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前深度偏移速度场模型建立方法和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510666487.1

文献号 : CN105277977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赵玲芝冯许魁祖云飞

申请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摘要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叠前深度偏移速度场模型建立方法和装置,其中,该方法包括:确定近地表速度模型以及对应的射线密度;选取一个射线密度,并将该射线密度对应的位置作为垂向深度底界;将人工插值和平滑后的垂向深度底界作为应用垂向深度;将近地表速度模型与深层速度模型在该深度进行拼接,得到叠前深度偏移速度场模型。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在利用初至层析的方法反演近地表速度模型的过程中,引入射线密度,从而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多解性问题;然后再通过射线密度的垂向展布来确定初至层析反演模型的垂向有效性,最终得到更加精确的浅层速度模型,该模型更加符合地质规律,从而提高了成像的质量,并为进一步的深层速度迭代创造了条件。

权利要求 :

1.一种叠前深度偏移速度场模型建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利用多个不同炮检距范围进行初至网格层析扫描,得到所述多个不同炮检距范围中各个炮检距范围对应的近地表速度模型;

确定各个近地表速度模型对应的射线密度;

根据确定的各个近地表速度模型的射线密度的离散程度,选取用于反演的炮检距范围;

绘制选取的炮检距范围的初至层析反演的射线密度图;

根据所述选取的炮检距范围的射线密度的离散程度,从所述射线密度图中选取一个射线密度作为第一射线密度,并将所述第一射线密度对应的位置作为近地表速度模型的垂向深度底界;

对所述垂向深度底界进行人工插值和平滑,将人工插值和平滑后的垂向深度底界作为应用垂向深度;

将所述选取的炮检距范围下的近地表速度模型与深层速度模型在所述应用垂向深度处进行拼接,得到叠前深度偏移速度场模型;

其中,根据确定的各个近地表速度模型的射线密度的离散程度,选取用于反演的炮检距范围,包括:将所述多个不同炮检距范围中各个炮检距范围所对应的射线密度按炮检距范围由小到大进行排列,并根据排列结果确定射线密度随着炮检距范围的变化而产生的变化趋势;

根据所述变化趋势确定用于反演的炮检距范围:当随着炮检距范围增加,射线密度平稳向下推进时,增大炮检距范围,直至炮检距范围增加,而射线密度不再平稳向下推进,将此时的炮检距范围确定为用于反演的炮检距范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利用多个不同炮检距范围进行初至网格层析扫描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确定起始炮检距范围、最大炮检距和增长间隔;

以所述起始炮检距范围作为初始值,每次增加一个增长间隔,直至增加到所述最大炮检距,以得到多个炮检距范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起始炮检距范围为0米到1000米。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将所述选取的炮检距范围下的近地表速度模型与深层速度模型在所述应用垂向深度处进行拼接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通过反射同相轴进行层析反演,得到深层速度模型。

5.一种叠前深度偏移速度场模型建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近地表速度模型确定单元,用于利用多个不同炮检距范围进行初至网格层析扫描,得到所述多个不同炮检距范围中各个炮检距范围对应的近地表速度模型;

射线密度确定单元,用于确定各个近地表速度模型对应的射线密度;

炮检距范围确定单元,用于根据确定的各个近地表速度模型的射线密度的离散程度,选取用于反演的炮检距范围;

射线密度图确定单元,用于绘制选取的炮检距范围的初至层析反演的射线密度图;

垂向深度底界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选取的炮检距范围的射线密度的离散程度,从所述射线密度图中选取一个射线密度作为第一射线密度,并将所述第一射线密度对应的位置作为近地表速度模型的垂向深度底界;

垂向深度确定单元,用于对所述垂向深度底界进行人工插值和平滑,将人工插值和平滑后的垂向深度底界作为应用垂向深度;

速度场模型确定单元,用于将所述选取的炮检距范围下的近地表速度模型与深层速度模型在所述应用垂向深度处进行拼接,得到叠前深度偏移速度场模型;

其中,所述炮检距范围确定单元包括:

射线密度确定模块,用于将所述多个不同炮检距范围中各个炮检距范围所对应的射线密度按炮检距范围由小到大进行排列,并根据排列结果确定射线密度随着炮检距范围的变化而产生的变化趋势;

