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帘及其致动系统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510084099.2

文献号 : CN105275366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黄清添游福来

申请人 : 德侑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所提供的致动系统,可透过旋转杆体组件在下降模式与升起模式之间进行选择性地切换。依据致动系统的切换状态,向下拉动操作件可带动窗帘下降或升起。致动系统操作容易而且窗帘之调整十分方便,而且对于操作件的伸展长度有所限制,使得致动系统变得很安全。

权利要求 :

1.一种窗帘的致动系统,包括:

一传动轴与一中心齿轮,为相互转动地耦合,该传动轴定义出一轴线,且该传动轴可转动以收合与展开一窗帘;

一承载件,为支撑复数个行星齿轮,该复数个行星齿轮绕该中心齿轮分布,该承载件可相对于该中心齿轮转动,且该复数个行星齿轮分别与该中心齿轮相啮合;

一驱动单元,包含有一环状件以及一操作件,该环状件围绕该复数个行星齿轮,且该环状件的内侧与该复数个行星齿轮相啮合,而该操作件可驱使该环状件往第一方向转动;

一固定的止挡件,为相对于该环状件轴向地相间隔;以及

一切换件,其与该承载件相互转动地耦合,该切换件可选择性地与该环状件或该止挡件相卡合;

当该切换件与该止挡件相卡合时,该环状件往该第一方向的转动为驱使该中心齿轮以及该传动轴往相反于该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转动;当该切换件与该环状件相卡合时,该环状件往该第一方向的转动则驱使该中心齿轮以及该传动轴往相同的该第一方向转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致动系统,其中,该切换件与该环状件相卡合时为与该承载件往该第一方向绕着该传动轴的轴线同步转动,当该切换件与该止挡件相卡合时,该切换件以及该承载件则维持静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致动系统,其中,该切换件可沿着该传动轴的轴线相对于该承载件滑移。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致动系统,其中,该切换件具有复数个第一凸齿以及复数个第二凸齿,该复数个第一凸齿朝向该止挡件突出,该复数个第二凸齿朝向该环状件突出,且该复数个第一凸齿与该复数个第二凸齿分别设于该切换件的两个相对侧。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致动系统,其中,该切换件设于该环状件与该止挡件之间,该环状件与该止挡件分别具有复数个第三凸齿以及复数个第四凸齿,该复数个第三凸齿与该复数个第四凸齿分别朝向该切换件突出。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致动系统,其中,该驱动单元还包括一卷筒,该卷筒可往该第二方向转动,以卷收该操作件。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致动系统,其中,当该卷筒为卷收该操作件而往该第二方向转动时,该环状件维持静止。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致动系统,其中,该操作件为一绳子,向下拉动该操作件时便可驱使该环状件往该第一方向转动。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致动系统,还包括一壳体及一弹簧,该弹簧设于该壳体的内腔且具有两个相间隔的尖端,该传动轴具有一第一凸缘表面以及一第二凸缘表面,当该环状件维持静止时,该第一凸缘表面可顶推其中一个尖端以促使该弹簧扩大,扩大后的该弹簧与该内腔的内侧壁摩擦卡合,从而阻止该传动轴转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致动系统,其中,该中心齿轮转动地耦接至一致动件,且该致动件与该传动轴相连接,当该中心齿轮往该第一方向或该第二方向转动时,该致动件便可顶推该两个尖端中之一,以促使该弹簧收缩,而收缩后的该弹簧为松开与该内腔的内侧壁的摩擦卡合,以允许该传动轴转动。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致动系统,其中,该传动轴与一轴环相固接,该第一凸缘表面与该第二凸缘表面为设于该轴环上,该第一凸缘表面与该第二凸缘表面之间设有一空隙,该两个尖端位于该空隙中,而该致动件具有一凸肋,该凸肋位于该两个尖端之间的空隙中。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致动系统,其中,该致动件具有一凸肋,该凸肋设于该两个尖端之间的空隙中,且该传动轴的该第一凸缘表面以及该第二凸缘表面位于该两个尖端之间的空隙以外。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致动系统,其中,该致动件往该第一方向转动时便可促使该凸肋顶推该两个尖端中之一与该第一、第二凸缘表面中之一相接触,以驱使该传动轴往该第一方向转动;而该致动件往该第二方向转动时则可促使该凸肋顶推该两个尖端中之另一者与该第一、第二凸缘表面中之另一者相接触,以驱使该传动轴往该第二方向转动。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致动系统,其中,该中心齿轮与该传动轴往该第二方向转动时为放下窗帘,往该第一方向转动时则为拉上窗帘。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致动系统,还包括一轴体组件,该轴体组件实质上垂直延伸、且透过一传动机构与该切换件连接,该轴体组件转动时便可驱使该切换件沿着该传动轴的轴线位移,以选择性地与该止挡件或该环状件进行卡合。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致动系统,其中,该轴体组件是往相同的方向转动来驱使该切换件位移并选择性地与该止挡件或该环状件进行卡合。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致动系统,其中,该轴体组件的一末端设有一齿轮,而该传动机构包含:一臂体组件,其与该切换件相枢接、且包含一凸齿件,该凸齿件与该齿轮相啮合,其中,该轴体组件可驱动该臂体组件沿着平行于该传动轴的位移轴移动,以带动该切换件位移并选择性地与该止挡件或该环状件进行卡合。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致动系统,其中,该切换件可介于一第一位置以及一第二位移之间位移,且该臂体组件设于一固定的壳体中,该臂体组件包含:一枢转件,其可绕着该位移轴转动,该壳体固接有一抵触部,该枢转件可与该抵触部相接触,以维持该切换件于该第一位置;以及一顶推件,其可沿着该位移轴滑移,以顶推该枢转件脱离该抵触部。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致动系统,其中,该枢转件具有一止挡缘,当该切换件位于该第一位置时,该止挡缘与该抵触部的一末端部相接触,且该枢转件与该顶推件还分别具有一第一斜面以及一第二斜面,当该顶推件顶推该枢转件脱离该抵触部的末端部时,该第一斜面滑动地接触该第二斜面,使得该枢转件转动并造成该抵触部插入该枢转件的一凹槽,从而允许该枢转件透过弹簧作用位移并带动该切换件移动至该第二位置。

