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确定坏道数据的方法及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510852243.2

文献号 : CN105445793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贺照权曾友爱张保庆赵贻水

申请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摘要 :

本申请提供一种确定坏道数据的方法及装置,其中,所述方法包括:对采集的地震道数据进行动校正处理,得到动校正后的地震道数据;从所述动校正后的地震道数据中获取预设时窗内的第一地震道数据;将所述动校正后的地震道数据进行时差校正,得到时差校正后的地震道数据;从所述时差校正后的地震道数据中获取所述预设时窗内的第二地震道数据;确定所述第一地震道数据和所述第二地震道数据的相关性;根据确定的所述相关性,确定所述采集的地震道数据是否为坏道数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确定坏道数据的方法及装置,能够避免人工筛选带来的误差并且保证在后续数据处理过程中不再出现坏道数据。

权利要求 :

1.一种确定坏道数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对采集的地震道数据进行动校正处理,得到动校正后的地震道数据;

从所述动校正后的地震道数据中获取预设时窗内的第一地震道数据;

将所述动校正后的地震道数据进行时差校正,得到时差校正后的地震道数据;

从所述时差校正后的地震道数据中获取所述预设时窗内的第二地震道数据;

确定所述第一地震道数据和所述第二地震道数据的相关性;

根据确定的所述相关性,确定所述采集的地震道数据是否为坏道数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确定坏道数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动校正后的地震道数据进行时差校正,得到时差校正后的地震道数据具体包括:确定时差校正时长;

根据所述时差校正时长,将所述动校正后的地震道数据从第一深度转换至第二深度,所述第一深度大于所述第二深度;

将位于所述第二深度处的地震道数据确定为时差校正后的地震道数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确定坏道数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按照下述公式确定时差校正时长:h≤L-2l-xmax/v

其中,h为所述时差校正时长,L为所述采集的地震道数据的时长,l为所述预设时窗的时长,xmax为所述采集的地震道数据对应的最大偏移距,v为地震波传播的速度。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确定坏道数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所述第一地震道数据和所述第二地震道数据的相关性具体包括:计算所述第一地震道数据的第一均方根幅值以及所述第二地震道数据的第二均方根振幅;

计算所述第一均方根幅值和所述第二均方根幅值的比值;

将所述第一均方根幅值和所述第二均方根幅值的比值确定为所述第一地震道数据和所述第二地震道数据的相关性。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确定坏道数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按照下述公式计算所述第一地震道数据的第一均方根幅值以及所述第二地震道数据的第二均方根振幅:其中,Xrmsq为所述第一均方根振幅,Xrmss为所述第二均方根幅值,n为所述第一地震道数据或者第二地震道数据的采样点个数,Xqk(t)为所述第一地震道数据中第k个采样点数据,Xsk(t)为所述第二地震道数据中第k个采样点数据,t表示时间。

6.如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一种确定坏道数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确定的所述相关性,确定所述采集的地震道数据是否为坏道数据具体包括:当所述相关性不满足预设条件时,将所述采集的地震道数据确定为坏道数据;

当所述相关性满足所述预设条件时,将所述采集的地震道数据确定为正常地震道数据。

7.一种确定坏道数据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动校正单元,用于对采集的地震道数据进行动校正处理,得到动校正后的地震道数据;

第一地震道数据获取单元,用于从所述动校正后的地震道数据中获取预设时窗内的第一地震道数据;

时差校正单元,用于将所述动校正后的地震道数据进行时差校正,得到时差校正后的地震道数据;

第二地震道数据获取单元,用于从所述时差校正后的地震道数据中获取所述预设时窗内的第二地震道数据;

相关性确定单元,用于确定所述第一地震道数据和所述第二地震道数据的相关性;

坏道数据确定单元,用于根据确定的所述相关性,确定所述采集的地震道数据是否为坏道数据。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确定坏道数据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时差校正单元具体包括:时长确定模块,用于确定时差校正时长;

深度转换模块,用于利用所述时差校正时长,将所述动校正后的地震道数据从第一深度转换至第二深度,所述第一深度大于所述第二深度;

