] 本项目所用药剂包括混凝剂、絮凝剂和配载剂。其中混凝剂配置成为10%混凝剂溶液,絮凝剂配置成为为0.5%絮凝剂溶液,配载剂配置成为5%配载剂溶液。初次投加药剂溶液的量为:
[0062] 混凝剂溶液投加浓度:50~150ppm;
[0063] 絮凝剂溶液投加浓度:1~3ppm;
[0064] 配载剂溶液投加体积:反应罐有效容积的10%~20%。
[0065] (2)混合旋流:
[0066] 开启阀门V1,开启外置泵9,通过管道混合器10的三个加药口分别向管道混合器10内通入三种药剂溶液,同时向进水管15通入自来水,药剂与水在管道混合器10中混合后通过进水口7以切线方向射流进入反应器罐体1,在反应器罐体1底部形成快速旋流,当反应器罐体1内流体液面到达出水口2位置时停止进水,关闭阀门V1,开启阀门V2和V3;
[0067] 反应器罐体1底部流体的快速旋流流态使得混合液充分混合并反应,混合反应10~20分钟后形成细小絮状物质;
[0068] 由于受到反应器罐体1内部形状和排泥管6的导流作用,流体沿着反应器罐体1内壁旋流上升。
[0069] (3)稳定悬浮:
[0070] 在流体旋流上升的过程中,细小絮凝物质凝聚形成更大的絮凝物质,并且流速缓慢下降,这些絮凝物质渐渐累积形成悬浮层,这个悬浮层缓慢向上推移并不断密实,在反应器罐体1内浓缩排渣室5位置形成稳定悬浮层,有一定厚度和密实度,并形成动态旋流平衡状态;
[0071] 通过视镜11来观察稳定悬浮层是否形成,稳定悬浮层形成需要5~24小时。稳定悬浮层形成后,继续向管道混合器10内投加配载剂溶液,投加后配载剂浓度为10~30ppm。
[0072] (4)过滤吸附:
[0073] 稳定悬浮层形成即表示反应器启动成功,开启阀门V1和V4,根据流量计14调节阀门V2使得回流比例在50%~100%,从进水管15通入待处理废水,废水经外置泵9和管道混合器10,再通过进水口7以切线方向射流进入反应器罐体1底部,当废水中难生物降解物质自下而上旋流经过稳定悬浮层时,稳定悬浮层中的絮凝物质会过滤并吸附这些废水中的难生物降解有机物、细小悬浮物以及乳化油等物质,达到很好的废水处理效果;
[0074] 废水连续进水的同时被处理过的洁净水通过出水堰3从出水口2中排出。
[0075] (5)泥渣排出:
[0076] 稳定悬浮层上界面靠近浓缩排渣室5的上端敞口,絮状物质不断地自下而上补充到悬浮层的底部,使得稳定悬浮层不断地增厚,由于稳定悬浮层是动态平衡的,所以悬浮层在净化废水的同时,其上部较为老化、过滤吸附能力降低的污泥会被上推,沿着浓缩排渣室5的上端敞口边缘掉落入浓缩排渣室5中并通过排泥管6排出污泥。
[0077] 具体实施例2
[0078] 与具体实施例1大致相同,区别仅仅在于:
[0079] 1、回流口4高度比出水口2低50cm;
[0080] 2、浓缩排渣室5上端距离出水口2的垂直距离为1.5米;
[0081] 3、浓缩排渣室5的上部的外侧壁设有四根支撑杆12。
[0082] 具体实施例3
[0083] 与具体实施例1大致相同,区别仅仅在于:
[0084] 1、回流口4高度比出水口2低35cm;
[0085] 2、浓缩排渣室5上端距离出水口2的垂直距离为1.2米;
[0086] 3、浓缩排渣室5的上部的外侧壁设有六根支撑杆12。
[0087] 上面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做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所属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种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