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腔编织支架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510703190.8

文献号 : CN105250058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肖本好王琴

申请人 : 先健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涉及一种管腔编织支架,包括由编织丝编织形成的网状管体,网状管体沿轴向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网状管体还包括多个第一勾绕结,每至少两根来自第二部分的一端部的编织丝沿网状管体的轴向相互勾绕形成一个第一勾绕结后分开,所有构成第一勾绕结的编织丝编织形成第一部分;第一部分的网孔密度小于第二部分的网孔密度。上述管腔编织支架,由于第一部分的网孔密度小于第二部分的网孔密度,从而使第一部分的径向支撑力减小,减小第一部分对正常管腔壁的刺激,从而降低再狭窄的风险。另外,第一部分具有良好的柔顺性,而第二部分具有较大的径向支撑力而提供足够的锚定,因此,上述管腔编织支架很好地适用于实际植入。

权利要求 :

1.一种管腔编织支架,包括由编织丝编织形成的网状管体,所述网状管体沿轴向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状管体还包括多个第一勾绕结,每至少两根来自第二部分的一端部的编织丝沿网状管体的轴向相互勾绕形成一个所述第一勾绕结后分开,所有构成所述第一勾绕结的编织丝分开之后编织形成所述第一部分;所述第一勾绕结位于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之间;所述第一部分的网孔密度小于所述第二部分的网孔密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腔编织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一勾绕结沿所述网状管体的周向均匀分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腔编织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状管体包括多个第二部分,所述多个第二部分沿轴向间隔排布,每两个相邻的所述第二部分之间均通过多个第一勾绕结连接在一起。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腔编织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状管体沿轴向还包括多个第二勾绕结、以及第三部分,所述第三部分与所述第一部分分别位于所述第二部分的两端,每至少两根来自第二部分的另一端部的编织丝相互勾绕形成一个所述第二勾绕结后分开,所有所述第二勾绕结的编织丝编织形成所述第三部分。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管腔编织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部分的网孔密度不同于所述第二部分的网孔密度。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管腔编织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二勾绕结沿所述网状管体的周向均匀分布。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管腔编织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的网孔密度与所述第三部分的网孔密度相同。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管腔编织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状管体包括多个第三部分,所述多个第三部分沿轴向间隔排布,每两个相邻的所述第三部分之间均通过多个第二勾绕结连接在一起。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腔编织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包括锥形开口端部,所述锥形开口端部的径长从靠近所述第二部分的一侧向远离所述第二部分的一侧逐渐增大。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管腔编织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锥形开口端部的张角为45-

120度。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管腔编织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勾绕结中的至少两根所述编织丝相互勾绕一次;或者所述第一勾绕结中的至少两根所述编织丝相互连续勾绕至少两次;

当所述网状管体包括多个第二勾绕结时,所述第二勾绕结中两根所述编织丝勾绕一次;或者所述第二勾绕结中两根所述编织丝连续勾绕至少两次。

说明书 :

管腔编织支架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管腔编织支架。

背景技术

[0002] 管腔编织支架在使用时具有径向压缩状态和径向扩展状态,使用中将径向压缩状态的管腔编织支架通过输送装置输送至人体管腔的病变位置,然后释放管腔编织支架,管腔编织支架自动膨胀展开或通过机械方式展开(例如通过球囊扩张展开)、并与管腔壁贴附,依靠管腔编织支架自身的径向支撑力对管腔壁提供支撑,起到扩张病变管腔壁的作用,从而维持管腔通畅。
[0003] 现有技术中,管腔编织支架通常包括由至少一根编织丝编织形成的网状管体,该网状管体具有均匀的编织结构。然而,管腔编织支架植入人体后,开口端部通常贴附正常的管腔壁,支架主体部分贴附管腔病变区域,为确保能有效扩张病变管腔,支架需要具有较大的径向支撑力以提供足够的锚定,但同时较大的径向支撑力会对正常管腔产生较大的刺激,例如支架的开口端部将会对正常管腔产生较大的刺激,这将加大机体对外界异物的机体反应,提高再狭窄的风险。另外,人体管腔的形貌个体差异明显,在曲折的管腔部位,支架需具有较好的柔顺性,而在平滑的管腔部位,支架需具有较大的径向支撑力而提供足够的锚定,综上而言,整体编织结构均匀的支架并不能很好地适用于实际植入。