炮检距范围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变化趋势确定用于反演的炮检距范围:当随着炮检距范围增加,射线密度平稳向下推进时,增大炮检距范围,直至炮检距范围增加,而射线密度不再平稳向下推进,将此时的炮检距范围确定为用于反演的炮检距范围。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炮检距确定单元,用于在利用多个不同炮检距范围进行初至网格层析扫描之前,确定起始炮检距范围、最大炮检距和增长间隔;

炮检距计算单元,用于以所述起始炮检距范围作为初始值,每次增加一个增长间隔,直至增加到所述最大炮检距,以得到多个炮检距范围。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起始炮检距范围为0米到1000米。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深层速度模型确定单元,用于通过反射同相轴进行层析反演,得到深层速度模型。

说明书 :

叠前深度偏移速度场模型建立方法和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石油勘探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叠前深度偏移速度场模型建立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在地震资料成像过程中,近地表速度模型的精度直接影响利用叠前深度偏移的方法对地震资料进行处理的效果,主要体现在成像位置以及成像效果两个方面。
[0003] 常规成像的建模技术是应用反射同相轴进行层析反演的方法来获得成像速度的,但是通过这种方式得到的近地表速度模型准确性不高。具体地,如图1的上半部分(即a所对应的部分)所示为应用反射同相轴进行层析反演所得到的速度模型示意图,如图1的下半部分(即b所对应的部分)所示为应用反射同相轴进行层析反演所得到的速度模型成像结果示意图,如图2所示为实际的速度模型示意图,如图3所示为实际的速度模型成像结果示意图,如图4所示为图1黑色虚线位置的道集,由图4中道集的校平情况可以看出:深层反演的速度模型基本是合理的。然而,将图1的下半部分(即b所对应的部分)与图3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图1的下半部分(即b所对应的部分)的成像位置与成像形态与图3所示的实际的速度模型成像结果存在较大差异,这主要是因为图1的上半部分(即a所对应的部分)所示的应用反射同相轴进行层析反演所得到的速度模型与图2所示的实际的速度模型差异较大所引起的,因此最终得到的图1的下半部分(即b所对应的部分)所示的成像效果并不理想,并且与图3所示的实际的速度模型的成像位置不吻合。从图4箭头处近地表浅层的反射信息可以看出,浅层的反射信息较少,只有几道。因此,仅仅应用反射同相轴进行层析反演得到的成像速度模型准确度不高,进而影响了深层的速度及成像效果。
[0004] 大炮初至层析反演的近地表速度模型可以较好的反映近地表的浅层信息,因而,许多成像公司在建模过程中会选用该模型作为浅层速度建模的依据。然而没有考虑初至层析方法反演得到的近地表速度模型的多解性及垂向深度应用的有效性等问题。
[0005] 针对上述基于初至层析的方法所存在的多解性及垂向深度应用的有效性等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叠前深度偏移速度模型建立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基于初至层析的方法所存在的多解性及有效性问题。
[0007]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叠前深度偏移速度场模型建立方法,包括:利用多个不同炮检距范围进行初至网格层析扫描,得到所述多个不同炮检距范围中各个炮检距范围对应的近地表速度模型;确定各个近地表速度模型对应的射线密度;根据确定的各个近地表速度模型的射线密度的离散程度,选取用于反演的炮检距范围;绘制选取的炮检距范围的初至层析反演的射线密度图;根据所述选取的炮检距范围的射线密度的离散程度,从所述射线密度图中选取一个射线密度作为第一射线密度,并将所述第一射线密度对应的位置作为近地表速度模型的垂向深度底界;对所述垂向深度底界进行人工插值和平滑,将人工插值和平滑后的垂向深度底界作为应用垂向深度;将所述选取的炮检距范围下的近地表速度模型与深层速度模型在所述应用垂向深度处进行拼接,得到叠前深度偏移速度场模型。
