涡旋式压缩机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510187640.2

文献号 : CN105370570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李康旭金兑炅金哲欢

申请人 : LG电子株式会社

摘要 :

本发明涉及涡旋式压缩机,在向轴承部的外周面贯通形成有供油孔、且在外周面形成有与该供油孔连通的供油槽的情况下,堵塞供油槽的两端中的与压缩室相邻的端部来形成遮断部,从而能够防止在压缩室中压缩的高压制冷剂经过供油槽流入供油孔来遮断供油孔,由此能够将油经过供油孔顺畅地供给至轴承部的外周面来提高轴承性能。此外,通过将供油孔或供油槽以避开需要供油区间的方式形成在与该需要供油区间最近的位置,将油讯速地供给至需要供油区间,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轴承性能。

权利要求 :

1.一种涡旋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

电动部,配置在所述机壳的内部空间,框架,在所述电动部的一侧固定结合在所述机壳的内部空间,固定涡旋盘,固定结合在所述框架,

回旋涡旋盘,位于所述框架和固定涡旋盘之间,而且具有回旋涡卷部,该回旋涡卷部与所述固定涡旋盘的固定涡卷部接合来形成压缩室,该回旋涡旋盘进行回旋运动,以及,旋转轴,与所述回旋涡旋盘结合,具有与所述回旋涡旋盘偏心结合的偏心部,所述偏心部与所述回旋涡卷部在半径方向上重叠,在该旋转轴沿着长度方向形成有油流路;

所述旋转轴包括:

主轴承部,与所述框架结合,

副轴承部,与所述固定涡旋盘结合,

第一小径部,形成在所述主轴承部和偏心部之间,以及,第二小径部,形成在所述偏心部和副轴承部之间;

在所述偏心部的外周面形成有供油槽,在所述供油槽的轴向两端中的与所述主轴承部对应的第一端开放来与所述第一小径部连通,所述供油槽的轴向两端中的与所述副轴承部对应的第二端被遮断而形成有遮断部以堵塞与所述第二小径部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旋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遮断部形成为所述供油槽的第二端被所述偏心部的外周面堵塞的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旋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遮断部形成为所述供油槽的第二端被插入所述偏心部的遮断构件堵塞的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涡旋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偏心部形成有环状槽,在所述环状槽插入呈环状的遮断构件来形成所述遮断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旋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偏心部形成有从所述油流路向所述供油槽连通的供油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涡旋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油槽或所述供油孔以连接所述旋转轴的轴心和所述偏心部的中心而得到的线为基准,形成在朝向所述旋转轴的旋转方向的0度~90度范围或180度~270度范围内。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涡旋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位于所述电动部的下侧,所述固定涡旋盘位于所述框架的下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涡旋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轴贯通所述固定涡旋盘来可旋转地结合,所述油流路在所述固定涡旋盘的下侧与所述机壳的内部空间连通。

说明书 :

涡旋式压缩机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涡旋式压缩机,尤其涉及旋转轴的偏心部与回旋涡旋盘的回旋涡卷部以重叠的方式结合的涡旋式压缩机。

