帘式气囊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510535166.8

文献号 : CN105383433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诸亨昊

申请人 : 现代摩比斯株式会社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一种帘式气囊装置,汽车发生倾斜碰撞时,防止乘客的头部向前方移动而碰撞到所述汽车构造物。为此,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帘式气囊装置,包括:帘式气囊,前方部形成至少一个膨胀部;系带板,结合到所述帘式气囊而布置在所述帘式气囊的一侧面,随着所述帘式气囊的膨胀而紧绷,使得所述至少一个膨胀部向朝向车室内侧的面即另一面突出。

权利要求 :

1.一种帘式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帘式气囊,前方部形成至少一个膨胀部;及

系带板,结合到所述帘式气囊而布置在所述帘式气囊的一侧面,随着所述帘式气囊的膨胀而紧绷,使得所述至少一个膨胀部向朝向车室内侧的面即另一面突出,所述帘式气囊的前方部,在所述至少一个膨胀部的后方,还形成至少一个非膨胀部,所述系带板的一端结合到所述帘式气囊的前端,另一端结合到所述至少一个非膨胀部,所述至少一个膨胀部,包括:第1膨胀部,布置在最前方;第2膨胀部,布置在所述第1膨胀部的后方;第3膨胀部,布置在所述第2膨胀部的后方;

所述至少一个非膨胀部,包括:第1非膨胀部,布置在所述第1膨胀部与所述第2膨胀部之间;第2非膨胀部,布置在所述第2膨胀部与所述第3膨胀部之间;第3非膨胀部,布置在所述第3膨胀部的后方;

所述系带板的一端结合到所述帘式气囊的前端,另一端结合到所述第3非膨胀部,所述帘式气囊的上端还形成与产生气体的充气机结合的气体流入部,所述第1非膨胀部、所述第2非膨胀部及所述第3非膨胀部相比所述气体流入部,布置在前方;

所述第1非膨胀部以上下长长地形成,通过所述气体流入部流入到所述帘式气囊内的气体经过所述第1非膨胀部的上侧及下侧,所述第2非膨胀部从所述帘式气囊的下端延长而向上侧突出形成,通过所述气体流入部流入到所述帘式气囊内的气体仅经过所述第2非膨胀部的上侧,所述第3非膨胀部以上下长长地形成,通过所述气体流入部流入到所述帘式气囊内的气体经过所述第3非膨胀部的上侧及下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帘式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膨胀部、所述第2膨胀部及所述第3膨胀部都向所述另一面突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帘式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膨胀部相比所述第1膨胀部及所述第3膨胀部,更向所述另一面突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帘式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膨胀部向驾驶员气囊膨胀的位置或副驾驶座气囊膨胀的位置突出。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帘式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非膨胀部的上端被布置到高于所述第3非膨胀部的上端的位置,所述第1非膨胀部的下端被布置到低于所述第3非膨胀部的下端的位置,所述第2非膨胀部的上端被布置到低于所述第1非膨胀部的上端及所述第3非膨胀部的上端的位置,及高于所述第1非膨胀部的下端及所述第3非膨胀部的下端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帘式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帘式气囊形成为,结合所述系带板的区间的前后长度大于所述系带板的前后长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帘式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帘式气囊,包括:折叠部,折叠成结合所述系带板的区间的前后长度与所述系带板的前后长度相同。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帘式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部,包括:

第1折叠部,由所述另一面相触而形成;

第2折叠部,从所述第1折叠部延长,所述一侧面与所述第1折叠部的所述一侧面相触而形成。

说明书 :

