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510771957.0

文献号 : CN105432620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古越李翔

申请人 : 四川利尔作物科学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涉及农药复配技术领域。本发明所述杀菌组合物的有效成分含有申嗪霉素A和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杀菌剂B,其中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杀菌剂B为氟吡菌酰胺、双环氟唑菌胺或氟唑菌苯胺等的一种或几种,申嗪霉素A和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杀菌剂B的重量比为1:100~100:1。有效成分A与B复配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可以有效降低各单剂的施用量。对扩大杀菌谱和延缓植物抗药性有较好的作用,还能延长持效期,具有明显的推广价值。该组合物可以添加其它农药中允许使用的辅助成分加工成任一剂型。

权利要求 :

1.一种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有效成分含有申嗪霉素和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杀菌剂,所述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杀菌剂为啶酰菌胺,所述申嗪霉素和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杀菌剂的重量比为1:100~100: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申嗪霉素和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杀菌剂的重量比为1:50~50: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申嗪霉素和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杀菌剂的重量比为1:25~25:1。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杀菌组合物中还含有农药制剂辅助成分,以制成适合农业上使用的剂型。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农药制剂辅助成分为溶剂、乳化剂、分散剂、稳定剂、防冻剂或湿润剂中的一种或几种。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杀菌组合物的剂型是悬浮剂、水分散粒剂、可湿性粉剂、油悬浮剂、可溶粉剂或颗粒剂。

7.权利要求1至6任一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在制备防治植物病害的农药制剂中的应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杀菌组合物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制备防治霜霉病、灰霉病、疫病、晚疫病、白粉病、黑星病、斑点落叶病、网斑病、颖枯病、眼纹病、轮纹病、褐斑病、枯萎病、稻瘟病、炭疽病、溃疡病、纹枯病、菌核病的农药制剂。

9.权利要求1至6任一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应用于防治病害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有效成分申嗪霉素和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杀菌剂以上述的重量比施用,其按比例混合后施用、按比例同时施用或按比例依次施用。

说明书 :

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特别是指一种有效成分含有申嗪霉素和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杀菌剂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属于复配农药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 在农业生产中,农作物能否健康生长,除受虫、草害影响外,对病害的防治亦很重要。随着环保观念的加强和可持发展战略的实施,高效、低毒、高活性、低残留已成为农药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即便是高效杀菌剂,长期单独使用,也容易使病害产生抗药性,导致用药量加大、防效降低、持效期缩短等问题,不利于环境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科学用药,降低化学农药的用量,提高药效,成为植物保护领域急需解决的课题。
[0003] 申嗪霉素,其结构式如(Ⅰ)所示,申嗪霉素是由荧光假单胞菌M18经生物培养分泌的一种抗菌素,同时具有广谱抑制植物病原菌并促进植物生长作用的双重功能的杀菌剂,具有广谱、高效的特点。
[0004]
[0005] SDHI类(succinate dehydrogenase inhibitors)杀菌剂是被杀菌剂抗性行动委员会(Fungicide Resistance Action Committee,FRAC)新划分出来的一类作用机制和抗性机理相似的化合物。这类杀菌剂的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病原菌琥珀酸脱氢酶活性,从而干扰其呼吸作用,其作用特异,药效强、作用持久、增产效果显著。目前已成功开发的这类杀菌剂至少有15个品种,近几年推出的主要产品有联苯吡菌胺(bixafen)、氟吡菌酰胺(fluopyram)、氟唑菌苯胺(penflufen)、双环氟唑菌胺(isopyrazam)、环苯吡菌胺(sedaxane)、氟唑菌酰胺(fluxapyroxad)和吡噻菌胺(penthiopyrad)。
