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玻纤增强聚碳酸酯再生料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510966893.X

文献号 : CN105462223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周敏胡志华李凡李皓刘思杨陆体超宁红涛

申请人 : 广东金发科技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玻纤增强聚碳酸酯再生料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所述玻纤增强聚碳酸酯组合物按重量份计,包括以下组成:40~90份的玻纤增强聚碳酸酯回收料,0~50份聚碳酸酯,1~10份阻燃剂,0~10份助剂;所述玻纤增强聚碳酸酯再生料组合物中玻纤含量为10~30 wt.%,其中,玻纤长度在50~200μm范围内的含量为30~60 wt.%,玻纤长度大于200μm但不超过400μm的含量为10~40 wt.%,玻纤长度大于400μm的含量为10~30 wt.%。所述再生料组合物以玻纤增强聚碳酸酯回收料作为原料,并使最终的再生料兼具良好的增韧以及增强性能,解决了玻纤增强聚碳酸酯的再利用问题。

权利要求 :

1.一种玻纤增强聚碳酸酯再生料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按重量份计算的组分组成:a、40~90份的玻纤增强聚碳酸酯回收料,

b、0~50份聚碳酸酯,

c、1~10份阻燃剂,

d、0~10份助剂,

其中,a、b、c、d四种组分的重量份数之和为100份;

所述玻纤增强聚碳酸酯再生料组合物中玻纤含量为10~30 wt.%,其中,玻纤长度在50~200μm范围内的含量为30~60 wt.%,玻纤长度大于200μm但不超过400μm的含量为10~40 wt.%,玻纤长度大于400μm的含量为10~30 wt.%。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玻纤增强聚碳酸酯再生料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其中玻纤长度在50~200μm范围内的含量为30~45wt.%,玻纤长度大于200μm但不超过400μm的含量为25~40wt.%,玻纤长度大于400μm的含量为20~30 wt.%。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玻纤增强聚碳酸酯再生料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聚碳酸酯为芳香族聚碳酸酯、脂肪族聚碳酸酯、芳香族-脂肪族聚碳酸酯、支化聚碳酸酯、硅氧烷共聚碳酸酯中的一种或几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玻纤增强聚碳酸酯再生料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聚碳酸酯是聚碳酸酯回收料或新料,其粘均分子量为10000~3500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玻纤增强聚碳酸酯再生料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阻燃剂为无卤阻燃剂。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玻纤增强聚碳酸酯再生料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无卤阻燃剂为含氮阻燃剂、含磷阻燃剂、含氮和磷的阻燃剂、含硅阻燃剂、含硼阻燃剂或磺酸盐阻燃剂。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玻纤增强聚碳酸酯再生料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助剂含有不多于6份的增韧剂。

8.如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玻纤增强聚碳酸酯再生料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S1.将玻纤增强聚碳酸酯回收料和聚碳酸酯干燥,备用;

S2.将玻纤增强聚碳酸酯回收料、聚碳酸酯、助剂,混合均匀,得到混合物料;

S3.将步骤S2所述的混合物料投入单螺杆挤出机,熔融挤出;

S4.单螺杆熔融挤出的物料流入双螺杆挤出机下料口,从侧喂料加入阻燃剂,熔融挤出造粒。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玻纤增强聚碳酸酯再生料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为将步骤S2所述的混合料投入单螺杆挤出机,控制单螺杆挤出机各段螺杆温度为

250~260℃,螺杆转速在300~400转/min,熔融挤出。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玻纤增强聚碳酸酯再生料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4为单螺杆熔融挤出的物料流入双螺杆挤出机下料口,从侧喂料加入阻燃剂,控制双螺杆挤出机各段螺杆温度为240~250℃,机头温度为255~260℃,螺杆转速为300~400转/min,熔融挤出造粒。

说明书 :

一种玻纤增强聚碳酸酯再生料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塑料回收料的改性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玻纤增强聚碳酸酯的回收和改性。

