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季节性洪水集聚利用的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510806168.6

文献号 : CN105421282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雷自强张文旭何延

申请人 : 西北师范大学

摘要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季节性洪水的聚集利用方法,根据河床宽度、洪水流量以及利用的区域建立多级利用方式,围绕“拦”、“分”、“缓”、“引”、“淤”、“用”六字展开。“拦”是堵拦洪水;“分”是在“拦”的基础上形成分流口;“缓”是经过数次“拦”、“分”后减缓洪水冲击;“引”则是把减缓冲击的洪水因地制宜疏导到具有利用潜力的地方,即蓄水池和洪水中泥沙的淤积地方。洪水过后,不但存储了水,而且形成一片土地,可以进行种植等利用,即为“用”。洪水过后水得到集聚存储,泥沙淤积形成土地用于种植,有效实现了季节性洪水的集聚蓄水和淤积泥的利用,改变生态环境和种植缺水等问题,特别适应于具有季节性洪水的干旱、半干旱地区。

权利要求 :

1.一种季节性洪水集聚利用的方法,是根据河床宽度、洪水流量以及利用的区域建立树状结构的多级利用方式:在主河道里建立拦截坝的洪水利用方式为一级利用;在主河道附近选择将要利用的区域建立洪水支流道,并在支流道下方建立拦截坝蓄水和淤地,此支流道将建立的利用方式即为二级利用方式;同样的方式,在支流道的基础上再建立三级支流,三级支流将建立的利用方式为三级利用方式;以此类推,建立多级利用方式;拦截坝的高度均低于河床的高度,同级利用的拦截坝高度一致,但均高于下级利用的拦截坝高度;拦截坝由错落布局的1~8行拦截墩组成,并沿河道以每行少一个的方式递减;在最后一行拦截墩下面建立蓄水池和淤地区域。

2.如权利要求1所述季节性洪水集聚利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拦截坝横断面梯形设计,上底面宽1~5 m,下底面宽2~10 m,上、下底面宽度比为1:2。

3.如权利要求1所述季节性洪水集聚利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拦截墩为正四棱台设计,上底面宽1~5 m,下底面宽2~10 m,上、下底面宽度比为1:2。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季节性洪水集聚利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直接利用的拦截墩行距为拦截墩下底面长1~1.5倍,且随拦截墩行数的增加行距增大。

5.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季节性洪水集聚利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截水供给下级支流利用的拦截坝行距均为拦截墩下底面长的1/2。

6.如权利要求4所述季节性洪水集聚利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同行拦截墩间距均为拦截墩下底面长的1/2。

7.如权利要求5所述季节性洪水集聚利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同行拦截墩间距均为拦截墩下底面长的1/2。

8.如权利要求1所述季节性洪水集聚利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蓄水池为倒四棱台设计,坡度为45 60°,蓄水池四周及底部采用防渗漏材料处理。

~

说明书 :

