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范围抓取欠驱动多适应机械手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510919243.X

文献号 : CN105415392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朱尔虹张波

申请人 : 深圳市海科瑞科技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范围抓取欠驱动多适应机械手,其包括有支撑架和单手指机构,所述单手指机构包括有气缸座、气缸、前指节、中指节、末指节、第一连杆、第二连杆、V形连杆和第三连杆,当所述气缸带动推动关节向前移动时,藉由第二连杆驱使V形连杆向前翻转,并通过第三连杆向前指节施以推力,以令单手指机构呈合拢状态;当所述气缸带动推动关节向后移动时,藉由第二连杆驱使V形连杆向后翻转,并通过第三连杆向前指节施以拉力,以令单手指机构呈张开状态。本发明能实现大范围抓取,并具有结构简单、可靠性好、易于推广使用、便于维修和更换等有益效果。

权利要求 :

1.一种大范围抓取欠驱动多适应机械手,其特征在于,包括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上设有至少两个相对的单手指机构,其中:所述单手指机构包括有气缸座、气缸、前指节、中指节、末指节、第一连杆、第二连杆、V形连杆和第三连杆,所述气缸座和末指节均固定在支撑架上,所述气缸的末端与气缸座铰链连接,所述气缸的前端用于驱动一推动关节前后移动,所述推动关节依次穿过第一连杆的一端和第二连杆的一端,且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均与推动关节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杆的另一端与末指节铰链连接,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与V形连杆的中间部铰链连接,所述末指节的前端设有第一转轴,所述V形连杆的一端和中指节的后端均与该第一转轴转动连接,所述前指节的末端设有第二转轴和第三转轴,所述第三转轴设于第二转轴上方,所述中指节的前端与第二转轴转动连接,所述V形连杆的另一端与第三连杆的后端铰链连接,所述第三连杆的前端与第三转轴转动连接;

当所述气缸带动推动关节向前移动时,藉由第二连杆驱使V形连杆向前翻转,并通过第三连杆向前指节施以推力,以令前指节绕第二转轴向下转动、中指节绕第一转轴向下转动,所述单手指机构呈合拢状态;

当所述气缸带动推动关节向后移动时,藉由第二连杆驱使V形连杆向后翻转,并通过第三连杆向前指节施以拉力,以令前指节绕第二转轴向上转动、中指节绕第一转轴向上转动,所述单手指机构呈张开状态;

所述支撑架上固定有第一限位块,所述第一限位块的前端形成有凸块,所述凸块的下方开设有凹口,所述中指节的末端形成有端面,所述单手指机构呈张开状态时,所述中指节的端面抵接于凸块,且所述凹口与端面之间存在空隙;

所述支撑架的中间处固定有手臂,所述手臂由支撑架的顶部向上延伸。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范围抓取欠驱动多适应机械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端面的底部形成有弧形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范围抓取欠驱动多适应机械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上固定有第二限位块,所述第二限位块设于前指节的上方,所述单手指机构呈张开状态时,所述前指节抵接于第二限位块。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范围抓取欠驱动多适应机械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的侧部设有感应开关,所述感应开关包括有感应片,所述感应片向支撑架下方延伸,且当所述感应片感应到工件时,所述气缸带动推动关节向前移动,以令单手指机构合拢。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范围抓取欠驱动多适应机械手,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指节上固定有齿形片,所述齿形片的齿牙朝下。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范围抓取欠驱动多适应机械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上设有四个单手指机构,四个单手指机构分设于支撑架的两侧。

说明书 :

一种大范围抓取欠驱动多适应机械手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机器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大范围抓取欠驱动多适应机械手。