背景技术

[0002] 聚碳酸酯是一种具有优良的综合性能的塑料,分子主链上的苯环使其具有很好的力学性能、刚性、耐热性,而醚键又使其分子链具有一定的柔顺性,是一种刚而韧的工程塑料。玻纤增强聚碳酸酯可以大幅降低其成本,提高其刚性,而且阻燃性能可达到UL94 V-0级,从而被广泛使用,尤其用于LCD边框、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电器。随着电子电器更新换代速度日益加快,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大量的玻纤增强聚碳酸酯回收料。
[0003] 目前对于回收料的处理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0004] (1)焚烧或填埋方式,焚烧会产生大量有害气体,从而造成环境污染,而填埋聚碳酸酯,难以降解,造成土壤污染,目前这种方式已逐渐被淘汰;
[0005] (2)对回收料进行简单抽粒,但是在二次加工过程中会造成玻纤增强聚碳酸酯中的聚碳酸酯受热分解,玻纤剪切变细,导致性能严重下降,虽然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但无法充分发挥其经济价值,而且造成严重资源浪费。
[0006] 此外,玻纤增强聚碳酸酯回收料的无卤阻燃和增强增韧改性可以提高其使用价值,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达到循环再利用,为环保作贡献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0007] 专利CN 102311629A公开了一种智能水表壳体用聚碳酸酯/玻璃纤维合金及其制备方法,该智能水表壳体用聚碳酸酯/玻璃纤维合金的原配方由如下组分组成:聚碳酸酯、聚碳酸酯再生料、二氧化钛、玻璃纤维、耐寒剂、抗氧剂、抗紫外线剂、扩散粉、群青蓝色粉、氧化铁红色分、耐高温荧光黄色粉。
[0008] 专利CN 105038181A公开了一种用于电表壳体的高分子材料,由下列组分组成:聚碳酸酯、聚碳酸酯回收料、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玻璃纤维、甲基苯基硅树脂、聚烯烃弹性体、环氧树脂、硅烷偶联剂、聚乙烯接枝马来酸盐、抗氧剂、抗紫外线剂,所制备的材料耐腐蚀、耐氧化、耐老化、耐热、耐酸碱、耐紫外线、耐磨、绝缘性好、韧性高、缺口冲击强度等综合性能较高。但该专利利用的也是不含玻纤的聚碳酸酯回收料,同样不适用于玻纤增强的聚碳酸酯料的回收利用。
[0009] 专利CN1709142A公开了一种高韧性无卤阻燃聚碳酸酯再生料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该复合物的组分及质量百分比为:聚碳酸酯回收料81.0~93.4 wt.%,核-壳结构硅橡胶乳胶粒子3.0~10.0 wt.%,增容剂1.0~7.0 wt.%,抗氧剂0.1~0.5 wt.%,光稳定剂0.1~0.5 wt.%,紫外线吸收剂0.1~0.5 wt.%,热阻隔剂0.8~1.2 wt.%,抗滴落剂0.3~0.5 wt.%。
[0010] 专利申请CN104419161A公开了一种阻燃增韧增强聚碳酸酯及其制备方法,其采用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和二苯基砜基磺酸钾(KSS)作为阻燃剂,增韧剂使用甲基丙烯酸-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丙烯腈-丙烯酸-苯乙烯共聚物、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丙烯腈-乙烯-苯乙烯共聚物中的一种,制得的阻燃增韧增强聚碳酸酯兼具无卤阻燃、冲击韧性和玻纤增强性能。
[0011] 但上述专利利用的是不含玻纤的聚碳酸酯回收料,不适用于玻纤增强的聚碳酸酯料的回收利用。