背景技术

[0002] 一般情况下,涡旋式压缩机与其它类型的压缩机相比,具有相对高的压缩比,并且能够使制冷剂的吸入、压缩、排出行程柔和地连续来得到稳定的转矩。正因为具有这样的优点,涡旋式压缩机在空气调节等中为了压缩制冷剂而广泛地被使用。
[0003] 通过固定涡旋盘的固定涡卷部和回旋涡旋盘的回旋涡卷部的形状来决定涡旋式压缩机的动作特性。所述固定涡卷部和回旋涡卷部可以呈任意形状,但通常情况下呈容易加工的渐开线的形状。所述渐开线指,在解开缠绕在具有任意半径的基础圆的周围上的线时,相当于线的端部所描画的轨迹的曲线。在利用这样的渐开线的情况下,涡卷部的厚度恒定而体积变化率也恒定,因此为了得到充分的压缩比,需增加涡卷部的卷绕数。但是,若涡卷部的卷数增加,则相应地压缩机的大小也变大。
[0004] 另一方面,在所述回旋涡旋盘中,通常形成有呈圆板形状的硬板,在所述硬板的一侧面形成有所述回旋涡卷部。并且,所述硬板的未形成所述回旋涡卷部的另一侧面形成有具有规定高度的轴衬部。并且,在所述轴衬部上以偏心的方式结合有与所述电动部的转子结合的旋转轴,来驱动所述回旋涡旋盘进行回旋。通过这样的形状,能够在硬板的几乎整个面积上形成回旋涡卷部,因此能够使用于得到相同压缩比的硬板的直径变小。但是,这样的形状,由于回旋涡卷部和轴衬部在轴向上隔开,因此在压缩时,制冷剂的斥力施力的作用点和用于抵消所述斥力的反作用力施力的作用点在轴向上相隔开,因此驱动压缩机时,斥力和该斥力的反作用力彼此以力偶的方式施力,由此存在使所述回旋涡旋盘倾斜来使其振动或使噪音变大的问题。
[0005]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韩国的授权专利的涡旋式压缩机(注册号:10-1059880号)中公开了,旋转轴和回旋涡旋盘结合的部位与回旋涡卷部形成在同一平面的涡旋式压缩机。这样的涡旋式压缩机,由于制冷剂的斥力施力的作用点和该斥力的反作用力的作用点位于同一高度,且向相互相反的方向施力,因此能够解决回旋涡旋盘倾斜的问题。
[0006] 已知如上述那样的旋转轴的偏心部与回旋涡旋盘的回旋涡卷部以重叠的方式结合的涡旋式压缩机包括:压缩部位于电动部的上部的上部压缩式涡旋式压缩机;所述压缩部位于电动部的下部的下部压缩式涡旋式压缩机。
[0007] 在所述上部压缩式涡旋式压缩机和下部压缩式涡旋式压缩机中,由于旋转轴插入至与回旋涡旋盘的回旋涡卷部重叠的高度,因此在同一硬板上能够形成回旋涡卷部的空间减少,由此为了提高相对于同一硬板的压缩比,应当尽可能减小旋转轴和回旋涡旋盘结合的部位的轴承面积且能够确保高的轴承性能。
[0008] 为了提高所述旋转轴和回旋涡旋盘结合的部位的轴承性能,应当顺畅地将油供给至该部位,这对压缩机的可靠性方面也很重要。
[0009] 在所述上部压缩式涡旋式压缩机中,不仅因储油空间和压缩部之间的距离远而难以供给油,而且随着压缩机的运行速度不同而可能产生很大的油供给量的偏差。另一方面,在下部压缩式涡旋式压缩机中,虽然因储油空间和压缩部之间的距离短而相对能够均匀地供给油,但是结构上可能难以供油。
[0010] 例如,在所述旋转轴的偏心部与回旋涡旋盘的回旋涡卷部形成在同一平面的涡旋式压缩机中,回旋涡旋盘所压缩的部位和被供油的部位不能分离,并且所述旋转轴的偏心部贯通回旋涡旋盘的硬板来结合在旋转轴结合部。因此从压缩室泄露的高压制冷剂可能会流入偏心部和旋转轴结合部之间。这时,若与所述油流路连接的供油孔向偏心部的外周面贯通形成,则从所述压缩室泄露的高压制冷剂可能会堵塞供油孔,由此不能使油流路的油向偏心部和旋转轴结合部之间流出,从而可能使供油延迟。
[0011] 此外,在如上所述的涡旋式压缩机中,根据特性,在以连接轴心和偏心部的中心而得到的线为基准时,在朝向旋转轴的旋转方向的大致90度的部位,由于气体力而产生斥力。因此,从所述偏心部的偏心方向朝向旋转轴的旋转方向的大致90度的部位、到180度的部位为止的区间,形成油压力分布最高的区间,即需要供油的需要供油区间。但是,若所述供油孔的出口或供油槽远离所述需要供油区间,则不能使油迅速地移动到需要供油区间,结果可能降低轴承性能。另一方面,在所述供油孔形成在需要供油区间内的情况下,该需要供油区间的压力高而不能使油良好地流出,结果反而可能会使供油性能降低。

