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式可调座椅滑动装置及交通工具用座椅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480033779.5

文献号 : CN105358368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藤田悦则小仓由美井上胜博朝居辉三西本真司

申请人 : 株式会社三角工具加工

摘要 :

本发明提供一种动力式可调座椅滑动装置,其为不仅能够电动,还能切换成手动操作且能够进行手动操作的结构,并且能够防止半锁定。前后移动为使用附设于下轨道(11)的齿条(21)和与其啮合的小齿轮(22),来将马达(51)的驱动力向该小齿轮(22)传递的结构,因此能够在电动模式下使用。另一方面,由于不使用滑动螺杆,因此在马达(51)的非通电时,若使小齿轮旋转,则马达(51)的输出轴旋转,从而能够进行手动调整。

权利要求 :

1.一种动力式可调座椅滑动装置,其为了调整交通工具用座椅中的座椅座垫的前后方向的位置,通过马达的驱动力来调整隔开规定间隔而配设的一对滑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对滑动件分别具有:下轨道,其以长度方向沿着所述座椅座垫的前后方向的方式固定于所述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底板;

上轨道,其以能够沿着所述下轨道的长度方向移动的方式配设,对所述座椅座垫的座垫框架进行支承;以及锁定机构,其将各所述上轨道相对于各所述下轨道在适当的滑动位置处锁定,所述一对滑动件分别还具有:齿条,其沿着所述下轨道的长度方向设置;以及

小齿轮,其支承于所述上轨道或所述座垫框架,与所述齿条啮合,通过被传递所述马达的驱动力而旋转,在所述马达通电时,所述马达与所述锁定机构的解除操作连动而工作,所述小齿轮旋转,所述上轨道沿着所述下轨道进行前后移动,在所述马达非通电时且所述锁定机构为锁定解除模式时,通过手动调整能够使所述上轨道沿着所述下轨道进行前后移动,在所述马达与向所述马达供给电流的电源之间夹设有由整流元件及电阻的并联电路构成的控制电路,在以使所述马达向一方向旋转的方式进行开关的情况下,使电流从所述电源依次流过所述马达及所述并联电路的整流元件,在以使所述马达向另一方向旋转的方式进行开关的情况下,使电流从所述电源依次流过所述并联电路的电阻及所述马达。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式可调座椅滑动装置,其中,

所述马达具有夹设在其与所述小齿轮之间的齿轮箱,且能够调整所述小齿轮的旋转速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动力式可调座椅滑动装置,其中,所述锁定机构是设置在各所述上轨道的两侧且分别能够与各所述下轨道卡合而锁定的结构,且是如下结构:所述马达与所述锁定机构的解除操作连动而进行工作,所述小齿轮旋转,所述上轨道沿着所述下轨道进行前后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动力式可调座椅滑动装置,其中,

各所述锁定机构是如下结构:具备由弹性构件形成的弹性锁定构件,该弹性锁定构件支承于各所述上轨道,且具有与形成在各所述下轨道上的被卡合部卡合的锁定爪,所述弹性锁定构件成为弹性支点而所述弹性锁定构件的弹性作用于各所述下轨道及各所述上轨道。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动力式可调座椅滑动装置,其中,所述动力式可调座椅滑动装置具有引导构件,该引导构件以能够与所述齿条的未形成齿的面抵接的方式支承于所述上轨道或所述座垫框架,在通过该引导构件和与所述齿条的齿啮合的所述小齿轮夹持所述齿条的位置关系下,该引导构件伴随所述小齿轮的旋转而沿着所述齿条进行前后移动,抑制所述小齿轮与所述齿条之间的松动。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动力式可调座椅滑动装置,其中,所述小齿轮除了与所述齿条啮合之外,还与施加向所述齿条按压的力的空转齿轮啮合。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动力式可调座椅滑动装置,其中,所述齿条以一端固定于所述下轨道而成为固定端且另一端未固定而成为自由端的方式安装。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动力式可调座椅滑动装置,其中,所述齿条以沿着一对滑动件中的任一方的所述下轨道的侧面且齿位于比该下轨道的上表面低的高度位置的方式配设。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动力式可调座椅滑动装置,其中,若在所述马达非通电时使所述上轨道沿着所述下轨道进行前后移动,则通过所述马达的驱动轴的旋转而在所述马达产生电磁力,从而所述马达作为使所述上轨道的前后方向的移动动作延缓的阻尼器而发挥功能。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动力式可调座椅滑动装置,其中,在所述马达与所述小齿轮之间夹设有离合器,在所述马达通电时,所述离合器将所述马达的旋转力向所述小齿轮传递,且能够以电动进行调整,而在所述马达非通电时,所述离合器不将所述小齿轮的旋转力向所述马达传递,能够手动调整所述上轨道的前后方向的移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动力式可调座椅滑动装置,其中,所述离合器具有:

输入侧旋转力传递构件,其在周面具备输入侧齿部,且设置成通过所述马达的旋转力而能够沿着径向位移;

输出侧旋转力传递构件,其具备通过所述输入侧齿部的径向的位移而能够啮合的输出侧齿部,并使所述小齿轮旋转;以及施力构件,其对所述输入侧齿部向从所述输出侧齿部分离的方向的径向施力,通电时的来自所述马达侧的正反两方向的旋转力克服所述施力构件的弹性力而使所述输入侧旋转力传递构件沿着径向位移,使所述输入侧齿部与所述输出侧齿部啮合,使所述输出侧旋转力传递构件旋转而向所述小齿轮传递,非通电时的来自所述小齿轮侧的反向输入转矩由于所述施力构件的弹性力使所述输入侧齿部从所述输出侧齿部分离而被隔断,不从所述输出侧旋转力传递构件向所述输入侧旋转力传递构件传递。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动力式可调座椅滑动装置,其中,所述输入侧旋转力传递构件具备多个板,在各板的周面形成有所述输入侧齿部,并且所述输入侧旋转力传递构件具备凸轮,该凸轮与所述马达的驱动轴连结,当与所述驱动轴一起旋转时,该凸轮使所述各板沿径向位移,使所述输入侧齿部与所述输出侧齿部啮合。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动力式可调座椅滑动装置,其中,所述凸轮在周面具有凸轮侧锥面,所述各板具有与所述凸轮侧锥面面对的板侧锥面,所述凸轮侧锥面及所述板侧锥面中的一方为山型且另一方形成为谷型,在顶部与底部对置的位置关系中,成为所述输入侧齿部从所述输出侧齿部分离的非啮合位置,当通过所述驱动轴的旋转而使所述顶部和所述底部沿着所述凸轮侧锥面或所述板侧锥面从对置位置分离时,所述输入侧齿部与所述输出侧齿部成为啮合位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动力式可调座椅滑动装置,其中,所述施力构件是如下构件:与所述输入侧旋转力传递构件的所述各板连结,对所述板侧锥面的顶部或底部沿径向施力,以使所述板侧锥面的顶部或底部成为与所述凸轮侧锥面的底部或顶部对置的位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动力式可调座椅滑动装置,其中,所述凸轮在外周面形成有所述凸轮侧锥面,

所述各板在内周面形成有所述板侧锥面,且在外周面形成有所述输入侧齿部,所述输出侧旋转力传递构件由内啮合齿轮构成,该内啮合齿轮在内周面具有与所述输入侧齿部啮合的所述输出侧齿部。

1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动力式可调座椅滑动装置,其中,所述动力式可调座椅滑动装置还具有:

上下移动中继齿轮,其传递所述小齿轮的旋转力;

升降齿轮,其与所述上下移动中继齿轮啮合,且沿着上下方向位移;以及连杆机构,其具备多个连杆,这多个连杆通过所述升降齿轮的上下方向的位移而转动,且任一个与所述座垫框架的侧框架连结,当通过所述滑动件的动作而所述座椅座垫向前方移动时,所述座椅座垫与所述滑动件连动而上升,当通过所述滑动件的动作而所述座椅座垫向后方移动时,所述座椅座垫与所述滑动件连动而下降。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动力式可调座椅滑动装置,其中,所述上下移动中继齿轮由沿着与所述滑动件的长度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配设的蜗杆构成,所述升降齿轮由与所述蜗杆啮合的蜗轮构成,

所述动力式可调座椅滑动装置具有阻止力从所述座椅座垫向所述滑动件的传递的自锁功能。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动力式可调座椅滑动装置,其中,所述上下移动中继齿轮由配置在与所述小齿轮同轴上且直径比所述小齿轮小的齿轮构成。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动力式可调座椅滑动装置,其中,构成所述连杆机构的多个连杆具有在各所述上轨道及各所述侧框架的前后方向上分别分离而配置的前部连杆和后部连杆,所述前部连杆及后部连杆的各自的上部轴支承于所述一对滑动件的各上轨道,下部轴支承于所述座椅座垫的左右的各侧框架,从而将各所述侧框架悬挂支承于各所述上轨道,与所述座椅座垫的前后移动相伴的所述前部连杆的下限位置与上限位置的位移量小于所述后部连杆的下限位置与上限位置的位移量,由此,所述座椅座垫的前端且上限处的座面角度小于后端且下限处的座面角度。

20.一种交通工具用座椅,其具备座椅座垫及座椅靠背,其特征在于,所述交通工具用座椅具有权利要求1~19中任一项所述的动力式可调座椅滑动装置。

说明书 :

动力式可调座椅滑动装置及交通工具用座椅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动力式可调座椅滑动装置及交通工具用座椅。