[0006] 啶酰菌胺,英文名称:Cantus,boscalid,化学名:2-氯-N-(4’-氯二苯-2-基)烟酰胺,化学分子式:C18H12Cl2N2O,分子量:343.21,CAS:188425-85-6。啶酰菌胺是由德国巴斯夫公司开发的新型烟酰胺类杀菌剂,主要用于防治白粉病、灰霉病、各种腐烂病、褐腐病和根腐病等,啶酰菌胺属于线粒体呼吸链中琥珀酸辅酶Q还原酶抑制剂,对孢子的萌发有很强的抑制能力,且与其它杀菌剂无交互抗性。啶酰菌胺通过叶面渗透在植物中转移,抑制线粒体琥珀酸酯脱氢酶,阻碍三羧酸循环,使氨基酸、糖缺乏、能量减少,干扰细胞的分裂和生长,对病害有神经活性,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抑制孢子萌发、细菌管延伸、菌丝生长和孢子母细胞形成真菌生长和繁殖的主要阶段,杀菌作用由母体活性物质直接引起,没有相应代谢活性。与多菌灵、速克灵等无交互抗性。
[0007]
[0008] 灭莠胺,英文名称:Mepronil,又称:灭锈胺、担菌宁、丙邻胺、纹达克等,化学名称:N-(3-异丙氧基苯基)-2-甲基苯甲酰胺,分子式:C17H19NO2,CAS:55814-41-0。灭锈胺是一种内吸性杀菌剂,能有效防治多种作物主要病害,而且有效期长、不易产生药害、耐雨水冲刷,对由担子菌亚门真菌引起的作物病害有特效,可阻止病菌侵入寄主,起到预防和治疗作用。
灭锈胺属于抑制复合体Ⅱ的琥珀酸脱氢酶从而阻碍病原菌的呼吸。具有抑制和阻止纹枯病菌侵入寄主,达到预防和治疗作用,田间药效试验表明,对水稻纹枯病有较好防效。
[0009]
[0010] 氟酰胺,英文名称:Flutolanil,又称:纹枯胺、望佳多、氟纹胺、氟担菌宁,化学名称:N-(3’-异丙氧基苯基)-2-三氟甲基苯甲酰胺,分子式:C17H16F3NO2,分子量:323.31,CAS:66332-96-5。氟酰胺属苯甲酰胺衍生物,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的内吸性杀菌剂。氟酰胺属于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抑制天冬氨酸盐和谷氨酸盐的合成,该药剂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能够阻止病原菌的生长和穿透,主要防治担子菌门的病原菌引起的病害。对菌丝的生育和侵入菌丝块的形成具有很强的阻碍作用。如防治丝核菌引起的水稻纹枯病,以50mg/L浓度茎叶处理,防治效果100%。
[0011]
[0012] 纹枯病又称云纹病,俗名花足秆、烂脚瘟、眉目斑。是由立枯丝核菌感染得病,多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发生。纹枯病在南方稻区为害严重,是当前水稻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该病使水稻不能抽穗,或抽穗的秕谷较多,粒重下降。
[0013] 白粉病,是自幼苗到抽穗均可发病。主要为害作物叶片,也为害茎和穗子。在叶片上开始产生黄色小点,而后扩大发展成圆形或椭圆形病斑,表面生有白色粉状霉层。一般情况下部叶片比上部叶片多,叶片背面比正面多。霉斑早期单独分散,后联合成一个大霉斑,甚至可以覆盖全叶,严重影响光合作用,使正常新陈代谢受到干扰,造成早衰,产量受到损失
[0014] 含有单一活性组分杀菌剂的频繁使用,导致大多数病菌产生了抗药性,防效并不理想。因此,急需一种新型产品替代单一活性组分的杀菌产品,增加药效延缓病害的抗药性风险,减少经济损失。

发明内容

[0015]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组分合理,增效作用显著,杀菌效果好,用药成本低,不易产生抗药性、对作物安全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0016]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技术方案如下:
[0017] 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含有有效成分A和有效成分B,有效成分A为申嗪霉素,有效成分B为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杀菌剂,有效成分A申嗪霉素和有效成分B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杀菌剂的重量比为1:100~100:1,优选为重量比为1:50~50:1,更优选重量比为1:25~25:1。
[0018] 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中,所述有效成分B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杀菌剂可以为啶酰菌胺、灭锈胺或氟酰胺的一种或几种。
[0019] 本发明所述杀菌组合物中还可以含有农药制剂辅助成分,以制成适合农业上使用的剂型。所述农药制剂辅助成分为溶剂、乳化剂、分散剂、稳定剂、防冻剂或湿润剂中的一种或几种。
[0020] 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可以用已知的方法制备成适合农业使用的任意一种剂型,比较好的剂型为干悬浮剂(DF)、可湿性粉剂(WP)、水分散粒剂(WDG)、悬浮剂(SC)、油悬浮剂、可溶粉剂、颗粒剂、微乳剂、水乳剂、微囊悬浮剂等。
[0021] A可湿性粉剂(WP),是在水中可均匀分散的固体粉末制剂。本发明可湿性粉剂除了向原药中加如白炭黑、轻质碳酸钙、陶土、硅藻土、凹凸棒土等稀释剂或惰性物质外,还有离子型或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润湿剂、分散剂),润湿剂例如,烷基苯磺酸盐(DBS-Na),烷基萘磺酸盐(拉开粉),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硫酸盐,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甲醛缩合物硫酸盐,脂肪醇硫酸盐,脂肪醇环氧乙烷加成物磺酸盐,烷酰胺基牛磺酸盐,脂肪醇聚氧乙烯基醚(JFC),含量0.1~30%;分散剂如萘磺酸盐,萘或烷基萘甲醛缩合物磺酸盐(NO、NN0、MF),木质素及其衍生物磺酸盐(M-9、POLYFON等),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嵌段共聚物,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甲醛缩合物硫酸盐(SOPA),PVA、CMC含量0.1~30%;还含有渗透剂JFC、氮酮、噻酮、渗透剂T之中的一种或多种物质,含量0.3~30%;还可以含有稳定剂、抑泡剂、防结块剂等其它助剂。
