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件的接合构造以及具有该部件的接合构造的组装构造物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480042992.2

文献号 : CN105431642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白井浩介高桥克实

申请人 : 株式会社白井产业

摘要 :

本发明提供部件的接合构造,其作为可适用于组装家具等部件的接合构造,可简单地进行组装操作。将组装构造物(51)中所插嵌的接头部件(20)的开口部,直到组装构造物(51)、(52)的各平面紧密接合为止将接头部件(10)向卡合部件(20)推压。由此,形成在卡合部件(20)的内表面弹性变形的钩部、和形成在接头部件(10)的外表面的接头部件卡合部嵌合,通过钩部进行弹性变形并扩张,一触碰就能顺利地将接头部件(10)和卡合部件(20)接合。由此,组装操作不需要高强度体力操作,即使在家里不使用螺丝刀等组装工具,也可容易进行组装。(10),插入组装构造物(52)中所插嵌的卡合部件

权利要求 :

1.部件的接合构造,包括:

棒状接头部件;

插嵌所述接头部件的中空卡合部件,

通过连结所述接头部件和所述卡合部件而将二个部件连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接头部件的外周部形成凸部和凹部连续而成的接头部件卡合部,插嵌所述接头部件的所述卡合部件入口的内径实质上与所述接头部件的外径相等,所述卡合部件包括多个钩,其向内表面、且向所述内表面的中心方向配置,具有弹性,所述卡合部件中心轴方向上的所述钩的两面,相对于所述卡合部件内表面的深度方向都被形成为锐角,所述钩包括:第一钩群,其形成在同一平面上;以及第二钩群,其形成在与所述平面相距预定距离的同一平面上,在所述入口,具有从所述卡合部件的上面观察的多个凹部和凸部,设有用于支承所述接头部件的卡合部件端面支承部,所述钩的根部平面地形成在所述凸部之间,所述钩的根部和所述卡合部件的内表面所构成的线实质上为直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部件的接合构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接头部件的两侧形成所述接头部件卡合部,由所述凹部和所述凸部所形成的各倾斜角,相对于所述接头部件的长度方向互为相反方向。

3.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部件的接合构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接头部件的中央部,沿所述接头部件的长度方向设置洼坑。

4.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2的任一项所述的部件的接合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钩群间的间距为Lf,所述接头部件的凹部间或凸部间的间距为D,则所述钩群以及所述接头部件按照下式设置:Lf=D×(K±α)

其中,K为整数,α代表分数。

5.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2的任一项所述的部件的接合构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接头部件的中央部,沿所述接头部件的长度方向设置洼坑,所述钩群间的间距为Lf,所述接头部件的凹部间或凸部间的间距为D,则所述钩群以及所述接头部件按照下式设置:Lf=D×(K±α)

其中,K为整数,α代表分数。

6.组装构造物,具有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5的任一项所述的通过部件的接合构造彼此连接的两个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组装构造物,具有:第一被接合部件,其插嵌所述卡合部件;和第二被接合部件,其插嵌所述接头部件。

说明书 :

部件的接合构造以及具有该部件的接合构造的组装构造物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接合操作简单并具有通用性的部件的接合构造以及具有该部件的接合构造的组装构造物。

背景技术

[0002] 组装式家具是将多枚板材自由组合连结组装成各种各样形态的家具,因通用性高等而得到普及。这样的组装家具,通常用户在家里按照说明书的顺序进行组装,所以要求不需要特殊技术就可简单组装。
[0003] 例如,搁架的组装,用左右侧板、顶板以及底板形成框架,在该框架上安装背板,进一步在框架内安装多枚搁板。传统组装方法的例子为,将板材互相以直角组装,用螺钉或螺丝固定。可是,螺钉必须从板材的背面插入,因此,组装途中会有多次翻转板材等的麻烦操作,所以在简单地组装操作上存在问题。而且,通过螺丝固定使板材接合时,由于使用螺丝刀拧进去需要力气,所以对于女性来说是个负担。再加上该螺丝头露在组装家具的外面,外观看起来不好看,降低商品价值,所以将该螺丝头用装饰性覆盖物隐藏起来。可是,即使可隐藏螺丝头,但该装饰性覆盖物在设计上和板材不协调,所以会发生有损搁架质量以及高级感的问题。
[0004] 作为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第一现有技术,有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0-48049公报)记载的接头材,该接头材在以硬质树脂构成的基部的至少两侧边部形成以软质树脂构成的表面层,并且,接头材的表面设有多根突条,以跨越接头对象部件侧所设的凹槽并嵌入的方式构成。由此,不使用螺丝或螺钉,借助接头材就可简单地安装长部件,并且,可防止螺丝头从长部件表面露出。
[0005] 而且,作为第二现有技术,有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09-47231公报)记载的接头构造,使接头部件的卡合凸部从开口部的外侧通过卡合 凹部,由于第一爪部弹性扩大使卡合凸部通过,所以不使用工具等,可简单地将卡合凸部插入卡合凹部。而且,卡合凸部一旦插入卡合凹部,则利用借助弹性作用恢复原位的第一爪部阻止拉出,卡合状态以不会被解除的方式构成。
[0006] [现有技术文献]
[0007] [专利文献]
[0008]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0-48049公报
[0009]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09-47231公报