20.一种窗帘,包括:

一顶轨、一底部、以及一垂直地设于该顶轨与该底部之间的遮蔽结构;

一卷绕单元,其具有一悬吊件,该悬吊件与该底部相连接;以及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致动系统,其配置于该顶轨中,该卷绕单元与该传动轴相互转动地耦合,其中,该传动轴往该第二方向转动时便可使得该悬吊件从该卷绕单元伸展,以便放下该底部;而该传动轴往该第一方向转动时则使得该卷绕单元卷收该悬吊件,以便拉上该底部。

说明书 :

窗帘及其致动系统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有关于一种窗帘及其致动系统。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市面上有许多种类的窗帘,例如百叶帘、罗马帘以及蜂巢帘。当窗帘下降时可以将窗户遮蔽,使得经由窗户进入房间内的光线减少且提升房间的隐私。一般来说,窗帘设有一操控绳,透过操控绳的操作可拉上或下降窗帘。特别的是,向下拉动操控绳可拉上窗帘,而释放操控绳可使得窗帘下降。
[0003] 目前窗帘的操控绳与驱动轴相互连接,当向下拉动操控绳时,会使得驱动轴旋转以卷绕悬吊绳,进而使得窗帘上升。当释放操控绳时,可使得驱动轴沿相反方向旋转,进而使得窗帘下降。
[0004] 然而,长度越长的窗帘通常需要长度越长的操控绳。然而,长度较长的操控绳除了会影响窗帘的美观外,还可能发生勒住孩童颈部的意外。为了降低意外风险,一般会将操控绳维持在较高的位置让幼童无法轻易触碰。不幸的是,当往下拉动操控绳让窗帘下降时,操控绳依然会往较低的位置移动,此时孩童便可触碰到操控绳。对于使用者来说,长度较长的操控绳在操作上也会有些许的不方便。例如,长度较长的操控绳容易缠绕打结而造成操作的困难。
[0005] 为了改善上述的缺点,目前有一些方法是藉由重复地拉动操控绳以驱动窗帘上升。但是要使窗帘下降时,则需要不同的操作方式。
[0006] 有鉴于此,有需要一种在操作上更为方便的窗帘,以便改善上述的缺点。

发明内容

[0007] 本发明提供一种窗帘及其致动系统。
[0008] 在本实施例中,致动系统包含有一传动轴与一中心齿轮,为相互转动地耦合,该传动轴定义出一轴线,且该传动轴可转动以收合与展开一窗帘;一承载件,为支撑复数个行星齿轮,该复数个行星齿轮绕该中心齿轮分布,该承载件可相对于该中心齿轮转动,且该复数个行星齿轮分别与该中心齿轮相啮合;一驱动单元,包含有一环状件以及一操作件,该环状件围绕该复数个行星齿轮,且该环状件的内侧与该复数个行星齿轮相啮合,而该操作件可驱使该环状件往第一方向转动;一固定的止挡件,为相对于该环状件轴向地相间隔;以及一切换件,其与该承载件相互转动地耦合,该切换件可选择性地与该环状件或该止挡件相卡合。当该切换件与该止挡件相卡合时,该环状件往该第一方向的转动为驱使该中心齿轮以及该传动轴往相反于该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转动;当该切换件与该环状件相卡合时,该环状件往该第一方向的转动则驱使该中心齿轮以及该传动轴往相同的该第一方向转动。