一种季节性洪水集聚利用的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洪水集聚利用的方法,尤其涉及一种季节性洪水集聚利用的方法,属于环境工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 洪水是指特大的径流而言,其往往因河槽不能容纳而泛滥成灾。目前,我国大约有2/3的国土面积存在着不同类型和危害程度不同的洪水灾害。根据洪水形成的水源和发生时间,一般可将洪水分为季节性融雪洪水和暴雨洪水两类。季节性融雪洪水发生在特定的时期内,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预测性。这种洪水通常流经高温干旱的区域,而且年平均流量较小,但因融雪而引发季节性的洪峰却很大。因为洪水较大,所在流过的区域不能及时、充分利用,仍然导致此处长年干旱缺水,形成旱涝交替局面,造成水自然在该区域内浪费。
[0003] 河西走廊是中国内地通往新疆的要道。东起乌鞘岭,西至古玉门关,南北介于南山和北山间,长约900公里,宽数公里至近百公里,为西北东南走向的狭长平地,形如走廊。在整个走廊地区,以祁连山冰雪融水所灌溉的绿洲农业较盛。然现生态危机日趋严重,处处可见戈壁荒漠。祁连山冰雪融水形成的季节性洪水所冲蚀形成的河床基本长年断流、砂砾碎石处处可见,稀少的洪水资源未能得以利用。
[0004] 常见洪水利用方式以堤坝、水库等存贮一定的水资源。但是堤坝、水库等存储水量较少,而且每年要进修加固、维修,定期清理淤泥,不但投入成本高,劳动强度大,而且没有充分利用洪水冲刷所形成的淤泥。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根据季节性洪水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预测性,提供一种季节性洪水聚集利用的方法,以便使河西走廊戈壁荒漠地区或其他具有季节性洪水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季节性洪水得到充分集聚和利用。
[0006] 本发明季节性洪水聚集利用方法,是根据河床宽度、洪水流量以及利用的区域建立树状结构的多级利用方式,围绕“拦”、“分”、“缓”、 “引”、“淤”、“用”六字展开。“拦”就是堵拦洪水;“分”是在“拦”的基础上形成分流口;“缓”是经过数次“拦”、“分”后减缓洪水冲击;“引”则是把减缓冲击的洪水因地制宜疏导到具有利用潜力的地方,即蓄水池和洪水中泥沙的淤积地方。洪水过后,水得到集聚存储,泥沙淤积形成一片土地,在这边片土地上可以进行种植等利用,即为“用”。具体如下:
[0007] 根据河床宽度、洪水流量以及利用的区域建立树状结构的多级利用方式:在主河道里建立拦截坝的洪水利用方式为一级利用;在主河道附近选择将要利用的区域建立洪水支流道,并在支流道下方的主河道建立拦截坝蓄水和淤地,此支流道将建立的利用方式即为二级利用方式;同样的方式,在支流道的基础上再建立三级支流,三级支流将建立的利用方式为三级利用方式;以此类推,建立多级利用方式;每级利用方式有直接利用(起到减缓洪水流速、冲击作用)和截水供给下级支流利用(起到截流供给下级支流、减缓洪水流速和冲击的作用)两种;拦截坝的高度均低于河床的高度,同级利用的拦截坝高度一致,但均高于下级利用的拦截坝高度;拦截坝由错落布局的1~8行拦截墩组成,并沿河道以每行少一个的方式递减,具体拦截墩数根据河床宽度而定;在最后一行拦截墩下面建立蓄水池和淤地区域。
[0008] 拦截坝横断面梯形设计,上底面宽1~5 m,下底面宽2~10 m,上、下底面宽度比为1:2,高度低于拦截墩的高度。
[0009] 拦截墩采用混凝土浇筑,为正四棱台设计,上底面宽1~5 m,下底面宽2~10 m,上、下底面宽度比为1:2。
[0010] 直接利用的拦截墩行距为拦截墩下底面长1~1.5倍,且随拦截墩行数的增加行距增;截水供给下级支流利用的拦截坝行距均为拦截墩下底面长的1/2。同行拦截墩间距均为拦截墩下底面长的1/2。
[0011] 蓄水池为倒四棱台设计,坡度为45 60°,蓄水池四周及底部采用防渗漏材料处理。~
大小根据需水量的多少而定。
[0012] 直接利用的拦截墩行距为拦截墩下底面长1~1.5倍,随拦截墩行数的增加行距增大;截水供给下级支流利用的拦截坝行距均为拦截墩下底面长的1/2;同行拦截墩间距均为拦截墩下底面长的1/2。
[0013] 淤地面积根据用途而定,蓄水可用来浇灌淤积的土地进行种植、养殖,解决干旱缺水,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当地居民收入。
[0014] 本发明通过 “拦”、“分”、“缓”、“引”等手段,建立多级利用方式,实现了季节性洪水的“淤”、“用”,有效的利用季节性洪水集聚蓄水,淤积土地,并以水浇地,种植植物,改变生态环境和种植缺水等问题,特别适应于河西走廊戈壁荒漠地区或其他具有季节性洪水的干旱、半干旱地区。