发明内容

[0010]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0011] 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第一现有技术中,虽然在以硬质树脂构成的基部的至少两侧边部形成有软质树脂的表面层,但接头材的反复安装和拆卸,使表面层因磨损而劣化,接头材有从凹槽脱出的危险。而且,接头材中央部以硬质树脂形成的基部的凸起部和嵌合于其中的凹槽的凸起部的重叠大时,很难一边滑动各凸起部的倾斜面一边将基部和凹槽嵌合,另一方面,基部的凸起部和凹槽的凸起部的重叠小时,嵌合平缓,有接头材容易从凹槽脱出的问题。
[0012] 即,接头材的中央部,因以硬质树脂形成,所以刚性高,当凹槽形成部件的刚性高时,实际上很难将接头材嵌合到凹槽中。换句话说,在本公报记载的长部件的安装构造中,把整个接头材当作硬质树脂,在两侧边部形成软质树脂,但关于凹槽,由于直接形成在部件中,所以部件的刚性直接决定接头材和凹槽的嵌合强度以及接头材脱落的难易程度。因此,本公报记载的安装构造,在具有大范围刚性率的被接合部件的适用上,存在很大的信赖问题。而且,如上述说明的那样,在本公报记载的接头材所嵌入的凹槽中,不存在使用弹性柔软地将接头材中形成的突条一边滑动一边嵌入凹槽那样的机构,因此,将接头材推进凹槽需要花很大的力气。所以, 本公报的接头材,很难用于组装家具等,要求简单接合,且一般顾客为对象的用途。
[0013] 而且,在专利文献2记载的第二现有技术中,接头部件的卡合凸部插入卡合凹部时以如下方式构成:对于卡合部件的前端所设的第一爪部的倾斜面,卡合凸部的倾斜面一边滑动第一爪部的前端一边弹性扩张,卡合凸部插入卡合凹部。
[0014] 第一爪部使用本公报记载的氯乙烯、EDPM等合成树脂时,因第一爪部与卡合部件开口部的前端对向设置,所以以从前端弹性扩张将卡合凸部顺利插入卡合凹部的方式进行构造设计极其困难。即,本公报记载的接头构造,缺乏第一爪部的前端弹性扩张,即使没有力气的顾客也能容易组装的结构力学的技术思想。换句话说,即使在展览厅等专业技术人员使用本公报的接头构造临时组装面板等的情况下没有特别问题,但在家里没有专门工具的顾客组装家具时,必须做到即使没有力气的顾客也能容易组装,并且组装的部件即使因地震受到冲击的情况下,也必须半永久牢固地连结在一起,对于这样的用途,本公报的接头构造不容易适用。而且,第一爪部以及卡合凸部平行于面板的一边,为不适于小型家具等的构造。而且,上述接头构造组装后,因最終会露出来而存在美观上的问题。
[0015] [解决课题的措施]
[0016] 本发明提供最佳解决上述课题的部件的接合构造以及具有该部件的接合构造的组装构造物。
[0017] 通过部件的接合构造而解决课题,所述部件的接合构造包括:棒状接头部件、和插嵌所述接头部件的中空卡合部件,通过连结所述接头部件和所述卡合部件而将二个部件连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接头部件的外周部形成凸部和凹部连续而成的接头部件卡合部,插嵌所述接头部件的所述卡合部件入口的内径实质上与所述接头部件的外径相等,所述卡合部件包括多个钩,其向内表面、且向所述内表面的中心方向配置,具有弹性,所述卡合部件中心轴方向的所述钩的两面,相对于所述卡合部件内表面的深度 方向都被形成为锐角,所述钩包括在同一平面上形成的第一钩群和在与所述平面相距预定距离的同一平面上形成的第二钩群。
[0018] 而且,通过部件的接合构造而解决课题,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接头部件的两侧形成所述接头部件卡合部,由所述凹部和所述凸部所形成的各倾斜角,相对于所述接头部件的长度方向互为相反方向。
[0019] 而且,通过部件的接合构造而解决课题,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接头部件的中央部,沿所述接头部件的长度方向设置洼坑。
