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480009403.0

文献号 : CN105378315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池田周平铃木良一长泽诚

申请人 :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摘要 :

引导部件(48)具有:圆筒部(52),其安装于小齿轮轴(19)的顶端,并向对方叉侧延伸;以及缝隙卡合板(54),其从圆筒部(52)的小齿轮轴(19)侧的部分向小齿轮轴(19)侧延伸,卡合于叉(22)的缝隙(42),在将叉(22)向小齿轮轴(19)安装时,圆筒部(52)最先被插入叉(22)的紧固部(36),叉(22)能够旋转地由圆筒部(52)引导,由此提高叉(22)的组装的作业性。

权利要求 :

1.一种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第1轴部件,其传递操舵力;

第2轴部件,其与所述第1轴部件连结以传递所述操舵力;

紧固部,其外嵌于所述第2轴部件的所述第1轴部件侧的端部附近,形成有在所述第2轴部件的轴向以及径向上贯通的缝隙;

一对摇臂部,其从该紧固部的端部向所述第1轴部件侧突出,并相对而配置;

十字轴,其将所述一对摇臂部与固定于所述第1轴部件的对方叉连结而构成万向节;以及引导部件,其具备:圆筒部,其配置于所述一对摇臂部之间,并安装于所述第2轴部件的端部;以及缝隙卡合板,其从所述第2轴部件侧的所述圆筒部的轴向的一部分向径向外方突出、向所述第2轴部件侧延伸,并配置于所述缝隙内;

所述圆筒部向所述第1轴部件侧延伸,在所述第1轴部件侧的内侧形成有空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2轴部件的所述端部形成有突出部,所述突出部延伸到所述圆筒部的中间部并内嵌于所述圆筒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关于圆筒部的内周面的内径尺寸,所述第1轴部件侧部分比所述第2轴部件侧部分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圆筒部的顶端部形成有倒角。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圆筒部的顶端部形成有缝隙,所述缝隙与所述圆筒部的轴向正交且在所述一对摇臂相对的方向上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圆筒部的顶端部的内径侧为将所述一对摇臂相对的方向作为长轴的椭圆形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圆筒部包括安装于所述第2轴部件的轴部件侧圆筒部、配置于所述对方叉侧的对方叉侧圆筒部以及将所述轴部件侧圆筒部与所述对方叉侧圆筒部连结的断裂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2轴部件的所述端部形成有孔部,形成于所述圆筒部的小径部嵌于所述孔部。

说明书 :

转向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具备在万向节叉与轴部件的组装时引导叉和轴部件的引导部件的转向装置,尤其是涉及在齿条齿轮式转向装置中用于使万向节叉与小齿轮轴结合的引导部件以及结合构造。

背景技术

[0002] 以往,公开了用于使安装于转向装置的中间轴的端部的万向节与齿条齿轮机构的小齿轮轴细齿结合的构造(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以及2)。
[0003]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在将万向节叉组装于小齿轮轴时,为了使叉紧固用螺栓相对于小齿轮轴的插入位置变得恒定,确定转向盘的中立状态再进行组装,而使用用于叉相对于小齿轮轴进行旋转方向以及插入方向的定位的引导片的引导部件以及结合构造。
[0004] 另外,专利文献2记载了在小齿轮轴的顶端部突出地形成有插入限制轴的引导部件以及结合构造,该插入限制轴用于在小齿轮轴相对于叉处于与正规位置不同的位置的情况下妨碍紧固用螺栓的贯穿。该插入限制轴能够以较小的转矩而旋转,在叉与小齿轮轴未在小齿轮轴的正规的紧固部位紧固,而错误地在小齿轮轴的该插入限制轴处紧固了的情况下,能够检测到处于误连结状态。
[0005] 现有技术文献
[0006] 专利文献
[0007]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335246号公报
[0008] 专利文献2:WO2010/116537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9]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0010] 然而,在专利文献1中,引导片的纵壁部较薄且强度较弱,因此,在向小齿轮轴插入叉时,需要注意不使因叉接触引导片而导致引导片弯曲、破损地进行作业。尤其是,在为相对于小齿轮轴从斜方向插入叉那样的作业的情况下,需要更加注意。其结果,确定叉的角度以及位置的作业花费时间。
[0011] 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小齿轮轴顶端部的插入限制轴构成为能够旋转,因此,在向小齿轮轴安装叉时,插入限制轴首先被插入叉,此时叉与插入限制轴一同旋转的可能性较大。其结果,难以将叉与小齿轮轴的角度对准而进行组装。
[0012]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状况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在向小齿轮轴等旋转轴组装叉时能够容易地对准角度、能够提高组装的作业性的转向装置。
[0013]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0014]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0015] 第1轴部件,其传递操舵力;
[0016] 第2轴部件,其与所述第1轴部件连结以传递所述操舵力;
[0017] 紧固部,其外嵌于所述第2轴部件的所述第1轴部件侧的端部附近,形成在所述第2轴部件的轴向以及径向上贯通的缝隙;
[0018] 一对摇臂部,其从该紧固部的端部向所述第1轴部件侧突出,并相对而配置;
[0019] 十字轴,其将所述一对摇臂部与固定于所述第1轴部件的对方叉连结而构成万向节;以及
[0020] 引导部件,其具备:圆筒部,其配置于所述一对摇臂部之间,并安装于所述第2轴部件的端部;以及缝隙卡合板,其从所述圆筒部的所述第2轴部件侧的部分向径向外方突出、向所述第2轴部件侧延伸,并配置于所述缝隙内。
[0021] 优选的是,在本发明的转向装置中,在所述第2轴部件的所述端部形成有突出部,所述突出部延伸到所述圆筒部的中间部并内嵌于所述圆筒部之内。
[0022] 除了上述以外,还优选的是,在本发明的转向装置中,所述圆筒部能够由于与所述对方叉接触而变形。
[0023] 除上述以外,还优选的是,在本发明的转向装置中,关于圆筒部的内周面的内径尺寸,所述第1轴部件侧的部分比所述第2轴部件侧的部分大。
[0024] 除上述以外,还优选的是,在本发明的转向装置中,在所述圆筒部的顶端部形成有倒角。
[0025] 除上述以外,还优选的是,在本发明的转向装置中,在所述圆筒部的顶端部形成有缝隙,所述缝隙在与所述圆筒部的轴向正交且所述一对摇臂相对的方向上延伸。
[0026] 除上述以外,还优选的是,在本发明的转向装置中,所述圆筒部的顶端部的内径侧具有将所述一对摇臂相对的方向作为长轴的椭圆形状。
[0027] 除上述以外,还优选的是,在本发明的转向装置中,所述圆筒部包括安装于所述第2轴部件的轴部件侧圆筒部、配置于所述对方叉侧的对方叉侧圆筒部以及将所述轴部件侧圆筒部与所述对方叉侧圆筒部连结的断裂部。
[0028] 除上述以外,还优选的是,在本发明的转向装置中,在所述轴部件的所述端部形成有孔部,形成于所述圆筒部的小径部内嵌于所述孔部。
[0029] 发明的效果
[0030]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转向装置,其在向旋转轴组装叉时,能够容易对准角度,能够提高组装的作业性。

