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二点委夜蛾的人工接虫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510846988.8

文献号 : CN105284784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张海剑石洁郭宁宋健杨硕陈丹

申请人 :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摘要 :

本发明属于农药生物测定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二点委夜蛾的人工接虫方法。本发明是用待测药剂包衣玉米种子,或者在玉米幼苗茎基部撒施待测药剂毒饵或颗粒剂;还有将3‑5龄的二点委夜蛾幼虫给2‑3叶期玉米幼苗接虫,并在玉米幼苗茎基部放置接虫介质,并用防护罩罩上,将幼虫放在接虫介质上,调查。本发明为防治二点委夜蛾的杀虫剂筛选提供了准确、可靠的方法;其次,本发明选用的3龄幼虫对药剂的敏感性强,食量大,活动能力强,其对玉米幼苗的取食几率大;此外,本发明方法中接虫介质和防护罩的设置使幼虫逃逸率低,并可免受天敌的扑食;本发明方法选用的2~3叶期玉米幼苗茎基部组织幼嫩,更适宜幼虫取食,被咬食后症状明显。

权利要求 :

1.一种二点委夜蛾的人工接虫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用待测药剂对玉米种子进行包衣或拌种处理,然后在花盆中播种玉米种子,每盆中播种玉米种子2~5粒;在玉米幼苗长至2~3叶期时选择长势均匀一致的玉米幼苗,每盆留1株幼苗,其余拔掉;

(2)、在接虫的前一天给玉米幼苗浇水,然后用接虫介质覆盖玉米幼苗茎基部,再用保护罩将玉米幼苗和接虫介质罩起,接着将幼虫放在玉米幼苗茎基部的接虫介质上,每个处理10~20盆,3~5次重复,每盆接入1头幼虫;

(3)、在室温下,每隔24h调查幼虫存活情况、玉米幼苗被咬食情况,连续调查5~7d;计算虫情指数和防治效果。

2.一种二点委夜蛾的人工接虫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在花盆中播种玉米种子,每盆中播种玉米种子2~5粒;在玉米幼苗长至2~3叶期时选择长势均匀一致的玉米幼苗,每盆留1株幼苗,其余拔掉;

(2)、在接虫的前一天给玉米幼苗浇水,然后用接虫介质覆盖玉米幼苗茎基部,再在玉米幼苗茎基部撒施待测药剂毒饵或颗粒剂;接着用保护罩将玉米幼苗和接虫介质罩起;将幼虫放在玉米幼苗茎基部的接虫介质上,每个处理10~20盆,3~5次重复,每盆接入1头幼虫;

(3)、在室温下,每隔24h调查幼虫存活情况、玉米幼苗被咬食情况,连续调查5~7d;计算虫情指数和防治效果。

3.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人工接虫方法,其特征在于其步骤(1)中所述的花盆的大小为直径14~20cm,高度10~15cm。

4.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人工接虫方法,其特征在于其步骤(1)中所述的花盆中的土壤深度为距花盆上沿2~3cm。

5.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人工接虫方法,其特征在于其步骤(2)或(3)中所述的幼虫是指3~5龄二点委夜蛾幼虫。

6.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人工接虫方法,其特征在于其步骤(2)中所述的接虫介质为黄色牛皮纸屑。

7.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人工接虫方法,其特征在于其步骤(2)中所述的接虫介质铺设方式是在以玉米幼苗茎基部为中心半径为2~2.5cm的范围内覆盖黄色牛皮纸屑;覆盖的黄色牛皮纸屑的厚度为0.8~1.5cm。

8.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人工接虫方法,其特征在于其步骤(2)中所述的保护罩为不透明管,所述的不透明管的直径为9~10cm,高度为18~20cm。

9.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人工接虫方法,其特征在于其步骤(3)中所述的虫情指数和防治效果的计算公式分别为:

说明书 :

