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用光学镜头、取像装置及可携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410352409.X

文献号 : CN105319678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蔡宗翰黄歆璇

申请人 :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摄像用光学镜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一第四透镜;以及一第五透镜;本发明主要将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设计为凹面,可减少镜片表面裸露在环境中造成镜片损伤的机率,进而避免镜片损伤所导致的成像质量下滑;将第四透镜设计为负透镜,可借由发散整体系统的光束,以扩大镜片有效面积范围,并配合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的双非球面设计,使高阶非球面系数达到最佳效能,以有效修正像散、畸变等外围像差,尤其是大视角时周边的像差可借此获得较良好的修正。

权利要求 :

1.一种摄像用光学镜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

一第一透镜,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一第二透镜;

一第三透镜;

一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四透镜,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以及一第五透镜,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并设置有至少一个反曲点,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

所述摄像用光学镜头中具屈折力的透镜总数为五片;

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距离小于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距离;且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表面曲率半径为R10,所述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所述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为TL,所述摄像用光学镜头的最大像高为ImgH,所述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并满足下列条件:-2.0<R10/f4<0;

TL/ImgH<2.5;以及

0<T12/T23<0.80。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用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摄像用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摄像用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摄像用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摄像用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用光学镜头中最大视角的一半为HFOV,并满足下列条件:35度<HFOV<55度。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摄像用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摄像用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四透镜的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摄像用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为CT4,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为CT5,并满足下列条件:0<CT4/CT5<0.60。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摄像用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表面曲率半径为R3,第二透镜的像侧表面曲率半径为R4,第四透镜的物侧表面曲率半径为R7,第四透镜的像侧表面曲率半径为R8,第五透镜的物侧表面曲率半径为R9,第五透镜的像侧表面曲率半径为R10,第二透镜的形状因子为SF2,第四透镜的形状因子为SF4,第五透镜的形状因子为SF5,并满足下列条件:SF2=(R3+R4)/(R3-R4);

SF4=(R7+R8)/(R7-R8);

SF5=(R9+R10)/(R9-R10);

0<|1/SF2|+|1/SF4|+|1/SF5|<0.90。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用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一光圈,所述光圈至第五透镜的像侧表面在光轴上的距离为SD,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至第五透镜的像侧表面在光轴上的距离为TD,并满足下列关系式:0.85<SD/TD<1.2。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用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至第五透镜中具最强曲率的透镜表面为第四透镜的物侧表面。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用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为TL,摄像用光学镜头的最大像高为ImgH,并满足下列条件:TL/ImgH<

2.0。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用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表面上,其切线垂直于光轴的切点,且该切点不位于光轴上,所述切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Yc52,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曲率半径为R1,并满足下列条件:-0.5<Yc52/R1<0。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用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曲率半径为R1,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并满足下列条件:-7.0<Log(R1/f4)<7.0。

16.一种取像装置,包含:

一摄像用光学镜头;以及

一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摄像用光学镜头的一成像面;

其中所述摄像用光学镜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

一第一透镜,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一第二透镜;

一第三透镜;

一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四透镜,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以及一第五透镜,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并设置有至少一个反曲点,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

所述摄像用光学镜头中具屈折力的透镜总数为五片;

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距离小于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距离;且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表面曲率半径为R10,所述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所述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为TL,所述摄像用光学镜头的最大像高为ImgH,所述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并满足下列条件:-2.0<R10/f4<0;

TL/ImgH<2.5;以及

0<T12/T23<0.80。

17.一种可携装置,包含:

一取像装置,其包含:

一摄像用光学镜头;以及

一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摄像用光学镜头的一成像面;

其中所述摄像用光学镜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

一第一透镜,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一第二透镜;

一第三透镜;

一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四透镜,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以及一第五透镜,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并设置有至少一个反曲点,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

所述摄像用光学镜头中具屈折力的透镜总数为五片;

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距离小于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距离;且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表面曲率半径为R10,所述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所述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为TL,所述摄像用光学镜头的最大像高为ImgH,所述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并满足下列条件:-2.0<R10/f4<0;

TL/ImgH<2.5;以及

0<T12/T23<0.80。

18.一种摄像用光学镜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一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

一第二透镜,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一第三透镜;

一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四透镜,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以及一第五透镜,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并设置有至少一个反曲点,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

所述摄像用光学镜头中具屈折力的透镜总数为五片;

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表面曲率半径为R10,所述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所述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为TL,所述摄像用光学镜头的最大像高为ImgH,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曲率半径为R1,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表面曲率半径为R2,并满足下列条件:-2.0<R10/f4<0;

TL/ImgH<2.5;以及

1.00<(R1+R2)/(R1-R2)<3.00。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摄像用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所述第一透镜至第五透镜都是非黏合透镜。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摄像用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的其中至少一表面具有至少一反曲点,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的其中至少一表面具有至少一反曲点。

21.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摄像用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具有一色散系数V2,第四透镜具有一色散系数V4,第五透镜具有一色散系数V5,并满足下列条件:0.5<(V2+V4)/V5<1.0。

