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充电式植入医疗仪器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510802342.X

文献号 : CN105268103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王伟明李路明陈少波李青峰郝红伟文雄伟胡春华马伯志刘方军

申请人 : 北京品驰医疗设备有限公司清华大学

摘要 :

本发明涉及一种体外充电式植入医疗仪器,其包括:一体外充电装置;以及一体内植入装置,所述体内植入装置包括:一脉冲发生器以及一刺激电极;所述脉冲发生器包括一壳体、一与该壳体配合使用的盖体、一设置于该壳体内的充电电池以及一设置于该充电电池外围的体内充电能量接收线圈;其中,所述脉冲发生器进一步包括一设置于所述充电电池和所述盖体之间的导热屏蔽层。本发明提供的体外充电式植入医疗仪器通过导热屏蔽层可以对所述充电电池进行电磁屏蔽,从而避免所述体外充电装置向体内充电能量接收线圈无线能量发射的过程中在所述充电电池的金属外壳上产生涡流而产生热量,从而有效降低充电电池过量发热。

权利要求 :

1.一种体外充电式植入医疗仪器,其包括:

一体外充电装置;以及

一体内植入装置,所述体内植入装置包括:一脉冲发生器以及一刺激电极;所述脉冲发生器包括一壳体、一与该壳体配合使用的盖体、一设置于该壳体内的充电电池以及一设置于该充电电池外围的体内充电能量接收线圈;所述盖体与该壳体构成所述脉冲发生器的金属外壳,且所述脉冲发生器的金属外壳与所述充电电池的金属外壳电绝缘设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脉冲发生器进一步包括一设置于所述脉冲发生器的金属外壳内部且位于所述充电电池和所述盖体之间的导热屏蔽层;所述导热屏蔽层采用非金属材料制备;所述导热屏蔽层设置于所述充电电池的金属外壳的外表面和所述盖体的内表面中的至少一个表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体外充电式植入医疗仪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屏蔽层设置于所述充电电池的金属外壳表面或设置于所述盖体的内表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体外充电式植入医疗仪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屏蔽层包括一第一导热屏蔽层以及一与该第一导热屏蔽层层叠设置的第二导热屏蔽层;所述第一导热屏蔽层和第二导热屏蔽层为通过将一整块屏蔽材料折叠而成;所述第二导热屏蔽层设置于所述充电电池的金属外壳上,所述第一导热屏蔽层设置于所述盖体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体外充电式植入医疗仪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的内表面形成多个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导热屏蔽层在靠近所述盖体的表面具有多个第一开孔;所述多个第一凸起分别插入该多个第一开孔内且与该多个第一开孔的内表面接触设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体外充电式植入医疗仪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电池的金属外壳表面形成多个第二凸起;所述第二导热屏蔽层在靠近所述充电电池的表面具有多个第二开孔;所述多个第二凸起分别插入该多个第二开孔内且与该多个第二开孔的内表面接触设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体外充电式植入医疗仪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屏蔽层包括多个平行于该导热屏蔽层表面的碳纳米管,且所述多个碳纳米管弯折后从所述第一导热屏蔽层延伸至所述第二导热屏蔽层;所述多个碳纳米管在所述第一开孔或第二开孔内断开形成多个暴露的端部;所述第一凸起或第二凸起的侧面与所述多个碳纳米管暴露的端部接触设置。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体外充电式植入医疗仪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屏蔽层的形状与所述体内充电能量接收线圈的形状相同,且尺寸小于所述体内充电能量接收线圈的内径,从而使得所述导热屏蔽层将所述体内充电能量接收线圈内部的元件和空间全部覆盖。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体外充电式植入医疗仪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屏蔽层采用导电碳材料制备;所述导电碳材料为碳纤维、碳纳米管、石墨片以及石墨烯中的一种或多种。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体外充电式植入医疗仪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屏蔽层还包括多个金属导电颗粒;所述金属导电颗粒设置于所述导热屏蔽层内或设置于所述导热屏蔽层与所述充电电池或所述盖体接触的表面。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体外充电式植入医疗仪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脉冲发生器进一步包括一绝缘保护层,所述绝缘保护层设置于所述导热屏蔽层与所述充电电池的金属外壳之间,或设置于所述导热屏蔽层与所述盖体之间。

