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沟眶象地面捕获装置捕获沟眶象的方法及其制作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510675488.2

文献号 : CN105211025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温俊宝杨开朗曹川健温晓健徐进

申请人 : 北京林业大学

摘要 :

本发明提供一种沟眶象地面捕获装置及捕获沟眶象的方法,该装置包括一个覆于臭椿树基部周围的网片和与树干基部紧贴的雌雄粘扣带。所述的网片四边均用100目尼龙纱网包边,所述的网片两平行边中点连线处开口,所述的开口两边分别用100目尼龙纱网包边,所述的雌雄粘扣带分别缝在开口两边包边后的100目尼龙纱网上。本发明制作工艺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廉,使用周期长,既不影响臭椿树的正常生长又不污染环境,利用沟眶象越冬成虫和羽化成虫具有出土上树危害臭椿枝梢的习性,能够持久有效的捕获沟眶象越冬成虫和羽化成虫,阻止该虫上树危害臭椿以及交配产卵,同时对地下害虫如蝼蛄、金龟子成虫和幼虫具有较好的捕获作用。

权利要求 :

1.一种沟眶象地面捕获装置捕获沟眶象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于四月初,沟眶象越冬成虫和羽化成虫均未出土前,以臭椿树基为中心,挖长宽均为2.5m,深为5cm的长方体坑,然后将沟眶象地面捕获装置的雌雄粘扣带撕开,将沟眶象地面捕获装置放入该坑,于地表以上3-6cm处将雌雄粘扣带紧贴树干各缠绕半圈后,紧捏雌雄粘扣带将其粘住,将剩余粘扣带的部分粘住封口,最后覆土5-10cm,将四边踩实,以保证捕获装置不被风沙和羊群破坏;

所述沟眶象地面捕获装置包括一个覆于臭椿树基部周围的主体网片,主体网片规格为

2.5m×2.5m,网目对角线长为9-11mm,所述的主体网片四边设有四边尼龙纱网包边,所述的主体网片从网边中点处裁长1.5m开口,所述的开口处两边设有开口尼龙纱网包边,雌雄粘扣带设置于开口尼龙纱网包边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网目对角线长为9或10或11mm。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雌雄粘扣带可与臭椿树基部紧密结合。

4.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主体网片材质为聚酰胺纤维。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四边尼龙纱网包边由4条长2.5m,宽6cm的第一尼龙纱网缝制,开口尼龙纱网包边由2条长1.5m,宽6cm的第二尼龙纱网缝制,所述雌雄粘扣带长1.5m,宽2cm,尼龙纱网为100目。

6.如上述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雌雄粘扣带的材料为尼龙或涤纶混纺。

7.如上述权利要求任一所述的沟眶象地面捕获装置的制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网片的编制:以聚酰胺纤维为原料,使用网机编制规格2.5m×2.5m,网目对角线长度为9-11mm的网片,即为捕获装置的主体网片;

步骤二、包边布条的制作:剪出长2.5m,宽6cm的第一尼龙纱网四条,长1.5m,宽6cm的第二尼龙纱网两条,第一尼龙纱网和第二尼龙纱网的规格均为100目;

步骤三、粘扣带的制作:准备1.5m、宽2cm的雌雄粘扣带各一个;

步骤四、捕获装置的制备;首先第一尼龙纱网对折将主体网片的边进行包边,形成四边尼龙纱网包边,然后沿主体网片平行的两边中点连线处剪至1.5m处,分别用第二尼龙纱网对折将剪开的两边进行包边,形成开口尼龙纱网包边,最后在剪开处的开口尼龙纱网包边上各缝一个雌雄粘扣带,使雌雄粘扣带两边距离开口尼龙纱网包边两边均为0.5cm,所述雌雄粘扣带可粘上或撕开。

说明书 :