附图说明

[0031]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整体构成的立体图。
[0032] 图2是第1实施方式的小齿轮轴的上端侧部分的放大图。
[0033] 图3A以及图3B是第1实施方式的万向节的下侧叉的放大图,图3A是立体图,图3B是剖视图。
[0034] 图4A、图4B以及图4C是第1实施方式的引导部件的单体图,图4A是圆筒部的主视图,图4B是整体的侧视图,图4C是环部的主视图。
[0035] 图5A以及图5B是安装有第1实施方式的引导部件的小齿轮轴的上端部的放大图,图5A是主视图,图5B是侧视图。
[0036] 图6是表示安装有第1实施方式的引导部件的小齿轮轴与叉的结合状态的侧视图,叉以剖视图进行表示。
[0037] 图7是表示安装有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引导部件的小齿轮轴与叉的结合状态的侧视图,叉以剖视图进行表示。
[0038] 图8A、图8B以及图8C是第2实施方式的引导部件的单体图,图8A是圆筒部的主视图,图8B是整体的侧视图,图8C是环部的主视图。
[0039] 图9是安装有第2实施方式的引导部件的小齿轮轴的上端部的放大侧视图。
[0040] 图10是表示安装有第2实施方式的引导部件的小齿轮轴与叉的结合状态的侧视图,叉以剖视图进行表示。
[0041] 图11A、图11B以及图11C是第3实施方式的引导部件的单体图,图11A 是圆筒部的主视图,图11B是整体的侧视图,图11C是环部的主视图。
[0042] 图12A以及图12B是安装有第3实施方式的引导部件的小齿轮轴的上端部的放大图。图12A是侧视图,图12B是立体图。
[0043] 图13是表示安装有第3实施方式的引导部件的小齿轮轴与叉的结合状态的侧视图,叉以剖视图进行表示。
[0044] 图14A、图14B以及图14C是第4实施方式的引导部件的单体图,图14A 是圆筒部的主视图,图14B是整体的侧视图,图14C是环部的主视图。
[0045] 图15A以及图15B是安装有第4实施方式的引导部件的小齿轮轴的上端部的放大图。图15A是侧视图,图15B是立体图。
[0046] 图16是表示安装有第4实施方式的引导部件的小齿轮轴与叉的结合状态的侧视图,叉以剖视图进行表示。
[0047] 图17是第5实施方式的小齿轮轴的上端侧部分的放大图。
[0048] 图18A、图18B以及图18C是第5实施方式的引导部件的单体图,图18A 是圆筒部的主视图,图18B是整体的侧视图,图18C是环部的主视图。
[0049] 图19A以及图19B是安装有第5实施方式的引导部件的小齿轮轴的上端部的放大图。图19A是局部剖切侧视图,图19B是立体图。
[0050] 图20是表示安装有第5实施方式的引导部件的小齿轮轴与叉的结合状态的侧视图,叉以剖视图进行表示。
[0051] 图21是表示安装有第5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引导部件的小齿轮轴与叉的结合状态的侧视图,叉以剖视图进行表示。
[0052] 图22是表示第1至第5实施方式的引导部件的变形例的环部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53] 以下,参照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关于转向装置,上侧或上方侧意味与车身后方侧相同的方向,下侧或下方侧意味与车身前方侧相同的方向。
[0054] (第1实施方式)
[0055] 以下,说明本申请的第1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
[0056]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整体构成的立体图。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是齿条齿轮式电动动力转向装置。此外,本申请发明不限于齿条齿轮式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也可以用于其他转向装置。
[0057] 如图1所示,转向装置100具备:转向轴2,在其车身后方侧即图1 中纸面右方侧的端部安装有转向盘1;筒状的转向柱3,其在内径侧将转向轴2旋转自由地支承;以及转向辅助机构4,其连结于转向轴2的车身前方侧即图1中纸面左方侧的端部。
[0058] 转向辅助机构4具备:未图示的转矩传感器;根据转矩传感器所检测到的转向转矩产生辅助转向转矩的电动机12;以及与电动机12连结且收纳于壳体11a的减速机构11,将由电动机12产生的辅助转向转矩经由减速机构11付与转向辅助机构4的输出轴14。减速机构11由在电动机12 的未图示的马达轴设置的未图示的蜗杆和固定于输出轴14而与该蜗杆啮合的未图示的蜗轮构成。
[0059] 转向轴2具有上轴即外轴7和下轴即内轴8,使外轴7的前端部与内轴8的后端部花键结合,并且经由合成树脂8a结合。由此,外轴7和内轴 8成为在碰撞时能够通过使上述合成树脂8a断裂来缩短全长的构造。另外,转向柱3是将上柱即外柱9与下柱即内柱10组合为套管状而成的,成为在施加了轴向冲击的情况下一边吸收冲击能量一边缩短全长的可伸缩构造。