[0020] 而且,通过部件的接合构造而解决课题,其特征在于:所述钩群间的间距为Lf、所述接头部件的凹部间或凸部间的间距为D,所述钩群以及所述接头部件按下式设置:Lf=D×(K±α),式中,K为整数,α代表分数。
[0021] 而且,通过部件的接合构造而解决课题,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入口,具有从所述卡合部件的上面观察的多个凹部和凸部,设有用于支承所述接头部件的卡合部件端面支承部,所述钩的根部平面地形成在所述凸部之间。
[0022] 而且,通过部件的接合构造而解决课题,其特征在于:所述钩的根部和所述卡合部件的内表面所构成的线实质上为直线。
[0023] 而且,通过具有所述卡合部件和所述接头部件的组装构造物而解决课题,其特征在于:所述组装构造物具有插嵌所述卡合部件的第一被接合部件、和插嵌所述接头部件的第二被接合部件。
[0024] [发明的效果]
[0025] 本发明部件的接合构造,因不使用螺钉或螺丝接合多个部件,所以不需要为了将螺钉从板材背面插入在组装途中翻转板材等的麻烦操作,可简单进行组装操作。即,通过将安装到一方部件中的接头部件推进并嵌合到安装到另一方部件中的卡合部件,不使用螺丝刀等工具,可以容易地将上述二个部件接合。因此,大大提高了组装操作效率。
[0026] 根据本发明的部件的接合构造,采用形成在卡合部件内表面并弹性变形的钩部和形成在接头部件外表面的接头部件卡合部嵌合的机构,用适当 的力一边把接头部件滑动推进卡合部件,则通过钩部弹性变形扩张,一触碰就能顺利地把接头部件和卡合部件接合。因此,组装操作不需要高强度的体力操作,即使在家里也可容易地进行组装。而且,因不使用螺钉或螺丝,所以具有不损害美观的优异特征。而且用于本发明的接头部件以及卡合部件,组装后不会突出到产品的表面,所以使用上不会碍事,美观上也很出色。而且,钩部和接头部件卡合部一旦嵌合,则钩部因弹力恢复到原来的形状,使接头部件以不会拉出的方式构成。因此,可安定地接合多个部件。
[0027] 而且,通过改变钩部的弹性率等材质,可调整将接头部件嵌合到卡合部件时的推压力。而且,一边扩张钩部一边推进接头部件卡合部时,如果构成接头部件卡合部的卡止部间的间距宽的话,则有接合部件间会产生间隙的问题。可是,使卡止部间的间距变窄存在结构力学上的限制,所以,在本发明的部件的接合构造中,在同一水平面上构成由多个钩组成的钩群,进一步在不同的水平面上设别的钩群,多个钩群的一个和卡止部以嵌合的方式构成,设法使卡止部对钩群的实质有效间距变小。通过这样的构成,可使接合的部件表面间无间隙地接合。
[0028] 而且,根据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的部件的接合构造,作为卡止部在接头部件中形成公螺纹,通过该公螺纹一边扩张形成在卡合部件中的钩部,一边将接头部件推进卡合部件后,通过旋转接头部件,公螺纹和钩进行螺合,可进一步使接合的部件间牢固接合。再者,在接头部件的两侧形成的公螺纹的旋转方向以互为反方向的方式构成。
[0029] 而且,根据本发明的再一实施例的部件的接合构造,作为接头部件,使用头上形成六角孔等、轴部形成螺纹的公螺纹,也可以将该公螺纹嵌合到卡合部件中的方式构成。即,将在一部分上设有开口部的L形部件和另一方的部件接合时,使接头部件贯通开口部,通过进一步使用六角扳手等将接头部件拧进卡合部件,即使在如L形部件那样不能事先在工场插嵌接头部件的情况下,也可适用根据本发明的接合构造。
[0030] 而且,根据本发明的再一实施例的部件的接合构造,使用接头部件,其具有与卡合部件嵌合的公螺纹所形成的棒状部、和与其一体形成的头部、和一体形成在头上的凸缘,不使用螺丝刀等工具,通过用手旋转凸缘而旋转棒状部,可将接头部件嵌合到卡合部件。而且,在部件上设有收纳棒状部、头部的凹部,组装后,棒状部、头部以从组装产品的外侧看不见的方式构成,所以设计上很出色。
[0031] 而且,购买本发明的组装构造物的顾客,通过接合安装到组装构造物中的接合构造,不使用组装工具等就可容易地组装组装式家具等。而且,组装后的组装式家具等,由于接合构造在外观上不会显露出来,所以设计上很出色。