发明内容

[0004]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的管腔编织支架不能很好地适用于实际植入的问题,提供一种很好地适用于实际植入的管腔编织支架。
[0005]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管腔编织支架,包括由编织丝编织形成的网状管体,所述网状管体沿轴向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网状管体还包括多个第一勾绕结,每至少两根来自第二部分的一端部的编织丝沿网状管体的轴向相互勾绕形成一个所述第一勾绕结后分开,所有构成所述第一勾绕结的编织丝编织形成所述第一部分;所述第一部分的网孔密度小于所述第二部分的网孔密度。
[0006]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管腔编织支架中,所述多个第一勾绕结沿所述网状管体的周向均匀分布。
[0007]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管腔编织支架中,所述网状管体包括多个第二部分,所述多个第二部分沿轴向间隔排布,每两个相邻的所述第二部分之间均通过多个第一勾绕结连接在一起。
[0008]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管腔编织支架中,所述网状管体沿轴向还包括多个第二勾绕结、以及第三部分,所述第三部分与所述第一部分分别位于所述第二部分的两端,每至少两根来自第二部分的另一端部的编织丝相互勾绕形成一个所述第二勾绕结后分开,所有所述第二勾绕结的编织丝编织形成所述第三部分。
[0009]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管腔编织支架中,所述第三部分的网孔密度不同于所述第二部分的网孔密度。
[0010]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管腔编织支架中,所述多个第二勾绕结沿所述网状管体的周向均匀分布。
[0011]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管腔编织支架中,所述第一部分的网孔密度与所述第三部分的网孔密度相同。
[0012]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管腔编织支架中,所述网状管体包括多个第三部分,所述多个第三部分沿轴向间隔排布,每两个相邻的所述第三部分之间均通过多个第二勾绕结连接在一起。
[0013]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管腔编织支架中,所述第一部分包括锥形开口端部,所述锥形开口端部的径长从靠近所述第二部分的一侧向远离所述第二部分的一侧逐渐增大。
[0014]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管腔编织支架中,所述锥形开口端部的张角为45-120度。
[0015]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管腔编织支架中,所述第一勾绕结中的至少两根所述编织丝相互勾绕一次;或者所述第一勾绕结中的至少两根所述编织丝相互连续勾绕至少两次;
[0016] 当所述网状管体包括多个第二勾绕结时,所述第二勾绕结中两根所述编织丝勾绕一次;或者所述第二勾绕结中两根所述编织丝连续勾绕至少两次。
[0017] 上述管腔编织支架,由于第一部分的网孔密度小于第二部分的网孔密度,从而使第一部分的径向支撑力减小,能减小第一部分对正常管腔壁的刺激,从而降低再狭窄的风险。另外,第一部分具有良好的柔顺性,而第二部分具有较大的径向支撑力而可提供足够的锚定,因此,上述管腔编织支架很好地适用于实际植入。
[0018] 由于每至少两根来自第二部分的一端部的编织丝相互勾绕形成一个所述第一勾绕结后分开,所有构成所述第一勾绕结的编织丝编织形成所述第一部分,即,第一部分、多个第一勾绕结、以及第二部分均由同一编织丝编织形成,各个部分中编织丝的数量相同,且可一体编织形成。

