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移动终端的慢性病跟踪管理系统及其闭环指导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510764597.1

文献号 : CN105426670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周桐赵赫李晓风丁增辉元沐南张永亮王卫东张中贤马祖长孙怡宁

申请人 :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移动终端的智能化慢性病跟踪管理系统及其闭环指导方法,其特征是包括:由注册单元、问卷单元、运动跟踪监测单元、健康信息推送单元和处方沟通单元构成慢性病跟踪管理移动终端设备、由运动处方生成单元和用户管理单元构成慢性病跟踪远程服务平台、健康体征测试模块、运动能力测试模块和由慢性病管理目标推理单元和数据存储单元构成健康数据云平台。本发明结合移动终端设备方便、易携带等特点和互联网信息技术,对用户的慢性病预防和治疗起到指导作用,从而能科学、安全地提高慢性病管理的效果。

权利要求 :

1.一种基于移动终端的智能化慢性病跟踪管理系统的闭环指导方法,其特征按如下步骤进行:步骤1、用户在移动终端设备上注册个人基本信息;

步骤2、填写问卷获得健康数据;

步骤3、根据所述人基本信息和健康数据对注册用户进行筛选,获得适宜用户;

步骤4、定义变量n和m,并初始化m=1;

步骤5、运动前健康体征测试和运动能力测试;

步骤5.1、对适宜用户进行运动前健康体征测试,获得第m次循环的运动前用户健康体征的标志性指标数据;

步骤5.2、对适宜用户进行运动前运动能力测试,获得第m次循环的运动前用户运动能力的标志性指标数据;

步骤6、根据所述个人基本信息、健康数据、第m次循环的运动前用户健康体征的标志性指标数据以及第m次循环的运动前用户运动能力的标志性指标数据进行推理,获得适宜用户的第m次循环的慢性病管理目标;

步骤7:根据所述适宜用户的第m次循环的慢性病管理目标和第m次循环的运动前用户健康体征的标志性指标数据,确定第m次循环的目标健康体征参数;并根据适宜用户的第m次循环的慢性病管理目标和第m次循环的运动前用户运动能力的标志性指标数据确定第m次循环的目标运动能力参数;

步骤8、初始化n=1;

步骤9、运动处方生成;

步骤9.1、根据所述第m次循环的慢性病管理目标确定第m次循环的运动项目;根据第m次循环的第n次用户健康体征的标志性指标数据和第m次循环的第n次用户运动能力的标志性指标数据,确定第m次循环的第n次运动持续时间、第m次循环的第n次运动频率、第m次循环的运动周期和第m次循环的第n次运动强度;由所述第m次循环的运动项目、第m次循环的第n次运动持续时间、第m次循环的第n次运动频率、第m次循环的运动周期和第m次循环的第n次运动强度生成第m次循环的第n次运动处方;

步骤9.2、对所述第m次循环的第n次运动处方进行审核和签发,从而获得第m次循环的第n+1次初始运动处方并提供给适宜用户执行;

步骤10、运动处方执行并反馈;

步骤10.1、利用可穿戴设备和移动终端设备对执行所述第m次循环的第n+1次运动处方过程中的适宜用户进行监测,获得第m次循环的第n+1次运动监测数据;

步骤10.2、对执行所述第m次循环的第n+1次运动处方过程中的适宜用户进行评估,获得第m次循环的第n+1次用户体力感觉等级量表;

步骤11、运动处方调整;

步骤11.1、根据所述第m次循环的第n+1次运动监测数据和第m次循环的第n+1次用户体力感觉等级量表,对所述第m次循环的第n+1次运动处方进行更新,获得第m次循环的第n+2次运动处方;

步骤11.2、将n+2的值赋值给n+1,并返回步骤10执行,直到完成第m次循环的运动周期为止;

步骤12、运动后健康体征测试和运动能力测试;

步骤12.1、对适宜用户进行运动后健康体征测试,获得第m次循环的运动后用户健康体征的标志性指标数据;

步骤12.2、对适宜用户进行运动后运动能力测试,获得第m次循环的运动后用户运动能力的标志性指标数据;

步骤13、运动后慢性病管理效果判断和评估;

对所述第m次循环的运动后用户健康体征的标志性指标数据与所述第m次循环的目标健康体征参数,以及所述第m次循环的运动后用户运动能力的标志性指标数据与第m次循环的目标运动能力参数分别进行比较;若第m次循环的运动后用户健康体征的标志性指标数据优于所述第m次循环的目标健康体征参数,并且,所述第m次循环的运动后用户运动能力的标志性指标数据优于所述第m次循环的目标运动能力参数,则表示达到第m次循环的慢性病管理的效果,并结束慢性病管理;否则,继续执行步骤14;

步骤14、再次调整运动处方并执行;

步骤14.1、根据第m次循环的运动后用户健康体征的标志性指标数据和所述第m次循环的运动后用户运动能力的标志性指标数据对所述第m次循环的第n+2次运动处方的运动项目、运动强度和运动持续时间进行再次调整,获得第m+1次循环的第n+3次初始运动处方;

步骤14.2、将m+1的值赋值给m,将n+3的值赋给n+1;并返回步骤10执行,直到达到第m次循环的慢性病管理效果为止;从而形成闭环结构。

说明书 :