附图说明

[0032] [图1]图1(a)是有关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接头部件的斜视图;图1(b)是侧面图。
[0033] [图2]图2(a)是有关本发明的实施形态的卡合部件的斜视图;图2(b)是侧面图;图2(c)是卡合部件从上方观察的平面图;图2(d)是卡合部件从下方观察的平面图;图2(e)是沿图2(c)的C-C线的剖面图;图2(f)是沿图2(c)的D-D线的剖面斜视图。
[0034] [图3]是用于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实施形态的接头部件和卡合部件的卡合方法的说明图。
[0035] [图4](a)是有关本发明的其它实施形态的卡合部件从上方观察的平面图;(b)是沿(a)的C-C线的剖面图;(c)是沿(a)的D-D线的剖面图。
[0036] [图4](d)是包含卡合部件端面支承部48的卡合部件端面22的平面图;(e)是沿图4(a)的E-E线的剖面图;(f)是表示钩43a、43b、44a、44b的平面形状的示意放大平面图;(f)’是表示图2所示的钩23a~23c、24a~24c的平面形状的示意放大平面图。
[0037] [图5]是表示有关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接头部件的安装方法的说明图。
[0038] [图6]是表示有关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接头部件的安装方法的说明图。
[0039] [图7]是表示有关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接头部件的安装方法的说明图。
[0040] [图8]是表示有关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接头部件的安装方法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1] 以下,结合图面说明本发明的部件的接合构造的实施方式。
[0042] (第一实施例)
[0043] 图1(a)是关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接头部件的斜视图;图1(b)是侧面图,作为接头部件的材质,从刚性、硬度、强度、弯曲弹性率、加工性等的观点,选择适当的树脂或金属、或复合材料等。
[0044] 如图1(a)所示,本发明的接头部件10是一定长度的棒状部件,在两侧的外表面形成具有同心圆状的凹凸的卡止部,该卡止部具有连续形成的接头部件卡合部11。而且,在中央部,沿接头部件10的长度方向的轴设有洼坑12,以谋求原料的效率化和轻量化。从图1(b)可知,卡止部具有第一倾斜面11a和第二倾斜面11b,第二倾斜面11b基本垂直于接头部件10的长度方向,另一方面,第一倾斜面11a以预定角度形成。
[0045] 而且,在两侧所设的二个接头部件卡合部11上所形成的第一倾斜面11a,以相对于B-B线互相反向的方式形成,对于图2所示的卡合部件20,以从任一侧都可将接头部件10插入的方式构成。
[0046] 接着,参照图2,说明本发明的卡合部件20。图2(a)是本发明的卡合部件20的斜视图,卡合部件20在由树脂或金属、或复合材料等形成的环 状部件的外表面设有卡合部件外侧卡止部21和卡合部件端面22。图2(b)是卡合部件20的侧面图,卡合部件外侧卡止部21具有第三倾斜面21a和第四倾斜面21b,第四倾斜面21b基本垂直于卡合部件20的长度方向,另一方面,第三倾斜面21a以预定角度形成。
[0047] 而且,图2(c)是卡合部件20从上方观察的平面图;图2(d)是卡合部件20从下方观察的平面图;图2(e)是沿图2(c)的C-C线的剖面图;图2(f)分别表示沿图2(c)的D-D线的剖面斜视图。本发明的卡合部件20具有:形成在第一水平面上,处于相互相距120度的位置关系的第一钩群23a、23b、23c,和形成在与第一水平面相距预定尺寸的第二水平面上、处于相互相距120度的位置关系的第二钩群24a、24b、24c,钩23a和钩24a处于相互相距60度的位置关系。因此,第一钩群23a、23b、23c和第二钩群24a、24b、24c分别构成各自相距60度的钩群。
[0048] 从图2(e)可知,钩23c以及钩24b,分别具有钩第一倾斜面25、25’和钩第二倾斜面26、26’,钩第二倾斜面26、26’基本垂直于卡合部件20的长度方向,另一方面,钩第一倾斜面
25、25’以预定角度形成。即,第一钩群23a、23b、23c,第二钩群24a、24b、24c的钩第一倾斜面
25、25’和钩第二倾斜面26、26’组成的前端部Q1、Q1’,从卡合部件端面22观察向内部方向的环内侧形成。这些第一钩群23a、23b、23c,第二钩群24a、24b、24c根据树脂或金属、或复合材料等材料的种类和钩的构造参数决定的预定刚性率而设定。如果将图1所示的接头部件10从图2(e)所示的卡合部件端面22侧插入的话,则卡止部的第一倾斜面11a相对于钩23c的钩第一倾斜面25向内部方向滑动的同时,将钩23c向内部方向推压。钩23c由于弹性变形而扩张,接头部件10向卡合部件20的内部方向顺利插入。
[0049] 如果构成接头部件卡合部11的卡止部的前端部P1超过钩23c的前端Q1,则钩23c和卡止部的抵接状态被解除,前端部Q1沿卡止部的第二倾斜面11b移动到内侧,借助弹性恢复到原来位置。因此,接头部件10向近前方向的移动被钩23c阻止,接头部件10和卡合部件20一旦嵌合,则接头部件10就不会从嵌合状态脱出。因此,使用本发明的接头部件10 和卡合部件20可使部件间安定接合。而且,钩23c的两面,即,钩第一倾斜面25和该面相反侧的面,因相对于卡合部件20的内表面都形成锐角,所以钩23c可顺利、并且安定地进行弹性变形。这一效果,对于其它钩也一样。
