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卷筒座的可动罩、卷筒座和包括两者的钓竿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480049073.8

文献号 : CN105517433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大村一仁

申请人 : 富士工业株式会社

摘要 :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卓越握持感并且在主体与可动罩之间没有台阶部的卷筒座。根据一实施方式的用于卷筒座的可动罩具有:罩部,卷筒座的主体(110)通过罩部,并且罩部将卷筒的一个附接腿部挤压并固附到主体;和螺母部,其以主体(110)为中心可旋转地连接到罩部,并通过在其内周表面上的螺纹与主体(110)外周表面接合。罩部具有插入到主体(110)外周表面的一对第一引导突起(137L、137R)和第二引导突起(138),用于引导主体(110)在长度方向的移动。该对第一引导突起(137L、137R)在罩部中心轴线的上侧从罩部的内周表面突出,而第二引导突起(138)在罩部下端从罩部的内周表面突出。罩部的横截面中的径向厚度从第一引导突起(137L、137R)朝第二引导突起(138)逐渐变小。

权利要求 :

1.一种用于卷筒座的可动罩,包括:

罩部,卷筒座的主体穿过所述罩部,并且,所述罩部将卷筒的附接腿部挤压并固定到所述主体,所述罩部包括插入到所述主体的外周表面的一对第一引导突起和第二引导突起,以引导所述主体在长度方向上的移动;和螺母部,以所述主体为中心可旋转地连接到所述罩部,并在内周表面处与所述主体的外周表面螺纹连接,其中,所述可动罩位于所述主体在长度方向上的前端部,

其中,该对第一引导突起在所述罩部的中心轴线上方从所述罩部的内周表面突出,而所述第二引导突起在所述罩部的下端从所述罩部的内周表面突出,所述罩部的下端位于所述罩部的中心轴线下方,并且其中,所述罩部的在长度方向上的一部分的横截面中,所述罩部的在长度方向上的一部分的径向厚度(T1)从所述第一引导突起向所述第二引导突起逐渐减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卷筒座的可动罩,其中,所述罩部的在长度方向上的一部分的横截面中,所述第一引导突起的竖直厚度(T2)比所述第二引导突起的水平厚度(T3)更大,并且所述第二引导突起的水平厚度(T3)比在所述罩部的下端处所述罩部的竖直厚度(T4)更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卷筒座的可动罩,其中,所述罩部的在长度方向上的一部分的横截面中,在所述罩部的下端处所述罩部的竖直厚度(T4)比在所述第一引导突起的下端处所述罩部的水平厚度(T5)更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卷筒座的可动罩,其中,所述罩部的在长度方向上的一部分的横截面中,在所述罩部的下端处所述罩部的所述竖直厚度(T4)是在所述第一引导突起的下端处所述罩部的所述水平厚度(T5)的35%至8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卷筒座的可动罩,其中,在所述罩部的纵向截面中,所述罩部的下半部的竖直厚度(T6)朝向所述罩部的后端逐渐减少。

6.一种卷筒座,包括:

主体,所述主体在上侧包括座部,卷筒的一对附接腿部座设在所述座部,所述主体在一个端部的外周表面包括外螺纹,且所述主体包括孔,钓竿的一部分在长度方向穿过所述孔;

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卷筒座的可动罩,所述可动罩位于所述主体的一个端部处并且将所述一对附接腿部中的一个固定到所述主体的座部;以及固定罩,其位于所述主体的另一端部处并且将所述一对附接腿部中的另一个固定到所述主体的座部,其中,所述可动罩的螺母部在所述螺母部的内周表面处与所述外螺纹螺纹连接。

7.一种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卷筒座的可动罩的钓竿。

8.一种包括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卷筒座的钓竿。

说明书 :

用于卷筒座的可动罩、卷筒座和包括两者的钓竿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附接到钓竿以将卷筒安装到钓竿的卷筒座,以及与卷筒座一起使用以固定卷筒的附接腿部的可动罩。另外,本发明涉及包括这样的可动罩或卷筒座的钓竿。