附图说明

[0009] 图1为绘示本发明一实施例所提供的窗帘的立体图。
[0010] 图2为绘示图1的窗帘的俯视图。
[0011] 图3为绘示图1的窗帘完全展开时的示意图。
[0012] 图4为绘示图1的窗帘中所使用的控制模组的示意图。
[0013] 图5为绘示图4的控制模组的分解图。
[0014] 图6为绘示图4的控制模组的剖视图。
[0015] 图7为绘示致动系统的制动组件处于锁定状态的示意图。
[0016] 图8为绘示致动系统的制动组件切换为释锁状态以拉上窗帘的底部的示意图。
[0017] 图9为绘示致动系统的制动组件切换为释锁状态以放下窗帘的底部的示意图。
[0018] 图10为绘示图4的控制模组的驱动单元的立体图。
[0019] 图11为绘示图10的驱动单元的分解图。
[0020] 图12与图13分别绘示图10的驱动单元中的套筒、滚筒与球体之运作示意图。
[0021] 图14为绘示图4的控制模组中的止挡件与壳体部相组接的示意图。
[0022] 图15为绘示图4的控制模组中的切换件与承载件相连接的示意图。
[0023] 图16为绘示图4的控制模组中的行星齿轮、中心齿轮以及环状件相互啮合的示意图。
[0024] 图17为绘示透过切换件与止挡件的卡合使得控制模组处于第一种驱动模式的示意图。
[0025] 图18为绘示切换件与止挡件卡合时,控制模组内部组件的转动之示意图。
[0026] 图19为绘示透过切换件与环状件的卡合使得控制模组处于第二种驱动模式的示意图。
[0027] 图20为绘示切换件与环状件相卡合时,控制模组内部组件的转动之示意图。
[0028] 图21为绘示设有传动机构的壳体部的示意图。
[0029] 图22为绘示传动机构的枢转件的示意图。
[0030] 图23为绘示传动机构的顶推件的示意图。
[0031] 图24、图25A以及图25B为绘示传动机构在切换件与环状件相卡合的状态之示意图。
[0032] 图26至图29B绘示传动机构的运作,以带动切换件从与环状件相卡合的位置位移至与止挡件相卡合的位置之示意图。
[0033] 图30A至图32为绘示绘示传动机构的运作,以带动切换件从与止挡件相卡合的位置位移至与环状件相卡合的位置之示意图。
[0034] 图33为绘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未在控制模组中设有制动机构的示意图。
[0035] 图34为绘示本发明一实施例应用于一种在顶轨与底部之间设有复数个百叶板的窗帘的示意图。
[0036] 图35为绘示本发明一实施例应用于另一种于顶轨与底部之间设有复数个弯曲帘片的窗帘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7] 图1为绘示本发明一实施例所提供的窗帘100之立体图,图2为绘示窗帘100的俯视图,而图3为绘示窗帘100完全展开的示意图。窗帘100可包含一顶轨102、一遮蔽结构104、以及一底部106,且底部106设于遮蔽结构104的底端。顶轨102可为任何种类与外形。顶轨102可固定于窗户的顶部,而遮蔽结构104以及底部106可从顶轨102垂直悬吊。
[0038] 遮蔽结构104可具有任何适合的结构。举例来说,遮蔽结构104可包含织布制成的蜂巢结构、百叶帘、或复数个平行且垂直配置的板条。
[0039] 底部106设于窗帘100的底端,且可相对于顶轨102垂直地移动以伸展与收合遮蔽结构104。在本实施例中,底部106可为一个长形状的轨道。然而,任何种类的负载体均适合作为底部106。在其它实施例中,底部106也可为遮蔽结构104的最低位置的部位。
[0040] 为了驱使遮蔽结构104以及底部106上下位移,窗帘100还可包含有一致动系统108。致动系统108包括复数个卷绕单元110、分别耦接至卷绕单元110的复数个悬吊件112(图1中以虚线显示)、一传动轴114、一控制模组116、一杆体组件118以及一操作件120(图1中以虚线显示)。悬吊件112可为垂直地延伸于顶轨102与底部106之间的悬吊绳。各悬吊件
112可具有一第一端部以及一第二端部,第一端部与其对应的卷绕单元110相连接,第二端部则与底部106相连接。卷绕单元110具有可旋转的卷筒,以卷绕及释放悬吊件112,进而拉上与放下底部106。
[0041] 传动轴114可沿着顶轨102的长度延伸,以定义出一纵轴X,而卷绕单元110以及控制模组116可轴向地连接至传动轴114。经由控制模组116可驱使传动轴114旋转,并透过传动轴114的传动同步驱使卷绕单元110转动,以便卷绕与伸展悬吊件112。
[0042] 在本实施例中,操作件120可为绳子。操作件120与控制模组116相连接,且可向下拉动操作件120以驱使传动轴114往不同的方向旋转。操作件120的最下端可连接至一把手122,以方便操作件120的操作。操作件120的长度实质上短于遮蔽结构104完全展开时的长度,且控制模组116的配置能让使用者可透过重复地拉动与释放操作件120的操作逐步地驱使底部106上升与下降。举例来说,操作件120的总长度可为遮蔽结构104完全展开时的长度的三分之一,而使用者大约重复地拉动操作件120三次即可将遮蔽结构104完全放下。这样的步骤类似于棘轮技术,即使用者拉动操作件120以放下或拉上底部106一段距离、释放操作件120以便其进行收回、及再次拉动操作件120以继续放下或拉上底部106。使用者可多次重复上述的步骤,直到遮蔽结构104到达所欲设的高度为止。
[0043] 使用者可经由旋转杆体组件118切换控制模组116,以在两种驱动模式中采选操作件120的驱动模式:第一种驱动模式为升起驱动模式,即向下拉动操作件120时便可驱使底部106向上位移;第二种驱动模式为下降驱动模式,即向下拉动操作件120时便可驱使底部106向下位移。当操作件120未被操作时,遮蔽结构104与底部106的重量可经由一制动组件的作用维持静态,其中,该制动组件可结合于控制模组116内部。