[0050] 在图2(e)中,如果将接头部件10进一步向内部方向推进的话,则构成接头部件卡合部11的卡止部与钩24b抵接,通过与上述说明的卡止部和钩23c的动作机构同样的动作机构,卡止部被钩24b卡止。即,如果卡止部的前端部P1超过钩24b的前端Q1’的话,则钩24b和卡止部的抵接状态被解除,前端部Q1’沿卡止部的第二倾斜面11b移动到内侧恢复到原来位置,卡止部被钩24b牢固卡止。如上述说明,从前端侧所设的卡止部向近前侧所设的卡止部,依次交替重复第一钩群23a、23b、23c和第二钩群24a、24b、24c的卡合,并向卡合部件20的内部方向插入,最后插嵌完成。
[0051] 而且,卡合部件20的入口内径,以与接头部件10的外径实质上相同、或稍宽一点的方式做成,因此,被插入的接头部件10,通过卡合部件20的插入口内表面、第一钩群23a、23b、23c、第二钩群24a、24b、24c,在卡合部件20的深度方向的多处,向卡合部件20的中心方向被推压,接头部件10的中心轴,以与卡合部件20的中心轴基本一致的方式平衡良好地配置,并且,以相对于卡合部件20的中心轴,使接头部件10的中心轴的摇晃变小的方式进行结构力学上的考虑。
[0052] 在本实施例中,将形成第一钩群23a、23b、23c和第二钩群24a、24b、24c的两个水平面间隔从整数比关系错开,接着,说明该理由。如果前端P1间、或者前端Q1间(前端Q1’间)的间距宽的话,则有在使用本发明的接头部件10和卡合部件20并接合的部件间会产生间隙的问题。可是,单纯地使这些间距变窄的话,则有结构力学上的限制,所以在本发明的部件的接合构造中,在同一水平面上构成由多个钩组成的钩群,进一步在不同的水平面上设置别的钩群,多个钩群的一个和卡止部以嵌合的方式构成,设法使卡止部对钩群的实质有效间距变小,通过这样的构成,可使接合的部件表面间无间隙地接合。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相对于只有第一钩群 23a、23b、23c的间距、或只有第二钩群24a、24b、24c的间距,有效地实现了约1/2的间距。通过这样的构成,接合的部件表面间可无间隙接合。
[0053] 接着,参照图3,关于上述接头部件10的凹部间或凸部间的间距与第一钩群23a、23b、23c和第二钩群24a、24b、24c间的间距的关系,进一步详细说明。图3(a)是表示在卡合部件20中插入接头部件10前的状态的说明图。图3(b)表示:接头部件10被插入卡合部件20中,钩24b和接头部件卡合部11的凹部嵌合的状态。图3(c)与图2(c)相同,是卡合部件20从上方观察的平面图,表示带影线的第二钩群24a、24b、24c与接头部件卡合部11的凹部嵌合的状态。而且,图3(d)表示将接头部件10从图3(b)所示的卡合状态进一步插入1/2间距的下一卡合状态。即,是钩23c和接头部件卡合部11的凹部嵌合的状态,图3(e)平面地表示带影线的第一钩群23a、23b、23c和接头部件卡合部11的凹部嵌合的状态。
[0054] 其中,Lf表示第一钩群和第二钩群间的距离,D表示接头部件10的凹部间或凸部间的间距,d1表示图3(b)中的接头部件10的垂直方向前端位置,d2表示图3(d)中的接头部件10的垂直方向前端位置,d即|d2-d1|表示以接头部件10的凹部间或凸部间的间距和设在卡合部件20的钩群间的间距决定的有效间距,有效间距d用图3(b)的接头部件10的前端位置和图3(d)的接头部件10的前端位置的差表示。
[0055] 第一钩群和第二钩群间的距离Lf、和接头部件10的凹部间或凸部间的间距D的关系用下述(1)式、有效间距d用(2)式算出。
[0056] Lf=D×(K±α)···(1)
[0057] d=D×α···(2)
[0058] 其中,K为整数,α是1/2、1/3、1/4等分数。从上式可知,有效间距d是接头部件10的凹部间或凸部间的间距D的α倍。
[0059] (卡合部件的其它实施例)
[0060] 接着,参照图4,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卡合部件的其它实施例。再者,与图2相同的构成元件标注相同的参照符号,省略说明。图4(a)是根据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的卡合部件40从上方观察的平面图;图4(b)是沿图4(a)的C-C线的剖面图;图4(c)是沿图4(a)的D-D线的剖面图;图4(d)是包含卡合部件端面支承部48的卡合部件端面22的平面图;图4(e)是沿图4(a)的E-E线的剖面图;图4(f)是钩43a、43b、44a、44b的平面放大图;图4(f)’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有关卡合部件20的图2(c)、(d)说明的钩23a~23c、24a~24c的放大平面图。
[0061] 图4(a)所示的卡合部件40具有:第一钩群43a、43b,其形成于第一水平面上,处于相互相距180度的位置关系;和第二钩群44a、44b,其形成于与第一水平面相距预定尺寸的第二水平面上,处于相互相距180度的位置关系,钩43a和钩44a处于相互相距90度的位置关系。所以,第一钩群43a、43b和第二钩群44a、44b分别构成各自相距90度的钩群。