[0022] B水分散粒剂(WDG),是能在水中较快崩解、分散形成高悬浮分散体系的颗粒剂。由活性成分,润湿剂、分散剂、隔离剂、崩解剂、稳定剂、黏结剂等助剂和载体等要素组成。其助剂与载体,以及前体(造粒前的预制物)的配制方法基本类同于可湿性粉剂和悬浮剂。
[0023] C悬浮剂(SC),是不水溶固体农药或不混溶液体农药在水或油中的分散体。由活性成分、助剂(润湿分散剂、增稠剂、稳定剂、pH调节剂、消泡剂、防冻剂)经湿法超微粉碎制得。润湿分散剂可以为萘或烷基萘甲醛缩合物磺酸盐(NO、NN0、MF)、木质素及其衍生物磺酸盐(M-9、POLYFON等)、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磺酸盐、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基醚嵌段共聚物,烷基酚聚氧乙烯基磷酸酯、羧甲基纤维素(CMC)、聚乙烯吡咯烷酮(PVP)、聚乙二醇(PEG)、缩合磷酸盐等中的一种或几种,含量0.1~12%;增稠剂和稳定剂可以为黄原酸胶(XG)、聚乙烯醇(PVA)、硅酸铝镁等中的一种或几种,含量0.05~0.5%;pH调节剂和消泡剂可视情况适量添加。
[0024] D干悬浮剂(Dry Flowable,简称DF),是能在水中较快崩解、分散形成高悬浮分散体系的颗粒剂。制备方法:由悬浮剂的脱水得到的制剂。其助剂与载体,以及前体(脱水干燥前的预制物)的配制方法与悬浮剂一致。
[0025] 本发明所述的杀菌组合物适用于制备防治植物病害的农药制剂。特别适用于制备防治水稻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小麦锈病、白粉病、霜霉病、灰霉病、疫病、黑星病、斑点落叶病、网斑病、颖枯病、眼纹病、轮纹病、枯萎病、灰霉病、炭疽病、溃疡病、纹枯病、菌核病的农药制剂。
[0026] 本发明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可以成品制剂形式提供,即杀菌组合物中各成分物质已经混合,或者杀菌组合物的成分也可以以单剂形式提供,使用前直接在桶或者罐中直接混合,然后稀释至所需的浓度。
[0027] 本发明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应用于防治病害的方法,有效成分A和成分B以上述的重量比施用,其可按比例混合后施用、按比例同时施用或按比例依次施用。具体施用方式可以是喷粉法、喷雾法、烟雾法、熏蒸法及种子处理和土壤处理,超低容量喷雾、拌肥、撒施、灌根。
[0028]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0029] 1、与单剂相比,复配具有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提高了防治效果;
[0030] 2、组合物由两种作用机制不同的有效成分组成,杀菌效果好,有利于克服和延缓病菌抗药性的产生;
[0031] 3、药剂混配减少了用药量,从而降低了成本和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
[0032] 本发明组分合理,治疗加保护作用,用药成本低,且其活性和杀菌效果不是各组分活性的简单叠加,而是有显著的增效作用,对作物安全性好,符合农药制剂的安全性要求。

具体实施方式

[0033] 为使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用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但本发明绝非限于这些例子。以下所述仅为本发明较好的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0034] 将不同农药的有效成分组合制成复配农药,是目前开发和研制新农药以及防治农业上抗性病菌的一种有效和快捷的方式。不同品种的农药混合后,通常表现出大量三种作用类型:相加作用、增效作用和拮抗作用。复配增效很好的配方,能够明显提高实际防治效果,降低农药的使用量,从而有助于延缓病菌抗药性的产生速度,是综合防治病害的重要手段。
[0035] 本发明组合物以申嗪霉素为一种有效成分(A),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杀菌剂为另一有效成分(B),它们之间组合对植物病害具有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而不仅仅是两种药剂作用的简单叠加。
[0036] 为了防治农业生产上的黄瓜灰霉病,发明人以申嗪霉素和啶酰菌胺进行复配的增效研究,具体方法为:
[0037] 试验采用黄瓜灰霉病为测试对象。
[0038] 将原药配制成需要的试验药剂,试验方法:杀菌剂生物测定模式──子叶法,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选取蚕豆感病品种盆栽,剪取相同部分,长势一致,带有叶柄的叶片,置培养皿中,保湿备用,将实验药剂采用原药用水溶解稀释,设置5个质量浓度,将叶片在预配置好的药液中充分浸润5S,沥去多余药液,自然风干后,按处理标记后保湿培养,试验设不含药剂的处理为空白对照。用接种器将直径为5mm菌饼有菌丝的一面接种于处理叶片中央,每个处理接种30片叶。保护性试验在药剂处理后24h接种,治疗性试验在药剂处理前24h接种。接种后置于人工气候箱或恒温实有光照保湿箱内,在温度26摄氏度-28摄氏度、相对湿度80%-90%的条件下培养。根据空白对照发病情况,用卡尺测量记录每个接种点病斑长度和宽度,以长、宽平均值表示病斑直径记录病斑直径(单位mm).根据调查数据,按防治结果公示:防效=(空白直径-处理直径)/空白直径*100,计算各处理抑制病斑生长的百分率,通过抑制率的机率值和系列浓度的对数值之间的线性回归分析,求出各药剂的EC50值,用共毒系数表计算出混剂的共毒系数(CTC),以此来评价供试药剂对病菌的活性。
[0039] 复配制剂的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增效作用;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80﹤CTC﹤120表现为相加作用。
[0040] 表1 申嗪霉素和啶酰菌胺复配对黄瓜灰霉病的室内毒力测定
[0041]药剂处理 配比 毒力回归方程 EC50(mg/L) 共毒系数(CTC)
申嗪霉素(A) —— Y=4.8588+0.3241X 2.7261  
啶酰菌胺(B1) —— Y=3.8338+1.0540X 12.7753  
A:B1 1:100 Y=4.2665+0.8040X 8.1689 150.88
A:B1 1:50 Y=4.3814+0.7464X 6.7383 177.18
A:B1 1:25 Y=4.5337+0.6124X 5.7710 193.91
A:B1 1:1 Y=4.6515+1.0223X 2.1921 204.98