22.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摄像用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曲率半径为R1,第一透镜的像侧表面曲率半径为R2,并满足下列条件:1.00<(R1+R2)/(R1-R2)<2.00。

23.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摄像用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45,并满足下列条件:0<(T12+T45)/(T23+T34)<0.5。

24.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摄像用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用光学镜头更包含一光圈,所述光圈较第二透镜更靠近物侧。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摄像用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表面曲率半径为R10,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并满足下列条件:-0.80<R10/f4<0。

26.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摄像用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并满足下列条件:0<f3/f1<1.5。

27.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摄像用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为CT1,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为CT2,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为CT3,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为CT4,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为CT5,并满足下列条件:(CT1+CT2+CT4)/(CT3+CT5)<0.70。

28.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摄像用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四透镜的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五透镜的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

2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摄像用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的有效半径为Y11,第五透镜的像侧表面的有效半径为Y52,并满足下列条件:0<Y11/Y52<

0.60。

说明书 :

摄像用光学镜头、取像装置及可携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有关于一种摄像用光学镜头、取像装置及可携装置,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应用于可携装置上的摄像用光学镜头以及取像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藉由科技的进步,现在的电子产品发展的趋势主要朝向小型化,例如数位相机(Digital Still Camera)、网络相机(Web Camera)、行动电话镜头(Mobile Phone Camera)等,使用者需求较小型且低成本的光学镜头组外,同时也希望具有良好的像差修正能力,具高分辨率、高成像质量的光学镜头组。
[0003] 在小型电子产品的摄像用光学镜头,已知上有二镜片式、三镜片式、四镜片式及五镜片式以上的不同设计,然而以成像质量考虑,四镜片式及五镜片式光学镜头在像差修正、光学传递函数MTF(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性能上较具优势。
[0004] 其中以五镜片式摄像用光学镜头而言,由于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设计为凸面,提高了镜片表面裸露于环境中造成镜片损伤的机率,进而导致镜片损伤所造成成像质量的下滑;同时第四透镜设计为正透镜,而无法有效发散整体系统的光束以扩大镜片有效面积范围,且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并无双非球面设计,无法使高阶非球面系数达到最佳效能而有效修正像散、畸变等外围像差,特别是无法修正大视角时周边的像差。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摄像用光学镜头,可减少镜片表面裸露于环境中造成镜片损伤的机率,进而避免镜片损伤所导致的成像质量下滑。
[0006]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另一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摄像用光学镜头,可借由发散整体系统的光束扩大镜片有效面积范围,并有效修正像散、畸变等外围像差,尤其是大视角时周边的像差可获得较良好的修正。
[0007]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摄像用光学镜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镜,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一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四透镜,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以及一第五透镜,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并设置有至少一个反曲点,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所述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距离小于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距离;且摄像用光学镜头中具屈折力的透镜总数为五片;且第五透镜的像侧表面曲率半径为R10,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为TL,摄像用光学镜头的最大像高为ImgH,并满足下列条件:-2.0
[0008]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取像装置,包含:
[0009] 一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摄像用光学镜头的一成像面;以及
[0010] 一摄像用光学镜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镜,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一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四透镜,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以及一第五透镜,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并设置有至少一个反曲点,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所述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距离小于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距离;且所述摄像用光学镜头中具屈折力的透镜总数为五片;且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表面曲率半径为R10,所述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所述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为TL,所述摄像用光学镜头的最大像高为ImgH,并满足下列条件:-2.0
[0011] 本发明又提供一种可携装置,包含一取像装置,其包含:
[0012] 一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摄像用光学镜头的一成像面;以及
[0013] 一摄像用光学镜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
[0014] 一第一透镜,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0015] 一第二透镜;
[0016] 一第三透镜;
[0017] 一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四透镜,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以及[0018] 一第五透镜,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并设置有至少一个反曲点,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
[0019] 所述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距离小于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距离;且所述摄像用光学镜头中具屈折力的透镜总数为五片;且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表面曲率半径为R10,所述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所述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为TL,所述摄像用光学镜头的最大像高为ImgH,并满足下列条件:
[0020] -2.0
[0021] 再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摄像用光学镜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一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一第二透镜,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一第三透镜;一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四透镜,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以及一第五透镜,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并设置有至少一个反曲点,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所述摄像用光学镜头中具屈折力的透镜总数为五片;且第五透镜的像侧表面曲率半径为R10,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为TL,摄像用光学镜头的最大像高为ImgH,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曲率半径为R1,第一透镜的像侧表面曲率半径为R2,并满足下列条件:
[0022] -2.0
[0023] TL/ImgH<2.5;以及
[0024] 1.00<(R1+R2)/(R1-R2)<3.00。
[0025] 当R10/f4满足上述条件时,可借由发散整体系统的光束,以扩大镜片有效面积范围,并配合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的双非球面设计,使高阶非球面系数达到最佳效能,以有效修正像散、畸变等外围像差,尤其是大视角时周边的像差可借此获得较良好的修正。
[0026] 当TL/ImgH满足上述条件时,有利于维持摄像用光学镜头的小型化。
[0027] 当(R1+R2)/(R1-R2)满足上述条件时,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的曲率较合适,使整体系统总长度不至于过长。