[0062] 在第一实施例中,由处于相互相距120度的位置关系的第一钩群23a、23b、23c,和处于相互相距120度的位置关系的第二钩群24a、24b、24c构成;在第二实施例中,以将第一实施例的各三个钩数减为各二个的方式构成。通过减少钩数,可增大钩间的间隔。具体而言,可增大钩43a和钩44a的间隔等。钩间间隔变窄的话,当向制造卡合部件40的模具中注射充填溶融热硬化树脂时,有相邻钩的侧面无法分离连接在一起的危险。这种情况下,每个钩无法独立进行弹性变形,存在阻碍钩的弹性特性的问题。在卡合部件40的第二实施例中,由于上述理由,使钩数少于第一实施例,各平面上分别为二个,以使相邻钩间的间隔变宽的方式构成。由此通过制造工程的偏差变动,防止相邻钩间因密封树脂而连结,各钩可以独立进行弹性变形的方式构成。
[0063] 而且,为了提高钩进行弹性变形时的强度,与第一实施例的钩厚相比,增厚了图4(b)、(c)所示的第一钩群43a、43b和第二钩群44a、44b的各钩厚度t。塑料的弯曲刚性ρ,如下述(1)式,已知与厚度t的三次方和宽W以及杨氏模量E成比例,例如,如果厚度t为1.2倍的话,则弯曲刚性ρ为1.73倍。另一方面,由于弯曲刚性ρ与钩宽W成线性比例,所以如 上述那样无法使钩宽增大时,使钩厚t增厚,对于提高弯曲刚性ρ极为有效。具体而言,如果树脂决定的话,则杨氏模量E确定,同一平面上的钩数和钩间隔决定的话,则钩宽W基本上确定。所以,需要的弯曲刚性ρ从实验求出的话,则使用(1)式可算出必要的钩厚t。
[0064] ρ=E·W·t3/12···(1)
[0065] 接着,参照图4(f)、(f)’,说明构成第二实施例的卡合部件40的钩的形状。其中,图4(f)是表示钩43a、43b、44a、44b的平面形状的示意放大平面图,图4(f)’是作为参考表示图
2所示的第一实施例的钩23a~23c、24a~24c的平面形状的示意放大平面图。第一实施例的钩,虽然卡合部件20的内表面和钩根部的线如图4(f)’的410所示以曲线形成,但第二实施例的钩,卡合部件40的内表面和钩根部的线如图4(f)的49所示以直线形成。发明者制作了将钩的根部对卡合部件内表面的形状从曲线变更为直线的试制品,进行了评价,发现钩的弹性变大。考虑该钩根部的形状影响钩的弹性,所以在需要比第一实施例中的钩弹性大的钩弹性时,如第二实施例的钩采用的那样,将钩根部的形状构成为直线。
[0066] 接着,参照图4(a)、(d)、(e),说明卡合部件端面22附近所设的卡合部件端面支承部48。图4(d)是包含卡合部件端面支承部48的卡合部件端面22的平面图,在卡合部件端面支承部48的卡合部件的内表面上形成八个凸部481~488。卡合部件端面支承部48的内径r,如图4(e)所示,以实质上等于图1的接头部件10的外径或稍宽的方式形成,厚度d形成1mm~5mm。即,凸部481~488沿卡合部件40的内表面47,从卡合部件端面22向深度方向形成厚度d。
[0067] 如果将图1所示的接头部件10,从图4(a)~(e)所示的卡合部件40的卡合部件端面22侧插入的话,则卡止部的第一倾斜面11a相对于凸部481~482向内部方向顺利滑动。如果进一步通过接头部件10将钩43a、43b向内部方向推压的话,则钩43a、43b由于弹性变形而扩张,接头部件10向卡合部件40的内部方向顺利插入。
[0068] 如果构成接头部件卡合部11的卡止部的前端部P1超过钩43a的前端部R1、钩43b的前端部R1’的话,则钩43a以及钩43b和卡止部的抵接状态被解除,前端部R1、R1’沿卡止部的第二倾斜面11b移动到内侧,借助弹性恢复到原来位置。因此,接头部件10的向近前方向的移动通过钩43a以及钩43b被阻止,接头部件10和卡合部件40一旦嵌合的话,则接头部件10就不会从嵌合状态脱出。因此,使用本发明的接头部件10和卡合部件40可将部件间安定接合。而且,钩43a以及钩43b的两面,例如,钩第一倾斜面45和该面相反侧的面相对于卡合部件40的内表面都形成为锐角,所以根据第二实施例的钩43a以及钩43b可顺利、且安定地进行弹性变形。这一效果,对于其它的钩也是一样。
[0069] 如果将接头部件10进一步向内部方向推进的话,则构成接头部件卡合部11的卡止部与钩44a以及钩44b抵接,通过与上述说明的卡止部和钩43a以及钩43b的动作机构相同的动作机构,卡止部通过钩44a以及钩44b被卡止。如上述说明的那样,接头部件10从设在前端侧的卡止部向设在近前侧的卡止部,依次交替重复卡合部件端面支承部48、第一钩群43a、43b、和第二钩群44a、44b的卡合,并向卡合部件40的内部方向插入,最后插嵌完成。
[0070] 而且,卡合部件的入口内径r,以实质上等于接头部件10的外径或稍宽的方式形成,被插入的接头部件10,通过卡合部件端面支承部48、第一钩群43a、43b、第二钩群44a、44b,在卡合部件40的深度方向的多处,向卡合部件的中心方向被推压,接头部件10的中心轴,以不倾斜、与卡合部件40的中心轴基本一致的方式进行结构力学上的考虑。即,在卡合部件端面支承部48中,接头部件10通过凸部481~488基本上均衡地向卡合部件的中心方向被推压,通过第一钩群43a、43b、和第二钩群44a、44b以相互垂直的方向向卡合部件的中心方向被推压,最佳保持结构力学上的平衡。
[0071] 而且,从图4(a)可知,钩43a、43b、44a、44b的根部部分平面地形成在凸部481~488之间,从这些根部部分向卡合部件40的中心方向形成 钩43a、43b、44a、44b。接着,考察从在平面方向上的各钩43a、43b、44a、44b的根部到各钩的前端为止的长度。
[0072]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与凸部481~488的前端相比在卡合部件40的内表面侧设置钩43a、43b、44a、44b的根部,所以与在卡合部件端面支承部48上不设凹凸而形成钩43a、43b、
