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终端、移动终端的散热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510847116.3

文献号 : CN105491851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曹学群

申请人 : 上海斐讯数据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提供一种移动终端、移动终端的散热方法,其中移动终端包括移动终端本地,通过在移动终端本体内设置有散热装置;所述散热装置包括气旋加速器以及与所述气旋加速器连接的扇头结构,所述气旋加速器用于对空气进行涡轮增压,并使进行涡轮增压后的空气进入所述扇头结构的进风口,所述扇头结构为一无叶风扇。通过利用无叶风扇的空气倍增原理,利用气旋加速器对空气进行涡轮增压,并将加压后的空气通过扇头结构均匀的向移动终端内部发热器件的散热腔流动,增加移动终端内空气流通速度,快速将热量带走,达到提高移动终端散热性能的目的。

权利要求 :

1.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移动终端本体,所述移动终端本体内设置有散热装置;

所述散热装置包括气旋加速器以及与所述气旋加速器连接的扇头结构,所述气旋加速器用于对空气进行涡轮增压,并使进行涡轮增压后的空气进入所述扇头结构的进风口,所述扇头结构为一无叶风扇;

所述扇头结构为一环形结构,所述环形结构相对于所述移动终端的底壳表面平行设置;所述扇头结构的出风口与所述移动终端的底壳表面平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的底壳表面设置有进风口,所述移动终端的进风口与所述扇头结构的进风口对应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的侧面设置有散热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口的个数为偶数个,且每对散热口于移动终端的侧面相对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温度传感器,与所述气旋加速器连接,用于获取所述移动终端内部的温度,并在所述移动终端内部的温度大于温度阈值时,触发所述散热装置开启,以及在所述移动终端内部的温度小于或等于温度阈值时,触发所述散热装置关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风速调节器,与所述温度传感器和所述气旋加速器连接,用于根据所述移动终端内部的温度调节所述气旋加速器的输出功率。

7.一种移动终端的散热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包括散热装置,采用权利要求

1至6中任一所述的移动终端中的散热装置进行散热。

说明书 :

移动终端、移动终端的散热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移动终端、移动终端的散热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手机已成为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通信工具,随着智能手机的出现,人们几乎无时无刻不在使用手机,比如拍照、看电影、聊天,但是长时间使用手机会产生热量,缩短手机的使用寿命。
[0003] 目前一般智能手机大都是自然降温,随着手机性能的越来越高,由单核到双核,再到四核,八核,十六核等等,性能的提高也带来了发热量的增大,这样就限制了手机性能的进一步提高,手机中发热量最大的芯片就是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和PMU(Power Management Unit,电源管理模块),目前手机一般采用自然降温或加一个小的散热片的降温方法,这种散热方法体积小、节约空间,但缺点是散热效果差,不能满足高性能、高主频的芯片的散热要求。随着手机性能的越来越高,采用自然降温或加一个小的散热片的降温方法已经不能满足高性能、高主频芯片的散热要求。
[0004] 为解决上述问题,现有手机均采用被动散热方式,被动散热方式是通过导热材料将发热量大的部位的热量传导到机身各处实现散热的,常采用纵向和横向两种散热方式。纵向散热是指通过导热材料将芯片的热量传导到芯片上方的散热装置上,加快芯片与散热装置之间的热传递;横向散热是指通过导热材料将热量分散开,以增大散热面积,加快散热装置与外界的热传递。
[0005] 被动散热可以较好的解决手机负荷较小时的散热问题,但当用户运行一些占用资源较多的应用,如3D游戏、高清摄像等,手机的发热量会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这时仅靠被动散热将无法及时的将热量散到手机外部,导致手机发热严重,影响用户体验和整机寿命。
[0006] 因此,亟待提供一种散热性能优异高效的移动终端以解决上述问题实有必要。