确定模块,用于将位于所述第二深度处的地震道数据确定为时差校正后的地震道数据。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确定坏道数据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时长确定单元按照下述公式确定时差校正时长:h≤L-2l-xmax/v

其中,h为所述时差校正时长,L为所述采集的地震道数据的时长,l为所述预设时窗的时长,xmax为所述采集的地震道数据对应的最大偏移距,v为地震波传播的速度。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确定坏道数据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相关性确定单元具体包括:均方根幅值计算模块,用于计算所述第一地震道数据的第一均方根幅值以及所述第二地震道数据的第二均方根振幅;

比值计算模块,用于计算所述第一均方根幅值和所述第二均方根幅值的比值;

相关性确定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一均方根幅值和所述第二均方根幅值的比值确定为所述第一地震道数据和所述第二地震道数据的相关性。

说明书 :

一种确定坏道数据的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申请涉及地震数据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确定坏道数据的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对地震数据进行处理的过程往往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0003] 1)第一个阶段,地震数据采集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在勘探区域,布置二维或三维测线;使用炸药震源或可控震源激发地震波,其中,炸药震源或可控震源所在点可以称为炮点;沿着测线等间距布置多个检波器来接收地震波信号,检波器或检波器组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定,各检波器组之间排列方式可以不同,如中间放炮排列、端点放炮排列等,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定;检波器接收到地震波信号后,以等时间间隔离散采样地震数据,并以数字形式记录在磁带上。
[0004] 2)第二个阶段,地震数据处理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是:以地震波传播理论为基础,利用计算机和地震资料处理软件,加工处理第一阶段中野外采集的地震数据,将地震数据变成能够反映地下构造的地震剖面图和能够反映地下岩性变化的地震波振幅、频率和传播速度等信息剖面图。
[0005] 3)第三个阶段,地震资料解释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分析解释第二阶段中地震数据处理所得到的地震剖面图等资料,根据石油地质学原理和地震波传播理论,确定地下岩层的构造,从而找出含油气的有利区带并提出钻井位置。
[0006] 通过上述地震勘探的过程可以发现,地震数据采集是后续地震勘探步骤的基础,地震数据采集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最终地震勘探的结果。另外,地震数据采集参数是决定地震数据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从采集的地震数据中剔除坏道数据将显得十分重要。
[0007] 目前识别地震数据中的坏道数据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分别为人工识别和机器压制。然而,这两种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弊端,其中,人工识别往往会引入过多的人工误差,从而使得坏道数据的识别不够彻底,最终会导致仍有部分坏道参数留存;机器压制并不能真正将坏道数据从地震数据中去除,而是将坏道数据在地震数据中进行压制,以降低其在数据处理过程中的不准确性,然而随着后续处理步骤的增加和数据处理形式的多变,被压制的坏道数据往往会重新出现,从而影响后续数据处理的准确性。
[0008] 应该注意,上面对技术背景的介绍只是为了方便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说明,并方便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而阐述的。不能仅仅因为这些方案在本申请的背景技术部分进行了阐述而认为上述技术方案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