背景技术

[0002] 诸如旋转卷筒、投饵卷筒等的用于钓竿的卷筒通过卷筒座安装到钓竿。通过卷筒座的示例的方式,有被附接在钓竿的外表面上的板状卷筒座,和钓竿从中穿过的圆筒状卷筒座。例如,圆筒状卷筒座具有用于将卷筒的附接腿部固定到卷筒座的主体的固定罩和可动罩。可动罩具有可沿卷筒座的主体移动的环形形状。通过将卷筒的附接腿部中的一个通过固定罩固定到卷筒座的主体,并且将卷筒的附接腿部中的另一个通过可动罩固定到卷筒座的主体,卷筒被安装在卷筒座上。
[0003] 当用户握住有卷筒安装到其上的钓竿时,用户抓握卷筒座,并且用户的手指与固定罩或可动罩的下部外表面和主体的下部外表面接触。由于在可动罩与主体之间有台阶部(卷筒座的主体的外表面与可动罩的外表面之间的不平坦),如果用户用其手指触摸突起,用户可能会感到不适的感受,并且因此不能以稳定的握持感握住钓竿。本领域中是需要的一种降低不适感受并且增强握持感的卷筒座在。
[0004] 现有技术文献
[0005] 专利文献
[0006]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登记公告NO.3053767。
[0007] 专利文献2:日本外观设计登记公告NO.1409072。

发明内容

[0008]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0009] 如图1所示,日本专利登记公告NO.3053767公开了一种卷筒座10,其减少了卷筒座的主体与可动罩之间的台阶部。根据该专利文献,为了减小可动罩13与主体11之间的台阶部,圆筒形金属构件被放置在可动罩13上。然而,在可动罩13上使用金属构件使得所述卷筒座10变得沉重,并且不保证各种形状设计。
[0010] 另外,如图2A和图2B所示,日本外观设计登记公告NO.1409072公开了一种卷筒座的可动罩,其是由树脂材料制成的。如果该可动罩由树脂材料形成,则可动罩的厚度必须是较厚的,以便保证可动罩的强度。这样宁可增加了卷筒座的主体与可动罩之间的台阶部。
[0011]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前述问题。本发明的一目标是提供一种可动罩,其由轻质并提供各种形状设计的树脂材料制成,并且由于与用于固定卷筒的附接腿部的部分相对定位的部分的较薄厚度,减小了卷筒座的主体与可动罩之间的台阶部。
[0012] 另外,本发明的一目标是提供一种可动罩,其中,与用于固定卷筒的附接腿部的部分相对定位的部分具有较薄的厚度,并且这样的部分的强度被增强。
[0013] 另外,本发明的一目标是提供一种包括前述可动罩并且由此具有卓越握持感的卷筒座。
[0014] 另外,本发明的一目标是提供一种包括前述可动罩或前述卷筒座的钓竿。
[0015] 用于解决所述问题的装置
[0016]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可动罩,其与卷筒座一起用于将卷筒安装到钓竿。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用于卷筒座的可动罩包括:罩部,卷筒座的主体穿过所述罩部,并且所述罩部将卷筒的附接腿部挤压并固定到主体;和螺母部,以所述主体为中心可旋转地连接到罩部,并在内周表面处与主体的外周表面螺纹连接。罩部包括插入到所述主体的外周表面的一对第一引导突起和第二引导突起,以引导主体长度方向上的移动。该对第一引导突起在罩部中心轴线之上从罩部的内周表面突出,而第二引导突起在罩部的下端处从罩部的内周表面突出。在罩部在长度方向上的一部分的横截面中,在长度方向上的所述部分的径向厚度从第一引导突起向第二引导突起逐渐减少。
[0017] 在一实施方式中,在长度方向上的一部分的横截面中,第一引导突起的竖直厚度大于第二引导突起的水平厚度,并且第二引导突起的水平厚度大于罩部在罩部的下端处的竖直厚度。另外,在长度方向上的一部分的横截面中,在罩部的下端处罩部的竖直厚度小于在第一引导突起的下端处罩部的水平厚度。另外,在一实施方式中,在长度方向上的一部分的横截面中,在罩部的下端处罩部的竖直厚度是在第一引导突起的下端处罩部的水平厚度的35%至80%。
[0018] 在一实施方式中,在罩部的纵向截面中,罩部的下半部的竖直厚度朝向罩部的后端逐渐减少。
[0019]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涉及卷筒座。在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卷筒座包括主体、固定罩,和根据上述实施方式所述的可动罩。所述主体包括:座部,所述主体在上侧包括座部,卷筒的一对附接腿部座设在所述座部;所述主体在一个端部的外周表面包括外螺纹。所述主体包括孔,钓竿的一部分在长度方向上穿过所述孔。可动罩位于所述一个端部处,并且将所述一对附接腿部中的一个固定到所述主体的座部。可动罩的螺母部在所述螺母部的内周表面处与所述外螺纹螺纹连接。固定罩定位在主体的另一端部处,并将所述一对附接腿部中的另一个固定到所述主体的座部。
[0020]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涉及一种钓竿。根据一实施方式的钓竿包括用于卷筒座的上述钓竿或上述卷筒座。
[0021] 本发明的效果
[0022] 根据一实施方式的卷筒座的可动罩,罩部的下半部的径向厚度朝向罩部的下端逐渐减少。由此,在下端处罩部的径向厚度是最小的,并且罩部将向上力通过负载施加分配到第一引导突起和第二引导突起,所述向上力由于来自卷筒附接腿部的反作用力而施加到罩部。相应地,可动罩的罩部可增强它的强度,同时在下半部具有较薄的厚度。另外,由于罩部的厚度减少的下半部在被弯曲时与卷筒座的主体接触,罩部分配更多的向上力,并且进一步减少罩部与主体之间的台阶部,由此实现具有卓越握持感和抓握感的卷筒座。另外,由于罩部下半部的弯曲所伴随的弹性,罩部可以将卷筒的附接腿部固定到主体,而没有振动(rattling)。