发明内容

[0007]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移动终端、移动终端的散热方法,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移动终端发热严重、散热装置散热效果有限,散热效率低的问题。
[0008]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包括一移动终端本体,所述移动终端本体内设置有散热装置;所述散热装置包括气旋加速器以及与所述气旋加速器连接的扇头结构,所述气旋加速器用于对空气进行涡轮增压,并使进行涡轮增压后的空气进入所述扇头结构的进风口,所述扇头结构为一无叶风扇。
[0009] 于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扇头结构为一环形结构,所述环形结构相对于所述移动终端的底壳表面平行设置。
[0010] 于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扇头结构的出风口与所述移动终端的底壳表面平行。
[0011] 于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移动终端的底壳表面设置有进风口,所述移动终端的进风口与所述扇头结构的进风口对应设置。
[0012] 于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移动终端的侧面设置有散热口。
[0013] 于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散热口的个数为偶数个,且每对散热口于移动终端的侧面相对设置。
[0014] 于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温度传感器,与所述气旋加速器连接,用于获取所述移动终端内部的温度,并在所述移动终端内部的温度大于温度阈值时,触发所述散热装置开启,以及在所述移动终端内部的温度小于或等于温度阈值时,触发所述散热装置关闭。
[0015] 于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风速调节器,与所述温度传感器和所述气旋加速器连接,用于根据所述移动终端内部的温度调节所述气旋加速器的输出功率。
[0016] 相应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移动终端的散热方法,所述移动终端包括散热装置,采用如上任一所述的移动终端中的散热装置进行散热。
[0017]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完整的发明名称,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8] 在移动终端本体内设置有散热装置;所述散热装置包括气旋加速器以及与所述气旋加速器连接的扇头结构,所述气旋加速器用于对空气进行涡轮增压,并使进行涡轮增压后的空气进入所述扇头结构的进风口,所述扇头结构为一无叶风扇。通过利用无叶风扇的空气倍增原理,利用气旋加速器对空气进行涡轮增压,并将加压后的空气通过扇头结构均匀的向移动终端内部发热器件的散热腔流动,增加移动终端内空气流通速度,快速将热量带走,达到提高移动终端散热性能的目的。
[0019] 进一步的,所述扇头结构为一环形结构,所述环形结构相对于所述移动终端的底壳表面平行设置。结合现有移动终端屏幕大、厚度小的结构特点,将扇头结构设计成环形结构,且时该环形结构与移动终端的底壳表面平行设置,从而在不增加移动终端厚度的基础上,增大扇头出风口的面积,提高移动终端的散热效率。