发明内容

[0009]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确定坏道数据的方法及装置,以避免人工筛选带来的误差并且保证在后续数据处理过程中不再出现坏道数据。
[0010]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确定坏道数据的方法及装置是这样实现的:
[0011] 一种确定坏道数据的方法,包括:
[0012] 对采集的地震道数据进行动校正处理,得到动校正后的地震道数据;
[0013] 从所述动校正后的地震道数据中获取预设时窗内的第一地震道数据;
[0014] 将所述动校正后的地震道数据进行时差校正,得到时差校正后的地震道数据;
[0015] 从所述时差校正后的地震道数据中获取所述预设时窗内的第二地震道数据;
[0016] 确定所述第一地震道数据和所述第二地震道数据的相关性;
[0017] 根据确定的所述相关性,确定所述采集的地震道数据是否为坏道数据。
[0018] 一种确定坏道数据的装置,包括:
[0019] 动校正单元,用于对采集的地震道数据进行动校正处理,得到动校正后的地震道数据;
[0020] 第一地震道数据获取单元,用于从所述动校正后的地震道数据中获取预设时窗内的第一地震道数据;
[0021] 时差校正单元,用于将所述动校正后的地震道数据进行时差校正,得到时差校正后的地震道数据;
[0022] 第二地震道数据获取单元,用于从所述时差校正后的地震道数据中获取所述预设时窗内的第二地震道数据;
[0023] 相关性确定单元,用于确定所述第一地震道数据和所述第二地震道数据的相关性;
[0024] 坏道数据确定单元,用于根据确定的所述相关性,确定所述采集的地震道数据是否为坏道数据。
[0025]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确定坏道数据的方法及装置,通过对采集的地震道数据进行动校正和时差校正,从而可以获取第一地震道数据以及第二地震道数据。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地震道数据以及所述第二地震道数据位于不同深度的地层中,通过比对第一地震道数据以及第二地震道数据之间的相关性,从而可以确定采集的地震道数据是否为坏道数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确定坏道数据的方法,能够规避人工筛选存在的误差,同时能够从根本上将坏道数据剔除,以避免在后续数据处理过程中再次出现坏道数据。
[0026] 参照后文的说明和附图,详细公开了本申请的特定实施方式,指明了本申请的原理可以被采用的方式。应该理解,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在范围上并不因而受到限制。在所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条款的范围内,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包括许多改变、修改和等同。
[0027] 针对一种实施方式描述和/或示出的特征可以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在一个或更多个其它实施方式中使用,与其它实施方式中的特征相组合,或替代其它实施方式中的特征。
[0028] 应该强调,术语“包括/包含”在本文使用时指特征、整件、步骤或组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一个或更多个其它特征、整件、步骤或组件的存在或附加。