[0060] 转向柱3的外柱9由上车身侧托架15U可调整倾斜位置以及伸缩位置地支承于车身侧部件16。另外,转向辅助机构4的减速机构11的壳体11a 被支承为能够以枢轴15p作为中心向上下方向摆动,所述枢轴15p旋转自由地设置于在车身侧部件16上安装的下车身侧托架15L。
[0061] 内柱10的前端部位于减速机构11的壳体11a的后端部。内轴8的前端部侧部分贯穿减速机构11的壳体11a内部,前端部连结于转向辅助机构 4的输出轴14。输出轴14从壳体11a的前端部向车身前方侧突出。
[0062] 在转向辅助机构4的输出轴14经由上侧万向节17A连结中间轴18的车身后方端。中间轴18的车身前方端经由下侧万向节17B连结于齿条齿轮式转向器机构6的小齿轮轴19。下侧万向节17B由上侧叉20和下侧叉 22、以及将这两个叉20、22能够摆动且能够传递转矩地连结的十字轴24 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述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中记载的第1轴部件对应于中间轴18,第2轴部件对应于小齿轮轴19。
[0063] 小齿轮轴19的上端侧的部分从转向器机构6的转向器壳体6A的上端部按预定长度向上方突出,在该突出的上端部连结万向节17B的下侧的叉 22。在转向器壳体6A内未图示的齿条轴被支撑为能够在车宽方向上移动,小齿轮轴19的未图示的小齿轮与齿条轴的未图示的齿条齿啮合。齿条轴的两端部分别经由横拉杆5、5连结于未图示的转向轮。
[0064] 由于转向装置100为这样的构成,因此,若驾驶员旋转操作转向盘1,则未图示的转矩传感器检测施加于转向轴2的转向转矩,根据所检测到的转向转矩而从电动机12产生的辅助转向转矩经由减速机构11传递到输出轴14,进一步经由中间轴18传递到小齿轮轴19。若小齿轮轴19旋转,则与小齿轮轴19啮合的未图示的齿条轴被向轴向即车宽方向驱动,使连结于横拉杆5、5的左右的转向轮转向。
[0065] 图2是第1实施方式的小齿轮轴19的上端侧部分的放大图。在图2 中,纸面右方是上方侧即车身后方侧,纸面左方是下方侧即车身前方侧。此外,该方向在图3B、图4B、图5B、图6以及图7中也是同样的。
[0066] 如上所述,小齿轮轴19的上端侧的部分从转向器机构6的转向器壳体 6A的上端部按预定的长度向上方突出。如图2所示,在小齿轮轴19的该突出部分的外周形成有剖面大致弧状的环状槽26。另外,在小齿轮轴19 的与环状槽26的上侧邻接的外周面在整周的范围形成有公的上侧细齿28,在小齿轮轴19的与环状槽26的下侧邻接的外周面的部分在整周的范围形成有公的下侧细齿30。
[0067] 在小齿轮轴19的上端部形成有圆柱状的突出部32,所述突出部32向小齿轮轴19的轴向即上方突出,直径比小齿轮轴19的上侧细齿28以及下侧细齿30的外径小。突出部32形成为与小齿轮轴19同轴,按上侧细齿 28的轴向长度尺寸的一半程度的长度尺寸向上方突出。在突出部32的上端缘形成有倒角34。此外,突出部32既可以与小齿轮轴19作为一体部件而一体形成,也可以与小齿轮轴19分体形成再一体地固定于小齿轮轴的上端部。
[0068] 图3A以及图3B是本第1实施方式的下侧万向节17B的下侧叉22的放大图,图3A是立体图,图3B是剖视图。
[0069] 叉22具备:连结且紧固于小齿轮轴19的上端部的部分即大致圆筒状的紧固部36;和从紧固部36的上端部在紧固部36的轴向上向车辆后方侧即上方侧延伸、且经由十字轴24与上侧叉20连结的一对摇臂部38、38。一对摇臂部38、38是相对而配置的一对板状部件,在各摇臂部38形成有支承十字轴24的贯通孔38a。此外,图3B所示的叉22表示从侧面观察在一对摇臂部38、38间沿叉22的轴向即图3B的纸面左右方向切断叉22后的结构而得到的状态。
[0070] 叉22的紧固部36的内周侧构成供小齿轮轴19的上端部插入并连结的连结孔39,在紧固部36的内周面在整周的范围且在内周面的轴向全长的范围、形成用于与小齿轮轴19的上侧细齿28以及下侧细齿30卡合的母的细齿40。连结孔39从紧固部36的上端到下端地即沿轴向贯通。
[0071] 另外,在紧固部36设置有在径向上延伸的一对相对的板状部即缝隙形成部41、41。形成于缝隙形成部41、41间的缝隙42从紧固部36的外周面贯通到内周面,在叉22的轴向上延伸。缝隙42从紧固部36的上端到下端地即沿轴向贯通地形成。由于紧固部36为这样的构成,因此形成为剖面大致C字状的缺口圆筒状。另外,在缝隙形成部41、41在横穿连结孔39 的一部分且贯通缝隙42的方向上形成有贯通孔46、46。如图6所示,在贯通孔46、46贯穿紧固用螺栓44。
[0072]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小齿轮轴19的上端部固定有在将万向节17B的叉22组装于小齿轮轴19时用于定位的引导部件48。图4A、图4B以及图4C是本第1实施方式的引导部件48的单体图,图4A是圆筒部52的主视图,图4B是整体的侧视图,图4C是环部50的主视图。另外,图5A以及图5B是表示安装有本第1实施方式的引导部件48的小齿轮轴19的上端部的放大图,图5A是主视图,图5B是侧视图。
[0073] 引导部件48能够由聚酰胺系或聚缩醛系等具备耐油性、耐热性的合成树脂形成。如图4A、图4B、图4C、图5A以及图5B的各图所示,引导部件48具备:环部50,其内周面外嵌于比小齿轮轴19的下侧细齿30靠下方侧的小齿轮轴19的外周面;圆筒部52,其内周面外嵌于突出部32的外周面,所述突出部32形成于小齿轮轴19的上端部;以及薄板状的缝隙卡合板