一种沟眶象地面捕获装置捕获沟眶象的方法及其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病虫害防治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沟眶象地面捕获装置及捕获沟眶象的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臭椿又名椿树,是我国的乡土树种,具有抗旱、耐盐碱、抗光肩星天牛、树姿挺拔等特点,在我国广为栽培,其中在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分布最为广泛。作为宁夏二代林网和城市绿化的主要树种之一,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0003] 沟眶象Eucryptorrhynchus chinensis(Olivier)属鞘翅目象甲科隐喙象亚科沟眶象属Eucryptorrhynchus,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宁夏、陕西、甘肃、新疆、青海、黑龙江、辽宁、北京、河北、天津、山西、山东、江苏、安徽、上海、四川、湖北、河南等18个省市。是臭椿的专一害虫,以幼虫蛀食臭椿根部危害,羽化后成虫出土危害臭椿枝梢,导致树势衰弱,危害严重时,导致树木死亡,严重影响臭椿的正常生长。
[0004] 沟眶象2013年被国家林业局列入190种“全国林业危险性有害生物”名单,且被新疆、宁夏等地定为省级补充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在宁夏地区危害尤为严重,对农田防护林、行道树、绿化带中的臭椿造成了严重的危害。鉴于此,利用沟眶象的生物学习性,研究一套具有针对性、持效期长、高效、环保、易操作的防治方法迫在眉睫。
[0005] 目前,沟眶象的化学防治主要有树干喷雾、树干打孔注药、土壤处理、土壤打孔注药,这些方法虽然能起到一定的防治作用,但是由于持效期短,需要定期施药,易造成环境污染,害虫抗药性等问题,且成本高;物理防治方法单一,主要依靠人工捕捉,宁夏地区连续五年进行人工捕捉,但是虫口密度却连年居高不下,原因是该方法缺乏针对性;人工捕捉投资成本巨大,2014年宁夏自治区灵武市林业局人工捕捉沟眶象成虫投资10万余元,2014年宁夏自治区银川市贺兰县林业局人工捕捉沟眶象成虫投资15万余元。粘虫胶虽然对很多具有上下树的害虫具有良好的防治作用,经试验调查,对于沟眶象的防治无任何作用。经检索和查阅相关文献和专利后,未发现关于沟眶象的物理防治装置相关的报道,但是发现ZL200920144229.7公开的“一种防止臭椿沟眶象阻滞物的装置”,经试验调查对于沟眶象的防治也有一定作用,但是该装置容易遭到人畜破坏,失去防治作用,经调查完好的装置阻隔率仅有20%左右,虽然可以发挥阻隔沟眶象的作用,但是无法捕获沟眶象成虫,这样一来,该虫发现无法上树危害,转而危害臭椿萌生苗和树干基部,依然可以补充营养后产卵,孵化后继续危害臭椿根部。因此设计一种针对性强、持效期长、高效、环保、易操作的沟眶象的捕获装置具有重大的意义。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沟眶象地面捕获装置,及其使用该装置捕获沟眶象的方法,旨在解决现有的沟眶象防治方法缺乏针对性,污染环境,效果差等问题。
[0007]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一种沟眶象地面捕获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覆于臭椿树基部周围的主体网片。
[0008] 进一步地,主体网片规格为2.5m×2.5m,网目对角线长为9-11mm。
[0009] 进一步地,网目对角线长为9或10或11mm。
[0010] 进一步地,还包括可与臭椿树基部紧密结合的连接部。
[0011] 进一步地,所述的主体网片四边设有四边尼龙纱网包边,所述的主体网片从网边中点处裁长1.5m开口,所述的开口处两边设有开口尼龙纱网包边,粘扣带设置于开口尼龙纱网包边上,粘扣带即为所述连接部。
