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复配杀菌剂及其应用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610102918.6

文献号 : CN105494359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周明国段亚冰

申请人 : 南京农业大学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复配杀菌剂,所述复配杀菌剂包括氰烯菌酯与种菌唑,所述氰烯菌酯与种菌唑的重量比为1~40∶40~1时,对小麦赤霉病菌生长的抑制具有协同增效作用。本发明还公开了上述的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复配杀菌剂在防治小麦赤霉病方面的应用,可显著提高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效果,延缓小麦赤霉病菌对氰烯菌酯的抗药性,兼治小麦白粉病、锈病和纹枯病,大幅降低了农药使用剂量、降低了成本、减少环境污染和农药残留、对环境友好。本发明为我国小麦赤霉病的抗性治理,增加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权利要求 :

1.一种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复配杀菌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复配杀菌剂包括氰烯菌酯和种菌唑,所述氰烯菌酯和种菌唑的重量比为1∶40~40∶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复配杀菌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氰烯菌酯和种菌唑的重量比为1∶20~20∶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复配杀菌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氰烯菌酯和种菌唑的重量比为1∶10~10∶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复配杀菌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复配杀菌剂还包括在农药中可接受的载体和助剂。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复配杀菌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复配杀菌剂为可湿性粉剂、悬浮剂、微乳剂或水分散粒剂。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复配杀菌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载体为水、高岭土、硅藻土、凹凸棒土或轻质碳酸钙中的一种或几种。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复配杀菌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助剂为乙醇、甲醇、乙二醇、丙二醇、NNO-1、NNO-7、黄原胶、聚乙二醇、甘油、拉开粉、十二烷基硫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硫酸铵、烷基酚聚氧乙烯醚、月桂醇聚氧乙烯醚、苯乙基酚甲醛树酯聚氧乙基醚、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磷酸酯、脂肪酸聚氧乙烯酯、磺酸聚甲醛缩合物、N-甲基吡咯烷酮、烷基苯磺酸钙、丁基萘磺酸钠、苯甲酸、木质素磺酸钠、羧甲基纤维素、硅酮类化合物、硅酸镁铝或聚乙烯醇中的一种或几种。

8.权利要求1~7任一所述的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复配杀菌剂在防治小麦赤霉病上的应用。

说明书 :