背景技术

[0002] 如专利文献1所示,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动力式可调座椅滑动装置采用如下结构:将滑动螺杆转动自如地设于例如上轨道,将与该滑动螺杆螺合的滑动螺母设于例如下轨道,通过马达使滑动螺杆或滑动螺母旋转来改变两者的螺合位置,由此使上轨道相对于下轨道前后移动。
[0003] 在先技术文献
[0004] 专利文献
[0005]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156658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6]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0007] 如专利文献1所示,动力式可调座椅滑动装置使用滑动螺杆和滑动螺母来进行电动下的控制,在非通电状态下,无法对动力式可调座椅滑动装置进行手动操作。另外,滑动螺杆在动力式可调座椅滑动装置中还起到作为强度构件的作用,在动力式可调座椅滑动装置中,难以将该滑动螺杆废除。另一方面,在基于手动操作的滑动件的情况下,由锁定机构锁定的滑动锁定位置成为几mm至十几mm间隔,因此有时成为锁定机构的锁定爪不完全地卡挂于被卡合部的半锁定状态。若在这样的状态下行驶,则在行驶中存在锁定爪与被卡合部嵌合而使座椅错位的情况。
[0008]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其课题在于提供一种不仅能够电动还能够切换成手动操作的动力式可调座椅滑动装置及具备该动力式可调座椅滑动装置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另外,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在切换为手动操作时,能够防止半锁定的动力式可调座椅滑动装置及具备该动力式可调座椅滑动装置的交通工具用座椅。
[0009]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0010]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动力式可调座椅滑动装置为了调整交通工具用座椅中的座椅座垫的前后方向的位置,通过马达的驱动力来调整隔开规定间隔而配设的一对滑动件,其特征在于,
[0011] 所述一对滑动件分别具有:
[0012] 以长度方向沿着所述座椅座垫的前后方向的方式固定于所述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底板的下轨道;
[0013] 配设成能够沿着所述下轨道的长度方向移动,且对所述座椅座垫的座垫框架进行支承的上轨道;以及
[0014] 将所述各上轨道相对于所述各下轨道在适当的滑动位置处锁定的锁定机构,[0015] 所述一对滑动件还具有:
[0016] 沿着所述下轨道的长度方向设置的齿条;以及
[0017] 支承于所述上轨道或所述座垫框架,与所述齿条啮合,通过被传递所述马达的驱动力而进行旋转的小齿轮,
[0018] 在所述马达通电时,所述马达与所述锁定机构的解除操作连动而工作,所述小齿轮旋转,所述上轨道沿着所述下轨道进行前后移动,
[0019] 在所述马达非通电时,通过手动调整能够使所述上轨道沿着所述下轨道进行前后移动。
[0020] 优选的是,所述马达具有夹设在其与所述小齿轮之间的齿轮箱,能够调整所述小齿轮的旋转速度。
[0021] 优选的是,在所述马达与向所述马达供给电流的电源之间夹设有由整流元件及电阻的并联电路构成的控制电路,
[0022] 在以使所述马达向一方向旋转的方式进行开关的情况下,电流从所述电源依次流过所述马达及所述并联电路的整流元件,在以使所述马达向另一方向旋转的方式进行开关的情况下,电流从所述电源依次流过所述并联电路的电阻及所述马达。
[0023] 优选的是,所述锁定机构是设置在所述各上轨道的两侧且分别能够与所述各下轨道卡合而锁定的结构,并且是如下结构:所述马达与所述锁定机构的解除操作连动而进行工作,所述小齿轮旋转,所述上轨道沿着所述下轨道进行前后移动。
[0024] 优选的是,所述各锁定机构是如下结构:具备由弹性构件形成的弹性锁定构件,该弹性锁定构件支承于所述各上轨道,且具有与形成在所述各下轨道上的被卡合部卡合的锁定爪,所述弹性锁定构件成为弹性支点而所述弹性锁定构件的弹性作用于所述各下轨道及所述各上轨道。
[0025] 优选的是,所述动力式可调座椅滑动装置具有引导构件,该引导构件以能够与所述齿条的未形成齿的面抵接的方式支承于所述上轨道或所述座垫框架,
[0026] 在通过该引导构件和与所述齿条的齿啮合的所述小齿轮夹持所述齿条的位置关系下,该引导构件伴随所述小齿轮的旋转而沿着所述齿条进行前后移动,抑制所述小齿轮与所述齿条之间的松动。
[0027] 优选的是,所述小齿轮除了与所述齿条啮合之外,还与施加向所述齿条按压的力的空转齿轮啮合。
[0028] 优选的是,所述齿条以一端固定于所述下轨道而成为固定端且另一端未固定而成为自由端的方式安装。
[0029] 优选的是,所述齿条以沿着一对滑动件中的任一方的所述下轨道的侧面且齿位于比该下轨道的上表面低的高度位置的方式配设。
[0030] 优选的是,若在所述马达非通电时使所述上轨道沿着所述下轨道进行前后移动,则通过所述马达的驱动轴的旋转而在所述马达中产生电磁力,从而所述马达作为使所述上轨道的前后方向的移动动作延缓的阻尼器而发挥功能。
[0031] 优选的是,在所述马达与所述小齿轮之间夹设有离合器,在所述马达通电时,所述离合器将所述马达的旋转力向所述小齿轮传递,能够以电动进行调整,而在所述马达非通电时,所述离合器不将所述小齿轮的旋转力向所述马达传递,能够手动调整所述上轨道的前后方向的移动。
[0032] 优选的是,所述离合器具有:
[0033] 在周面具备输入侧齿部,且设置成通过所述马达的旋转力而能够沿径向进行位移的输入侧旋转力传递构件;
[0034] 具备通过所述输入侧齿部的径向的位移而能够啮合的输出侧齿部,且使所述小齿轮旋转的输出侧旋转力传递构件;以及
[0035] 对所述输入侧齿部向从所述输出侧齿部分离的方向的径向施力的施力构件,[0036] 通电时的来自所述马达侧的正反两方向的旋转力克服所述施力构件的弹性力而使所述输入侧旋转力传递构件沿径向位移,使所述输入侧齿部与所述输出侧齿部啮合,使所述输出侧旋转力传递构件旋转而向所述小齿轮传递,
[0037] 非通电时的来自所述小齿轮侧的反向输入转矩由于通过所述施力构件的弹性力使所述输入侧齿部从所述输出侧齿部分离而被隔断,不从所述输出侧旋转力传递构件向所述输入侧旋转力传递构件传递。
[0038] 优选的是,所述输入侧旋转力传递构件具备多个板,在各板的周面形成有所述输入侧齿部,并且所述输入侧旋转力传递构件具备凸轮,该凸轮与所述马达的驱动轴连结,当与所述驱动轴一起旋转时,该凸轮使所述各板沿径向位移,使所述输入侧齿部与所述输出侧齿部啮合。
[0039] 优选的是,所述凸轮在周面具有凸轮侧锥而,所述各板具有与所述凸轮侧锥面面对的板侧锥面,
[0040] 所述凸轮侧锥面及所述板侧锥面中的一方为山型且另一方形成为谷型,在顶部与底部对置的位置关系中,成为所述输入侧齿部从所述输出侧齿部分离的非啮合位置,当通过所述驱动轴的旋转而使所述顶部和所述底部沿着所述凸轮侧锥面或所述板侧锥面从对置位置分离时,所述输入侧齿部与所述输出侧齿部成为啮合位置。
[0041] 优选的是,所述施力构件是如下构件:与所述输入侧旋转力传递构件的所述各板连结,对所述板侧锥面的顶部或底部沿径向施力,以使所述板侧锥面的顶部或底部成为与所述凸轮侧锥面的底部或顶部对置的位置。
[0042] 优选的是,所述凸轮在外周面形成有所述凸轮侧锥面,
[0043] 所述各板在内周面形成有所述板侧锥面,且在外周面形成有所述输入侧齿部,[0044] 所述输出侧旋转力传递构件由内啮合齿轮构成,该内啮合齿轮在内周面具有与所述输入侧齿部啮合的所述输出侧齿部。
[0045] 优选的是,所述动力式可调座椅滑动装置还具有:
[0046] 传递所述小齿轮的旋转力的上下移动中继齿轮;
[0047] 与所述上下移动中继齿轮啮合,且在上下方向上进行位移的升降齿轮;以及[0048] 具备多个连杆而成的连杆机构,这多个连杆通过所述升降齿轮的上下方向的位移而转动,且任一个与所述侧框架连结,
[0049] 当通过所述滑动件的动作而使所述座椅座垫向前方移动时,所述座椅座垫与所述滑动件连动而上升,当通过所述滑动件的动作而使所述座椅座垫向后方移动时,所述座椅座垫与所述滑动件连动而下降。
[0050] 优选的是,所述上下移动中继齿轮由沿着与所述滑动件的长度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配设的蜗杆构成,
[0051] 所述升降齿轮由与所述蜗杆啮合的蜗轮构成,
[0052] 所述动力式可调座椅滑动装置具有阻止力从所述座椅座垫向所述滑动件的传递的自锁功能。
[0053] 优选的是,所述上下移动中继齿轮由配置在与所述小齿轮同轴上且直径比所述小齿轮小的齿轮构成。
[0054] 优选的是,构成所述连杆机构的多个连杆具有在所述各上轨道及所述各侧框架的前后方向上分别分离而配置的前部连杆和后部连杆,所述前部连杆及后部连杆的各自的上部轴支承于所述一对滑动件的各上轨道,下部轴支承于所述座椅座垫的左右的各侧框架,从而将所述各侧框架悬挂支承于所述各上轨道,
[0055] 与所述座椅座垫的前后移动相伴的所述前部连杆的下限位置与上限位置的位移量小于所述后部连杆的下限位置与上限位置的位移量,由此,所述座椅座垫的前端且上限处的座面角度小于后端且下限处的座面角度。
[0056] 另外,本发明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具备座椅座垫及座椅靠背,其特征在于,具有上述任一个动力式可调座椅滑动装置。
[0057] 发明效果
[0058] 根据本发明,前后移动设为使用附设于下轨道的齿条和与其啮合的小齿轮来将马达的驱动力向该小齿轮传递的结构,因此能够在电动模式下使用。另一方面,由于未使用滑动螺杆,因此在马达非通电时,若使小齿轮旋转,则马达的驱动轴进行旋转。由此,能够进行手动调整。由此,在搭载有本发明的动力式可调座椅滑动装置的交通工具的发动机断开时,或者因事故而成为非通电状态时的乘客救援等情况下,能够通过手动使交通工具用座椅前后移动。此时,根据本发明,当马达的驱动轴旋转时,在马达产生电磁力,因此通过该电磁力使驱动轴的旋转力衰减,从而能抑制上轨道的沿着下轨道的前后方向的移动速度。即,在非通电时,能够使该马达作为利用了电磁力的阻尼器而发挥功能。因此,在非通电时,即便在移动至施加锁定机构的锁定为止的情况下,上轨道也能以被抑制的动作顺畅地施加锁定。
[0059] 锁定机构优选形成为设置在各上轨道的两侧且分别能够与各下轨道卡合而锁定的结构。当将锁定机构设置于各上轨道的两侧时,该锁定机构成为强度构件,从而适合于不需要在现有的动力式可调座椅滑动装置中需要的作为强度构件的滑动螺杆的情况。
[0060] 另一方面,也可以设置离合器,从而在非通电时不从小齿轮侧向马达传递力。在该情况下,如上述那样无法使上轨道的动作衰减,但在该方法中,通过使用上述的锁定机构,也能够实现电动与手动的并存。需要说明的是,在该情况下,也可以通过装入液压阻尼器等来使上轨道的动作衰减。但是,若形成为上述的在非通电时也维持与马达的连结的结构,则能够将马达自身利用作为阻尼器,因此不需要另行设置的液压阻尼器等,有助于结构的简化、低成本化。另外,在本发明中,作为在上述的上轨道与下轨道之间进行锁定的锁定机构,利用在手动调整式的滑动件中使用的锁定机构,因此锁定位置为几mm至十几mm间隔,但由于以电动进行前后移动,因此能可靠地动作至锁定位置,在电动模式下不会成为所谓的半锁定。

