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油污水处理系统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510663289.X

文献号 : CN105130065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张先华张艳兰何志远

申请人 : 攀钢集团成都钢钒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油污水处理系统,可以使生产污水中所含的固体悬浮颗粒物质和油脂类物质得到稳定的去除,达到污水回用的目的。其包括混流桶和沉淀除油器,混流桶的内腔中设置有中心混合桶,在中心混合桶与混流桶的桶壁之间形成第一絮凝沉淀区,沉淀除油器的内腔中设置有内筒,内筒中安装有沉淀部件,上述沉淀部件将内筒分隔为上部的清水出水区和下部的第三絮凝区,上述内筒与沉淀除油器的内腔的外壁之间形成有第二絮凝沉淀区,在沉淀除油器的第二絮凝沉淀区的上部设置有进水溢流槽,在清水出水区中上设置有排水管。采用本系统能高效的进行水、泥分离,有利于节约水资源,保护环境。而且由于能有效减少絮凝过程的水流扰动,提高了分离效果。

权利要求 :

1.含油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混流桶(2)和沉淀除油器(4),

混流桶(2)的内腔中设置有中心混合桶(21),上述中心混合桶(21)的下部与混流桶(2)的内腔连通,并在混流桶(2)的下部形成混流储泥区(23),在中心混合桶(21)与混流桶(2)的桶壁(29)之间形成第一絮凝沉淀区(24);在混流储泥区(23)的下部设置有混流排泥口(28),进水管(1)的进水口设置在中心混合桶(21)中,

沉淀除油器(4)的内腔中设置有内筒(44),内筒(44)中安装有沉淀部件(48),上述沉淀部件(48)将内筒(44)分隔为上部的清水出水区(442)和下部的第三絮凝区(441);上述内筒(44)与沉淀除油器(4)的内腔的外壁(49)之间形成有第二絮凝沉淀区(43);第二絮凝沉淀区(43)的下部与第三絮凝区(441)的下部连通,并在第二絮凝沉淀区(43)的下部的沉淀除油器内腔中形成沉淀除油储泥区(45);上述沉淀除油储泥区(45)设置有沉淀除油排泥管(46),在沉淀除油器(4)的第二絮凝沉淀区(43)的上部设置有进水溢流槽(41);在混流桶(2)的第一絮凝沉淀区(24)上部设置有连通管(3),连通管(3)的两端分别与混流桶中的第一絮凝沉淀区(24)和沉淀除油器(4)上的进水溢流槽(41)连通;在上述清水出水区(442)中上设置有排水管(47)。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油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在进水管(1)的出口外设置有伞状挡流板(22)。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油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第一絮凝沉淀区(24)上部设置有溢油槽(25),所述溢油槽(25)的环状外侧板(251)高于内侧板(252);连通管(3)在第一絮凝沉淀区24的进水口设置在溢油槽(25)的下面。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含油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连通管(3)安装有溢水控制阀(31)。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油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沉淀除油器(4)中的第二絮凝沉淀区(43)下部与第三絮凝区(441)的下部设置为下部截面小于上部截面的锥台结构。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油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沉淀除油器(4)中沉淀部件(48)为斜板或斜管。

7.如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含油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清水出水区(442)设置有溢水槽(42),上述溢水槽(42)与排水管(47)连接。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油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进水管(1)上设置第一加药点(51),在中心混合桶(21)上设置第二加药点(52),在连通管(3)上设置有第三加药点(53)。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含油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加药点(51)为电介质类混凝剂加药点;第二加药点(52)和第三加药点(53)为阴离子高分子絮凝剂加药点。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含油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在第三加药点(53)投加的高分子絮凝剂占总投加量的50~70%。

说明书 :