一种二点委夜蛾的人工接虫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农药生物测定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二点委夜蛾的人工接虫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二点委夜蛾(Proxenus lepigone(Moschler),异名:Athetis lepigone),属夜蛾科委夜蛾属,是近年来麦收后免耕或贴茬播种等耕作制度变革后我国黄淮海夏玉米种植区玉米苗期新发生的重要害虫。二点委夜蛾主要是在小麦-玉米套播的玉米田爆发危害,其主害代幼虫喜欢阴暗、避光、潮湿环境,经常躲在玉米幼苗周围的碎麦秸下栖息、取食、活动,田间遗留的麦茬、麦秸多的区域虫口数量大。
[0003] 二点委夜蛾幼虫食性复杂,具有多食性和腐食性。3~4龄二点委夜蛾幼虫至少可以取食13个科30多种植物的种子、叶片或果实等,甚至可以取食腐殖质存活,特别是3龄以前更趋向于取食腐败物(马继芳等,中国植保导刊,2012,32(5),26~28);二点委夜蛾在小麦田趋向取食下部枯黄的叶片,在棉田取食落叶等(许昊等,河北农业科学,2012,16(12));通过二点委夜蛾对玉米、大豆、花生和小麦萌发子粒和幼苗的选择行为研究,发现二点委夜蛾幼虫对萌发的麦粒趋性最强(王振营等,玉米科学,2012,20(1),132~134);田间麦糠堆中麦粒越多的地方,幼虫数量越高,并不喜食3~4叶期的玉米,而是趋于麦糠和泡发的麦粒(杨长青等,中国植保导刊.2014年第2期)。根据上述研究可知,二点委夜蛾幼虫食性广泛复杂,不主要依赖活体植物,具有较强的腐食性;其对玉米幼苗的咬食危害,也是在适宜条件下,在其幼虫生长到一定阶段,虫口数量较大,有较大几率接触到玉米幼苗时才会发生。
[0004] 二点委夜蛾的防治方法主要是利用杀虫剂进行化学防治,而筛选杀虫剂需要进行杀虫剂在体测定。杀虫剂在体测定是指在寄主参与的生物体系中使用药剂处理的方法评价化合物对作用靶标的生物活性,其作用方式更接近于自然状况下的作用模式,测定结果更符合实际应用中化合物的理论毒力(姚安庆等,江苏农业科学,2013年第9期)。对于二点委夜蛾幼虫的杀虫剂在体测定,其难点是如何人工接虫,模拟出自然条件下二点委夜蛾幼虫咬食玉米幼苗的情况,从而准确反映出杀虫剂的应用效果。由于二点委夜蛾幼虫食性复杂,并不特别喜食玉米幼苗,在人工接虫试验中,经常出现幼虫逃逸,被天敌捕杀,不咬食,咬叶不咬茎基部,与田间为害状不符等情况,而且大多数接虫试验需要接种多头幼虫,才会出现咬食玉米幼苗的症状,但接虫数量较多,试验的一致性、准确性又难以控制。如何在特定数量的情况下保证二点委夜蛾幼虫不逃逸,并且去咬食靶标寄主玉米幼苗,成为人工接虫技术需要解决的关键点。
[0005] 经检索,没有发现有关二点委夜蛾人工接虫方法的报道。