附图说明

[0061]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动力式可调座椅滑动装置和支承在该动力式可调座椅滑动装置上的座椅座垫的座垫框架的立体图。
[0062] 图2是图1的侧视图。
[0063] 图3是用于说明图1的滑动件的结构及电动机构的分解立体图。
[0064] 图4是表示使用了与齿轮箱成为一体的马达作为图3中的电动机构时的形态的分解立体图。
[0065] 图5是表示进一步使用了离合器作为图4中的电动机构时的形态的分解立体图。
[0066] 图6是用于说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作用的图,(a)是表示上轨道位于下轨道的后端且座垫框架位于下限的状态的图,(b)是表示上轨道位于下轨道的前端且座垫框架位于上限的状态的图。
[0067] 图7是用于说明锁定机构的结构的图。
[0068] 图8是表示锁定机构的弹性锁定构件的立体图。
[0069]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动力式可调座椅滑动装置和支承在该动力式可调座椅滑动装置上的座椅座垫的座垫框架的立体图。
[0070] 图10是图9的侧视图。
[0071] 图11是用于说明图9的滑动件的结构及电动机构的分解立体图。
[0072] 图12是表示使用了与齿轮箱成为一体的马达作为图11中的电动机构时的形态的分解立体图。
[0073] 图13是表示进一步使用了离合器作为图12中的电动机构时的形态的分解立体图。
[0074]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动力式可调座椅滑动装置和支承在该动力式可调座椅滑动装置上的座椅座垫的座垫框架的立体图。
[0075] 图15(a)是图14的A部详情图,图15(b)是图14的B部详情图。
[0076] 图16(a)是表示图14的动力式可调座椅滑动装置的控制电路的图,图16(b)是表示前进时的电流的流动的图,图16(c)是表示后退时的电流的流动的图。
[0077]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动力式可调座椅滑动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0078] 图18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离合器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0079] 图19(a)是第四实施方式的离合器的侧视图,图19(b)是图19(a)的A向视图,图19(c)是图19(b)的B-B剖视图。
[0080] 图20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离合器的板、凸轮、板引导构件的结构的立体图。
[0081] 图21是用于说明第四实施方式的离合器的作用的图,图21(a)表示输入侧齿部与输出侧齿部处于非啮合状态的图,图21(b)表示输入侧齿部与输出侧齿部处于啮合状态的图。
[0082] 图22表示在第四实施方式的滑动控制机构上设有升降器的连动机构的结构例的主要部分,图22(a)是立体图,图22(b)是侧视图。
[0083] 图23是表示将第四实施方式的离合器经由减速机构而与上轨道连结的形态的分解立体图。
[0084] 图24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中的用于图23所示的形态的动力式可调座椅滑动装置的驱动时的噪声评价的、由振动传感器测定的振动水平的测定结果的图,图24(a)是表示前进时的结果的图,图24(b)是表示后退时的结果的图。
[0085] 图25是表示决定在图24的评价中使用的成为噪声评价的基准的振动水平的阈值时的测定结果的图,图25(a)是表示前进时的结果的图,图25(b)是表示后退时的结果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86] 以下,基于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更详细地说明本发明。图1~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动力式可调座椅滑动装置1的图,该动力式可调座椅滑动装置1具有在座椅座垫的宽度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而配设的左右一对滑动件10、10、滑动控制机构20、电动机构50等,且该动力式可调座椅滑动装置1对座椅座垫的座垫框架100进行支承,能够调整座椅座垫的位置。
[0087] 各滑动件10、10具有规定的长度,且具有:以长度方向沿着座椅座垫(座垫框架100)的前后方向的方式固定的下轨道11、11;以及配设成能够沿着该下轨道11、11的长度方向移动的上轨道12、12。
[0088] 各滑动件10、10的下轨道11、11、上轨道12、12为了实现轻量化,优选使用板厚1.8mm以下的原料,更优选使用0.6~1.6mm的范围的原料。另外,作为构成上述下轨道11、
11、上轨道12、12的原料,优选使用抗拉强度400~590MPa的范围的原料。这是由于,加工所需的能量较少即可,能够通过比较小型的冲压机械成形,因此能够对节能的要求作出贡献,且能够有助于制造成本的降低。
[0089] 在通过薄壁的原料构成下轨道11、11及上轨道12、12时,需要想办法使冲击力引起的变形更接近左右大致均等的变形,且使上轨道12、12在规定的范围的冲击力下不从下轨道11、11脱离。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在各上轨道12、12的两侧设置将上轨道12、12相对于下轨道11、11的相对的位置固定的锁定机构13、13。锁定机构13、13在前端具有锁定爪,且该锁定爪与形成在下轨道11、11上的被卡合部卡合,但通过设置在各上轨道12、
12的两侧,卡合状态的姿态及卡合力的作用方向成为左右大致对称,因此在锁定时难以产生偏载荷。
[0090] 在隔开规定间隔而配设有左右一对的各滑动件10、10中的左右的锁定机构13、13上,分别设有用于解除锁定爪的卡合状态的以轴部13a、13a为中心进行转动的解除构件13b、13b,在左右的轴部13a、13a上设有向下方垂下的规定长度的板状构件13c、13c,在该板状构件13c、13c之间架设有连结杆13d。即,成为如下结构:通过对该连结杆13d进行操作,由此解除构件13b、13b进行转动而将4个锁定机构13、13同步解除。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经由从轴部13a、13a向下方垂下的板状构件13c、13c来配设连结杆13d,但这是由于为了将座椅座垫的臀部点设定得较低而将座垫框架100的侧框架110经由后述的连杆机构25悬挂支承于上轨道12的缘故。
[0091] 在此,基于图7及图8,更详细地说明锁定机构13的结构。即,锁定机构13具有弹性锁定构件130和解除构件13b。弹性锁定构件130由弹性构件形成,典型地由弹簧钢(板簧)形成,且该弹性锁定构件130具有:安装板部131,其固定于上轨道12、12;以及作用板部132,其支承于安装板部131,具有被向从上轨道12、12的各纵壁部12a、12a分离的方向始终施加的弹性力,并且具备锁定爪133,该锁定爪133向从各纵壁部12a、12a分离的方向突出,且与在各下轨道11、11中的对置部位上沿着长度方向形成的多个被卡合部卡合。解除构件13b克服作用板部132的弹性力而使该作用板部132向上轨道12、12的纵板部12a、12a方向位移,来解除锁定爪133与各下轨道11、11的被卡合部的卡合状态。
[0092] 弹性锁定构件130的安装板部131具有沿着上轨道12、12的纵壁部12a、12a的形状,并通过铆钉等进行固定。如图8所示,作用板部132与安装板部131为一体,通过从安装板部131的上缘向各上轨道12、12的纵壁部12a、12a的相反方向侧且下方弯曲而成。并且,在中途部具有向从各上轨道12、12的纵壁部12a、12a分离的方向鼓出的鼓出部132a。通过将比鼓出部132a靠下方的作用板部132的下缘附近以向从纵壁部12a、12a分离的方向突出的方式折弯,从而锁定爪133形成为梳齿状。需要说明的是,构成弹性锁定构件130的安装板部131优选设置在上轨道12、12的长度方向大致中央部。虽然弹性锁定构件130的弹性作用于上轨道
12、12及下轨道11、11,使下轨道11、11及上轨道12、12实质上能够发生弹性变形,从而赋予由振动、冲击力产生的能量的吸收功能等,但这是为了更高效地发挥该能量的吸收功能。
[0093] 解除构件13b设置成以一端部为中心而使另一端侧向上下转动,当解除构件13b沿着作用板部132的外表面转动而与鼓出部132a相接时,使该鼓出部132a向纵板部12a、12a方向位移。由此,锁定爪133向纵板部12a、12a方向位移,因此卡合状态被解除。各解除构件13b、即合计4个解除构件13b的各一端部由上述那样架设在左右的上轨道12、12之间的连结杆13d连结。因此,通过操作与连结杆13d的某处连结的操作部(未图示),由此4个锁定解除构件同步地进行动作,从而锁定被解除。
[0094] 在此,各下轨道11、11的各上壁部为向斜下方弯曲的向下倾斜壁部114、114从各对置缘延伸的形状,上述的各下轨道11、11的被卡合部114a、114a由多个孔或槽构成,这多个孔或槽在各向下倾斜壁部114、114上,沿着长度方向,对应于梳齿状的锁定爪133的相邻的爪彼此的间隔地形成(参照图7)。
[0095] 另外,如图7所示,各上轨道12、12的截面成为大致T字状,而在相当于“T”文字的横线的位置的横壁部122、122上形成有从各外侧缘部朝向纵壁部12a分别倾斜地立起的向上倾斜壁部123、123,该向上倾斜壁部123、123以位于各下轨道11、11的向下倾斜壁部114、114的外侧的方式设置。另外,在与锁定爪133的形成位置对应的各上轨道12、12的各向上倾斜壁部123、123上形成有由孔或槽构成的辅助被卡合部123a、123a(参照图3、图4及图7)。在锁定时,该辅助被卡合部123a、123a供锁定爪133将各下轨道11、11的被卡合部114a、114a贯通之后进行卡合,由此将锁定爪133稳定保持为卡合状态。因此,通过该结构,还能够起到维持锁定时的左右大致对称的稳定的形态的功能。