一种基于移动终端的慢性病跟踪管理系统及其闭环指导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慢性病运动干预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移动终端的智能化慢性病跟踪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全球化、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类的生活方式快速转变,在营养过剩、体力活动不足、环境污染、精神压力等一系列健康风险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慢病发病率持续增长。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现有确诊慢性病患者2.6亿人,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已经占到我国总死亡的85%,城乡人口肥胖率持续增加,身体机能和素质水平有下降趋势,与此同时,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关注的不再仅仅是衣食住行这些基本问题,对健康和缓解压力的需求也在增加,并且人们逐渐意识到对疾病的控制不能在疾病到来时才开始准备,应该过早的介入对慢性病的预防和管理,所以人们对慢性病的管理愈发重视。
[0003] 虽然慢性病管理系统逐步发展,也近成熟,但是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如下:
[0004] 1、现有的慢性病管理系统大多都部署在医院内,从问卷调查、到健康检测、再到慢性病干预的所有环节都要在院内配合医生完成,不仅加重了医生的工作,还大大限制了用户慢性病管理的时间和增加了管理成本。虽然有些系统结合了移动终端设备,但移动终端设备仅只能完成辅助显示和基本的提醒的作用,基本不参与对慢性病的监测和管理实质性工作。
[0005] 2、现有的慢性病管理系统不是所对接的检测设备单一,检测手段不够丰富,致使采用的数据涵盖的慢性病较少,不能为慢性病管理提供充分的依据;就是采用专业的医疗检测设备,成本和操作的复杂性,大大降低了用户的参与程度和使用程度;
[0006] 3、用户在院外所做的慢性病管理活动,运动数据不能够及时有效的体现在慢性病管理的进程中,大大降低了慢性病管理的有效性和连贯性。并且用户执行运动处方的过程跟踪反馈的力度不够,医患之间的交流,只能通过用户去医院和医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复杂了交流的过程和成本,并且降低了处方的可适用性。从而大大降低了用户的积极性。