附图说明

[0020] 图1显示为本发明移动终端的于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0021] 图2显示为图1移动终端中底壳的结构示意图。
[0022] 图3显示为图1移动终端中扇头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3] 图4显示为图3移动终端中扇头结构的切面结构示意图。
[0024] 元件标号说明
[0025] 1  扇头结构
[0026] 12 扇头结构的出风口
[0027] 2  气旋加速器
[0028] 3  移动终端的底壳
[0029] 4  散热口
[0030] 5  移动终端的进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31]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发明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发明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需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32] 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发明的基本构想,遂图式中仅显示与本发明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型态也可能更为复杂。
[0033] 现有技术中,手机的性能越来越高,而性能的提高也带来了发热量的增大,目前手机一般采用自然降温或加一个小的散热片的散热方法,虽然具有体积小、节约空间的优点,但其散热效果差,不能满足高性能、高主频的芯片的散热要求。被动散热也仅可以较好的解决手机负荷较小时的散热问题,但当用户运行一些占用资源较多的应用,手机的发热量会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这时仅靠被动散热将无法及时的将热量散到手机外部,导致手机发热严重,影响用户体验和整机寿命。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如下移动终端以及移动终端的散热方法。
[0034] 请参阅图1至图4,为本发明移动终端一个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为本发明移动终端的于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移动终端中底壳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移动终端中扇头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移动终端中扇头结构的切面结构示意图。下面结合图1至图4对本实施例进行详细介绍。
[0035] 图1中移动终端包括一移动终端本体(仅示意该移动终端的底壳3,其余部分与现有工艺相同,在此省略),所述移动终端本体内设置有散热装置;所述散热装置包括气旋加速器2以及与所述气旋加速器2连接的扇头结构1,所述气旋加速器2用于对空气进行涡轮增压,并使进行涡轮增压后的空气进入所述扇头结构1的进风口(图未示),所述扇头结构1为一无叶风扇。
[0036] 本实施例中,所述扇头结构1为一环形结构(具体请参考图3和图4),所述环形结构相对于所述移动终端的底壳3表面平行设置。
[0037] 具体的,该环形结构可为圆形结构、椭圆形结构或者矩形结构等。
[0038] 通过将扇头结构设计为一环形结构,并将该环形结构相对于所述移动终端的底壳表面平行设置。结合现有移动终端屏幕大、厚度小的结构特点,将扇头结构设计成环形结构,且时该环形结构与移动终端的底壳表面平行设置,从而在不增加移动终端厚度的基础上,增大扇头出风口的面积,提高移动终端的散热效率。
[0039] 本实施例中,所述扇头结构1的出风口12与所述移动终端的底壳3表面平行。从而使扇头结构1的出风口向外,出风口的切口与扇面结构1的表面平行。空气平行于扇头结构1所在平面吹出,散于整个环形结构的周边,从而将高速的空气充满整个移动终端的散热腔,实现将压缩空气在散热腔内快速流通。达到使移动终端快速散热的目的。
[0040] 本实施例中,扇头结构1不同于传统无叶风扇,无叶风扇的出风口是一圈约1mm的窄缝,空气加压后垂直于无叶风扇表面吹出,本实施例中扇头结构1为了更好地增加移动终端内部的空气流动性,对出风口进行重新布局,使得扇头结构1的出风口的空气不是垂直于环形结构表面吹出,而是平行于环形结构表面吹出,使能够使空气在整个移动终端内部内快速流动,将热空气带走。
[0041] 本实施例中,所述移动终端的底壳3表面设置有进风口5,所述移动终端的进风口5与所述扇头结构的进风口(图未示)对应设置。
[0042] 本实施例中,所述移动终端的侧面设置有散热口4。
[0043] 较佳的,所述散热口4的个数为偶数个,且每对散热口4于移动终端的侧面相对设置。
[0044] 本实施例中,所述移动终端包括两个散热口4。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根据散热的需要以及移动终端结构的需要,确定散热口4设置的位置和个数。
[0045]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温度传感器(图未示),温度传感器与所述气旋加速器2连接,用于获取所述移动终端内部的温度,并在所述移动终端内部的温度大于温度阈值时,触发所述散热装置开启,以及在所述移动终端内部的温度小于或等于温度阈值时,触发所述散热装置关闭。
[0046] 本实施例中,所述移动终端还可包括风速调节器(图未示),风速调节器与所述温度传感器和所述气旋加速器2连接,用于根据所述移动终端内部的温度调节所述气旋加速器的输出功率。进而调节扇头结构1的出风口12的空气速度。例如移动终端内部的温度越高,扇头结构1的出风口12的空气速度越快。迅速使空气充满移动终端内部的发热腔,将热风通过两边的散热口4排出移动终端本体。
[0047] 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移动终端本体内设置有散热装置;所述散热装置包括气旋加速器2以及与所述气旋加速器2连接的扇头结构1,所述气旋加速器2用于对空气进行涡轮增压,并使进行涡轮增压后的空气进入所述扇头结构1的进风口,所述扇头结构为一无叶风扇。通过利用无叶风扇的空气倍增原理,利用气旋加速器对空气进行涡轮增压,并将加压后的空气通过扇头结构均匀的向移动终端内部发热器件的散热腔流动,增加移动终端内空气流通速度,快速将热量带走,达到提高移动终端散热性能的目的。
[0048] 相应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移动终端的散热方法,所述移动终端包括散热装置,采用如上任一所述的移动终端中的散热装置进行散热。该散热方法同样具有散热速度快,效率高,以及有效提高移动终端寿命等优点。
[0049] 综上所述,本发明移动终端及其散热方法在移动终端本体内设置有散热装置;所述散热装置包括气旋加速器以及与所述气旋加速器连接的扇头结构,所述气旋加速器用于对空气进行涡轮增压,并使进行涡轮增压后的空气进入所述扇头结构的进风口,所述扇头结构为一无叶风扇。通过利用无叶风扇的空气倍增原理,利用气旋加速器对空气进行涡轮增压,并将加压后的空气通过扇头结构均匀的向移动终端内部发热器件的散热腔流动,增加移动终端内空气流通速度,快速将热量带走,达到提高移动终端散热性能的目的。另外,将扇头结构设计为一环形结构,所述环形结构相对于所述移动终端的底壳表面平行设置。结合现有移动终端屏幕大、厚度小的结构特点,将扇头结构设计成环形结构,且时该环形结构与移动终端的底壳表面平行设置,从而在不增加移动终端厚度的基础上,增大扇头出风口的面积,提高移动终端的散热效率。所以,本发明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种种缺点而具高度产业利用价值。
[0050]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发明。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发明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发明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涵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