附图说明

[0015] 图1为本发明季节性洪水集聚利用的示意图。
[0016] 图2 为季节性洪水标准面积1000 km2洪峰流量为500 m3/s以下的洪水集聚利用示意图。
[0017] 图3 为季节性洪水标准面积1000 km2洪峰流量为500~1000 m3/s的洪水集聚利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季节性洪水集聚利用的方法作进一步说明。
[0019] 实施例一
[0020] 季节性洪水标准面积1000 km2洪峰流量为500 m3/s以下洪水,建立树状三级利用方式,且同级可以多次利用,而每级利用一次。具体参照图2:
[0021] 一级利用方式:拦截坝有6行拦截墩,第一行由6个拦截墩组成,后行拦截墩数量依次递减;在最后一行拦截墩下面建立蓄水池和淤地区域;
[0022] 二级利用方式:拦截坝分别有5拦截墩,第一行分别由5拦截墩组成,后行拦截墩数量依次递减;在最后一行拦截墩下面建立蓄水池和淤地区域;
[0023] 三级利用方式:拦截坝分别有4行拦截墩,第一行分别由4个拦截墩组成,后行拦截墩数量依次递减;在最后一行拦截墩下面建立蓄水池和淤地区域。
[0024] 拦截墩采用混凝土浇筑,正四棱台设计,上底面宽2 m,下底面宽4 m,高度根据河床高度及用途不同而定。直接利用的拦截墩行距4~6 m,随拦截墩行数的增加行距增大;而截水供给下级支流的拦截坝拦截墩行距均为2 m;同行拦截墩间距均为2 m。
[0025] 蓄水池大小根据需水量的多少而定,四周及底部采用防渗漏材料处理。蓄水池呈倒四棱台设计,一级利用蓄水池约为50000 m3,其上下底面面积及高度分别约为5000 m2、2 3 2
4000 m 和11 m;二级利用蓄水池为30000 m ,其上下底面面积及高度分别约为3000 m 、
2500 m2和11 m;三级利用蓄水池约为10000 m3,其上下底面面积及高度分别约为1200 m2、
800 m2和11 m。
[0026] 拦截坝横断面梯形设计,上底面宽2 m,下底面宽4 m,高度低于拦截墩的高度拦截坝的材料均用当地材料,比如砾石。
[0027] 淤地面积根据用途而定,蓄水可用来浇灌淤积的土地进行种植,解决干旱缺水,改善生态环境。
[0028] 实施例二
[0029] 季节性洪水标准面积1000 km2洪峰流量为500~1000 m3/s洪水,建立树状四级利用方式,且同级可以多次利用,每级利用一次。具体参照图3:
[0030] 一级利用方式:拦截坝有8行拦截墩,第一行由8个拦截墩组成,后行拦截墩数量依次递减;在最后一行拦截墩下面建立蓄水池和淤地区域;
[0031] 二级利用方式:拦截坝有6行拦截墩,第一行由6个拦截墩组成,后行拦截墩数量依次递减;在最后一行拦截墩下面建立蓄水池和淤地区域;
[0032] 二级利用方式:拦截坝有5行拦截墩,第一行由5个拦截墩组成,后行拦截墩数量依次递减;在最后一行拦截墩下面建立蓄水池和淤地区域;
[0033] 四级利用方式:拦截坝有4行拦截墩,第一行由4个拦截墩组成,后行拦截墩数量依次递减;在最后一行拦截墩下面建立蓄水池和淤地区域。
[0034] 拦截墩采用混凝土浇筑,正四棱台设计,上底面宽3 m,下底面宽6 m,高度根据河床高度及用途不同而定。直接利用的拦截墩行距6~9 m,随拦截墩行数的增加行距增大;截水供给下级支流的拦截坝拦截墩行距均为3 m;同行拦截墩间距均为3 m。
[0035] 蓄水池大小根据需水量的多少而定,四周及底部采用防渗漏材料处理。蓄水池倒四棱台设计,一级利用蓄水池约为100000 m3,其上下底面面积及高度分别约为10000 m2、8000 m2和12 m;二级利用蓄水池约为50000 m3,其上下底面面积及高度分别约为5000 m2、
4000 m2和11 m;三级利用蓄水池为30000 m3,其上下底面面积及高度分别约为3000 m2、
2 3 2
2500 m和11 m;四级利用蓄水池约为10000 m ,其上下底面面积及高度分别约为1200 m 、
800 m2和11 m。
[0036] 拦截坝横断面梯形设计,上底面宽3 m,下底面宽6 m,高度低于拦截墩的高度。拦截坝的材料均用当地材料如砾石。
[0037] 淤地面积根据用途而定,蓄水可用来浇灌淤积的土地进行种植,解决干旱缺水,改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