附图说明

[0028] 图1A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摄像用光学镜头的示意图;
[0029] 图1B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一实施例的摄像用光学镜头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
[0030] 图2A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摄像用光学镜头的示意图;
[0031] 图2B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二实施例的摄像用光学镜头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
[0032] 图3A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摄像用光学镜头的示意图;
[0033] 图3B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三实施例的摄像用光学镜头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
[0034] 图4A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摄像用光学镜头的示意图;
[0035] 图4B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四实施例的摄像用光学镜头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
[0036] 图5A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摄像用光学镜头的示意图;
[0037] 图5B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五实施例的摄像用光学镜头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
[0038] 图6A为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摄像用光学镜头的示意图;
[0039] 图6B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六实施例的摄像用光学镜头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
[0040] 图7A为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摄像用光学镜头的示意图;
[0041] 图7B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七实施例的摄像用光学镜头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
[0042] 图8A为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摄像用光学镜头的示意图;
[0043] 图8B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八实施例的摄像用光学镜头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
[0044] 图9为本发明依照图1A的摄像用光学镜头中第五透镜的像侧表面上,其切线垂直于光轴的切点,且该切点不位于光轴上,该切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的示意图;
[0045] 图10为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一种可携装置的示意图;
[0046] 图11为本发明第十实施例的一种可携装置的示意图。
[0047]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0048] 10、20:可携装置 11、21:取像装置
[0049] 100、200、300、400、500、600、700、800:光圈
[0050] 110、210、310、410、510、610、710、810:第一透镜
[0051] 111、211、311、411、511、611、711、811:物侧表面
[0052] 112、212、312、412、512、612、712、812:像侧表面
[0053] 120、220、320、420、520、620、720、820:第二透镜
[0054] 121、221、321、421、521、621、721、821:物侧表面
[0055] 122、222、322、422、522、622、722、822:像侧表面
[0056] 130、230、330、430、530、630、730、830:第三透镜
[0057] 131、231、331、431、531、631、731、831:物侧表面
[0058] 132、232、332、432、532、632、732、832:像侧表面
[0059] 140、240、340、440、540、640、740、840:第四透镜
[0060] 141、241、341、441、541、641、741、841:物侧表面
[0061] 142、242、342、442、542、642、742、842:像侧表面
[0062] 150、250、350、450、550、650、750、850:第五透镜
[0063] 151、251、351、451、551、651、751、851:物侧表面
[0064] 152、252、352、452、552、652、752、852:像侧表面
[0065] 160、260、360、460、560、660、760、860: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0066] 170、270、370、470、570、670、770、870:成像面
[0067] 180、280、380、480、580、680、780、880:电子感光元件
[0068] f:摄像用光学镜头的焦距
[0069] Fno:摄像用光学镜头的光圈值
[0070] HFOV:摄像用光学镜头中最大视角的一半
[0071] f1:第一透镜的焦距
[0072] f3:第三透镜的焦距
[0073] f4:第四透镜的焦距
[0074] R1: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曲率半径
[0075] R2:第一透镜的像侧表面曲率半径
[0076] R10:第五透镜的像侧表面曲率半径
[0077] T12: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
[0078] T23: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
[0079] T34: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
[0080] T45: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
[0081] CT1:第一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
[0082] CT2: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
[0083] CT3: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
[0084] CT4: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
[0085] CT5: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
[0086] V2: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
[0087] V4:第四透镜的色散系数
[0088] V5:第五透镜的色散系数
[0089] SF2:第二透镜的形状因子
[0090] SF4:第四透镜的形状因子
[0091] SF5:第五透镜的形状因子
[0092] Y11: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的有效半径
[0093] Y52:第五透镜的像侧表面的有效半径
[0094] Yc52:第五透镜的像侧表面上,其切线垂直于光轴的切点,且该切点不位于光轴上,该切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
[0095] SD:光圈至第五透镜的像侧表面在光轴上的距离
[0096] TD: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至第五透镜的像侧表面在光轴上的距离
[0097] TL: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
[0098] ImgH:摄像用光学镜头的最大像高

