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湿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380075911.4

文献号 : CN105228726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伊藤慎一亩崎史武滨田守

申请人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摘要 :

本发明的除湿装置串联地配置第1热交换器(4)、干燥剂块(7)以及第2热交换器(6)。而且,在除湿运转中交替地反复进行第1运转模式和第2运转模式,在上述第1运转模式中,使第1热交换器(4)作为冷凝器或者散热器动作,且第2热交换器(6)作为蒸发器动作,在上述第2运转模式中,第1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动作,且第2热交换器(6)作为冷凝器或者散热器动作。另外,通过使第1热交换器(4)和第2热交换器(6)的各自的多个翅片(201a)的翅片表面彼此的间隔在1.5mm以上、3.0mm以下,提高翅片表面的结露的排水性,降低翅片表面的结露的滞留量,使除湿量增加。

权利要求 :

1.一种除湿装置,具备:

供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回路,其由制冷剂配管依次连接压缩机、流路切换装置、第1热交换器、减压构件以及第2热交换器;

风路,其串联地配置了上述第1热交换器、能够进行水分的吸附解吸的干燥剂材以及上述第2热交换器;和送风装置,其被设置在上述风路内,使除湿对象空间内的空气在上述风路内流动,上述第1、第2热交换器具有空开间隔被并联地配置成使空气通过的多个翅片,上述多个翅片的翅片表面彼此的间隔被构成为1.5mm以上、3.0mm以下,所述除湿装置进行除湿运转,上述除湿运转通过上述流路切换装置的流路切换交替地切换第1运转模式和第2运转模式,在上述第1运转模式中,上述第1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或者散热器动作,且上述第2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动作,对被上述干燥剂材保持的水分进行解吸;在上述第2运转模式中,上述第1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动作,且上述第2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或者散热器动作,上述干燥剂材从在上述风路通过的空气中吸附水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湿装置,其中,上述第1、第2热交换器的上述翅片表面是不具有开口的形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湿装置,其中,在上述第1、第2热交换器的上述翅片表面配置有将附着在上述翅片表面的结露在重力方向排水的细微的槽或者没有将上述翅片贯通的细孔。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湿装置,其中,

上述第1热交换器以及上述第2热交换器的每一个具有包括上述多个翅片和将上述多个翅片贯通的多个传热管的结构,上述多个传热管向相对于空气通过方向垂直方向的级方向配置多级,且在上述空气通过方向排列1列或者多列,上述第1热交换器的上述传热管的列数比上述第2热交换器的上述传热管的列数多,上述第1热交换器的上述多个翅片的配置间隔为上述第2热交换器的上述多个翅片的配置间隔以上。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湿装置,其中,

上述制冷剂是与R410A相比气体比热容比高的制冷剂。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检测从上述除湿对象空间吸入到上述风路内的吸进空气的状态的状态检测装置,根据由上述状态检测装置检测到的状态,决定上述第1运转模式和上述第2运转模式的各自的运转时间。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除湿装置,其中,

上述状态检测装置是检测相对湿度的装置,

预先设定上述吸进空气的相对湿度为预先设定了的基准相对湿度时的上述各运转模式的各自的基准运转时间,当在除湿运转开始时,由上述状态检测装置检测了的上述吸进空气的相对湿度比上述基准相对湿度高的情况下,将上述第1运转模式的运转时间设定得比上述第1运转模式对应的基准运转时间长,且将上述第2运转模式的运转时间设定得比上述第2运转模式对应的基准运转时间短,当在除湿运转开始时,由上述状态检测装置检测了的上述吸进空气相对湿度比上述基准相对湿度低的情况下,将上述第1运转模式的运转时间设定得比上述第1运转模式对应的基准运转时间短,且将上述第2运转模式的运转时间设定得比上述第2运转模式对应的基准运转时间长。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湿装置,其中,

具备检测上述制冷剂回路的运转状态的状态检测装置,

根据由上述状态检测装置检测到的状态,决定上述第1运转模式和上述第2运转模式的各自的运转时间。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除湿装置,其中,

上述状态检测装置是检测上述制冷剂回路的低压压力或者高压压力的装置,当在除湿运转开始时,由上述状态检测装置检测了的低压压力或者高压压力比预先决定的低压基准值或者高压基准值高的情况下,将上述第1运转模式的运转时间设定得比上述第1运转模式对应的基准运转时间长,且将上述第2运转模式的运转时间设定得比上述第

2运转模式对应的基准运转时间短,

当在除湿运转开始时,由上述状态检测装置检测了的低压压力或者高压压力比预先决定的低压基准值或者高压基准值低的情况下,将上述第1运转模式的运转时间设定得比上述第1运转模式对应的基准运转时间短,且将上述第2运转模式的运转时间设定得比上述第

2运转模式对应的基准运转时间长。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湿装置,其中,

在每个预先设定的时间切换上述第1运转模式和上述第2运转模式。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湿装置,其中,

具备检测上述第1热交换器中的结霜的结霜检测装置,

当在上述第2运转模式中,由上述结霜检测装置检测到结霜的情况下,即使在上述第2运转模式的运转时间结束前,也向上述第1运转模式切换。

12.一种除湿装置,具备:

供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回路,其由制冷剂配管依次连接压缩机、流路切换装置、第1热交换器、减压构件以及第2热交换器;

风路,其串联地配置了上述第1热交换器、能够进行水分的吸附解吸的干燥剂材以及上述第2热交换器;和送风装置,其被设置在上述风路内,使除湿对象空间内的空气在上述风路内流动,上述第1热交换器以及上述第2热交换器的每一个具有包括空开间隔被并联地配置成使空气通过的多个翅片、和将上述多个翅片贯通的多个传热管的结构,上述多个传热管向相对于空气通过方向垂直方向的级方向配置多级,且在上述空气通过方向排列1列或者多列,上述第1热交换器的上述传热管的列数比上述第2热交换器的上述传热管的列数多,上述第1热交换器的上述多个翅片的配置间隔为上述第2热交换器的上述多个翅片的配置间隔以上,所述除湿装置进行除湿运转,上述除湿运转通过上述流路切换装置的流路切换交替地切换第1运转模式和第2运转模式,在上述第1运转模式中,上述第1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或者散热器动作,且上述第2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动作,对被上述干燥剂材保持的水分进行解吸;在上述第2运转模式中,上述第1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动作,且上述第2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或者散热器动作,上述干燥剂材从在上述风路通过的空气中吸附水分。

13.一种除湿装置,具备:

供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回路,其由制冷剂配管依次连接压缩机、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的第1热交换器、减压构件以及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的第2热交换器;