[0096] 滑动控制机构20具有齿条21、小齿轮22、上下移动中继齿轮23、升降齿轮24、连杆机构25及弹性构件26。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的滑动控制机构20通过齿条21及小齿轮22而能够进行前后的滑动动作,并且通过上下移动中继齿轮23、升降齿轮24、连杆机构25及弹性构件26而能够进行上下移动,该滑动控制机构20成为不仅控制前后的滑动动作,还作为伴随滑动动作而能够进行上下移动的滑动件和升降器的连动机构来发挥功能。
[0097] 齿条21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于左右的滑动件10、10中的任一方,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在构成相当于座椅座垫的右侧的滑动件10的下框架11的外侧面上。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后述的连杆机构25中的前部连杆251、251转动而使座垫框架100的侧框架110的前缘侧上下移动,后部连杆252、252是追随该运动的机构,因此齿条21设置于下框架11的长度方向中央附近至前端侧。另外,如图2~图6所示,虽然齿条21的齿21a在该齿条21的上表面向上形成,但以使该齿21a位于比下轨道11的上表面低的高度的位置的方式设定该齿条21的高度。
[0098] 小齿轮22在上轨道12处设置在与设于下轨道11的齿条21相同的侧面,且以装配于轴部22a而使周面的齿22b与齿条21的齿21a啮合的方式设置,该轴部22a沿着上轨道12的纵壁部的厚度方向贯通该上轨道12的纵壁部并支承于该上轨道12的纵壁部。齿条21的齿21a的高度比下轨道11的上表面低,因此小齿轮22的直径方向的一部分包含于该高低差的范围内。因而,比上轨道12的上表面向上方伸出的小齿轮22的伸出量小于小齿轮22的直径,适合在更低的位置支承座垫框架100。
[0099] 用于能够实现上下移动的上下移动中继齿轮23在本实施方式中由比小齿轮22小径的齿轮(正齿轮)构成,位于与小齿轮22同轴上,即,支承于轴部22a。因此,当小齿轮22与齿条21啮合而旋转时,作为上下移动中继齿轮23的正齿轮也与小齿轮22一起旋转。
[0100] 升降齿轮24由扇状板构件构成,在靠近周面的位置形成有圆弧状孔部24a,在该升降齿轮24的内周面上形成有圆弧状齿24b。该圆弧状齿24b与作为上下移动中继齿轮23的正齿轮啮合。升降齿轮24在圆弧状齿24b的靠近圆弧的中心的位置(即,扇状板构件的中心附近)连结有动力传递轴24c的一端部。
[0101] 在此,如图1所示,作为座椅座垫的骨架的座垫框架100具有:隔开规定间隔而设置的左右一对侧框架110、110;以及在左右一对侧框架110、110之间分别配设于前缘侧、后缘侧及其中途的多根管构件121~123。另外,座垫框架100的宽度、即左右一对侧框架110、110之间的间隔设定得比左右一对滑动件10、10的下框架11、11之间的间隔窄。由此,能够将座垫框架100悬挂支承于上轨道12、12。需要说明的是,侧框架110、110呈具有中央板部110a、110a、相对于中央板部110a、110a向斜前上方延伸的前方板部110b、110b及相对于中央板部
110a、110a向斜后上方延伸的后方板部110c、110c的形状(参照图3)。这是为了将支承于座垫框架100的座垫材料设置成规定的形状。
[0102] 连杆机构25具备:左右一对前部连杆251、251;以及相对于该前部连杆251、251沿着上轨道12、12及侧框架110、110的长度方向而向后方分离地配设的左右一对后部连杆252、252。其中,相当于座椅座垫的宽度方向右侧的前部连杆251的上部与动力传递轴24c的另一端部连结。动力传递轴24c在上轨道12的靠近前端的位置以穿过在该上轨道12的厚度方向上设置的轴承用的筒部12a的方式配置,在其外端侧即一端部连结升降齿轮24的中心附近,在内端侧即另一端部连结右侧的前部连杆251的上部。右侧的前部连杆251的下部经由托架251a而轴支承于右侧的侧框架110的前方板部110b与中央板部110a的交界附近。左侧的前部连杆251的上部经由托架251b而轴支承于左侧的上轨道12,下部经由托架251c而轴支承于左侧的侧框架110的前方板部110b与中央板部110a的交界附近。
[0103] 后部连杆252、252都是上部分别经由托架252a、252a而轴支承于左右的上轨道12的后部,且下部分别经由托架252b、252b而轴支承于侧框架110的后方板部110c、110c与中央板部110a、110a的各交界附近。
[0104] 这样,前部连杆251、251及后部连杆252、252都是上部轴支承于上轨道12、12侧,下部轴支承于座垫框架100的各侧框架110、110侧,因此座垫框架100经由连杆机构25而悬挂支承于上轨道12、12。因此,如图2所示,在从侧面观察的情况下,座垫框架100的侧框架110、110的中央板部110a、110a的大部分、前方板部110b、110b及后方板部110c、110c的一部分成为下轨道11、11的上表面的高度以下,能够将座垫框架100的设计上的臀部点的位置设定得较低。
[0105] 前部连杆251、251及后部连杆252、252如图6(a)所示,下限位置(上轨道12、12的后端位置)处的它们的姿态都为更接近垂直的姿态,与此相对,如图6(b)所示,上限位置(上轨道12、12的前端位置)处的它们的姿态成为更接近水平的姿态。此时的前部连杆251、251的下限位置与上限位置之间的高度方向的位移量比后部连杆252、252的高度方向的位移量设定得小。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前部连杆251、251,使用比后部连杆252、252长度短的连杆,另外,在下限位置(上轨道12、12的后端位置)处,在从侧面观察的情况下,前部连杆251、251配置成垂直或相对于垂直而下部比上部稍向前方倾斜的姿态,后部连杆252、252配置成相对于垂直而下部比上部向后方倾斜的姿态(参照图6(a)),由此在位移量上产生上述的差异。
[0106] 通过这样设定前部连杆251、251及后部连杆252、252,将座垫材料配置于座垫框架100的状态下的座椅座垫的上限位置(上轨道12、12的前端位置)的座面角度(图2的符号“P”所示的线)的座面角度比下限位置(上轨道12、12的后端位置)的座面角度(图2的符号“Q”所示的线)小。因此,在多将滑动件10、10向前方操作来使用的体格较小的人的情况下,由于越向前方移动,座面角度越减小,因此在踏板操作时,能够减小座椅座垫的前缘部对大腿部造成的压迫力。与此相对,在多将滑动件10、10向后方操作来使用的体格较大的人的情况下,当座面角度浅时,由于腿长而存在难以进行踏板操作的情况,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座面角度增大,因此不存在这样的不良情况。需要说明的是,优选将座垫材料配置于座垫框架100的状态下的座椅座垫的下限位置(上轨道12、12的后端位置)的座面角度(图2的用符号“Q”表示的线)与上限位置(上轨道12、12的前端位置)的座面角度(图2的用符号“P”表示的线)之差约为3~8度的范围。
[0107] 弹性构件26对构成座椅座垫的座垫框架100向上升方向施力,来施加使座垫框架100上升的力。弹性构件26只要是起到这样的功能的构件即可。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使用盘簧作为弹性构件26,并使其内侧端部26a与在动力传递轴24c的内端侧的另一端部刻设的狭缝24d卡合。另外,在上轨道12的前端附近突出设置有支承轴12c,盘簧的外侧端部26b与支承轴12c卡合。动力传递轴24c经由一方的前部连杆251而与座垫框架100的一方的侧框架110连结,因此弹性构件26配设在侧框架110与上轨道12之间。由于盘簧始终向扩开方向作用有弹性,因此侧框架110相对于上轨道12被向上升方向施力。
[0108] 在此,电动机构50具备马达51。在图3中,电动机构50仅由马达51构成,以马达51的驱动轴51a能够使小齿轮22旋转的方式与小齿轮22连结。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驱动轴51a”是传递马达51的旋转力的轴,不限于图3所示那样与马达51的主体直接连结的轴,还包括后述的图5等所示那样经由齿轮箱51b而向其他的构件(例如,离合器53)传递旋转力的轴。在电动模式下,当马达51旋转时,其旋转力经由驱动轴51a且根据需要经由适当的齿轮机构而使小齿轮22旋转。其结果是,小齿轮22相对于齿条21例如向前滚的方向移动,但由于小齿轮22经由轴部22a而安装于上轨道12,因此当小齿轮22前滚时,上轨道12、12与该小齿轮22一起相对于下轨道11、11前进。
[0109] 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是将马达51的旋转力向小齿轮22传递的结构,因此在马达51处于通电状态时,马达51的旋转力在正反任一方向上都向小齿轮22传递,但在马达51的电源处于非通电状态下锁定机构13为锁定解除模式时,从小齿轮22侧输入的力使驱动轴
51a旋转。即,在非通电状态下锁定机构13为锁定解除模式时,若就座者施加使臀部向前后任一方挪动的力,或者从外部对交通工具用座椅施加使其向前后挪动的力,则包含座垫框架100及配置在其上部的座垫材料等的座椅座垫要向前后中的任一方移动。于是,由于在构成座椅座垫的座垫框架100的各侧框架110、110上连结有滑动件10、10的上轨道12、12,因此上轨道12、12相对于下轨道11、11向前后任一方向移动。由此,即便在发动机断开时或因事故等而处于非通电状态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手动使上轨道12、12相对于下轨道11、11向前后滑动。
[0110]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这样通过手动进行前后移动的情况下,小齿轮22也向前后任一方旋转,且通过其旋转力来使马达51的驱动轴51a旋转。当驱动轴51a旋转时,在马达51内,转子相对于定子旋转而产生电磁力。通过该电磁力,使驱动轴51a的旋转力衰减,且与其连结的小齿轮22的旋转力也被衰减,因此上轨道12、12的前后方向的移动动作与未作用有衰减力的情况相比而延缓。即,马达51作为利用了电磁力的阻尼器而发挥功能。
其结果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手动调整时,不用另行设置液压阻尼器等阻尼机构,就能够使上轨道12的前后移动延缓。
[0111] 需要说明的是,成为电动模式时的开关可以设置于锁定机构13的连结杆13d。例如,通过操作杆使连结杆13d旋转,从而通过解除构件13b解除锁定。此时,也可以形成为在使连结杆13d旋转而到达规定的位置时,使马达51的开关接通那样的结构。