具体实施方式

[0099]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100] 本发明提供一种摄像用光学镜头,依序由物侧排列至像侧包含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及第五透镜;其中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距离小于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距离;且摄像用光学镜头中具屈折力的透镜总数为五片;借此有利于控制摄像用光学镜头的后焦距。
[0101] 一第一透镜,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借此可减少镜片表面裸露于环境中造成镜片损伤的机率,进而避免镜片损伤所导致的成像质量下滑。
[0102] 一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四透镜,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以及一第五透镜,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借由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的双非球面设计,使高阶非球面系数达到最佳效能,以有效修正像散、畸变等外围像差,尤其是大视角时周边的像差可藉此获得较良好的修正。
[0103] 另外,第五透镜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并设置有至少一个反曲点,借此可有效地压制离轴视场的光线入射于电子感光元件上的角度,而进一步修正离轴视场的像差。
[0104] 第五透镜的像侧表面曲率半径为R10,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并满足下列条件:-2.0
[0105] 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为TL,摄像用光学镜头的最大像高为ImgH,并满足下列条件:TL/ImgH<2.5;较佳为:TL/ImgH<2.0。当TL/ImgH满足上述条件时,有利于维持摄像用光学镜头的小型化。
[0106] 本发明提供的摄像用光学镜头中,第一透镜的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可为凸面,借此有助于修正系统的像散。
[0107] 本发明提供的摄像用光学镜头中,第五透镜的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可为凸面,借此进一步有助于修正系统的像散与高阶像差。
[0108] 本发明提供的摄像用光学镜头中,第三透镜可具有正屈折力,借此可分配第一透镜的屈折力,有助于降低摄像用光学镜头的敏感度。
[0109] 本发明提供的摄像用光学镜头中,第三透镜的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可为凸面,借此有助于修正系统的像差。
[0110] 本发明提供的摄像用光学镜头中,摄像用光学镜头中最大视角的一半为HFOV,并满足下列条件:35度
[0111] 本发明提供的摄像用光学镜头中,第一透镜可具有正屈折力,借此有助于缩短摄像用光学镜头的总长度。
[0112] 本发明提供的摄像用光学镜头中,第四透镜的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可为凹面,第四透镜的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可为凸面,借此有助于修正系统的像散与高阶像差。
[0113] 本发明提供的摄像用光学镜头中,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为CT4,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为CT5,并满足下列条件:0
[0114] 本发明提供的摄像用光学镜头中,第二透镜的物侧表面曲率半径为R3,第二透镜的像侧表面曲率半径为R4,第四透镜的物侧表面曲率半径为R7,第四透镜的像侧表面曲率半径为R8,第五透镜的物侧表面曲率半径为R9,第五透镜的像侧表面曲率半径为R10,第二透镜的形状因子为SF2,第四透镜的形状因子为SF4,第五透镜的形状因子为SF5,并满足下列条件:SF2=(R3+R4)/(R3-R4);SF4=(R7+R8)/(R7-R8);SF5=(R9+R10)/(R9-R10);0<|1/SF2|+|1/SF4|+|1/SF5|<0.90,借此可维持歪曲及球面收差良好的条件,并使镜片可以维持在容易成形的外型上,降低制造时的困难度。
[0115] 本发明提供的摄像用光学镜头中,更包含一光圈,该光圈至第五透镜的像侧表面在光轴上的距离为SD,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至第五透镜的像侧表面在光轴上的距离为TD,并满足下列关系式:0.85
[0116] 本发明提供的摄像用光学镜头中,第一透镜至第五透镜中具最强曲率的透镜表面为第四透镜的物侧表面(此曲率为纯量,无正负之分),借此有助于修正系统的像散与高阶像差。
[0117] 本发明提供的摄像用光学镜头中,第五透镜的像侧表面上,其切线垂直于光轴的切点,且该切点不位于光轴上,该切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Yc52,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曲率半径为R1,并满足下列条件:-0.5
[0118] 本发明提供的摄像用光学镜头中,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并满足下列条件:0
[0119] 本发明提供的摄像用光学镜头中,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曲率半径为R1,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并满足下列条件:-7.0
[0120] 本发明更提供一种取像装置,其包含前述的摄像用光学镜头以及电子感光元件,其中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摄像用光学镜头的一成像面,供被摄物成像。摄像用光学镜头的成像面,依其对应的感光元件的不同,可为一平面或有任一曲率的曲面,特别是指凹面朝往物侧方向的曲面,借此取像装置可具有大视角的优势,并维持小型化的特性。较佳地,该取像装置可进一步包含镜筒(Barrel Member)、支持装置(Holder Member)或其组合。
[0121] 本发明更提供一种可携装置,包含:前述的取像装置,借此可有效发挥小型化的优势。较佳地,该可携装置可进一步包含控制单元(Control Unit)、显示单元(Display)、储存单元(Storage Unit)、暂储存单元(RAM)或其组合。
[0122] 请参考图10、图11,该取像装置11、21可搭载于可携装置,其包含,但不限于:智慧型手机10、平板电脑20。前述可携装置仅是示范性地说明本发明的取像装置11、21的实际运用例子,并非限制本发明的取像装置11、21的运用范围。
[0123] 本发明另外提供一种摄像用光学镜头,依序由物侧排列至像侧包含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及第五透镜;该摄像用光学镜头中具屈折力的透镜总数为五片。
[0124] 一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借此除了可减少镜片表面裸露于环境中造成镜片损伤的机率,进而避免镜片损伤所导致的成像质量下滑之外,更可进一步修正离轴视场的像差,并同时可提供系统所需的屈折力,有助于缩短系统的总长度。
[0125] 一第二透镜,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借此可有效加强周边现场的光线校正能力,提升系统的周边现场影像分辨率。
[0126] 一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四透镜,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以及一第五透镜,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并设置有至少一个反曲点,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借由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的双非球面设计,使高阶非球面系数达到最佳效能,以有效修正像散、畸变等外围像差,尤其是大视角时周边的像差可藉此获得较良好的修正。另外,借由第五透镜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并设置有至少一个反曲点,将可有效地压制离轴视场的光线入射于电子感光元件上的角度,而进一步修正离轴视场的像差。
[0127] 第五透镜的像侧表面曲率半径为R10,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并满足下列条件:-2.0
[0128] 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为TL,摄像用光学镜头的最大像高为ImgH,并满足下列条件:TL/ImgH<2.5。当TL/ImgH满足上述条件时,有利于维持摄像用光学镜头的小型化。
[0129] 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曲率半径为R1,第一透镜的像侧表面曲率半径为R2,并满足下列条件:1.00<(R1+R2)/(R1-R2)<3.00;较佳为:1.00<(R1+R2)/(R1-R2)<2.00,使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的曲率较合适,使整体系统总长度不至于过长。
[0130] 本发明提供的摄像用光学镜头中,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借此可有效对于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所产生的像差作补正。第一透镜至第五透镜皆非黏合透镜。由于黏合透镜的制程较非黏合透镜复杂,特别在两透镜的黏合面需拥有高准度的曲面,以便达到两透镜黏合时的高密合度,且在黏合的过程中,也可能因偏位而造成密合度不佳,影响整体光学成像质量。因此,本发明摄像用光学镜头的五片透镜为非黏合透镜,可有效避免黏合透镜所产生的问题。