A:B1 25:1 Y=4.6810+1.2596X 1.7913 156.94
[0042]A:B1 50:1 Y=4.6582+1.2264X 1.8994 145.786
A:B1 100:1 Y=4.5830+1.2780X 2.1194 129.64
[0043]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显示,在重量比1:100-100:1范围内,特别是1:50-50:1范围内,尤其是1:25-25:1范围内,申嗪霉素与啶酰菌胺复配对黄瓜灰霉病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防治效果优异且好于单剂品种。
[0044] 为了防治农业生产上的水稻纹枯病,发明人以申嗪霉素和灭锈胺进行复配的增效研究,具体方法为:
[0045] 试验采用水稻纹枯病为测试对象。
[0046] 将原药配制成需要的试验药剂,试验方法(离体培养法)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首先将单剂及各混配药剂设置5个不同浓度梯度(在预备试验结果的基础上,根据不同药剂组合和配比不同,浓度设置亦有所不同,抑菌率在5%~95%的范围内设定)。将药剂在预先配制好的药液中充分浸润5s,沥去多余的药液,自然风干后将各处理叶片叶背向上,按处理标记后排放在保湿盒中备用,试验设不含药剂的处理为空白对照。用接种器将制备好的纹枯病菌有菌丝的一面接种于水稻叶片中央,每处理接种30片叶,保护性试验在药剂处理后24h接种,治疗性试验在药剂处理前24h接种,接种后置于温度为26~28℃,湿度为80%~90%的人工气候箱中培养;根据空白对照发病情况,记录病斑直径,计算各处理抑制病斑生长的百分率,通过抑制率的机率值和系列浓度的对数值之间的线性回归分析,求出各药剂的EC50值,用共毒系数表计算出混剂的共毒系数(CTC),以此来评价供试药剂对病菌的活性。复配制剂的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增效作用;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
80﹤CTC﹤120表现为相加作用。
[0047] 表2 申嗪霉素和灭锈胺复配对水稻纹枯病的室内毒力测定
[0048]药剂处理 配比 毒力回归方程 EC50(mg/L) 共毒系数(CTC)
申嗪霉素(A) —— Y=4.3775+0.6081X 10.5548 ——
灭锈胺(B2) —— Y=3.5893+0.9992X 25.8087 ——
A:B2 1:100 Y=3.8688+0.8970X 18.2398 139.50
A:B2 1:50 Y=3.8864+0.9541X 14.6907 170.84
A:B2 1:25 Y=3.8458+1.0379X 12.9395 188.96
A:B2 1:1 Y=3.7448+1.5318X 6.5976 227.08
[0049]A:B2 25:1 Y=3.6606+1.5900X 6.9557 155.27
A:B2 50:1 Y=3.7041+1.5011X 7.2987 147.97
A:B2 100:1 Y=3.7977+1.3299X 8.0169 132.44
[0050] 发明人经过测试发现,在重量比1:100-100:1范围内,特别是1:50-50:1范围内,尤其是1:25-25:1范围内,申嗪霉素与灭锈胺复配,对水稻纹枯病有明显的增效效果类似的效果,对植物病害有明显的复配增效效果。
[0051] 为了防治农业生产上的黄瓜白粉病,发明人以申嗪霉素和氟酰胺进行复配的增效研究,具体方法为:
[0052] 试验采用黄瓜白粉病为测试对象。
[0053] 将原药配制成需要的试验药剂,试验方法(盆栽法)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首先将单剂及各混配药剂设置5个不同浓度梯度(在预备试验结果的基础上,根据不同药剂组合和配比不同,浓度设置亦有所不同,抑菌率在5%~95%的范围内设定)。用喷雾法将药液喷洒于备用小麦苗上,自然晾干后备用,试验设不含药剂的处理为空白对照。将发病小麦叶片上24h内产生的白粉病菌新鲜胞子均匀斜落接种于处理的2-3叶期盆栽小麦苗上,每处理3盆。保护性试验在药剂处理后24h,治疗性试验在药剂处理前24h接种,然后置28摄氏度恒温光照箱培养。根据空白对照发病情况,记录病斑直径,算各处理抑制病斑生长的百分率,通过抑制率的机率值和系列浓度的对数值之间的线性回归分析,求出各药剂的EC50值,用共毒系数表计算出混剂的共毒系数(CTC),以此来评价供试药剂对病菌的活性。
复配制剂的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增效作用;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80﹤CTC﹤120表现为相加作用。
[0054] 表3 申嗪霉素和氟酰胺复配对黄瓜白粉病的室内毒力测定
[0055]药剂处理 配比 毒力回归方程 EC50(mg/L) 共毒系数(CTC)
申嗪霉素(A) —— Y=3.5870+0.9381X 32.0653 ——
氟酰胺(B3) —— Y=3.5893+0.9992X 25.8087 ——
A:B3 1:100 Y=3.8754+0.8749X 19.2868 134.07
A:B3 1:50 Y=3.9176+0.9388X 14.2183 182.21
A:B3 1:25 Y=3.9476+0.9325X 13.4435 193.42
A:B3 1:1 Y=3.9632+0.9258X 13.1762 217.04
A:B3 25:1 Y=3.8590+0.9353X 16.5893 191.50
[0056]A:B3 50:1 Y=3.7756+0.9132X 21.9102 145.65
A:B3 100:1 Y=3.7386+0.9197X 23.5185 136.01
[0057]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显示,在重量比1:100-100:1范围内,特别是1:50-50:1范围内,尤其是1:25-25:1范围内,申嗪霉素与氟酰胺复配对黄瓜白粉病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防治效果优异且好于单剂品种。
[0058] 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可以用已知的方法制备成适合农业使用的任意一种剂型,比较好的剂型为可湿性粉剂、水悬浮剂、油悬浮剂、悬浮乳剂、水分散粒剂。所有配方中百分比均为重量百分比。本发明组合物各种剂型的加工工艺均为现有技术,根据不同情况可以有所变化。