[0112] 如上述那样,锁定机构13为设置在各上轨道12、12的两侧且分别与各下轨道11、11卡合而能够锁定的结构,并且,马达与锁定机构13的解除操作连动而进行工作,使沿着下轨道11、11设置的小齿轮22旋转,从而使上轨道12、12沿着下轨道11、11进行前后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锁定机构13设置在各上轨道12、12的两侧,并且,如上述那样为能够取得左右的平衡的结构,因此该锁定机构13成为强度构件,从而可以不需要在现有的动力式可调座椅滑动装置所需的作为强度构件的滑动螺杆。另外,由于不使用滑动螺杆,因此在非通电时能够进行上述那样的手动操作下的前后移动。另外,锁定机构13的锁定位置如上述那样,使锁定爪133与以规定间隔设置的各下轨道11、11的被卡合部114a、114a卡合而进行锁定。此时,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通过电动进行前后移动,因此可靠地进行动作直至锁定位置,在电动模式下不会成为所谓的半锁定。
[0113] 另外,电动机构50可以是由图3所示的不具备减速器的简单的结构的马达51构成的结构,也可以如图4所示那样,为一体地具备减速器(齿轮箱51b)的齿轮传动马达的结构。在为齿轮传动马达的结构的情况下,在电动模式下,由于一体地具备齿轮箱51b,由此能够通过齿轮的选择而适当地调整基于滑动件10进行的前后位置调整等的速度。另一方面,在手动模式下,在使马达51作为阻尼器发挥功能的情况下,由于一体地具备齿轮箱51b,由此转矩变大,因此在作为阻尼器发挥功能时能够得到大的衰减力。
[0114] 但是,当转矩过于增大时,手动下的前后移动变重。因此,需要注意齿轮箱51b的各齿轮的齿轮比的设定,但在抑制转矩的情况下,由于滑动件10、10的下轨道11、11通常在底板上具有规定的倾斜角且前端比后端设置得高,因此在电动模式下,后退时的工作速度比前进时的工作速度加快。关于这一点的对策,在后述的第三实施方式中更详细地进行说明。
[0115] 图5是示出除了具有带齿轮箱51b的马达51之外还具有离合器53作为电动机构50的例子的图。齿轮箱51b通过齿轮的选择来适当地调整基于滑动件10进行的前后位置调整、基于升降器20进行的上下位置调整的速度。马达51的驱动力由齿轮箱51b适当地减速而使驱动轴51a旋转。马达51的驱动轴51a与离合器53的输入侧连结,马达51的旋转力经由驱动轴51a向离合器53传递。在离合器53的输出侧设有小齿轮用输入轴53b,通过将小齿轮用输入轴53b与小齿轮22的旋转中心连结来使小齿轮22旋转。
[0116] 因此,在电动模式中,当马达51旋转时,其旋转力经由在齿轮箱51b中被选择的齿轮及驱动轴51a向离合器53的输入侧传递。传递到离合器53的输入侧的上述旋转力向输出侧传递,并经由小齿轮用输入轴53b而使小齿轮22旋转。之后的动作与图3所示的形态同样。
[0117] 图5是经由离合器53来将马达51的旋转力向小齿轮22传递的结构。因此,在马达51处于通电状态时,马达51的旋转力经由离合器53而在正反任一方向上都向小齿轮22传递,但在马达51处于非通电状态时,离合器53成为切断模式,因此不从小齿轮22侧向马达51传递旋转力。在马达51处于非通电状态时,当然能够如上述那样作为手动机构来使用,但在该情况下,马达51的衰减力不发挥功能。因此,在上轨道12、12的动作未被缓冲的情况下进行上述的手动调整。需要说明的是,在该形态下,在抑制上轨道12、12的动作的情况下,另行配设液压阻尼器等阻尼器。在这一点上,利用上述的马达51的衰减力的形态有助于结构的简化和低成本化,因而优选。
[0118] 接着,说明通过滑动控制机构20的动作而使座垫框架100与上轨道12、12的前后移动连动地进行上下移动时的作用。如图6(a)所示,在滑动件10、10中,上轨道12、12位于下轨道11、11的后端。在该状态下,前部连杆251、251成为垂直或者相对于垂直状态而下部侧稍向前方倾斜的姿态。后部连杆252、25成为相对于垂直状态而下部侧稍向后方倾斜的姿态。
[0119] 首先,不论电动、手动,都假定为包含座垫框架100及配置在其上部的座垫材料等的座椅座垫要向前方移动。于是,由于在构成座椅座垫的座垫框架100的各侧框架110、110上连结有滑动件10、10的上轨道12、12,因此上轨道12、12相对于下轨道11、11向前方(图2的箭头(A)的方向)移动。
[0120] 当上轨道12、12向前方移动时,在本实施方式中,轴支承于右侧的上轨道12的小齿轮22的齿22b与齿条21的齿21a啮合,因此小齿轮22沿着该齿条21的长度方向进行前滚(向图2的箭头(B)的方向滚动)。由此,支承于小齿轮22的轴部22a上的上下移动中继齿轮23也进行前滚。当上下移动中继齿轮23进行前滚时,与上下移动中继齿轮23啮合的升降齿轮24进行旋转。如图6(a)所示,升降齿轮24设定为,在上轨道12存在于后端位置时,上下移动中继齿轮23位于圆弧状齿24b的最上侧而与圆弧状齿24b啮合。因此,若上轨道12前进,且如上述那样上下移动中继齿轮23进行前滚,则升降齿轮24以动力传递轴24c为旋转中心而绕着图2及图6的逆时针方向(向图2的箭头(C)的方向)转动。
[0121] 当升降齿轮24绕着图2及图6的逆时针方向转动时,右侧的前部连杆251以轴支承于右侧的侧框架110上的下部为支点,其上部向前方(绕着图2及图6的逆时针方向(图2的箭头(D)的方向))转动。由于左侧的前部连杆251仅轴支承于左侧的上轨道12与侧框架110之间,因此与该右侧的前部连杆251的动作同步地以下部为支点而其上部向前方转动。由于后部连杆252、252都仅轴支承于各上轨道12、12与各侧框架110、110之间,因此追随前部连杆251、251的动作。即,在上轨道12、12存在于下轨道11、11的后端位置时,各后部连杆252、252为与垂直相比下部以少许的角度向后方倾斜的姿态(参照图6(a)),但当上轨道12、12前进时,下部进一步绕着逆时针方向(图2的箭头(E)的方向)转动而更接近水平(参照图6(b))。
[0122] 图6(b)表示上轨道12、12位于下轨道11、11的前端的状态,但如该图所示,前部连杆251、251及后部连杆252、252与图6(a)的上轨道12、12的后端位置相比,都在图中绕着逆时针方向位移、即向更接近水平姿态的方向位移。此时的前部连杆251、251的各下部的高度之差成为轴支承有前部连杆251、251的侧框架110、110的中央板部110a、110a与前方板部110b、110b的交界附近的上下方向的位移量,后部连杆252、252的各下部的高度之差成为轴支承有后部连杆252、252的侧框架110、110的中央板部110a、110a与后方板部110c、110c的交界附近的上下方向的位移量。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前部连杆251、251的各下部的上下方向的位移量比后部连杆252、252的各下部的上下方向的位移量小,因此图6(b)所示的前端且上限位置的座面角度小于图6(a)所示的后端且下限位置的座面角度(参照图
2)。
[0123] 在此,如上述那样,由盘簧构成的弹性构件26配设在右侧的上轨道12与侧框架110之间,因此在升降齿轮24绕着图2及图6的逆时针方向转动时,该弹性构件26对其旋转力进行辅助,使座垫框架100能够容易地上升。
[0124] 需要说明的是,当上轨道12、12相对于下轨道11、11后退(向图2的箭头(A)的方向的相反方向移动)时,小齿轮22、上下移动中继齿轮23及升降齿轮24向上述方向的反方向旋转,座垫框架100从图6(b)所示的前端且上限位置向图6(a)所示的后端且下限位置的方向位移,座面角度增大。
[0125] 需要说明的是,在电动模式下,本实施方式为前后的滑动动作与上下移动连动的结构,因此当小齿轮22进行前滚时,由蜗杆构成的上下移动中继齿轮23也向同方向旋转,使升降齿轮24以动力传递轴24c为中心进行转动,从而使连杆机构25的一对前部连杆251、251及一对后部连杆252、252向各下部的位置上升的方向位移而使座垫框架100上升。当马达51向上述方向的反方向旋转时,驱动轴51a、小齿轮22、上下移动中继齿轮23及升降齿轮24都向上述方向的反方向旋转,从而使座垫框架100下降。
[0126] 图9~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动力式可调座椅滑动装置1的图,该动力式可调座椅滑动装置1的滑动控制机构200的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不同,但其他的结构全部相同。另外,滑动控制机构200在具有齿条201、小齿轮202、上下移动中继齿轮203、升降齿轮204、连杆机构205及弹性构件206这一点上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滑动控制机构20相同,但齿条201、小齿轮202、上下移动中继齿轮203及升降齿轮204的结构不同。因此,以下,以该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0127] 齿条201沿着一方(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座椅座垫的宽度方向右侧)的下轨道11的外侧面配设这一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但在本实施方式中,以齿201a从下轨道11的底面向外侧突出的朝向,即以俯视下齿201a成为横向的方式安装(参照图11)。
[0128] 小齿轮202设置成大致沿水平方向旋转,以与横向设置的齿条201的齿201a啮合。上下移动中继齿轮203由沿着与滑动件10的长度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配设的蜗杆形成。在一方的上轨道12的比长度方向中央部靠前端的位置设有安装用的托架203a,在该托架203a的两端部朝向前方突出设置的臂部203b、203c上,轴支承有由蜗杆构成的上下移动中继齿轮203的上端部及下端部。由此,由蜗杆构成的上下移动中继齿轮沿着与上轨道12的长度方向大致正交的上下方向配设,且能够在圆周方向上旋转。在由蜗杆构成的上下移动中继齿轮203的下端部203d安装有上述的小齿轮202。
[0129] 升降齿轮204由大致扇形的蜗轮构成,该蜗轮与由蜗杆构成的上下移动中继齿轮203啮合,在升降齿轮204的旋转中心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连结有动力传递轴204c的一端。动力传递轴204c的另一端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与连杆机构205的前部连杆2051的一侧连结。需要说明的是,连杆机构205具有一对前部连杆2051、2051及一对后部连杆2052、