发明内容

[0012]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玻纤增强聚碳酸酯再生料组合物。所述再生料组合物以玻纤增强聚碳酸酯回收料作为原料,并使最终的再生料保持良好的增强性能,解决了玻纤增强聚碳酸酯的再利用问题。
[0013]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制备所述玻纤增强聚碳酸酯再生料组合物的制备方法。
[0014]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上述发明目的的。
[0015] 一种玻纤增强聚碳酸酯再生料组合物,包括以下按重量份计算的组分组成:
[0016] a、40~90份的玻纤增强聚碳酸酯回收料,
[0017] b、0~50份聚碳酸酯,
[0018] c、1~10份阻燃剂,
[0019] d、0~10份助剂,
[0020] 其中,a、b、c、d四种组分的重量份数之和为100份;
[0021] 所述玻纤增强聚碳酸酯再生料组合物中玻纤含量为10~30 wt.%,其中,玻纤长度在50~200μm范围内的含量为30~60 wt.%,
[0022] 玻纤长度大于200μm但不超过400μm的含量为10~40 wt.%,
[0023] 玻纤长度大于400μm的含量为10~30 wt.%。
[0024] 本发明利用玻纤增强聚碳酸酯回收料作为基料,通过控制玻纤长度分布的情况,维持了良好的强度,一方面解决了玻纤增强聚碳酸酯回收料的处理再利用问题,一方面成本大幅降低,发挥其最大的经济效益。
[0025] 优选地,玻纤长度在50~200μm范围内的含量为30~45wt.%,玻纤长度大于200μm但不超过400μm的含量为25~40 wt.%,玻纤长度大于400μm的含量为20~30 wt.%。在这一范围内,玻纤增强聚碳酸酯再生料组合物能具有更好的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
[0026] 本发明所述玻纤增强聚碳酸酯回收料是由回收而来的玻纤增强聚碳酸酯制件经破碎、清洗处理后得到的破碎料。
[0027] 优选地,所述玻纤增强聚碳酸酯回收料中,玻纤的含量为10 30wt%。~
[0028] 本发明所述聚碳酸酯可以为常规使用的任意类型的聚碳酸酯。优选地,所述聚碳酸酯为芳香族聚碳酸酯、脂肪族聚碳酸酯、芳香族-脂肪族聚碳酸酯、支化聚碳酸酯、硅氧烷共聚碳酸酯中的一种或几种。
[0029] 更优选地,所述聚碳酸酯为芳香族聚碳酸酯。
[0030] 优选地,所述聚碳酸酯是聚碳酸酯回收料或新料,其粘均分子量为10000~35000。
[0031] 本发明所述阻燃剂可以为任意种类的阻燃剂,优选地,所述阻燃剂为无卤阻燃剂。
[0032] 更优选地,所述无卤阻燃剂为含氮阻燃剂、含磷阻燃剂、含氮和磷的阻燃剂、含硅阻燃剂、含硼阻燃剂或磺酸盐阻燃剂。
[0033] 更优选地,所述无卤阻燃剂为双酚A-双(二苯基磷酸酯)(BDP)、间苯二酚-双(二苯基磷酸酯)(RDP)或多聚磷酸胺(APP)中的一种或几种
[0034] 本发明所述助剂为塑料加工过程中常用助剂,优选地,所述助剂包括不多于6份的增韧剂。所述增韧剂可以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与乙烯-丙烯酸酯(EMA)接枝物、核-壳结构的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MBS)、乙烯-丙烯酸酯(EMA)或马来酸酐接枝乙烯-辛烯共聚物(POE-G-MAH)中的一种或几种。将增韧剂添加至上述再生料中,可以使再生料兼具增强和增韧的性能。