附图说明

[0029] 所包括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实施例的进一步的理解,其构成了说明书的一部分,用于例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与文字描述一起来阐释本申请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附图中:
[0030]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确定坏道数据的方法流程图;
[0031]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动校正的原理示意图;
[0032]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确定坏道数据的装置的功能模块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3]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0034]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确定坏道数据的方法流程图。虽然下文描述流程包括以特定顺序出现的多个操作,但是应该清楚了解,这些过程可以包括更多或更少的操作,这些操作可以顺序执行或并行执行(例如使用并行处理器或多线程环境)。如图1所示,所述方法包括:
[0035] S1:对采集的地震道数据进行动校正处理,得到动校正后的地震道数据。
[0036]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了校正采集的地震道数据中由于偏移距不同所带来的时差,可以对采集的地震道数据进行动校正处理。在对采集的地震道数据进行动校正处理之前,本申请实施例可以采用本领域常规的静校正手段,对所述采集的地震道数据先进行静校正。在经过静校正之后,地震道数据中的炮点和检波点都可以被移动至基准面上。以共反射点道集为例,在地层速度相同的情况下,同一个激发点的反射波在不同偏移距的地震道中,其到达检波点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偏移距越大,到达的时间则会越长。
[0037] 为了便于后续处理,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将经过静校正的地震道数据进行动校正处理,以将同一个激发点的反射时间校正到一个统一的时间。具体地,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动校正的原理示意图。图2示出了共反射点道集的激发和检波过程。如图2所示,S点为激发点,P点为反射点,R点为检波点,M点为P点在地层的垂直投影,反射点P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为h,激发点S与检波点R之间的偏移距为x,那么从P点到R点的激发时间t为:
[0038]
[0039] 其中,v代表地层速度。
[0040]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动校正的目的在于将偏移距为x的地震道的反射时间t校正为偏移距为0的地震道的反射时间,即M点到P点的垂直反射时间:
[0041]
[0042] 其中,T0为M点到P点的垂直反射时间。
[0043] 这样,该地震道的动校正量Δt即可以表示为:
[0044] Δt=t-T0
[0045] 最终经过化简可以得到:
[0046]
[0047] 由此可见,每个地震道对应的动校正量与该地震道的偏移距x相关,偏移距越大,动校正量便越大。通过对采集的地震道数据进行动校正的处理,从而可以将同一个激发点的反射时间校正到一个统一的时间,得到动校正后的地震道数据,以便后续处理。
[0048] S2:从所述动校正后的地震道数据中获取预设时窗内的第一地震道数据。
[0049]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对于地震道数据中坏道数据的分析可以采用逐段分析的方法。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可以选定一预设时窗,所述预设时窗的时长可以根据所述地震道数据的时长来确定。例如,所述预设时窗的时长可以设置为所述地震道数据时长的10%。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地震道数据的时长可以为2000ms,那么所述预设时窗便可以为0ms至200ms,该预设时窗的时长便可以为200ms。在确定了所述预设时窗后,便可以从所述动校正后的地震道数据中获取所述预设时窗内的第一地震道数据。所述第一地震道数据可以真实反映所述采集的地震道数据的属性,即是否为坏道数据。
[0050] S3:将所述动校正后的地震道数据进行时差校正,得到时差校正后的地震道数据。
[0051]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了确定采集的地震道数据是否为坏道数据,可以将采集的地震道数据从深层数据转换至浅层数据后,再将转换得到的浅层数据与原始的深层数据进行对比,从而确定所述采集的地震道数据是否为坏道数据。在对所述采集的地震道数据进行动校正处理后,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再对所述动校正后的地震道数据进行时差校正,得到时差校正后的地震道数据。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可以预先确定时差校正的时长。该时长可以视为所述动校正后的地震道数据需要进行移动的时长。在本申请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时差校正时长可以按照下述公式进行确定:
[0052] h≤L-2l-xmax/v
[0053] 其中,h为所述时差校正时长,L为所述采集的地震道数据的时长,l为所述预设时窗的时长,xmax为所述采集的地震道数据对应的最大偏移距,v为地震波传播的速度。