2052的情况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另外,由盘簧构成的弹性构件206的结构也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
[0130] 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在上轨道12、12的后端位置处使座垫框架100成为下限位置的方式,将升降齿轮204的圆弧状齿204b中的上端附近的齿设定成与由蜗杆构成的上下移动中继齿轮203的上端附近啮合。在该状态下,若上轨道12、12相对于下轨道11、11前进(向图10的箭头(A)的方向移动),则与齿条齿轮201的齿201a啮合的小齿轮202在俯视下绕着逆时针方向(向图10的箭头(B)的方向)旋转。伴随小齿轮202的旋转,由蜗杆构成的上下移动中继齿轮203也在俯视下绕着逆时针方向(向图10的箭头(B)的方向)旋转。当上下移动中继齿轮203这样旋转时,升降齿轮204以动力传递轴204c为中心而在图8中绕着逆时针方向(图10的箭头(C)的方向)转动,其中,升降齿轮204的圆弧状齿204b与上下移动中继齿轮203啮合。
此时,由弹性构件206产生的向上方的作用力发挥作用,因此伴随升降齿轮204的转动,连杆机构205的一对前部连杆2051、2051及一对后部连杆2052、2052也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向各下部的位置上升的方向(图10的箭头(D)、(E)的方向)位移,使座垫框架100上升。此时的座面角度的变化设定成座垫框架100的上限位置比座垫框架100的下限位置小的情况也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
[0131] 需要说明的是,当上轨道12、12相对于下轨道11、11后退(向图10的箭头(A)的方向的相反方向移动)时,小齿轮202、上下移动中继齿轮203及升降齿轮204向上述方向的反方向旋转,座垫框架100从前端且上限位置向后端且下限位置的方向位移,座面角度增大。
[0132]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采用蜗杆作为上下移动中继齿轮203,并采用蜗轮作为升降齿轮204。因此,蜗轮机构的自锁功能发挥作用,所以来自包含座垫框架100的座椅座垫侧的输入不会通过由蜗轮构成的升降齿轮204而使蜗杆所构成的上下移动中继齿轮203旋转,从而阻止力向滑动件10、10的传递。因此,在滑动件10、10的锁定机构13、13的锁定解除时,能够防止弹性构件26的弹性引起的意外的工作。
[0133]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中的电动机构50的结构也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即,在图11中,为如下这样的结构:使用马达51作为电动机构50,并将其驱动轴51a与小齿轮
202的旋转轴连结。因此,在马达51处于通电状态下,能够以电动模式使用,另一方面,在非通电状态下,能够通过手动使上轨道12、12前后移动。需要说明的是,在非通电状态下通过手动进行前后移动时,马达51的驱动轴51a侧旋转,由此产生电磁力,通过该电磁力能够抑制小齿轮202的旋转、上轨道12、12的移动。这一点与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未采用离合器53的图1~图4所示的形态相同。
[0134] 图12示出使用由与齿轮箱51b成为一体的齿轮传动马达的结构构成的马达51作为电动机构50的情况的结构,图13是除了马达51及齿轮箱51b之外还具有离合器53来构成为电动机构50的图,其作用、效果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图4及图5所示的形态相同。
[0135]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能够通过滑动件10、10的锁定机构13、13的锁定解除操作这样的单一的操作而连动地进行包含座垫框架100的座椅座垫的前后位置调整、高度调整及座面角度调整,但具有能够并用电动模式及手动模式的结构的动力式可调座椅滑动装置当然能够仅适用于不具有与升降器连动的连动机构的前后位置调整机构,即,能够仅适用于使上轨道12、12相对于下轨道11、11进行前后移动的情况。
[0136] 图14~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图,在该实施方式中,示出下轨道11、11具有前端高且后端低那样的倾斜角而配设于交通工具的底板的例子。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各实施方式的滑动控制机构20、200中,前后位置调整机构与上下位置调整机构连动,但它们是否连动可以任意,本实施方式的滑动控制机构2000仅作为前后位置调整机构而发挥功能,与上下位置调整机构独立地构成。因此,与前后位置调整机构用的马达51分开地具有上下位置调整机构用的马达510、倾斜角调整机构用的马达520。
[0137] 在本实施方式的滑动控制机构2000中,齿条2100设置于一方的下轨道11的情况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同,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5(a)所示,在齿条2100上形成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长孔2110。并且,在该长孔2110的上缘刻设有齿2111。即,齿条2100的齿2111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向下形成。
[0138] 齿条2100的截面形成为大致L字状,且该齿条2100安装于下轨道11的侧面。更具体而言,形成为大致L字状,因此在形成有长孔2110的面与下轨道11的侧面具有间隙2112,小齿轮2200配设成插入长孔2110且与齿2111啮合。
[0139] 在马达51上附设有齿轮箱51b,在马达51的输出轴上安装有小齿轮2200,小齿轮2200伴随马达51的旋转而进行旋转。
[0140]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5(b)所示,操作杆1300与锁定机构13的解除构件13b的轴部13a连结,当对操作杆1300进行操作时,解除构件13b转动而进行锁定的解除。此时,在操作杆1300上配设有同样以轴部13a为中心进行转动且与操作杆1300同步地动作的开关杆1310。在下轨道11的侧面中的与开关杆1310对应的位置设有对马达51进行接通·断开控制的滑动开关1320,当开关杆1310向上下转动时,滑动开关1320被进行接通·断开。
[0141]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操作杆1300为锁定机构13的锁定状态的位置的情况下,开关杆1310被设定成处于使滑动开关1320以断开状态保持的位置,当使操作杆1300向上下动作时,在任一方向上锁定机构13的锁定都被解除,且当开关杆1310伴随于此而向上下动作时,在任一方向上滑动开关1320都成为接通,从而使马达51驱动。在本实施方式中设定成,当使操作杆1300及开关杆1310向上方动作时,马达51向使上轨道12相对于下轨道11后退的方向进行旋转驱动,当使操作杆1300及开关杆1310向下方动作时,马达51向使上轨道12相对于下轨道11前进的方向进行旋转驱动。当然,这只不过是一例,也可以为相反的设定。
[0142] 在此,在发动机断开时那样的非通电状态下,在非锁定时也使马达51保持断开的状态,因此能够通过手动进行操作,这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但是,若为了能够进行非通电时的手动调整,而调整齿轮箱51b的各齿轮的齿轮比的设定来抑制手动时的转矩,则当滑动件10、10的下轨道11、11在底板上具有规定的倾斜角且前端比后端设置得高的情况下,如上述那样,在电动模式下,由于作用有座椅重量和人的载荷,因此存在后退时的工作速度比前进时的工作速度加快这样的问题。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便在抑制了齿轮比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使电动模式下的前进时及后退时的工作速度成为大致相同的控制电路1330来控制马达51。
[0143] 如图16(a)所示,该控制电路1330由设置在交通工具的电源1340与马达51之间的整流元件即二极管1331与电阻1332的并联电路构成,并且以在经由马达51后的电流流过二极管1331的情况下成为顺向偏压的方式设定,电流向该控制电路1330流过的方向由上述滑动开关1320切换。
[0144]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使操作杆1300向下方动作时,滑动开关1320进行开关,以使马达51向一方向旋转。此时,如图16(b)的箭头所示,切换成与控制电路1330相比在马达51侧先流过电流。当在马达51中先流过电流时,成为顺向偏压,因此电流经由二极管1331而流动,并以规定的电流值进行前进动作。
[0145] 另一方面,当使操作杆1300向上方动作时,滑动开关1320进行开关,以使马达51向另一方向旋转。此时,如图16(c)的箭头所示,电流先流过控制电路1330侧。因此,二极管1331成为逆向偏压,电流流过电阻1332,之后向马达51供给。因此,在后退时电流值下降,工作速度变慢。由此,在带有前端成为比后端高的位置那样的倾斜角的情况下,在后退时,作用有座椅重量和人的重量而工作速度要变慢,但通过上述的控制电路1330,控制向后退方向的电流供给,因此结果是,能够使前进、后退的工作速度以大致相同的方式稳定化。
[0146] 图17~图2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采用了新结构的离合器530的结构上具有特征。离合器530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图5所示的离合器53同样,具有如下结构:在正反任一方向上,从马达51侧都将其旋转力向小齿轮22侧传递,但在作为非通电状态的手动模式下,不将来自小齿轮22侧的旋转力(反向输入转矩)向马达51侧传递。