发明内容

[0012]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涡旋式压缩机,能够遮断高压制冷剂流入旋转轴的偏心部和回旋涡旋盘的旋转轴结合部之间,来将油顺畅地供给至所述偏心部和所述旋转轴结合部之间。
[0013]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涡旋式压缩机,使供油孔或供油槽的位置形成在能够向需要供油区间顺畅地供油的位置。
[0014]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可提供一种涡旋式压缩机,包括:机壳,电动部,配置在所述机壳的内部空间,框架,在所述电动部的一侧固定结合在所述机壳的内部空间,固定涡旋盘,固定结合在所述框架,回旋涡旋盘,位于所述框架和固定涡旋盘之间,而且具有回旋涡卷部,该回旋涡卷部与所述固定涡旋盘的固定涡卷部接合来形成压缩室,该回旋涡旋盘进行回旋运动,旋转轴,与所述回旋涡旋盘结合,具有与所述回旋涡旋盘偏心结合的偏心部,所述偏心部与所述回旋涡卷部在半径方向上重叠;在所述偏心部的外周面形成有供油槽,在所述供油槽的轴向两端中的至少一端形成有遮断部以堵塞该供油槽。
[0015] 其中,所述遮断部可形成为所述供油槽的一端被所述偏心部的外周面堵塞的形状。
[0016] 并且,所述遮断部可形成为所述供油槽的一端被插入所述偏心部的遮断构件堵塞的形状。
[0017] 并且,可在所述偏心部形成有环状槽,在所述环状槽插入呈环状的遮断构件来形成所述遮断部。
[0018] 并且,所述遮断部可形成在所述偏心部的两端中的所述固定涡旋盘位于的一侧的端部。
[0019] 并且,在所述旋转轴的内部配置有油流路;在所述偏心部形成有从所述油流路向所述供油槽连通的供油孔。
[0020] 并且,所述供油槽或所述供油孔以连接所述旋转轴的轴心和所述偏心部的中心而得到的线为基准,可形成在朝向所述旋转轴的旋转方向的0度~90度范围或180度~270度范围内。
[0021] 另一方面,为了达到本发明目的,可提供一种涡旋式压缩机,包括:框架,第一涡旋盘,支撑于所述框架,第二涡旋盘,以能够进行回旋运动的方式配置于所述框架和第一涡旋盘之间,该第二涡旋盘与所述第一涡旋盘一起形成压缩室,旋转轴,与所述第二涡旋盘偏心结合,而且在该旋转轴沿着长度方向形成有油流路;所述旋转轴包括:第一轴承,与所述框架结合,第二轴承,与所述第一涡旋盘结合,第三轴承,位于所述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之间,以与所述第一轴承偏心的方式设置,而且在半径方向上与所述第二涡旋盘的涡卷部重叠;在所述第三轴承的外周面形成有用于与所述油流路连通的供油槽,所述供油槽的轴向长度小于所述第三轴承的轴向长度,所述遮断部形成在所述压缩室和偏心部的外周面之间。
[0022] 另一方面,为了达到本发明目的,可提供一种涡旋式压缩机,包括:机壳,电动部,配置在所述机壳的内部空间,框架,在所述电动部的一侧固定结合在所述机壳的内部空间,而且具有向与所述电动部位于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突出的固定涡卷部;板,固定结合在所述框架;回旋涡旋盘,位于所述框架和板之间,而且具有回旋涡卷部,该回旋涡卷部与所述框架的固定涡卷部接合来形成压缩室,该回旋涡旋盘进行回旋运动,旋转轴,在内部设置有油流路,而且具有与所述回旋涡旋盘偏心结合的偏心部,所述偏心部与所述回旋涡卷部在半径方向上重叠;在所述偏心部的外周面形成有用于与所述油流路连通的供油槽,所述供油槽的轴向两端中的与所述回旋涡旋盘的回旋涡卷部的轴向末端侧相邻的端部形成为被堵塞的形状。
[0023] 在此,所述供油槽以连接所述旋转轴的轴心和所述偏心部的中心而得到的线为基准,可形成在朝向所述旋转轴的旋转方向的0度~90度范围或180度~270度范围内。
[0024] 在本发明的涡旋式压缩机中,在向所述轴承部的外周面贯通形成有供油孔、且在外周面形成有与该供油孔连通的供油槽的情况下,不开放而堵塞所述供油槽的两端中的与压缩室相邻的端部,从而能够防止在所述压缩室中压缩的高压制冷剂经过供油槽流入供油孔来遮断供油孔,由此能够将油经过供油孔顺畅地供给至轴承部的外周面来提高轴承性能。
[0025] 另外,通过将所述供油孔或所述供油槽以避开需要供油区间的方式形成在与该需要供油区间最近的位置,将油讯速地供给至需要供油区间,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轴承性能。