[0044] 图4为绘示控制模组116的示意图,图5为绘示控制模组116内的致动机构的分解图,而图6为绘示控制模组116的剖视图。控制模组116可包含有一制动组件124、一驱动单元126、一固定的止挡件128、一中心齿轮130、一承载件132、复数个行星齿轮134、一切换件
136、以及一传动机构138。控制模组116中的这些元件可配置于一壳体140中,且壳体140可由复数个壳体部140A、140B、140C以及一侧盖140D组成。
[0045] 制动组件124可包含一轴环142、一个或多个弹簧144(本实施例为两个)以及一致动件146。轴环142可与传动轴114相固接,使轴环142与传动轴114可同步转动。在本实施例中,轴环142可具有一环状部145以及两个相间隔的凸缘147,该两个凸缘147分别由环状部145突出。该两个凸缘147可分别定义出两个凸缘表面147A、147B,该两个凸缘表面147A、
147B偏离于传动轴114的轴线、且界定一空隙143的相对两侧。
[0046] 各弹簧144可为螺旋弹簧,其具有两个相间隔的尖端144A、144B,且两个尖端144A、144B之间界定有一空隙149。各弹簧144可以传动轴114为轴线组接于壳体140的内腔148中,且弹簧144的外周缘与内腔148中的内侧壁148A相接触。依据一实施例,内腔148例如设于壳体部140A中。此外,该两个弹簧144环绕轴环142的凸缘147,且两个尖端144A、144B分别设于两个凸缘147A、147B之间的空隙143中。换言者,两个凸缘表面147A、147B位于各弹簧144中在两个尖端144A、144B间的空隙149的外侧(如图7至图9所示)。
[0047] 致动件146可包含一轴部146A以及一凸肋146B,且凸肋146B偏离于轴部146A的轴线。致动件146为沿着传动轴114的相同轴线枢接,轴部146A与传动轴114相对齐,且凸肋146B设于各弹簧144中在两个尖端144A、144B间的空隙149内。致动件146上位于轴部146A的相对侧之一端部,为与传动轴114相连接,使致动件146与传动轴114可同步旋转(例如,致动件146可与轴环142相固定)。因此,致动件146与传动轴114可以往两个不相同的方向同步旋转,以促使制动组件124释锁并驱使底部106升起或下降。
[0048] 配合图4至图6,图7至图9为绘示制动组件124的操作之示意图。参见图7,制动组件124为处于锁定状态,且操作件120未被拉动。在此锁定状态时,底部106对于悬吊件112所施加的垂直重力会产生一力矩,其促使轴环142转动,使得两个凸缘表面147A、147B中之一(例如凸缘表面147B)顶推两个尖端144A、144B中之一(例如尖端144B)。此顶推力为促使两个尖端144A、144B相互靠近(即往缩小空隙149的方向),进而迫使弹簧144向外扩大并与内腔148的内侧壁148A产生摩擦接触。弹簧144的外周缘与内侧壁148A之间的摩擦接触作用可抵销悬吊重量所产生的力矩,以防止弹簧144、轴环142、以及固定于轴环142的传动轴114往放下底部106的方向转动。藉此,底部106可在欲设的高度保持静态。
[0049] 要将制动组件124由锁定状态切换为释锁状态时,可驱使致动件146转动,使得凸肋146B顶推两个尖端144A、144B中之一(即往扩大空隙149的方向),进而迫使弹簧144向内收缩并松开其与内腔148的内侧壁148A之间的摩擦接触。接着,致动件146的凸肋146B可进一步顶推并促使收缩后的弹簧144旋转,使两个尖端144A、144B中之一顶推轴环142的两个凸缘表面147A、147B中之一,从而驱使轴环142与传动轴114转动,以拉上或放下底部106。
[0050] 参见图8,致动件146往拉上底部106的方向r1转动时,凸肋146B便可顶推尖端144B,以迫使弹簧144收缩并促使弹簧144往相同的方向r1转动。被收缩的弹簧144与致动件
146同步转动时,弹簧144的尖端144B可顶推轴环142的凸缘表面147B,使轴环142与传动轴
114往相同的方向r1转动以拉上底部106。
[0051] 参见图9,致动件146往放下底部106的方向r2(即r1的反方向)转动时,凸肋146B则可顶推尖端144A,以迫使弹簧144收缩并促使弹簧144往相同的方向r2转动。被收缩的弹簧144与致动件146同步转动时,弹簧144的尖端144A可顶推轴环142的凸缘表面147A,使得轴环142与传动轴114往相同的方向r2转动以放下底部106。
[0052] 配合图4至图6,图10与图11为分别绘示驱动单元126的立体图与分解图。参见图4至图6、图10以及图11,驱动单元126可包含操作件120、与操作件120相连接的卷筒150、弹簧152、单向耦合装置154以及环状件156。侧盖140D可与一固定轴158相固接,而卷筒150可与固定轴158相枢接。固定轴158可与传动轴114具有相同的轴线,且定义出卷筒150的枢轴线。
卷筒150上可设有一凸部150A,且凸部150A径向地偏离卷筒150的枢轴线。卷筒150可与操作件120的一末端相固定,且操作件120可延伸于控制模组116的壳体140以外。
[0053] 弹簧152例如为螺旋状的扭簧,其设于卷筒150的内腔中。弹簧152的内末端与固定轴158相连接,弹簧152的外末端则与卷筒150相连接。固定轴158上还可组接有一垫圈159,以维持弹簧152于卷筒150的内部。弹簧152可促使卷筒150旋转,以便卷收操作件120。
[0054] 单向耦合装置154可包含一套筒160、一滚筒162及一球体164。套筒160可在邻近卷筒150处与固定轴158相枢接。套筒160的内部具有一圆筒状的侧壁165,该侧壁165定义出套筒160的内腔166,且侧壁165中设有一凹槽167,该凹槽167沿着平行于固定轴158的方向延伸。套筒160的周围可设有一缺口168,且缺口168与卷筒150的凸部150A相卡合,使套筒160与卷筒150可往两个不同的方向一起转动。