[0012] 进一步地,主体网片材质为聚酰胺纤维。
[0013] 进一步地,四边尼龙纱网包边优选由4条长2.5m,宽6cm的第一尼龙纱网缝制,开口尼龙纱网包边优选由2条长1.5m,宽6cm的第二尼龙纱网缝制,所述粘扣带优选长1.5m,宽2cm,尼龙纱网优选为100目。
[0014] 进一步地,粘扣带的材料为尼龙或涤纶混纺。
[0015] 进一步地,粘扣带两边距离100目尼龙纱网两边的距离均为0.5cm;
[0016] 本发明另一方面提供上述沟眶象地面捕获装置的制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17] 步骤一、网片的编制:以绵纶综丝为原料,使用网机编制规格2.5m×2.5m,网目对角线长度为9mm的网片,即为捕获装置的主体网片;
[0018] 步骤二、包边布条的制作:剪出长2.5m,宽6cm的第一尼龙纱网四条,长 1.5m,宽6cm的第二尼龙纱网两条,第一尼龙纱网和第二尼龙纱网的规格均为100目;
[0019] 步骤三、粘扣带的制作:准备1.5m、宽2cm的雌雄粘扣带各一个;
[0020] 步骤四、捕获装置的制备;首先第一尼龙纱网对折将主体网片的边进行包边,形成四边尼龙纱网包边,然后沿主体网片平行的两边中点连线处剪至1.5m处,分别用第二尼龙纱网对折将剪开的两边进行包边,形成开口尼龙纱网包边,最后在剪开处的开口尼龙纱网包边上各缝一个雌雄粘扣带,使雌雄粘扣带两边距离开口尼龙纱网包边两边均为0.5cm,所述雌雄粘扣带可粘上或撕开。
[0021] 本发明再一方面提供上述沟眶象地面捕获装置捕获沟眶象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22] 于四月初,沟眶象越冬成虫和羽化成虫均未出土前,以臭椿树基为中心,挖长宽均为2.5m,深为5cm的长方体坑,然后将上述捕获装置的雌雄粘扣带撕开,将捕获装置放入该坑,于地表以上3-6cm处将雌雄粘扣带紧贴树干各缠绕半圈后,紧捏雌雄粘扣带将其粘住,将剩余粘扣带的部分粘住封口,最后覆土5-10cm,将四边踩实,以保证捕获装置不被风沙和羊群破坏。
[0023]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
[0024] 上述方案中,网片大小合适:沟眶象越冬成虫和羽化成虫出土后会在地面留下出土孔,该装置的大小根据2011.5-2012.9统计沟眶象出土孔的分布情况设计的,据本课题组调查88%沟眶象成虫出土孔集中在距臭椿树干基部75cm 范围内,该装置大小除去缠绕在树基部的距离完全覆盖该范围;
[0025] 网目大小合适:对采集的1837头沟眶象成虫体宽进行测定,沟眶象成虫体宽平均值为8.521±0.66mm,确定网目对角线距离为9-11mm;
[0026] 不受树基部粗细的限制:对树基周长在100cm以内的臭椿均可使用,极端情况可增加网的大小以及粘扣带的长度。
[0027] 防治具有针对性:利用沟眶象越冬成虫和羽化成虫从地下扩散至地上部分补充营养的习性,该装置在该虫的出土过程中将其捕获,防治具有针对性;
[0028] 捕获沟眶象具有针对性:沟眶象越冬成虫和羽化成虫出土过程中,遇见该装置,触角不断摆动,首先头部伸入网眼,然后前足伸进网眼,由于急需补充营养,该虫前足扒住网眼一边,中足和后足扒住土壤极力向上钻,此时网眼紧紧套住沟眶象身体,由于网眼和沟眶象身体紧密结合,前足无法伸出网眼,中足和后足无法伸进网眼,沟眶象被紧紧卡在网眼中,进退两难,成功捕获沟眶象成虫。
[0029] 填埋方式及填埋深度合理:由于该装置布施在野外,选择填埋的方式即可防治人、畜等破坏,又能防治风沙的对网的造成影响;据资料统计,沟眶象越冬成虫和幼虫分布于距离地表5cm以下,因此该装置埋于距地表5cm处。
[0030] 材料使用周期长:该装置所用的所有材料,埋于土壤中不能被降解,因此该装置一经投入使用,便可长期发挥作用。
[0031] 在虫口密度较大或较小的臭椿林内均可高效的捕获害虫。
[0032] 操作简单,对操作人员专业知识几乎没有要求,不污染环境,投资成本低,在基层防治工作中易于推广应用。
[0033] 该装置四边包边,易于区分网面和网边,操作更加高效,省时,另外该装置的所有包边均具有保护网边的作用。