[0008]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利用多个不同炮检距范围进行初至网格层析扫描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确定起始炮检距范围、最大炮检距和增长间隔;以所述起始炮检距范围作为初始值,每次增加一个增长间隔,直至增加到所述最大炮检距,以得到多个炮检距范围。
[0009]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起始炮检距范围为0米到1000米。
[0010] 在一个实施例中,根据确定的各个近地表速度模型的射线密度的离散程度,选取用于反演的炮检距范围,包括:将所述多个不同炮检距范围中各个炮检距范围所对应的射线密度按炮检距范围由小到大进行排列,并根据排列结果确定射线密度随着炮检距范围的变化而产生的变化趋势;根据所述变化趋势确定用于反演的炮检距范围:当随着炮检距范围增加,射线密度平稳向下推进时,增大炮检距范围,直至炮检距范围增加,而射线密度不再平稳向下推进,将此时的炮检距范围确定为用于反演的炮检距范围。
[0011]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将所述选取的炮检距范围下的近地表速度模型与深层速度模型在所述应用垂向深度处进行拼接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通过反射同相轴进行层析反演,得到深层速度模型。
[0012]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叠前深度偏移速度场模型建立装置,包括:近地表速度模型确定单元,用于利用多个不同炮检距范围进行初至网格层析扫描,得到所述多个不同炮检距范围中各个炮检距范围对应的近地表速度模型;射线密度确定单元,用于确定各个近地表速度模型对应的射线密度;炮检距范围确定单元,用于根据确定的各个近地表速度模型的射线密度的离散程度,选取用于反演的炮检距范围;射线密度图确定单元,用于绘制选取的炮检距范围的初至层析反演的射线密度图;垂向深度底界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选取的炮检距范围的射线密度的离散程度,从所述射线密度图中选取一个射线密度作为第一射线密度,并将所述第一射线密度对应的位置作为近地表速度模型的垂向深度底界;垂向深度确定单元,用于对所述垂向深度底界进行人工插值和平滑,将人工插值和平滑后的垂向深度底界作为应用垂向深度;速度场模型确定单元,用于将所述选取的炮检距范围下的近地表速度模型与深层速度模型在所述应用垂向深度处进行拼接,得到叠前深度偏移速度场模型。
[0013]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炮检距确定单元,用于在利用多个不同炮检距范围进行初至网格层析扫描之前,确定起始炮检距范围、最大炮检距和增长间隔;炮检距计算单元,用于以所述起始炮检距范围作为初始值,每次增加一个增长间隔,直至增加到所述最大炮检距,以得到多个炮检距范围。
[0014]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起始炮检距范围为0米到1000米。
[0015]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炮检距范围确定单元包括:射线密度确定模块,用于将所述多个不同炮检距范围中各个炮检距范围所对应的射线密度按炮检距范围由小到大进行排列,并根据排列结果确定射线密度随着炮检距范围的变化而产生的变化趋势;炮检距范围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变化趋势确定用于反演的炮检距范围:当随着炮检距范围增加,射线密度平稳向下推进时,增大炮检距范围,直至炮检距范围增加,而射线密度不再平稳向下推进,将此时的炮检距范围确定为用于反演的炮检距范围。
[0016]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深层速度模型确定单元,用于通过反射同相轴进行层析反演,得到深层速度模型。
[0017] 在上述实施例中,在利用初至层析的方法反演近地表速度模型的过程中,引入了射线密度,因为射线密度的引入可以定性判断应用于初至层析的炮检距范围,从而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基于初至层析模型分析方法的多解性问题。进一步的,通过射线密度的垂向展布来确定初至层析反演模型的垂向有效性,最终通过将有效的初至层析的近地表速度模型与深层反射层析的速度模型进行拼接,可以得到更加精确的浅层速度模型,该速度模型更加符合地质规律,从而提高了深度偏移的成像质量,并为进一步的深层速度迭代创造了条件。