附图说明

[0026]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下部压缩式涡旋式压缩机的一例的纵向剖视图。
[0027] 图2是将图1的涡旋式压缩机的压缩部放大示出的纵向剖视图。
[0028] 图3及图4是将图1的涡旋式压缩机的旋转轴从一侧及另一侧分别示出的立体图。
[0029] 图5是示出图1的涡旋式压缩机的第三供油槽的规格的主视图。
[0030] 图6是为了说明图1的涡旋式压缩机的固定涡旋盘和回旋涡旋盘之间的主气体力FM和需要供油区间的关系而示出的横向剖视图。
[0031] 图7是为了说明图6的供油孔的恰当位置而示出示意图。
[0032] 图8及图9是为了说明图1的涡旋式压缩机的因供油槽的形状不同而不同的供油性能的差异而示出的纵向剖视图,图8是示出供油槽的两端开放的结构下的供油状态的纵向剖视图,图9是示出供油槽的下端被堵塞的结构下的供油状态的纵向剖视图。
[0033] 图10是示出图1的涡旋式压缩机的偏心部未形成供油孔时的纵向剖视图。
[0034] 图11是示出在本发明涡旋式压缩机的偏心部结合遮断构件来遮断供油槽的一端的一例的立体图。
[0035] 图12是示出本发明的上部压缩式涡旋式压缩机的一例的纵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6] 以下,依据附图,对本发明的涡旋式压缩机的一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0037] 如图1及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的下部压缩式涡旋式压缩机中,在机壳1的内部空间1a可设置有用于产生旋转力的电动部2,在所述电动部2的下侧可设置有被传递该电动部2产生的旋转力来压缩制冷剂的压缩部3。
[0038] 所述机壳1可包括:圆筒壳11,构成密闭容器;上部壳12,覆盖所述圆筒壳11的上部并与所述圆筒壳11一起构成密闭容器;下部壳13,覆盖所述圆筒壳11的下部并与所述圆筒壳11一起构成密闭容器,并且形成储油空间1b。
[0039] 制冷剂吸入管15可向所述圆筒壳11的侧面贯通来与所述压缩部3的吸入室直接连通,在所述上部壳12的上部可设置有与所述机壳1的内部空间1a连通的制冷剂排出管16。所述制冷剂排出管16相当于从压缩部3向机壳1的内部空间1a排出的被压缩的制冷剂向外部排出的通道,用于分离混入到所排出的制冷剂中的油的油分离器(未图示)可与所述制冷剂排出管16连接。
[0040] 在所述机壳1的上部可设置有用于构成电动部2的定子21,在所述定子21的内部可设置有能够旋转的转子22,所述转子22与所述定子21一起构成电动部2,而且借助与所述定子21之间的相互作用而旋转。
[0041] 可在所述定子21的内周面上沿着圆周方向形成多个插槽(没有附图标记)来卷绕线圈25,可将所述定子21切割为横截面呈D形(D-cut)以使定子21的外周面与圆筒壳11的内周面之间形成用于使制冷剂或油通过的通道26。
[0042] 在所述定子21的下侧,构成压缩部3的主框架31可固定结合在机壳1的下部,而且所述定子21与所述主框架31隔开规定间隔。在所述主框架31的底面,可隔着后述的与旋转轴5偏心结合的回旋涡旋盘(以下,与第二涡旋盘混合使用)33,固定设置有固定涡旋盘(以下,与第一涡旋盘混合使用)32。所述回旋涡旋盘33可以以能够回旋的方式设置在所述主框架31与固定涡旋盘32之间。所述回旋涡旋盘33可一边进行回旋运动,一边与所述固定涡旋盘32一起形成由吸入室、中间压室、排出室构成的两对压缩室S1。当然,所述固定涡旋盘32也可以以能够沿着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与主框架31结合。