发明内容

[0006] 针对用于防治二点委夜蛾的杀虫剂生物测定中存在的人工接虫幼虫逃逸、不咬食靶标寄主玉米幼苗,试验的一致性、准确性难以控制等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二点委夜蛾的人工接虫方法;该方法在接入单头幼虫的情况下,模拟田间自然条件下该虫咬食玉米幼苗的为害症状,从而为杀虫剂的生物测定、筛选提供有效的途径。
[0007] 实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8] 本发明一种二点委夜蛾的人工接虫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09] (1)、用待测药剂对玉米种子进行包衣或拌种处理,然后在花盆中播种玉米种子,每盆中播种玉米种子2~5粒;在玉米幼苗长至2~3叶期时选择长势均匀一致的玉米幼苗,每盆留1株幼苗,其余拔掉;
[0010] (2)、在接虫的前一天给玉米幼苗浇水,然后用接虫介质覆盖玉米幼苗茎基部,再用保护罩将玉米幼苗和接虫介质罩起,接着将幼虫放在玉米幼苗茎基部的接虫介质上,每个处理10~20盆,3~5次重复,每盆接入1头幼虫;
[0011] (3)、在室温下,每隔24h调查幼虫存活情况、玉米幼苗被咬食情况,连续调查5~7d;计算虫情指数和防治效果。
[0012] 本发明提供的另一技术方案如下:
[0013] 本发明一种二点委夜蛾的人工接虫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14] (1)、在花盆中播种玉米种子,每盆中播种玉米种子2~5粒;在玉米幼苗长至2~3叶期时选择长势均匀一致的玉米幼苗,每盆留1株幼苗,其余拔掉;
[0015] (2)、在接虫的前一天给玉米幼苗浇水,然后用接虫介质覆盖玉米幼苗茎基部,再在玉米幼苗茎基部撒施待测药剂毒饵或颗粒剂;接着用保护罩将玉米幼苗和接虫介质罩起;将幼虫放在玉米幼苗茎基部的接虫介质上,每个处理10~20盆,3~5次重复,每盆接入1头幼虫;
[0016] (3)、在室温下,每隔24h调查幼虫存活情况、玉米幼苗被咬食情况,连续调查5~7d;计算虫情指数和防治效果。
[0017] 上述方法步骤(1)或步骤(2)中所述的待测药剂是指待测的对二点委夜蛾的杀虫剂。
[0018] 上述方法步骤(1)中所述的花盆的大小为直径14~20cm,高度10~15cm;所述的花盆的材质为塑料、陶土或陶瓷等。
[0019] 上述方法步骤(1)所述的花盆中的土壤深度为距花盆上沿2~3cm。
[0020] 上述方法步骤(2)或(3)中所述的虫或幼虫是指二点委夜蛾幼虫,所述的幼虫是指3~5龄二点委夜蛾幼虫;优选3龄幼虫;所述的幼虫健康、整齐。
[0021] 上述方法步骤(2)中所述的接虫介质为黄色牛皮纸屑;所述的黄色牛皮纸屑的大小为(0.2~0.4cm)×(0.4~0.6cm);
[0022] 所述的牛皮纸屑的制备方法,是将牛皮纸剪碎或用碎纸机打碎。
[0023] 上述方法步骤(2)中所述的接虫介质铺设方式是在以玉米幼苗茎基部为中心半径为2~2.5cm的范围内覆盖黄色牛皮纸碎屑;其中所述的覆盖黄色牛皮纸屑的厚度为0.8~1.5cm。
[0024] 上述方法步骤(2)中所述的保护罩为不透明管,所述的不透明管的直径为9~10cm,高度为18~20cm;所述的不透明管可以是PVC管等。
[0025] 上述方法步骤(3)中所述的虫情指数和防治效果的计算公式分别为:
[0026]
[0027]
[0028] 上述方法步骤(3)中所述的调查的方法按照以下方法进行:根据二点委夜蛾为害玉米幼苗茎基部的严重程度,制定虫情级别,标准见下表1。
[0029] 表1 二点委夜蛾为害玉米茎基部虫情级别定级标准
[0030]咬食严重程度 虫情级别
无咬食 0级
咬食最外层表皮,咬一坑洞或较小缺刻,缺刻深度≤直径的10% 1级
咬食一个或者多个缺刻、孔洞,直径10%<累计咬食深度≤直径30% 2级
咬食一个或者多个缺刻、孔洞,直径30%<累计咬食深度≤直径50% 3级
咬断苗 4级
[0031]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的优点和有益效果:(1)、本发明方法是模拟自然条件下田间二点委夜蛾对玉米幼苗的咬食情况,为筛选用于防治二点委夜蛾幼虫的杀虫药剂提供了一种试验更加一致、规范、准确、可靠的方法。(2)、本发明方法二点委夜蛾幼虫逃逸率低,接1头幼虫即可达到咬食靶标寄主-玉米幼苗的目的;主要是由于(a)、作为接虫介质的牛皮纸碎屑为黄褐色,更加接近于田间二点委夜蛾幼虫喜欢栖息的麦秸、麦糠的颜色;(b)、裁剪粉碎后的牛皮纸屑的大小及布置的厚度阴暗避光,适宜幼虫躲藏,减轻了幼虫的逃逸率;(c)、牛皮纸的制作原料为经过烧碱、硫化碱等化学药品处理的木浆,二点委夜蛾并不喜欢食用,从而增加了其去取食玉米茎基部组织的几率;(d)、本发明方法中保护罩的设置不影响玉米幼苗的正常生长,为幼虫提供了适宜的阴暗遮光的栖息环境,降低了幼虫的逃逸率,同时保护幼虫不受外界天敌的捕食。(3)、本发明方法中所用的幼虫主要为3龄幼虫,3龄幼虫对药剂的敏感性相对较强,食量大,活动能力强,其对玉米幼苗的取食几率更大。(4)、本发明方法中选用的寄主植物为2~3叶期的玉米幼苗,2~3叶期的玉米幼苗茎基部组织较为幼嫩,更适宜幼虫取食,被咬食后症状明显。(5)、本发明方法适于进行杀虫剂包衣或拌种,毒饵、颗粒剂围棵保护,应急喷雾等防治方法的在体生物测定。尤其是包衣或拌种技术防治玉米病虫害具有简单、高效,省工、省时的优点,因此本发明方法对于二点委夜蛾杀虫剂的筛选具有重要意义。