含油污水处理系统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污水处理领域,尤其是冶金、石油化工、机械等行业中的生产污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0002] 在很多生产行业中都需要消耗大量的水资源,例如轧钢的钢坯表面除磷,喷水冷却以及加热炉等多个轧钢环节的冷却等。而钢铁企业产生的废水中含有大量矿物油、氧化铁皮、水冲渣等杂质,为了防止废水对环境构成危害,需要对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有利于进行回收利用。污水的处理的主要目的在于去除所含的悬浮固体颗粒物和油脂,还包括后期的冷却和相关的后续深度处理,以达到污水回用的目的。污水中的氧化铁皮、水冲渣等主要是采用旋流池进行沉淀处理,含油污水一般采用斜板(管)沉淀机等处理。但由于经过旋流池处理的污水中还是有一部分固态残留会与含油的污水进入到油污处理系统,因此还是需要同时对污泥和油污同时进行处理。专利申请号200710099131.X,名称为“一种含油污水处理装置及处理工艺”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能同时处理污水中的油污和悬浮沉积物,但该设备采用的电絮凝槽、电气浮槽两级处理需要用贵金属作为电极,还需要设置臭氧发生器、超声强化氧化器等,设备成本较高。而且目前的各类污水处理絮凝处理设备中的进水口大都采用的带压力进水,因此进水水压会对絮凝处理产生不利的影响。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可以使生产污水中所含的固体悬浮颗粒物质和油脂类物质得到稳定的去除,达到污水回用的目的。
[0004]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含油污水处理系统,包括混流桶和沉淀除油器;混流桶的内腔中设置有中心混合桶,上述中心混合桶的下部与混流桶的内腔连通,并在混流桶的下部形成混流储泥区,在中心混合桶与混流桶的桶壁之间形成第一絮凝沉淀区;在混流储泥区的下部设置有混流排泥口;进水管的进水口设置在中心混合桶中;沉淀除油器的内腔中设置有内筒,内筒中安装有沉淀部件,上述沉淀部件将内筒分隔为上部的清水出水区和下部的第三絮凝区;上述内筒与沉淀除油器的内腔的外壁之间形成有第二絮凝沉淀区;第二絮凝沉淀区的下部与第三絮凝区的下部连通,并在第二絮凝沉淀区的下部的沉淀除油器内腔中形成沉淀除油储泥区;上述沉淀除油储泥区设置有沉淀除油排泥管;在沉淀除油器的第二絮凝沉淀区的上部设置有进水溢流槽;在混流桶的第一絮凝沉淀区上部设置有连通管,连通管的两端分别与混流桶中的第一絮凝沉淀区和沉淀除油器上的进水溢流槽连通;在上述清水出水区中上设置有排水管。
[0005] 更进一步的,在进水管的出口外设置有伞状挡流板。
[0006] 在所述的第一絮凝沉淀区上部设置有溢油槽,所述溢油槽的环状外侧板高于内侧板;连通管在第一絮凝沉淀区的进水口设置溢油槽的下面。
[0007] 连通管安装有溢水控制阀。
[0008] 所述的沉淀除油器中的第二絮凝沉淀区下部与第三絮凝区的下部设置为下部截面小于上部截面的锥台结构。
[0009] 所述的沉淀除油器中沉淀部件为斜板或斜管。
[0010] 在所述的清水出水区设置有溢水槽,上述溢水槽与排水管连接。
[0011] 在所述进水管上设置第一加药点,在中心混合桶上设置第二加药点,在连通管上设置有第三加药点。
[0012] 所述的第一加药点为电介质类混凝剂加药点;第二加药点和第三加药点为阴离子高分子絮凝剂加药点。
[0013] 在第三加药点投加的高分子絮凝剂占总投加量的50~70%。
[0014]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采用本发明的含油污水处理系统,用化学药剂投入混流桶中,使污水中的矿物油、铁锈、铁渣等杂质絮凝成团,形成泥状,随后经连通管输送至除油器,经过沉积使污水分离形成清水和污泥两部分,随后让上部的清水流至清水主管道,下部的污泥从除油器排泥管排出等待集中处理,本系统能高效的进行水、泥分离,有利于节约水资源,保护环境。而且由于能有效减少絮凝过程的水流扰动,提高了分离效果。

附图说明

[0015] 图1是本含有污水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16] 图2是图1的俯视示意图。
[0017] 图3是溢油槽的另一种布置方式。
[0018] 图4是溢油槽的第三种布置方式。
[0019] 附图标记:1-进水管;2-混流桶,21-中心混合桶;22-伞状挡流板;23-混流储泥区;24-第一絮凝沉淀区;25-溢油槽;251-外侧板;252-内侧板;26-排油管;27-油池;28-混流排泥口;29-桶壁;3-连通管;31-溢水控制阀;4-沉淀除油器;41-进水溢流槽;42-溢水槽;43-第二絮凝沉淀区;44-内筒;441-第三絮凝沉淀区;442-清水出水区;45-沉淀除油储泥区;
46-沉淀除油排泥管;47-排水管;48-沉淀部件;49-外壁;51-第一加药点;52-第二加药点;
53-第三加药点;