帘式气囊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帘式气囊装置,更详细的说,涉及在汽车前后长长地设置的帘式气囊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一般地说,帘式气囊被分别设置到汽车的左侧及右侧。更详细地说,所述帘式气囊以所述汽车的前后方向,长长地设置到布置在所述汽车侧面上侧的内侧板上。
[0003] 所述帘式气囊在所述汽车发生事故时从上到下展开,置于所述汽车的门与乘客(occupant)的头部之间,从而保护所述乘客的头部。
[0004] 图1是从上侧俯视根据传统技术的帘式气囊的图。
[0005] 参照图1,所述汽车方向盘上还设有驾驶员气囊2a(driver airbag)。并且,所述汽车上还设有副驾驶座气囊(passenger airbag;未图示),设置在从副驾驶座向前方布置的杂物箱的上侧,用于保护坐在所述副驾驶座上的乘客。
[0006] 通常,所述汽车若发生正面碰撞,驾驶员气囊2a及所述副驾驶座气囊将展开,所述汽车进行侧面碰撞或颠覆时,帘式气囊1a将展开,所述汽车倾斜地发生碰撞时,驾驶员气囊2a、所述副驾驶座气囊及帘式气囊1a将展开。
[0007] 汽车发生如所述的碰撞时,乘客因惯性力而上身向前方下垂,头部3a向前方移动。尤其,所述汽车发生倾斜的碰撞时,所述乘客的头部3a向前方倾斜地移动,经过驾驶员气囊
2a与帘式气囊1a之间而与汽车坚硬的构造物发生碰撞,或经过所述副驾驶座气囊与帘式气囊1a之间而与汽车坚硬的构造物发生碰撞。

发明内容

[0008] (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9]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帘式气囊装置,汽车发生倾斜碰撞时,防止乘客的头部向前方移动而碰撞到所述汽车构造物。
[0010] 本发明的技术问题并不限定于以上涉及的技术问题,未涉及的其他技术问题,可通过以下记载而被从业者所明确理解。
[0011] (解决问题的手段)
[0012] 为达成所述技术问题,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帘式气囊装置,包括:帘式气囊,前方部形成至少一个膨胀部;系带板,结合到所述帘式气囊而布置在所述帘式气囊的一侧面,随着所述帘式气囊的膨胀而紧绷,使得所述至少一个膨胀部向朝向车室内侧的面即另一面突出。
[0013] 其他实施例的具体事项包括在详细说明及附图中。
[0014] (发明的效果)
[0015]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帘式气囊装置,系带板使得形成于帘式气囊的前方的至少一个膨胀部向车室内侧突出,所述至少一个膨胀部向驾驶员气囊膨胀的位置或副驾驶座气囊膨胀的位置突出,因此能够防止驾驶员的头部经过驾驶员气囊与所述帘式气囊之间而与所述汽车的坚硬构造物发生碰撞,或乘客的头部经过副驾驶座气囊与所述帘式气囊之间而与所述汽车的坚硬构造物发生碰撞。
[0016] 本发明的效果并不限定于以上涉及的效果,未涉及的其他效果,可根据权利要求范围的记载而被本领域从业者所明确理解。

