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平衡车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510737762.4

文献号 : CN105253227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人 : 常州爱尔威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动平衡车,包括舱体、安装于舱体两侧的车轮、转向控制机构及安装于舱体内的控制系统,转向控制机构包括扭转机构及连接于扭转机构上的座体,扭转机构包括安装于舱体上的定子及转子,座体通过一支撑体套接在转子上的套杆中;支撑体的顶端设有支撑部,支撑部上设有用以与控制系统传输信号的压力感触装置,座体设有用以触压压力感触装置的压接部。通过该发明,能够更准确地检测到负载,提高了电动平衡车的安全性。

权利要求 :

1.一种电动平衡车,包括舱体、安装于舱体两侧的车轮、转向控制机构及安装于舱体内的控制系统,所述转向控制机构包括扭转机构及连接于扭转机构上的座体,所述扭转机构包括安装于舱体上的定子及转子,所述座体通过一支撑体连接于转子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体的顶端设有支撑部,所述支撑部上设有用以与控制系统传输信号的压力感触装置,且所述座体设有用以压触压力感触装置的压接部;所述转子包括第一连接件及第二连接件,第一连接件固定设置在所述支撑体的底端,第二连接件与第一连接件可拆卸地对接连接且第一连接件位于第二连接件的上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座体上设有一托体,座体通过托体与支撑部连接,所述压接部设置于托体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体具有贯穿两端部的中空结构,所述支撑部上设有与支撑体的中空结构相对且用于支撑所述压力感触装置的凸缘,压力感触装置延伸入支撑体的中空结构内。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在沿座体的前后方向的两个端部分别设有一个所述压力感触装置,所述托体对应每一压力感触装置设有压接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的两端分别设有弯折部,所述压力感触装置分别固定于弯折部上。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上开设有容电线通过的第一凹槽和/或所述第二连接件上开设有容电线通过的第二凹槽。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动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上开设有第一凹槽,且所述第二连接件设有与所述第一凹槽相对且连通的第二凹槽。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动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的尺寸大于第二凹槽的尺寸。

9.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感触装置为压力开关或者压力传感器。

10.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座体的前端设一有手拉部。

说明书 :