[0147] 如图17及图18所示,离合器530在输入侧连结有马达51的驱动轴51a,在输出侧连结有小齿轮22。具体而言,如图18所示,离合器530具备输入侧旋转力传递构件531和输出侧旋转力传递构件532。
[0148] 输入侧旋转传递构件531具备凸轮5311和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两个的板5312、5312。凸轮5311形成为板状,对于俯视下的外形而言,形成为大致椭圆状。并且,贯通凸轮
5311的中心而形成有嵌合孔5311a,该嵌合孔5311a在内周面具有防旋用的2个平坦面,该嵌合孔5311a与在马达51的驱动轴51a的前端侧形成的平坦面511b的部分嵌合。因此,当马达
51的驱动轴51a向正反任一方向旋转时,凸轮5311也进行旋转。
[0149] 凸轮5311在沿长轴方向对置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凸轮侧锥面5311b、5311b。凸轮侧锥面5311b在沿大致椭圆状的凸轮5311的长轴方向对置的周面上,形成为俯视下谷型的槽状。
[0150] 两个板5312、5312与凸轮5311同样地由板状构件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夹着凸轮5311的长轴而配置。板5312、5312的外周面形成为大致圆弧状,且刻设有输入侧齿部5312a、
5312a。另一方面,在各板5312、5312的内周面上,形成有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俯视下山型的板侧锥面5312b、5312b。山型的板侧锥面5312b、5312b形成为与凸轮5311的谷型的凸轮侧锥面
5311b、5311b能够斜面彼此面对。
[0151] 由于这样形成,因此在凸轮5311的凸轮侧锥面5311b、5311b的槽的底部5311c与各板5312、5312的板侧锥面5312b、5312b的顶部5312c笔直地对置的位置关系中,两者成为最深地嵌合的状态,是在一方的板5312的外周面上形成的输入侧齿部5312a与在另一方的板5312的外周面上形成的输入侧齿部5312a的距离成为最短的状态。因此,若凸轮5311从该状态向左右中的任一方稍旋转,则对置的输入侧齿部5312a、5312a间的距离变长。即,在凸轮
5311的左右任一方向上,通过该旋转,板5312、5312都沿径向位移。
[0152] 另外,在凸轮5311及板5312、5312中的轴向的前后、即夹着凸轮5311及板5312、5312的两方向上配设有护圈构件5313、5313,在这一组护圈构件5313、5313之间,将各板
5312、5312保持为能够沿径向位移。需要说明的是,符号5314是在一方的护圈构件5313与凸轮5311及板5312、5312之间配设的间隔件,符号5315是与后述的输出侧旋转传递构件532的内表面之间配设的顶推螺母。
[0153] 马达51的驱动轴51a在中途具有大径部511a,在比其靠轴向前端侧(小齿轮22侧)的周面上形成有上述那样防旋用的平坦面511b。并且,在形成有该防旋用的平坦面511b的部分的周围装配有一方的护圈构件5313、凸轮5311的嵌合孔5311a、间隔件5314及另一方的护圈构件5313,且通过顶推螺母5315而保持在大径部511a与输出侧旋转传递构件532之间。
[0154] 另外,输入侧旋转传递构件531具有板引导构件5316,该板引导构件5316在一方的面上立起设置有对板5312、5312的径向的位移进行引导的一对引导片5316a、5316a。如图20所示,一对引导片5316a、5316a配设成,在凸轮5311的外径以上的位置形成为大致半圆状,且使各板5312、5312位于两者的间隙。由此,各板5312、5312的侧面由一对引导片5316a、5316a的端缘限制而沿径向引导。
[0155] 符号533是安装用托架,在其大致中央部形成有贯通孔533a。在该安装用托架533的位于马达51侧的面上配置有上述的板引导构件5316,其引导片5316a、5316a以通过贯通孔533a而向相反面侧突出的方式设置,在该安装用托架533的相反面侧配置有上述的凸轮5311、板5312、5312等。
[0156] 板引导构件5316经由垫圈534、防松垫圈535而固定配置在安装用托架533与固定板536之间,该固定板536固定于安装用托架533的位于马达51侧的面上。在板引导构件5316的大致中央部形成有轴插通孔5316b,供驱动轴51a的大径部511a以位于该轴插通孔5316b中的方式穿过配置。驱动轴51a的比大径部511a靠轴向后端侧(马达51侧)通过固定板536的轴插通孔536a而由垫圈537、顶推螺母538定位,且被安装成能够旋转。
[0157] 输入侧旋转传递构件531还具有将两个一对的板5312、5312彼此向沿径向接近的方向施力的施力构件5317。即,施力构件5317是由弯曲成大致半环状的线材构成的弹簧,在其两端部形成有从内周面侧向外周面侧鼓出的形状的卡合部5317a、5317a。该卡合部5317a、5317a与在各板5312、5312的一面上突出的销5312d、5312d卡合。施力构件5317扩径后使卡合部5317a、5317a与销5312d、5312d卡合,由此,施力构件5317通过其反力将两个一对的板5312、5312彼此始终向沿径向接近的方向施力。
[0158] 输出侧旋转传递构件532在内周面具有:环状部5321,其具备能够与上述输入侧齿部5312a、5312a啮合的输出侧齿部5321a;以及截面大致凹状的收容部5322,其一体地形成于该环状部5321的一侧。在收容部5322的端壁贯通形成有轴承孔5322a。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内啮合齿轮作为输出侧旋转传递构件532,并使用其内齿作为输出侧齿部5321a。
[0159] 输入侧旋转传递构件531以使凸轮5311及板5312、5312成为与环状部5321对应的位置的方式配置,由此,输入侧齿部5312a、5312a能够与输出侧齿部5321a啮合,另一方面,在施力构件5317的弹性力下,输入侧齿部5312a、5312a始终从输出侧齿部分离。另外,输入侧旋转传递构件531的护圈构件5313、顶推螺母5315等收容在收容部5322内,驱动轴51a的前端部511c将轴承孔5322a贯通而由防脱用的垫圈539支承。
[0160] 输出侧旋转传递构件532设置成其旋转力向小齿轮22传递,该小齿轮22与在下轨道11上安装的齿条21啮合,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输出侧旋转传递构件532的环状部5321的外周面设置外齿,并将该外齿自身作为与齿条21啮合的小齿轮22。当然将外齿自身作为小齿轮22只不过是一例,当然也可以设置成在外齿上组合其他的齿轮等而调整成适当的齿轮比,并向由与输出侧旋转传递构件532独立的构件构成的小齿轮22传递旋转力。
[0161] 在此,在向上轨道12安装时,如图17所示,使前端部511c从上轨道安装托架15的贯通孔15a穿过,且在其相反面侧连结垫圈539而配置。由此,输出侧旋转传递构件532的环状部5321(参照图18)的外齿即小齿轮22与齿条21啮合。
[0162] 另外,在上轨道安装托架15的下部,且在与齿条21的未形成齿21a的面(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下表面21d)能够抵接的位置设有由辊、滑动构件等构成的引导构件15b。因而,齿条21被小齿轮22与引导构件15b夹持。因此,在上轨道12相对于下轨道11向前后滑动时,引导构件15b在与齿条21的下表面21d抵接的同时进行移动,因此能抑制小齿轮22与齿条21之间的松动,且小齿轮22的动作平顺,噪声的产生也被抑制。
[0163] 另外,齿条21的一端21b成为固定于下轨道11的固定端,另一端21c成为未固定于下轨道11的自由端。由此,能够吸收齿条21、小齿轮22等产品间的尺寸偏差而进行稳定的动作,且也有助于动作时的噪声产生的抑制。需要说明的是,这一点在设有后述的升降器的连动机构的结构中也同样(参照图22)。
[0164]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作用。
[0165] 首先,在非通电时,马达51的驱动轴51a的旋转力未发挥作用,因此如图21(a)所示,通过施力构件5317将两个一对的板5312、5312彼此向始终沿径向接近的方向施力,与凸轮5311的谷型的凸轮侧锥面5311b、5311b相接的板侧锥面5312b、5312b成为板侧锥面5312a、5312a的顶部5312c、5312c与凸轮侧锥面5311b、5311b的槽的底部5311c、6311c对置的位置关系。因此,是在一方的板5312的外周面上形成的输入侧齿部5312a与在另一方的板
5312的外周面上形成的输入侧齿部5312a的沿径向的距离变得最短,且各输入侧齿部
5312a、5312a与输出侧旋转传递构件532的输出侧齿部5321a未啮合的状态。
[0166] 另一方面,在通电时锁定被解除,当来自马达51侧的旋转力在正反任一方向上发挥作用时,驱动轴51a进行旋转。当驱动轴51a旋转时,凸轮5311进行旋转。当凸轮5311在左右任一方向上稍旋转时,与凸轮侧锥面5311b、5311b相接的板侧锥面5312b、5312b沿着凸轮侧锥面5311b、5311b而被向外周侧按压,各板5312、5312由板引导构件5316的引导片5316a、5316a引导而朝向外周侧移动,从而各输入侧齿部5312a、5312a间的距离变长。其结果是,如图21(b)所示,各输入侧齿部5312a、5312a与输出侧旋转传递构件532的输出侧齿部5321a啮合。
[0167] 当输入侧齿部5312a、5312a与输出侧旋转传递构件532的输出侧齿部5321a啮合时,输出侧旋转传递构件532进行旋转。输出侧旋转传递构件532如上述那样,以使其旋转力向小齿轮22传递的方式进行连接,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在输出侧旋转传递构件532上形成的外齿作为小齿轮22,因此伴随输出侧旋转传递构件532的旋转而小齿轮22进行旋转。由于小齿轮22与齿条21啮合,因此与上述各实施方式同样,按照其旋转方向,在电动模式下上轨道12相对于下轨道11进行前后移动。
[0168] 当成为非通电时,马达51的旋转力不发挥作用,但施力构件5317如上述那样,始终将板5312、5312彼此向沿径向接近的方向施力,因此在马达的51的旋转力不发挥作用的状态下,各板5312、5312返回成图21(a)的位置关系,成为输入侧齿部5312a、5312a与输出侧齿部5321a不啮合的状态。