发明内容

[0007] 本发明是为避免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一套基于移动终端,包括检测、评估、运动、跟踪、反馈的智能化慢性病跟踪管理系统及其闭环的指导方法,结合移动终端设备方便、易携带等特点和互联网信息技术,对用户的慢性病预防和治疗起到指导作用,从而能科学、安全地提高慢性病管理的效果。
[0008] 本发明为解决技术问题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9] 本发明一种基于移动终端的智能化慢性病跟踪管理系统的特点是包括:慢性病跟踪管理移动终端设备、慢性病跟踪远程服务平台、健康体征测试模块、运动能力测试模块和健康数据云平台;
[0010] 所述慢性病跟踪管理移动终端设备包括:注册单元、问卷单元、运动跟踪监测单元、健康信息推送单元和处方沟通单元;
[0011] 所述慢性病跟踪远程服务平台包括:运动处方生成单元和用户管理单元;
[0012] 所述健康数据云平台包括:慢性病管理目标推理单元和数据存储单元;
[0013] 所述注册单元用于采集用户的个人基本信息,并存入所述数据存储单元中用于提供给所述慢性病管理目标推理单元;
[0014] 所述问卷单元用于采集用户健康信息和调查用户慢性病情况形成健康数据,并存入所述数据存储单元中用于提供给所述慢性病管理目标推理单元,并根据所述个人基本信息和健康数据对所注册的用户进行筛选,获得适宜用户;
[0015] 所述健康体征测试模块用于采集适宜用户运动前健康体征的标志性指标数据,并存入所述数据存储单元中用于提供给所述慢性病管理目标推理单元;
[0016] 所述运动能力测试模块用于采集适宜用户运动前运动能力的标志性指标数据,并存入所述数据存储单元中用于提供给所述慢性病管理目标推理单元;
[0017] 所述慢性病管理目标推理单元根据所述适宜用户的个人基本信息、健康数据、适宜用户运动前健康体征的标志性指标数据以及适宜用户运动前运动能力的标志性指标数据进行推理,获得适宜用户的慢性病管理目标并提供给所述运动处方生成单元;
[0018] 所述运动处方生成单元根据所述慢性病管理目标确定运动项目;并从所述数据存储单元中获取适宜用户运动前健康体征的标志性指标数据和适宜用户运动前运动能力的标志性指标数据,用于确定运动周期、运动持续时间、运动频率和运动强度;由所述运动项目、运动持续时间、运动频率、运动周期和运动强度生成初始运动处方;利用所述运动处方生成单元对所述初始运动处方进行审核和签发,从而获得更新的初始运动处方并存入所述数据存储单元中;
[0019] 所述处方沟通单元从所述数据存储单元中获取所述更新的运动处方,并提供给所述适宜用户用于执行;
[0020] 所述运动跟踪监测单元对执行所述更新的运动处方过程中的适宜用户进行监测,获得运动监测数据并存入所述数据存储单元中;
[0021] 所述处方沟通单元对执行所述更新的运动处方过程中的适宜用户进行评估,获得用户体力感觉等级量表并存入所述数据存储单元中;
[0022] 所述用户管理模块在所述运动处方执行过程中从所述数据存储单元中获取所述运动监测数据和用户体力感觉等级量表,用于对所述更新的运动处方进行再次更新,获得优化的运动处方并存入所述数据存储单元中,用于提供给所述处方沟通单元;
[0023] 用户管理模块在完成所述运动周期之后,利用所述健康体征测试模块和运动能力测试模块分别获取适宜用户运动后健康体征的测试指标数据和运动能力的测试指标数据并与所述适宜用户运动前健康体征的测试指标数据和运动能力的测试指标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分别获得健康体征和运动能力的差值的绝对值,从而对所述运动处方进行整体调整;
[0024] 所述健康信息推送单元根据所述慢性病管理目标推送相关健康知识和健身知识给所述适宜用户进行参考。
[0025] 本发明所述的基于移动终端的智能化慢性病跟踪管理系统的特点也在于:
[0026] 所述运动跟踪监测单元用于来衡量适宜用户执行运动处方的程度和进度,并由心率监测单元、运动速度监测单元和计步单元构成;
[0027] 所述心率监测单元通过佩戴可穿戴设备来采集适宜用户的实时运动心率,并显示在慢性病跟踪管理移动终端设备上;所述实时运动心率用于计算有效运动的时间来衡量运动处方的运动项目执行情况,以及为更新的运动处方中的运动强度和运动持续时间作为参考;
[0028] 所述运动速度监测单元通过移动终端设备自带的传感器获取适宜用户的实时运动速度,并显示在慢性病跟踪管理移动终端设备上;所述实时运动速度用于为更新的运动处方中的运动强度作为参考;
[0029] 所述计步统计单元用于采集适宜用户每天的行走步数,以获得适宜用户的日常活动量,并显示在慢性病跟踪管理移动终端设备上;所述日常活动量来衡量运动处方指定的日常活动量的完成情况,以及为更新的运动处方中的日常活动量作为参考。
[0030] 本发明一种基于移动终端的智能化慢性病跟踪管理系统的闭环指导方法的特点是按如下步骤进行:
[0031] 步骤1、用户在移动终端设备上注册个人基本信息;
[0032] 步骤2、填写问卷获得健康数据;
[0033] 步骤3、根据所述人基本信息和健康数据对注册用户进行筛选,获得适宜用户;
[0034] 步骤4、定义变量n和m,并初始化m=1;
[0035] 步骤5、运动前健康体征测试和运动能力测试;
[0036] 步骤5.1、对适宜用户进行运动前健康体征测试,获得第m次循环的运动前用户健康体征的标志性指标数据;
[0037] 步骤5.2、对适宜用户进行运动前运动能力测试,获得第m次循环的运动前用户运动能力的标志性指标数据;
[0038] 步骤6、根据所述个人基本信息、健康数据、第m次循环的运动前用户健康体征的标志性指标数据以及第m次循环的运动前用户运动能力的标志性指标数据进行推理,获得适宜用户的第m次循环的慢性病管理目标;
[0039] 步骤7:根据所述适宜用户的第m次循环的慢性病管理目标和第m次循环的运动前用户健康体征的标志性指标数据,确定第m次循环的目标健康体征参数;并根据适宜用户的第m次循环的慢性病管理目标和第m次循环的运动前用户运动能力的标志性指标数据确定第m次循环的目标运动能力参数;
[0040] 步骤8、初始化n=1;
[0041] 步骤9、运动处方生成;