附图说明

[0023] 图1是示出现有技术的卷筒座的侧视图。
[0024] 图2A是示出现有技术的可动罩的侧视图。
[0025] 图2B是图2A中所示的可动罩的纵剖视图。
[0026] 图3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卷筒座附接到钓竿并且卷筒安装在卷筒座上的侧视图。
[0027] 图4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卷筒座的透视图。
[0028] 图5是图4中所示的卷筒座的主体的侧视图。
[0029] 图6是图4中所示的卷筒座的主体的纵剖视图。
[0030] 图7是图4中所示的可动罩的侧视图。
[0031] 图8是图4中所示的可动罩的俯视图。
[0032] 图9是沿图8中的线IX-IX截取的剖视图。
[0033] 图10是图9中的部分A的放大视图。
[0034] 图11是类似于图9的剖视图,所示可动罩的罩部和螺母部分开。
[0035] 图12是沿图8中的线XII-XII截取的剖视图。
[0036] 图13是图12中的部分B的放大视图。
[0037] 图14是沿图4中的线XIV-XIV截取的剖视图。
[0038] 图15是类似于图14的剖视图,示出施加到可动罩的罩部上的向上力被分配。
[0039] 图16是沿图4中的线XVI-XVI截取的剖视图。
[0040] 图17是类似于图16的剖视图,示出施加到可动罩的罩部的向上力被分配,以及在可动罩的下端与主体的下端之间台阶部被减小。