风路,其串联地配置了上述第1热交换器、能够进行水分的吸附解吸的干燥剂材以及上述第2热交换器;和送风装置,其被设置在上述风路内,能够在第1方向和第2方向送风,上述第1方向为使除湿对象空间内的空气按照上述第1热交换器、上述干燥剂材以及上述第2热交换器的顺序流动的方向;上述第2方向为使除湿对象空间内的空气按照上述第2热交换器、上述干燥剂材以及上述第1热交换器的顺序流动的方向,上述第2热交换器具有空开间隔被并联地配置成使空气通过的多个翅片,上述多个翅片的翅片表面彼此的间隔被构成为1.5mm以上、3.0mm以下,所述除湿装置进行除湿运转,上述除湿运转交替地切换第1运转模式和第2运转模式,在上述第1运转模式中,通过上述送风装置使空气在上述第1方向流动,并对被上述干燥剂材保持的水分进行解吸;在上述第2运转模式中,通过上述送风装置使空气在上述第2方向流动,上述干燥剂材从在上述风路通过的空气中吸附水分。

说明书 :

除湿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除湿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以往,作为利用由进行水分的吸附以及解吸的干燥剂材进行的吸附解吸而对除湿对象空间内进行除湿的除湿装置,有专利文献1的例子。专利文献1是将由冷冻循环的热交换器进行的冷却和加热以及由干燥剂转动体进行的吸附解吸组合来进行除湿的技术,具有使除湿对象空间的空气按照冷冻循环的散热器、干燥剂转动体的解吸部、冷冻循环的蒸发器、干燥剂转动体的吸附部的顺序通过的风路。
[0003] 由散热器对获取到该风路内的除湿对象空间的空气进行加热,由干燥剂转动体的解吸部对加热了的空气进行加湿,由蒸发器将加湿了的空气冷却到露点温度以下并进行冷却除湿,由干燥剂转动体的吸附部对冷却除湿了的空气进一步除湿,然后,使之返回除湿对象空间。而且,做成通过使干燥剂转动体旋转来连续地进行除湿运转的结构。
[0004] 在先技术文献
[0005] 专利文献
[0006]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150305号公报(摘要、图1)

发明内容

[0007]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0008] 在上述以往的装置中,通过将干燥剂材的吸附解吸作用和冷冻循环的冷却以及加热作用组合,与仅使用冷冻循环或者仅使用干燥剂材的除湿相比,能够实现更多的除湿量,成为高性能的除湿装置。然而,另一方面,存在下面那样的课题。
[0009] 由于使用干燥剂转动体,所以,需要转动体的驱动部。另外,需要将吸附部和解吸部的交界部分气密性地分离的密封构造,以便不会在干燥剂转动体的吸附部和解吸部之间产生空气泄漏,存在装置大型化,另外,成为高成本这样的课题。另外,由于成为使在干燥剂转动体通过后的空气再次返回干燥剂转动体的风路结构,所以,成为弯曲部多的风路结构,存在运送空气时的压力损失增加,送风机动力增加,装置的消耗电力增加这样的课题。
[0010]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课题做成的,其目的是实现一种具备高的除湿能力,且不需要干燥剂转动体驱动部、吸附部和解吸部的交界部分的密封构造,能够使装置简洁,可谋求紧凑化、低成本化的除湿装置。
[0011]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12] 本发明的除湿装置具备:供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回路,其由制冷剂配管依次连接压缩机、流路切换装置、第1热交换器、减压构件以及第2热交换器;风路,其串联地配置了第1热交换器、能够进行水分的吸附解吸的干燥剂材以及第2热交换器;和送风装置,其被设置在风路内,使除湿对象空间内的空气在风路内流动,第1、第2热交换器具有空开间隔被并联地配置成使空气通过的多个翅片,所述除湿装置进行除湿运转,所述除湿运转通过流路切换装置的流路切换交替地切换第1运转模式和第2运转模式,在上述第1运转模式中,第1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或者散热器动作,且第2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动作,对被干燥剂材保持的水分进行解吸;在上述第2运转模式中,第1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动作,且第2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或者散热器动作,干燥剂材从在风路通过的空气中吸附水分。
[0013] 发明效果
[0014] 根据本发明,通过将干燥剂材的吸附解吸作用和由制冷剂回路的冷冻循环动作产生的冷却以及加热作用组合,能够进行高除湿量的除湿。此外,做成串联地配置了第1热交换器、干燥剂材以及第2热交换器的风路结构,而且,通过流路切换装置的流路切换,交替地切换第1运转模式和第2运转模式,进行除湿,在上述第1运转模式中,第1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或者散热器动作,且第2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动作,对被干燥剂材保持的水分进行解吸,在上述第2运转模式中,第1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动作,且第2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或者散热器动作,干燥剂材从在风路通过的空气中吸附水分,因此,可进一步进行装置构造的简洁化,能够得到更紧凑且低成本的装置。另外,通过在第1热交换器以及第2热交换器的每一个中,将翅片表面彼此的间隔确保在1.5mm以上、3mm以下,能够提高翅片表面的结露的排水性,作为结果,能够提高作为除湿装置的除湿能力。