[0042] 步骤9.1、根据所述第m次循环的慢性病管理目标确定第m次循环的运动项目;根据第m次循环的第n次用户健康体征的标志性指标数据和第m次循环的第n次用户运动能力的标志性指标数据,确定第m次循环的第n次运动持续时间、第m次循环的第n次运动频率、第m次循环的运动周期和第m次循环的第n次运动强度;由所述第m次循环的运动项目、第m次循环的第n次运动持续时间、第m次循环的第n次运动频率、第m次循环的运动周期和第m次循环的第n次运动强度生成第m次循环的第n次运动处方;
[0043] 步骤9.2、对所述第m次循环的第n次运动处方进行审核和签发,从而获得第m次循环的第n+1次初始运动处方并提供给适宜用户执行;
[0044] 步骤10、运动处方执行并反馈;
[0045] 步骤10.1、利用可穿戴设备和移动终端设备对执行所述第m次循环的第n+1次运动处方过程中的适宜用户进行监测,获得第m次循环的第n+1次运动监测数据;
[0046] 步骤10.2、对执行所述第m次循环的第n+1次运动处方过程中的适宜用户进行评估,获得第m次循环的第n+1次用户体力感觉等级量表;
[0047] 步骤11、运动处方调整;
[0048] 步骤11.1、根据所述第m次循环的第n+1次运动监测数据和第m次循环的第n+1次用户体力感觉等级量表,对所述第m次循环的第n+1次运动处方进行更新,获得第m次循环的第n+2次运动处方;
[0049] 步骤11.2、将n+2的值赋值给n+1,并返回步骤10执行,直到完成第m次循环的运动周期为止;
[0050] 步骤12、运动后健康体征测试和运动能力测试;
[0051] 步骤12.1、对适宜用户进行运动后健康体征测试,获得第m次循环的运动后用户健康体征的标志性指标数据;
[0052] 步骤12.2、对适宜用户进行运动后运动能力测试,获得第m次循环的运动后用户运动能力的标志性指标数据;
[0053] 步骤13、运动后慢性病管理效果判断和评估;
[0054] 对所述第m次循环的运动后用户健康体征的标志性指标数据与所述第m次循环的目标健康体征参数,以及所述第m次循环的运动后用户运动能力的标志性指标数据与第m次循环的目标运动能力参数分别进行比较;若第m次循环的运动后用户健康体征的标志性指标数据优于所述第m次循环的目标健康体征参数,并且,所述第m次循环的运动后用户运动能力的标志性指标数据优于所述第m次循环的目标运动能力参数,则表示达到第m次循环的慢性病管理的效果,并结束慢性病管理;否则,继续执行步骤14;
[0055] 步骤14、再次调整运动处方并执行;
[0056] 步骤14.1、根据第m次循环的运动后用户健康体征的标志性指标数据和所述第m次循环的运动后用户运动能力的标志性指标数据对所述第m次循环的第n+2次运动处方的运动项目、运动强度和运动持续时间进行再次调整,获得第m+1次循环的第n+3次初始运动处方;
[0057] 步骤14.2、将m+1的值赋值给m,将n+3的值赋给n+1;并返回步骤10执行,直到达到第m次循环的慢性病管理效果为止;从而形成闭环结构。
[0058] 与已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有益效果体现在:
[0059] 1、本发明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集成了一套包括慢性病跟踪管理移动终端设备、慢性病跟踪远程服务平台、健康体征测试模块、运动能力测试模块和健康数据云平台的慢性病跟踪管理系统;通过对用户信息、健康体测指标、运动能力数据的收集,健康数据云平台推理出管理目标,慢性病跟踪远程服务平台根据管理目标和存储单元的数据,从而形成运动处方,供用户在移动终端设备上申请并执行,结合移动终端设备的监测传感器实时反馈用户的运动数据,通过反馈的运动数据量化运动处方的执行进度和执行情况,并通过检测来评估用户的慢性病管理效果;解决了当前对慢性病干预管理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弥补了缺乏对运动量进行科学的定量统计、缺乏对管理效果的定量评估和闭环管理等问题,从而指导用户进行科学、系统和安全的慢性病预防与跟踪管理。
[0060] 2、本发明以移动终端设备为媒介,不仅让信息交互更方便、快捷地贯穿在慢性病管理的各个环节,而且还结合了移动终端设备方便携带、移动灵活、监测方便等特点,与远程服务平台一起,解放了用户的双腿,打破了慢性病管理时间和地点的界限,把科学化的慢性病管理从医院内安全、有效地移动用户的生活当中;用户可以随时随地的通过移动终端设备上下载并执行运动处方,反馈运动处方的执行信息,从而进行相应的慢性病管理,并实时上传用户运动的数据,从而使远程服务平台可以实时监测和干预用户处方的执行情况和进度。
[0061] 3、本发明通过移动终端设备和可穿戴设备一起构成的心率监测模块,以及配合移动终端设备上的传感器,完成计步和运动速度监测,从而通过运动数据监测用户在执行处方过程中的有效运动时间和运动强度,科学地量化运动处方的完成情况,为新兴慢性病管理方式提供了新的思考。
[0062] 4、本发明通过处方沟通单元,结合移动终端设备通信效率高的特点,为用户与服务系统搭建一个及时交流反馈的平台;方便远程服务平台及时了解用户执行运动处方的进度,以及执行运动处方时的主观感受,以便能够实时调整运动处方的内容和强度,达到让处方科学、安全、有效地进行的目的;与此同时,方便用户及时反馈运动中出现的问题,从而提高用户的依从性。
[0063] 5、本发明结合当下流行的“互联网+”的思想,提出“由运动促进社交,由社交带动运动”的慢性病管理理念,通过移动终端设备将每次的执行运动处方的结果和运动处方执行的进程,以及运动数据可以快速、方便地发布到社交媒体上,从而实现社交化的慢性病管理,通过社交媒体吸引更多的朋友一起来科学的管理慢性病,并可以在朋友的带动和促进下进一步督促自己完成慢性病管理的目标,为慢性病管理探索出一条新的道路。
[0064] 6、本发明通过互联网实时给用户推送一些关于其需要管理的慢性病管理目的的一些健康知识和健身知识,其中包括作息安排、膳食建议等;使用户不仅从运动中管理慢性病,还可以在生活中每一个细节中管理慢性病,从而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慢性病管理服务体系。