说明书 :

体外充电式植入医疗仪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植入式医疗仪器,特别是一种体外充电式植入医疗仪器。

背景技术

[0002] 植入式医疗仪器种类很多,如心脏起搏器和脊髓刺激器、植入式神经刺激器等。植入式医疗仪器一般包含体内植入装置和体外控制装置,两者之间通过双向无线通讯交换信息。
[0003] 在现有的技术中,植入式医疗仪器一般利用电池供电,发出特定频率的刺激脉冲,对特定的靶点进行长期刺激,从而改善患者的症状。然而,采用原电池供电的植入式医疗仪器普遍价格较高,但寿命大多较短。限制植入式医疗仪器寿命的主要因素是电池的容量,现有的植入式医疗仪器产品多采用高能量密度的锂原电池进行供电,如锂一亚硫酸氯电池和锂—多氟化碳电池等。一旦电池能量耗尽,患者便不得不重新接受手术,更换植入式医疗仪器,不仅为患者造成身体上的创伤,昂贵的价格也为患者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
[0004] 为了延长植入式医疗仪器的使用寿命,人们研制了体外充电式植入医疗仪器。然而,该体外充电式植入医疗仪器通常包括一金属外钛壳以及钛壳封装的充电电池,因此,在体外无线充电的过程中,在外钛壳以及钛壳封装的充电电池上都会产生涡流从而产生热量使电池乃至整个植入式医疗仪器的植入部件的温度升高。而植入部件过量的发热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尤其是电池温度升高,可能会影响电池的寿命。

发明内容

[0005] 有鉴于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可以有效降低植入部件电池过量发热的植入式医疗仪器。
[0006] 一种体外充电式植入医疗仪器,其包括:一体外充电装置;以及一体内植入装置,所述体内植入装置包括:一脉冲发生器以及一刺激电极;所述脉冲发生器包括一壳体、一与该壳体配合使用的盖体、一设置于该壳体内的充电电池以及一设置于该充电电池外围的体内充电能量接收线圈;所述盖体与该壳体构成所述脉冲发生器的金属外壳,且所述脉冲发生器的金属外壳与所述充电电池的金属外壳电绝缘设置;其中,所述脉冲发生器进一步包括一设置于所述充电电池和所述盖体之间的导热屏蔽层。
[0007] 上述体外充电式植入医疗仪器,优选地,所述导热屏蔽层设置于所述充电电池的金属外壳表面或设置于所述盖体的内表面。
[0008] 上述体外充电式植入医疗仪器,优选地,所述导热屏蔽层包括一第一导热屏蔽层以及一与该第一导热屏蔽层层叠设置的第二导热屏蔽层;所述第一导热屏蔽层和第二导热屏蔽层为通过将一整块屏蔽材料折叠而成;所述第二导热屏蔽层设置于所述充电电池的金属外壳上,所述第一导热屏蔽层设置于所述盖体上。
[0009] 上述体外充电式植入医疗仪器,优选地,所述盖体的内表面形成多个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导热屏蔽层在靠近所述盖体的表面具有多个第一开孔;所述多个第一凸起分别插入该多个第一开孔内且与该多个第一开孔的内表面接触设置。
[0010] 上述体外充电式植入医疗仪器,优选地,所述充电电池的金属外壳表面形成多个第二凸起;所述第二导热屏蔽层在靠近所述充电电池的表面具有多个第二开孔;所述多个第二凸起分别插入该多个第二开孔内且与该多个第二开孔的内表面接触设置。
[0011] 上述体外充电式植入医疗仪器,优选地,所述导热屏蔽层包括多个平行于该导热屏蔽层表面的碳纳米管,且所述多个碳纳米管弯折后从所述第一导热屏蔽层延伸至所述第二导热屏蔽层;所述多个碳纳米管在所述第一开孔或第二开孔内断开形成多个暴露的端部;所述第一凸起或第二凸起的侧面与所述多个碳纳米管暴露的端部接触设置。
[0012] 上述体外充电式植入医疗仪器,优选地,所述导热屏蔽层的形状与所述体内充电能量接收线圈的形状相同,且尺寸小于所述体内充电能量接收线圈的内径,从而使得所述导热屏蔽层将所述体内充电能量接收线圈内部的元件和空间全部覆盖。
[0013] 上述体外充电式植入医疗仪器,优选地,所述导热屏蔽层采用导电碳材料制备;所述导电碳材料为碳纤维、碳纳米管、石墨片以及石墨烯中的一种或多种。
[0014] 上述体外充电式植入医疗仪器,优选地,所述导热屏蔽层还包括多个金属导电颗粒;所述金属导电颗粒设置于所述导热屏蔽层内或设置于所述导热屏蔽层与所述充电电池或所述盖体接触的表面。
[0015] 上述体外充电式植入医疗仪器,优选地,所述脉冲发生器进一步包括一绝缘保护层,所述绝缘保护层设置于所述导热屏蔽层与所述充电电池的金属外壳之间,或设置于所述导热屏蔽层与所述盖体之间。
[0016]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提供的体外充电式植入医疗仪器通过导热屏蔽层可以对所述充电电池进行电磁屏蔽,从而避免所述体外充电装置向体内充电能量接收线圈无线能量发射的过程中在所述充电电池的金属外壳上产生涡流而产生热量,从而有效降低充电电池过量发热。进一步,该导热屏蔽层还可以对所述充电电池进行导热,将所述充电电池上的热通过所述脉冲发生器的金属外壳向人体导出。