54,其连结环部50和圆筒部52且卡合在叉22的缝隙42内。环部 50、圆筒部52以及缝隙卡合板54一体形成。
[0074] 缝隙卡合板54从环部50的外周面向径向外方的一个方向突出且在环部50的轴向上向上方延伸,并连结于圆筒部52的外周面的一方向侧。如图4B所示,缝隙卡合板54的外缘部形成随着从中间部朝向上端以及下端而高度变低的倾斜部56、56,并形成为大致梯形状。另外,缝隙卡合板54 的与小齿轮轴19的环状槽26相对的部分被切割成弧状,切割后的部分构成紧固用螺栓44的定位部58。
[0075] 对于引导部件48,既可以是环部50以及圆筒部52这两方也可以是任一方固定于小齿轮轴19。环部50向小齿轮轴19的固定,既可以是通过将环部50压入于小齿轮轴19的外周面而进行,也可以是在环部50的内周面形成细齿并通过与小齿轮轴19的下侧细齿30的细齿结合而进行。在向小齿轮轴19固定圆筒部52的情况下,将圆筒部52压入于小齿轮轴19上端的突出部32。在本实施方式中,环部50被压入于小齿轮轴19的外周面,圆筒部52被压入于小齿轮轴19的突出部32的外周面。此外,在仅利用环部50向小齿轮轴固定引导部件48的情况下,圆筒部50与突出部32可以是间隙配合。
[0076] 圆筒部52的外径尺寸形成为比叉22的紧固部36的内径尺寸即连结孔 39的径尺寸小些的尺寸。另外,圆筒部52形成为比小齿轮轴19的突出部 32的轴向长度长。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大于突出部32的轴向长度的3 倍的长度。因此,在圆筒部52组装于小齿轮轴19的状态下,如图5B所示,突出部32延伸到圆筒部52的内径侧的轴向中间部。若换言之,则小齿轮轴19相对于圆筒部52嵌合直至圆筒部52的内径侧的轴向中途位置。若再换言之,则圆筒部52具有小齿轮轴19的突出部32的顶端部位于圆筒部52的内径侧的轴向中间部的长度。由于是这样的构成,因此,圆筒部 52的内径侧的未与小齿轮轴19嵌合的上方侧部分成为空洞S。
[0077] 在圆筒部52的上方侧端缘形成有倒角60。在本实施方式中,倒角60 形成为相对于圆筒部52的侧面朝向中心轴倾斜30°程度的方式。另外,倒角60在整个从圆筒部52的上方侧端缘到圆筒部52的轴向全长的大致 1/3的长度范围延伸。
[0078] 图6是表示安装有本第1实施方式的引导部件48的小齿轮轴19与叉 22的结合状态的侧视图。此外,在图6中,叉22以剖视图表示。
[0079] 如图6所示,在小齿轮轴19与叉22结合了的状态下,引导部件48 的圆筒部52比紧固部36的连结孔39的上端部向上方突出。因此,圆筒部 52位于叉22的一对摇臂部38、38之间。该位置是与图1所示的上侧叉20 的一对摇臂部62、62的摆动圆相接的位置,但在通常的使用时,圆筒部 52不会与上侧叉20的一对摇臂部62、62干涉。
[0080] 但是,若叉20相对于叉22的连接角由于碰撞等而如图6中虚线所示那样变大,则圆筒部52与叉20的一对摇臂部62、62干涉。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圆筒部52的上方端侧部分为空洞S,因此,圆筒部52容易因与叉20侧的摇臂部62、62接触而变形。通过采用这样的构成,从而与以往同样地不会损害必要的连接角度功能。
[0081] 另外,如上所述,圆筒部52的倒角60形成为相对于圆筒部52的侧面倾斜30°的程度。形成有倒角60的圆筒部52的部分与圆筒部52的其他部分相比壁厚较薄,因此,容易压坏。通过使倒角60的倾斜角为30°程度,从而与使倾斜角为45°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倒角60在轴向上形成为较长。其结果,成为圆筒部52的上方端侧部分容易变形的构造。
[0082] 接下来,说明引导部件48向小齿轮轴19的组装以及叉22向小齿轮轴 19的组装的方法。
[0083] 对于引导部件48向小齿轮轴19的组装,首先,将转向器机构6设置为直行状态。于是,小齿轮轴19的相位即角度也被设置为直行状态。之后,一边进行旋转方向的对位以使得引导部件48的缝隙卡合板54在规定的圆周方向位置即旋转方向位置在轴向上延伸,一边将环部50压到小齿轮轴 19的外周面上,并且,将圆筒部52压到小齿轮轴19上端的突出部32的外周面上。由于在突出部32的上端缘形成有倒角34,因此,圆筒部52被顺畅地引导到突出部32的外周面。在此,缝隙卡合板54的规定的旋转方向位置是指与转向盘1设置为中立位置时的、叉22的缝隙42的圆周方向位置即旋转方向位置相同的位置。这样,引导部件48组装于小齿轮轴19 的规定的位置。
[0084] 对于叉22向小齿轮轴19的组装,首先,使转向盘1为中立状态。于是,叉22的缝隙42的旋转方向位置与固定于小齿轮轴19的引导部件48 的缝隙卡合板54的旋转方向位置一致,因此,保持该状态不变地将叉22 沿小齿轮轴19的轴向推入。