一种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复配杀菌剂及其应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农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复配杀菌剂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0002] 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谷类栽培作物,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赤霉病、白粉病、纹枯病、锈病和叶枯病是威胁小麦生产的重要真菌性病害,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尤其是由镰孢菌引起的小麦赤霉病不仅能够造成毁灭性的产量损失,而且在感染的谷粒中还会产生大量脱氧雪腐镰孢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和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等毒素,严重影响粮食安全,威胁人和动物的健康。
[0003]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可由多种镰刀菌或称镰孢菌(Fusarium spp.)引起的芽腐、苗枯和穗腐/穗枯的子囊菌病害。其病原包括禾谷镰刀菌(F.graminearum)、亚洲镰刀菌(F.asiaticum)、黄色镰刀菌(F.culmorum)、燕麦镰刀菌(F.avenaceum)、串珠镰刀菌(F.moniliforme)、雪腐镰刀菌(F.nivale)等近20个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小麦赤霉病是由禾谷镰刀菌(F.graminearum)和亚洲镰刀菌(F.asiaticum)混合种群引起的,其中南方麦区以亚洲镰刀菌为主,北方麦区以禾谷镰刀菌为主。
[0004] 由于抗病育种受到对镰刀菌具有免疫或高抗基因资源的限制,目前使用杀菌剂仍是有效防控小麦赤霉病的重要措施。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以多菌灵为主的苯并咪唑类杀菌剂主要用于小麦赤霉病的化学防治,但随着使用年限的增长和使用剂量的增大,小麦赤霉病菌早已对以多菌灵为主的苯并咪唑类杀菌剂产生抗药性,且抗性频率不断增加,抗性范围逐年扩大,常导致小麦赤霉病防治失败,造成病害流行加剧。发明人通过近30年的抗药性监测,发现中国华东地区对多菌灵等苯并咪唑类杀菌剂产生抗药性的镰刀菌已经形成优势群体,常用的多菌灵、硫菌灵等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基本丧失了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价值。尤为严重的是,小麦赤霉病菌产生抗药性会导致DON毒素合成显著增加,加重了小麦赤霉病的危害和食品安全的风险。而目前,小麦赤霉病仍是以多菌灵单剂或含有多菌灵的复配剂为主进行防治,由于抗药性群体的增加,农民为了减少产量损失,往往加倍使用多菌灵等杀菌剂,生产中实际使用剂量往往是制剂推荐剂量的2-3倍,且施药次数也有所增加,进一步加剧了抗药性、农药残留、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因此,如何有效控制小麦赤霉病,是当今保障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的重大社会需求。
[0005] 氰烯菌酯(2-氰基-3-氨基-3-苯基丙烯酸乙酯,试验号:JS399-19,英文名:phenamacril)是由国家南方农药创制中心江苏基地研发的氰基丙烯酸酯类新型选择性杀菌剂,对植物镰刀菌具有较高专化活性,特别是对镰刀菌菌丝生长具有强烈的抑制活性。该产品2001年进入田间示范试验,显示出防治小麦赤霉病的良好市场前景。目前已获得中国发明专利,2005年完成农药临时登记,成为我国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杀菌剂。有研究指出,氰烯菌酯有望成为一种治理小麦赤霉病的替代药剂,尤其在对多菌灵产生抗药性的地区。但是,室内研究表明,赤霉病菌在此类药剂的高选择压下极易产生抗药性,存在一定的抗药性风险。因此在目前抗病品种缺乏的情况下,为了延缓或克服病原菌抗药性的形成和发展,避免连续单一使用氰烯菌酯,应与其他类型的杀菌剂轮换或混合使用。
[0006] 种菌唑是一种三唑类麦角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英文通用名称:Ipconazole,分子式:C18H24ClN3O,化学名称:2-((4-氯苄基)甲基-5-(1-异丙基)-1-(1H-1,2,4-三唑-1-甲基)环戊醇,CAS:125225-28-7,具有内吸活性、保护和治疗活性,能有效地防治子囊菌、担子菌和半知菌所致病害,通过种子处理由根部向茎叶传导,对赤霉病、叶斑病、枯萎病有很好的防效。
[0007] 为此,本发明人在总结现有技术的基础之上,将具有不同作用机理的氰烯菌酯和种菌唑进行组合防控小麦赤霉病,通过大量实验研究与分析,该杀菌剂组合物对小麦赤霉病防控具有较好的协同增效作用。