具体实施方式

[0041] 参考图3至图17,所描述的是用于卷筒座的可动罩的实施方式,和包括根据本发明的可动罩的卷筒座的实施方式。在图3至图17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应的元件或部件。
[0042] 当根据本发明的卷筒座附接到所谓的下锁定型钓竿时,本文使用的方向性术语“向前”、“前”等指的是钓竿的尖端指向的方向(例如,图3中的箭头T指示的方向),而当根据本发明的卷筒座附接到所谓的下锁定型钓竿时,方向性术语“向后”、“后”等指的是钓竿的尾端指向的方向(例如,图3中的箭头B指示的方向)。此外,如本文所使用的,方向性术语“向上”、“上部”等基于卷筒安装在卷筒座上的方向,而方向性术语“向下”、“下部”等指的是与向上或上部方向相反的方向。
[0043] 在图3中示出的根据本发明的卷筒座100用于将投饵卷筒(后文简称为“卷筒”)300安装在钓竿200上。能够被安装在卷筒座100上的卷筒不限于图3中示出的卷筒300,而是可以包括诸如旋转卷筒的其他类型的卷筒。
[0044] 卷筒300包括钓线围绕其缠绕的线轴、用于旋转线轴的手柄等。卷筒300具有用于附接至卷筒座100的一对附接腿部310。附接腿部310大致直线地延伸。在一实施方式中,附接腿部310包括前附接腿部310F和后附接腿部310R。前附接腿部310F具有前端部,其横截面面积朝向前附接腿部310F的前端逐渐减小,而后附接腿部310R具有后端部,其横截面面积朝向后附接腿部310R的后端逐渐减小。也就是说,前附接腿部310F被成形为使得其高度朝向其前端逐渐减小,而后附接腿部310R被成形为使得其高度朝向其后端逐渐减小。由此,前附接腿部310F在前上端部具有向前端倾斜的倾斜表面311F,而后附接腿部310R在后上端部具有朝向后端倾斜的倾斜表面311R。前附接腿部310F的前端部插入到卷筒座的前插入腔中,其将在下面描述。后附接腿部310R的后端部插入到卷筒座的后插入腔中,其将在下面描述。
[0045] 参考图3和图4,卷筒座100包括主体110、固定罩120和可动罩130。可动罩130和固定罩120分别位于主体110的长度上相对的端部处。在一实施方式中,可动罩130位于主体110的一个端部处(主体110在长度方向上的前端部),并且在主体110的长度方向上可动。可动罩130将卷筒300的一对附接腿部310中的一个(在一实施方式中是前附接腿部310F)固定到主体110。固定罩120位于主体110与可动罩130相对定位的另一端部处(主体110在长度方向上的后端部)。固定罩120将卷筒300的一对附接腿部310中的另一个(在一实施方式中是后附接腿部310R)固定到主体11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固定罩120可位于主体110的前端部处,而可动罩130可位于主体110的后端部处。
[0046] 卷筒座100的主体110、固定罩120和可动罩130可以由树脂材料或金属材料制成。在该实施方式中,卷筒座100的可动罩130由树脂材料制成。
[0047] 卷筒座100的主体110参照图3至图6和图14进行描述。卷筒座100的主体110具有大致圆柱形的形状,孔111在长度方向上穿过其延伸。钓竿200的坯件210插入到主体110的孔111,并且穿过主体110。
[0048] 主体110具有用于将卷筒300的附接腿部310座设在其上的座部。在该实施方式中,所述座部包括一对平坦的座表面,其位于主体110的上侧,并且在主体110的长度方向上间隔开。也就是说,所述座部包括位于主体110前部的前座表面112F,和位于主体110后部的后座表面112R。前附接腿部310F的下表面座设在前座表面112F上,而后附接腿部310R的下表面座设在后座表面112R上。
[0049] 主体110在前端部具有外螺纹113。外螺纹113沿主体110的外周表面从主体110的前端大致形成到前座表面112F的前端。外螺纹113与形成在可动罩130的螺母部130F中的内螺纹螺纹连接,这将在下面描述。