[0131] 本发明提供的摄像用光学镜头中,第二透镜的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的其中一表面具有至少一反曲点,第四透镜的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的其中一表面具有至少一反曲点,借此更可进一步修正离轴视场的像差。
[0132] 本发明提供的摄像用光学镜头中,第二透镜具有一色散系数V2,第四透镜具有一色散系数V4,第五透镜具有一色散系数V5,并满足下列条件:0.5<(V2+V4)/V5<1.0,借此使该摄像用光学镜头的色差得以校正。
[0133] 本发明提供的摄像用光学镜头中,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45,并满足下列条件:0<(T12+T45)/(T23+T34)<0.5,借此可进一步缩短摄像用光学镜头的总长度,以促进镜头的小型化。
[0134] 本发明提供的摄像用光学镜头中,该摄像用光学镜头更包含一光圈,该光圈较第二透镜更靠近物侧,借此该光圈可配置为中置光圈,有助于扩大系统的视场角,使该摄像用光学镜头具有广角镜头的优势。当然,该光圈亦可设置于被摄物与第一透镜间,可使该摄像用光学镜头的出射瞳(Exit  Pupil)与成像面产生较长的距离,使其具有远心(Telecentric)效果,并可增加电子感光元件的CCD或CMOS接收影像的效率。
[0135] 本发明提供的摄像用光学镜头中,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并满足下列条件:0
[0136] 本发明提供的摄像用光学镜头中,第一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为CT1,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为CT2,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为CT3,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为CT4,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为CT5,并满足下列条件:(CT1+CT2+CT4)/(CT3+CT5)<0.70,借此有助于镜片在塑胶射出成型时的成型性与均质性,且可避免透镜过厚或过薄而影响机构组装,以使摄像用光学镜头有良好的成像质量。
[0137] 本发明提供的摄像用光学镜头中,第四透镜的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四透镜的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五透镜的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借此有助于修正系统的像散与高阶像差。
[0138] 本发明提供的摄像用光学镜头中,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之有效半径为Y11,第五透镜的像侧表面之有效半径为Y52,并满足下列条件:0
[0139] 本发明提供的摄像用光学镜头中,透镜的材质可为塑胶或玻璃,当透镜材质为塑胶,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而当透镜的材质为玻璃,则可以增加该摄像用光学镜头屈折力配置的自由度。此外,该摄像用光学镜头中透镜的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可为非球面,非球面可以容易制作成球面以外的形状,获得较多的控制变量,用以消减像差,进而缩减透镜使用的数目,因此可以有效降低本发明摄像用光学镜头的总长度。
[0140] 本发明提供的摄像用光学镜头中,可设置有至少一光阑,以减少杂散光,有助于提升影像质量。
[0141] 本发明提供的摄像用光学镜头中,若透镜表面为凸面且未界定该凸面位置时,则表示该透镜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若透镜表面为凹面且未界定该凹面位置时,则表示该透镜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若透镜的屈折力或焦距未界定其区域位置时,则表示该透镜的屈折力或焦距为透镜于近光轴处的屈折力或焦距。
[0142] 本发明提供的摄像用光学镜头更可视需求应用于移动对焦的光学系统中,并兼具优良像差修正与良好成像质量的特色,可多方面应用于3D(三维)影像撷取、数位相机、行动装置、数位平板等电子影像系统中。
[0143]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以下提出具体实施例并配合图式予以详细说明。
[0144] <第一实施例>
[0145] 请参照图1A及图1B,其中图1A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的示意图,图1B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一实施例的摄像用光学镜头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由图1A可知,第一实施例的取像装置包含摄像用光学镜头(未另标号)以及电子感光元件180。摄像用光学镜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110、光圈100、第二透镜120、第三透镜130、第四透镜140、第五透镜150、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160以及成像面170,而电子感光元件180设置于摄像用光学镜头的成像面170,其中摄像用光学镜头具屈折力的透镜为五片非黏合透镜。
[0146] 第一透镜1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1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11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0147] 第二透镜1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2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12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且第二透镜120的物侧表面121与像侧表面122皆具有反曲点。
[0148] 第三透镜1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3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13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0149] 第四透镜14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4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14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且该第四透镜140的物侧表面141与像侧表面142皆具有反曲点。
[0150] 第五透镜15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5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15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且该第五透镜150的像侧表面152具有反曲点。
[0151] 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16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五透镜150及成像面170间且不影响摄像用光学镜头的焦距。
[0152] 上述各透镜的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下:
[0153]
[0154] 其中:X为非球面上距离光轴为Y的点,其与相切于非球面光轴上交点切面的相对距离;Y为非球面曲线上的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R为曲率半径;k为锥面系数;Ai为第i阶非球面系数。
[0155] 第一实施例的摄像用光学镜头中,摄像用光学镜头的焦距为f,摄像用光学镜头的光圈值(f-number)为Fno,摄像用光学镜头中最大视角的一半为HFOV,其数值如下:f=3.39(毫米);Fno=2.20;以及HFOV=39.5(度)。
[0156] 第一实施例的摄像用光学镜头中,第二透镜120具有一色散系数V2,第四透镜140具有一色散系数V4,第五透镜150具有一色散系数V5,并满足下列条件:(V2+V4)/V5=0.84。
[0157] 第一实施例的摄像用光学镜头中,第一透镜110与第二透镜120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第二透镜120与第三透镜130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并满足下列条件:T12/T23=0.11。
[0158] 第一实施例的摄像用光学镜头中,第一透镜110与第二透镜120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第二透镜120与第三透镜130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第三透镜130与第四透镜140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第四透镜140与第五透镜150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45,并满足下列条件:(T12+T45)/(T23+T34)=0.38。
[0159] 第一实施例的摄像用光学镜头中,第四透镜140在光轴上的厚度为CT4,第五透镜150在光轴上的厚度为CT5,并满足下列条件:CT4/CT5=0.23。