附图说明

[0015]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除湿装置的结构的图。
[0016] 图2是表示第1运转模式时的空气的状态变化的空气温湿图。
[0017] 图3是表示第2运转模式时的空气的状态变化的空气温湿图。
[0018] 图4是表示第1、第2热交换器的结构的示意图,(a)表示本实施方式1的情况,(b)以及(c)表示比较例。
[0019] 图5是比较图4(a)~图4(c)的各热交换器中的热传递率的图。
[0020] 图6是比较图4(a)~图4(c)的各热交换器中的翅片滞留结露量的图。
[0021] 图7是使用图4(a)~图4(c)的各翅片,变更翅片的尺寸,比较具有同等的冷却能力的热交换器的除湿量的图。
[0022] 图8是用于说明与翅片表面的槽所要求的功能相应地使得槽的位置不同的情况的说明图,(a)表示以增大传热面积为目的的情况下的槽的位置,(b)表示本实施方式1的槽的位置,表示以提高排水性为目的的情况下的槽的位置。
[0023] 图9是滞留在翅片之间的底部的结露的说明图。
[0024] 图10是表示翅片间距和底部滞留结露量的关系的图。
[0025] 图11是表示相同体积的热交换器的忽视了滞留结露的情况下的翅片间距和除湿量的关系的图。
[0026]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除湿装置中的热交换器除湿量和滞留结露量及翅片间距的关系的图。
[0027]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除湿装置的翅片间距和除湿量的关系的图。
[0028] 图14是图1的第1热交换器和第2热交换器的各自的结构例的说明图,(a)表示第1热交换器的示意俯视图,(b)表示第2热交换器的示意俯视图。另外,在图14中,点划线箭头表示空气的流动方向。
[0029]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除湿装置的结构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0] 实施方式1.
[0031]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除湿装置的结构的图。在图1以及后述的各图中,标注了相同的附图标记的部位表示相同或者与之相当的部位,这在说明书的全文中共通。另外,说明书全文记载的构成元件的形态仅仅是示例,并非是限定于这些记载。
[0032] 除湿装置1在框体10内具有压缩机2、作为流路切换装置的四通阀3、第1热交换器4、作为减压构件的膨胀阀5、以及第2热交换器6,它们由制冷剂配管连接成环状,构成制冷剂回路A。框体10内被划分为风路室20和机械室30,在机械室30中配置压缩机2以及四通阀
3,其它的被配置在风路室20。另外,在将机械室30和风路室20之间划分的壁面11形成有贯通孔(未图示出),制冷剂配管将贯通孔(未图示出)贯通,将各元件彼此连接。另外,也可以做成气密地保持间隙部分,以便不会经贯通孔和连接配管之间的间隙在机械室30和风路室
20之间产生气流的结构。
[0033] 四通阀3对流路进行切换,以使制冷剂在图1的实线方向或者点划线方向流动,在被切换为图1的实线的流路的情况下,构成从压缩机2排放的制冷剂按照四通阀3、第1热交换器4、膨胀阀5、第2热交换器6以及四通阀3的顺序流动并返回压缩机2的冷冻循环。在该结构中,第1热交换器4作为冷凝器(散热器)动作,第2热交换器6作为蒸发器动作。
[0034] 另一方面,在四通阀3的流路被切换为图1的点划线的流路的情况下,构成从压缩机2排放的制冷剂按照压缩机2、四通阀3、第2热交换器6、膨胀阀5、第1热交换器4以及四通阀3的顺序流动并返回压缩机2的冷冻循环。在该结构中,第2热交换器6作为冷凝器(散热器)动作,第1热交换器4作为蒸发器动作。作为该除湿装置1的制冷剂例如使用R410A。另外,制冷剂并非是局限于R410A的制冷剂,能够应用其它的HFC类制冷剂、HC制冷剂、CO2、NH3等自然制冷剂。在应用CO2制冷剂的情况下,在高压为临界压力以上的运转的情况下,冷凝器作为散热器动作。
[0035] 第1热交换器4以及第2热交换器6是板翅片管热交换器,做成使在传热管内流动的制冷剂和在板翅片(下面,简单称为翅片)周围流动的空气进行热交换的结构。
[0036] 对第1热交换器4以及第2热交换器6的翅片的构造将重新在后面阐述,但是,翅片以翅片表面的结露的排水性(滑落性)为优先的方式被构成。具体地说,是做成使翅片不具有用于增大前缘效应的狭缝、突起部的结构等。
[0037] 膨胀阀5是开度被固定的阀,使通过的制冷剂减压膨胀。
[0038] 风路室20具有将除湿对象空气导入内部的吸进口20a和将被除湿了的空气向外部排出的吹出口20b,由作为送风装置的送风机8运送的空气在图1的空白箭头的方向流动。风路室20被构成为矩形形状,在风路室20内形成串联地配置了第1热交换器4、作为干燥剂材的干燥剂块7、第2热交换器6以及送风机8的风路B。因而,从吸进口20a吸入到风路B内的空气在风路B内按照第1热交换器4、作为干燥剂材的干燥剂块7、第2热交换器6、送风机8的顺序直线状地流动,此后,从吹出口20b被排放到除湿装置1外部。
[0039] 干燥剂块7以固形将干燥剂材成型为矩形,由对水分进行吸附解吸的材料构成,例如应用沸石、硅胶、高分子类吸附材等。
[0040] 另外,在风路室20中,在第1热交换器4以及第2热交换器6的各自的下方配置排水盘40,接收运转时产生的排水从各热交换器滴下的水。由排水盘40接收的排水经由图1的波浪线所示的水路41流入并积存在处于除湿装置1的最下部的排水箱42。
[0041] 风路室20还具备计量除湿装置1的吸进空气的温湿度(除湿装置1周围的温湿度)的温湿度传感器50。
[0042] 另外,在除湿装置1内,还在机械室30侧设置控制除湿装置1整体的控制装置60。控制装置60由微型计算机构成,具备CPU、RAM以及ROM等,在ROM中存储控制程序。控制装置60进行后述的除湿运转的控制(四通阀3的与温湿度传感器50的检测信号相应的切换等)、送风机8的转速控制、压缩机2的转速控制、膨胀阀5的开度控制等各种控制。
[0043] 接着,对除湿装置1的除湿运转动作进行说明。在除湿装置1中,通过四通阀3的流路切换实现2个运转模式。下面,按顺序进行说明。
[0044] (第1运转模式:冷冻循环的动作)
[0045] 首先,对作为四通阀3的流路被切换为图1的实线的情况的第1运转模式的动作进行说明。第1运转模式中的冷冻循环的动作如下。低压的气体在由压缩机2吸入后,被压缩,成为高温且高压的气体。由压缩机2排放的制冷剂经四通阀3流入第1热交换器4。流入到第1热交换器4的制冷剂向在风路B中流动的空气散热,在将空气加热的同时,制冷剂本身被冷却而冷凝,成为高压的液体制冷剂,从第1热交换器4流出。从第1热交换器4流出了的液体制冷剂在膨胀阀5被减压,成为低压的二相制冷剂。此后,制冷剂流入第2热交换器6,从在风路B中流动的空气吸热,在将空气冷却的同时,制冷剂本身被加热而蒸发,成为低压的气体。此后,制冷剂经四通阀3被吸入压缩机2。