[0035] 所述助剂还可以包括抗氧剂、抗滴落剂、润滑剂、着色剂、无机填料中的一种或几种。具体的,所述抗氧剂可以为三(2,4-二叔丁基苯基)亚磷酸酯(即抗氧剂168)、四[β-(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季戊四醇酯(即抗氧剂1010)或β-(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正十八碳醇酯(即抗氧剂1076)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抗滴落剂可以为聚四氟乙烯(PTFE);所述润滑剂可以为季戊四醇硬脂酸酯(PETS)或N,N-乙撑双硬脂酸酰胺(EBS)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着色剂选自钛白粉、炭黑、酞菁、群青、偶氮、萘环酮等无机及有机着色剂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的无机填料可以为经偶联剂处理后的二氧化硅、滑石或硅灰石中的一种或几种。
[0036] 本发明还公开了所述的玻纤增强聚碳酸酯再生料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37] S1.将玻纤增强聚碳酸酯回收料和聚碳酸酯干燥,备用;
[0038] S2.将玻纤增强聚碳酸酯回收料、聚碳酸酯、助剂,混合均匀,得到混合物料;
[0039] S3.将步骤S2所述的混合物料投入单螺杆挤出机,熔融挤出;
[0040] S4.单螺杆熔融挤出的物料流入双螺杆挤出机下料口,从侧喂料加入阻燃剂,熔融挤出造粒。
[0041] 发明人发现,采用上述单-双螺杆组合方式更有利于使再生料中的玻纤长度得到最大程度的保留,使其分布符合上述范围,从而使得再生料具有更佳的机械性能。这是因为单螺杆挤出机可以很好的熔融玻纤增强聚碳酸酯,而且剪切弱,对玻纤影响小;熔融的物料进入双螺杆挤出机,可以使阻燃剂和助剂分散均匀,从而使加工后的再生料具有良好的阻燃效果和机械性能,且单螺杆挤出与双螺杆挤出的组合可以减小加工过程中玻纤增强聚碳酸酯的性能下降。
[0042] 优选地,所述步骤S3为将步骤S2所述的混合料投入单螺杆挤出机,控制单螺杆挤出机各段螺杆温度为250~260℃,螺杆转速在300~400转/min,熔融挤出。
[0043] 优选地,所述步骤S4为单螺杆熔融挤出的物料流入双螺杆挤出机下料口,从侧喂料加入阻燃剂,控制双螺杆挤出机各段螺杆温度为240~250℃,机头温度为255~260℃,螺杆转速为300~400转/min,熔融挤出造粒,得到所述玻纤增强聚碳酸酯再生料组合物。
[0044] 更具体的,所述的玻纤增强聚碳酸酯再生料组合物的制备方法为:
[0045] S1.将玻纤增强聚碳酸酯回收料和聚碳酸酯在100~110℃的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干燥3~4h,备用;
[0046] S2.按照重量份数称取玻纤增强聚碳酸酯回收料,聚碳酸酯回收料和助剂加入到高混机中,混合均匀;
[0047] S3.将步骤S2所述的混合料投入单螺杆挤出机,控制单螺杆挤出机各段螺杆温度为250~260℃,螺杆转速在300~400转/min,熔融挤出;
[0048] S4.单螺杆熔融挤出的物料流入双螺杆挤出机下料口,通过液体计量泵在侧喂料加入阻燃剂,控制双螺杆挤出机各段螺杆温度为240~250℃,机头温度为255~260℃,螺杆转速在300~400转/min,熔融挤出造粒,得到最终的玻纤增强聚碳酸酯再生料组合物;
[0049]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50] 本发明将玻纤增强聚碳酸酯回收料制成再生料组合物,通过控制再生料组合物中玻纤的含量、长度分布,使玻纤增强聚碳酸酯再生料保持了优异的增强性能。本发明同时提供一种采用单-双螺杆挤出机组合的加工工艺,采用该工艺能更好地获得所述玻纤分布情况的再生料。通过添加剂的合理搭配,本发明制备的再生料组合物可以达到无卤阻燃、增韧以及增强多重改性,解决了玻纤增强聚碳酸酯回收料的再利用问题,发挥其最大的经济效益。