发明内容

[0008] 发明目的: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在于防止与延缓小麦赤霉病菌对氰烯菌酯的抗药性,提高小麦赤霉病的防效,提供一种对小麦赤霉病具有协同增效作用的氰烯菌酯与种菌唑的杀菌剂组合物。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了上述杀菌剂组合物的应用。本发明提供的氰烯菌酯和种菌唑的复配制剂,与目前防治小麦赤霉病的主要药剂多菌灵无交互抗药性,能有效治理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的抗药性,且防止和延缓氰烯菌酯对小麦赤霉病菌作用位点单一、易产生抗药性问题。
[0009] 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复配杀菌剂,所述复配杀菌剂包括氰烯菌酯和种菌唑,所述氰烯菌酯和种菌唑的重量比为1∶40~40∶1。
[0010] 其中,上述氰烯菌酯和种菌唑的重量比为1∶20~20∶1。
[0011] 其中,上述氰烯菌酯和种菌唑的重量比为1∶10~10∶1。
[0012] 其中,上述复配杀菌剂还包括在农药中可接受的载体和助剂。
[0013] 其中,上述复配杀菌剂为可湿性粉剂、悬浮剂、微乳剂或水分散粒剂中的一种或几种。
[0014] 其中,上述复配杀菌剂中所述的载体为水、高岭土、硅藻土、凹凸棒土或轻质碳酸钙中的一种或几种。
[0015] 其中,上述复配杀菌剂中所述的助剂为乙醇、甲醇、乙二醇、丙二醇、NNO-1、NNO-7、黄原胶、聚乙二醇、甘油、拉开粉、十二烷基硫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硫酸铵、烷基酚聚氧乙烯醚、月桂醇聚氧乙烯醚、苯乙基酚甲醛树酯聚氧乙基醚、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磷酸酯、脂肪酸聚氧乙烯酯、磺酸聚甲醛缩合物、N-甲基吡咯烷酮、烷基苯磺酸钙、丁基萘磺酸钠、苯甲酸、木质素磺酸钠、羧甲基纤维素、硅酮类化合物、硅酸镁铝或聚乙烯醇中的一种或几种。
[0016] 上述的复配杀菌剂在防治小麦赤霉病方面的应用。
[0017] 有益效果:发明人通过对植物病害的发生、防治药剂使用技术、作用机制和抗药性的研究,为本发明提供了理论和技术基础。本发明通过利用新型杀菌剂氰烯菌酯与种菌唑进行复配筛选,其目的是获得增效配方、降低农药用量和生产成本、提高防效、治理抗药性。
[0018] 本发明经室内和田间药效试验,其结果表明,氰烯菌酯与种菌唑理化性质互容,使用安全,药效显著。与其他农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0019] 1.本发明的复配杀菌剂中氰烯菌酯和种菌唑分别为不同作用机理的杀菌剂,与过去防治小麦赤霉病的主流药剂多菌灵无交互抗药性。
[0020] 2.本发明的复配杀菌剂具有高效、低毒、低残留、速效性好、持效期长、对环境友好等优点。
[0021] 3.该复配杀菌剂属于复配农药,具有相容性,提高了杀菌活性,减少了单一杀菌剂的用药剂量,节省了农药使用成本。
[0022] 4.该复配杀菌剂能够降低病原菌对化学药剂的抗药性风险水平,有利于病原菌敏感度的保持,同时能延缓病菌对配方中单剂出现抗药性。
[0023] 5.该配方的杀菌效果显著,能有效防治小麦赤霉病,并兼治小麦白粉病、小麦锈病、小麦纹枯病和小麦叶枯病,治理病原菌对多菌灵的抗药性,减少了病害对农作物生产造成的为害,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具体实施方式