附图说明

[0034] 图1为本发明的沟眶象地面捕获装置制作流程示意图一
[0035] 图2为本发明的沟眶象地面捕获装置制作流程示意图二
[0036] 图3为本发明的沟眶象地面捕获装置制作流程示意图三
[0037] 图4为本发明的沟眶象地面捕获装置制作流程示意图四
[0038] 图5为本发明的沟眶象地面捕获装置制作流程示意图五
[0039] 图6为本发明的沟眶象地面捕获装置野外应用示意图
[0040] 符号说明:
[0041] 1、主体网片;2、四边尼龙纱网包边;3、网目(眼);4、开口尼龙纱网包边;5、粘扣带具体实施方式
[0042] 为使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0043] 实施例1
[0044] 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的沟眶象地面捕获装置,请参照图5,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沟眶象地面捕获装置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沟眶象地面捕获装置包括:网片和缝在网片开口处的雌雄粘扣带,所述的网片规格为2.5m×2.5m,所述网目对角线长为9mm或10mm或11mm,所述的网片四边缝有100目尼龙纱网包边,所述的网片从网边中点处裁长1.5m开口,所述的开口处两边均缝上100 目尼龙纱网包边,所述的雌雄粘扣带分别缝在开口处的100目尼龙纱网包边上。
[0045] 关于前述沟眶象地面捕获装置的制备流程,请参照图1-图5,其分别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沟眶象地面捕获装置制备流程中各步骤的示意图,如图1 所示,提供绵纶综丝为原料,并且使用网机将原料编制成规格2.5m×2.5m,网目对角线长度为9mm或10mm或11mm的网片,即为捕获装置的主体网片;
[0046] 如图2所示,用剪刀剪出长2.5m,宽6cm的第一尼龙纱网四条,长1.5m,宽6cm的第二尼龙纱网两条,第一尼龙纱网和第二尼龙纱网的规格均为100目,第一尼龙纱网对折后将主体网片的边进行包边,形成四边尼龙纱网包边;
[0047] 如图3所示,然后再沿主体网片平行的两边中点连线处剪至1.5m处;
[0048] 再如图4所示,分别用第二尼龙纱网对折将剪开的两边进行包边,形成开口尼龙纱网包边;
[0049] 如图5所示,准备1.5m、宽2cm的雌雄粘扣带各一个,在剪开处的开口尼龙纱网包边上各缝一个雌雄粘扣带,使雌雄粘扣带两边距离开口尼龙纱网包边两边均为0.5cm,所述雌雄粘扣带可粘上或撕开。
[0050] 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网片的材料可以是绵纶,学名为聚酰胺纤维,编制网片的线直径优选为0.07mm,缝在网片四边的100目尼龙纱网优选长2.5m,宽 3cm,缝在网片开口处的100目尼龙纱网优选长1.5m,宽3cm,缝在网片开口处100目尼龙纱网上的雌雄粘扣带优选长
1.5m,宽2cm,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网目对角线大小为9mm或10mm或11mm,根据野外采集的
1837头沟眶象成虫平均体宽(8.521±0.66mm)大小确定的,网眼紧紧套住沟眶象身体,由于网眼和沟眶象身体紧密结合,前足无法伸出网眼,中足和后足无法伸进网眼, 沟眶象被紧紧卡在网眼中,进退两难,成功捕获沟眶象成虫,粘扣带的材料可以为尼龙、涤纶混纺,可以紧密与树干基部结合。
[0051] 实施例2
[0052] 首先制备三种规格的沟眶象捕获装置,网目大小分别为9mm、10mm、 11mm。