[0160] 第一实施例的摄像用光学镜头中,第一透镜110在光轴上的厚度为CT1,第二透镜120在光轴上的厚度为CT2,第三透镜130在光轴上的厚度为CT3,第四透镜140在光轴上的厚度为CT4,第五透镜150在光轴上的厚度为CT5,并满足下列条件:(CT1+CT2+CT4)/(CT3+CT5)=0.48。
[0161] 第一实施例的摄像用光学镜头中,第一透镜110的物侧表面111曲率半径为R1,第一透镜110的像侧表面112曲率半径为R2,并满足下列条件:(R1+R2)/(R1-R2)=1.27。
[0162] 第一实施例的摄像用光学镜头中,第五透镜150的像侧表面152曲率半径为R10,第四透镜140的焦距为f4,并满足下列条件:R10/f4=-0.32。
[0163] 第一实施例的摄像用光学镜头中,第一透镜110的焦距为f1,第三透镜130的焦距为f3,并满足下列条件:f3/f1=0.58。
[0164] 第一实施例的摄像用光学镜头中,第二透镜120的物侧表面121曲率半径为R3,第二透镜120的像侧表面122曲率半径为R4,第四透镜140的物侧表面141曲率半径为R7,第四透镜140的像侧表面142曲率半径为R8,第五透镜150的物侧表面151曲率半径为R9,第五透镜150的像侧表面152曲率半径为R10,第二透镜120的形状因子为SF2,第四透镜140的形状因子为SF4,第五透镜150的形状因子为SF5,并满足下列条件:SF2=(R3+R4)/(R3-R4);SF4=(R7+R8)/(R7-R8);SF5=(R9+R10)/(R9-R10);|1/SF2|+|1/SF4|+|1/SF5|=0.49。
[0165] 第一实施例的摄像用光学镜头中,第一透镜110的物侧表面111的有效半径为Y11,第五透镜150的像侧表面152的有效半径为Y52,并满足下列条件:Y11/Y52=0.44。
[0166] 请参照图9所示,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摄影镜头中,第五透镜150的像侧表面152上,其切线垂直于光轴之切点P1,且切点P1不位于光轴上,切点P1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Yc52,第一透镜110的物侧表面111曲率半径为R1,并满足下列条件:Yc52/R1=-0.08。
[0167]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摄影镜头中,第一透镜110的物侧表面111曲率半径为R1,第二透镜120的像侧表面122曲率半径为R4,并满足下列条件:Log(R1/f4)=0.53。
[0168]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摄影镜头中,光圈100至第五透镜150的像侧表面152在光轴上的距离为SD,第一透镜110的物侧表面111至第五透镜150的像侧表面152在光轴上的距离为TD,并满足下列关系式:SD/TD=0.91。
[0169]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摄影镜头中,第一透镜110物侧表面111至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为TL,摄像用光学镜头的最大像高为ImgH(可为电子感光元件180有效感测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并满足下列条件:TL/ImgH=1.72。再配合参照下列表1以及表2。
[0170] 表1
[0171]
[0172]
[0173] 表2
[0174]
[0175] 表1为图1A第一实施例详细的结构数据,其中曲率半径、厚度及焦距的单位为毫米,且表面0-14依序表示由物侧至像侧的表面。表2为第一实施例中的非球面数据,其中,k为表非球面曲线方程式中的锥面系数,A4-A16则表示各表面第4-16阶非球面系数。此外,以下各实施例表格乃对应各实施例的示意图与像差曲线图,表格中数据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的表1及表2的定义相同,在此不加赘述。
[0176] <第二实施例>
[0177] 请参照图2A及图2B,其中图2A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的示意图,图2B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二实施例的摄像用光学镜头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由图2A可知,第二实施例的取像装置包含摄像用光学镜头(未另标号)以及电子感光元件280。摄像用光学镜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210、光圈200、第二透镜220、第三透镜230、第四透镜240、第五透镜250、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260以及成像面270,而电子感光元件280设置于摄像用光学镜头的成像面270,其中摄像用光学镜头具屈折力的透镜为五片非黏合透镜。
[0178] 第一透镜2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21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21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0179] 第二透镜2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22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22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且第二透镜220的物侧表面221与像侧表面222皆具有反曲点。
[0180] 第三透镜2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23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23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0181] 第四透镜24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24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24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且第四透镜240的物侧表面241与像侧表面242皆具有反曲点。
[0182] 第五透镜25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25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25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且第五透镜250的像侧表面252具有反曲点。
[0183] 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26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五透镜250及成像面270间且不影响摄像用光学镜头的焦距。再配合参照下列表3以及表4。
[0184] 表3
[0185]
[0186] 表4
[0187]
[0188]
[0189] 第二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配合表3以及表4可推算出下列数据:
[0190]
[0191] <第三实施例>
[0192] 请参照图3A及图3B,其中图3A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的示意图,图3B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三实施例的摄像用光学镜头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由图3A可知,第三实施例的取像装置包含摄像用光学镜头(未另标号)以及电子感光元件380。摄像用光学镜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310、光圈300、第二透镜320、第三透镜330、第四透镜340、第五透镜350、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360以及成像面370,而电子感光元件380设置于摄像用光学镜头的成像面370,其中摄像用光学镜头具屈折力的透镜为五片非黏合透镜。
[0193] 第一透镜3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31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31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0194] 第二透镜3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32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32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且第二透镜320的物侧表面321与像侧表面322皆具有反曲点。
[0195] 第三透镜3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33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33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0196] 第四透镜34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34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34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且第四透镜340的物侧表面341与像侧表面342皆具有反曲点。