具体实施方式

[0020] 本发明的含油污水处理系统,包括混流桶2和沉淀除油器4的两级除油装置。
[0021] 混流桶2的内腔中设置有中心混合桶21,上述中心混合桶21的下部与混流桶2的内腔连通,并在混流桶2的下部形成混流储泥区23,在中心混合桶21与混流桶2的桶壁29之间形成第一絮凝沉淀区24。在混流储泥区23的下部设置有混流排泥口28,排出沉淀后淤积在混流储泥区23的污料。
[0022] 注入污水的进水管1的进水口设置在中心混合桶21中,在进水管1的出口外设置有伞状挡流板22。
[0023] 沉淀除油器4的内腔中设置有内筒44,内筒44中安装有沉淀部件48,沉淀部件48将内筒44分隔为上部的清水出水区442和下部的第三絮凝区441。沉淀部件48采用斜板(管)沉淀机的斜板或斜管部件的原理和结构。上述内筒44与沉淀除油器4的内腔的外壁49之间形成有第二絮凝沉淀区43。第二絮凝沉淀区43的下部与第三絮凝区441的下部连通,并在第二絮凝沉淀区43的下部的沉淀除油器内腔中形成沉淀除油储泥区45。上述沉淀除油储泥区45设置有沉淀除油排泥管46,排出沉淀后淤积在沉淀除油储泥区45的污泥。在混流桶2的第一絮凝沉淀区24上部设置有连通管3。
[0024] 在第二絮凝沉淀区43的上部的外壁49上设置有进水溢流槽41,在混流桶2的桶壁29上设置有连通管3,连通管3的进水口与混流桶中的第一絮凝沉淀区24连通,连通管3的出水口与沉淀除油器4上的进水溢流槽41连通。在清水出水区442中设置有排水管47。
[0025] 为了保证絮凝沉淀的效果,在所述进水管1上设置第一加药点51,在中心混合桶21上设置第二加药点52,在连通管3上设置有第三加药点53。
[0026]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含油污水处理系统具体工作过程进行详细说明。
[0027] 将需要处理的污水经进水管1注入到混流桶2中的中心混合桶21中,进水管1上的第一加药点51加入混凝剂,并保证混凝剂在进水管中能与污水充分混合。在中心混合桶21上设置的第二加药点51加入絮凝剂与污水同时注入。
[0028] 在进水管1的出口外设置有伞状挡流板22,当污水以一定的速度冲向伞状部件,可以周向分散,起到均匀布水的作用,同时配合中心混合桶,分散的水流与混合桶内壁碰撞,形成剧烈的紊流运动,这样最大限度的增强了污水和所投加处理药剂的混合作用,使之混合的更加均匀。加入了混凝剂和絮凝剂的污水在中心混凝桶21中充分混合后,经中心混凝桶21下部与混流桶2连通的开口向第一絮凝区24流动,同时中心混合桶21还可以起到消能作用,使得污水的紊动被控制在中心混合桶内,减小了对第一絮凝沉淀区24和混流储泥区23的扰动作用,因此第一絮凝沉淀区内水流则趋于平稳,减小了对污水中的悬浮颗粒相互之间聚集成大颗粒的干扰,以使在混流桶就可以最大限度的去除悬浮物质,减轻后续工艺的负担。中心混凝桶21的高度为混流桶2的高度的1/2~2/3,既要保证中心混合桶的高度也要保证下部开口高度和混流储泥区23的空间高度。混凝形成的淤泥沉淀于混流储泥区23处,根据工艺和现成要求,通过混流排泥口28将淤泥排出。
[0029] 虽然本发明设计的系统能够很好的去除含油废水的油脂,但是通过长时间的系统运行,不可避免的会在第一絮凝沉淀区24的表面汇集成一层浮油,这样在第一絮凝沉淀区24的污水经过沉淀后,形成了在上的浮油层和在下的初步沉淀污水层。如果对浮油层不予清理,就会进一步恶化水质,影响系统的稳定运行,因此,定期清理这层浮油显得非常有必要。
[0030] 当浮油层达到一定厚度时,可以采用刮油板将浮油层的油污去除。也可以采用附图中所示的溢油槽25收集浮油,然后将浮油通过与溢油槽25连通的排油管26排到油池27回收。具体的溢油槽25如附图1或附图2所示,为设置在第一絮凝区24的上部的桶壁29上环状结构,按照第一絮凝沉淀区24中心方向,环状外侧板251高于内侧板252,保证浮油层在排油管26排油不及时时,浮油也不会从外侧板251溢流到设备外造成污染。将溢油槽25设置为环状结构,是为了使浮油层在四周能均匀的溢流到溢油槽25中。这样相对于刮油板的方式,对第一絮凝沉淀区24中的污水影响较小。溢油槽25还可以设置如附图3所示在第一絮凝区24的上部的中心混合桶21的外壁上,将中心混合桶21的外壁作为外侧板。