电动平衡车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代步工具,尤其涉及一种电动平衡车。

背景技术

[0002] 电动平衡车作为一种便捷的交通工具,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一种双轮平衡车,其转向主要是依靠在平衡车上设置把手,驾驶员通过对手把的转向控制实现动平衡车辆朝着期望的方向转动的目的。另一方面,当驾驶员双脚站立在双轮动平衡车脚踏板上面时,位于脚踏板下方的传感器会检测到负载从而控制车辆的启动和运行,但是由于驾驶员在运行的过程中由于双脚可能偏离脚踏板上的检测区域,或者脚踏板下方的传感器会突然出现故障,会导致车辆突然失去平衡,带来危险。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安全性能更高的电动平衡车。
[0004]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动平衡车,包括舱体、安装于舱体两侧的车轮、转向控制机构及安装于舱体内的控制系统,转向控制机构包括扭转机构及连接于扭转机构上的座体,扭转机构包括安装于舱体上的定子及转子,座体通过一支撑体连接于转子上;支撑体的顶端设有支撑部,支撑部上设有用以与控制系统传输信号的压力感触装置,座体设有用以触压压力感触装置的压接部。
[0005] 进一步地,座体上设有一托体,座体通过托体与支撑部连接,压接部设置于托体上。
[0006]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体具有贯穿两端部的中空结构,支撑部上设有与支撑体的中空结构相对且用于支撑压力感触装置的凸缘,压力感触装置延伸入支撑体的中空结构内。
[0007] 进一步地,支撑部在座体的前后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一个上述压力感触装置,托体对应每一压力感触装置设有压接部。
[0008] 进一步地,支撑部的两端分别设有弯折部,压力感触装置分别固定于弯折部上。
[0009] 进一步地,转子包括第一连接件及第二连接件,第一连接件固定设置在支撑体的底端,第二连接件与第一连接件可拆卸连接,且第一连接件上开设有容电线通过的第一凹槽和/或第二连接件上开设有容电线通过的第二凹槽。
[0010] 进一步地,第一连接件上开设有第一凹槽,且第二连接件设有与第一凹槽相对且连通的第二凹槽。
[0011] 进一步地,第一凹槽的尺寸大于第二凹槽的尺寸。
[0012] 进一步地,压力感触装置为压力开关或者压力传感器。
[0013] 进一步地,座体的前端设一有手拉部。
[0014] 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在座体的下方设置了压力感触装置,在电动平衡车运行过程中,当驾驶员的脚突然脱离脚踏板或者脚的踩踏位置偏移脚踏板检测区域时或者脚踏板下方不设置压力检测装置时,电动平衡车仍可以通过压力感触装置检测到的驾驶员臀部对座体的压力判断驾驶员没有离开车子,从而继续维持车辆的稳定运行,提高了电动平衡车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0015] 图1为本发明电动平衡车的立体示意图。
[0016] 图2为第一实施方式中图1所示电动平衡车的座体连接结构、压力感触装置装配结构部分分解示意图。
[0017] 图3为本发明扭转机构示意图。
[0018] 图4为图3中A部分放大示意图。
[0019] 图5为第二实施方式中图1所示电动平衡车的座体连接结构、压力感触装置装配结构部分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举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发明的实施例是为了对本发明进一步解释说明,而非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限制。
[0021] 实施例一
[0022] 请参阅图1所示,本发明的电动平衡车包括舱体4、安装于舱体两侧的车轮3、转向控制机构和控制系统以及设置在舱体4上方的脚踏板2,所述转向控制机构和控制系统均放置于舱体4内部;所述脚踏板2的下方设有用于检测负载的传感装置,只要驾驶员的双脚放置在脚踏板2上,传感装置就会检测到负载信号,并将此信号传输给控制系统,进而启动动平衡车并控制车辆在运行过程中的平衡。
[0023]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舱体4的上方设有用于支撑驾驶员臀部的座体10,座体10上设有压接部101,所述压接部101可以设置在座体10本体前部的下方,也可以设置在座体10本体后部的下方,或者在座体10本体前部的下方和本体后部的下方各设置一个压接部101。本实施例中为了达到更好的检测效果,是在座体10本体前部的下方和本体后部的下方各设置一个压接部101(本体后部下方的压接部未示出);所述座体10通过一支撑体13与位于舱体4内部的所述扭转机构连接。所述支撑体13的顶端设有一支撑部11,且所述支撑体13具有贯穿两个端部的通孔结构,在支撑部11本体上设置有用于检测驾驶员臀部对座体的压力的压力感触装置12,所述压力感触装置12与位于舱体4内部的控制系统电连接,用以向控制系统传输信号,所述座体10与所述支撑部11之间还设置有弹性件(未示出),且所述压力感触装置12的设置数量与所述压接部101的数量是相等的,压接部101的数量是根据压力感触装置12的数量设定的,因此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压力感触装置12也设置了两个,分别位于座体
10本体前部的下方和座体10本体后部的下方。当驾驶员坐在座体10上后,座体10由于受到压力产生向下的位移,期间弹性件被压缩;在所述座体10在向下移动产生位移的过程中压接部101会触压到位于压力感触装置12上的触头121,压力感触装置12进而产生信号,并将此信号传输给所述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会根据接收到的信号判断动平衡车上有负载存在,从而控制动平衡车辆的平衡运行。
[0024] 当驾驶员离开座体10后,在被压缩的弹性件的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座体10恢复到原来的位置。