[0169] 当在该状态下解除锁定而使上轨道12侧前后移动时,其转矩(反向输入转矩)使小齿轮22(在本实施方式中为输出侧旋转传递构件532的外齿)旋转,与此相伴使输出侧旋转传递构件532旋转。但是,如图21(a)所示,在输出侧旋转传递构件532的内周面上形成的输出侧齿部5321a与板5312、5312的输入侧齿部5312a、5312a未啮合,因此输出侧旋转传递构件532进行空转,反向输入转矩不向经由输入侧旋转传递构件531而连结的马达51的驱动轴51a传递而被隔断。因此,在非通电时,能够在不对马达51施加负载的情况下通过手动操作使上轨道12相对于下轨道11前后移动。
[0170] 本实施方式的离合器530这样传递来自输入侧的转矩,但是不传递而隔断来自输出侧的反向输入转矩。作为这样的反向输入转矩的隔断离合器,例如日本特开2003-120715号公报中示出的那样,通常具有在输入外圈与输出内圈之间配设的辊、对该辊进行保持的保持器、进行保持器的定位的定心弹簧等。即,在输入外圈的内周面上设有凸轮面,该凸轮面形成从辊的可动范围中的中央位置向正反两旋转方向对称地缩小的楔形间隙,在辊位于该楔形间隙的中央时,在辊与输出内圈之间具有间隙,因此输出内圈能够自由地旋转,成为来自输出侧的反向输入转矩不向输入外圈传递的模式。另一方面,当使输入外圈旋转时,保持器旋转而将定心弹簧压缩,并且辊克服该定心弹簧的弹性力而向楔形间隙变窄的方向移动并啮入,成为输入到输入外圈的旋转转矩经由辊向输出内圈传递的模式。并且,当输入外圈的旋转动作停止时,辊通过定心弹簧的复原力而向楔形间隙的中央位置复原。
[0171] 但是,在日本特开2003-120715号公报中示出那样的利用辊的圆周方向的啮入产生的摩擦阻力的结构的情况下,若辊向楔形间隙啮入的啮入量变化,则摩擦阻力发生变化。辊的啮入量依赖于输入侧的轴旋转速度,因此在输入侧的轴旋转速度快的情况下,与慢的情况相比,啮入量增大。如上述那样,辊克服定心弹簧的弹性力而在楔形间隙中移动并啮入,因此通常使用与输入侧的快的轴旋转速度匹配的定心弹簧来进行定位,但在这样定位的状态下,在输入侧的轴旋转速度慢的情况下,定心弹簧的弹簧力强,辊的啮入量变小,存在输入侧的转矩无法顺畅地向输出侧传递的情况。其结果是,在传递输入侧的旋转转矩的模式与隔断输出侧的旋转转矩的模式之间切换时,存在动作不稳定的情况。
[0172] 与此相对,本实施方式的离合器530不是利用辊的旋转方向的啮入,而是通过板5312、5312的径向的动作,来控制输入侧齿部5312a、5312a与输出侧齿部5321a的啮合状态或非啮合状态。因此,不依赖于输入侧的轴旋转速度,就能够使在传递输入侧的旋转转矩的模式与隔断来自输出侧的反向输入转矩的模式之间切换时的响应迅速并进行稳定的动作。
[0173]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离合器530适用于动力式可调座椅滑动装置1,但也可以适用于能够传递来自输入侧的旋转转矩且需要隔断来自输出侧的反向输入转矩的各种结构。例如,若适用于上述的日本特开2003-120715号公报中示出的电动辅助型的台车,则在前进后退时通过作为输入侧的马达驱动而进行动作,在马达停止时,不向马达传递来自输出侧的转矩,能够通过手动使台车移动。
[0174]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板5312、5312的外周面设置输入侧齿部5312a、5312a,在输出侧旋转传递构件532的内周面设置输出侧齿部5321a,当使板5312、5312向扩径方向滑动时两者啮合,但也可以根据输入侧旋转传递构件531及输出侧旋转传递构件532的形状、结构,例如在向反向(缩径方向)滑动时,输入侧齿部与输出侧齿部成为啮合状态,在向扩径方向滑动时,输入侧齿部与输出侧齿部成为非啮合状态。
[0175] 图22示出在第四实施方式的滑动控制机构中与上述各实施方式同样地设有升降器的连动机构的结构例。即,配置与小齿轮22啮合的正齿轮2031和伴随正齿轮2031的旋转而进行旋转的蜗杆2032作为上下移动中继齿轮2030,设置与蜗杆2031啮合的蜗轮作为升降齿轮2040。在由蜗轮构成的升降齿轮2040上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连结使座垫框架上下移动的连杆机构。因此,与上述各实施方式同样,若在前后的滑动调整时小齿轮22进行旋转,则其旋转力经由上下移动中继齿轮2030而使升降齿轮2040旋转,座垫框架与前后的滑动调整连动而进行上下移动。
[0176] 在图17及图21所示的例子中,在构成离合器530的输出侧旋转传递构件532的环状部5321(参照图18)的外周面设置外齿,并使用该外齿自身作为与齿条21啮合的小齿轮22。即,输出侧旋转传递构件532的旋转力向小齿轮22直接传递。在马达51的旋转慢的情况下,可以为这样的结构,但作为马达51,在使用进行规定以上的高速旋转的马达的情况下,优选经由减速机构而与小齿轮22连结。例如图23所示,也可以在与上轨道安装托架15连结时,夹设有在构成输出侧旋转传递构件532的内啮合齿轮上固定的动力齿轮5325,配置与该动力齿轮5325啮合的由大径的正齿轮构成的空转齿轮5326,并使小齿轮22与该空转齿轮5326啮合来将马达51的旋转力减速传递。
[0177] 在图23的形态下,小齿轮22与空转齿轮5326及齿条21这两方啮合。因此,在小齿轮22上施加有通过空转齿轮5326向齿条21的齿21a按压的方向的力。并且,引导构件15b与齿条21的下表面21d抵接。因此,与图17及图21所示的形态相比,能进一步抑制小齿轮22与齿条21之间的松动,小齿轮22的旋转动作变得更平顺,从而能够有助于噪声的进一步的减轻。
[0178] (实验例)
[0179] 对于第四实施方式中的图23所示的形态的动力式可调座椅滑动装置1,进行与驱动时的噪声相关的实验。该实验通过本申请人作为日本特愿2012-274105而提出的检查方法来实现,在动力式可调座椅滑动装置1上安装振动传感器,并对该振动传感器的检测信号进行解析来判定噪声的有无。通过日本特愿2012-274105及其之后的进一步的研究可知,在对振动传感器的检测信号进行频率解析时,通过感官评价认为“有噪声”的动力式可调座椅滑动装置与通过感官评价认为“无噪声”的动力式可调座椅滑动装置相比,200~500Hz左右的规定的频带的振动波谱特别高地出现。
[0180] 因此,在安装有离合器530的上轨道安装托架15(参照图17)上安装振动传感器,并使上轨道12相对于下轨道11以电动模式进行前后驱动,来判定噪声的有无。结果如图24及图25所示。
[0181] 在图24及图25中,“本品”是在支承于图23所示的形态的上轨道12上的座垫框架上载置784N的重物而测定的数据,“比较品”是在现有的动力式可调座椅滑动装置上载置相同的重物而测定的数据。图23所示的形态的座垫框架(“本品”)是如下这样的结构,即,采用齿条21及小齿轮22而不使用滑动螺杆,另外,通过小齿轮22和引导构件15b夹持齿条21,而且,将小齿轮22配置成与空转齿轮5326和齿条21这两者啮合,并且,将小齿轮22经由离合器530而与马达51的驱动轴51b连接来使小齿轮22旋转。与此相对,“比较品”是如下这样的结构,即,使用滑动螺杆,并且使减速齿轮与小齿轮啮合,经由拉索向该减速齿轮传递马达的旋转力。
[0182] 在此,如图25所示,“比较品阈值”的数据是在“比较品”中,设定在感官评价中判定为“无噪声”的动力式可调座椅滑动装置(“比较品OK”)与判定为“有噪声”的动力式可调座椅滑动装置(“比较品NG”)之间的阈值,作为整体,尤其是在200~500Hz左右的振动波谱中低于“比较品阈值”时,可以判定为“无噪声”的优良产品。
[0183] 因此,当将图23所示的形态的座垫框架(“本品”)与“比较品阈值”比较时,如图24所示,尤其在200~500Hz的频带中,前进及后退都明显低于“比较品阈值”。由此可知,根据图23所示的形态,小齿轮22相对于齿条21向上下进行不规则的动作的情况极少,其结果是,能抑制由于上下的不规则的动作而产生的所谓敲击声等,上述的结构对噪声对策是有效的。需要说明的是,图24的“本品”的数据中,前进时在750Hz附近出现高峰值的振动波谱,后退时在800Hz附近出现高峰值的振动波谱,而这是由于,在马达内部的轴的旋转(在该实验中使用的是93.26旋转/秒)中转子为8槽,因此检测出其8倍的约746Hz(后退时动作变快,因此变高)的振动。即,不是捕捉以前后移动作时的齿条21与小齿轮22之间的间隙为主要原因而产生的声音等,而是噪声评价的对象外的振动成分。
[0184] 需要说明的是,以往,作为升降器,已知有采用所谓的制动鼓式的锁定机构的情况。这是在制动鼓中使螺旋弹簧扩缩来利用其摩擦的结构。因此,当因行驶中的振动等而从座垫框架侧输入载荷时,存在制动鼓向锁定解除方向旋转而座垫框架的位置逐渐降低这样的问题。但是,如上述那样,第四实施方式的离合器530通过板5312、5312的径向的动作,来控制在该板5312、5312的外周面上形成的输入侧齿部5312a、5312a与在输出侧旋转传递构件532的内周面上形成的输出侧齿部5321a的啮合状态或非啮合状态。因此,若将上述的离合器530装入升降器来作为锁定机构应用,则因行驶中的振动等而升降器的驱动部向锁定解除方向旋转的情况消失,能够消除座垫框架的位置逐渐降低这样的问题。
[0185] 工业实用性
[0186] 上述的动力式可调座椅滑动装置1典型地用于机动车用的座椅,尤其优选用于驾驶席用的座椅,但不局限于机动车,也可以适用于飞机等交通工具用座椅。
[0187] 符号说明:
[0188] 1 动力式可调座椅滑动装置
[0189] 10 滑动件
[0190] 11 下轨道
[0191] 12 上轨道
[0192] 13 锁定机构
[0193] 20、200、2000 滑动控制机构
[0194] 21、201、2100 齿条
[0195] 22、202、2200 小齿轮
[0196] 23、203 上下移动中继齿轮
[0197] 24、204 升降齿轮
[0198] 24c、204c 动力传递轴
[0199] 25、205 连杆机构
[0200] 251、2051 前部连杆
[0201] 252、2052 后部连杆
[0202] 26、206 弹性构件
[0203] 50 电动机构
[0204] 51 马达
[0205] 51a 驱动轴
[0206] 51b 齿轮箱
[0207] 53、530 离合器
[0208] 531 输入侧旋转传递构件
[0209] 5311 凸轮
[0210] 5312 板
[0211] 5312a 输入侧齿部
[0212] 532 输出侧旋转传递构件
[0213] 5321a 输出侧齿部
[0214] 100 座垫框架
[0215] 110 侧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