[0055] 滚筒162的外表面上可设有一封闭的导轨169,该导轨169围绕滚筒162之周围。滚筒162可以固定轴158的轴线枢接于套筒160的内腔166中。滚筒162与套筒160相组接时,凹槽167部分重迭导轨169,而球体164可移动地设于凹槽167和导轨169中。
[0056] 环状件156可同轴地固定于滚筒162,使环状件156与滚筒162可由固定轴158所定义的相同轴线同步转动。在本实施例中,环状件156可固定于滚筒162。环状件156上在相对于滚筒162的一侧具有一圆形边缘,且该圆形边缘上设有复数个轴向地突出的凸齿156A。另外,环状件156的内表面还可设有复数个向内突出的内凸齿156B。
[0057] 图12与图13为分别绘示套筒160、滚筒162以及球体164间的交互作用的示意图。图12与图13中是以平面投影方式绘示导轨169。导轨169中可设有复数个挡止区169A,该复数个挡止区169A为导轨169中的凹陷并沿滚筒162的周围分布。如图12所示,当卷筒150以及套筒160往伸展操作件120的第一方向R1同步转动时,球体164可沿着凹槽167与导轨169移动,直到球体164与其中一个挡止区169A相卡合,藉此使卷筒150的转动可透过套筒160、球体
164以及滚筒162传达至环状件156。换句话说,向下拉动操作件120时,便可驱使卷筒150与环状件156往第一方向R1转动。
[0058] 参见图13,操作件120向下伸展后被释放时,弹簧152即可促使卷筒150往第二方向R2(即R1的反方向)转动,以卷收操作件120。卷筒150与套筒160往第二方向R2的同步转动,便可带动球体164离开挡止区169A且在不受阻挡的情况下持续地沿着滚筒162的导轨169移动。当卷筒150与套筒160为卷收操作件120同步转动时,滚筒162与环状件156维持静止。
[0059] 参阅图4至图13,透过止挡件128、中心齿轮130、承载件132、行星齿轮134以及切换件136的配置,可将环状件156与卷筒150往第一方向R1的转动(即在操作件120往下拉动时所导致的转动),选择性地转换为致动件146往第一方向r1或第二方向r2的转动,以分别拉上或放下底部106。配合图4至图6,图14为绘示止挡件128与壳体140的壳体部140B相组接的示意图,图15为绘示切换件136与承载件132相连接的示意图,而图16为绘示行星齿轮134、中心齿轮130以及环状件156相互啮合的示意图。止挡件128、中心齿轮130、承载件132、切换件136以及环状件156均以实质上相同的轴线组合,且该轴线对应传动轴114的纵轴X。
[0060] 参阅图14,止挡件128可为一盘状体,其轴线与固定轴158相对齐。止挡件128可设有一中央孔128A以及复数个凸齿128B,该复数个凸齿128B围绕中央孔128A且朝向切换件136突出。止挡件128的外周围表面还可设有一个或多个凹槽128C。止挡件128配置于壳体部
140B内时,一个或多个从壳体部140B的内表面向内突出的凸柱170可分别与凹槽128C相卡合,以便阻挡止挡件128相对于壳体140旋转。藉此,止挡件128固定于轴向地与环状件156相间隔的位置。此外,致动件146的轴部146A可松弛地穿设于中央孔128A,使致动件146可相对于止挡件128转动。
[0061] 参阅图4至图6以及图15,中心齿轮130可与轴部171相固接。在本实施例中,中心齿轮130与轴部171例如为一体形成。致动件146的轴部146A可与轴部171相接合,以将中心齿轮130与致动件146相连接,使中心齿轮130与致动件146相互转动地耦合(即中心齿轮130为与致动件146同步旋转)。因致动件146与传动轴114相互固接,中心齿轮130也与传动轴114相互转动地耦合。
[0062] 参阅图15,承载件132可为一体形成,其包含有一环状部172、复数个轴部173、以及一套筒部174。环状部172的中心位于固定轴158的轴线上,该复数个轴部173均突出于环状部172的第一侧,套筒部174则突出于环状部172上在相对于第一侧的第二侧。套筒部174的外表面可设有复数个凸肋174A,该复数个凸肋174A沿套筒部174的周围配置。承载件132可在轴部171上枢接,轴部171分别轴向地通过承载件132的环状部172与套筒部174并固接至致动件146的轴部146A,且中心齿轮130位于环状部172的第一侧。因此,承载件132可相对于中心齿轮130以及致动件146转动。
[0063] 切换件136可枢接于环状件156及止挡件128之间。切换件136可设有复数个凸齿175、176,该复数个凸齿175、176分别朝向相反的两个方向突出,其中,凸齿175朝向环状件
156突出,而凸齿176朝向止挡件128突出。该些凸齿175、176可分别沿着两个具有相等、或不相等的直径的圆形分布,其中,该两个圆形的圆心位于纵轴X上。此外,切换件136可设有一中央孔177,该中央孔177由一圆筒状的内侧壁178所界定。内侧壁178可包含有复数个凹槽
178A,该复数个凹槽178A彼此之间具有间隔角度、且平行于纵轴X延伸。切换件136与承载件
132相连接时,承载件132的套筒部174可通过中央孔177,且套筒部174的凸肋174A分别设于切换件136的凹槽178A。藉此,切换件136与承载件132相互转动地耦合,但切换件136还可在套筒部174上相对于承载件132滑移。尤其,切换件136可沿着纵轴X相对于承载件132滑移,以选择性地将凸齿175与环状件156的凸齿156A相卡合、或者将凸齿176与止挡件128的凸齿
128B相卡合。
[0064] 参阅图4至图6、图15以及图16,行星齿轮134位于环状件156的内侧,且绕中心齿轮130分布并分别与承载件132的轴部173相枢接。行星齿轮134分别与中心齿轮130、环状件
156的凸齿156B相啮合,且环状件156围绕行星齿轮134。