[0059] 为使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在重量比1:100~100:1范围内,构建申嗪霉素分别与啶酰菌胺、灭锈胺或氟酰胺复配的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但本发明绝非限于这些例子。
[0060] 另外,发明人还通过实验发现,申嗪霉素分别与啶酰菌胺、灭锈胺或氟酰胺的复配效果,优于申嗪霉素与其他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杀菌剂的复配效果。为了清楚地说明这个问题,在重量比1:100~100:1范围内,构建申嗪霉素与其他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杀菌剂的对比例,进行详细描述。但由于篇幅有限,只能列举具有代表性的几种对比例。应当指出的是,申嗪霉素分别与啶酰菌胺、灭锈胺或氟酰胺的复配效果,优于申嗪霉素与其他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杀菌剂的复配效果,不仅局限在有限的对比例中。
[0061]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比例对本发明内容作进一步说明。实施例对比例
[0062] 一:申嗪霉素与啶酰菌胺
[0063] 实施例1:30.3%申嗪霉素·啶酰菌胺悬浮剂(1:100)
[0064] 组分:申嗪霉素0.3%,啶酰菌胺30%,丙烯酸-丙烯酸羟丙酯共聚物5%,脂肪醇聚氧乙烯醚3%,乙二醇6%,XG0.3%,有机硅消泡剂0.2%,苯甲酸钠0.6%,软水补足至100%。
[0065] 制备方法:将各组分混合,经高速剪切混合均匀,再通过砂磨机砂磨2-3小时,使平均粒径达到1-5微米,即可制得30.3%申嗪霉素·啶酰菌胺悬浮剂。
[0066] 对比例1:30.3%申嗪霉素·噻呋酰胺悬浮剂(1:100)
[0067] 组分:申嗪霉素0.3%,噻呋酰胺30%,丙烯酸-丙烯酸羟丙酯共聚物5%,脂肪醇聚氧乙烯醚3%,乙二醇6%,XG0.3%,有机硅消泡剂0.2%,苯甲酸钠0.6%,软水补足至100%。
[0068] 制备方法:同上。
[0069] 实施例2:33.8%申嗪霉素·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1:83.5)
[0070] 组分:申嗪霉素0.4%,啶酰菌胺33.4%,聚羧酸钠3%,木质素磺酸钠6%,无水硫酸钠8%,高岭土补足至100%。
[0071] 制备方法:将各组分混合,经机械粉碎,再经气流粉碎,混合均匀,再经湿法造粒并烘干,即可制得33.8%申嗪霉素·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
[0072] 对比例2:33.8%井冈霉素·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1:83.5)
[0073] 组分:井冈霉素0.4%,啶酰菌胺33.4%,聚羧酸钠3%,木质素磺酸钠6%,无水硫酸钠8%,高岭土补足至100%。
[0074] 制备方法:同上。
[0075] 实施例3:30.6%申嗪霉素·啶酰菌胺干悬浮剂(1:50)
[0076] 组分:申嗪霉素0.6%,啶酰菌胺30%,聚羧酸钠4%,木质素磺酸钠8%,白炭黑8%,有机硅消泡剂0.4%,苯甲酸钠0.1%,高岭土补足至100%。软水150-200%。
[0077] 制备方法:加入1.5—2.0倍制剂配制量的水,将各组分混合,经高速剪切混合均匀,再通过砂磨机砂磨2-3小时,使平均粒径达到1-5微米,脱水干燥即可制得30.6%申嗪霉素·啶酰菌胺干悬浮剂。
[0078] 对比例3:30.6%申嗪霉素·噻呋酰胺干悬浮剂(1:50)
[0079] 组分:申嗪霉素0.6%,噻呋酰胺30%,聚羧酸钠4%,木质素磺酸钠8%,白炭黑8%,有机硅消泡剂0.4%,苯甲酸钠0.1%,高岭土补足至100%。软水150-200%。
[0080] 制备方法:同上。
[0081] 实施例4:35%申嗪霉素·啶酰菌胺干悬浮剂(1:34)
[0082] 组分:申嗪霉素1%,啶酰菌胺34%,木质素萘磺酸钠8%,木质素磺酸钠8%,白炭黑8%,有机硅消泡剂0.4%,苯甲酸钠0.1%,滑石粉补足至100%。软水150-200%。
[0083] 制备方法:加入1.5—2.0倍制剂配制量的水,将各组分混合,经高速剪切混合均匀,再通过砂磨机砂磨2-3小时,使平均粒径达到1-5微米,脱水干燥即可制得34%申嗪霉素·啶酰菌胺干悬浮剂。
[0084] 对比例4:35%多抗霉素·啶酰菌胺干悬浮剂(1:34)
[0085] 组分:多抗霉素1%,啶酰菌胺34%,木质素萘磺酸钠8%,木质素磺酸钠8%,白炭黑8%,有机硅消泡剂0.4%,苯甲酸钠0.1%,滑石粉补足至100%。软水150-200%。
[0086] 制备方法:同上。
[0087] 实施例5:26%申嗪霉素·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1:25)
[0088] 组分:申嗪霉素1%,啶酰菌胺25%,聚羧酸钠3%,萘磺酸钠5%,可溶性淀粉6%,高岭土补足至100%。
[0089] 制备方法:将各组分混合,经机械粉碎,再经气流粉碎,混合均匀,再经湿法造粒并烘干,即可制得26%申嗪霉素·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
[0090] 对比例5:26%申嗪霉素·噻呋酰胺水分散粒剂(1:25)
[0091] 组分:申嗪霉素1%,噻呋酰胺25%,聚羧酸钠3%,萘磺酸钠5%,可溶性淀粉6%,高岭土补足至100%。
[0092] 制备方法:同上。
[0093] 实施例6:20%申嗪霉素·啶酰菌胺干悬浮剂(1:1)
[0094] 组分:申嗪霉素10%,啶酰菌胺10%,木质素萘磺酸钠6%,木质素磺酸钠6%,白炭黑6%,有机硅消泡剂0.4%,苯甲酸钠0.1%,滑石粉补足至100%。软水150-200%。
[0095] 制备方法:加入1.5—2.0倍制剂配制量的水,将各组分混合,经高速剪切混合均匀,再通过砂磨机砂磨2-3小时,使平均粒径达到1-5微米,脱水干燥即可制得20%申嗪霉素·啶酰菌胺干悬浮剂。
[0096] 对比例6:20%申嗪霉素·噻呋酰胺干悬浮剂(1:1)
[0097] 组分:申嗪霉素10%,噻呋酰胺10%,木质素萘磺酸钠6%,木质素磺酸钠6%,白炭黑6%,有机硅消泡剂0.4%,苯甲酸钠0.1%,滑石粉补足至100%。软水150-200%。
[0098] 制备方法:同上。
[0099] 对比例7:20%春雷霉素·啶酰菌胺干悬浮剂(1:1)
[0100] 组分:春雷霉素10%,啶酰菌胺10%,木质素萘磺酸钠6%,木质素磺酸钠6%,白炭黑6%,有机硅消泡剂0.4%,苯甲酸钠0.1%,滑石粉补足至100%。软水150-200%。
[0101] 制备方法:同上。