具体实施方式

[0051]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阐述,然而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非仅仅局限于以下实施例,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凡在本专利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0052] 实施例1
[0053] 本实施例的玻纤增强聚碳酸酯再生料复合材料,组分及重量份数如下:玻纤增强聚碳酸酯回收料52.6份(玻纤含量19 wt.%),聚碳酸酯回收料35.4份(芳香族聚碳酸酯,粘均分子量32000),阻燃剂5份(BDP),着色剂1份(黑色母AS-1),抗氧剂0.3份(抗氧剂1076:168=1:2),增韧剂3份(EMA),抗滴落剂0.5份(PTFE),润滑剂0.2份(PETS),无机填料2份(偶联剂处理过的二氧化硅)。
[0054] 制备:S1.将玻纤增强聚碳酸酯回收料和聚碳酸酯回收料在100~110℃的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干燥3~4h;S2.按照重量份数称取玻纤增强聚碳酸酯回收料、聚碳酸酯回收料、着色剂、抗氧剂、增韧剂、抗滴落剂、润滑剂和无机填料依次加入到高混机中,搅拌3~5min;S3.将高混机中混合料投入单螺杆挤出机,控制单螺杆挤出机各段螺杆温度为250~
260℃,螺杆转速在400转/min,熔融挤出;S4.单螺杆熔融挤出的物料流入双螺杆挤出机下料口,通过液体计量泵在侧喂料加入阻燃剂,控制双螺杆挤出机各段螺杆温度为240~250℃,机头温度为255℃,螺杆转速在400转/min,熔融挤出造粒,即得本发明的无卤阻燃增韧的玻纤增强聚碳酸酯再生料复合材料,玻纤含量为10 wt.%,其中的玻纤包含长度在50~
200μm范围内的含量为40 wt.%,玻纤长度大于200μm但不超过400μm的含量为40wt.%,大于
400μm的含量为20 wt.%。
[0055] 实施例2
[0056] 本实施例的玻纤增强聚碳酸酯再生料复合材料,组分及重量份数如下:玻纤增强聚碳酸酯回收料52.6份(玻纤含量19 wt.%),聚碳酸酯新料36.4份(芳香族聚碳酸酯,粘均分子量35000),阻燃剂5份(BDP),色母1份(黑色母AS-1),抗氧剂0.3份(抗氧剂1076:168=1:2),增韧剂2份(EMA),抗滴落剂0.5份(PTFE),润滑剂0.2份(PETS),无机填料2份(偶联剂处理过的二氧化硅)。
[0057] S1.将玻纤增强聚碳酸酯回收料和聚碳酸酯回收料在100~110℃的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干燥3~4h;S2.按照重量份数称取玻纤增强聚碳酸酯回收料、聚碳酸酯回收料、着色剂、抗氧剂、增韧剂、抗滴落剂、润滑剂和无机填料依次加入到高混机中,搅拌3~5min;S3.将高混机中混合料投入单螺杆挤出机,控制单螺杆挤出机各段螺杆温度为255~265℃,螺杆转速在350转/min,熔融挤出;S4.单螺杆熔融挤出的物料流入双螺杆挤出机下料口,通过液体计量泵在侧喂料加入阻燃剂,控制双螺杆挤出机各段螺杆温度为250~260℃,机头温度为260℃,螺杆转速在400转/min,熔融挤出造粒,即得本发明的无卤阻燃增韧的玻纤增强聚碳酸酯再生料复合材料,得到本发明玻纤含量为10 wt.%的无卤阻燃增韧的玻纤增强聚碳酸酯再生料复合材料,其中的玻纤包含长度在50~200μm范围内的含量为30 wt.%,玻纤长度大于200μm但不超过400μm范围内的含量为40 wt.%,大于400μm的含量为30 wt.%。
[0058] 实施例3