背景技术

[0002] 机械手是能模仿人手和臂的某些动作功能,用以按固定程序抓取、搬运物件或操作工具的自动操作装置。有关机械手的技术,加拿大MDROBOTICS公司与Laval大学合作研制了非拟人手通用欠驱动手爪SARAH,并且作为一种自适应辅助空间换出工具,其手指的开合、换向任务由强力和可控的力矩电机控制,可以用来执行多种空间抓取任务,这种手爪共10个自由度,3个手指,每个手指有3个关节,另外附加1个转动自由度,整个手爪只用两个电机驱动,一个电机负责手爪的开合,另一个负责手指的转向,采用平面直齿轮差动方式,形成一路输入三路输出,分别去驱动三个手指开合,并通过槽轮机构对三个手指中的两个进行位置调整,进行转向,以适合不同形状物体的抓取。但是这种机械手存在以下缺陷:
[0003] 1、现有的各种灵巧机械手及欠驱动机械手,虽然自由度和适应性强,但是结构过于复杂,结构优化需要非常专业的手段及知识;
[0004] 2、现有连杆式欠驱动机械手中的3个关节均可转动,一般实现包络抓取动作,而捏取需要增加一个平行四边形连杆辅助机构,在运行时为保证可靠性,需要附加多个弹簧,多个限位等机构保证可靠运行,结构复杂,制造成本高昂;
[0005] 3、现有连杆式欠驱动机械手,由于传感器多,驱动结构复杂,造成控制系统复杂,并成本昂贵。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实现大范围抓取、结构简单、可靠性好、易于推广使用、便于维修和更换的欠驱动多适应机械手。
[0007]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8] 一种大范围抓取欠驱动多适应机械手,其包括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上设有至少两个相对的单手指机构,其中:所述单手指机构包括有气缸座、气缸、前指节、中指节、末指节、第一连杆、第二连杆、V形连杆和第三连杆,所述气缸座和末指节均固定在支撑架上,所述气缸的末端与气缸座铰链连接,所述气缸的前端用于驱动一推动关节前后移动,所述推动关节依次穿过第一连杆的一端和第二连杆的一端,且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均与推动关节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杆的另一端与末指节铰链连接,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与V形连杆的中间部铰链连接,所述末指节的前端设有第一转轴,所述V形连杆的一端和中指节的后端均与该第一转轴转动连接,所述前指节的末端设有第二转轴和第三转轴,所述第三转轴设于第二转轴上方,所述中指节的前端与第二转轴转动连接,所述V形连杆的另一端与第三连杆的后端铰链连接,所述第三连杆的前端与第三转轴转动连接;当所述气缸带动推动关节向前移动时,藉由第二连杆驱使V形连杆向前翻转,并通过第三连杆向前指节施以推力,以令前指节绕第二转轴向下转动、中指节绕第一转轴向下转动,所述单手指机构呈合拢状态;当所述气缸带动推动关节向后移动时,藉由第二连杆驱使V形连杆向后翻转,并通过第三连杆向前指节施以拉力,以令前指节绕第二转轴向上转动、中指节绕第一转轴向上转动,所述单手指机构呈张开状态。
[0009] 优选地,所述支撑架上固定有第一限位块,所述第一限位块的前端形成有凸块,所述凸块的下方开设有凹口,所述中指节的末端形成有端面,所述单手指机构呈张开状态时,所述中指节的端面抵接于凸块,且所述凹口与端面之间存在空隙。
[0010] 优选地,所述端面的底部形成有弧形面。
[0011] 优选地,所述支撑架上固定有第二限位块,所述第二限位块设于前指节的上方,所述单手指机构呈张开状态时,所述前指节抵接于第二限位块。
[0012] 优选地,所述支撑架的侧部设有感应开关,所述感应开关包括有感应片,所述感应片向支撑架下方延伸,且当所述感应片感应到工件时,所述气缸带动推动关节向前移动,以令单手指机构合拢。
[0013] 优选地,所述前指节上固定有齿形片,所述齿形片的齿牙朝下。
[0014] 优选地,所述支撑架上设有四个单手指机构,四个单手指机构分设于支撑架的两侧。
[0015] 优选地,所述支撑架的中间处固定有手臂,所述手臂由支撑架的顶部向上延伸。
[0016] 本发明公开的欠驱动多适应机械手,其相比现有技术而言的有益效果在于:首先,本发明实现了对形状变异大,尺寸变化大的工件抓取,并在复杂的环境下实现抓取,同时,面对工业应用,能尽量减低各种不可靠因素、降低故障率,使其稳定运行,具有可推广性和商业化应用的成本优势,其次,该机械手具有灵活的反应,可以实现生产效率的最大化,此外,本发明还具有加工、组装简单、维修方便的特点,通过手指零部件的模块化设置,从而得到更广泛的使用范围。