附图说明

[0017]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体外充电式植入医疗仪器的结构示意图。
[0018] 图2为本发明比较例提供的体内植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9]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体内植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0]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2提供的体内植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1] 图5-6为本发明实施例3提供的体内植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2] 图7为本发明比较例提供的体内植入装置在无线充电的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测试结果。
[0023]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体内植入装置在无线充电的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测试结果。
[0024]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2提供的体内植入装置在无线充电的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测试结果。
[0025]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0026]植入式脑深部电刺激器系统 10
体内植入装置 12
脉冲发生器 120
延长导线 121
刺激电极 122
壳体 123
盖体 124
第一凸起 1242
充电电池 125
第二凸起 1252
体内充电能量接收线圈 126
导热屏蔽层 127
第一导热屏蔽层 1271
第二导热屏蔽层 1272
碳纳米管 1273
绝缘保护层 128
体外充电装置 14
体外充电线圈 140
充电控制器 142
充电导线 146
[0027]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28]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提供的体外充电式植入医疗仪器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29] 可以理解,本发明提供的体外充电式植入医疗仪器方案适用于心脏起搏器、脑深部电刺激器、脊髓刺激器、胃刺激器等其他类似的刺激器。本发明实施例仅以植入式脑深部电刺激器为例进行说明。
[0030] 请参见图1,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植入式脑深部电刺激器系统10,其包括:一体内植入装置12和一体外充电装置14。所述体内植入装置12使用时植入患者体内,用于对患者施加脉冲电刺激。所述体外充电装置14用于为所述体内植入装置12进行体外无线充电。可以理解,所述植入式脑深部电刺激器系统10还可以包括一用于程控该体内植入装置12的体外控制装置(图未示)。所述体外控制装置的结构不限,用于调节该体内植入装置12的脉冲参数,比如幅度,频率等。
[0031] 所述体内植入装置12包括一脉冲发生器120、一刺激电极122,一连接该刺激电极122和脉冲发生器120的延长导线121。所述脉冲发生器120产生特定的电刺激脉冲信号,并通过所述延长导线121和刺激电极122导通至刺激部位进行刺激调控。所述刺激电极122尖端具有多个触点,且将刺激电极122植入靶点位置后,至少有一个触点与刺激靶点接触紧密,以将适当的电刺激传导至靶点,治疗神经类的疾病。可以理解,根据刺激靶点需要,所述刺激电极122的触点个数可以为一个或者多个,以保证刺激效果。可以理解,所述刺激电极