44a、44b相比,可使各钩43a、43b、44a、44b的长度增长。由于通过使钩的长度增长可提高钩的弹性特性,所以可将接头部件10安定地插入卡合部件40。即,在本实施例中,具有以下特征:通过设卡合部件端面支承部48,从卡合部件端面22可顺利地插入接头部件10并且安定地支承,并且,保持钩43a、43b、44a、44b的长度,提高各钩43a、43b、44a、44b的弹性特性。
[0073] 再者,在上述中,说明了卡合部件端面支承部48为点对称的情况,没必要一定具有点对称等的对称性。而且,以在卡合部件端面支承部48设凹部和凸部,以凸部支承接头部件10,在凹部形成各钩的根部,并使钩长的长度变长的方式构成,并且,在卡合部件端面,接头部件10以顺利插入的方式构成是技术上的关键。而且,对于凹凸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是点对称、或线对称。
[0074] 接着,参照图5(a)、(b),说明将有关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部件的接合构造安装到板等部件上制造组装构造物的方法、以及将这些的组装构造物相互接合制造复合组装构造物的方法。在图5(a)中,51为插嵌接头部件10的组装构造物,52为插嵌卡合部件20的组装构造物。插嵌接头部件10的刨花板等的组装构造物51的制造方法是:在构成组装构造物的部件中设内径尺寸比接头部件10的外径尺寸稍小的开口部,将接头部件10插嵌到开口部中。此时,接头部件卡合部11与组装构造物51所设的开口部的内表面牢固嵌合,接头部件10以从组装构造物51中不会脱出的方式构成。
[0075] 另一方面,在组装构造物52中,设内径尺寸比卡合部件20的外径尺寸稍小的开口部,将卡合部件20插嵌到开口部中。此时,卡合部件20的外表面所设的卡合部件外侧卡止部21与在组装构造物52所设的开口部的 内表面牢固嵌合,卡合部件外侧卡止部21以从部件
52不会脱出的方式构成。如上述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发明的接头部件10以及卡合部件20分别被插嵌到在工场构成组装构造物51、52的各部件上所设的开口部中,这些作为组装构造物而销售。
[0076] 接着,购入组装构造物的顾客,如图5(b)所示,将接头部件10插入卡合部件20的开口部中,用参照图2说明的方法,将接头部件10向卡合部件20中推压,直到组装构造物51、52的各平面紧密接合为止,将接头部件10嵌合到卡合部件20中。自插嵌在组装构造物51中的接头部件10的组装构造物51表面的高度具有偏差,如果钩群间的有效间距大的话,会存在组装构造物51、52的各平面间产生间隙的问题,但在根据本实施例的卡合部件20中,卡合部件20的长度方向位置不同的第一钩群和第二钩群的任一个和接头部件卡合部11以嵌合方式构成,设法使钩的有效间距变小。通过这样的构成,接合的组装构造物的表面可无间隙接合。再者,作为部件,可以使用刨花板、定向结构刨花板(OSB)、中密度纤维板(MDF)等。
[0077] (第二实施例)
[0078] 接着,参照图6,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图6是表示有关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接头部件60的构成、和使用该接头部件60的组装构造物62、63的安装方法的说明图,60为两侧形成公螺纹61a、61b的接头部件,公螺纹61a和公螺纹61b反时针方向形成。而且,20A、20B为分别插嵌到部件62、63中的卡合部件。首先,将组装构造物62、63从两侧接近接头部件60,在公螺纹61a插入卡合部件20A的同时,将公螺纹61b插入卡合部件20B,接着,以公螺纹61a、61b的至少一个牙比在卡合部件20A、20B所形成的钩位置更靠近内部的方式,以把公螺纹
61a、61b推进在卡合部件20A、20B内部所设的钩的方式进行组装操作。
[0079] 接着,旋转接头部件60,则公螺纹61a和设在卡合部件20A内部的钩继续螺旋卡合,在公螺纹61a插入卡合部件20A内部的同时,公螺纹61b与卡合部件20B内的钩继续螺旋卡合并插入卡合部件20B的内部。这 样,通过接头部件60和卡合部件20A、20B,可不使用螺丝刀等工具,将部件62和部件63保持预定距离,很容易进行接合。
[0080] (第三实施例)
[0081] 接着,参照图7,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图7是表示有关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接头部件70的构成、和使用该接头部件70的组装构造物74和由部件75a、75b组成的组装构造物的安装方法的说明图,70为形成有一端侧具有公螺纹71、另一端侧具有六角孔的头72的接头部件,75a为板状部件,75b为设有用于贯通接头部件70的开口部76的部件。74为插嵌卡合部件20的部件。首先,将接头部件60插入开口部76,进而插入卡合部件20。
[0082] 接着,以公螺纹71的至少一个牙比在卡合部件20所形成的钩位置更靠近内部的方式,以把公螺纹71推进在卡合部件20内部所设的钩的方式进行组装操作。接着,使六角扳手73嵌合到六角孔(未示出)中并旋转,则公螺纹71和设在卡合部件20内部的钩继续螺旋卡合,公螺纹71被插入卡合部件20的内部。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公螺纹71螺旋嵌入卡合部件