[0046] (第1运转模式:空气的动作)
[0047] 接着,根据图2,对第1运转模式中的空气的动作进行说明。图2是表示第1运转模式时的空气的状态变化的空气温湿图,纵轴是空气的绝对湿度,横轴是空气的干球温度。另外,图2的曲线表示饱和空气,饱和空气中的相对湿度是100%。
[0048] 除湿装置1周围的空气(图2、A点)流入到除湿装置1后,由第1热交换器4加热,温度上升,且相对湿度降低(图2、B点)。此后,空气虽然流入干燥剂块7,但是,由于空气的相对湿度低,所以,被干燥剂块7保持的水分被解吸(放出),空气中所含的水分量增加。另一方面,从流入到干燥剂块7的空气夺取与解吸相伴的解吸热,空气的温度降低,成为低温且高湿度的状态(图2、C点)。此后,空气流入第2热交换器6并被冷却。另外,制冷剂回路A运转,以使第2热交换器6内的制冷剂温度比空气的露点温度低,空气由第2热交换器6冷却,且被除湿,成为低温且绝对湿度低的状态(图2、D点)。此后,空气流入送风机8,从吹出口20b向除湿装置1外部进行排放。
[0049] (第2运转模式:冷冻循环的动作)
[0050] 接着,对作为四通阀3的流路被切换为图1的点划线的情况的第2运转模式的动作进行说明。第2运转模式中的冷冻循环的动作如下。低压的气体在由压缩机2吸入后被压缩,成为高温且高压的气体。由压缩机2排放了的制冷剂经四通阀3流入第2热交换器6。流入到第2热交换器6的制冷剂向在风路B中流动的空气散热,在将空气加热的同时,制冷剂本身被冷却而冷凝,成为高压的液体制冷剂,从第2热交换器6流出。从第2热交换器6流出了的液体制冷剂在膨胀阀5被减压,成为低压的二相制冷剂。此后,制冷剂流入第1热交换器4,从在风路B中流动的空气吸热,在将空气冷却的同时,制冷剂本身被加热而蒸发,成为低压的气体。此后,制冷剂经四通阀3被吸入压缩机2。
[0051] (第2运转模式:空气的动作)
[0052] 接着,根据图3,对第2运转模式中的空气的动作进行说明。图3是表示第2运转模式时的空气的状态变化的空气温湿图,纵轴是空气的绝对湿度,横轴是空气的干球温度。另外,图3的曲线表示饱和空气,饱和空气中的相对湿度是100%。
[0053] 除湿装置1周围的空气(图3、A点)在流入到除湿装置1后,由第1热交换器4冷却。另外,制冷剂回路A运转,以使第1热交换器4内的制冷剂温度比空气的露点温度低,空气由第1热交换器4冷却并被除湿,成为低温且高相对湿度的状态(图3、E点)。此后,空气虽然流入干燥剂块7,但是,由于空气的相对湿度高,所以,水分被干燥剂块7吸附,空气中所含的水分量减少,进一步被除湿。另一方面,流入到干燥剂块7的空气由伴随着吸附而产生的吸附热进行加热,空气的温度上升,成为高温且低湿度的状态(图3、F点)。此后,空气流入第2热交换器6,并被加热,成为高温(图3、G点)。此后,空气流入送风机8,从吹出口20b向除湿装置1外部进行排放。
[0054] 这样,在第1运转模式中,在第1热交换器4中由制冷剂的冷却进行的除湿的基础上,还实施由干燥剂块7的吸附进行的除湿。因而,比较图2和图3可知,第2运转模式与第1运转模式相比,能够确保更多的除湿量,本除湿装置1中的主要的除湿在第2运转模式下实施。
[0055] 在本实施方式1的除湿装置1中,使第1、第2运转模式交替地反复。例如,在持续地实施了第2运转模式的情况下,由于干燥剂块7所含的水分量存在上限,所以,若运转一定以上的时间,则水分不再被干燥剂块7吸附,除湿量降低。因此,在干燥剂块7的保持水分量成为上限附近的阶段,切换为第1运转模式,实施将水分从干燥剂块7放出的运转。在实施第1运转模式不久,干燥剂块7的保持水分量适度地减少了的时点,再次切换为第2运转模式。这样,通过交替地实施第1、第2运转模式,依次进行干燥剂块7的吸附解吸作用,维持由干燥剂的吸附解吸作用产生的除湿量增加的效果。
[0056] 本实施方式1的第1热交换器4以及第2热交换器6的各种的翅片构成为与传热性能相比使排水性优先。下面对该结构和由该结构产生的效果进行说明。
[0057] 图4是表示第1、第2热交换器的结构的示意图,(a)表示本实施方式1的情况,(b)以及(c)表示比较例。另外,在图4中,与纸面正交的方向是空气通过方向。
[0058] 如图4(a)所示,构成第1、第2热交换器的热交换器具有被并列设置的多个平滑的翅片201a和将多个翅片201a贯通的多个传热管200。多个传热管200做成如下的结构:向相对于空气通过方向垂直的级方向(图4的上下方向)配置多级,且在空气通过方向配置1列或者多列。
[0059] 至此为止,热交换器通过提高传热性能,使冷却能力增加,使除湿量增加。作为代表性的手段,存在如下的加工:如图4(b)的翅片201b以及图4(c)的翅片201c所具有的那样,在翅片表面得到切起部、狭缝等的前缘效应。
[0060] 另外,在将切起部设置在翅片表面的情况下,从来自传热管200的传热和翅片中的前缘效应的平衡出发,有各种各样的形态,有设置大的切起部的翅片(图4(b)、201b)、设置多个小的切起部的翅片(图4(c)、201c)。
[0061] 图5是比较图4(a)~图4(c)的各热交换器中的热传递率的图。图6是比较图4(a)~图4(c)的各热交换器中的翅片滞留结露量的图。
[0062] 一般来说,每个单位面积的热传递效率如图5所示,还是具有多个切起部的翅片高。因此,使用设置了切起部的翅片201b、201c,使热交换器的翅片面积减少,谋求紧凑化。
[0063] 但是,在本实施方式1的除湿装置1中,具有第1运转模式和第2运转模式,在模式被切换时,在第1热交换器4和第2热交换器6加热和冷却进行更换。在即将切换前,结露附着在作为冷却器发挥功能的翅片表面。在模式切换后,由于在作为冷凝器或者散热器发挥作用时,翅片表面被加热,所以,该结露未作为排水被回收,而是再次向空气中蒸发。若像这样使结露再次蒸发,则由于被暂时除湿了的除湿对象空间的湿度会再次上升,所以,成为除湿损耗。因而,要求使蒸发器中的结露量少,使再蒸发量少。
[0064] 此时的来自翅片的再蒸发量因滞留在翅片表面的结露量而大幅变化。尤其是在翅片表面存在切起部的情况下,在翅片表面存在很多狭小部(开口部),结露容易滞留,切起部越多,滞留结露量越增加。其结果,滞留结露量像图6所示那样,平滑的翅片(图4(a)、201a)最少,切起部多的翅片(图4(c)、201c)的滞留量最多。
[0065] 图7是使用图4(a)~图4(c)的各翅片,变更翅片的尺寸,比较具有同等的冷却能力的热交换器的除湿量的图。
[0066] 像以往的再热除湿方式(由蒸发器将吸进空气除湿后,由冷凝器将过度降温的空气加温的方式)那样,热交换器的功能未被切换的除湿装置中,除湿量不会因翅片种类而变更(图中点划线)。但是,在本实施方式1的除湿装置1中,翅片201a为平滑的情况成为除湿能力优异的结果(图中实线)。
[0067] 另外,由于在翅片表面产生的结露量少为好,所以,通过对翅片表面实施亲水处理,使结露液滴的接触角变小,可使滞留量减少。