[0043] 所述主框架31的外周面可以以热套或焊接的方式固定结合在所述圆筒壳11的内周面。并且,在所述主框架31的中心可以以在轴向上贯通的方式形成有第一轴承孔311,构成第一轴承的旋转轴5的主轴承部51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插入并支撑在所述第一轴承孔311中。并且,在所述主框架31的底面可形成有背压室S2,该背压室S2与所述固定涡旋盘32和回旋涡旋盘33一起形成空间,并借助该空间的压力来支撑所述回旋涡旋盘33。
[0044] 所述固定涡旋盘32的硬板部321大致呈圆形,在所述硬板部321的上表面可形成有固定涡卷部322,该固定涡卷部322与后述的回旋涡卷部33接合来构成压缩室S1。并且,在所述固定涡卷部322的一侧可形成有与制冷剂吸入管15连接的吸入口323,在所述硬板部321可形成有排出口324,该排出口324与所述排出室连通来排出压缩的制冷剂。
[0045] 随着所述排出口324朝向下部壳13形成,在所述固定涡旋盘32的底面可结合有排出盖34,该排出盖34用于容置排出的制冷剂来引导至后述的制冷剂流路。所述排出盖34可与所述固定涡旋盘32的底面密封结合,以便能够使制冷剂的排出流路(没有附图标记)和储油空间1b分离。
[0046] 并且,所述排出盖34的内部空间可容置所述排出口324,并且容置制冷剂流路PG的入口,该制冷剂流路PG贯通所述固定涡旋盘32和主框架31来将从压缩室S1向排出盖34的内部空间排出的制冷剂引导至机壳1的上侧内部空间1a。在所述排出盖34可形成有贯通孔341,与构成第二轴承的后述的旋转轴5的副轴承部52结合来浸渍在所述机壳1的储油空间
1b的供油机(oil feeder)6,贯通所述贯通孔341。
[0047] 并且,在所述固定涡旋盘32的硬板部321中心部可在轴向上贯通形成有第二轴承孔325,后述的旋转轴5的副轴承部52贯通结合在该第二轴承孔325,而且在所述第二轴承孔325的内周面可突出形成有止推轴承部326,该止推轴承部326在轴向上支撑所述副轴承部
52的下端。
[0048] 所述回旋涡旋盘33的硬板部331大致呈圆形,在所述硬板部331的底面可形成有回旋涡卷部332,该回旋涡卷部332与固定涡卷部322接合来构成压缩室。并且,在所述硬板部331的中心部沿着轴向贯通形成有旋转轴结合部333,后述的旋转轴5的偏心部53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插入并结合在所述旋转轴结合部333。所述旋转轴结合部333的外周部与所述回旋涡卷部332相连接,在压缩的过程中,所述旋转轴结合部333的外周部及所述回旋涡卷部332与所述固定涡卷部322一起形成压缩室S1。所述固定涡卷部322和回旋涡卷部332可形成为渐开线形状,但是也可以形成为其它多种形状。
[0049] 并且,后述的旋转轴5的偏心部53可插入结合在所述旋转轴结合部333,而且所述偏心部53可在压缩机的半径方向上与所述回旋涡卷部332或固定涡卷部322结合。因此,在压缩时,制冷剂的斥力会施加到所述固定涡卷部322和回旋涡卷部332,作为该斥力的反作用力的压缩力会施加到旋转轴结合部333和偏心部53之间。如上所述,在旋转轴5的偏心部53贯通回旋涡旋盘33的硬板部331且在半径方向上与回旋涡卷部332重叠的情况下,制冷剂的斥力和压缩力以硬板部为基准施加到同一平面,从而相互抵消。由此,能够防止因压缩力和斥力的作用而导致的回旋涡旋盘33的倾斜。
[0050] 另外,所述旋转轴5的上部可压入结合在转子22的中心,而下部可与压缩部3结合,从而所述旋转轴5在半径方向上被支撑。由此,所述旋转轴5将电动部2的旋转力传递到压缩部3的回旋涡旋盘33。则,与所述旋转轴5偏心结合的回旋涡旋盘33相对于固定涡旋盘32进行回旋运动。
[0051] 如图3及图4所示,在所述旋转轴5的下半部可形成有主轴承部51,该主轴承部51插入所述主框架31的第一轴承孔311来在半径方向上被支撑,在所述主轴承部51的下侧可形成有副轴承部52,该副轴承部52插入所述固定涡旋盘32的第二轴承孔325来在半径方向上被支撑。并且,在所述主轴承部51和副轴承部52之间可形成有偏心部53,该偏心部53可插入结合在所述回旋涡旋盘33的旋转轴结合部333。所述主轴承部51和副轴承部52以具有同一轴心的方式形成在同轴线上,所述偏心部53在半径方向上相对于主轴承部51或副轴承部52偏心。所述副轴承部52也可以相对于主轴承部51偏心。