[0085]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固定于小齿轮轴19的引导部件48的圆筒部52 形成为在轴向上延伸得较长,因此,圆筒部52最先插入并卡合于叉22的紧固部36的连结孔39。由于在圆筒部52的上方侧端缘形成有倒角60,因此,叉22的紧固部36的连结孔39被顺畅地引导到圆筒部52的外周面。另外,由于倒角60的倾斜角形成为30°的程度,因此,与使倾斜角为45°的情况相比,紧固部36的连结孔39被更顺畅地引导到圆筒部52的外周面。若圆筒部52卡合于叉22的紧固部36,则成为小齿轮轴19的轴心与叉22 的轴心大致一致的状态。
[0086]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叉22在向小齿轮轴19组装时最先接触引导部件48的圆筒部52,圆筒部52卡合于紧固部36的连结孔39,因此,能够防止因与叉22接触而引起的缝隙卡合板54的弯曲、破损。即使在为相对于小齿轮轴19从斜方向插入叉22那样的作业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缝隙卡合板54的弯曲等,若圆筒部52进一步地卡合于紧固部36的连结孔 39,则小齿轮轴19与叉22大致同轴,因此,组装的作业性提高。
[0087] 从圆筒部52卡合于叉22的紧固部36的连结孔39的状态起,进一步将叉22沿小齿轮轴19的轴向推入。若转向盘1维持着中立状态,则叉22 的缝隙42卡合于缝隙卡合板54,同时叉22被向下方引导。即,缝隙卡合板54被夹在叉22的缝隙形成部41、41之间,同时叉22被向下方引导。但是,在缝隙42开始卡合于缝隙卡合板54之前叉22旋转了的情况下,缝隙42无法卡合于缝隙卡合板54,无法将叉22推入。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根据本实施方式,也能够容易使叉22与小齿轮轴19的角度对准。
[0088]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在圆筒部52卡合于叉22的紧固部36 的连结孔39的状态下,小齿轮轴19的轴心与叉22的轴心大致一致。另外,由于引导部件48由合成树脂形成,因此,圆筒部52的表面容易滑动。因此,即使在圆筒部52贯穿于紧固部36的连结孔39的状态下,也能够使叉 22轻快且平滑地旋转。通过使叉22旋转,能够使缝隙42的旋转方向位置与引导部件48的缝隙卡合板54的位置对准。由此,能够将缝隙形成部41、 41间的缝隙42顺畅地引导到缝隙卡合板54。
[0089] 这样,小齿轮轴19与叉22以正确的角度完成定位,叉22的缝隙42 卡合于缝隙卡合板54,同时叉22被向下方引导,小齿轮轴19的上侧细齿 28以及下侧细齿30与在叉22的紧固部36的连结孔39形成的细齿40结合。在该状态下,小齿轮轴19的环状槽26、叉22的贯通孔46以及在引导部件48的缝隙卡合板54形成的螺栓定位部58在同一轴线上一致。
[0090] 然后,若将紧固用的螺栓44贯穿于环状槽26、贯通孔46以及螺栓定位部58,拧入螺栓44以使得缝隙42的间隔即缝隙形成部41、41间的间隔变窄,则小齿轮轴19被紧固部36包裹。这样,叉22通过花键结合而牢固地结合于小齿轮轴19,成为能够传递转矩的状态。
[0091]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100,引导部件48的圆筒部52最先插入并卡合于叉22的紧固部36的连结孔39,因此,能够防止引导部件 48的缝隙卡合板54的弯曲、破损。另外,在引导部件48的圆筒部52卡合于紧固部36的连结孔39的状态下,能够容易使小齿轮轴19与叉22的角度对准。其结果,能够提高组装的作业性。
[0092] 此外,在本第1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为了使引导部件48的圆筒部 52更容易变形,而在圆筒部52的上端部设置缝隙。图7是表示安装有这样的变形例的引导部件148的小齿轮轴19与叉22的结合状态的侧视图。此外,在图7中,叉22以剖视图进行表示。
[0093] 如图7所示,本变形例的引导部件148在圆筒部52的上端部设置有缝隙64。其他构成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缝隙64沿与圆筒部52的轴向正交且叉22的一对摇臂部38、38相对的方向形成。通过沿该方向形成缝隙64,在上侧叉20相对于下侧叉22的连接角由于车辆的碰撞等而如图7中虚线所示那样变大、且摇臂部62、62接触圆筒部52时,圆筒部52更容易变形。此外,缝隙64也可以设置多个。
[0094] (第2实施方式)
[0095] 接下来,参照图8~图10说明本申请的第2实施方式。在第2实施方式中,对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或相对应的部件,在第1实施方式中图示的附图标记上加上200来进行表示。例如,对于第1实施方式的小齿轮轴19,在第2实施方式中标注219。
[0096] 另外,在以下所示的第2-第5实施方式中,对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构造,仅标注附图标记而省略详细的说明,主要对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的构造部分进行详细说明。