附图说明

[0032] 图1为本发明人工接虫方法示意图。
[0033] 图2为本发明人工接虫方法牛皮纸屑放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4] 以下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但是不对本发明保护范围构成任何限制。如无特别说明,以下实施例中所用方法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常规方法;如无特别说明,所用药剂也为常规药剂。
[0035] 实施例1:适宜接虫的二点委夜蛾虫龄和玉米幼苗苗龄的筛选试验。
[0036] (一)、试验材料:本实验室内按照常规方法饲养的龄期一致、健康活泼的二点委夜蛾初孵、2龄、3龄、4龄和5龄幼虫。玉米品种为郑单958。
[0037] (二)、试验处理:室内大盆种植玉米或者建立纱网格挡保护区(或者温室内大盆),每个处理区1平米,种植密度8株/平米,土表人工铺设一层厚度为1.5cm的麦秸,以利于幼虫栖息,分别在玉米1叶1心期、2叶1心期、3叶期、4叶期,每个处理分别接入2龄、3龄、4龄或5龄幼虫,接虫数量又分为5、10、20头/处理,3次重复。接虫后2-7天,每天逐株调查二点委夜蛾幼虫咬食为害玉米幼苗情况,计算植株被害率。植株被害率的计算公式为:
[0038] 植株被害率(%)=被害株数/调查总株数×100。
[0039] 结果(见表2)(虫龄和为害率的关系)在接虫数量为20头/m2,玉米幼苗为3叶期的条件下,二点委夜蛾初孵幼虫不取食玉米幼苗,2龄幼虫的植株被害率较低20.83%,3龄幼虫随着食量增大,植株被害率显著提高达到58.33%,4龄和5龄幼虫的植株被害率也较高,但由于虫龄增大,虫体自身抵抗力加强,对药剂的敏感性降低,作为试验对象会影响生物测定的准确性。上述结果说明适宜人工接虫的二点委夜蛾幼虫的虫龄为3龄幼虫,3龄幼虫对药剂的敏感性相对较强,食量较大,活动能力较强,其对玉米幼苗的取食几率更大。
[0040] 表2 二点委夜蛾幼虫虫龄和植株被害率的关系的试验结果
[0041]虫龄 初孵 2龄幼虫 3龄幼虫 4龄幼虫 5龄幼虫
植株被害率% 0 20.83 58.33 79.16 45.21
[0042] 备注:接虫20头/m2,玉米幼苗3叶期,接虫后7天
[0043] 表3 玉米苗龄与植株被害率的关系的试验结果
[0044]苗龄 2叶1心 3叶期 4-5叶 6-7叶
植株被害率% 83.56 58.33 43.44 22.78
[0045] 备注:接虫20头/m2,接入3龄幼虫,接虫后7天
[0046] 结果(见表3)在接虫数量为20头/m2,虫龄为3龄幼虫的条件下,2叶1心期植株被害率达到83.56%,6-7叶期植株被害率较小为22.78%。说明随着苗龄的增大,玉米幼苗抵抗力提高,茎基部组织逐渐成熟,受到二点委夜蛾幼虫为害的几率变小。上述结果说明2-3叶期的玉米幼苗茎基部组织幼嫩,适宜幼虫取食,被咬食后症状明显,因此,寄主植物选择以2-3叶期的玉米幼苗为宜。
[0047] 实施例2:防逃逸装置和取食为害试验
[0048] (一)试验材料:本实验室内按照常规方法饲养的龄期一致、健康活泼的二点委夜蛾3龄幼虫。玉米品种为郑单958。
[0049] (二)试验处理:高度10cm,直径15cm的塑料花盆单盆播种郑单958,盆中土壤深度为距花盆上沿2-3cm,每盆播种3粒郑单958种子;幼苗长至2-3叶期时,选择长势均匀一致的2-3叶期玉米幼苗,每盆留苗1株,其余拔掉;接虫前1天浇水,确保土壤具有一定湿度。接虫前对接虫环境进行处理,分别为(a)直接接虫、(b)麦秸麦糠覆盖茎基部、(c)牛皮纸屑覆盖茎基部(见图1)、(d)PVC管围棵保护直接接虫、(e)PVC管围棵保护麦秸麦糠覆盖茎基部、(f)PVC管围棵保护牛皮纸屑覆盖茎基部(见图2)6共种处理;每个处理20盆,3次重复,每盆接入