附图说明

[0065] 图1是本发明的系统结构示意图;
[0066] 图2是本发明的系统使用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67] 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一种基于移动终端的智能化慢性病跟踪管理系统的组成包括:慢性病跟踪管理移动终端设备、慢性病跟踪远程服务平台、健康体征测试模块、运动能力测试模块和健康数据云平台;慢性病跟踪管理移动终端设备、慢性病跟踪远程服务平台和各检测模块不进行直接的交互;健康数据云平台中的存储单元采用的是MySql数据库,各检测模块直接通过物联网访问MySql数据库,存储或获取相关的数据进行操作,然后向数据库返回结果数据;慢性病跟踪管理移动终端设备和慢性病跟踪远程服务平台不直接与健康数据云平台中的MySql数据库进行交互,而是通过Web Service间接与MySql数据交互,通过Web Service获取结果数据进行操作和展示,并通过Web Service向健康数据云平台中的MySql数据库存储数据。
[0068] 慢性病跟踪管理移动终端设备包括:注册单元、问卷单元、运动跟踪监测单元、健康信息推送单元和处方沟通单元;
[0069] 慢性病跟踪远程服务平台包括:运动处方生成单元和用户管理单元;
[0070] 健康数据云平台包括:慢性病管理目标推理单元和数据存储单元;
[0071] 注册单元用于采集用户的个人基本信息,并存入数据存储单元中用于提供给慢性病管理目标推理单元;具体实施时,移动终端设备首先通过用户注册收集用户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体重、身高,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这些基本信息是用户最愿意填写的,并最能代表用户个人特征的;
[0072] 问卷单元用于采集用户健康信息和调查用户慢性病情况形成健康数据,并存入数据存储单元中用于提供给慢性病管理目标推理单元,并根据个人基本信息和健康数据对所注册的用户进行筛选,获得适宜慢性病管理的人群,并对适宜用户进行运动风险评估获得运动风险评估结果;具体实施时,然后通过PAR-Q问卷、运动禁忌症筛查问卷、心血管危险评估问卷和人体常见的慢性疾病或不适症调查问卷收集用户健康数据;
[0073] PAR-Q问卷和运动禁忌症筛查问卷用于排除运动弊大于利的用户;PARQ问卷或运动禁忌症筛查问卷中勾选任何一项的用户,表明其运动弊大于利,所以筛除这类用户,移动终端设备提醒用户就医治疗,以免自己运动时发生意外;由用户基本信息、PARQ问卷和运动禁忌症筛查问卷所收集的信息获得适宜运动健身人群;
[0074] 对于心血管危险评估问卷中,包括疾病筛查、症状筛查和危险因素筛查三步进行运动风险评估,运动风险评估结果包括:运动风险高危、运动风险中危和运动风险低危;心血管危险评估问卷包括疾病筛查、症状筛查和危险因素筛查;“疾病筛查”或是“症状筛查”中有一个勾选为“是”,则确定该用户为高危人群,并记录该项疾病名称,运动测试时需要给予医务监督;存在大于等于两个“危险因素筛查”的用户确定为中危人群,运动处方中建议运动时对于中危人群当进行大强度运动(心率超过150次/分或大于70%最大力量或RPE大于14)时进行医务监督。
[0075] 人体常见的慢性疾病或不适症调查问卷包括常见疾病级别、常见不适症级别和常见指标异常级别,常见疾病级别包括属于循环系统的高血压、属于代谢系统的非酒精性脂肪肝和二型糖尿病、属于神经精神系统的焦虑和抑郁、属于骨骼系统的由于长期伏案静坐引起的关节炎和颈椎病,常见不适症级别包括属于消化系统的由于缺乏运动引起的腹胀、胃胀和便秘、属于骨骼系统的下背痛,常见指标异常级别包括属于代谢系统的血脂异常和糖耐量受损。通过人体常见的慢性疾病或不适症调查问卷获得用户所勾选的疾病、不适症、指标异常信息,提供给慢性病管理目标推理单元,参与慢性病管理目标推理。
[0076] 健康体征测试模块用于采集适宜用户运动前健康体征的标志性指标数据,并存入数据存储单元中用于提供给慢性病管理目标推理单元;健康体征测试模块包括人体体成分终端设备、心血管机能终端设备、肺机能终端设备、体平衡终端设备和骨密度终端设备;
[0077] 由人体体成分终端设备获得体脂率,从而获得用户的肥胖程度,肥胖程度分为体脂正常、超重和肥胖,慢性病管理目标推理单元选取超重或肥胖列入代谢系统的疾病级别中;
[0078] 由心血管机能终端设备获得血压值,根据血压值获得用户的血压程度,血压程度分为低血压、血压正常、正常高值、一级高血压、二级高血压和三级高血压,慢性病管理目标推理单元选取低血压、正常高值、一级高血压或二级高血压列入循环系统的疾病级别中,具体实施时,三级高血压用户已经通过PAR-Q问卷筛除了。根据获得的增长指数获得用户的血管僵硬程度,血管僵硬程度分为血管正常、有动脉硬化迹象和动脉硬化,慢性病管理目标推理单元选取有动脉硬化迹象或动脉硬化列入循环系统的疾病级别中;根据心内膜下心肌活力率获得用户心脏功能能力,心脏功能能力分为心脏功能正常、心脏功能较差、心脏功能很差;慢性病管理目标推理单元选取心脏功能较差或心脏功能很差列入循环系统的疾病级别中;
[0079] 由肺机能终端设备获得的数据,根据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的比值以及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与预计值比值获得用户慢阻肺判断结果,根据用力肺活量以及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的比值获得用户通气功能障碍判断结果,判断结果分为肺通气功能正常、肺活量低、通气缺陷、慢阻肺,慢性病管理目标推理单元选取肺活量低、通气缺陷或慢阻肺列入呼吸系统的疾病级别中;
[0080] 由体平衡终端设备获得中心动摇速度进行判断,获得用户静态平衡能力,静态平衡能力分为平衡能力正常、平衡能力优秀、平衡能力较差,慢性病管理目标推理单元选取平衡能力较差列入神经肌肉系统的疾病级别中;
[0081] 由骨密度终端设备获得骨强度指数和T值,获得用户骨质疏松程度,骨质疏松程度分为骨质正常、骨质减少和骨质疏松,慢性病管理目标推理单元选取骨质减少或骨质疏松列入骨骼系统的疾病级别中;
