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缆连接器组件及其组装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410250899.2

文献号 : CN105337097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吴荣发陈钧孟凡波

申请人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连接器、具有前端部和后端部的印刷电路板、与印刷电路板的后端部电性连接的线缆、设于线缆外围的应力释放元件、遮覆印刷电路板的金属壳体及包覆于金属壳体外的外框体,所述金属壳体设有相对的前、后壁,所述外框体设有相对的前、后端面,所述应力释放元件包括主体部,所述主体部设置在金属壳体的后壁与外框体的后端面之间,所述主体部设有用于增加应力释放元件在前后方向变形量的至少一个的槽孔,以便于调整外框体移动到预设的位置。

权利要求 :

1.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连接器、具有前端部和后端部的印刷电路板、与印刷电路板的后端部电性连接的线缆、设于线缆外围的应力释放元件、遮覆印刷电路板的金属壳体及包覆于金属壳体外的外框体,所述金属壳体设有相对的前、后壁,所述外框体设有相对的前、后端面,其特征在于:所述应力释放元件包括主体部,所述主体部设置在金属壳体的后壁与外框体的后端面之间,所述主体部设有用于增加应力释放元件在前后方向变形量的至少一个的槽孔,以便于调整外框体移动到预设的位置,所述槽孔沿与线缆延伸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上贯穿主体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的后表面设有用于增加应力释放元件与外框体之间沿前后方向变形量的若干凸起。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还包括与连接器连接的金属片,所述金属片设有对接面及贯穿对接面以供所述连接器至少部分延伸穿过的开口。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应力释放元件还包括自主体部向后延伸的出线部,所述出线部延伸超出外框体的后端面。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应力释放元件与线缆一体成型。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壳体包括上壳体及与上壳体铆接的下壳体,所述外框体在线缆延伸方向上的长度大于所述金属壳体在线缆延伸方向上的长度。

7.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组装方法,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包括连接器、与连接器电性连接的印刷电路板及与印刷电路板电性连接的线缆,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组装方法至少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提供一应力释放元件,所述应力释放元件与线缆一体成型,所述应力释放元件包括主体部,所述主体部包括用于增加应力释放元件前后方向变形量的至少一个槽孔,所述槽孔沿与线缆延伸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上贯穿主体部;

步骤二:提供一金属壳体,所述印刷电路板收容在金属壳体内,所述金属壳体包括相对的前壁与后壁;

步骤三:提供一外框体,所述外框体包括相对的前、后端面,将所述外框体自后向前推动,通过上述槽孔调整外框体移动到预设位置。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的后表面设有用于增加应力释放元件与外框体之间沿前后方向变形量的若干凸起。

说明书 :