[0097] 本第2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是与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使用图1进行了说明的转向装置100同样的基本构成。
[0098] 本第2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小齿轮轴219的形状、构造也与上述第 1实施方式相同。
[0099] 图8A、图8B以及图8C是本第2实施方式的引导部件248的单体图,图8A是圆筒部252的主视图,图8B是整体的侧视图,图8C是环部250 的主视图。另外,图9是表示安装有引导部件248的小齿轮轴219的上端部的侧视图。
[0100] 引导部件248的形状、构造除了圆筒部252以外,其他的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0101] 在本第2实施方式中,在圆筒部252的与小齿轮轴219的突出部232 的车辆后方侧邻接的部分形成有断裂部252a,若连接角由于车辆的碰撞等而变大,则与安装于小齿轮轴219的叉222成对的上侧叉即对方叉与所述断裂部252a接触,从而所述断裂部252a弯折或剪断。
[0102] 断裂部252a形成为在圆筒部252的同一圆周上剩余2处分别与安装于小齿轮轴219的叉222的摇臂部238、238相对的部分且除此之外的部分已切去的形状。若换言之,则圆筒部252分为车辆前方侧部分252b即旋转轴侧圆筒部与车辆后方侧部分252c即对方叉侧圆筒部,断裂部252a位于车辆前方侧部分252b与车辆后方侧部分252c之间,构成为连结部,即:在沿圆筒部252的中心轴线方向观察时,分别将以缝隙卡合板254从该中心轴线突出的方向作为基准而在圆筒部252的圆周上向两侧离开约90度的位置作为中心,在圆周方向上延伸一定的长度,从而将车辆前方侧部分 252b与车辆后方侧部分252c在轴向上连结的部分。
[0103] 图10是表示安装有引导部件248的小齿轮轴219与叉222的结合状态的侧视图。此外,在图10中,叉222以剖视图进行表示。
[0104]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圆筒部252设置断裂部252a,构成为圆筒部252 的车辆后方侧因与摇臂部262、262的接触而断裂,由此,构成为,与第1 实施方式相比,更不妨碍摇臂部262、262的移动。通过采用这样的构成,从而与以往同样地不会损害必要的连接角度功能。
[0105] 本第2实施方式的引导部件248向小齿轮轴219的组装以及叉222向小齿轮轴219的组装能够通过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方法进行。
[0106] 此外,在本第2实施方式中,形成于圆筒部的断裂部的形状优选上述的断裂部252a的形状,但只要是通过与安装于小齿轮轴的叉成对的对方叉接触而弯折或剪断从而容许对方叉的移动的形状,就也可以是任何形状,另外,也可以由与圆筒部不同的材料形成。而且,也可以采用不设置断裂部而通过在圆筒部刻上切口来促进断裂的构成。
[0107] 另外,也可以采用不形成空洞S、倒角260的构成。
[0108] 另外,也可以,在叉安装于小齿轮轴之后,故意使断裂部断裂,而将圆筒部中比断裂部靠车辆后方侧的部分去除。
[0109] (第3实施方式)
[0110] 接下来,参照图11~图13说明本申请的第3实施方式。在第3实施方式中,对与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相同或相对应的部件,在第1实施方式中图示的附图标记上加上300进行表示。例如,对于第1实施方式的小齿轮轴19,在第3实施方式中标注319。
[0111] 本第3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也是与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使用图1进行了说明的转向装置100同样的基本构成。
[0112] 本第3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小齿轮轴319的形状、构造也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0113] 图11A、图11B、以及图11C是本第3实施方式的引导部件348的单体图,图11A是圆筒部352的主视图,图11B是整体的侧视图,图11C是环部350的主视图。另外,图12A以及图12B是表示安装有引导部件348 的小齿轮轴319的上端部的放大图,图12A是侧视图,图12B是立体图。
[0114] 引导部件348的形状、构造除了圆筒部352以外,其他的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0115] 在本第3实施方式中,由圆筒部352形成的空洞S的大部分由对方叉侧内周面352b形成。如图11A所示,对方叉侧内周面352b的与轴向垂直的剖面为在与缝隙卡合板354的突出方向垂直的方向上较长的椭圆状。即,对方叉侧内周面352b的与轴向垂直的剖面为长轴沿将安装于小齿轮轴319 的叉322的一对摇臂部338、338连结的方向即摇臂部338、338彼此相对的方向配置的椭圆状。由此,圆筒部352的形成对方叉侧内周面352b的部分,容易向对方叉侧内周面352b的椭圆的短轴方向变形。