附图说明

[0017] 图1是从上侧俯视根据传统技术的帘式气囊的图,
[0018] 图2是呈现设有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帘式气囊装置的汽车的侧面图,[0019] 图3是呈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帘式气囊装置被设置到汽车上的状态的图,[0020] 图4是沿图3的A-A线的剖面图,
[0021] 图5是呈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帘式气囊装置的帘式气囊及系带板的图,[0022] 图6是从上侧俯视图5中图示的帘式气囊及系带板的图,
[0023] 图7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帘式气囊装置的运转图。
[0024] 符号说明
[0025] 2a:驾驶员气囊                          10:帘式气囊
[0026] 10a:帘式气囊的前端                     11a:第1膨胀部
[0027] 11b:第2膨胀部                          11c:第3膨胀部
[0028] 12:外板=帘式气囊的一侧面              13a:第1非膨胀部
[0029] 13b:第2非膨胀部                        13c:第3非膨胀部
[0030] 14:内板=帘式气囊的另一面              17:气体流入部
[0031] 18:折叠部                              18a:第1折叠部
[0032] 18b:第2折叠部                          20:充气机
[0033] 40:系带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34] 本发明的优点及特征,以及达成这些的方法,可通过参照附图和详细说明的实施例而明确理解。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下公开的实施例,而是以多种形态体现,提出这些实施例的目的在于,使本发明公开完整,并向本发明所述技术领域具有一般知识的人完整地告知本发明的范畴,本发明根据权利要求的范围而定义。整个说明书中相同的参照符号表示相同的构成要素。
[0035] 下面,参照附图而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帘式气囊装置。
[0036] 图2是呈现设有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帘式气囊装置的汽车的侧面图,图3是呈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帘式气囊装置被设置到汽车上的状态的图,图4是沿图3的A-A线的剖面图,图5是呈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帘式气囊装置的帘式气囊及系带板的图。
[0037] 参照图2至图5,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帘式气囊装置100,在汽车1的上侧,向前后方向长长地安装。
[0038] 汽车1的侧面具备乘客(指驾驶员及乘客,occupant)乘车下车的前方门2及后方门3。在前方门2的上侧布置了A柱4(A Pillar),在后方门3的上侧布置C柱5(C Pillar),在前方门2与后方门3之间向上下长长地布置了B柱(B Pillar;未图示)。
[0039] 帘式气囊装置100被长长地安装到布置在A柱4及C柱5的内侧的内侧板6。以下,将内侧板6称为车体6。
[0040] 帘式气囊装置100包括:充气机20,产生气体;帘式气囊10,与充气机20连接,当充气机20中产生的所述气体流入时膨胀展开而保护所述乘客的头部。
[0041] 帘式气囊10被折叠而封入垫套30内后,通过结合部件7而被安装到布置在A柱4及C柱5的内侧的车体6。帘式气囊10的上端形成多个固定片15,通过结合部件7安装到车体6。
[0042] 优选地,垫套30由与帘式气囊10相同的材质即柔软的织物材质形成。垫套30的上侧形成了用于固定片15脱离的孔(未图示),因此固定片15通过所述孔而脱离到垫套30的外部之后,通过结合部件7而被安装到车体6。并且,垫套30的下侧形成了根据帘式气囊10的膨胀力而撕裂的撕裂线(未图示)。即,帘式气囊10发生膨胀而撕裂所述撕裂线而脱离到垫套30的外部而展开。