[0024] 实施例1:20%氰烯菌酯·种菌唑可湿性粉剂
[0025] 氰烯菌酯4%、种菌唑16%、NNO-1 1%、拉开粉3%、十二烷基苯磺酸钠2%、凹凸棒土30%、其余为轻质碳酸钙补充至100%。将上述组分充分混匀,经砂磨机粉碎和过300目筛,得到20%氰烯菌酯·种菌唑可湿性粉剂。
[0026] 实施例2:60%氰烯菌酯·种菌唑可湿性粉剂
[0027] 氰烯菌酯40%、种菌唑20%、NNO-1 1%、拉开粉3%、十二烷基苯磺酸钠2%、凹凸棒土30%、其余为轻质碳酸钙补充至100%。将上述组分充分混匀,经砂磨机粉碎和过300目筛,得到60%氰烯菌酯·种菌唑可湿性粉剂。
[0028] 实施例3:40%氰烯菌酯·种菌唑可湿性粉剂
[0029] 氰烯菌酯20%、种菌唑20%、NNO-1 1%、拉开粉3%、十二烷基苯磺酸钠2%、凹凸棒土30%、其余为轻质碳酸钙补充至100%。将上述组分充分混匀,经砂磨机粉碎和过300目筛,得到40%氰烯菌酯·种菌唑可湿性粉剂。
[0030] 实施例4:18%氰烯菌酯·种菌唑悬浮剂
[0031] 氰烯菌酯4%、种菌唑14%、乙二醇4%、丙二醇4%、NNO-1 1%、NNO-7 1%分散剂、黄原胶粘着剂0.5%、聚乙二醇1%,其余为水补充至100%,将上述组分充分混匀,经砂磨机粉碎至90%的药剂颗粒直径≤5μm,得到18%氰烯菌酯·种菌唑悬浮剂。
[0032] 实施例5:42%氰烯菌酯·种菌唑悬浮剂
[0033] 氰烯菌酯30%、种菌唑12%、乙二醇4%、丙二醇4%、NNO-1 1%、NNO-7 1%分散剂、黄原胶粘着剂0.5%、聚乙二醇1%,其余为水补充至100%,将上述组分充分混匀,经砂磨机粉碎至90%的药剂颗粒直径≤5μm,得到42%氰烯菌酯·种菌唑悬浮剂。
[0034] 实施例6:18%氰烯菌酯·种菌唑微浮剂
[0035] 氰烯菌酯10%、种菌唑8%、N-甲基吡咯烷酮1%、烷基苯磺酸钙2%、苯乙基酚甲醛树酯聚氧乙基醚2%、乙二醇1.5%、硅酮类化合物0.8%、黄原胶1%、硅酸镁铝1%,其余为水补充至100%。
[0036] 将上述比例的氰烯菌酯、种菌唑、溶剂N-甲基吡咯烷酮、乳化剂烷基苯磺酸钙和苯乙基酚甲醛树酯聚氧乙基醚加在一起,溶解成均匀油相;将水、抗冻剂乙二醇、增稠剂黄原胶、消泡剂硅酮类化合物混合在一起,成均一水相。在高速搅拌下,将水相加入油相,即可制得18%氰烯菌酯·种菌唑微浮剂。
[0037] 实施例7:24%氰烯菌酯·种菌唑水分散粒剂
[0038] 氰烯菌酯4%、种菌唑20%、硫酸铵10%、烷基酚聚氧乙烯醚2.5%、十二烷基苯磺酸钠2.5%、脂肪酸聚氧乙烯酯3.5%,其余为轻质碳酸钙补充至100%,将上述组分充分混匀,经过粉碎制备母粉,将母粉与适量水溶液混合均匀,高速剪切并砂磨机研磨,然后进行流化床造粒,干燥、过筛,即可制得24%氰烯菌酯·种菌唑水分散粒剂。
[0039] 实施例8:32%氰烯菌酯·种菌唑水分散粒剂
[0040] 氰烯菌酯24%、种菌唑8%、硫酸铵10%、烷基酚聚氧乙烯醚2.5%、十二烷基苯磺酸钠2.5%、脂肪酸聚氧乙烯酯3.5%,其余为轻质碳酸钙补充至100%,将上述组分充分混匀,经过粉碎制备母粉,将母粉与适量水溶液混合均匀,高速剪切并砂磨机研磨,然后进行流化床造粒,干燥、过筛,即可制得32%氰烯菌酯·种菌唑水分散粒剂。
[0041] 实验例:室内活性测定
[0042] 以对多菌灵敏感(MBCS)和抗药性(MBCR)的小麦赤霉病菌为试验靶标,室内测定氰烯菌酯和种菌唑不同比例的组合物对靶标的毒力和互作增效系数。其方法采用氰烯菌酯和种菌唑原药用甲醇溶解成1000μg/mL母液,4℃保存备用。将氰烯菌酯与种菌唑按有效含量分别配制成1∶40、1∶20、1∶10、1∶5、1∶1、5∶1、10∶1、20∶1、40∶1混剂的系列试液,然后混入培养基质(PDA),测定对小麦赤霉病多菌灵敏感(MBCS)及抗性(MBCR)菌株菌丝生长的抑制活性,计算EC50值和增效系数。
[0043] 菌丝生长平均抑制率=[(对照菌落直径均值-处理菌落直径均值)/(对照菌落直径均值-接种菌饼直径)]×100%。采用DPS数据处理系统,计算出回归方程和EC50值。按Wadley法,计算增效系数(SR)。
[0044] 根据增效系数(SR)评价药剂混用的联合作用类型,即SR<0.5为拮抗作用,0.5≤SR≤1.5为相加作用,SR>1.5为增效作用。SR=EC50(Eth)/EC50(Eob),EC50(Eth)=(a+b)/[(a/EC50A)+(b/EC50B)]。其中,A、B分别为杀菌剂单剂,a、b为相应单剂在混剂中的比例,EC50(Eth)为混剂EC50理论值,EC50(Eob)为混剂EC50实测值。