[0068] 再有,通过在翅片201a的表面上设置使排水性提高的形状(细微的槽),使排水性提高,使翅片201a中的结露量少,作为结果,可使除湿装置1中的除湿量增加。
[0069] 图8是用于说明与翅片表面的槽所要求的功能相应而使槽的位置不同的情况的说明图,(a)表示以增大传热面积为目的的情况下的槽的位置,(b)表示本实施方式1的槽的位置,表示以提高排水性为目的的情况下的槽的位置。
[0070] 以往,虽然存在以增大翅片的传热面积为目的而在翅片的表面设置槽的情况,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如图8(a)所示,在翅片301中,在从传热管300离开的场所配置槽302。在像本实施方式1这样,以提高翅片201a的排水性为目的的情况下,如图8(b)所示,在结露产生量多的传热管200周边配置槽202。通过在该位置配置槽202,可提高翅片201a的排水性。
[0071] 另外,通过在翅片201a的表面设置没有将翅片201a贯通的纳米等级的细孔(未图示出),可由细孔内的空气层来增加水滴的滑落性。
[0072] 图9是滞留在翅片之间的底部的结露的说明图。图10是表示翅片间距和底部滞留结露量的关系的图。图11是表示相同体积的热交换器的忽视了滞留结露的情况下的除湿量和翅片间距的关系的图。
[0073] 在本实施方式1的第1热交换器4和第2热交换器6的各自的下部,像图9所示那样,结露因水分的表面张力而滞留在底部。滞留的结露在模式切换时与残存在翅片表面的结露同样,再次蒸发,导致除湿量的下降。因此,降低底部的滞留量伴随有除湿能力的增加。
[0074] 滞留在该热交换器底部的结露的高度被翅片间距离(翅片间距)(图9的a)左右,如图10所示,翅片间距越窄,结露的高度越增加,滞留量也增加。翅片间距和滞留结露高度根据表面张力的关系式(拉普拉斯公式),成为反比例的关系,翅片间距越窄,滞留结露量越多。另外,若翅片间距大到某种程度以上,则不再滞留在底部,因此,滞留结露量大幅下降。
[0075] 但是,由于使翅片间距变大的情况相当于相对于相同的热交换器体积翅片数变少,所以,热交换量下降,冷冻循环的效率下降。这样,若热交换量下降,则如图11所示,忽视了滞留结露的除湿装置1的除湿量随着翅片间距增加而下降。
[0076] 另外,虽然由于热交换器的大型化而滞留结露可某种程度地降低,但是,滞留结露大幅减少的翅片间距的设备结构为热交换量大幅下降并不现实。
[0077]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除湿装置中的热交换器除湿量和滞留结露量及翅片间距的关系的图。在图12中,将底部滞留结露量作为负量来表示。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除湿装置的翅片间距和除湿量的关系的图。图13与将图12所示的2个关系式汇总的图相当。在图13中,将横轴作为翅片间距,将纵轴作为将图11的除湿量和图10的底部滞留结露量(负量)相加而得到的除湿装置的除湿量(能够作为排水回收的除湿量)。
[0078] 在假定底部滞留结露全部再蒸发(除湿损耗量)的情况下,能够作为排水回收的除湿量是图11的除湿量和图10的底部滞留结露量(负量)的和,即,成为图13所示的除湿量。
[0079] 从图13可知,存在与目的相应地成为除湿量最大的翅片间距。一般来说,除湿机的翅片间距为1mm到3mm左右,但是,在翅片间距为1.0mm的情况和1.5mm的情况下,1.0mm的情况下的底部滞留结露量多到1.5mm的情况下的1.5倍左右,除湿量下降(表面张力0.07275N/m、接触角0°的情况)。在本实施方式1中,通过使翅片间距离为1.5mm以上、3mm以下,可通过降低滞留在热交换器下部的结露来使除湿量增加。
[0080] 如上面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1中,在构成将干燥剂材的吸附解吸作用和冷冻循环的加热·冷却作用组合的高性能的除湿装置1时,直线地构成风路B。在以往的装置中,由于是使用干燥剂转动体的结构,所以,需要使空气向干燥剂转动体的吸附部和解吸部通风,不得不构成具有弯曲部的风路,与这部分相应地使得运送空气时的压力损失变大。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1中,通过直线地构成风路B,能够使运送空气时的压力损失小。因而,与这部分相应地能够使得运送空气的送风机8的消耗电力少,做成更高效率的装置。
[0081] 在以往的使用干燥剂转动体的结构中,需要用于对干燥剂转动体进行旋转驱动的马达、其固定构造等,装置结构复杂化。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1中,由于是静置型,所以,不需要对干燥剂材进行旋转驱动的马达,另外,风路结构简单。因而,可紧凑化,能够使装置结构简洁,能够做成低成本的装置。
[008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将风路B构成为矩形。因此,在被安装在风路B中的第1热交换器4、第2热交换器6以及干燥剂块7的每一个与风路B的形状相匹配地做成矩形的外形构造的情况下,能够更高密度地安装在矩形风路B内。
[0083] 即,在以往的装置中,由于使用干燥剂转动体,所以,在矩形形状的风路B中配置圆形的转动体。因而,在转动体配置部分,在四角产生死区,不能紧凑地构成风路。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1中,由于通过使用矩形的干燥剂块7,能够无死区地进行配置,所以,可进行高密度安装。其结果,能够紧凑地构成风路B(紧凑地构成风路室20)。
[0084] 另外,在以往的装置中,需要由吸附部和解吸部将风路分开,需要将吸附部和解吸部的交界部分气密性地分离的密封构造。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1中,风路B为一个,通过四通阀3的切换,能够切换干燥剂块7的吸附和解吸,因此,不需要以往的密封构造,能够使装置结构简略化,能够谋求低成本化。
[0085] 另外,在将被安装于风路B的第1热交换器4、第2热交换器6以及干燥剂块7的每一个像上述那样与风路B的形状相匹配地做成外形为矩形的构造的情况下,由于像上述那样能够得到紧凑化的效果因而优选,但是,并非一定限定于矩形。
[0086]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第2运转模式中,相对于被运送的空气,接着由第1热交换器4进行的除湿、由干燥剂块7进行的除湿,实施由第2热交换器6进行的加热。因此,除湿装置1的吹出空气成为高温且水分量少的状态(图3、G点),能够使相对湿度为例如20%以下的低相对湿度。这样的低相对湿度的空气是适合干燥用途的空气,若使该空气直接吹到洗涤物等被干燥物,则能够促进被干燥物的干燥,能够实现更高性能的干燥功能。