[0043] 帘式气囊装置100被车厢顶篷内衬8遮住而无法从车室内侧看到。这里,车厢顶篷内衬8是指在车室内侧遮住汽车1的环形面板(未图示)的由织物材质形成的部件。车厢顶篷内衬8被布置在车体6的下端的挡风雨条9(weather strip)咬住,随着帘式气囊10的膨胀而根据帘式气囊10的膨胀力,脱离挡风雨条9而展开,帘式气囊10通过挡风雨条9与车厢顶篷内衬8的裂开缝隙脱出而展开,被布置到前方门2及后方门3、与所述乘客的头部之间而保护所述乘客的头部。
[0044] 帘式气囊10的前端与布置到A柱4的内侧而固定到车体6的A柱系带16结合。因此,帘式气囊10膨胀时,前方受到A柱系带16的约束而不向后方倾斜而展开。
[0045] 另外,帘式气囊10的上端中间形成与充气机20结合的气体流入部17。充气机20的喷出气体的前端部被插入到气体流入部17内。帘式气囊10可根据充气机20产生的气体通过气体流入部17而流入帘式气囊10的腔室内而膨胀展开。
[0046] 帘式气囊10,以气体流入部17为基准,前方成为保护坐在前方垫上的乘客的区域,以气体流入部17为基准,后方成为保护坐在后方垫上的乘客的区域。
[0047] 帘式气囊10以气体流入部17为基准,前方部上形成至少一个膨胀部11a、11b、11c,当流入气体时膨胀。本实施例中至少一个膨胀部11a、11b、11c形成3个,包括:布置在最前方的第1膨胀部11a、布置在第1膨胀部11a的后方的第2膨胀部11b、布置在第2膨胀部11b的后方的第3膨胀部11c。
[0048] 另外,帘式气囊10的一侧面12与四角形状的系带板40结合。系带板40结合到比气体流入部17位于前方的帘式气囊10的前方部,被布置到朝向车室外侧的面即帘式气囊10的一侧面12。
[0049] 系带板40随着帘式气囊10的膨胀而紧绷,使得至少一个膨胀部11a、11b、11c向朝向车室内侧的面即另一面突出。至少一个膨胀部11a、11b、11c向车室内突出而隔绝驾驶员气囊与帘式气囊10之间的缝隙,或隔绝副驾驶座气囊与帘式气囊10之间的缝隙。本实施例中,第1膨胀部11a向所述驾驶员气囊完全膨胀的位置突出或向所述副驾驶座气囊完全膨胀的位置突出,从而隔绝所述驾驶员气囊与帘式气囊10之间的缝隙,或所述副驾驶座气囊与帘式气囊10之间的缝隙。
[0050] 另外,帘式气囊10上形成了比气体流入部17位于前方的至少一个非膨胀部13a、13b、13c。至少一个非膨胀部13a、13b、13c为不流入气体的部分,是不膨胀的部分。至少一个非膨胀部13a、13b、13c形成3个,以前后方向相互隔离而布置。即,至少一个非膨胀部13a、
13b、13c包括:位于最前方的第1非膨胀部13a、从第1非膨胀部13a向后方隔离而布置的第2非膨胀部13b、从第2非膨胀部13b向后方隔离而布置的第3非膨胀部13c。
[0051] 第1非膨胀部13a被布置到第1膨胀部11a与第2膨胀部11b之间,第2非膨胀部13b被布置到第2膨胀部11b与第3膨胀部11c之间,第3非膨胀部13c被布置到第3膨胀部11c的后方。
[0052] 第1非膨胀部13a向上下长长地形成,流入到帘式气囊10的内部的气体向前方移动而经过第1非膨胀部13a的上侧及下侧。
[0053] 第2非膨胀部13b从帘式气囊10的下端延长而向上侧突出地形成。流入到帘式气囊10的内部的气体向前方移动而只经过第2非膨胀部13b的上侧。
[0054] 第3非膨胀部13c向上下长长地形成,流入到帘式气囊10的内部的气体向前方移动而经过第3非膨胀部13c的上侧及下侧。
[0055] 第1非膨胀部13a的上端被布置在高于第3非膨胀部13c的上端的位置,第1非膨胀部13a的下端被布置到低于第3非膨胀部13c的下端的位置。并且,第2非膨胀部13b的上端,被布置到低于第1非膨胀部13a的上端及第3非膨胀部13c的上端的位置,且被布置到高于第1非膨胀部13a的下端及第3非膨胀部13c的下端的位置。
[0056] 系带板40的一端结合到帘式气囊10的前端10a,另一端结合到第3非膨胀部13c。本实施例中,因至少一个非膨胀部13a、13b、13c形成3个,系带板40的另一端结合到第3非膨胀部13c,但系带板40的另一端可结合到位于至少一个膨胀部11a、11b、11c的后方的至少一个非膨胀部13a、13b、13c。例如,至少一个膨胀部11a、11b、11c中如果仅形成第1膨胀部11a及第2膨胀部11b,系带板40的一端结合到帘式气囊10的前端10a,另一端结合到位于第2膨胀部11b的后方的第2非膨胀部13b。
[0057] 另外,帘式气囊10相比气体流入部17,在前方部形成折叠的折叠部18。折叠部18通过折叠第2膨胀部11b而形成,根据流入到帘式气囊10的内部的气体而展开。以下会说明折叠部18。
[0058] 图6是从上侧俯视图5中图示的帘式气囊及系带板的图。