[0197] 第五透镜35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35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35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且第五透镜350的像侧表面352具有反曲点。
[0198] 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36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五透镜350及成像面370间且不影响摄像用光学镜头的焦距。再配合参照下列表5以及表6。
[0199] 表5
[0200]
[0201] 表6
[0202]
[0203]
[0204] 第三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配合表5以及表6可推算出下列数据:
[0205]
[0206] <第四实施例>
[0207] 请参照图4A及图4B,其中图4A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的示意图,图4B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四实施例的摄像用光学镜头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由图4A可知,第四实施例的取像装置包含摄像用光学镜头(未另标号)以及电子感光元件480。摄像用光学镜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光圈400、第一透镜410、第二透镜420、第三透镜430、第四透镜440、第五透镜450、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460以及成像面470,而电子感光元件480设置于摄像用光学镜头的成像面470,其中摄像用光学镜头具屈折力的透镜为五片非黏合透镜。
[0208] 第一透镜4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41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41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0209] 第二透镜4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42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42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且第二透镜420的物侧表面421与像侧表面422皆具有反曲点。
[0210] 第三透镜4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43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43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0211] 第四透镜44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44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44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且第四透镜440的物侧表面441与像侧表面442皆具有反曲点。
[0212] 第五透镜45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45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45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且第五透镜450的像侧表面452具有反曲点。
[0213] 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46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五透镜450及成像面470间且不影响摄像用光学镜头的焦距。再配合参照下列表7以及表8。
[0214] 表7
[0215]
[0216] 表8
[0217]
[0218]
[0219] 第四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配合表7以及表8可推算出下列数据:
[0220]
[0221] <第五实施例>
[0222] 请参照图5A及图5B,其中图5A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的示意图,图5B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五实施例的摄像用光学镜头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由图5A可知,第五实施例的取像装置包含摄像用光学镜头(未另标号)以及电子感光元件580。摄像用光学镜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光圈500、第一透镜510、第二透镜520、第三透镜530、第四透镜540、第五透镜550、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560以及成像面570,而电子感光元件580设置于摄像用光学镜头的成像面570,其中摄像用光学镜头具屈折力的透镜为五片非黏合透镜。
[0223] 第一透镜5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51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51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0224] 第二透镜5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52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52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且第二透镜520的物侧表面521与像侧表面522皆具有反曲点。
[0225] 第三透镜5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53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53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0226] 第四透镜54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54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54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且第四透镜540的物侧表面541与像侧表面542皆具有反曲点。
[0227] 第五透镜55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55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55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且第五透镜550的像侧表面552具有反曲点。
[0228] 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560为塑胶材质,其设置于第五透镜550及成像面570间且不影响摄像用光学镜头的焦距。再配合参照下列表9以及表10。
[0229] 表9
[0230]
[0231]
[0232] 表10
[0233]
[0234] 第五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配合表9以及表10可推算出下列数据:
[0235]
[0236]
[0237] <第六实施例>
[0238] 请参照图6A及图6B,其中图6A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的示意图,图6B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六实施例的摄像用光学镜头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由图6A可知,第六实施例的取像装置包含摄像用光学镜头(未另标号)以及电子感光元件680。摄像用光学镜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光圈600、第一透镜610、第二透镜620、第三透镜630、第四透镜640、第五透镜650、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660以及成像面670,而电子感光元件680设置于摄像用光学镜头的成像面670,其中摄像用光学镜头具屈折力的透镜为五片非黏合透镜。
[0239] 第一透镜6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61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61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0240] 第二透镜6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62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62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且第二透镜620的物侧表面621与像侧表面622皆具有反曲点。
[0241] 第三透镜6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63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63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