[0102] 实施例7:26%申嗪霉素·啶酰菌胺悬浮剂(25:1)
[0103] 组分:申嗪霉素25%,啶酰菌胺1%,聚羧酸钠2%,脂肪醇聚氧乙烯醚4%,1,2-丙二醇5%,XG0.33%,有机硅消泡剂0.2%,苯甲酸钠0.6%,软水补足至100%。
[0104] 制备方法:将各组分混合,经高速剪切混合均匀,再通过砂磨机砂磨2-3小时,使平均粒径达到1-5微米,即可制得26%申嗪霉素·啶酰菌胺悬浮剂。
[0105] 实施例8:25.6%申嗪霉素·啶酰菌胺可湿性粉剂(31:1)
[0106] 组分:申嗪霉素24.8%,啶酰菌胺0.8%,十二烷基硫酸钠4%,萘磺酸钠6%,白炭黑10%,轻质碳酸钙补足至100%。
[0107] 制备方法:将各组分混合均匀,先经过机械粉碎,再经过气流粉碎后,混合均匀,即可制得25.6%申嗪霉素·啶酰菌胺可湿性粉剂。
[0108] 对比例8:25.6%多抗霉素·啶酰菌胺可湿性粉剂(31:1)
[0109] 组分:多抗霉素24.8%,啶酰菌胺0.8%,十二烷基硫酸钠4%,萘磺酸钠6%,白炭黑10%,轻质碳酸钙补足至100%。
[0110] 制备方法:同上。
[0111] 实施例9:32.4%申嗪霉素·啶酰菌胺悬浮剂(80:1)
[0112] 组分:申嗪霉素32%,啶酰菌胺0.4%,聚羧酸钠2%,辛基酚聚氧乙烯醚4%,乙二醇6%,XG 0.3%,有机硅消泡剂0.2%,苯甲酸钠0.6%,软水补足至100%。
[0113] 制备方法:将各组分混合,经高速剪切混合均匀,再通过砂磨机砂磨2-3小时,使平均粒径达到1-5微米,即可制得32.4%申嗪霉素·啶酰菌胺悬浮剂。
[0114] 对比例9:32.4%申嗪霉素·噻呋酰胺悬浮剂(80:1)
[0115] 组分:申嗪霉素32%,噻呋酰胺0.4%,聚羧酸钠2%,辛基酚聚氧乙烯醚4%,乙二醇6%,XG 0.3%,有机硅消泡剂0.2%,苯甲酸钠0.6%,软水补足至100%。
[0116] 制备方法:同上。
[0117] 二、申嗪霉素与灭锈胺
[0118] 实施例10:40.4%申嗪霉素·灭锈胺悬浮剂(1:100)
[0119] 组分:申嗪霉素0.4%,灭锈胺40%,丙烯酸-丙烯酸羟丙酯共聚物5%,辛基酚聚氧乙烯醚磺酸钠3%,1,2-丙二醇5%,XG0.25%,有机硅消泡剂0.2%,苯甲酸钠0.4%,软水补足至100%。
[0120] 制备方法:将各组分混合,经高速剪切混合均匀,再通过砂磨机砂磨2-3小时,使平均粒径达到1-5微米,即可制得40.4%申嗪霉素·灭锈胺悬浮剂。
[0121] 对比例10:40.4%梧宁霉素·灭锈胺悬浮剂(1:100)
[0122] 组分:梧宁霉素0.4%,灭锈胺40%,丙烯酸-丙烯酸羟丙酯共聚物5%,辛基酚聚氧乙烯醚磺酸钠3%,1,2-丙二醇5%,XG0.25%,有机硅消泡剂0.2%,苯甲酸钠0.4%,软水补足至100%。
[0123] 制备方法:同上。
[0124] 实施例11:33.3%申嗪霉素·灭锈胺可湿性粉剂(1:65.6)
[0125] 组分:申嗪霉素0.5%,灭锈胺32.8%,十二烷基苯磺酸钠3%,木质素磺酸钠甲醛缩合物6%,白炭黑6%,轻质碳酸钙补足至100%。
[0126] 制备方法:将各组分混合均匀,先经过机械粉碎,再经过气流粉碎后,混合均匀,即可制得33.3%申嗪霉素·灭锈胺可湿性粉剂。
[0127] 对比例11:33.3%申嗪霉素·噻呋酰胺可湿性粉剂(1:65.6)
[0128] 组分:申嗪霉素0.5%,噻呋酰胺32.8%,十二烷基苯磺酸钠3%,木质素磺酸钠甲醛缩合物6%,白炭黑6%,轻质碳酸钙补足至100%。
[0129] 制备方法:同上。
[0130] 实施例12:36%申嗪霉素·灭锈胺可湿性粉剂(1:35)
[0131] 组分:申嗪霉素1%,灭锈胺35%,十二烷基苯磺酸钠4%,萘磺酸钠8%,白炭黑8%,高岭土补足至100%。
[0132] 制备方法:将各组分混合均匀,先经过机械粉碎,再经过气流粉碎后,混合均匀,即可制得36%申嗪霉素·灭锈胺可湿性粉剂。
[0133] 对比例12:36%申嗪霉素·噻呋酰胺可湿性粉剂(1:35)
[0134] 组分:申嗪霉素1%,噻呋酰胺35%,十二烷基苯磺酸钠4%,萘磺酸钠8%,白炭黑8%,高岭土补足至100%。
[0135] 制备方法:同上。
[0136] 实施例13:26%申嗪霉素·灭锈胺悬浮剂(25:1)
[0137] 组分:申嗪霉素25%,灭锈胺1%,聚羧酸钠3%,脂肪醇聚氧乙烯醚3%,乙二醇6%,XG0.3%,有机硅消泡剂0.2%,苯甲酸钠0.6%,软水补足至100%。
[0138] 制备方法:将各组分混合,经高速剪切混合均匀,再通过砂磨机砂磨2-3小时,使平均粒径达到1-5微米,即可制得26%申嗪霉素·灭锈胺悬浮剂。
[0139] 对比例13:26%申嗪霉素·噻呋酰胺悬浮剂(25:1)
[0140] 组分:申嗪霉素25%,噻呋酰胺1%,聚羧酸钠3%,脂肪醇聚氧乙烯醚3%,乙二醇6%,XG0.3%,有机硅消泡剂0.2%,苯甲酸钠0.6%,软水补足至100%。
[0141] 制备方法:同上。
[0142] 实施例14:25.5%申嗪霉素·灭锈胺水分散粒剂(50:1)
[0143] 组分:申嗪霉素25%,灭锈胺0.5%,木质素萘磺酸钠3%,聚羧酸钠4%,无水硫酸钠8%,高岭土补足至100%。
[0144] 制备方法:将各组分混合,经机械粉碎,再经气流粉碎,混合均匀,再经湿法造粒并烘干,即可制得25.5%申嗪霉素·灭锈胺水分散粒剂。
[0145] 对比例14:25.5%梧宁霉素·灭锈胺水分散粒剂(50:1)
[0146] 组分:梧宁霉素25%,灭锈胺0.5%,木质素萘磺酸钠3%,聚羧酸钠4%,无水硫酸钠8%,高岭土补足至100%。
[0147] 制备方法:同上
[0148] 实施例15:20.2%申嗪霉素·灭锈胺干悬浮剂(100:1)
[0149] 组分:申嗪霉素20%,灭锈胺0.2%,木质素萘磺酸钠6%,木质素磺酸钠6%,白炭黑10%,有机硅消泡剂0.4%,苯甲酸钠0.1%,高岭土补足至100%。软水150-200%。
[0150] 制备方法:加入1.5—2.0倍制剂配制量的水,将各组分混合,经高速剪切混合均匀,再通过砂磨机砂磨2-3小时,使平均粒径达到1-5微米,脱水干燥即可制得20.2%申嗪霉素·灭锈胺干悬浮剂。
[0151] 对比例15:20.2%申嗪霉素·噻呋酰胺微囊悬浮剂(100:1)
[0152] 组分:申嗪霉素20%,噻呋酰胺0.2%,木质素萘磺酸钠6%,木质素磺酸钠6%,白炭黑10%,有机硅消泡剂0.4%,苯甲酸钠0.1%,高岭土补足至100%。软水150-200%。
[0153] 制备方法:同上。
[0154] 三、申嗪霉素与氟酰胺
[0155] 实施例16:40.4%申嗪霉素·氟酰胺悬浮剂(1:100)
[0156] 组分:申嗪霉素0.4%,氟酰胺40%,聚羧酸钠4%,辛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2%,乙二醇6%,XG0.25%,有机硅消泡剂0.2%,苯甲酸钠0.6%,软水补足至100%。