[0087]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的第1热交换器4以及第2热交换器6的每一个中,将翅片表面彼此的间隔确保在1.5mm以上、3mm以下,使翅片表面平滑,据此,能够提高翅片表面的结露的排水性。因而,在模式切换时,可降低结露再蒸发的量,作为结果,能够提高作为除湿装置的除湿能力。另外,通过做成翅片表面不具有贯通的开口的形状,换言之,通过不设置切起部等,能够进一步提高结露的再蒸发量的降低效果。
[0088] 另外,通过使翅片201a的排水性提高的亲水处理、设置将附着在翅片表面的结露在重力方向排水的细微的槽或者细孔,还能够进一步提高结露的再蒸发量的降低效果。
[0089] 另外,在从第1运转模式向第2运转模式切换时,可降低对除湿空气进行除湿的冷却除湿量和对由干燥剂块7吸附的低湿空气进行加湿的量。
[0090] 另外,在第1运转模式下,通过将除湿对象空气加热后使之流入干燥剂块7,能够加快干燥剂块7的水分放出速度。因此,能够使不产生干燥剂块7的解吸作用的时间短时间化,作为结果,可使能够作为排水回收的除湿量增加。
[0091] 另外,由于第1运转模式下的吹出空气与第2运转模式下的吹出空气相比,为低温·高湿度,所以,在将本除湿装置1用于被干燥物的干燥的情况下,希望仅在第2运转模式时,使吹出空气吹到被干燥物。因而,为了对应于这样的用途,也可以做成在除湿装置1的吹出口20b设置可变更吹出风向的叶片,能够将第1运转模式下的吹出方向和第2运转模式下的吹出方向调整为另外的方向的结构。而且,只要仅在第2运转模式时,调整叶片使来自吹出口20b的吹出空气吹到被干燥物即可,据此,能够进一步促进被干燥物的干燥,能够实现高性能的干燥功能。
[0092] 另外,本发明的除湿装置并不被限定于上述结构,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例如可像下述那样进行各种变形来实施。
[0093] (变形例1:除湿装置1的构成元件)
[0094] 在图1中,表示了制冷剂回路A的切换使用了四通阀3的结构,但是,只要为切换制冷剂回路A的流路的结构,则并非特别限定于四通阀,也可以使用其它的阀。例如,也可以做成使用4个作为二通阀的电磁阀,在将压缩机2的排放侧以及吸入侧的每一个和第1热交换器4连接的部分,还有将压缩机2的排放侧以及吸入侧的每一个和第1热交换器4连接的部分配置电磁阀的结构。而且,只要通过各电磁阀的开闭实现与本实施方式相同的制冷剂回路A、冷冻循环即可。另外,就膨胀阀5而言,可以考虑各种各样的减压构件。例如,存在开度可变的电子膨胀阀、毛细管、温度式膨胀阀等。
[0095] (变形例2:各运转模式的运转时间)
[0096] 虽然第1运转模式和第2运转模式的各自的运转时间也可以为预先确定的时间,但是,各运转模式的各自的运转时间存在与空气条件、除湿装置1的运转状态相应的合理值。因而,也可以根据空气条件、除湿装置1的运转状态决定各运转模式的运转时间,以便能够以该合理值运转。
[0097] 在第1运转模式下,因为从干燥剂块7放出水分,所以,到从干燥剂块7放出适度的量的水分,残存在干燥剂块7的水分量成为适量为止所需要的时间成为合理值。若在水分量比适量多的残留在干燥剂块7的状态下,结束第1运转模式,向第2运转模式切换,则在第2运转模式下,干燥剂块7能够吸附的水分量会被抑制,第2运转模式下的除湿量降低。反之,若使第1运转模式过长,则在第1运转模式的后半程,几乎不能从干燥剂块7将水分解吸的状态持续,向实现比第1运转模式高的除湿量的第2运转模式的切换迟缓。因而,在这种情况下,总计的除湿量也降低。
[0098] 在第2运转模式下,因为干燥剂块7吸附水分,所以,向干燥剂块7的吸附水分量成为适量的时间为合理值。不受存在仍能够由干燥剂块7进行吸附的余地的影响,在将运转切换到第1运转模式的情况下,与第1运转模式相比为高除湿量的第2运转模式的运转时间变短,在按总计来看时,除湿量降低。反之,若使第2运转模式过长,则在第2运转模式的后半程,干燥剂块7不能吸附的状态持续,在这种情况下,也是除湿量降低。
[0099] 干燥剂块7的保持水分量的变化由流入干燥剂块7的空气的相对湿度决定,若流入高相对湿度的空气,则干燥剂块7内的水分难以被放出,反之,水分吸附量变多。另外,若低相对湿度的空气流入干燥剂块7,则干燥剂块7内的水分容易被放出,反之水分吸附量变少。
[0100] 遵循上述的观点,也可以通过下面的决定方法1或者决定方法2的方法来决定各运转模式的运转时间。顺便提及,在除湿运转中,将第1运转模式以及第2运转模式作为一个周期,反复进行该周期,但是,一个周期的时间(也就是第1运转模式的运转时间和第2运转模式的运转时间的合计时间)总是相同。因而,在下面说明的决定方法中,就某种意义来说决定一个周期内的第1运转模式和第2运转模式的各自的时间分配。另外,各运转时间的决定在除湿运转开始时进行。下面,按顺序对各决定型式进行说明。
[0101] (决定方法1)
[0102] 根据由温湿度传感器50得到的吸进空气的状态,求出吸进空气的相对湿度,与该相对湿度相应地决定各运转模式的各自的运转时间。下面,具体地进行说明。
[0103] 预先确定成为吸进空气的基准的相对湿度(下面,称为基准相对湿度),且预先通过实验、模拟等求出在该基准相对湿度的吸进空气在风路B通过了的情况下能够成为高除湿量的各运转模式各自的基准运转时间。而且,与实际的吸进空气的相对湿度和基准相对湿度的大小关系相应地像下面说明的那样,从各运转模式各自的基准运转时间适宜地增减,决定各运转模式各自的运转时间。
[0104] 根据在除湿运转开始时由温湿度传感器50得到的吸进空气的状态求出实际的吸进空气的相对湿度,在该相对湿度比预先设定的相对湿度高的情况下,第1运转模式下的来自干燥剂块7的水分放出量比相对湿度为基准相对湿度的情况下的水分放出量少,另外,第2运转模式下的干燥剂块7的水分吸附量比相对湿度为基准相对湿度的情况下的水分吸附量多。因而,在实际的吸进空气的相对湿度比基准相对湿度高的情况下,使第1运转模式的运转时间比第1运转模式对应的基准运转时间长,相反,使第2运转模式的运转时间比第2运转模式对应的基准运转时间短。
[0105] 另一方面,在实际的吸进空气的相对湿度比基准相对湿度低的情况下,第1运转模式下的来自干燥剂块7的水分放出量比相对湿度为基准相对湿度的情况下的水分放出量多,另外,第2运转模式下的干燥剂块7的水分吸附量比相对湿度为基准相对湿度的情况下的水分吸附量少。因而,在实际的吸进空气的相对湿度比基准相对湿度低的情况下,使第1运转模式的运转时间比第1运转模式对应的基准运转时间短,反之,使第2运转模式的运转时间比第2运转模式对应的基准运转时间长。
[0106] 这样,通过调整各运转模式的运转时间,可恰当地调节干燥剂块7的水分保持量,无论吸进空气的状态为怎样的状态,也总是能够实现高除湿量。另外,在实际的吸进空气的相对湿度与基准相对湿度相同的情况下,当然只要按各自的运转模式对应的基准运转时间来运转即可。
[0107] (决定方法2)