[0059] 本实施例的玻纤增强聚碳酸酯再生料复合材料,组分及重量份数如下:玻纤增强聚碳酸酯回收料40份(玻纤含量25 wt.%),聚碳酸酯回收料48份(芳香族聚碳酸酯,粘均分子量32000),阻燃剂5份(BDP),着色剂1份(黑色母AS-1),抗氧剂0.3份(抗氧剂1076:168=1:2),增韧剂3份(EMA),抗滴落剂0.5份(PTFE),润滑剂0.2份(PETS),无机填料2份(偶联剂处理过的二氧化硅)。
[0060] S1.将玻纤增强聚碳酸酯回收料和聚碳酸酯回收料在100~110℃的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干燥3~4h;S2.按照重量份数称取玻纤增强聚碳酸酯回收料、聚碳酸酯回收料、着色剂、抗氧剂、增韧剂、抗滴落剂、润滑剂和无机填料依次加入到高混机中,搅拌3~5min;S3.将高混机中混合料投入单螺杆挤出机,控制单螺杆挤出机各段螺杆温度为250~260℃,螺杆转速在400转/min,熔融挤出;S4.单螺杆熔融挤出的物料流入双螺杆挤出机下料口,通过液体计量泵在侧喂料加入阻燃剂,控制双螺杆挤出机各段螺杆温度为245~250℃,机头温度为250℃,螺杆转速在400转/min,熔融挤出造粒,即得本发明的无卤阻燃增韧的玻纤增强聚碳酸酯再生料复合材料,得到本发明玻纤含量为10wt.%的无卤阻燃增韧的玻纤增强聚碳酸酯再生料复合材料,其中的玻纤包含长度在50~200μm范围内的含量为60 wt.%,玻纤长度大于200μm但不超过400μm范围内的含量为30 wt.%,大于400μm的含量为10 wt.%。
[0061] 实施例4
[0062] 本实施例的玻纤增强聚碳酸酯再生料复合材料,组分及质量百分比如下:玻纤增强聚碳酸酯回收料52.6份(玻纤含量19wt.%),聚碳酸酯回收料38.4份(芳香族聚碳酸酯,粘均分子量32000),阻燃剂5份(BDP),着色剂1份(黑色母AS-1),抗氧剂0.3份(抗氧剂1076:168=1:2),抗滴落剂0.5份(PTFE),润滑剂0.2份(PETS),无机填料2份(偶联剂处理过的二氧化硅)。
[0063] S1.将玻纤增强聚碳酸酯回收料和聚碳酸酯回收料在100~110℃的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干燥3~4h;S2.按照重量份数称取玻纤增强聚碳酸酯回收料、聚碳酸酯回收料、着色剂、抗氧剂、增韧剂、抗滴落剂、润滑剂和无机填料依次加入到高混机中,搅拌3~5min;S3.将高混机中混合料投入单螺杆挤出机,控制单螺杆挤出机各段螺杆温度为245~260℃,螺杆转速在400转/min,熔融挤出;S4.单螺杆熔融挤出的物料流入双螺杆挤出机下料口,通过液体计量泵在侧喂料加入阻燃剂,控制双螺杆挤出机各段螺杆温度为250~260℃,机头温度为255℃,螺杆转速在350转/min,熔融挤出造粒,即得本发明的无卤阻燃增韧的玻纤增强聚碳酸酯再生料复合材料,得到本发明玻纤含量为10wt.%的无卤阻燃玻纤增强聚碳酸酯再生料复合材料,其中的玻纤包含长度在50~200μm范围内的含量为35wt.%,玻纤长度大于200μm但不超过400μm范围内的含量为40 wt.%,大于400μm的含量为25wt.%。
[0064] 对比例1
[0065] 本实施例的玻纤增强聚碳酸酯再生料复合材料,组分及重量份数如下:玻纤增强聚碳酸酯回收料52.6份(玻纤含量19 wt.%),聚碳酸酯回收料35.4份(芳香族聚碳酸酯,粘均分子量32000),阻燃剂5份(BDP),着色剂1份(黑色母AS-1),抗氧剂0.3份(抗氧剂1076:168=1:2),增韧剂3份(EMA),抗滴落剂0.5份(PTFE),润滑剂0.2份(PETS),无机填料2份(偶联剂处理过的二氧化硅)。
[0066] 制备:S1.将玻纤增强聚碳酸酯回收料和聚碳酸酯回收料在100~110℃的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干燥3~4h;S2.按照重量份数称取玻纤增强聚碳酸酯回收料、聚碳酸酯回收料、着色剂、抗氧剂、增韧剂、抗滴落剂、润滑剂和无机填料依次加入到高混机中,搅拌3~5min;S3.将高混机中混合料投入双螺杆挤出机,通过液体计量泵在侧喂料加入阻燃剂,控制双螺杆挤出机各段螺杆温度为240~260℃,机头温度为250℃,螺杆转速在400转/min,熔融挤出造粒,得到玻纤含量为10 wt.%,其中的玻纤包含长度在50~200μm范围内的含量为