[0157] 制备方法:将各组分混合,经高速剪切混合均匀,再通过砂磨机砂磨2-3小时,使平均粒径达到1-5微米,即可制得40.4%申嗪霉素·氟酰胺悬浮剂。
[0158] 对比例16:40.4%多抗霉素·氟酰胺悬浮剂(1:100)
[0159] 组分:多抗霉素0.4%,氟酰胺40%,聚羧酸钠4%,辛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2%,乙二醇6%,XG0.25%,有机硅消泡剂0.2%,苯甲酸钠0.6%,软水补足至100%。
[0160] 制备方法:同上。
[0161] 实施例17:46%申嗪霉素·氟酰胺可湿性粉剂(1:45)
[0162] 组分:申嗪霉素1%,氟酰胺45%,十二烷基苯磺酸钠4%,木质素萘磺酸钠8%,白炭黑8%,轻质碳酸钙补足至100%。
[0163] 制备方法:将各组分混合均匀,先经过机械粉碎,再经过气流粉碎后,混合均匀,即可制得46%申嗪霉素·氟酰胺可湿性粉剂。
[0164] 对比例17:46%申嗪霉素·噻呋酰胺可湿性粉剂(1:45)
[0165] 组分:申嗪霉素1%,噻呋酰胺45%,十二烷基苯磺酸钠4%,木质素萘磺酸钠8%,白炭黑8%,轻质碳酸钙补足至100%。
[0166] 制备方法:同上。
[0167] 实施例18:20%申嗪霉素·氟酰胺干悬浮剂(1:1)
[0168] 组分:申嗪霉素10%,氟酰胺10%,木质素萘磺酸钠6%,木质素磺酸钠6%,白炭黑8%,有机硅消泡剂0.2%,苯甲酸钠0.1%,高岭土补足至100%。软水150-200%。
[0169] 制备方法:加入1.5—2.0倍制剂配制量的水,将各组分混合,经高速剪切混合均匀,再通过砂磨机砂磨2-3小时,使平均粒径达到1-5微米,脱水干燥即可制得20%申嗪霉素·氟酰胺干悬浮剂。
[0170] 对比例18:20%井冈霉素·氟酰胺干悬浮剂(1:1)
[0171] 组分:井冈霉素10%,氟酰胺10%,木质素萘磺酸钠6%,木质素磺酸钠6%,白炭黑8%,有机硅消泡剂0.2%,苯甲酸钠0.1%,高岭土补足至100%。软水150-200%。
[0172] 制备方法:同上。
[0173] 实施例19:25.5%申嗪霉素·氟酰胺水分散粒剂(50:1)
[0174] 组分:申嗪霉素25%,氟酰胺0.5%,木质素萘磺酸钠6%,聚羧酸钠4%,无水硫酸钠8%,高岭土补足至100%。
[0175] 制备方法:将各组分混合,经机械粉碎,再经气流粉碎,混合均匀,再经湿法造粒并烘干,即可制得25.5%申嗪霉素·氟酰胺水分散粒剂。
[0176] 对比例19:25.5%申嗪霉素·噻呋酰胺水分散粒剂(50:1)
[0177] 组分:申嗪霉素25%,噻呋酰胺0.5%,木质素萘磺酸钠6%,聚羧酸钠4%,无水硫酸钠8%,高岭土补足至100%。
[0178] 制备方法:同上。
[0179] 实施例20:20.2%申嗪霉素·氟酰胺悬浮剂(100:1)
[0180] 组分:申嗪霉素20%,氟酰胺0.2%,聚羧酸钠3%,脂肪醇氧乙烯醚3%,乙二醇5%,XG0.35%,有机硅消泡剂0.3%,苯甲酸钠0.6%,软水补足至100%。
[0181] 制备方法:将各组分混合,经高速剪切混合均匀,再通过砂磨机砂磨2-3小时,使平均粒径达到1-5微米,即可制得20.2%申嗪霉素·氟酰胺悬浮剂。
[0182] 对比例20:20.2%春雷霉素·氟酰胺悬浮剂(100:1)
[0183] 组分:春雷霉素20%,氟酰胺0.2%,聚羧酸钠3%,脂肪醇氧乙烯醚3%,乙二醇5%,XG0.35%,有机硅消泡剂0.3%,苯甲酸钠0.6%,软水补足至100%。
[0184] 制备方法:同上。
[0185] 经过实验发现,以上实施例中的啶酰菌胺、灭锈胺、氟酰胺可任意替换,以形成新的实施例。对此不再进行重复罗列,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0186] 用上述实施例、对比例制得的农药制剂防治番茄灰霉病、油菜菌核病试验。
[0187] 1、试验处理:试验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进行。本试验药剂用量根据各个成分的不同分别设三个处理浓度,对照药剂分别是市售农药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1%申嗪霉素SC及空白清水试验。
[0188] 2、试验方法:每个小区面积为50m2,重复4次,施药前调查及防治后的检查药效方法为:以空白对照发病情况分级调查,每小区对角线取样,每点选10株,记录总株数、病株数和病级数。
[0189] 采用如下分级方法:
[0190] 0级:无病;
[0191] 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
[0192] 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10%;
[0193] 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1%-20%;
[0194] 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1%-40%;
[0195] 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41%以上;
[0196] 试验结果见下表4、5:
[0197] 表4 申嗪霉素(A)和啶酰菌胺(B1)复配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
[0198]
[0199]
[0200] 表4田间药效结果表明,在重量比1:100-100:1范围内,申嗪霉素与啶酰菌胺复配增效效果明显,特别是1:50-50:1范围内,尤其是1:25-25:1范围内,对番茄灰霉病具有优良的防治效果,防治效果好于单剂品种。
[0201] 表5 实施例与对比例对油菜菌核病的防治效果比较
[0202]
[0203] 发明人发现其它抗生素类杀菌剂与啶酰菌胺复配,在重量比1:100-100:1范围内也具有一定的复配增效效果。因篇幅所限,不一一列举,仅以最具代表性的井冈霉素、春雷霉素、多抗霉素构建了对比例与实施例进行防效对比,如表5田间药效结果表明,在重量比1:100-100:1范围内,申嗪霉素与啶酰菌胺复配增效效果明显,特别是在1:50-50:1范围内,
1:25-25:1范围内,对植物病害的防治效果增效更加明显,申嗪霉素与啶酰菌胺复配增效效果好于其它抗生素类杀菌剂与啶酰菌胺复配的防治效果。
[0204] 其它琥珀酸抑制类杀菌剂与申嗪霉素复配,在重量比1:100-100:1范围内也具有一定的复配增效效果。因篇幅所限,不一一列举,仅以最具代表性的噻呋酰胺构建了对比例与实施例进行防效对比,如表5田间药效结果表明,在重量比1:100-100:1范围内,申嗪霉素与啶酰菌胺复配增效效果明显,特别是在1:50-50:1范围内,1:25-25:1范围内,对植物病害的防治增效更加明显,申嗪霉素与啶酰菌胺复配增效效果好于其它琥珀酸抑制类杀菌剂与申嗪霉素复配的防治效果。