[0116] 对方叉侧内周面352b的椭圆的短轴为与轴部件侧内周面352a的圆的直径大致相同的长度,对方叉侧内周面352c的椭圆的模式比轴部件侧内周面352a的圆的直径长。
[0117] 图13是表示安装有本第3实施方式的引导部件348的小齿轮轴319 与叉322的结合状态的侧视图。此外,在图13中,叉322以剖视图进行表示。
[0118] 本第3实施方式的引导部件348向小齿轮轴319的组装以及叉322向小齿轮轴319的组装能够通过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方法进行。
[0119] 此外,在本第3实施方式中,圆筒部352的轴部件侧内周面352a与对方叉侧内周面352b也可以不在轴向上连续贯通,也可以在轴部件侧内周面352a与对方叉侧内周面352b之间存在隔断。
[0120] 另外,圆筒部352的轴部件侧内周面352a的圆和对方叉侧内周面352b 的椭圆,也不必一定要共用中心线。
[0121] 另外,圆筒部352也可以采用不在叉侧的外周面形成倒角的构成。
[0122] (第4实施方式)
[0123] 接下来,参照图14~图16说明本申请的第4实施方式。在第4实施方式中,对与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相同或相对应的部件,在第1实施方式中图示的附图标记上加上400进行表示。例如,对于第1实施方式的小齿轮轴19,在第4实施方式中标注419。
[0124] 本第4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也是与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使用图1进行了说明的转向装置100同样的构成。
[0125] 小齿轮轴的形状、构造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0126] 引导部件448的形状、构造除了圆筒部452以外,其他的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0127] 在本第4实施方式中,由圆筒部452形成的空洞S的大部分由对方叉侧内周面452b形成。如图14A所示,对方叉侧内周面452b的内径比轴部件侧内周面452a的内径大,圆筒部452的形成对方叉侧内周面452b的部分形成为与形成轴部件侧内周面452a的部分相比较薄。由此,能够利用构成轴部件侧内周面452a的部分实现与突出部432的牢固结合,同时圆筒部 452的形成对方叉侧内周面452b的部分容易变形。
[0128] 图16是表示安装有本第4实施方式的引导部件448的小齿轮轴419 与叉422的结合状态的侧视图。此外,在图16中,叉422以剖视图进行表示。
[0129] 由于空洞S的大部分由圆筒部452中构成叉侧内周面452b的较薄的部分形成,因此,与第1实施方式相比,圆筒部452更容易相应于与叉420 侧的摇臂部462、462的接触而弹性变形。通过采用这样的构成,从而不会损害必要的连接角度功能。
[0130] 本第4实施方式的引导部件448向小齿轮轴419的组装以及叉422向小齿轮轴419的组装能够通过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方法进行。
[0131] 此外,在本第4实施方式中,圆筒部452的轴部件侧内周面452a与对方叉侧内周面452b也可以不在轴向上连续贯通,例如也可以在轴部件侧内周面452a与对方叉侧内周面
452b之间存在隔断。
[0132] 另外,圆筒部452的轴部件侧内周面452a的中心线与对方叉侧内周面 452b也不必一定要共用中心线,另外,也可以采用轴部件侧内周面452a 与对方叉侧内周面452b的分界的内径逐渐变化的构成。
[0133] 另外,圆筒部452也可以采用不在叉侧的外周面形成倒角的构成。
[0134] (第5实施方式)
[0135] 接下来,参照图17~图21说明本申请的第5实施方式。在第5实施方式中,对与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相同或相对应的部件,在第1实施方式中图示的附图标记上加上500进行表示。例如,对于第1实施方式的小齿轮轴19,在第5实施方式中标注519。
[0136] 本第5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也是与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使用图1进行了说明的转向装置100同样的基本构成。
[0137] 图17是小齿轮轴519的上端侧部分的放大图。
[0138]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小齿轮轴519的上端部形成有从端面在小齿轮轴 519的中心轴线方向上打孔而得到的圆形的孔部532。孔部532形成为与小齿轮轴519同轴,具有比上侧细齿528的轴向的尺寸稍微浅的深度。
[0139] 图18A、图18B以及图18C是引导部件548的单体图,图18A是圆筒部552的主视图,图18B是整体的侧视图,图18C是环部550的主视图。另外,图19A以及图19B是表示安装有引导部件548的小齿轮轴519的上端部的放大图,图19A是局部剖切侧视图,图19B是立体图。