[0031] 为了减少浮油层通过连通管3进入到沉淀除油器4上的进水溢流槽41中,同时也减少连通管3与溢油槽25在结构上干扰,将连通管3的进水口设置在溢油槽25下面,这样第一絮凝沉淀区24的初步沉淀污水层可以通过连通管3注入到沉淀除油器4上的进水溢流槽41中,且在连通管3上安装有第三加药点53,向污水中加入絮凝剂。
[0032] 在水处理系统的日常运行中,即在非排油时段,第一絮凝沉淀区24的浮油层都是低于溢油槽25的内侧板252的水平高度,此时,也就不能有效的将油污排入溢油槽。当浮油层达到规定的厚度或达到规定的累积运行时间,即可展开排浮油操作,可调小或关闭连通管3上的溢水控制阀31,同时保持污水进水的水量不变,使得浮油层液面上升到高于溢油槽25的内侧板252的水平高度,使浮油层的油污能有效的流入溢油槽25中。
[0033] 沉淀除油器4上的进水溢流槽41可以采用与第一絮凝沉淀区24的溢油槽25相同的结构,当初步沉淀的污水注入进水溢流槽41后从内侧板上方溢流到沉淀除油器4的第二絮凝沉淀区43中,由于采用的是溢流方式,污水对第二絮凝沉淀区43中的扰动较小,有利于减小了对污水中的悬浮颗粒相互之间聚集成大颗粒的干扰。污水通过第二絮凝沉淀区43下部与第三絮凝区441的下部连通流入内筒44。为了使第二絮凝沉淀区43能够充分和有效的流入内筒44中,将第二絮凝沉淀区43下部与第三絮凝区441的下部设置为下部截面小于上部截面的锥台结构,这样污水经过第二絮凝沉淀区43后自动向中心部位汇集有利于进入内筒44。絮凝后的污泥沉淀在下部的沉淀除油储泥区45处,然后可以通过沉淀除油排泥管46向外排出。
[0034] 污水进入内筒44后,先在第三絮凝沉淀区441去除悬浮物,由设置在内筒44中的斜管或斜板的沉淀部件48,根据浅池沉淀原理可增强沉淀效果,提高沉淀效率。最后清水向上通过沉淀部件48进入清水出水区442,通过排水管47向外排出作为循环水二次使用。在清水出水区442中设置有溢水槽42,溢水槽42可以采用与第一絮凝沉淀区24的溢油槽25相同的结构,清水通过溢水槽42内侧板的上沿流入溢水槽42中,再通过与溢水槽42连通的排水管排出。
[0035] 采用本发明的污水处理系统,通过多次絮凝沉淀后,能有效的提高除油效果。
[0036] 本发明在将需处理的污水注入到混流桶后,不需要再增设加压泵,只要保证设备相互之间位置的合理设置,就可以采用自然的水流和溢流方式就能进行处理,节约了运行成本。
[0037] 而且本发明的污水处理系统由于在进出水口采用了环状布置的溢流槽结构,保证进出水沿周边均匀溢流,有效的减少了各絮凝沉淀区的水流紊流和扰动,提高了絮凝沉淀的效果,油水分离效果显著提高。
[0038] 本系统设计的污水处理系统将混凝剂和絮凝剂分开投加,混凝剂在前,絮凝剂在后。第一加药点投加电介质类混凝剂,其能中和水中悬浮胶体颗粒的表面电荷,压缩扩散层的厚度,降低胶粒的电位,使胶粒颗粒失去稳定性而互相聚结,形成更大的颗粒,这就是凝聚作用,这个过程主要在第一加药点之后的进水管道内进行;在第二加药点投加阴离子高分子絮凝剂,因为絮凝剂是具有很多支链的线性天然高分子物,含有大量而又适宜的离子性基因和活性基因,它对污水中固体悬浮微粒和乳油珠有极强的吸附架桥能力,更进一步的强化了悬浮胶体颗粒的凝聚作用,形成直径更大的絮凝体颗粒。这样通过混凝剂和絮凝剂的共同作用,使污水中的悬浮颗粒和油脂转化成密实、粗大的絮团而沉降,使污水最终得到净化。本发明中还设置了第三加药点,使得高分子絮凝剂能够分两次投加,这样沉淀除油装置各部分的污水处理功能分解的更为合理,即在混流桶内使主要使得悬浮胶体小颗粒脱稳和油脂共同形成小的絮凝体,使得絮凝体在连通管中流动时不会被破坏,而占总投加量50~70%高分子絮凝剂在第三加药点投加,先后通过管道混合器以及之后的进水部件的作用,使得污水与高分子絮凝剂的混合更为充分,而且在沉淀除油器的水流形态更加平稳,更加利于徐凝沉淀作用,这样污水的处理效果也更为彻底。
[0039] 尽管以上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详细描述了本发明,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该清楚,在不脱离权利要求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各种修改,都处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