122的个数不限于一个,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所述延长导线121为一可选元件,所述刺激电极
122可以直接连接到该脉冲发生器120上。
[0032] 请进一步参见图2-4,所述脉冲发生器120包括一壳体123、一与该壳体123配合使用的盖体124、一设置于该壳体123内的充电电池125、一设置于该充电电池125外围的体内充电能量接收线圈126以及一导热屏蔽层127。
[0033] 所述壳体123和盖体124共同构成所述脉冲发生器120的外壳,用于收容和密封所述充电电池125以及所述体内充电能量接收线圈126等元件或模块。所述壳体123和盖体124均采用生物相容的金属材料制备。本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23和盖体124的材料均为钛金属。具体地,所述充电电池125设置于所述壳体123内,且所述体内充电能量接收线圈126环绕所述充电电池125设置。当所述盖体124将所述壳体123密封后,所述充电电池125和体内充电能量接收线圈126靠近所述盖体124一侧设置。所述脉冲发生器120植入患者体内后,所述盖体124靠近皮肤表面一侧,以便于所述体外充电装置14通过所述体内充电能量接收线圈126向所述充电电池125充电。
[0034] 所述导热屏蔽层127设置于所述充电电池125和所述盖体124之间。所述导热屏蔽层127的主要作用为:一方面,对所述充电电池125进行电磁屏蔽,从而避免所述体外充电装置14通过所述体外充电线圈140,向体内充电能量接收线圈126无线能量发射的过程中,在所述充电电池125的封装钛壳上产生涡流从而产生热量;另一方面,将所述充电电池125充电过程产生的热量传导至所述盖体124,以通过该盖体124向人体组织散热。所述导热屏蔽层127采用非金属材料制备,以避免无线充电时金属片由于涡流效应而产生热量。优选地,所述导热屏蔽层127采用导电碳材料,例如碳纤维、碳纳米管、石墨片以及石墨烯等。进一步,所述导热屏蔽层127还可以包括多个金属导电颗粒来提高导热性能。所述金属导电颗粒可以设置于所述导热屏蔽层127内或设置于所述导热屏蔽层127与所述充电电池125或所述盖体124接触的表面。优选地,通过挤压所述导热屏蔽层127使金属颗粒部分潜入所述导热屏蔽层127内部,部分设置于所述充电电池125或所述盖体124表面,来减小界面热阻。所述导热屏蔽层127的厚度为10微米-200微米。所述导热屏蔽层127可以设置于所述充电电池125的表面,可以设置于所述盖体124的内表面,也可以同时设置于所述充电电池125和所述盖体124的内表面。所述导热屏蔽层127与所述充电电池125或所述盖体124之间可以通过粘结剂固定。所述导热屏蔽层127仅将所述体内充电能量接收线圈126内部覆盖,以免影响该体内充电能量接收线圈126接收体外电磁充电能量。当所述导热屏蔽层127设置于所述充电电池125的表面时,所述导热屏蔽层127的形状和尺寸可以与所述充电电池125的表面形状和尺寸相同。当所述导热屏蔽层127设置于所述盖体124的内表面时,所述导热屏蔽层127的形状可以与所述体内充电能量接收线圈126的形状相同,且尺寸略小于所述体内充电能量接收线圈126的内径,从而使得所述导热屏蔽层127将所述体内充电能量接收线圈126内部的元件和空间全部覆盖,除了降低所述充电电池125产热,对所述充电电池125下面的电路板也可以起到降低产热的作用。
[0035] 所述导热屏蔽层127可以为一如图3所示的单层结构,还可以为一如图4所示的多层结构。如图4所示的多层结构中,所述导热屏蔽层127可以包括一第一导热屏蔽层1271以及一与该第一导热屏蔽层1271层叠设置的第二导热屏蔽层1272。优选地,所述第一导热屏蔽层1271和第二导热屏蔽层1272为通过将一单层导热屏蔽层127折叠而成。即,所述第一导热屏蔽层1271和第二导热屏蔽层1272为一整块屏蔽材料。所述第二导热屏蔽层1272设置于所述充电电池125的金属外壳上,所述第一导热屏蔽层1271设置于所述盖体124上。可以理解,由于有的材料,例如定向排列的碳纳米管膜或石墨片,在碳纳米管膜或石墨片的厚度方向,导热性较差,而在沿碳纳米管膜或石墨片的表面平行的方向,导热性非常好。由于所述第一导热屏蔽层1271和第二导热屏蔽层1272为一整块屏蔽材料,可以快速有效的将所述第二导热屏蔽层1272的热量传导至所述第一导热屏蔽层1271,并通过所述盖体124通过人体皮肤组织进行散热。