附图说明

[0018]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定。在附图中:
[0019] 图1是应用反射同相轴进行层析反演所得到的速度模型以及该速度模型的成像结果示意图;
[0020] 图2是实际的速度模型示意图;
[0021] 图3是实际的速度模型成像结果示意图;
[0022] 图4是图1中浅层速度不准反演的速度模型中黑色虚线位置的道集示意图;
[0023] 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叠前深度偏移速度场模型建立方法的流程图;
[0024] 图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不同的炮检距范围反演的近地表速度模型;
[0025] 图7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不同的炮检距范围反演的射线分布;
[0026] 图8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应用0米到2500米的炮检距范围初至层析反演所得到的射线分布图;
[0027] 图9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将100条射线密度所对应的应用垂向深度投影到初至层析反演的速度模型中的结果示意图;
[0028] 图10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近地表速度模型与深层速度模型拼接的速度场;
[0029] 图1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应用拼接速度场所得到的叠前深度偏移结果;
[0030] 图1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应用原始反射速度进行叠前深度偏移结果;
[0031] 图1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叠前深度偏移速度场模型建立装置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2]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方式和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在此,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但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0033] 考虑到现有的基于初至层析的方法存在多解性及垂向深度应用的有效性等问题,而初至层析的射线密度随着炮检距范围的变化,其穿透深度也随之变化,直至逐渐趋于稳定,此时射线的垂向展布也比较均匀,因此引入射线密度分布来进行初至层析近地表速度模型的判断与选取,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多解性及垂向深度应用的有效性等问题。具体地,在本例中,提供了一种叠前深度偏移速度场模型建立方法,如图5所示,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0034] 步骤101:利用多个不同炮检距范围进行初至网格层析扫描,得到所述多个不同炮检距范围中各个炮检距范围对应的近地表速度模型;
[0035] 具体地,根据层析算法的特点,不同的炮检距范围反演的近地表速度模型是不同的,存在多解性。因此,选取合理的炮检距范围对于确定近地表速度模型极为重要。但是由于不同工区的近地表速度所对应的炮检距范围一般是不同的,因此,可以在确定近地表速度模型之前对该工区的炮检距范围进行初至层析扫描。例如,对工区的炮检距范围进行初至层析扫描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0036] 步骤1:确定起始炮检距范围、最大炮检距和增长间隔。一般而言,起始炮检距的范围可以选择为0米到1000米,增长间隔可以根据工区的横向速度变化的特点进行选取,即横向速度变化剧烈时间隔小,横向速度变化平缓时间隔大,例如,可以按照200米到500米的增长间隔进行初至层析反演扫描。
[0037] 步骤2:以起始炮检距范围作为初始值,每次增加一个增长间隔,直至增加到上述最大炮检距,以得到多个炮检距范围。以起始炮检距的范围为0米到1000米,最大炮检距为4000米,增长间隔为500米为例,那么对应的多个炮检距范围就是:0米到1000米、0米到1500米、0米到2000米、0米到2500米、0米到3000米、0米到3500米、0米到4000米等。
[0038] 步骤102:确定各个近地表速度模型对应的射线密度;
[0039] 一般情况下,按等间隔从最小炮检距到最大炮检距进行初至层析扫描,得到不同炮检距范围对应的近地表速度模型以及相应的射线密度。根据工区的特点,选定的炮检距扫描范围为0米到1000米、0米到1500米、0米到2000米、0米到2500米、0米到3000米。如图6所示为应用不同炮检距范围进行初至层析反演所得到的近地表速度模型,且在图6中是将不同炮检距范围反演的速度模型按炮检距范围进行升序排列后的速度模型示意图,由图6可以看出,炮检距范围不同,初至层析反演的结果也不同。