[0054] 上式给出的是一个范围值,根据在实际应用场景中的需求,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在该范围值内确定一个具体的值,例如3000ms,从而可以利用该确定出的时长校正时长,将所述动校正后的地震道数据从第一深度转换至第二深度。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对所述动校正后的地震道数据进行的时差校正可以是向上校正,从而可以将位于深层的地震道数据转换至位于浅层的地震道数据。因此,所述第一深度大于所述第二深度,这样,便可以将位于所述第二深度处的地震道数据确定为时差校正后的地震道数据。该时差校正后的地震道数据可以作为参考数据,利用该参考数据便可以衡量采集的地震道数据的有效性,以确定所述采集的地震道数据是否为坏道数据。
[0055] S4:从所述时差校正后的地震道数据中获取所述预设时窗内的第二地震道数据。
[0056] 在得到所述时差校正后的地震道数据后,便可以从该数据中获取与所述第一地震道数据相对应的地震道数据,从而可以进行后续的对比过程。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同样可以从所述时差校正后的地震道数据中获取所述预设时窗内地震道数据,从而得到供参考的第二地震道数据。所述预设时窗与步骤S2中的预设时窗应当保持一致,例如在步骤S2中选取的预设时窗为200ms至400ms,那么此时也应当在所述时差校正后的地震道数据中获取200ms至400ms的地震道数据,这样,所述第一地震道数据与所述第二地震道数据便能够一一对应,从而方便后续的比对过程。
[0057] S5:确定所述第一地震道数据和所述第二地震道数据的相关性。
[0058]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得到所述第一地震道数据以及所述第二地震道数据后,可以对这两个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的目的在于衡量所述两个数据之间的相似程度。当这两个数据比较一致,则说明所述采集的地震道数据在时差校正过程中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从而证明该地震道数据为正常的地震道数据;然而,如果所述第一地震道数据与所述第二地震道数据相差较大,则说明在时差校正的过程中,所述采集的地震道数据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则可以说明所述采集的地震道数据存在不稳定性,为坏道数据。
[0059]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计算所述第一地震道数据以及所述第二地震道数据的相关值。具体地,可以预先设定一采样参数,对所述第一地震道数据以及所述第二地震道数据进行离散。例如,所述采样参数可以设置为10ms,这样,每隔10ms便可以从这两组数据中获取一个采样点,对于200ms的时长而言,便可以分别从所述第一地震道数据以及所述第二地震道数据中获取20个采样点。然而可以对这20个采样点对应的数据进行计算,以求取所述第一地震道数据与所述第二地震道数据之间的相关值。具体地,计算相关值的公式可以为:
[0060]
[0061] 其中,σ为所述第一地震道数据与所述第二地震道数据之间的相关值,n为采样点的个数,xi为所述第一地震道数据中第i个采样点对应的数据,yi为所述第二地震道数据中第i个采样点对应的数据, 为所述第一地震道数据中各个采样点数据的平均值, 为所述第二地震道数据中各个采样点数据的平均值。
[0062] 在本申请另一优选实施例中,为了简化两组地震道数据的对比流程以及提高对比的精度,可以计算所述第一地震道数据的第一均方根幅值以及所述第二地震道数据的第二均方根振幅。具体地,所述第一均方根幅值以及所述第二均方根幅值可以通过下式进行计算:
[0063]
[0064]
[0065] 其中,Xrmsq为所述第一均方根振幅,Xrmss为所述第二均方根幅值,n为所述第一地震道数据或者第二地震道数据的采样点个数,Xqk(t)为所述第一地震道数据中第k个采样点数据,Xsk(t)为所述第二地震道数据中第k个采样点数据。
[0066] 在计算得到所述第一均方根振幅以及所述第二均方根振幅后,可以计算所述第一均方根幅值和所述第二均方根幅值的比值,并将所述第一均方根幅值和所述第二均方根幅值的比值确定为所述第一地震道数据和所述第二地震道数据的相关性。
[0067] S6:根据确定的所述相关性,确定所述采集的地震道数据是否为坏道数据。
[0068]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当确定出所述第一地震道数据和所述第二地震道数据之间的相关性后,便可以基于该相关性,确定所述采集的地震道数据是否为坏道数据。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可以预先设置一条件,该预设条件可以用来作为筛选坏道的临界条件,当所述相关性不满足预设条件时,将所述采集的地震道数据确定为坏道数据;当所述相关性满足所述预设条件时,将所述采集的地震道数据确定为正常地震道数据。
[0069] 在确定出坏道数据后,可以将该地震道对应的编号记录下来,并且可以查询该地震道所属的地震资料的编号,从而可以获知哪个地震资料中的哪个地震道数据为坏道数据,从而可以从所述地震资料中将坏道数据去除,以保证后续基于地震资料进行分析的过程的精确性。
[0070] 由上述实施例可以发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确定坏道数据的方法,通过对采集的地震道数据进行动校正和时差校正,从而可以获取第一地震道数据以及第二地震道数据。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地震道数据以及所述第二地震道数据位于不同深度的地层中,通过比对第一地震道数据以及第二地震道数据之间的差异,从而可以确定采集的地震道数据是否为坏道数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确定坏道数据的方法,能够规避人工筛选存在的误差,同时能够从根本上将坏道数据剔除,以避免在后续数据处理过程中再次出现坏道数据。