[0059] 参照图5及图6,通过缝制结合两个柔软的面板而制作帘式气囊10。即,帘式气囊10包括外板12、结合到外板12的内板14。外板12及内板14具有相同的大小及结构。将内板14铺在地面,在内板14上铺开外板12并重叠后,通过缝制缝上外板12及内板14的周围而完成帘式气囊10。气体流入帘式气囊10的内部而帘式气囊10展开时,设置为外板12朝向前方门2及后方门3,内板14朝向车室内。即,外板12形成帘式气囊10的所述一侧面12,内板14形成帘式气囊10的另一面14。
[0060] 系带板40与帘式气囊10相同,由柔软的面板形成。系带板40可由与帘式气囊10相同的材质形成。系带板40被布置到朝向前方门2及后方门3的面即外板12。
[0061] 另外,帘式气囊10的系带板40结合的区间的前后长度长于系带板40的前后长度。因此,系带板40在帘式气囊10展开的途中,被帘式气囊10而向前后方向拉紧而紧绷,之后,帘式气囊10根据紧绷的系带板40而向前后方向绷紧,从而至少一个膨胀部11a、11b、11c能够向车室内突出。
[0062] 帘式气囊10包括:折叠部18,折叠成与系带板40结合的区间的前后长度与系带板40的前后长度相同。
[0063] 折叠部18包括第1折叠部18a及第2折叠部18b。第1折叠部18a通过与所述另一面14相触而形成。第2折叠部18b从第1折叠部18a延长,所述一侧面12,与第1折叠部18a的所述一侧面12相触而形成。
[0064] 对如所述构成的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帘式气囊装置的运转说明如下。
[0065] 图7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帘式气囊装置的运转图。
[0066] 参照图5至图7,若汽车1发生事故,充气机20产生气体而喷出。充气机20喷出的气体流入到帘式气囊10的内部而在帘式气囊10内向前后方向移动。
[0067] 之后,帘式气囊10的后方部因向后方移动的气体而膨胀。与此同时,帘式气囊10的前方部也开始膨胀。
[0068] 从帘式气囊10的内部向前方移动的气体经过最靠近气体流入部17的第3非膨胀部13c的上端及下端之后,经过第2非膨胀部13b的上端而继续向前方移动。并且,经过第2非膨胀部13b的上端的气体,经过第1非膨胀部13a的上端及下端而流入帘式气囊10的前方,帘式气囊10到前方为止,完全被流入气体。在这种过程中,系带板40被帘式气囊10拉紧而变得紧绷,紧绷的系带板40使得帘式气囊10不再向前后方向展开。因此,形成于帘式气囊10的第1膨胀部11a、第2膨胀部11b及第3膨胀部11c都向朝车室内侧的面即另一面14突出。本实施例中,因系带板40的一端结合到帘式气囊10的前端,另一端结合到第3非膨胀部13c,布置在第
1膨胀部11a与第3膨胀部11c之间的第2膨胀部11b相比第1膨胀部11a及第3膨胀部11c,更向所述另一面14突出。
[0069] 如所述,第1膨胀部11a、第2膨胀部11b及第3膨胀部11c向车室内突出后,第1膨胀部11a接触到膨胀的驾驶员气囊2a或膨胀的副驾驶座气囊。因此,第1膨胀部11a能够隔绝与驾驶员气囊2a之间的缝隙,或隔绝所述副驾驶座气囊之间的缝隙,所述驾驶员的头部不会夹到驾驶员气囊2a与帘式气囊10之间的缝隙,所述乘客的头部也不会夹到所述副驾驶座气囊与帘式气囊10之间的缝隙。
[0070] 并且,因第2膨胀部11b比第1膨胀部11a更向车室内突出,能够防止所述驾驶员的头部朝第1膨胀部11a与驾驶员气囊2a之间向前方移动,防止所述乘客的头部朝第1膨胀部11a与所述副驾驶座气囊之间向前方移动。
[0071] 如所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帘式气囊装置,因系带板40使得形成于帘式气囊10前方的至少一个膨胀部11a、11b、11c向车室内侧突出,至少一个膨胀部11a、11b、11c向驾驶员气囊2a膨胀的位置或副驾驶座气囊膨胀的位置突出,因此能够防止驾驶员的头部经过驾驶员气囊2a与帘式气囊10之间而与汽车的坚硬构造物发生碰撞,或乘客的头部经过副驾驶座气囊与帘式气囊10之间而与汽车1的坚硬构造物发生碰撞。
[0072] 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具有一般知识的人能够理解到无需变更其技术思想或必需的特征,也可实施为与本发明中公开的内容不同的其他具体形态。因此,应理解为以上说明的实施例在整个方面是例示性的,并不是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根据后述的专利权利要求范围所呈现,而不是根据所述详细的说明,应解释为由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及其均等的概念导出的所有变更及变形的形态都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