[0040] 步骤103:根据确定的各个近地表速度模型的射线密度的离散程度,选取用于反演的炮检距范围;
[0041] 在实际应用中,运用初至层析的方法反演的射线密度的深度和离散程度是判断速度模型是否合适的重要依据,如果反演得到的速度模型中存在没有射线的位置,那么这个位置的速度模型显然是不合理的。一般情况下,射线密度越高所对应的反演速度模型就越可靠。因此,可以根据射线密度,确定最终用于反演的炮检距范围。
[0042] 进一步的,用于反演的炮检距范围还与射线穿过的地层深度有关,如图7所示为与图6所示的近地表速度模型对应的射线分布示意图,由图7可以看出,炮检距越大,射线穿过的深度越深。然而,炮检距并不是越大越好,因为当炮检距达到一定程度时,随着近地表速度的变化,射线穿过的地层深度会受到限制,射线的分布会变得没有规律,即射线的垂向展布会呈现发散状态,例如,如图7箭头所示,当炮检距范围达到0米到3000米时,随着炮检距的增大,深层的射线开始发散。
[0043] 考虑到上述问题,在实施的时候,可以对比炮检距范围的射线垂向展布规律,将垂向展布突变之前所对应的炮检距范围作为用于反演的炮检距范围,即选取离散程度比较低的射线分布所对应的炮检距范围作为用于反演的炮检距范围,例如,对于图7所示的射线分布示意图,可以选取0米到2500米的炮检距范围作为后续用于反演的炮检距范围。
[0044] 步骤104:绘制选取的炮检距范围的初至层析反演的射线密度图;
[0045] 如图8所示为应用0米到2500米的炮检距范围初至层析反演所得到的射线密度图,可以根据射线密度(即,射线密度图中颜色深度的变化情况)确定初至层析近地表速度模型应用的垂向深度。
[0046] 步骤105:根据所述选取的炮检距范围的射线密度的离散程度,从所述射线密度图中选取一个射线密度作为第一射线密度,并将所述第一射线密度对应的位置作为近地表速度模型的垂向深度底界;
[0047] 具体地,射线密度图中的颜色深度变化体现的就是射线密度的分布情况,因此,可以通过射线密度图中的颜色深度变化来选取合适的射线密度。例如,仍以图8为例,结合实际实践中的经验,可以在20到200条的射线密度范围内进行选取,经过对比分析发现本例中大概在100条射线密度的位置处,射线分布比较稳定且空间变化不大,因此,可以选择约100条射线密度的位置作为模型垂向深度底界。其中,所谓的射线密度表示的是经过单位网格的射线数,例如,100条射线密度,即表示经过单位网格的射线数为100。
[0048] 步骤106:对所述垂向深度底界进行人工插值和平滑,将人工插值和平滑后的垂向深度底界作为应用垂向深度;
[0049] 由于地质资料的缺失,射线在横向的边界分布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在确定了一个垂向深度边界后,还需要对该垂向深度的横向边界的射线分布进行外推,以得到一条平滑的完整的底界作为最终确定的初至层析速度模型的应用垂向深度,如图8所示,白线位置即为最终确定的应用垂向深度。
[0050] 步骤107:将所述选取的炮检距范围下的近地表速度模型与深层速度模型在所述应用垂向深度处进行拼接,得到叠前深度偏移速度场模型。
[0051] 在得到应用垂向深度后,就可以以该应用垂向深度作为分界面进行模型拼接,即,在该应用垂度深度之上的地层速度模型选用初至层析反演所得到的近地表速度模型,在应用垂向深度之下的速度模型选用反射同相轴进行层析反演所得到的深层速度模型,最终将两者进行拼接得到速度场,将该速度场作为进行后续叠前深度偏移的速度场。
[0052] 之所以考虑到拼接是因为垂向深度之下的深层地层没有速度,如果采用初至层析的速度进行成像,那么会影响深层的成像效果,即,如果应用上述步骤106中得到的应用垂向深度所投影并限定的初至层析反演的速度模型进行成像,深层成像效果不好。如图9所示为将100条射线密度所对应的应用垂向深度投影到初至层析反演的速度模型中的结果示意图,可见在应用垂向深度之下的区域,反演结果是无效的(即图8中100条射线之下的白色部分)。
[0053] 因此,在通过上述方式得到应用垂向深度后,选取拼接的方式得到最终速度场,即,在应用垂向深度之上的地层选用初至层析反演所得到的近地表速度模型,在应用垂向深度之下的地层选用反射同相轴进行层析反演所得到的深层速度模型。
[0054] 如图10所示为选取0米到2500米的炮检距范围反演速度模型,在应用垂向深度即100条射线密度的位置处进行速度模型拼接得到的速度场示意图。应用该拼接速度场进行叠前深度偏移得到如图11所示的叠前深度偏移结果示意图。
[0055] 如图12所示,为采用原始反射层析速度的叠前深度偏移结果示意图,将图11箭头位置与图12相同位置进行对比可以看出,应用初至层析反演的近地表速度模型所拼接的速度场对近地表地层的描写更加精确,成像精度更高。
[0056]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发明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叠前深度偏移速度场模型建立装置,如下面的实施例所述。由于叠前深度偏移速度场模型建立装置解决问题的原理与叠前深度偏移速度场模型建立方法相似,因此叠前深度偏移速度场模型建立装置的实施可以参见叠前深度偏移速度场模型建立方法的实施,重复之处不再赘述。以下所使用的,术语“单元”或者“模块”可以实现预定功能的软件和/或硬件的组合。尽管以下实施例所描述的装置较佳地以软件来实现,但是硬件,或者软件和硬件的组合的实现也是可能并被构想的。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叠前深度偏移速度场模型建立装置的一种结构框图,包括:近地表速度模型确定单元201、射线密度确定单元202、炮检距范围确定单元203、射线密度图确定单元204、垂向深度底界确定单元205、垂向深度确定单元206、速度场模型确定单元207,下面对该结构进行说明。