附图说明

[0019]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管腔编织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0020] 图2为图1中的管腔编织支架的勾绕结的勾绕方式示意图。
[0021] 图3为勾绕结的另一勾绕方式示意图。
[0022] 图4为图1中的管腔编织支架的第一部分编织原理示意图。
[0023]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二的管腔编织支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24]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三的管腔编织支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0026]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0027] 参见图1,本发明实施例的管腔编织支架100包括由编织丝1编织形成的网状管体10,该网状管体10具有多个编织网孔11。网状管体10沿轴向包括第一部分110、多个第一勾绕结140、以及第二部分120,每个第一勾绕结140由至少两根所述编织丝1沿轴向相互勾绕形成。所述勾绕结是指一根编织丝沿另外一根或者多根编织丝的长度方向螺旋式缠绕,形成一根“麻花”状结构。勾绕结可与网状管体10的轴向基本平行,也可不平行于网状管体10的轴向。每相邻两根勾绕结可以相互平行,也可以不平行。第一部分110通过多个第一勾绕结140与第二部分120连接;第一部分110的网孔密度小于第二部分120的网孔密度,该多个第一勾绕结140的长度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所有第一勾绕结140的近端端部和/或远端端部的连线可以位于一个垂直于网状管体10的轴向的平面内。在具体实施中,多个第一勾绕结140可沿网状管体10的周向均匀分布,每根勾绕结140基本平行于网状管体10的轴向;第一勾绕结140至少为两个,应知晓的是,可根据需要选择适合的第一勾绕结140的数量,例如
3-12个,此处不再赘述。
[0028] 上述管腔编织支架中,通过第一勾绕结140连接的第一部分110和第二部分120因编织丝勾绕而成为两个独立的编织体,彼此之间的编织参数(例如编织角度和方向)不再相互受限,或相互约束,可根据需要独立调节第一部分110和第二部分120的编织参数,因此第一部分110和第二部分120可以具有不同的编织参数,对应地这两个编织体中的网孔密度可以不相同。此处的网孔密度指的是单位面积内编织网孔的个数;若编织体的网孔密度较小,则该部分编织体具有较好的柔顺性,且径向支撑力较小,反之亦然。
[0029] 网状管体10为具有近端开口和远端开口的轴向腔体,本发明中定义体液(例如血流)从近端流向远端,支架植入管腔后该腔体则可成为新的体液通道,例如植入血管后该腔体则可成为新的血流通道。网状管体10由至少一根编织丝1编织而成,例如可以是一根编织丝往复编织而成,也可以是多根编织丝相互配合交汇编织而成,后续阐述中不再明确区分,均可称为多根编织丝;编织丝1可以是镍钛丝,亦可以是其他生物材料编织丝。
[0030] 参见图1,若第一部分110包括开口端部,则在植入后这部分贴附正常的管腔壁,而第二部分120贴附病变管腔壁。第一部分110相对第二部分120具有较为稀疏的网孔密度,因此第一部分110的径向支撑力相对较小,从而可以相对减少对正常管腔壁的刺激,削弱机体对外界异物的机体反应,降低再狭窄的风险,同时网孔密度较大的第二部分120仍然能提供足够的径向支撑力,确保支架在管腔内的锚定。或者,若第一部分110植入曲折的管腔部位,则因其网孔密度较小而具有较好的柔顺性,而在平滑的管腔部位,第二部分120可提供较大的径向支撑力而确保足够的锚定。
[0031] 网状管体10可采用轴向螺旋编织方式编织而成,编织中交汇的编织丝1之间可通过一压一或一压多的方式相互交错,最终形成具有网孔11的管状编织结构。当然,交汇的编织丝之间亦可以通过其它任意适合的方式相互交错。本发明的编织方式也并不局限于轴向螺旋编织方式,亦可根据需要选择任意合适的编织方式,例如轴向Z形波编织方式等。应当知晓,因可以是同一根编织丝往复交汇,也可以是不同的编织丝之间交汇,此处不再明确区分,均称为编织丝与编织丝、或者多根编织丝之间的交汇或交错或相交或编织。
[0032] 每至少两根来自第二部分120的一端部的编织丝相互勾绕形成一个第一勾绕结140后分开,所有构成第一勾绕结140的编织丝编织形成第一部分110。即每个第一勾绕结