[0052] 所述偏心部53的外径要小于所述主轴承部51的外径且大于所述副轴承部52的外径,这样才有利于使所述旋转轴5通过各轴承孔311、325和旋转轴结合部333来结合。但是,在所述偏心部53不与旋转轴5一体形成而利用单独的轴承来形成的情况下,即使所述副轴承部52的外径不小于偏心部53的外径,也能够插入旋转轴5来结合。
[0053] 并且,可在所述旋转轴5的内部形成油流路5a,该油流路5a用于向所述各轴承部和偏心部供油。由于压缩部3位于电动部2的下侧,所述油流路5a可以以开槽的方式,形成在从所述旋转轴5的下端到大致定子21的下端或中间高度、或者比所述主轴承部51的上端高的高度。
[0054] 并且,在所述旋转轴5的下端即所述副轴承部52的下端可结合有供油机6,该供油机6用于抽吸充满在所述储油空间1b中的油。所述供油机6可由供油管61和如螺旋桨的油上吸构件62构成,其中,所述供油管61插入结合在旋转轴5的油流路5a,所述油上吸构件62插入所述供油管61的内部来向上吸油。所述供油管61可通过所述排出盖34的贯通孔341来浸渍在储油空间1b中。
[0055] 另一方面,在所述各轴承部和偏心部之间或在所述各轴承部之间,可形成有供油孔和/或供油槽,以便将通过所述油流路向上吸的油供给至各轴承部和偏心部的外周面。
[0056] 例如,如图2至图5所示,在所述主轴承部51的下侧可形成有第一小径部54,该第一小径部54使所述主轴承部51和偏心部53隔开规定间隔,而且在所述第一小径部54可形成有从所述油流路5a向第一小径部54的外周面贯通的第一供油孔551。并且,在所述主轴承部51的外周面可形成有螺旋状的第一供油槽552,以便使通过所述第一供油孔551向第一小径部54供给的油、沿着所述主轴承部51的外周面向上流动。由此,沿着所述第一供油槽552向主轴承部51的上端流动的油,可沿着具有主框架31的第一轴承孔的第一轴承部312向所述主框架31的上表面流动后,再经过油通道PO回收到储油空间1b。但是,就第一供油孔而言,由于油经过后述的第三供油孔和第三供油槽之后流入到所述第一小径部,因此可以省略所述第一供油孔,来将经过所述第三供油孔和第三供油槽流入第一小径部的油引导至第一供油槽。
[0057] 在所述副轴承部52的上侧,与油流路5a连通的第二供油孔553以向外周面贯通的方式形成,而且在所述副轴承部52的外周面上,与所述第二供油孔553连通的第二供油槽554可在上下方向上长长地形成。所述第二供油槽554的上端可与副轴承部52和偏心部53之间的第二小径部55连通,所述第二供油槽554的下端可与设在轴向板57的连通槽555连通,所述轴向板57设在所述副轴承部52的下端即旋转轴5的下端,且支撑在排出盖34的贯通孔
341周边。可在轴向板57的底面沿着半径方向形成有所述连通槽555。所述第二供油孔553的位置及所述第二供油槽554的形状可以是螺旋状等多种形状。
[0058] 另外,如图2至图5所示,在所述偏心部53可形成有从油流路5a向所述偏心部53的外周面贯通的第三供油孔556,在所述偏心部53的外周面可形成有第三供油槽557,该第三供油槽557与所述第三供油孔556连通,且在上下方向上长长地开槽来形成。所述第三供油孔556可如图所示沿着半径方向形成,但也可以根据情况相对于旋转轴5的旋转方向向正向倾斜或形成为曲线。并且,所述第三供油槽557可如图所示沿着长度方向形成,但也可以根据情况相对于长度方向倾斜或以螺旋状形成。此外,所述第三供油槽可如图所示形成为一端与第一小径部连通的开放的形状,但也可以根据情况形成为两端都被堵塞的结构。这时,必须在所述第一小径部或主轴承部形成有第一供油孔。
[0059] 另外,所述偏心部53构成第三轴承部,由于所述偏心部53以在与回旋涡卷部332在半径方向上重叠的位置上相对于轴心偏心的方式形成,因此所述偏心部53的轴承面积可考虑与压力比之间的关系来优化设计。因此,从压缩机的可靠性方面或效率方面来说,重要的是,所述第三供油孔556和第三供油槽557具有与其它供油孔或供油槽相比能够更迅速并顺畅地供给油的位置和形状。