[0057] 近地表速度模型确定单元,用于利用多个不同炮检距范围进行初至网格层析扫描,得到所述多个不同炮检距范围中各个炮检距范围对应的近地表速度模型;
[0058] 射线密度确定单元,用于确定各个近地表速度模型对应的射线密度;
[0059] 炮检距范围确定单元,用于根据确定的各个近地表速度模型的射线密度的离散程度,选取用于反演的炮检距范围;
[0060] 射线密度图确定单元,用于绘制选取的炮检距范围的初至层析反演的射线密度图;
[0061] 垂向深度底界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选取的炮检距范围的射线密度的离散程度,从所述射线密度图中选取一个射线密度作为第一射线密度,并将所述第一射线密度对应的位置作为近地表速度模型的垂向深度底界;
[0062] 垂向深度确定单元,用于对所述垂向深度底界进行人工插值和平滑,将人工插值和平滑后的垂向深度底界作为应用垂向深度;
[0063] 速度场模型确定单元,用于将所述选取的炮检距范围下的近地表速度模型与深层速度模型在所述应用垂向深度处进行拼接,得到叠前深度偏移速度场模型。
[0064]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还包括:炮检距确定单元,用于在利用多个不同炮检距范围进行初至网格层析扫描之前,确定起始炮检距范围、最大炮检距和增长间隔;炮检距计算单元,用于以所述起始炮检距范围作为初始值,每次增加一个增长间隔,直至增加到所述最大炮检距,以得到多个炮检距范围。
[0065]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起始炮检距范围为0米到1000米。
[0066]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炮检距范围确定单元包括:射线密度确定模块,用于将所述多个不同炮检距范围中各个炮检距范围所对应的射线密度按炮检距范围由小到大进行排列,并根据排列结果确定射线密度随着炮检距范围的变化而产生的变化趋势;炮检距范围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变化趋势确定用于反演的炮检距范围:当随着炮检距范围增加,射线密度平稳向下推进时,增大炮检距范围,直至炮检距范围增加,而射线密度不再平稳向下推进,将此时的炮检距范围确定为用于反演的炮检距范围。
[0067]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还包括:深层速度模型确定单元,用于通过反射同相轴进行层析反演,得到深层速度模型。
[0068] 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软件,该软件用于执行上述实施例及优选实施方式中描述的技术方案。
[0069] 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该存储介质中存储有上述软件,该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光盘、软盘、硬盘、可擦写存储器等。
[0070]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发明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在利用初至层析的方法反演近地表速度模型的过程中,引入了射线密度,因为射线密度的引入可以定性判断应用于初至层析的炮检距范围,从而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基于初至层析模型分析方法的多解性问题。进一步的,通过射线密度的垂向展布来确定初至层析反演模型的垂向有效性,最终通过将有效的初至层析的近地表速度模型与深层反射层析的速度模型进行拼接,可以得到更加精确的浅层速度模型,该速度模型更加符合地质规律,从而提高了深度偏移的成像质量,并为进一步的深层速度迭代创造了条件。
[0071]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上述的本发明实施例的各模块或各步骤可以用通用的计算装置来实现,它们可以集中在单个的计算装置上,或者分布在多个计算装置所组成的网络上,可选地,它们可以用计算装置可执行的程序代码来实现,从而可以将它们存储在存储装置中由计算装置来执行,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以不同于此处的顺序执行所示出或描述的步骤,或者将它们分别制作成各个集成电路模块,或者将它们中的多个模块或步骤制作成单个集成电路模块来实现。这样,本发明实施例不限制于任何特定的硬件和软件结合。
[0072]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实施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