[0108] 与除湿运转开始时的制冷剂回路A的运转状态相应地决定各运转模式的各自的运转时间。下面,具体地进行说明。
[0109] 制冷剂回路A的运转状态根据吸进空气的状态变动。具体地说,在吸进空气的相对湿度高的情况下,在各运转模式下,在成为蒸发器的热交换器通过前后的空气的湿度差与吸进空气的相对湿度低的情况相比扩大。即,因为促进蒸发器的制冷剂和空气的热交换,所以,成为冷冻循环的低压压力与之相应地上升的运转。反之,在吸进空气的相对湿度低的情况下,因为蒸发器的制冷剂和空气的热交换被抑制,所以,成为冷冻循环的低压压力下降的运转。
[0110] 由于冷冻循环的低压压力和吸进空气的相对湿度存在上面那样的关系,所以,通过将该关系应用到上述决定方法1,能够与冷冻循环的低压压力相应地决定第1、第2运转模式各自的运转时间。另外,由于高压压力也与冷冻循环的低压的上升相应地上升,所以,最终,能够与冷冻循环的低压压力或者高压压力相应地决定第1运转模式和第2运转模式的各自的运转时间。
[0111] 即,在除湿运转开始时,计量冷冻循环的低压压力(或者高压压力),比较计量所得到的计量低压值(或者计量高压值)和预先确定的低压基准值(或者高压基准值),在计量低压值(或者计量高压值)比低压基准值(或者高压基准值)高的情况下,判定为吸进空气的相对湿度高,与上述决定方法1同样,使第1运转模式的运转时间比基准运转时间长,反之,使第2运转模式的运转时间比基准运转时间短。
[0112] 另一方面,在计量低压值(或者计量高压值)比低压基准值(或者高压基准值)低的情况下,判定为吸进空气的相对湿度低,与上述决定方法1同样,使第1运转模式的运转时间比基准运转时间短,反之,使第2运转模式的运转时间比基准运转时间长。
[0113] 另外,低压压力、高压压力的计量也可以在冷冻循环的低压部、高压部设置压力传感器来计量,也可以计量在冷冻循环中成为气液二相部的各热交换器的制冷剂温度,通过该温度推算低压。
[0114] 这样,根据冷冻循环的低压压力、高压压力,也与上述决定方法1(基于吸进空气的信息的方法)同样,可恰当地调节干燥剂块7的水分保持量。而且,无论吸进空气的状态为怎样的状态,也总是能够实现高除湿量。
[0115] (结霜时的运转切换)
[0116] 顺便提及,若在吸进空气为低温的情况下实施第2运转模式,则在第1热交换器4将低温空气冷却。因而,若第1热交换器4的翅片表面的温度在0℃以下,则在翅片表面产生结霜。若维持该状态使运转持续,则结霜增长,将翅片之间的空气流路堵塞,其结果,成为送风量降低,不能恰当地实施除湿装置1的运转的状态。
[0117] 因此,也可以是在第2运转模式中,在根据制冷剂回路A的运转状态推测为在第1热交换器4产生结霜的情况下,即使在预先设定的运转时间结束前(或者由上述决定方法1、决定方法2决定的运转时间结束前),也结束第2运转模式,向第1运转模式切换。另外,在第1运转模式中,因为第1热交换器4作为冷凝器动作,所以,制冷剂为高压且高温,因此,能够加热融解结霜。
[0118] 结霜状态可根据冷冻循环的低压压力来判定,例如,在第2运转模式下,在运转中,在低压压力比规定值低的时间持续一定时间以上的情况下,判定为第1热交换器4的翅片表面温度为0℃以下的状态长时间持续,结霜进展。在这种情况下,像上述那样,结束第2运转模式,向第1运转模式切换。另外,低压压力的计量方法与上述的手段相同,只要在冷冻循环的低压部设置压力传感器,或计量在低压成为气液二相部的第1热交换器4的制冷剂温度即可。
[0119] 另外,结霜状态的判定并不局限于上述的方法,也可以计量第1热交换器4的翅片表面温度本身,在该温度在0℃以下持续运转一定时间以上的情况下,判定为结霜状态。
[0120] 这样,只要在第2运转模式下判别为结霜状态的情况下,向第1运转模式切换,则不存在维持着结霜状态进展地运转的情况,能够避免因送风量降低造成的除湿量降低,实现可靠性更高的除湿装置1。
[0121] 在上述中,对第2运转模式中的第1热交换器4的结霜进行了说明,但是,在第1运转模式中,也存在在第2热交换器6产生结霜的情况。已知吸附时和解吸时的干燥剂块7的水分吸附·解吸速度因温度而变动,一般来说,温度越为高温,水分吸附·放出速度越快。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由于在第1运转模式下流入干燥剂块7的空气温度与第2运转模式相比为高温,所以,第1运转模式的运转时间比第2运转模式的运转时间短。也就是说,与在第2运转模式下产生的结霜量相比,在第1运转模式下产生的结霜量少的情况居多。
[0122] 也可以是流入在第1运转模式下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的第2热交换器6的空气焓比流入在第2运转模式下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的第1热交换器4的空气焓大,若在确保相同的热交换量的情况下进行比较,则第2热交换器6的情形需要的传热面积少。也就是说,由于流入第2热交换器6的空气与在第2运转模式下流入第1热交换器4的空气相比为高温高湿,所以,即使第2热交换器6的传热面积比第1热交换器4少,也能够确保除湿量。
[0123] 底部滞留结露量除因翅片间距外,还因热交换器的列数而大幅变化,随着列数变多,底部滞留结露量也变多。遵循这些观点,也可以像下面的图14那样构成第1热交换器4和第2热交换器6。
[0124] 图14是图1的第1热交换器和第2热交换器的各自的结构例的说明图,(a)表示第1热交换器的示意俯视图,(b)表示第2热交换器的示意俯视图。另外,在图14中,点划线箭头表示空气通过方向。
[0125] 在第2热交换器6中,由于像上述那样即使传热面积少,也能够确保除湿量,所以,使底部滞留结露量的降低优先,使列数(空气通过方向的数量)比第1热交换器4少,使翅片间距a1比第1热交换器4的翅片间距a2窄。据此,由于能够降低第1运转模式下的第2热交换器6中的底部滞留结露量,所以,可大幅增加除湿量。
[0126] 作为该除湿装置1的制冷剂,如上所述,除R410A外,还能够应用其它的HFC类制冷剂、HC制冷剂、CO2、NH3等自然制冷剂。作为除湿装置1的制冷剂,除这些制冷剂外,也可以使用气体比热容比高于R410A的R32。在将R32作为制冷剂使用的情况下,能够提高将制冷剂作为用于除霜的热气来利用时的加热能力,能够提前将第1热交换器4或者第2热交换器6产生的霜、冰融解。另外,上述那样的效果不是仅在作为制冷剂使用R32时的效果,例如,即使在使用气体比热容比高于R410A的R32和HFO123yf的混合制冷剂的情况下,也同样能够提高将制冷剂作为热气来利用时的加热能力,能够提前将第1热交换器4或者第2热交换器6产生的霜、冰融解。
[0127] 另外,由于在将R32作为制冷剂使用的情况下,能够提前结束结霜时的融霜,所以,可提前开始第1运转模式下的流入干燥剂块7的空气的解吸反应。因而,由于可增加除湿量增加的时间比例,所以,到到达目标除湿量为止所需要的运转时间缩短,可节能。
[0128] 实施方式2.