140由来自第二部分120的至少两根绕向不同(例如绕向相反)的编织丝相互勾绕形成,编织第二部分的所有编织丝全部用来编织第一勾绕结140。例如,勾绕结可仅通过两根编织丝勾绕形成;或者还可通过两根以上的编织丝相互勾绕而成,即勾绕结中任意一根编织丝将与勾绕结中的至少一根其它的编织丝勾绕。勾绕结中两根编织丝的勾绕方式有多种,例如,勾绕结中两根编织丝可勾绕一次,或者两根编织丝可连续勾绕多次。
[0033] 参见图2,两根编织丝1a和1b交汇勾绕时,其中一根编织丝(例如编织丝1b)勾住另一根编织丝(例如编织丝1a),从其一侧绕到另一侧,形成勾绕。参见图3,两根编织丝1a和1b交汇勾绕时,其中一根编织丝(例如编织丝1b)反复多次勾住另一根编织丝(例如编织丝1a),形成多次连续勾绕。可通过调节连续勾绕的次数来调节勾绕结的长度,例如可调节多次勾绕形成的勾绕结的缠绕长度约为2±0.5mm。当然,并不局限于此,长度可以根据实际需求作调整。应当知晓,图2和3中示出的编织丝之间为松散的勾绕仅为便于看图,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采用紧密的勾绕,即全部编织丝拧成一根。尤其对于图3中的多次勾绕,多次紧密勾绕后,勾绕的编织丝之间基本相对固定,难于相对移动。
[0034] 勾绕过程中两根编织丝的编织走向发生改变,因此构成第一勾绕结140的两根编织丝相互分开后,不再相互制约或相互约束,两侧的编织丝可根据需要独立选择合适的编织参数或编织方式,相应地,通过第一勾绕结140连接的第一部分110和第二部分120的编织参数或编织方式可独立选择,例如,可分别独立设置第一部分110的编织角度和第二部分120的编织角度,从而使得第一部分110的编织网孔密度不同于第二部分120的网孔密度。
[0035] 参见图4,第二部分120的两根编织丝以编织角度α形成编织网格12后勾绕形成第一勾绕结140;勾绕后的两根编织丝相对勾绕前彼此独立,可再次根据需要选择适合的编织方式,例如选择适合的编织角度,来编织第一部分110。此时,编织第二部分120的所有编织丝全部用来编织所有第一勾绕结140,而编织所有第一勾绕结140的全部编织丝用来编织整个第一部分110。
[0036] 例如,可采用模棒(图中未示出)进行网状管体的编织,该模棒上设有多组挂丝杆,图4中示出了用于形成勾绕结的第一组挂丝杆800和用于编织第一部分110的第二组挂丝杆910或920,第一组挂丝杆800紧邻第二组挂丝杆910或920。编织丝1c和1d分别通过第一组挂丝杆800中的两个挂丝杆各自勾绕后交汇,以编织角度β编织第一部分110。β的大小与编织丝在第二组挂丝杆910或920中选择的挂丝杆有关,以其中的编织丝1c为例,若第一组挂丝杆800中的挂丝杆与紧邻的第二组挂丝杆910或920中的挂丝杆之间沿圆周向的相对距离越小,则编织角度β越小,相应形成的编织网孔的密度越小。或者,还可通过调节第一组挂丝杆
800与紧邻的第二组挂丝杆910或920之间的相对轴向距离来调节编织角度,若第一组挂丝杆800与第二组挂丝杆910或920之间相对轴向距离从L2调节为相对较长的L1,在与第一组挂丝杆中的挂丝杆800沿圆周向的相对距离相同的条件下,采用挂丝杆920(对应L2)形成的编织角度γ小于采用挂丝杆910(对应L1)形成的编织角度β,即相对轴向距离越大,编织角度越小。
[0037] 从以上可以看出,在本发明的网状管体中,第一部分110的两根编织丝勾绕后成为第二部分120的编织丝;或者,第二部分120的两根编织丝勾绕后成为第一部分110的编织丝。即,第一部分110、多个第一勾绕结140、以及第二部分120均由同一编织丝编织形成,各个部分中编织丝的数量相同,且可一体编织形成。因此,第一部分110与第二部分120虽然编织疏密程度不一样,但是两者之间无需单独分开编织后再互连在一起,即使一体编织网孔疏密程度不同的两部分编织体,也不需要在编织交界处为形成较为稀疏的编织网孔而去除相邻的具有较大的编织网孔密度的编织体中的一部分编织丝,从而不会在这两部分编织体的交界处形成去除的编织丝的收尾端部,避免该收尾端部在支架植入后因血管动力学或血管弯曲而翘起突出,确保了支架整体的光滑一致性和柔顺性。