[0050] 另外,主体110在其外周表面中具有一对第一引导槽114L和114R以及第二引导槽115,用于引导可动罩130在主体110长度方向上的移动。该对第一引导槽114L和114R在主体
110的中心轴线CA之上彼此相对。该对第一引导槽114L和114R沿着主体110的长度方向越过外螺纹113从主体110的前端延伸预定距离。第二引导槽115位于主体110的下部中端处。第二引导槽115沿着主体110的长度方向越过外螺纹113从主体110的前端延伸预定距离。
[0051] 另外,主体110具有杆116,其与座部112相对地定位并且向下突出。杆116与主体110一体地形成。当用户抓握主体110时,杆116起作用,使得用户的手指在杆116上抓牢。以举例的方式,如图3所示,用户能够抓握卷筒座110,使得用户的小指位于杆116的前方。
[0052] 另外,主体110在前座表面112F与后座表面112R之间的上侧处具有上凹部117,当从侧面观察卷筒座100时,所述上凹部圆形地凹进。上凹部117在其前端与前座表面112F连接,并且在其后端与后座表面112R连接。上凹部117朝向孔111的内部凹入地形成,因此与孔111连通的椭圆开口118形成在上凹部117中。另外,主体110在其下侧具有下凹部119,其位于杆116前面。下凹部119朝向主体110的后端逐渐凹进。如图3所示,当用户抓握卷筒座100时,无名指和小指定位到下凹部119中。由此,用户能够以稳定的握持感抓握卷筒座100。
[0053] 一些实施方式的卷筒座的主体可包括杆116、上凹部117和下凹部119中的至少一个,或者可以不包括它们。
[0054] 另外,卷筒座110包括互补地联接到主体110的后端的握持部140。握持部140具有圆柱形形状,它与主体110的孔111同轴。钓竿200的坯件210通过压合联接到握持部的中心孔。
[0055] 固定罩120在主体110的后上侧与主体110是一体的。固定罩120包括形成用以覆盖后座表面112R的盖部122。盖部122的内部形状成形为使得朝向主体110的后端高度逐渐减少。由此,卷筒300的后附接腿部310R插入其中的后插入腔121R限定在主体110的后座表面112R与固定罩120之间。后插入腔121R的横截面形状大致是圆弧,并且其垂直宽度朝向主体
110的后端逐渐减少。因此,固定罩120的盖部122的内表面与后附接腿部310R的后端部的倾斜表面311R接触。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固定罩120可以被制造为单个部件,并且可以附接到主体110。
[0056] 用于卷筒座100的可动罩130参照图3至图17进行描述。
[0057] 可动罩130形成为环形形状。卷筒座100的主体110被插入到可动罩130并穿过可动罩130。可动罩130包括可动部和旋转部,所述可动部可沿主体110的长度方向直线地移动,但不在主体110的圆周方向上移动,所述旋转部连接到所述可动部,以便围绕主体110旋转,并且沿主体110的长度方向推动或拉动主体110。由于所述旋转部在主体110的长度方向上推动所述可动部的力,所述可动部将卷筒300的前附接腿部310F挤压并且固定到主体110。在这个实施方式中,可动罩130的所述可动部是位于可动罩130的后部的罩部130R,而可动罩130的所述旋转部是位于可动罩130的前部的螺母部130F。
[0058] 螺母部130F和罩部130R形成为大致环形形状,并具有与其中的主体110的中心轴线CA同轴的孔131。卷筒座100的主体110穿过该孔131。螺母部130F在其内周表面处与主体110螺纹连接,并且通过螺旋运动沿主体110向前或向后移动。罩部130R被螺母部130F的向前或向后移动推向固定罩120或从固定罩120拉离。如图3所示,当用户抓握钓竿200时,用户的食指或中指与罩部130R的下半部接触。
[0059] 螺母部130F具有外直径朝向后端张开的形状,即朝向前部渐缩的形状。螺母部130F在其内周表面中具有内螺纹132,其与主体110的外螺纹113螺纹连接。螺母部130F在后内周表面中具有用于连接到罩部130R的接合槽113F。接合槽133F形成在螺母部130F的内周表面的圆周方向上。另外,罩部130R在前端具有与螺母部130F的接合槽133F接合的钩状接合突起133R。接合突起133R在罩部130R的前端沿罩部的圆周方向断续地或连续地延伸。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螺母部130F可在其后端处具有所述接合突起,而罩部130R可在其前端处具有所述接合槽。