[0129]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除湿装置的结构的图。下面,以实施方式2与实施方式1不同的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另外,针对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部分所应用的变形例也可同样地针对本实施方式2来应用。
[0130] 实施方式2的除湿装置100具有从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1的除湿装置1去除了四通阀3,制冷剂回路A内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被限定为图5的实线箭头方向的结构。另外,在吸进口20a和第1热交换器4之间设置有送风机8b。另外,在实施方式2中,吸进口20a成为不仅进行吸入还进行吹出的吸入吹出口20a,吹出口20b成为不仅进行吹出还进行吸入的吸入吹出口20b。除湿装置100还具备计量从吸入吹出口20b流入的空气的温湿度(除湿装置100周围的温湿度)的温湿度传感器50b,但是,也可以做成具有温湿度传感器50和温湿度传感器50b的任意一方的结构。总而言之,只要能够检测除湿装置100的吸进空气的温湿度即可。
[0131] 送风机8以及送风机8b不存在两个同时运转的情况,而是单个运转。在送风机8运转的情况下,与图1同样空气在图15的从左到右的空白箭头方向(第1方向)流动,在送风机8b运转的情况下,空气在图15的从右到左的灰色箭头方向(第2方向)流动。另外,这里,作为使空气在空白箭头方向或者灰色箭头方向流动的送风装置表示了2台送风机,但是,也可以是可正反旋转的1台送风机。
[0132] 在本实施方式2中,第1热交换器4总是作为冷凝器动作,将流入的空气加热。另外,第2热交换器6总是作为蒸发器动作,对流入的空气进行冷却、除湿。
[0133]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2的运转动作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2中,具有使送风机8运转,使空气在空白箭头方向流动的第3运转模式和使送风机8b运转,使空气在灰色箭头方向流动的第4运转模式,切换各运转模式,进行除湿。第3运转模式是与实施方式1中的第1运转模式相同的运转,成为下述的运转:从吸入吹出口20a流入到风路B内的空气在由第1热交换器4加热而成为低相对湿度后,对干燥剂块7的保持水分进行解吸,此后,在流入第2热交换器6而被冷却除湿后,从吸入吹出口20b向除湿装置100外吹出。
[0134] 另一方面,在第4运转模式中,成为下述的运转:从吸入吹出口20b流入到风路B内的空气在由第2热交换器6冷却除湿而成为高相对湿度后,水分被干燥剂块7吸附,进一步被除湿,此后,由第1热交换器4加热,从吸入吹出口20a向除湿装置100外吹出。这样,第4运转模式虽然制冷剂回路A的冷冻循环动作与实施方式1不同,但是,风路B内的空气的状态变化与实施方式1的第2运转模式相同。
[0135] 本实施方式2的除湿装置100中,使第3、第4运转模式交替地反复。据此,干燥剂块7内以及除湿装置100内的空气的状态变化与在实施方式1中交替地实施第1、第2运转模式的情况相同。
[0136] 在实施方式2中,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的仅仅是第2热交换器6。因此,只要将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了的提高结露的排水性的结构,即,使翅片表面彼此的间隔在1.5mm以上、3.0mm以下这点应用到第2热交换器6即可。另外,就翅片表面是不具有开口的形状这点、在翅片表面配置细微的槽或者细孔这点、对翅片表面实施亲水处理这点而言,也同样应用到第2热交换器6即可。
[0137] 另外,在实施方式2中,虽然像实施方式1那样,不会引起附着在第2热交换器6的结露水分再蒸发这样的问题,但是,提高第2热交换器6的排水性在提高除湿装置1的除湿能力这方面有效。即,若在第2热交换器6的翅片表面产生结露,则在从第3运转模式向第4运转模式切换时,存在第2热交换器6的翅片表面的结露流入干燥剂块7的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干燥剂块7的保持水分量会因来自原本欲除湿的除湿对象空气以外的水分而上升,导致对来自除湿对象空气的水分的吸附性能降低,结果,导致除湿装置1的能力降低。因而,通过提高第2热交换器6的排水性,能够谋求提高除湿能力。另外,若提高第2热交换器6的排水性,则还可以使第2热交换器6中的结霜延迟,因此,从这方面看,也是提高第2热交换器6的排水性有效。
[0138] 另外,第3、第4运转模式的各自的运转时间的决定方法与实施方式1相同。即,与实施方式1的第1运转模式的运转时间同样地决定第3运转模式的运转时间,与实施方式1的第2运转模式的运转时间同样地决定第4运转模式的运转时间。另外,除湿开始时的吸进空气的相对湿度只要根据由温湿度传感器50或者温湿度传感器50b得到的吸进空气的状态求出即可。
[0139] 如上面说明的那样,根据实施方式2,能够得到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效果。即,在能够构成将干燥剂材的吸附解吸作用和冷冻循环的冷却作用组合的高性能的除湿装置100的基础上,能够高密度安装风路结构,且能够使之简洁,能够使装置紧凑化,且能够以低成本制造。
[0140] 另外,在实施方式1或实施方式2中,根据由温湿度传感器50、温湿度传感器50b得到的吸进空气的状态求出吸进空气的相对湿度,但是,只要是能够推算相对湿度的装置,则也可以使用其它的传感构件。例如,也可以采用直接计量相对湿度的传感器、由计量露点温度的传感器推算相对湿度等手段。温湿度传感器50以及温湿度传感器50b作为本发明的状态检测装置发挥功能。另外,用于低压压力、高压压力的计量的检测传感器也像上述那样相当于本发明的状态检测装置。
[0141] 附图标记说明
[0142] 1:除湿装置;2:压缩机;3:四通阀;4:第1热交换器;5:膨胀阀;6:第2热交换器;7:干燥剂块;8:送风机;8b:送风机;10:框体;11:壁面;20:风路室;20a:吸进口(吸入吹出口);
20b:吹出口(吸入吹出口);30:机械室;40:排水盘;41:水路;42:排水箱;50:温湿度传感器;
50b:温湿度传感器;60:控制装置;100:除湿装置;200:传热管;201a:翅片(平滑);201b:翅片(有切起部);201c:翅片(有多个切起部);202:槽;300:传热管;301:翅片;302:槽;A:制冷剂回路;B: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