[0242] 第四透镜64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64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64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且第四透镜640的物侧表面641与像侧表面642皆具有反曲点。
[0243] 第五透镜65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65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65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且第五透镜650的像侧表面652具有反曲点。
[0244] 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66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五透镜650及成像面670间且不影响摄像用光学镜头的焦距。再配合参照下列表11以及表12。
[0245] 表11
[0246]
[0247]
[0248] 表12
[0249]
[0250] 第六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配合表11以及表12可推算出下列数据:
[0251]
[0252]
[0253] <第七实施例>
[0254] 请参照图7A及图7B,其中图7A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的示意图,图7B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七实施例的摄像用光学镜头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由图7A可知,第七实施例的取像装置包含摄像用光学镜头(未另标号)以及电子感光元件780。摄像用光学镜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光圈700、第一透镜710、第二透镜720、第三透镜730、第四透镜740、第五透镜750、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760以及成像面770,而电子感光元件780设置于摄像用光学镜头的成像面770,其中摄像用光学镜头具屈折力的透镜为五片非黏合透镜。
[0255] 第一透镜7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71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71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0256] 第二透镜7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72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72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且第二透镜720的物侧表面721与像侧表面722皆具有反曲点。
[0257] 第三透镜7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73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73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0258] 第四透镜74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74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74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且第四透镜740的物侧表面741与像侧表面742皆具有反曲点。
[0259] 第五透镜75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75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75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且第五透镜750的像侧表面752具有反曲点。
[0260] 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76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五透镜750及成像面770间且不影响摄像用光学镜头的焦距。再配合参照下列表13以及表14。
[0261] 表13
[0262]
[0263]
[0264] 表14
[0265]
[0266] 第七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配合表13以及表14可推算出下列数据:
[0267]
[0268] <第八实施例>
[0269] 请参照图8A及图8B,其中图8A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的示意图,图8B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八实施例的摄像用光学镜头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由图8A可知,第八实施例的取像装置包含摄像用光学镜头(未另标号)以及电子感光元件880。摄像用光学镜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光圈800、第一透镜810、第二透镜820、第三透镜830、第四透镜840、第五透镜850、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860以及成像面870,而电子感光元件880设置于摄像用光学镜头的成像面870,其中摄像用光学镜头具屈折力的透镜为五片非黏合透镜。
[0270] 第一透镜8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表面81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81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0271] 第二透镜8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82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82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且第二透镜820的物侧表面821与像侧表面822皆具有反曲点。
[0272] 第三透镜83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83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83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0273] 第四透镜84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84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84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且第四透镜840的物侧表面841与像侧表面842皆具有反曲点。
[0274] 第五透镜85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85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85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且第五透镜850的像侧表面852具有反曲点。
[0275] 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86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五透镜850及成像面870间且不影响摄像用光学镜头的焦距。再配合参照下列表15以及表16。
[0276] 表15
[0277]
[0278] 表16
[0279]
[0280]
[0281] 第八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配合表15以及表16可推算出下列数据:
[0282]
[0283] <第九实施例>
[0284] 请参照图10,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一种可携装置10的示意图。第九实施例的可携装置10为一智慧型手机,可携装置10包含取像装置11,取像装置11包含依据本发明的摄像用光学镜头(图未揭示)以及电子感光元件(图未揭示),其中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摄像用光学镜头的成像面。
[0285] <第十实施例>
[0286] 请参照图11,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十实施例的一种可携装置20的示意图。第十实施例的可携装置20为一平板电脑,可携装置20包含取像装置21,取像装置21包含依据本发明的摄像用光学镜头(图未揭示)以及电子感光元件(图未揭示),其中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摄像用光学镜头的成像面。
[0287] 以上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这些并非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做出许多变形和等效置换,这些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