[0060] 例如,优选所述第三供油孔556的位置可处于与所述需要供油区间最相邻的位置,即如图7所示,在旋转轴5向顺时针方向旋转且主气体力FM在坐标轴上向负的横向施力时,所述供油孔556可形成在1/4分面(第一象限)或3/4分面(第三象限)的位置。即,在涡旋式压缩机中,在旋转轴以轴心O为中心向顺时针方向旋转时,由主气体力FM施力的加压方向为,以连接轴心和偏心部中心而得到的线为基准,垂直且朝向旋转方向侧的方向,由此,油压力线图以连接轴心和偏心部中心而得到的线为基准,大大地形成在旋转方向侧的90度~180度的范围内,从而形成需要供油区间。但是,如果在该需要供油区间形成供油孔,则所述需要供油区间内的压力大于油流路5a的压力,可能无法使油流路内的油向所述偏心部53的外部排出。因此,如果可以的话,最好将所述第三供油孔556的出口以避开需要供油区间的方式形成。但是,如果将所述第三供油孔556的出口设在离需要供油区间过远的位置即设在附图的2/4分面(第二象限)的情况下,则经过所述第三供油孔556后向偏心部53的外部排出的油向需要供油区间移动的时间会延迟,因此会相应地降低轴承性能并且发生磨损或增加摩擦损失。因此,优选将所述第三供油孔556形成在不属于需要供油区间但与该需要供油区间较近的1/4分面或3/4分面。这样,如果以连接所述旋转轴的轴心和偏心部53的偏心中心而得到的线为基准,则优选所述第三供油孔556形成在向旋转轴的旋转方向上的0度~90度范围或180度~270度范围内。在此,在本实施例中,重点观察第三供油槽和第三供油孔连通的例子,来限定了第三供油孔的位置,但是在所述第三供油槽和第三供油孔不连通的情况下,尤其在仅将第三供油槽形成在偏心部位外周面的情况下,所述第三供油槽的位置可与所述的第三供油孔的位置大同小异。
[0061] 此外,如图8及图9所示,就所述第三供油槽557而言,由于所述第三供油孔556向偏心部53的外周面贯通形成,因此为了使所述油流路5a的油能够顺畅地流入第三供油孔556,优选使所述第三供油槽557的至少一部分向旋转轴结合部333的外部露出。这时,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供油槽557可沿着偏心部53的长度方向长长地形成,并且在所述第三供油槽557的上端,将偏心部53的上端部以开槽的方式开放,来使第三供油槽557与第一小径部54连通,另一方面,在所述第三供油槽557的下端,以保留偏心部53的下端部即与回旋涡卷部的轴向末端相邻的端部的方式形成遮断部559,从而堵塞所述第三供油槽557的下端来使所述第三供油槽557与所述第二径部55分离。为此,所述第三供油槽557的轴向长度L1可小于所述偏心部53的轴向长度L2。
[0062] 由此,由于第三供油槽557的上端开放,所述第三供油孔556可通过开放的第三供油槽557的上端与形成在所述回旋涡旋盘33的背面的中间压区域连通,由此,相对构成高压的油流路5a的油能够顺畅地向第三供油孔556和第三供油槽557移动。另一方面,由于所述第三供油槽557的下端具有被遮断部559堵塞的结构,因此,能够防止所述第三供油槽557的油向副轴承部方向流动,并能够使所述油流路5a的油经过第三供油孔556后顺畅地向第三供油槽557流出。在如图8所示那样所述第三供油槽557的下端开放的情况下,由于装在第三供油槽557的油因自重而流下,因此不能有效地润滑偏心部53。而且,从所述压缩室S1泄露的高压制冷剂可能经过所述第三供油槽557后向第三供油孔556侧移动,从而堵塞所述第二供油孔556,由此在第三供油孔556的内外侧不产生压力差或者使外侧的压力反而更高,从而油流路5a的油可能无法向第三供油槽557流出。但是,若如图9所示那样用遮断部559堵塞与所述压缩室S1相向的第三供油槽557的下端,则能够防止所述第三供油槽557的油向副轴承部侧流动,另一方面,遮断在压缩室S1中压缩的高压制冷剂流入第三供油槽556,从而能够使油流路5a的油能够经过第三供油孔556顺畅地向第三供油槽557流出。