附图说明

[0017] 图1为本发明欠驱动多适应机械手的立体图。
[0018] 图2为单手指机构的侧视图。
[0019] 图3为图1中A部分的放大图。
[0020] 图4为图2中B部分的放大图。
[0021] 图5为单手指机构的立体图。
[0022] 图6为本发明欠驱动多适应机械手抓取工件时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更加详细的描述。
[0024]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范围抓取欠驱动多适应机械手,结合图1至图6所示,其包括有支撑架1,所述支撑架1上设有至少两个相对的单手指机构2,其中:
[0025] 所述单手指机构2包括有气缸座20、气缸21、前指节22、中指节23、末指节24、第一连杆25、第二连杆26、V形连杆27和第三连杆28,所述气缸座20和末指节24均固定在支撑架1上,所述气缸21的末端与气缸座20铰链连接,所述气缸21的前端用于驱动一推动关节210前后移动,所述推动关节210依次穿过第一连杆25的一端和第二连杆26的一端,且所述第一连杆25和第二连杆26均与推动关节210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杆25的另一端与末指节24铰链连接,所述第二连杆26的另一端与V形连杆27的中间部铰链连接,所述末指节24的前端设有第一转轴240,所述V形连杆27的一端和中指节23的后端均与该第一转轴240转动连接,所述前指节22的末端设有第二转轴220和第三转轴221,所述第三转轴221设于第二转轴220上方,所述中指节23的前端与第二转轴220转动连接,所述V形连杆27的另一端与第三连杆28的后端铰链连接,所述第三连杆28的前端与第三转轴221转动连接;
[0026] 当所述气缸21带动推动关节210向前移动时,藉由第二连杆26驱使V形连杆27向前翻转,并通过第三连杆28向前指节22施以推力,以令前指节22绕第二转轴220向下转动、中指节23绕第一转轴240向下转动,所述单手指机构2呈合拢状态;
[0027] 当所述气缸21带动推动关节210向后移动时,藉由第二连杆26驱使V形连杆27向后翻转,并通过第三连杆28向前指节22施以拉力,以令前指节22绕第二转轴220向上转动、中指节23绕第一转轴240向上转动,所述单手指机构2呈张开状态。
[0028] 由于气缸21的末端与气缸座20铰链连接,所以当气缸21带动推动关节210前后移动时,该气缸21与支撑架1之间的角度随之变化,以满足对受力方向的适当调整。关于自由度的计算过程,有如下公式:
[0029] dof=3m-2PL-PH;
[0030] 其中,m为运动构件数量,PL为低副运动总数,PH为高副运动总数;而前指节和中指节均是运动件,即m=2,具有两个转动副,即PL=2,没有高副,即PH=0,带入上式,有:dof=3*2-2*2-0=2;因此,每个单手指机构有两个自由度。
[0031] 上述欠驱动多适应机械手,当气缸21向前推动时,单手指机构2向合拢状态转化,直至中指节和前指节将工件稳定包络抓取或者捏取夹持后,才停止动作,进而达到稳定夹取的效果。首先,本发明实现了对形状变异大,尺寸变化大的工件抓取,并在复杂的环境下实现抓取,同时,面对工业应用,能尽量减低各种不可靠因素、降低故障率,使其稳定运行,具有可推广性和商业化应用的成本优势,其次,该机械手具有灵活的反应,可以实现生产效率的最大化,此外,本发明还具有加工、组装简单、维修方便的特点,通过手指零部件的模块化设置,从而得到更广泛的使用范围。
[0032] 作为一种优选方式,所述支撑架1上固定有第一限位块3,所述第一限位块3的前端形成有凸块30,所述凸块30的下方开设有凹口31,所述中指节23的末端形成有端面230,所述单手指机构2呈张开状态时,所述中指节23的端面230抵接于凸块30,且所述凹口31与端面230之间存在空隙。所述端面230的底部形成有弧形面231。
[0033]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架1上固定有第二限位块4,所述第二限位块4设于前指节22的上方,所述单手指机构2呈张开状态时,所述前指节22抵接于第二限位块4。所述支撑架1上设有四个单手指机构2,四个单手指机构2分设于支撑架1的两侧。
[0034] 其中,所述支撑架1的侧部设有感应开关5,所述感应开关5包括有感应片50,所述感应片50向支撑架1下方延伸,且当所述感应片50感应到工件100时,所述气缸21带动推动关节210向前移动,以令单手指机构2合拢。
[0035] 其中,本发明采用4个单手指机构2配合动作,但是实际应用中不限于4个机械手指组合,当机械手不需要夹取时,气缸21收缩,单手指机构2逐渐张开,由于两个限位块的作用,每个中指节、前指节处于固定的打开状态,当感应片被工件触碰且顶开时,由于感应状态的改变,感应信号输送到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控制气缸动作。每个单手指机构由一个气缸单独驱动,当气缸向前运动时,由于工件和夹取位置的不同,单手指机构有以下两种情况发生:
[0036] 第一,如果是中指节某点先触碰到工件,则气缸仍然向前运动,当前指节的一点或者中指节另一点再触碰到工件时,机械手被完全限位,气缸受阻力而停止推动,并将力传递到夹持点,从而实现夹取;
[0037] 第二,如果是前指节某点先触碰到工件,则气缸继续向前运动,当中指节的一点或者前指节的另一点再触碰到工件时,机械手被完全限位,气缸受阻力而停止推动,并将力传递到夹持点,从而实现夹取;
[0038] 也就是说,当前指节的两点或者整个面接触工件即为捏取夹持,而前指节一点及中指节一点分别接触工件即为包络抓取。
[0039] 为了更好地夹持工件100,所述前指节22上固定有齿形片222,所述齿形片222的齿牙朝下。
[0040] 实际应用中,所述支撑架1的中间处固定有手臂6,所述手臂6由支撑架1的顶部向上延伸。因此,可通过该手臂6而将机械手固定在设备的预设位置。
[0041] 本发明公开的大范围抓取欠驱动多适应机械手,其简单的结构,在系统优化上无需做过多的优化细节工作,同时,本发明控制简单,只需要一个反馈的感应信号,就能对本机械手实现控制,此外,本发明的夹取力更易控制,通过配置的压力调节阀,可以对气源压力进行调节,从而达到合适的夹取力,再次,本发明成本低廉、实用性好,适合在工业技术领域广泛应用,并且有助于推动工业4.0战略的实施。
[0042] 以上所述只是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所做的修改、等同替换或者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所保护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