[0082] 由体脂率、血压值、增长指数和心内膜下心肌活力率、用力肺活量、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的比值以及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与预计值比值、中心动摇速度以及骨强度指数和T值构成用户初始健康体征的测试指标数据。
[0083] 运动能力测试模块用于采集适宜用户运动前运动能力的标志性指标数据,并存入数据存储单元中用于提供给慢性病管理目标推理单元;运动能力测试模块包括有氧耐力终端设备和肌肉力量终端设备,用于采集用户的初始运动能力的测试指标数据,由速度、坡度、心率和梅脱值以及最大力量构成。
[0084] 有氧耐力终端设备基于跑步机和心率监测设备,包括最大强度负荷试验和次大强度负荷试验两种模式;具体实施时,获取包括速度、坡度、心率和梅脱值进行判断,获得心肺耐力评级,心肺耐力评级分为心肺耐力较差、心肺耐力差、心肺耐力良和心肺耐力优,慢性病管理目标推理单元选取心肺耐力较差或心肺耐力差列入循环系统的指标异常级别中;
[0085] 肌肉力量测试基于划船器的全身力量测试模式和下肢力量训练器械的下肢力量测试模式,分别测试出全身力量和下肢力量。运动能力测试模块测试用户的运动素质,对于运动受限的用户进行专项的健身训练提高用户的专项运动能力,从而提高综合运动能力。具体实施时,根据自身运动测试报表中所包含的最大力量进行判断,获得肌肉力量评级,肌肉力量评级分为肌肉力量较差、肌肉力量差、肌肉力量良和肌肉力量优。慢性病管理目标推理单元选取肌肉力量较差或肌肉力量差列入神经肌肉系统的指标异常级别中。
[0086] 慢性病管理目标推理单元根据适宜用户的个人基本信息、健康数据、适宜用户运动前健康体征的标志性指标数据以及适宜用户运动前运动能力的标志性指标数据进行推理,获得适宜用户的慢性病管理目标并提供给运动处方生成单元;
[0087] 慢性病管理目标推理单元根据适宜用户的个人基本信息、健康数据获得用户所勾选的疾病、不适症、指标异常信息,根据用户健康体征的标志性指标数据获得健康测试报表所显示的疾病,以及根据用户运动能力的标志性指标数据获得运动测试报表所显示的指标异常信息,由用户所勾选的疾病、不适症、指标异常信息,健康测试报表所显示的疾病以及运动测试报表所显示的指标异常信息构成多源信息,并对多源信息进行优先级排序,获得排序结果中的最优先项作为慢性病管理目标。
[0088] 优先级排序是按如下步骤进行:
[0089] 步骤1、根据排序规则一对多源信息进行排序,获得第一次排序结果;
[0090] 排序规则一为:疾病级别优先于不适症级别,不适症级别优先于指标异常级别;
[0091] 步骤2、根据排序规则二对第一次排序结果进行排序,获得第二次排序结果;
[0092] 排序规则二为:在同种级别中,循环系统优先于代谢系统,代谢系统优先于消化系统,消化系统优先于神经精神系统,神经精神系统优先于呼吸系统,呼吸系统优先于神经肌肉系统,神经肌肉系统优先于骨骼系统。
[0093] 具体实施时,若第二次排序结果后存在两个或以上并列的慢性病管理目标,则由用户根据自我感觉选择最迫切需要改善的结果作为当前的慢性病管理目标。
[0094] 运动处方生成单元根据慢性病管理目标确定运动项目;并从数据存储单元中获取适宜用户运动前健康体征的标志性指标数据和适宜用户运动前运动能力的标志性指标数据,用于确定运动持续时间、运动频率、运动周期和运动强度;由运动项目、运动持续时间、运动频率、运动周期和运动强度生成初始运动处方;利用运动处方生成单元对初始运动处方进行审核和签发,从而获得更新的初始运动处方并存入数据存储单元中;
[0095] 其中,运动项目包括热身项目、主项目和整理项目;热身项目指在任何主项目之前,以较轻的活动量,先行活动肢体,为随后更为强烈的身体活动做准备,约5-10分钟的慢跑或全身运动;主项目的项目选择包括耐力训练项目、抗阻训练项目,耐力项目由功率车骑行、慢跑、步行、篮球、水中走跑、体操、游泳等子项目构成;阻抗训练项目由俯卧撑、仰卧曲臂伸等子项目构成;根据用户的慢性病管理目标搭配,耐力训练项目和阻抗训练项目的子项目;整理项目指任何主项目之后,使人体由紧张状态过度到安静状态的约5分钟的拉伸运动;
[0096] 运动处方中的运动强度包括耐力运动强度和抗阻运动强度,耐力运动强度是由有氧耐力最大心率乘以有氧耐力最大测试值的百分比获得;抗阻运动强度是由肌肉力量最大测试值乘以肌肉力量最大测试值的百分比获得;有氧耐力最大心率是由有氧耐力终端设备获得;肌肉力量最大测试值是由肌肉力量终端设备获得;有氧耐力最大测试值的百分比和肌肉力量最大测试值的百分比是由慢性病管理目标所确定。
[0097] 处方沟通单元从数据存储单元中获取更新的运动处方,并提供给适宜用户用于执行;具体实施时,处方沟通单元将处方生成单元生成的运动处方存储在健康数据云平台的存储单元中,适宜用户通过移动终端设备从健康数据云平台中申请并执行运动处方;处方沟通单元对执行更新的运动处方过程中的适宜用户进行运动跟踪监测与评估,获得用户体力感觉等级量表并存入数据存储单元中;
[0098] 运动跟踪监测单元对执行更新的运动处方过程中的适宜用户进行监测,获得运动监测数据并存入数据存储单元中;具体的说,运动跟踪监测单元用于来衡量适宜用户执行运动处方的程度和进度,并由心率监测单元、运动速度监测单元和计步单元构成;
[0099] 心率监测单元通过佩戴可穿戴设备来采集适宜用户的实时运动心率,并显示在慢性病跟踪管理移动设备终端上;实时运动心率用于计算有效运动的时间来衡量运动处方的运动项目执行情况,以及为更新运动处方中的运动强度和运动持续时间作为参考;具体实施时,适宜用户佩戴可穿戴设备,通过传输协议与移动终端设备进行交互,采集适宜用户执行运动处方时的实时心率数据,并在终端设备上显示心率轨迹,并标出运动处方中的运动强度心率范围,供用户运动时进行参考;通过移动终端设备对适宜用户每分钟的运动数据进行统计,统计其有效运动时间,80%的心率值大于最小有效值心率的这一分钟就算一个阶段有效时间;统计超过10个一分钟的时间算作有效运动时间,一直累计;如果每一分钟统计时,中间有连续3个一分钟都不满足,就把总的不到10分钟时间统计清零重新统计;如果中间不满足的一分钟数不到3个,后边的时间就在上之前的统计上进行累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排除偶然性运动停止造成的误差;