[0063] 在此,所述第三供油槽与第三供油孔的出口连通,但是也可以如图10所示那样除去第三供油孔而仅形成第三供油槽557。这时,经过形成在第一小径部54的第一供油孔551流出的油的一部分,可流入第三供油槽557来使偏心部53和旋转轴结合部333之间的轴承面润滑。
[0064] 另外,在所述实施例中,在形成所述供油槽时,以保留与所述回旋涡卷部的轴向末端相邻的端部的方式,一体形成有遮断部,但是,在本实施例中,也可以将单独的遮断构件插入偏心部来堵塞所述供油槽的下端,从而形成所述遮断部。
[0065] 图11是表示在本发明的涡旋式压缩机的偏心部结合遮断构件来遮断供油槽的一端的一例的立体图。
[0066] 如图所示,在本实施例的偏心部53的一端即与回旋涡卷部的末端相邻的端部(以下称为固定涡旋盘侧端部)形成有环状槽558,在从所述环状槽558到另一端为止的部位长长地形成有供油槽557。
[0067] 并且,在所述环状槽558可压入呈环状的遮断构件56来遮断所述供油槽557的固定涡旋盘侧端部,从而形成一种遮断部。
[0068] 所述遮断构件56的厚度应当与所述环状槽558的深度相同或比所述环状槽558的深度小,这样才能防止轴承性能降低。并且,所述遮断构件56的厚度要形成为能够使所述遮断构件56的外周面位于比所述供油槽557的底面更高的位置的厚度时,才能够遮断供油槽557的固定涡旋盘侧端部。
[0069] 虽然图中未示出,但是所述遮断构件可以形成为块状来与所述供油槽粘接,或以使螺丝头发挥遮断构件的作用的方式通过螺丝连接等,所述遮断构件只要能够遮挡供油槽的一端即可,可以呈任何形状。
[0070] 另外,本发明涡旋式压缩机的其它实施例如下。
[0071] 即,在上述实施例中示出压缩部位于电动部的下侧的下部压缩式涡旋式压缩机中的供油结构,但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供油结构也同样适用于压缩部位于电动部的上侧的上部压缩式涡旋式压缩机。
[0072] 如图12所示,在本实施例的上部压缩式涡旋式压缩机中,在机壳1内部的下侧可设置有电动部2,在所述电动部2的上侧可设置有压缩部3。
[0073] 在所述压缩部3中,具有固定涡卷部352的框架35可固定结合在所述机壳1,在所述框架35的上表面可结合有板36,在所述框架35和板36之间可设置有回旋涡旋盘37,该回旋涡旋盘37具有回旋涡卷部372,以便与所述固定涡卷部352接合来形成两对压缩室S1。
[0074] 在所述回旋涡旋盘37可形成有旋转轴结合部373,所述旋转轴结合部373使与所述电动部2的转子结合的旋转轴5的偏心部53偏心结合。所述旋转轴结合部373可以以使所述偏心部53与压缩室S1在半径方向上重叠的方式形成。
[0075] 在所述旋转轴5可从下端朝向上端方向形成有油流路5a。所述油流路5a可形成于从旋转轴5的下端到规定高度的位置即偏心部53的中间位置。并且,在所述偏心部53形成有从所述油流路5a向偏心部53的外周面贯通的供油孔53a,并且,在所述偏心部53的外周面可形成有与供油孔53a连通的供油槽53b。
[0076] 在此,所述供油槽53b在上下方向上长长地形成或倾斜地形成,在所述供油槽53b的下端即与回旋涡卷部572的轴向末端相邻的端部,可形成有遮断部53c,该遮断部53c不使向所述供油槽53b流出的油流下,并且遮断高压制冷剂从压缩室S1流入。为此,可使所述供油槽的轴向长度小于所述偏心部的轴向长度。
[0077] 并且,所述供油孔53a或供油槽53b可如上述实施例那样,在以连接轴心和偏心部的中心而得到的线为基准时,可形成在朝向旋转轴的旋转方向的0度~90度之间或180度~270度之间。
[0078] 本实施例的供油孔的位置及供油槽的形状可以与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三供油孔的位置及第三供油槽的形状相似。并且,作用效果也可以相似。因此,省略具体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