线缆连接器组件及其组装方法

[0001] 【技术领域】
[0002] 本发明涉及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及其组装方法,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应力释放元件的线缆连接器组件。
[0003] 【背景技术】
[0004] 与本发明相关的现有技术请参照2013年6月12日公告的公告号为CN101615733的中国专利揭示的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连接器、具有前端部和后端部的印刷电路板、与所述印刷电路板后端部电性连接的线缆、与设于线缆外围的应力释放元件、遮覆印刷电路板的内壳体及包覆内壳体的外框体,所述应力释放元件包括主体部及自主体部两侧向外延伸的U型延伸臂,所述U型延伸臂设有夹持于印刷电路板后壁的空隙以实现应力释放元件与印刷电路板之间的连接,所述空隙在线缆延伸方向上贯穿延伸臂。然而,将应力释放元件直接与印刷电路板连接,当应力释放元件受外力作用时,延伸臂很容易向前移动,从而影响线缆与设置在印刷电路板后端缘的导电孔之间的电性连接;其次,客户对外框体与内壳体之间的尺寸装配公差要求各异,该设计无法满足根据不同的要求来调整外框体的装配公差。
[0005] 因此,针对上述缺陷,有必要对上述线缆连接器组件进行改良,以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
[0006] 【发明内容】
[0007]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具有易于调整外框体的装配公差且使得线缆与印刷电路板之间的电性连接更加稳定。
[0008]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可以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连接器、具有前端部和后端部的印刷电路板、与印刷电路板的后端部电性连接的线缆、设于线缆外围的应力释放元件、遮覆印刷电路板的金属壳体及包覆于金属壳体外的外框体,所述金属壳体设有相对的前、后壁,所述外框体设有相对的前、后端面,所述应力释放元件包括主体部,所述主体部设置在金属壳体的后壁与外框体的后端面之间,所述主体部设有用于增加应力释放元件在前后方向变形量的至少一个的槽孔,以便于调整外框体移动到预设的位置。
[0009]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线缆连接器组件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该改良的线缆连接器组件通过主体部设有用于增加应力释放元件在前后方向变形量的至少一个的槽孔,从而可以调整外框体移动到预设位置。且当线缆受到外力作用时,外力不易直接传导至线缆与印刷电路板的连接处,大大提高了产品的良率,更好地防止因为外力而导致线缆与印刷电路板之间电性连接的不稳定情况的发生。
[0010] 具体实施结构如下:
[0011] 所述槽孔沿与线缆延伸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上贯穿主体部。
[0012] 所述主体部的后表面设有用于增加应力释放元件与外框体之间沿前后方向变形量的若干凸起。
[0013] 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还包括与连接器连接的金属片,所述金属片设有对接面及贯穿对接面以供所述连接器至少部分延伸穿过的开口。
[0014] 所述应力释放元件还包括自主体部向后延伸的出线部,所述出线部延伸超出外框体的后端面。
[0015] 所述应力释放元件与线缆一体成型。
[0016] 所述金属壳体包括上壳体及与上壳体铆接的下壳体,所述外框体在线缆延伸方向上的长度大于所述金属壳体在线缆延伸方向上的长度。
[0017]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组装方法,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包括连接器、与连接器电性连接的印刷电路板及与印刷电路板电性连接的线缆,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组装方法至少包括如下步骤:
[0018] 步骤一:提供一应力释放元件,所述应力释放元件与线缆一体成型,所述应力释放元件包括主体部,所述主体部包括用于增加应力释放元件前后方向变形量的至少一个槽孔;
[0019] 步骤二:提供一金属壳体,所述印刷电路板收容在金属壳体内,所述金属壳体包括相对的前壁与后壁;
[0020] 步骤三:提供一外框体,所述外框体包括相对的前、后端面,将所述外框体自后向前推动,通过上述槽孔调整外框体移动到预设位置。
[0021] 与现有技术相比,其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该改良的线缆连接器组件通过主体部设有用于增加应力释放元件在前后方向变形量的至少一个的槽孔,从而可以调整外框体移动到预设位置。且当线缆受到外力作用时,外力不易直接传导至线缆与印刷电路板的连接处,大大提高了产品的良率,更好地防止因为外力而导致线缆与印刷电路板之间电性连接的不稳定情况的发生。
[0022] 具体实施结构如下:
[0023] 所述槽孔沿与线缆延伸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上贯穿主体部。
[0024] 所述主体部的后表面设有用于增加应力释放元件与外框体之间沿前后方向变形量的若干凸起。
[0025] 【附图说明】
[0026] 图1为本发明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图。
[0027] 图2为图1所示的线缆连接器组件的部分分解图。
[0028] 图3为图2所示的线缆连接器组件的进一步分解图。
[0029] 图4为图2所示的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另一方向的进一步分解图。
[0030] 图5为图1所示的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局部剖视图。
[0031] 图6为图1所示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另一角度的局部剖视图。
[0032] 图7为线缆连接器组件中应力释放元件的立体图。
[0033] 【具体实施方式】
[0034] 如图1至图7所示,本发明揭示了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100,其包括与对接连接器(未图示)电性连接的连接器1、具有前端部21和后端部22的印刷电路板2、与印刷电路板2的后端部22电性连接的线缆3、设于线缆3外围的应力释放元件4、遮覆印刷电路板2的金属壳体5及包覆于金属壳体5外的外框体6。所述连接器1包括本体部10,与印刷电路板2的前端部21电性连接的若干导电端子(未图示)及收容导电端子的若干端子槽11。
[0035] 线缆3包括若干导线31及包覆导线31的外壳层32。所述印刷电路板2于其后端部22设有与导线31焊接的若干焊接片(未图示)。
[0036] 所述应力释放元件4一体成型于线缆3外,该应力释放元件4包括呈矩形状的主体部41及自主体部41向后延伸的筒状出线部42。所述主体部41包括相对的前、后表面411、412、连接前、后表面411、412的上表面413与下表面414、贯穿上、下表面413、414且间隔设置的三个槽孔415及设于后表面上的若干凸起416。所述槽孔415及所述凸起416可用于增加外框体6与应力释放元件4之间沿前后方向的变形量,以便于调整外框体6移动到预设位置。
[0037] 所述金属壳体5包括相对的前壁51、后壁52及连接前壁51、后壁52的上壁53与下壁54,该金属壳体5是由上、下壳体55、56铆接形成。金属壳体5在线缆3延伸方向上的长度小于外框体6在线缆2延伸方向上的长度。
[0038] 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100还包括与连接器1连接的金属片7,所述金属片7包括对接面71及贯穿对接面71供所述连接器1至少部分穿过的开口72。
[0039] 所述外框体6包括相对的前、后端面61、62及设于后侧以供线缆3穿出的出线孔63。所述应力释放元件4的主体部41设置在金属壳体5的后壁面52与外框体6的后端面62之间。
所述应力释放元件4的出线部42向后延伸超出外框体6的后端面62。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应力释放元件4的槽孔415可以用于调整外框体的装配公差,使得外框体6的前端面61与金属片7的对接面71在与线缆3延伸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上平齐。
[0040] 在组装线缆连接器组件100时,首先将印刷电路板2安装于下壳体56中,将连接器1与印刷电路板2进行电性连接,将应力释放元件4一体成型于线缆3外,然后将线缆3的若干导线31分别与相应的焊接片进行焊接,再将上壳体55与下壳体56铆接连接。其次,将线缆3穿过外框体6的出线孔63,然后将外框体6自后向前推动,通过应力释放元件来调整外框体移动的尺寸,使得外框体可以移动到预设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外框体6向前推动至外框体6的前端面61与金属片7的对接面71在与线缆3延伸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上平齐的位置,此时应力释放元件4的主体部41的前表面411与金属壳体5的后壁52之间没有间隙,应力释放元件4的主体部41的后表面412与外框体6的后端面62之间也没有间隙。在本设计中,当应力释放元件4受到外力作用时,外力在应力释放元件4的出线部42上即被消耗掉,而不会使力传递到线缆3与印刷电路板2的焊接处,进而减少了产品的不良率。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防止外框体6向后退出,可采用在金属壳体5的上壁53与下壁54上涂有胶水,当外框体6自后向前推动时,可通过胶水将外框体6与金属壳体5固定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