[0038] 两根编织丝勾绕后,编织丝之间相互约束,活动自由度减少,尤其对于图3中示出的多次连续勾绕,勾绕处的两根编织丝之间基本无法相对移动,当管腔编织支架100径向压缩入鞘管内时,第一勾绕结140不会随着管腔编织支架100的径向压缩而轴向伸长,从而能够减小管腔编织支架100的整体延伸率。相应地,当管腔编织支架100径向展开释放时,若第二部分120先与管腔壁贴附,则难以轴向延伸的勾绕结将尽可能避免第一部分110的释放不会影响已经贴附的第二部分120,从而尽量避免已释放的第二部分120发生移位,方便管腔编织支架100的定位,进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0039] 参见图5,图5为实施例二的管腔编织支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实施例二的管腔编织支架与实施例一的管腔编织支架不同的是:
[0040] 第一部分110包括锥形开口端部111,锥形开口端部111的径长从靠近第二部分130的一侧向远离所述第二部分130的一侧逐渐增大。也就是说,锥形开口端部111呈喇叭口状。具体地,锥形开口端部111的张角δ为45-120度,此处该张角指的是锥形开口端部的等效锥体的锥度角。在编织时,可采用具有张角δ的锥形模棒形成该锥形开口部111。
[0041] 第一部分110具有锥形开口端部111,使得在固定第一勾绕结140之后的第一部分110的编织角度γ可调节的范围更大,且不受第二部分120的编织角度的限制。另外,锥形开口端部111具有初始的向外侧扩张的趋势,在管腔编织支架处于径向压缩状态时,锥形开口端部111具有更大的向外侧扩张力。该喇叭口结构在径向扩展状态时可紧贴血管壁,可以进一步增加对管腔的锚定性和贴壁性,避免管腔编织支架移位的风险。
[0042] 参见图6,图6为实施例三的管腔编织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实施例三的管腔编织支架与实施例一的管腔编织支架所不同的是:
[0043] 网状管体还包括第三部分130,第三部分130沿轴向远离第一部分110。第二部分120与第三部分130通过多个第二勾绕结150相连。第三部分130的网孔密度不同于第二部分
120的网孔密度。在另一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部分110的网孔密度与第三部分120的网孔密度相同。
[0044] 第一勾绕结140的形成方式与第二勾绕结150的形成方式相同,即第二勾绕结150可由至少两根编织丝相互勾绕一次形成,或者由至少两根编织丝相互连续勾绕多次形成。且每至少两根来自第二部分120的靠近第三部分130一端的编织丝相互勾绕形成一个第二勾绕结150后分开,所有第二勾绕结150的编织丝编织形成第三部分130。即在第二部分120的一端侧,编织第二部分120的所有编织丝全部用来形成第二勾绕结150、而形成第二勾绕结150的全部编织丝均来自第二部分120;所有第三部分130的编织丝全部来自第二勾绕结
150。由此,第二部分120、多个第二勾绕结150、以及第三部分130均由同一编织丝编织形成,各个部分中编织丝的数量相同,且可一体编织形成;甚至,第一部分110、多个第一勾绕结
140、第二部分120、多个第二勾绕结150、以及第三部分130均由同一编织丝编织形成,各个部分中编织丝的数量相同,且可一体编织形成。
[0045] 本实施例中,第三部分130网孔密度可小于第二部分120的网孔密度,若第三部分130包括端部开口,例如远端开口,则也可以减小该端部开口再狭窄的风险;当然,此时第三部分130的端部开口也可呈喇叭状,为锥形端部开口。当然,第三部分130网孔密度也可大于第二部分120的网孔密度,若第二部分120植入曲折的管腔部位,则因其网孔密度较小而具有较好的柔顺性,而在平滑的管腔部位,第三部分130可提供较大的径向支撑力而确保足够的锚定。
[0046]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中的管腔编织支架,可以包括多个上述第二部分,该多个第二部分在网状管体上的排布有多种方式,例如多个第二部分可以沿轴向隔开排布,每两个相邻的第二部分之间通过多个勾绕结连接。同样地,支架还可包括多个第三部分,其排布方式可参照多个第二部分的排布方式,或者多个第二部分和多个第三部分交替地沿轴向隔开排布,每相邻的两个部分之间通过多个勾绕结连接。以上设置仅用作举例,并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植入需要选择合适的结构组合,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0047]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0048]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多个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