[0065] 配合图4至图16,图17至图20为绘示控制模组116的操作示意图。参阅图17,切换件136为脱离环状件156而与止挡件128相卡合(即凸齿176与凸齿128B相卡合)。控制模组116处于此状态时,使用者可向下拉动操作件120,以驱使卷筒150以及环状件156往相同的方向R1转动。由于切换件136与止挡件128相卡合,便可阻止切换件136与承载件132往方向R1转动。因此,切换件136与承载件132维持静止不动,环状件156的转动可驱使行星齿轮134分别绕着轴部173旋转,且透过行星齿轮134与中心齿轮130的啮合,便可驱使中心齿轮130、及转动地耦合至中心齿轮130的致动件146、传动轴114同步绕着纵轴X往方向R2(方向R2为R1的反方向)转动。图18为绘示此运作的状态。
[0066] 切换件136与止挡件128的卡合可设为下降驱动模式,即透过向下拉动操作件120即可驱使中心齿轮130、致动件146、以及传动轴114往方向R2转动,使悬吊件112从卷绕单元110伸展以放下底部106。如图9所示,致动件146的凸肋146B可顶推尖端144A,以促使弹簧
144收缩且往相同的方向转动。被收缩的弹簧144与致动件146转动时,弹簧144的尖端144A可顶推轴环142的凸缘表面147A,以促使轴环142及传动轴114往放下底部106的方向转动。
[0067] 参阅图19,切换件136为脱离止挡件128而与环状件156相卡合(即凸齿175与凸齿156A相卡合)。控制模组116处于此状态时,使用者可透过往下拉动操作件120驱使卷筒150与环状件156一起往方向R1转动。由于切换件136与环状件156的卡合,环状件156的转动可驱使切换件136、承载件132以及被承载件132支撑的行星齿轮134同步绕着纵轴X往相同的方向R1转动。当行星齿轮134绕着纵轴X转动时,行星齿轮134相对于承载件132实质上维持静态。由于中心齿轮130与行星齿轮134的卡合,中心齿轮130、致动件146以及传动轴114也同步绕着纵轴X往相同的方向R1转动,如图19与图20所示。
[0068] 切换件136与环状件156的卡合可设为升起驱动模式,即透过往下拉动操作件120即可驱使中心齿轮130、致动件146以及传动轴114往方向R1转动,使卷绕单元110卷收悬吊件112以拉上底部106。如图8所示,致动件146的凸肋146B可顶推尖端144B,以促使弹簧144收缩并往相同的方向转动。随被收缩的弹簧144与致动件146转动,弹簧144的尖端144B便可顶推轴环142的凸缘表面147B,使轴环142与传动轴114往拉上底部106的方向转动。
[0069] 由于环状件156、行星齿轮134以及中心齿轮130的卡合,当操作件120伸展一特定长度时,各卷绕单元110在下降驱动模式下所完成的转数高于卷筒150的转数。反之,当致动系统108处于升起驱动模式时,各卷绕单元110的转数相等于卷筒150的转数。换句话说,就操作件120的相同伸展长度,底部106在下降驱动模式下的垂直位移量大于在升起驱动模式下的垂直位移量。
[0070] 参阅图7至图9、以及图13,操作件120向下伸展后(例如在升起驱动模式或下降驱动模式)被释放时,弹簧152可促使卷筒150转动以卷收操作件120,而滚筒162、环状件156以及切换件136维持静止不动。当卷筒150卷收操作件120且环状件156维持静止时,底部106的悬吊重量可促使传动轴114转动,使轴环142的凸缘表面147A或147B顶推相对应的尖端144A或尖端144B,以迫使弹簧144向外扩大。扩大的弹簧144可与内腔148的内侧壁148A产生摩擦地接触,以阻止传动轴114往放下底部106的方向转动。
[0071] 继续参阅图4至图6,切换件136可透过传动机构138与杆体组件118连接。使用者手动旋转杆体组件118时,透过传动机构138便可驱使切换件136介于两个位置之间位移,以分别与止挡件128以及环状件156相卡合(如图17与图19所示)。
[0072] 杆体组件118可包含一杆体180以及一接合件181。如图1、图3以及图5所示,杆体180可为长形状且实质上垂直地延伸于窗帘100的前方。接合件181可在邻近顶轨102的末端处与壳体140相枢接,且可具有一齿轮182。杆体180的上末端与接合件181相枢接,使杆体
180可相对于垂直方向进行倾斜的调整,以方便使用者握持与手动操作。
[0073] 配合图5以及图6,图21为绘示配置有传动机构138的壳体部140C的示意图。参阅图5、图6以及图21,传动机构138可设于壳体部140C的内腔中,且该内腔的内侧壁设有一突出的抵触部183。传动机构138可包含一臂体组184以及两个弹簧186、187。臂体组184大约平行于传动轴114的纵轴X延伸,且包含一凸齿件188,该凸齿件188与杆体组件118的齿轮182相啮合。藉由转动杆体组件118即可带动臂体组184沿着平行于传动轴114的位移轴Y移动,如此可驱使切换件136位移并选择性地与止挡件128或环状件156进行卡合。
[0074] 在本实施例中,臂体组184还可包含一托座190、一轴体组件191以及一顶推件192。托座190大约垂直于位移轴Y延伸,且与切换件136相枢接。此外,托座190以及轴体组件191可沿着位移轴Y同步滑移,以切换切换件136的位置。
[0075] 参阅图5、图6以及图21,轴体组件191可包含一杆体193以及一枢转件194,且枢转件194与杆体193的末端相枢接。杆体193可与托座190相固接。枢转件194可与杆体193沿着位移轴Y滑动,且可绕着位移轴Y相对于杆体193转动。配合图5、图6以及图21,图22为绘示枢转件194的示意图。枢转件194可在围绕位移轴Y分布有两组相同的结构,每组结构包含一第一斜面194A、一止挡缘194B、一凹槽194C以及一第二斜面194D。第一斜面194A的第一末端位于邻近止挡缘194B,第一斜面194A的第二末端则邻近凹槽194C。凹槽194C可为长形状且平行于位移轴Y延伸。第二斜面194D的相对两个末端分别与止挡缘194B及另一组结构的凹槽194C相连接。