[0036] 可以理解,参见图5-6,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可以在所述盖体124的内表面形成多个第一凸起1242,且/或在所述充电电池125的金属外壳表面形成多个第二凸起1252。所述第一凸起1242和第二凸起1252的材料与所述盖体124或所述充电电池125的材料相同。所述第一凸起1242和第二凸起1252可以与所述盖体124或所述充电电池125一体成型制备,也可以通过焊接、粘结等方式形成。所述第一导热屏蔽层1271在靠近所述盖体124的表面具有多个第一开孔。所述多个第一凸起1242分别插入该多个第一开孔内且与该多个第一开孔的内表面接触设置。所述第二导热屏蔽层1272在靠近所述充电电池125的表面具有多个第二开孔。所述多个第二凸起1252分别插入该多个第二开孔内且与该多个第二开孔的内表面接触设置。该结构一方面增加了所述导热屏蔽层127与所述盖体124或所述充电电池125的接触面积,提高了所述导热屏蔽层127与所述盖体124或所述充电电池125之间的热传递效率。优选地,所述第一开孔和第二开孔为盲孔,从而使所述第一导热屏蔽层1271和第二导热屏蔽层
1272为连续整体,从而对所述充电电池125以及下面的电路板进行有效电磁屏蔽。优选地,如图6所示,所述导热屏蔽层127包括多个平行于该导热屏蔽层127表面的碳纳米管1273,且该多个碳纳米管1273弯折后从所述第一导热屏蔽层1271延伸至所述第二导热屏蔽层1272。
由于所述第一开孔或第二开孔,使得该多个碳纳米管1273断开且形成多个暴露于第一开孔或第二开孔内的端部。所述第一凸起1242和第二凸起1252的侧面与所述多个暴露的端部接触设置。可以理解,由于碳纳米管1273在轴向导热性非常好,而在径向导热性非常差,该结构可以有效地将所述充电电池125的热量通过第二凸起1252传递至该导热屏蔽层127的碳纳米管1273,并经碳纳米管1273传递至第一凸起1242,再传递至所述盖体124,从而实现快速有效的散热。
[0037] 可以理解,所述植入式脑深部电刺激器系统10用于治疗时,所述脉冲发生器120的金属外壳,包括壳体123和盖体124,通常会作为一个刺激电极使用。而所述充电电池125的金属外壳为所述充电电池125的一个电极,因此,所述充电电池125的金属外壳与所述脉冲发生器120的金属外壳之间需要电绝缘设置。因此,所述充电电池125的金属外壳与所述脉冲发生器120的金属外壳中的至少一个需要与所述导热屏蔽层127电绝缘设置。
[0038] 例如图3所示,当所述导热屏蔽层127设置于所述充电电池125的表面时,所述导热屏蔽层127可以与所述盖体124间隔设置,从而实现电绝缘。优选地,还可以在所述导热屏蔽层127与所述盖体124之间设置一绝缘保护层128。所述绝缘保护层128可以固定于所述盖体124内表面且与所述导热屏蔽层127间隔设置,也可以固定于所述导热屏蔽层127的表面且与所述盖体124间隔设置。或者,所述绝缘保护层128也可以一面与所述盖体124内表面接触设置,而另一面与所述导热屏蔽层127接触设置。所述绝缘保护层128的材料是聚酰亚胺,厚度为0.14毫米-0.2毫米。本实施例中,所述绝缘保护层128的厚度为0.17毫米。
[0039] 当所述导热屏蔽层127设置于所述盖体124的内表面时,所述导热屏蔽层127可以与所述充电电池125间隔设置,从而实现电绝缘。优选地,还可以在所述导热屏蔽层127与所述充电电池125之间设置一绝缘保护层128。所述绝缘保护层128可以固定于所述充电电池125的表面且与所述导热屏蔽层127间隔设置,也可以固定于所述导热屏蔽层127的表面且与所述充电电池125间隔设置。或者,所述绝缘保护层128也可以一面与所述充电电池125的表面接触设置,而另一面与所述导热屏蔽层127接触设置。所述绝缘保护层128将所述充电电池125和体内充电能量接收线圈126全部覆盖。
[0040] 例如图4所示,当所述导热屏蔽层127同时设置于所述充电电池125和所述盖体124上时,所述绝缘保护层128至少设置于所述导热屏蔽层127与所述充电电池125之间,或设置于所述导热屏蔽层127与所述盖体124之间。例如图5-6所示的结构中,至少在所述充电电池125的金属外壳表面或所述盖体124的内表面设置一绝缘保护层(图未示)。该绝缘保护层将所述第一凸起1242或第二凸起1252全部覆盖。