[0045] 根据表1结果可以看出,当氰烯菌酯和种菌唑的配比为1~40∶40~1时,对多菌灵敏感及抗性的小麦赤霉病菌的EC50为0.0252~0.181μg/ml,增效系数为1.53~2.15,均达到了增效的效果。
[0046] 表1:氰烯菌酯·种菌唑室内配方筛选结果
[0047]
[0048] 应用实施例1
[0049] 氰烯菌酯与种菌唑组合物防治小麦赤霉病增效作用及降低毒素的作用
[0050] 采用实施例1~8的杀菌剂制剂进行小麦赤霉病的田间防控药效试验。试验地安排在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已经产生抗药性的江苏淮安白马湖农场和盐城新洋农场。小麦品种分别为淮麦22号,淮麦33号。2012年11月落谷播种,田间管理按常规进行,未使用其他农药。2013年5月2日即小麦扬花初期采用农稼乐16L背负式电动喷雾器进行第一次施药,根据天气预报5月9日(灌浆初期)进行第二次施药。各小区面积为50平方米,4个重复,用水量为50Kg/亩,空白对照不施药。2013年5月26日进行病情调查,防治效果见表2、3。25%氰烯菌酯悬浮剂为江苏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40%种菌唑可湿性粉剂为本实验室加工制成。
[0051] 表2:氰烯菌酯与种菌唑组合物防治小麦赤霉病田间药效试验——白马湖农场[0052]
[0053] 表3:氰烯菌酯与种菌唑组合物防治小麦赤霉病田间药效试验——新洋农场
[0054]
[0055]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氰烯菌酯和种菌唑在防治小麦赤霉病方面都具有优异的防治能力,防治效果均在80%以上,将两者复配后进行喷施,不仅有效的降低了发病率、病情指数,提高了防治效果,而且大大降低了用药量,节省了大量的经济投入。
[0056] 同时调查发现,实施例1~8的杀菌剂组合物制剂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分别达到85.3%、86.9%、89.4%、83.5%、86.8%、81.9%、83.7%和87.2%,对小麦锈病的防效分别达到91.2%、93.9%、94.8%、91.3%、90.8%、93.2%、89.6%和95.4%,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效分别达到87.6%、85.9%、86.4%、92.3%、90.8%、87.3%、87.1%和86.5%。说明该组合物在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同时,可以兼治小麦白粉病、小麦锈病、小麦纹枯病等其它病害。
[0057] 应用实施例2
[0058] 氰烯菌酯与种菌唑组合物种子处理防治小麦病害的田间药效试验
[0059] 采用实施例1~8的杀菌剂制剂及氰烯菌酯、种菌唑单剂,按100公斤种子用药液5升将样品对水稀释后拌种处理感染小麦赤霉病菌的小麦种子。试验设在南京农业大学植保学院网室,使用一次性塑料杯,基质为草炭土。塑料杯底部打孔,放在托盘上,中间在托盘中加水。每直径20cm盆钵播种25粒种子,各处理重复10盆,置于温室培养。出苗后10天检查出苗率和死苗率,计算对赤霉病菌引起芽腐和苗枯的防治效果。同时保留长势一致的10株苗,并在基质中接种含有小麦纹枯病菌(Rhizoctonia cerealis)的麦麸培养基,和对叶片接种白粉病菌和叶锈菌孢子,接种后14天各处理调查100株麦苗,计算纹枯病、白粉病和锈病的株发病率和防治效果。
[0060] 表4:氰烯菌酯与种菌唑组合物种子处理防治小麦病害的田间药效试验
[0061]
[0062] 试验结果显示,药剂种子处理后,有效减少了赤霉病菌引起的芽腐和幼苗枯死,使出苗率提高了4.95%~11.52%。同时还观察到处理的麦苗叶色浓绿,叶片宽度增加,植株粗壮。试验表明使用该杀菌剂组合物进行种子处理不仅可以防治赤霉病引起的芽腐、苗枯,提高种子的出苗率,还具有壮苗的作用。试验还发现,生长至2叶1心时对麦苗进行小麦白粉病菌、小麦纹枯病菌、小麦叶锈病菌接种,采用实施例1~8的杀菌剂制剂种子处理的麦苗上发病均较轻,防效均在85%以上,这表明,本发明的杀菌剂组合物种子处理不仅对小麦病害均有极好的防治效果,而且用药量也大幅减少,用药成本大幅降低,利于环境保护,效益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