[0205] 用上述实施例、对比例制得的农药制剂防治梨锈病、小麦根腐病试验。
[0206] 1、试验处理:试验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进行。本试验药剂用量根据各个成分的不同分别设三个处理浓度,对照药剂分别是市售农药75%%灭锈胺wp、1%申嗪霉素SC及空白清水试验。
[0207] 2、试验方法:每个小区面积为50m2,重复4次,施药前调查及防治后的检查药效方法为:以空白对照发病情况分级调查,每小区对角线取样,每点选10株,记录总株数、病株数和病级数。
[0208] 采用如下分级方法:
[0209] 0级:无病;
[0210] 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
[0211] 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10%;
[0212] 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1%-20%;
[0213] 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1%-40%;
[0214] 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41%以上;
[0215] 试验结果见下表6、7:
[0216] 表6 申嗪霉素(A)和灭锈胺(B2)复配对梨锈病的防治效果
[0217]
[0218]
[0219] 表6田间药效结果表明,在重量比1:100-100:1范围内,申嗪霉素与灭锈胺复配增效效果明显,特别是1:50-50:1范围内,尤其是1:25-25:1范围内,对梨锈病具有优良的防治效果,防治效果好于单剂品种。
[0220] 表7 实施例与对比例对小麦根腐病的防治效果比较
[0221]
[0222]
[0223] 发明人发现其它抗生素类杀菌剂与灭锈胺复配,在重量比1:100-100:1范围内也具有一定的复配增效效果。因篇幅所限,不一一列举,仅以最具代表性的梧宁霉素构建了对比例与实施例进行防效对比,如表7田间药效结果表明,在重量比1:100-100:1范围内,申嗪霉素与灭锈胺复配增效效果明显,特别是在1:50-50:1范围内,1:25-25:1范围内,对植物病害的防治效果增效更加明显,申嗪霉素与灭锈胺复配增效效果好于其它抗生素类杀菌剂与灭锈胺复配的防治效果。
[0224] 其它琥珀酸抑制类杀菌剂与申嗪霉素复配,在重量比1:100-100:1范围内也具有一定的复配增效效果。因篇幅所限,不一一列举,仅以最具代表性的噻呋酰胺构建了对比例与实施例进行防效对比,如表7田间药效结果表明,在重量比1:100-100:1范围内,申嗪霉素与灭锈胺复配增效效果明显,特别是在1:50-50:1范围内,1:25-25:1范围内,对植物病害的防治效果增效更加明显,申嗪霉素与灭锈胺复配增效效果好于其它琥珀酸抑制类杀菌剂与申嗪霉素复配的防治效果。
[0225] 用上述实施例、对比例制得的农药制剂防治水稻纹枯病、水稻立枯病试验。
[0226] 1、试验处理:试验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进行。本试验药剂用量根据各个成分的不同分别设三个处理浓度,对照药剂分别是市售农药20%氟酰胺WP、1%申嗪霉素悬浮剂及空白清水试验。
[0227] 2、试验方法:每个小区面积为50m2,重复4次,施药前调查及防治后的检查药效方法为:以空白对照发病情况分级调查,每小区对角线取样,每点选10株,记录总株数、病株数和病级数。
[0228] 采用如下分级方法:
[0229] 0级:无病;
[0230] 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
[0231] 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10%;
[0232] 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1%-20%;
[0233] 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1%-40%;
[0234] 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41%以上;
[0235] 试验结果见下表8、9:
[0236] 表8 申嗪霉素(A)和氟酰胺(B3)复配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
[0237]
[0238] 表8田间药效结果表明,在重量比1:100-100:1范围内,申嗪霉素与氟酰胺复配增效效果明显,特别是1:50-50:1范围内,尤其是1:25-25:1范围内,对水稻纹枯病具有优良的防治效果,防治效果好于单剂品种。
[0239] 表9 实施例与对比例对水稻立枯病的防治效果比较
[0240]
[0241]
[0242] 发明人发现其它抗生素类杀菌剂与氟酰胺复配,在重量比1:100-100:1范围内也具有一定的复配增效效果。因篇幅所限,不一一列举,仅以最具代表性的梧宁霉素、多抗霉素、井冈霉素、春雷霉素构建了对比例与实施例进行防效对比,如表9田间药效结果表明,在重量比1:100-100:1范围内,申嗪霉素与氟酰胺复配增效效果明显,特别是在1:50-50:1范围内,1:25-25:1范围内,对植物病害的防治效果增效效果更加明显,申嗪霉素与氟酰胺复配好于其它抗生素类杀菌剂与氟酰胺复配的防治效果。
[0243] 其它琥珀酸抑制类杀菌剂与申嗪霉素复配,在重量比1:100-100:1范围内也具有一定的复配增效效果。因篇幅所限,不一一列举,仅以最具代表性的噻呋酰胺构建了对比例与实施例进行防效对比,如表9田间药效结果表明,在重量比1:100-100:1范围内,申嗪霉素与氟酰胺复配增效效果明显,特别是在1:50-50:1范围内,1:25-25:1范围内,对植物病害的防治效果增效效果更加明显,申嗪霉素与氟酰胺复配好于其它琥珀酸抑制类杀菌剂与申嗪霉素复配的防治效果。
[0244] 发明人发现使用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杀菌剂如啶酰菌胺、灭莠胺、氟酰胺中的任意一种与申嗪霉素复配,在重量比1:100-100:1范围内,特别是1:50-50:1范围内,尤其是1:25-25:1范围内,对霜霉病、灰霉病、疫病、晚疫病、白粉病、黑星病、斑点落叶病、网斑病、颖枯病、眼纹病、轮纹病、褐斑病、枯萎病、稻瘟病、炭疽病、溃疡病、纹枯病、菌核病等植物病害也具有明显的增效效果。由于篇幅有限,不再累述。
[0245] 以上所述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