[0053] 然后以臭椿树基为中心,挖长宽均为2.5m,深为5cm的长方体坑,然后将以上捕获装置埋于此坑,并覆土5-10cm,用于捕获越冬成虫和羽化成虫,捕获试验具体描述如下:
[0054] 2015年4月-2015年6月,在宁夏银川市贺兰县臭椿人工林内进行捕获试验,首先以臭椿树基为中心,挖长宽均为2.5m,深为5cm的长方体坑,然后将以上捕获装置粘扣带撕开,放入该坑,将粘扣带紧密缠绕树根以上3-6cm处,将剩余粘扣带的部分粘住封口,最后覆土5-10cm,将四边踩实,以保证捕获装置不被风沙和羊群破坏。按照完全随机的方式安排试验,每种规格的捕获装置设7次重复,试验结果如表1所示:
[0055] 表1
[0056]
[0057] 实施例3
[0058] 首先制备三种规格的沟眶象捕获装置,网目大小分别为9mm、10mm、 11mm。
[0059] 然后以臭椿树基为中心,挖长宽均为2.5m,深为5cm的长方体坑,然后将以上捕获装置埋于此坑,并覆土5-10cm,用于捕获越冬成虫和羽化成虫,捕获试验具体描述如下:
[0060] 2015年6月-2015年8月,在宁夏石嘴山市大武口区臭椿农田防护林内进行捕获试验,首先以臭椿树基为中心,挖长宽均为2.5m,深为5cm的长方体坑,然后将以上捕获装置粘扣带撕开,放入该坑,将粘扣带紧密缠绕树根以上 3-6cm处,将剩余粘扣带的部分粘住封口,最后覆土5-10cm,将四边踩实,以保证捕获装置不被风沙和羊群破坏。按照完全随机的方式安排试验,每种规格的捕获装置设6次重复,试验结果如表2所示:
[0061] 表2
[0062]
[0063] 实施例4
[0064] 首先制备三种规格的沟眶象捕获装置,网目大小分别为9mm、10mm、 11mm。
[0065] 然后以臭椿树基为中心,挖长宽均为2.5m,深为5cm的长方体坑,然后将以上捕获装置埋于此坑,并覆土5-10cm,用于捕获越冬成虫和羽化成虫,捕获试验具体描述如下:
[0066] 2015年6月-2015年8月,在宁夏石嘴山市大武口区臭椿农田防护林内进行捕获试验,首先以臭椿树基为中心,挖长宽均为2.5m,深为5cm的长方体坑,用直径约为1cm的木棍在该坑的东南角扎20个直径约1cm的小洞(模拟沟眶象成虫的出土孔),深度不做限制,以可以放入沟眶象成虫为准,将用蓝色油漆标记好的沟眶象成虫放入小洞然后用土覆盖。最后将以上捕获装置粘扣带撕开,放入该坑,将粘扣带紧密缠绕树根以上3-6cm处,将剩余粘扣带的部分粘住封口,最后覆土5-10cm,将四边踩实,以保证捕获装置不被风沙和羊群破坏。按照完全随机的方式安排试验,每种规格的捕获装置设3次重复,试验结果如表3所示:
[0067] 表3
[0068]
[0069] 以上所述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0070] 实施例5
[0071] 首先制备三种规格的沟眶象捕获装置,网目大小分别为9mm、10mm、 11mm。
[0072] 然后以臭椿树基为中心,挖长宽均为2.5m,深为5cm的长方体坑,然后将以上捕获装置埋于此坑,并覆土5-10cm,用于捕获越冬成虫和羽化成虫,捕获试验具体描述如下:
[0073] 2015年6月-2015年8月,在宁夏灵武市臭椿农田防护林内进行捕获试验,首先以臭椿树基为中心,挖长宽均为2.5m,深为5cm的长方体坑,然后将以上捕获装置粘扣带撕开,放入该坑,将粘扣带紧密缠绕树根以上3-6cm处,将剩余粘扣带的部分粘住封口,最后覆土5-10cm,将四边踩实,以保证捕获装置不被风沙和羊群破坏。按照完全随机的方式安排试验,每种规格的捕获装置设6次重复,试验结果如表4所示:
[0074] 表4
[0075]
[0076] 以上所述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