3龄幼虫1头。接虫后2-7天,每天逐株调查二点委夜蛾幼虫存活和咬食为害玉米幼苗情况,计算幼虫逃逸率和植株被害率。幼虫逃逸率的计算公式为:
[0050] 幼虫逃逸率(%)=逃逸虫数/接虫总数×100。
[0051] 表4 不同接虫环境处理的幼虫逃逸率和植株被害率试验结果
[0052]
[0053] 结果(见表4,接虫后第4天调查的数据结果)在无PVC管围棵保护的花盆内,幼虫逃逸率很高,直接接虫100%逃逸,即使布置了其比较喜欢的介质环境麦糠麦秸覆盖物,逃逸率依然达到60%,而布置了PVC管围棵处理的花盆内,有覆盖物麦秸麦糠和牛皮纸屑的处理,逃逸率相对较低,分别为18.33%和33.33%;而从植株的被害率上分析,有牛皮纸屑覆盖茎基部且有PVC管围棵保护的,植株被害率达到91.67%,而麦秸麦糠覆盖且有PVC管围棵的处理,虽然幼虫逃逸率较低,但植株被害率仅有28.33%,说明幼虫仅是在麦秸麦糠中栖息取食而对靶标寄主植物玉米幼苗的取食并不充分。
[0054] 以上试验结果说明介质牛皮纸屑的铺设为二点委夜蛾幼虫提供了比较喜欢的栖息环境,而幼虫又不喜欢取食这些介质,从而增加了其去取食靶标寄主玉米幼苗茎基部的几率;围棵的PVC管防护罩既不影响玉米幼苗的正常生长,也为幼虫提供了适宜的阴暗遮光的栖息环境,降低了幼虫的逃逸率,同时,如在田间试验条件下,也可以保护幼虫不受外界天敌的捕食。
[0055] 实施例3:利用本发明方法对防治二点委夜蛾幼虫的杀虫剂的在体测定对比试验[0056] (一)试验材料:本实验室内按照常规方法饲养的龄期一致、健康活泼的二点委夜蛾3龄幼虫。玉米品种为郑单958。药剂分别为20%噻虫嗪+20%溴氰虫酰胺种衣剂(购自先正达公司);60%吡虫啉悬浮种衣剂(购自拜耳作物科学有限公司提供);丙硫克百威种衣剂、丙硫克百威毒饵和丙硫克百威颗粒剂(丙硫克百威试验药剂均购自北农(海利)涿州种衣剂有限公司)。
[0057] (二)试验处理
[0058] 处理1:CK对照(不做任何处理);
[0059] 处理2:20%噻虫嗪+20%溴氰虫酰胺FS包衣种子(药种比1:333);
[0060] 处理3:20%噻虫嗪+20%溴氰虫酰胺FS包衣种子(药种比1:167);
[0061] 处理4:丙硫克百威FS包衣种子(药种比1:800);
[0062] 处理5:丙硫克百威FS包衣种子(药种比1:500);
[0063] 处理6:60%吡虫啉FS包衣种子(药种比1:300);
[0064] 处理7:60%吡虫啉FS包衣种子(药种比1:150);
[0065] 处理8:CK种子+丙硫克百威毒饵(10g/亩);
[0066] 处理9:CK种子+丙硫克百威颗粒剂(5kg/亩)。
[0067] (三)试验方法:首先,按照试验处理的剂量对处理1-6的玉米种子进行包衣,然后在高度10cm,直径15cm的塑料花盆单盆播种,盆中土壤深度为距花盆上沿2-3cm,每盆3粒,2-3叶期选择长势均匀一致的玉米幼苗,每盆留苗1株,其余拔掉;接虫的前1天浇水,确保土壤具有一定湿度;接虫前在以玉米幼苗茎基部为中心半径2~2.5cm的范围内覆盖厚度为
0.8~1.5cm的黄色牛皮纸屑;所述的黄色牛皮纸屑的大小为(0.2~0.4cm)×(0.4~
0.6cm);此时按照试验剂量分别将处理8的毒饵和处理9的颗粒剂撒施在玉米幼苗茎基部;
防护罩PVC管围棵保护后直接接虫,每个处理20盆,3次重复,每盆接入3龄试虫1头。接虫后
2-7天,每天逐株调查二点委夜蛾幼虫存活和咬食为害玉米幼苗情况,统计各处理的虫情指数和防治效果。
[0068] 结果(见表5)通过采用标准一致的接虫方法,对不同杀虫剂处理进行室内的在体生物测定,筛选出对二点委夜蛾幼虫具有较好防治效果的防治方法和药剂,其中,20%噻虫嗪+20%溴氰虫酰胺FS药种比1:167的包衣处理,虫情指数15.43,防治效果84.17%;丙硫克百威FS药种比1:500的包衣处理,虫情指数27.33,防治效果70.19%;另外使用丙硫克百威颗粒剂和毒饵的也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4.66%和63.40%。