[0041] 可以理解,所述脉冲发生器120还包括其它相关模块(图未示),例如微处理器模块和无线通讯模块等。所述微处理器模块和无线通讯模块与所述充电电池125电气连接。所述微处理器模块有编辑好的程序,能够使所述脉冲发生器120产生不同频率、不同脉冲宽度、不同幅值的电刺激脉冲信号。该电刺激脉冲信号的刺激波形包含但不限于方波、正弦波、指数波、三角波。另外,所述无线通讯模块与体外控制装置无线连接,从而通过所述体外控制装置可以选择所述微处理器模块的程序,调节程序参数,从而改变输出的电刺激脉冲信号。
[0042] 所述体外充电装置14包括一体外充电线圈140、一充电控制器142以及充电导线146。所述体外充电装置14使用时,所述体外充电线圈140贴近患者皮肤且与所述脉冲发生器120的盖体124靠近设置。
[0043] 以下为本发明的比较例和实施例。
[0044] 比较例
[0045] 所述比较例的脉冲发生器120结构如图2所示,其中,所述壳体123和盖体124为钛金属。所述充电电池125采用钛金属外壳密封。
[0046] 实施例1
[0047] 所述实施例1的脉冲发生器120结构如图3所示,其与比较例的脉冲发生器120结构基本相同,区别在于,多了导热屏蔽层127。所述导热屏蔽层127为一厚度为25微米的石墨片且自带粘胶。所述导热屏蔽层127与所述充电电池125形状相同,且贴合于所述充电电池125表面。
[0048] 实施例2
[0049] 所述实施例2的脉冲发生器120结构如图4所示,其与比较例的脉冲发生器120结构基本相同,区别在于,多了导热屏蔽层127。所述导热屏蔽层127为一厚度为25微米的石墨片且自带粘胶。所述导热屏蔽层127折叠后形成双层结构。所述第二导热屏蔽层1272设置于所述充电电池125的金属外壳表面上,所述第一导热屏蔽层1271设置于所述盖体124的内表面的绝缘保护层128上。所述第一导热屏蔽层1271的形状可以与所述体内充电能量接收线圈126的形状相同。所述第二导热屏蔽层1272与所述充电电池125形状相同。所述第一导热屏蔽层1271和第二导热屏蔽层1272为一整块屏蔽材料。
[0050] 上述比较例和实施里的温度测量结果如下表1所示。其中,对所述充电电池125分别在两个测温点进行温度测量。
[0051]
[0052] 由表1可知,相较于比较例,本发明实施例1的充电电池125温度约降低了0.5和0.6度,而盖体124和壳体123的温度分别约降低了0.45度和0.55度。这是因为,相较于比较例,本发明实施例1的石墨片导热屏蔽层127的电磁屏蔽作用,避免所述充电电池125的钛壳涡流等产热,从而降低了该充电电池125、盖体124和壳体123的温度。
[0053] 进一步,相较于实施例1,本发明实施例2的充电电池125温度约降低了0.55和0.45度,而相较于比较例,本发明实施例2的充电电池125温度约降低了1.05度。相较于实施例1,本发明实施例2的盖体124温度相当,而相较于比较例,本发明实施例2的盖体124温度约降低了0.5度。相较于实施例1,本发明实施例2的壳体123的温度约降低了0.55度,而相较于比较例,本发明实施例2的壳体123的温度约降低了1.05度。这是因为,相较于比较例,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1的石墨片导热屏蔽层127的电磁屏蔽作用,避免所述充电电池125的钛壳涡流等产热,从而降低了该充电电池125、盖体124和壳体123的温度;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1的石墨片导热屏蔽层127可以将所述充电电池125的热量快速有效的传导至所述盖体124,通过人体组织散热。本发明实施例2的结构比实施例1的结构,在降低电池温度和整个刺激器温度方面具有更好的效果。
[0054] 另外,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在本发明精神内做其他变化,这些依据本发明精神所做的变化,都应包含在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