20的内部,可将组装构造物74和由部件75a、75b组成的组装构造物牢固接合。而且,由于接头部件70通过板状部件75a以看不见的方式构成,所以设计上很出色。根据本实施例的接合构造,具有以下效果:即使在不能像用部件75a、75b构成的L形组装构造物那样在工场事先把接头部件插嵌好的情况下,也可适用根据本发明的接合构造。
[0083] (第四实施例)
[0084] 接着,参照图8(a)~图8(f),说明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图8(a)是本实施例所用的接头部件80的斜视图,接头部件80具有:外表面形成公螺纹的接头接合部81;和固定该接头接合部81的头部82;和固定在头部、用于用手挟着接头接合部81使其旋转的凸缘83;和头部82的上面84。
[0085] 接着,参照图8(b)~图8(f),说明有关第四实施例的接头部件80的构成、和使用该接头部件80的组装构造物86和组装构造物87的安装方法。首先,如图8(b)所示,用手抓住凸缘83,将接头接合部81插入卡合部件 20中,进而以公螺纹的至少一个牙比在卡合部件20所形成的钩(未示出)的位置更靠近内部的方式,以将公螺纹推进在卡合部件20内部所设的钩的方式进行组装操作。
[0086] 接着,在图8(c)、(d)中,直到头部82的侧面平坦部85与组装构造物86的表面接触为止,使接头接合部81旋转。接着,如图8(e)所示,将设有用于插入头部82的凹部88和用于贯通接头接合部81的开口部89的组装构造物87,如图8(f)所示,将凹部88套在头部82上,以将接头接合部81从开口部89贯通的方式进行组装。组装构造物86和组装构造物87,不使用六角扳手等组装工具可牢固接合。而且,整个接头部件80,由于完全收纳在组装构造物87上所设的凹部88中,所以不会损害美观。
[0087] 再者,在上述中,对于第一钩群23a、23b、23c、和第二钩群24a、24b、24c分别在同一水平面上互相构成120度角并被配置做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把L(L为2以上的整数)个的第一钩群、和M(M为2以上的整数)个的第二钩群,分别在不同的水平面上,以互相相距360度/L、360度/M角度的位置关系的方式进行配置。而且,除了第一钩群23a、23b、23c、和第二钩群24a、24b、24c,还可以在内部方向,以设置第三钩群乃至第N(4以上的整数)钩群等的方式构成。而且,也可以不设第二钩群,只以第一钩群构成。此时,因为通过构成同一钩群的钩安定保持接头部件,所以特别是L或M为2时,平面观察钩时钩的两端部突出,以通过该突出部把接头部件向卡合部件的中心轴推压的方式构成。即,对于所有的L、M,构成同一钩群的多个钩,通过从至少二个地方以上把接头部件向中心轴方向分别均衡地推压,可以将接头部件安定地利用卡合部件保持。
[0088] 而且,在第二实施例至第四实施例中,说明了在接头部件60、70、80上设公螺纹的情况,也可以与公螺纹一起设如图1所示的卡止部的方式构成。此时,可以在接头部件的前端侧形成卡止部后,接着在接头部件的外表面形成公螺纹,或相反地可以在接头部件的前端侧形成公螺纹后,接着形成卡止部,任一方法都行。通过这种方法,旋转公螺纹并将接头部件插嵌到卡合部件20的内部后,如在第一实施例说明的那样,由于卡止 部向近前的移动被钩阻止,所以接头部件和卡合部件20一旦嵌合的话,则接头部件就不会从卡合部件20脱出,可保持安定地接合。而且,在上述中,使用卡合部件20进行了说明,使用卡合部件40也一样。
[0089] 而且,将卡合部件20插嵌到刨花板、定向结构刨花板(OSB)、中密度纤维板(MDF)等部件时,根据需要的接合强度,也可以在插嵌卡合部件20的凹部内表面涂布接着剂。即,有必要提高与插嵌卡合部件20的部件的接合强度时,在插嵌卡合部件20的凹部内表面涂布接着剂后,将卡合部件20插嵌到凹部,在卡合部件20和与此接合的部件的接合强度不那么需要时,也可以凹部的内表面不涂布接着剂就那样把卡合部件20插嵌到凹部中。
[0090] [符号的说明]
[0091] 10 接头部件
[0092] 11 接头部件卡合部
[0093] 11a 第一倾斜面
[0094] 11b 第二倾斜面
[0095] 12 洼坑
[0096] 20、20A、20B 卡合部件
[0097] 21 卡合部件外侧卡止部
[0098] 21a 第三倾斜面
[0099] 21b 第四倾斜面
[0100] 22 卡合部件端面
[0101] 23a、23b、23c 第一钩群
[0102] 24a、24b、24c 第二钩群
[0103] 43a、43b、44a、44b 钩
[0104] 45 钩第一倾斜面
[0105] 47 卡合部件的内表面
[0106] 48 卡合部件端面支承部
[0107] 481~488 凸部
[0108] 49、410 卡合部件的内表面和钩根部的线
[0109] 51,52 组装构造物
[0110] 60 接头部件
[0111] 61a、61b 公螺纹
[0112] 62、63 组装构造物
[0113] 70 接头部件
[0114] 71 公螺纹
[0115] 72 头
[0116] 73 六角扳手
[0117] 74 组装构造物
[0118] 75a、75b 部件
[0119] 76 开口部
[0120] 80 接头部件
[0121] 81 接头接合部
[0122] 82 头部
[0123] 83 凸缘
[0124] 86、87 组装构造物
[0125] 88 凹部
[0126] 89 开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