[0140] 引导部件548的形状、构造除了圆筒部452以外,其他的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0141] 在第5实施方式中,圆筒部552具备:大径部552a,其与小齿轮轴519 的顶端接触而配置;以及小径部552b,其插入孔部532,所述孔部532形成于小齿轮轴519的上端部。
[0142] 图20是表示安装有引导部件548的小齿轮轴519与叉522的结合状态的侧视图。此外,在图20中,叉522以剖视图进行表示。
[0143] 接下来,说明引导部件548向小齿轮轴519组装的方法。
[0144] 对于引导部件548向小齿轮轴519的组装,首先,将转向器机构设置为直行状态。于是,小齿轮轴519的角度也被设置为直行状态。之后,一边进行旋转方向的对位以使得引导部件548的缝隙卡合板554以规定的圆周方向位置即旋转方向位置在轴向上延伸,一边将环部550压到小齿轮轴 519的外周面上,并且,将圆筒部552的小径部552b压入小齿轮轴519上端的孔部532。也可以在小径部552b的端部形成有助于插入的倒角。在此,缝隙卡合板554的规定的旋转方向位置是指与转向盘设置为中立位置时的、叉522的缝隙542的圆周方向位置即旋转方向位置相同的位置。这样,引导部件548组装于小齿轮轴519的规定的位置。
[0145] 叉522向小齿轮轴519的组装的方法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0146] 图21是表示安装有上述实施方式的局部变形例的引导部件的小齿轮轴与叉的结合状态的侧视图,叉以剖视图进行表示。
[0147] 在本变形例中,在对方叉侧的大径部552a的部分形成有在与轴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缝隙552d,大径部552a的顶端侧包括彼此在径向上相对的2个圆弧状部分。缝隙552d形成为与图21中虚线所示的对方叉的摇臂部562的旋转轴线方向大致平行。其他构成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
[0148] 根据本变形例,圆筒部552在与对方叉的摇臂部接触了时更容易变形,成为更不妨碍一对叉的相对角度的变化的构成。
[0149] 此外,在本第5实施方式中,小径部552b也可以不是圆筒状,例如也可以是,虽在小齿轮轴519侧的面形成有底部,但在内侧不存在空洞。
[0150] 另外,在本第5实施方式中,圆筒部552也可以采用不在叉侧的外周面形成倒角的构成。
[0151] 以上,使用第1至第5实施方式说明了本申请发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适宜地进行变形。
[0152] 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环部为在圆周方向上连续的形状的部件且外嵌于小齿轮轴,但环部并不是一定限于在圆周方向上连续的部件。即,如图22所示,也可以在环部650设置轴向缺口。由于存在缺口,从而即使小齿轮轴的尺寸精度差些,也能够稳定地将环部650外嵌于小齿轮轴。由此,能够实现小齿轮轴的加工的容易化、组装作业时的作业性的提高、环部650的原料的削减等制造成本的减少。
[0153] 附图标记说明
[0154] 1转向盘;2转向轴;3转向柱;4转向辅助机构;6转向器机构; 6A转向器壳体;7外轴;8内轴;9外柱;10内柱;11减速机构;11a 壳体;12电动机;14输出轴;15U上车身侧托架;15L下车身侧托架; 16车身侧部件;17A、17B万向节;18中间轴;19、219、319、419、519 小齿轮轴;20上侧叉;22、222、322、422、522、下侧叉;24十字轴; 26、226、326、426、526环状槽;
28、228、328、428、528上侧细齿; 30、230、330、430、530下侧细齿;32、232、332、432突出部;
532孔部;34、234、334、434倒角;36、236、336、436、536紧固部;38、238、 338、438、538摇臂部;38a、238a、338a、438a、538a贯通孔;39、239、 339、439、539连结孔;40细齿;41缝隙形成部;42、242、342、442、 542缝隙;44、244、344、444、544紧固用螺栓;46贯通孔;48、148、 248、
348、448、548、648引导部件;50、250、350、450、550、650环部;52、252、352、452、552圆筒部;
252a断裂部;352a、452a轴部件侧内周面;552a大径部;252b车辆前方侧部分;352b、452b对方叉侧内周面;552b小径部;252c车辆后方侧部分;352c对方叉侧内周面;552c 贯通孔;
552d缝隙;54、254、354、454、554、654缝隙卡合板;56、 256、356、456、556倾斜部;58、258、
358、458、558螺栓定位部;60、 260、360、460、560倒角;62、262、362、462、562摇臂部;100转向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