[0100] 运动速度监测单元通过移动终端设备自带的传感器获取适宜用户的实时运动速度,并显示在慢性病跟踪管理移动终端设备上;实时运动速度用于为更新运动处方中的运动强度作为参考;
[0101] 计步统计单元用于采集适宜用户每天的行走步数,以获得适宜用户的日常活动量,并显示在慢性病跟踪管理移动终端设备上;日常活动量来衡量运动处方指定的日常活动量的完成情况,以及为更新运动处方中的日常活动量作为参考;具体实施时,通过移动终端设备的传感器装置,可以计算出适宜用户每天行走的步数,通过统计适宜用户每日的健康步数,从而反映出适宜用户每日的日常活动量。
[0102] 用户管理模块在运动处方执行过程中从数据存储单元中获取运动监测数据和用户体力感觉等级量表,用于对适宜用户感觉RPE16级(非常吃力)及以上的运动处方进行再次更新,获得优化的运动处方并存入数据存储单元中,用于提供给处方沟通单元;
[0103] 用户管理模块在完成运动处方执行周期之后,利用健康体征测试模块和运动能力测试模块分别获取更新的用户健康体征的测试指标数据和运动能力的测试指标数据并与初始的用户健康体征的测试指标数据和运动能力的测试指标数据进行比较分析,获得健康体征和运动能力的差值的绝对值结果,从而对运动处方进行整体调整。
[0104] 整体调整包括对运动项目的重新选择,运动强度和运动持续时间的重新确定。具体实施时,如运动目标为肥胖的用户运动处方执行周期为3个月,因为肥胖用户最短只有坚持减肥3个月才会有比较稳定的效果,所以当用户执行了3个月后,对用户再次进行健康体征测试和运动能力测试,将更新的测试指标数据与初始的测试数据进行比较,计算差值的绝对值,若差值的绝对值小于目标值,则应该对用户的运动处方进行整体调整。整体调整包括重新选择运动项目,重新确定运动强度、运动持续时间和运动频率。目标值是根据运动目标确定的。如该用户的初始健康体征参数中体脂率为32%,运动目标为肥胖,运动处方执行周期为3个月,且确定目标值为5%,3个月后若获得更新的体脂率为28%,那么计算差值的绝对值为︳28%-32%︱=4%<5%,即应该对用户的运动处方进行整体调整;如用户的运动目标为低血压,确定目标值为15mmHg,初始收缩压为70mmHg,执行周期3个月后,更新收缩压为80mmHg,那么计算差值的绝对值为︳80mmHg-70mmHg︱=10mmHg<15mmHg,即应该对用户的运动处方进行整体调整。
[0105] 用户管理单元调取健康数据云平台的存储单元数据用于计算运动总量,从而对运动处方进行效果评估,获得的评估结果用于对运动处方的运动强度或运动持续时间进行调整。根据完成结果中的运动强度的执行结果和运动持续时间的执行时间计算运动总量,运动总量以运动能耗为代表,如某用户的运动强度的执行结果是xMETs,运动持续时间的执行时间为y分钟,那么运动能耗(千卡)=(x-1)METs×3.5×体重kg/200×y分钟。实际执行的运动能耗与运动处方中的运动能耗进行比较并计算差值,若差值小于零,说明实际执行的运动强度或是运动持续时间不足,应该对运动处方的运动强度或运动持续时间进行调整,适当提高运动强度或是适当降低强度而增加运动持续时间。
[0106] 健康信息推送单元根据慢性病管理目标推送相关健康知识和健身知识给适宜用户进行参考。
[0107] 如图2所示,一种基于闭环结构的慢性病跟踪管理指导方法是按如下步骤进行:
[0108] 步骤1、用户登录移动终端设备;
[0109] 步骤1.1、尚未注册的用户注册基本信息;
[0110] 步骤1.2、已注册的用户直接登录系统或修改用户基本信息
[0111] 步骤2、用户在移动终端设备上填写问卷获得健康数据;
[0112] 具体实施时用户在移动终端设备上进入问卷单元,填写运动风险评估问卷,包括PAR-Q问卷、心血管危险评估问卷、运动禁忌症筛查问卷、体检设备未能覆盖的人体常见的慢性疾病或不适症调查问卷;从而获得用户的健康数据;
[0113] 步骤3、根据基本信息和健康数据对注册用户进行筛选,获得适宜用户;
[0114] 具体实施时,根据用户注册的基本信息、问卷填写的健康状态问卷,以及慢性病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用户筛选获得适宜慢性病运动管理的人群,其中对于问卷结果中不符合本系统管理条件或是运动风险大于运动收益的用户,终止管理流程,并提示其不能参与本系统的原因;
[0115] 步骤4、定义变量n和m,并初始化m=1;
[0116] 步骤5、运动前健康体征测试和运动能力测试;
[0117] 步骤5.1、对适宜用户进行运动前健康体征测试,获得第m次循环的运动前用户健康体征的标志性指标数据;本实施例中,运动前用户健康体征的标志性指标数据包括:体脂率、血压值、增长指数和心内膜下心肌活力率、用力肺活量、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的比值以及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与预计值比值、中心动摇速度以及骨强度指数和T值;其中,根据T值获得的运动时骨折发生风险高的人群;对于骨强度低,运动时骨折发生风险高的人群,在运动处方生成时,提醒运动时需要专业人士陪同,从而降低运动中骨折发生率;这些指标是每个测试终端设备的表性的指标,部分不适健康状况的改善可以通过这些指标的变化间接反应出来,如二型糖尿病或是糖耐量受损的可以通过降体重来改善;
[0118] 步骤5.2、运动前运动能力测试;
[0119] 对适宜用户进行运动前运动能力测试,获得第m次循环的运动前用户运动能力的标志性指标数据;本实施例中,运动前用户运动能力的标志性指标数据包括:最大心率、最大梅脱值和最大力量;最大心率、最大梅脱值是通过有氧耐力终端设备获取的,有氧耐力终端设备基于跑步机和心率监测设备,最大力量是基于肌肉力量终端设备完成的,肌肉力量终端设备基于全身力量测试设备、下肢力量测试设备和上肢力量测试设备。
[0120] 步骤6、用户慢性病管理目标的锁定;