70 wt.%,玻纤长度大于200μm但不超过400μm的含量为20wt.%,大于400μm的含量为10 wt.%。
[0067] 对比例2
[0068] 本实施例的玻纤增强聚碳酸酯再生料复合材料,组分及质量百分比如下:玻纤增强聚碳酸酯回收料52.6份(玻纤含量19wt.%),聚碳酸酯回收料38.4份(芳香族聚碳酸酯,粘均分子量32000),阻燃剂5份(BDP),着色剂1份(黑色母AS-1),抗氧剂0.3份(抗氧剂1076:168=1:2),抗滴落剂0.5份(PTFE),润滑剂0.2份(PETS),无机填料2份(偶联剂处理过的二氧化硅)。
[0069] S1.将玻纤增强聚碳酸酯回收料和聚碳酸酯回收料在100~110℃的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干燥3~4h;S2.按照重量份数称取玻纤增强聚碳酸酯回收料、聚碳酸酯回收料、着色剂、抗氧剂、增韧剂、抗滴落剂、润滑剂和无机填料依次加入到高混机中,搅拌3~5min;S3.将高混机中混合料投入双螺杆挤出机,通过液体计量泵在侧喂料加入阻燃剂,控制双螺杆挤出机各段螺杆温度为250~260℃,机头温度为260℃,螺杆转速在350转/min,熔融挤出造粒,得到本发明玻纤含量为10wt.%的无卤阻燃玻纤增强聚碳酸酯再生料复合材料,其中的玻纤包含长度在50~200μm范围内的含量为65wt.%,玻纤长度大于200μm但不超过400μm范围内的含量为25 wt.%, 大于400μm的含量为10 wt.%。
[0070] 对比例3
[0071] 选取沙伯基础的PC 500R-739(玻纤含量10 wt.%)。
[0072] 分别将实施例1~4和对比例1 2所得到的玻纤增强聚碳酸酯再生料复合材料和对~比例2所述现有材料置于100~110℃的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中充分干燥,利用注塑机注塑成标准力学性能和阻燃性能检测样条,依据ASTM标准进行检测。
[0073] 表1 实施例及对比例性能测试结果
[0074]性能指标 检测标准 实施例1 实施例2 实施例3 实施例4 对比例1 对比例2 对比例3拉伸强度(MPa) ASTM D638 55 62 53 60 45 50 55
断裂伸长率(%) ASTM D638 14 17 15 6 16 7 15
弯曲强度(MPa) ASTM D790 96 108 89 102 82 87 103
弯曲模量(MPa) ASTM D790 3050 3800 2800 3300 2580 2740 3450
缺口冲击强度(J/m) ASTM D256 148 156 136 75 128 56 110
熔体流动速率(g/10min) ASTM D1238 20 18 21 19 23 22 7.5
阻燃性(1.6mm) UL94 V0 V0 V0 V0 V0 V0 V0
[0075] 从对比例1与实施例1、对比例2与实施例4对比可以看出,当玻纤分布不在所述范围内,再生料的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出现明显的下降,无法达到材料对于高刚性的要求。实施例1、2玻纤分布在优选范围内,因此性能优于实施例3;实施例1、2、3与实施例4对比可以看出,加入增韧剂后,韧性得到提升。而且实施例1、2与现有的相同玻纤含量的PC 500R-739相比甚至具有更高的冲击强度以及熔体流动速率,注塑过程更容易,韧性更好,尤其适合薄壁制件,说明该玻纤增强聚碳酸酯再生料达到新料的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