[0069] 表5 不同杀虫剂对二点委夜蛾幼虫的防效试验结果
[0070]编号 试验处理 虫情指数 防治效果%
1 CK(空白对照) 91.67 -
2 20%噻虫嗪+20%溴氰虫酰胺FS(药种比1:333) 33.58 63.37
3 20%噻虫嗪+20%溴氰虫酰胺FS(药种比1:167) 15.43 83.17
4 丙硫克百威FS(药种比1:800) 36.06 60.66
5 丙硫克百威FS(药种比1:500) 27.33 70.19
6 60%吡虫啉FS包衣种子(药种比1:300) 47.06 48.66
7 60%吡虫啉FS包衣种子(药种比1:150) 45.83 50.00
8 丙硫克百威毒饵(10g/亩) 33.55 63.40
9 丙硫克百威颗粒剂(5kg/亩) 32.39 64.66
[0071] 上述结果说明通过人工接虫的试验设置,对照处理的虫情指数91.67,几乎对照处理的每盆的玉米幼苗都被严重为害,说明该接虫方法达到了使幼虫取食靶标寄主植物玉米幼苗的目的;而且每盆接1头幼虫,试验数据更加准确一致,不同药剂处理的防治效果差异也证明本发明方法在二点委夜蛾幼虫的在体生物测定中效果很好。
[0072] 实施例4:利用本发明方法对防治二点委夜蛾的杀虫剂在体测定对比试验[0073] (一)试验材料:玉米品种为郑单958;丙硫克百威包衣剂、丙硫克百威毒饵、丙硫克百威颗粒剂(丙硫克百威处理的试验药剂均购自北农(海利)涿州种衣剂有限公司);本试验室内按照常规方法饲养的均匀一致的二点委夜蛾3龄幼虫。
[0074] (二)试验处理
[0075] 处理1:CK(空白对照)
[0076] 处理2:丙硫克百威包衣种子(1:800)
[0077] 处理3:丙硫克百威包衣种子(1:500)
[0078] 处理4:丙硫克百威颗粒剂,用量5kg/亩
[0079] 处理5:丙硫克百威毒饵,用量10g/亩
[0080] (三)试验方法:大田常规种植郑单958玉米种子(其中处理2和处理3为丙硫克百威包衣种子),每个处理3次重复,每个小区50平米。待玉米幼苗长到了2-3叶期时间苗,保留长势均匀一致的玉米幼苗,接虫前一天浇水;在玉米幼苗茎基部撒施丙硫克百威毒饵或丙硫克百威颗粒剂(仅处理4和处理5),再接虫前用牛皮纸屑覆盖茎基部,接着用PVC管围棵保护,接虫,每棵接3龄幼虫1头;处理5天后调查咬食情况并记录,计算植株被害率和药剂防治效果。计算公式为:
[0081] 植株被害率(%)=被害株数/调查总株数×100;
[0082] 防治效果(%)=(空白对照被害株率-药剂处理被害株率)/空白对照被害株率×100。
[0083] 表6 本发明方法在田间小区的在体测定试验结果
[0084]
[0085] 结果(见表6)使用颗粒剂、毒饵诱杀的防治效果较好,防效分别为86.21%和83.35%,丙硫克百威包衣高、低2个浓度处理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2.47%和77.1%,也显示了较好的防效。
[0086] 田间试验环境较室内复杂,难以控制,2015年6月中下旬黄淮夏玉米苗期气候干旱,降雨量小,不适宜二点委夜蛾幼虫的存活,田间自然条件下二点委夜蛾幼虫虫口数量少,玉米幼苗受害轻,在这种不利的环境条件下,应用本发明方法进行田间小区人工接虫,CK处理植株被害率为27.42%,达到常年田间发生较为严重的水平,各试验处理的防治效果也与室内试验数据基本符合,可见本发明人工接虫方法在药剂防治的田间小区在体测定试验中依然可以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