[0076] 轴体组件191可介于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沿着位移轴Y移动,其中,枢转件194的止挡缘194B在轴体组件191处于第一位置时为脱离抵触部183的末端部183A,枢转件194的止挡缘194B在轴体组件191处于第二位置时则与抵触部183的末端部183A相接触。
[0077] 配合图5、图6以及图21,图23为绘示顶推件192的示意图。顶推件192可组接于邻近枢转件194的位置。顶推件192的一末端可与凸齿件188相固接。顶推件192在凸齿件188的相对另一末端可具有两组相同且围绕位移轴Y配置的结构,其中,每组结构包含有一斜面192A以及一挡止缘192B,且挡止缘192B设于斜面192A的一末端。顶推件192可沿着位移轴Y移动以带动枢转件194与抵触部183的末端部183A相接触,或者顶推枢转件194脱离抵触部183的末端部183A。
[0078] 两个弹簧186、187可分别与轴体组件191和顶推件192相连接,且可分别促使轴体组件191和顶推件192相互靠近。
[0079] 图24至图32为绘示传动机构138的操作示意图。参阅图24、图25A以及图25B,为绘示传动机构138处于对应切换件136与环状件156相卡合的状态。传动机构138处于此状态时,轴体组件191位于第一位置,使枢转件194的止挡缘194B脱离抵触部183的末端部183A,且抵触部183容置于枢转件194的凹槽194C中。图25A与图25B为分别在两个不同的视角绘示轴体组件191与顶推件192处于此状态的示意图。
[0080] 参阅图1、及图26至图29B,要将切换件136与止挡件128相卡合时,可将杆体组件118往方向S转动。由于齿轮182与凸齿件188相啮合,杆体组件118的转动将驱使接合件181旋转并推动顶推件192沿着位移轴Y往方向T1滑移。此顶推件192的移动可压缩弹簧187并导致顶推件192的斜面192A与枢转件194的第一斜面194A相接触,如此可推动轴体组件191沿着位移轴Y往方向T1移动,以便带动切换件136从环状件156往止挡件128位移。此轴体组件
191的移动亦使得抵触部183脱离枢转件194的凹槽194C且压缩弹簧186。图27A与图27B为在两个不同视角分别绘示臂体组184进行此运作的部分示意图。只要抵触部183维持于凹槽
194C中,枢转件194不会绕着位移轴Y转动。
[0081] 参阅图28A与图28B,一旦抵触部183脱离凹槽194C,顶推件192即可推动枢转件194绕着位移轴Y转动,直到止挡缘194B与顶推件192的挡止缘192B相接触,且抵触部183与凹槽194C呈非对齐并面向第一斜面194A。
[0082] 参阅图29A与图29B,接着可释放杆体组件118,弹簧187即可促使顶推件192沿着位移轴Y往方向T2(即T1的相反方向)移动,以便带动杆体组件118反向旋转而回复初始位置。同时,弹簧186可促使轴体组件191往相同的方向T2位移,以促使枢转件194的第一斜面194A滑动地接触抵触部183的末端部183A。一旦抵触部183的末端部183A滑动地接触枢转件194的第一斜面194A,枢转件194便可绕着位移轴Y转动,直到止挡缘194B与末端部183A相卡合,且弹簧187可促使顶推件192脱离枢转件194的接触。抵触部183的末端部183A与枢转件194的止挡缘194B的卡合,可使得轴体组件191维持于第二位置,以便保持切换件136与止挡件
128相卡合的状态。
[0083] 图30A至图32为绘示传动机构138的运作,以便带动切换件136从与止挡件128相卡合的位置位移至与环状件156相卡合的位置。参阅图1、图5及图30A,要促使切换件136与环状件156相卡合时,使用者可往方向S旋转杆体组件118,使接合件181转动并推动顶推件192沿着位移轴Y往方向T1移动。顶推件192的位移可压缩弹簧187且使得顶推件192的斜面192A与枢转件194的第二斜面194D相接触,进而顶推轴体组件191沿着位移轴Y往方向T1滑移,以便枢转件194脱离抵触部183的末端部183A。轴体组件191的滑动也可造成切换件136往止挡件128进行些微地移动。
[0084] 参阅图30B,枢转件194脱离抵触部183的末端部183A后,第二斜面194D与顶推件192的斜面192A之间的滑动接触将导致枢转件194转动,直到抵触部183的末端部183A面向第二斜面194D。
[0085] 参阅图31A,使用者接着可释放杆体组件118,而弹簧187可促使顶推件192沿着位移轴Y往方向T2(即T1的相反方向)位移,进带动杆体组件118反向转动并回复初始位置。同时,弹簧186可促使轴体组件191往方向T2位移,进而迫使枢转件194的第二斜面194D与抵触部183的末端部183A滑动地接触。
[0086] 参阅图31B,抵触部183的末端部183A与枢转件194的第二斜面194D滑动地接触后,枢转件194便可绕着位移轴Y转动,直到抵触部183插入枢转件194的凹槽194C,而顶推件192因弹簧187的弹力作用可移离枢转件194。
[0087] 参阅图31C以及图32,接着弹簧186的弹力可促使轴体组件191往方向T2位移,以带动切换件136与环状件156相卡合,且使第一斜面194A、第二斜面194D以及枢转件194的止挡缘194B脱离抵触部183的末端部183A。在此移动的过程中,抵触部183滑动地容置于枢转件194的凹槽194C中。
[0088] 藉由传动机构138,杆体组件118可往相同的方向转动,以带动切换件136选择地与止挡件128或环状件156相卡合,以介于下降驱动模式以及升起驱动模式之间切换致动系统108。
[0089] 图33为绘示另一实施例的控制模组116’的示意图。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控制模组116’,除了没有装设弹簧144与轴环142,以及壳体部140A’的内侧壁未与弹簧摩擦接触以外,为实质上与前一实施例的控制模组116相似。控制模组116’的致动件146’未设有凸肋
146B、且可直接连接至传动轴114。换句话说,控制模组116’中未设有制动机构以维持底部