[0121] 根据个人基本信息、健康数据、第m次循环的运动前用户健康体征的标志性指标数据以及第m次循环的运动前用户运动能力的标志性指标数据进行推理,获得适宜用户的第m次循环的慢性病管理目标,并通过移动终端设备展示给用户,待改善的健康状况包括是通过人体常见的慢性疾病或不适症调查问卷中获得用户勾选的不适健康状况、运动前用户健康体征的标志性指标数据和/或运动前用户运动能力的标志性指标数据中获得的待改善的健康体征的标志性指标数据和/或运动能力的标志性指标数据对应的慢性病管理目标;
[0122] 步骤7:根据适宜用户的第m次循环的慢性病管理目标和第m次循环的运动前用户健康体征的标志性指标数据,确定第m次循环的目标健康体征参数;并根据适宜用户的第m次循环的慢性病管理目标和第m次循环的运动前用户运动能力的标志性指标数据确定第m次循环的目标运动能力参数;
[0123] 具体实施时,根据第m次循环的慢性病管理目标先确定第m次循环的健康体征参数和/或第m次循环的运动能力参数应改善的值,然后再根据第m次循环的运动前用户健康体征的标志性指标数据和第m次循环的健康体征参数应改善的值确定第m次循环的目标健康体征参数,根据第m次循环的运动前用户运动能力的标志性指标数据和第m次循环的运动能力参数应改善的值确定第m次循环的目标运动能力参数,如初始健康体征参数中体脂率为32%,运动目标为降脂,那么确定运动周期内降低5%,即获得目标体脂率为27%。
[0124] 步骤8、初始化n=1;
[0125] 步骤9、运动处方生成;
[0126] 步骤9.1、根据第m次循环的慢性病管理目标确定第m次循环的运动项目;根据第m次循环的第n次用户健康体征的标志性指标数据和第m次循环的第n次用户运动能力的标志性指标数据,确定第m次循环的第n次运动持续时间、第m次循环的第n次运动频率、第m次循环的运动周期和第m次循环的第n次运动强度;由第m次循环的运动项目、第m次循环的第n次运动持续时间、第m次循环的第n次运动频率、第m次循环的运动周期和第m次循环的第n次运动强度生成第m次循环的第n次运动处方;
[0127] 具体实施时,对于热身运动和有氧运动通过运动心率范围反应,对于阻抗练习通过组数次数来反应。对于运动持续时间和运动频率,预先设置上下限。运动处方包括正式运动前约10-15分钟的准备活动、正式运动和正式运动后约10-15分钟的整理活动。
[0128] 步骤9.2、对第m次循环的第n次运动处方进行审核和签发,从而获得第m次循环的第n+1次初始运动处方并提供给适宜用户执行;
[0129] 具体实施时,远程服务平台的运动处方生成单元根据生成的运动处方和适宜用户的客观情况,比如适宜用户的兴趣爱好和生活习惯,以及结合临床经验适当地对第m次循环的第n次运动处方中的运动项目、运动强度、运动持续时间、运动频率进行适当的调整。审核并签发第m次循环的第n+1次运动处方;
[0130] 步骤10、运动处方执行并反馈;
[0131] 步骤10.1、利用可穿戴设备和移动终端设备对执行第m次循环的第n+1次运动处方过程中的适宜用户进行监测,获得第m次循环的第n+1次运动监测数据;
[0132] 具体实施时,可穿戴设备和移动终端设备构成心率检测模块采集用户的心率数据,移动终端设备采集用户的计步数据、运动速度以及运动时间。这些运动数据上传到健康云数据平台的存储单元中;
[0133] 步骤10.2、对执行第m次循环的第n+1次运动处方过程中的适宜用户进行评估,获得第m次循环的第n+1次用户体力感觉等级量表;
[0134] 具体实施时,处方沟通单元实时跟踪适宜用户的运动处方执行情况,对适宜用户的运动处方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并获取用户体力感觉等级量表并反馈给运动处方生成单元;
[0135] 步骤11、运动处方调整;
[0136] 步骤11.1、根据第m次循环的第n+1次运动监测数据和第m次循环的第n+1次用户体力感觉等级量表,对第m次循环的第n+1次运动处方进行更新,获得第m次循环的第n+2次运动处方;
[0137] 具体实施时,考虑到适宜用户实际运动时的接受程度与运动处方给出的运动强度的不一致,须对适宜用户运动处方中的运动强度和运动持续时间进行调整,从而提高用户的依从性;根据处方沟通单元收集到的适宜用户运动过程中的反馈信息,以及远程服务平台上监测用户移动设备上传的计步数据、心率数据、有效运动时间的数据,对第m次循环的第n+1次运动处方的运动强度、运动持续时间进行调整;根据第m次循环的第n+1次用户体力感觉等级量表,对于自觉疲劳的用户,可降低约5%的运动强度,同时增加约10分钟的运动持续时间,对于自觉轻松的用户,可增加约5%的运动强度,同时减少约10分钟的运动持续时间;并再次通过处方沟通单元下发给适宜用户调整过的运动处方,用户并按新的运动处方,调整运动;
[0138] 步骤11.2、将n+2的值赋值给n+1,并返回步骤10执行,直到完成第m次循环的运动周期为止;
[0139] 步骤12、运动后健康体征测试和运动能力测试;
[0140] 步骤12.1、对执行完运动周期的适宜用户进行运动后健康体征测试,获得第m次循环的运动后用户健康体征的标志性指标数据;
[0141] 步骤12.2、对执行完运动周期的用户进行运动后运动能力测试,获得第m次循环的运动后用户运动能力的标志性指标数据;
[0142] 步骤13、运动后慢性病管理效果判断和评估;
[0143] 具体实施时,对第m次循环的运动后用户健康体征的标志性指标数据与第m次循环的目标健康体征参数,以及第m次循环的运动后用户运动能力的标志性指标数据与第m次循环的目标运动能力参数分别进行比较;若第m次循环的运动后用户健康体征的标志性指标数据优于第m次循环的目标健康体征参数,并且,第m次循环的运动后用户运动能力的标志性指标数据优于第m次循环的目标运动能力参数,则表示达到第m次循环的慢性病管理的效果,结束慢性病管理;否则,继续执行步骤14;
[0144] 步骤14、再次调整运动处方并执行;
[0145] 步骤14.1、根据第m次循环的运动后用户健康体征的标志性指标数据和第m次循环的运动后用户运动能力的标志性指标数据对获得第m次循环的第n+2次运动处方的运动项目、运动强度和运动持续时间进行再次调整,获得第m+1次循环的第n+3次运动处方;
[0146] 步骤14.2、将m+1的值赋值给m,将n+3的值赋给n+1;并返回步骤10执行,直到达到第m次循环的慢性病管理效果为止;从而形成闭环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