[0071]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确定坏道数据的装置。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确定坏道数据的装置的功能模块图。如图3所示,所述装置包括:
[0072] 动校正单元100,用于对采集的地震道数据进行动校正处理,得到动校正后的地震道数据;
[0073] 第一地震道数据获取单元200,用于从所述动校正后的地震道数据中获取预设时窗内的第一地震道数据;
[0074] 时差校正单元300,用于将所述动校正后的地震道数据进行时差校正,得到时差校正后的地震道数据;
[0075] 第二地震道数据获取单元400,用于从所述时差校正后的地震道数据中获取所述预设时窗内的第二地震道数据;
[0076] 相关性确定单元500,用于确定所述第一地震道数据和所述第二地震道数据的相关性;
[0077] 坏道数据确定单元600,用于根据确定的所述相关性,确定所述采集的地震道数据是否为坏道数据。
[0078] 在本申请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时差校正单元300具体包括:
[0079] 时长确定模块,用于确定时差校正时长;
[0080] 深度转换模块,用于利用所述时差校正时长,将所述动校正后的地震道数据从第一深度转换至第二深度,所述第一深度大于所述第二深度;
[0081] 确定模块,用于将位于所述第二深度处的地震道数据确定为时差校正后的地震道数据。
[0082] 其中,所述时长确定单元按照下述公式确定时差校正时长:
[0083] h≤L-2l-xmax/v
[0084] 其中,h为所述时差校正时长,L为所述采集的地震道数据的时长,l为所述预设时窗的时长,xmax为所述采集的地震道数据对应的最大偏移距,v为地震波传播的速度。
[0085] 在本申请另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相关性确定单元500具体包括:
[0086] 均方根幅值计算模块,用于计算所述第一地震道数据的第一均方根幅值以及所述第二地震道数据的第二均方根振幅;
[0087] 比值计算模块,用于计算所述第一均方根幅值和所述第二均方根幅值的比值;
[0088] 相关性确定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一均方根幅值和所述第二均方根幅值的比值确定为所述第一地震道数据和所述第二地震道数据的相关性。
[0089]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装置的上述实施例中,各个功能模块的实现过程以及涉及的计算公式均与步骤S1至S6中相同,这里便不再赘述。
[0090] 由上述实施例可以发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确定坏道数据的装置,通过对采集的地震道数据进行动校正和时差校正,从而可以获取第一地震道数据以及第二地震道数据。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地震道数据以及所述第二地震道数据位于不同深度的地层中,通过比对第一地震道数据以及第二地震道数据之间的差异,从而可以确定采集的地震道数据是否为坏道数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确定坏道数据的方法,能够规避人工筛选存在的误差,同时能够从根本上将坏道数据剔除,以避免在后续数据处理过程中再次出现坏道数据。
[0091] 在本说明书中,诸如第一和第二这样的形容词仅可以用于将一个元素或动作与另一元素或动作进行区分,而不必要求或暗示任何实际的这种关系或顺序。在环境允许的情况下,参照元素或部件或步骤(等)不应解释为局限于仅元素、部件、或步骤中的一个,而可以是元素、部件、或步骤中的一个或多个等。
[0092] 上面对本申请的各种实施方式的描述以描述的目的提供给本领域技术人员。其不旨在是穷举的、或者不旨在将本发明限制于单个公开的实施方式。如上所述,本申请的各种替代和变化对于上述技术所属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将是显而易见的。因此,虽然已经具体讨论了一些另选的实施方式,但是其它实施方式将是显而易见的,或者本领域技术人员相对容易得出。本申请旨在包括在此已经讨论过的本发明的所有替代、修改、和变化,以及落在上述申请的精神和范围内的其它实施方式。
[0093]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尤其,对于系统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相似于方法实施例,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0094] 本申请可用于众多通用或专用的计算机系统环境或配置中。例如:个人计算机、服务器计算机、手持设备或便携式设备、平板型设备、多处理器系统、基于微处理器的系统、置顶盒、可编程的消费电子设备、网络PC、小型计算机、大型计算机、包括以上任何系统或设备的分布式计算环境等等。
[0095] 本申请可以在由计算机执行的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一般上下文中描述,例如程序模块。一般地,程序模块包括执行特定任务或实现特定抽象数据类型的例程、程序、对象、组件、数据结构等等。也可以在分布式计算环境中实践本申请,在这些分布式计算环境中,由通过通信网络而被连接的远程处理设备来执行任务。在分布式计算环境中,程序模块可以位于包括存储设备在内的本地和远程计算机存储介质中。
[0096] 虽然通过实施例描绘了本申请,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知道,本申请有许多变形和变化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希望所附的权利要求包括这些变形和变化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