[0025] 车辆运行的过程中,位于脚踏板2下方的传感装置和设置在支撑体13的顶端的压力感触装置会同时检测负载信号,即使在车辆运行中驾驶员的双脚离开了脚踏板2或者偏离了脚踏板2能够检测到负载的的检测区域,只要驾驶员的屁股一直坐在座体10上,车辆的控制系统也会根据压力感触装置12检测到的信号继续平稳控制车辆的运行;或者当设置在脚踏板2下方的传感装置突然出现故障后;或者车体的脚踏板下方不设置压力传感器,控制系统依然可以通过压力感触装置12检测到的信号控制车辆的启动和平稳运行,如此设置,极大地提高了动平衡车辆的安全性能。
[0026] 为了使座体连接更稳固,所述座体下方连接一托体102,所述托体102通过定位柱(未示出)与所述支撑部11连接,两者之间还设置有弹性件(未视出),压接部1021位于所述托体102的两个端部的下方,或其中一个端部的下方,其数量与所述压力感触装置12的数量相同。当驾驶员坐在座体10上后,座体10由于受到压力产生向下的位移,从而所述托体102也会随着车座向下移动,在托体102向下移动的过程中压接部1021会触碰到位于压力感触装置12上的触头121,压力感触装置12进而产生信号,并将此信号传输给所述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会根据接收到的信号判断电动平衡车上有负载存在,进而控制动平衡车辆的平衡运行。当驾驶员离开座体10后,在被压缩的弹性件的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座体10恢复到原来的位置。
[0027] 此外,为了更好地固定压力感触装置,所述支撑部11的两端分别设有折弯部111,所述压力感触装置12固定在所述折弯部上。
[0028] 请参阅图3和图4所示,所述支撑体13的底部固定设置有第一连接件15,第一连接件15上开设有第一凹槽151,所述第一凹槽151的主要作用是为了方便电线通过,因为压力感触装置12需要通过电线与位于舱体4内部的控制系统进行电连接,若电线直接暴露在外面将影响整车的完整性,而且不利于美观。在所述第一连接件15上开设有第一凹槽151后,连接压力感触装置12与控制系统之间的电线先穿过支撑体13的通孔结构,然后从所述设置在第一连接件15上的第一凹槽151引出后再与控制系统连接,这样从车子的外面是看不到任何电线的,可以保持车子的整体性,外观上也更好看。
[0029] 当两者之间的电线较多时,可以在所述第一连接件15上开设不止一个第一凹槽151,电线可以从不同的第一凹槽151引出。
[0030] 所述转子还包括第二连接件16,第二连接件16与第一连接件15可拆卸连接。如此设置,是由于在车体的包装及运输中,需要将支撑体13及座体10从舱体4上拆卸下来,减小包装的体积,方便运输,而用户收到后,又方便组装。当连接压力感触装置12与所述控制系统之间的电线较多时,也可以在第二连接件16设有与所述第一凹槽151相对且连通的第二凹槽161,这样就增大了可容电线通过的空间。
[0031] 此外,为了保证电线不被第一连接件15和第二连接件16之间的安装缝隙挤压到,影响电线的使用寿命,可以将第一凹槽151的尺寸设置的比第二凹槽161的尺寸稍大些。
[0032] 当然,当连接所述压力感触装置12与控制系统之间的电线较少的情况下,也可以只在第二连接件16上开设第二凹槽161,无需再第一连接件上开设第一凹槽151。
[0033] 本发明的转子的第二连接件16上还设置有限位件162,如图4和图5所示。所述固定座17上设置有限位槽171,该限位件162在限位槽171内转动,以限制转子的转动幅度,防止车体出现较陡的转弯。
[0034]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压力感触装置12可以为压力传感器或者压力开关,也可以为其他能够感应压力信号装置。
[0035] 为了可以调节所述座体10高度,以满足驾驶员对座体不同高度的需求,所述支撑体13也可以设置成可以调节高度的套杆结构。
[0036] 实施例二
[0037] 图5为另一种电动平衡车的座体连接结构、压力感触装置装配结构,与实施例一不同之处在于压力感触装置的装配位置和装配结构,本实施例中,所述压力感触装置22是设置在座体20本体中部的下方。所述舱体4的上方设有用于支撑驾驶员臀部的座体20,所述座体20通过一支撑体25与位于舱体4内部的转向扭转机构连接,所述座体20的下方连接有一托体21。所述支撑体25的顶端设有一支撑部24,所述支撑部24通过定位柱23与托体21连接,且在两者之间设置弹性件27;所述支撑部24上与座体20的中间部位相向的位置处开设有一通孔241,通孔241的内壁设有用于支撑压力感触装置22的凸缘242,即压力感触装置22置于座体20本体中部的正下方。当驾驶员坐在座体20上后,座体20由于受到压力产生向下的位移,从而所述托体21也会随着车座向下移动,期间弹性件27也会被压缩;在托体102向下移动的过程中会触碰到位于压力感触装置22上的触头221,压力感触装置22进而产生信号,并将此信号传输给所述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会根据接收到的信号判断动平衡车上有负载存在,进而控制动平衡车辆的平衡运行。当驾驶员离开座体20后,在被压缩的弹性件27的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座体20恢复到原来的位置。
[0038] 当然,所述支撑部24上还可以设置其他用于支撑压力感触装置22的结构,例如,可以沿着所述通孔241托体21上表面延伸出一筒状体,所述凸缘242设置在筒状体内壁处,只要凸缘242在筒状体内壁设置的位置可以保证当驾驶员坐在座体20上后,压力感触装置22的触头221能够被托体21触压到即可。
[0039] 作为进一步优选的实施方式,被所述凸缘242支撑的压力感触装置22还可以延伸入所述支撑体25的中空结构内,从而充分利用空间以达到节省压力感触装置22的安装空间的效果。当然,所述凸缘242也可以直接设置在支撑体25中空结构的内壁上,只要凸缘242在支撑体25中空结构内壁上设置的位置可以保证当驾驶员坐在座体20上后,压力感触装置22的触头221能够被托体21触压到即可。
[0040] 此外,为更方便驾驶员在不驾驶车辆的时便于对动平衡车的携带,在所述座体20上设置了一个手拉部26,手拉部26可以设置于座体20的前部或者后部,在本实施例中是位于座体20的前部,当驾驶员不想驾驶动平衡车时,只需通过所述手拉部26就可以轻松拉着动平衡车行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