106静止不动,此制动机构可装设于制动系统的另一位置且位在控制模组116以外,例如装设于卷绕单元内部。至于控制模组116’的其它组件则与前一实施例相同。
[0090] 本发明所提供的致动系统可适用于任何种类的窗帘。图34为绘示另一实施例的窗帘的示意图,该窗帘包含有复数个百叶板202,且该些百叶板202悬吊于顶轨102与底部106之间。图35为绘示另一实施例的窗帘的示意图,该窗帘包含有复数个弯曲的帘片302,而该些帘片302悬吊于顶轨102与底部106之间。这些窗帘均可使用本发明的致动系统来调整底部106的高度。
[0091] 本发明所提供的致动系统,藉由转动杆体组件可选择地切换致动系统于下降驱动模式和升起驱动模式之间,且依据驱动模式的状态,可透过向下拉动操作件带动窗帘升起与下降。致动系统很容易操作,而且调整窗帘很方便,且操作件的伸展长度有所限制,所以使用上很安全。
[0092] 以上叙述依据本发明多个不同实施例,其中各项特征可以单一或不同结合方式实施。因此,本发明实施方式之揭露为阐明本发明原则之具体实施例,应不拘限本发明于所揭示的实施例。进一步言之,先前叙述及其附图仅为本发明示范之用,并不受其限囿。其它元件之变化或组合皆可能,且不悖于本发明之精神与范围。
[0093] 符号说明
[0094] 100窗帘                        102顶轨
[0095] 104遮蔽结构                    106底部
[0096] 108致动系统                    110卷绕单元
[0097] 112悬吊件                      114传动轴
[0098] 116控制模组                    118杆体组件
[0099] 120操作件                      124制动组件
[0100] 126驱动单元                    128止挡件
[0101] 128A中央孔                     128B凸齿
[0102] 128C凹槽                       130中心齿轮
[0103] 132承载件                      134行星齿轮
[0104] 136切换件                      138传动机构
[0105] 140壳体                        140A壳体部
[0106] 140B壳体部                     140C壳体部
[0107] 140D侧盖                       142轴环
[0108] 143空隙                        144弹簧
[0109] 149空隙                        144A尖端
[0110] 144B尖端                       145环状部
[0111] 146致动件                      146A轴部
[0112] 146B凸肋                       147凸缘
[0113] 147A凸缘表面                   147B凸缘表面
[0114] 148内腔                        148A内侧壁
[0115] 150卷筒                        150A凸部
[0116] 152弹簧                        156环状件
[0117] 156A凸齿                       156B凸齿
[0118] 158固定轴                      159垫圈
[0119] 160套筒                        162滚筒
[0120] 164球体                        165侧壁
[0121] 166内腔                        167凹槽
[0122] 168缺口                        169导轨
[0123] 169A挡止区                     170凸柱
[0124] 171轴部                        172环状部
[0125] 173轴部                        174套筒部
[0126] 174A凸肋                       175凸齿
[0127] 176凸齿                        177中央孔
[0128] 178内侧壁                      178A凹槽
[0129] 180杆体                        181接合件
[0130] 182齿轮                        183抵触部
[0131] 183A末端部                     184臂体组
[0132] 186弹簧                        187弹簧
[0133] 188凸齿件                      190托座
[0134] 191轴体组件                    192顶推件
[0135] 192A斜面                       192B挡止缘
[0136] 193杆体                        194枢转件
[0137] 194A第一斜面                   194B止挡缘
[0138] 194C凹槽                       194D第二斜面
[0139] 116’控制模组                   146’致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