[0060] 罩部130R的接合突起133R与螺母部130F的接合槽133F接合,将螺母部130F连接到罩部130R,使得螺母部130F绕主体110的中心轴线CA旋转。当罩部130R和螺母部130F以自由状态连接到彼此时,它们可相对旋转。螺母部130F的内螺纹132与主体110的外螺纹113螺纹连接。由此,如果螺母部130F绕主体110旋转,则螺母部130F通过外螺纹113与内螺纹132之间的相互作用而进行螺旋运动,由此可以在被转动时沿着主体110的长度方向移动。
[0061] 通过举例的方式,如果螺母部130F在一个方向上转动,以朝向主体110的后端移动(在这种情况中的螺母旋转方向在后文中被称为“螺母紧固方向”),则通过被螺纹连接到彼此的主体110的外螺纹113和螺母部130F的内螺纹132,螺母部130F在围绕主体110转动的同时朝向主体110的后端移动。此时,螺母部130F的环状后端表面134F与定位在罩部130R的接合突起133R后面的环状接触表面134R接触,由此螺母部130F朝向主体110的后端推动罩部130R。由于螺母部130F的推动力,罩部130R将卷筒300的前附接腿部310F(其座设在前座表面112F上)通过罩部130R的上内表面压靠在主体110的前座表面112F上。由此,罩部130R将前附接腿部310F固定到主体110。另外,如果螺母部130F在与所述一个方向相反的方向上转动,以朝向主体110的前端移动(在这种情况中螺母的旋转方向在后文中被称为“螺母松开方向”),则通过主体110的外螺纹113和螺母部130F的内螺纹132,螺母部130F在围绕主体
110转动的同时朝向主体110的前端移动。此时,螺母部130F的接合槽133F的环状后端表面
135F捕获住接合突起133R的后表面135R。由此,罩部130R被与螺母部130F的移动一起朝向主体110的前端拉动。
[0062] 关于罩部130R的上述向前或向后移动,罩部130R沿着主体110的长度方向直线地朝向主体110的前端或后端移动,而不围绕主体110的中心轴线CA旋转。为了引导罩部130R的直线运动,可动罩130包括形成在罩部130R的内周表面中并且插入到主体110的外周表面的引导元件。参考图14至17,作为所述引导元件,罩部130R在其内周表面中包括第一引导突起137L和137R以及第二引导突起138,所述第一引导突起137L和137R分别插入到主体110的所述一对引导槽114L和114R,而第二引导突起插入到主体的第二引导槽115。该对第一引导突起137L和137R在罩部130R的中心轴线CA的上方彼此相对地定位,并且从罩部130R的内周表面突出。第二引导突起138在罩部130R的下端处从罩部130R的内周表面向上突出。
[0063] 罩部130R的上半部130RU朝向后端越来越向上突出,形成覆盖前附接腿部310F的盖部139。由此,前附接腿部310F插入其中的前插入腔136F被限定在盖部139与主体的前座表面112F之间。罩部130R通过盖部139的内表面将前附接腿部310F的前端部的倾斜表面311F压靠在前座表面112F上。另外,如图13所示,在罩部130R的纵截面中,与盖部139相对定位的、罩部130R的下半部130RL一部分的竖直厚度T6比盖部139的厚度薄,并且朝向罩部
130R的后端逐渐减少。
[0064] 用户手指接触的罩部130R的下半部130RL具有朝向下端和后端逐渐缩减的部分。由此,台阶部几乎不会形成在罩部130R的下外表面与主体110的下外表面之间。另外,罩部
130R形成为确保下半部130RL的强度,同时几乎不会形成这样的台阶部。参考图14至图17对可动罩130的这样的特征进行了描述。
[0065] 如果,与用于固定卷筒300的前附接腿部310F的部分相对地定位的、可动罩130的罩部130R的一部分制成为较薄的,则罩部130R的下外表面与主体110的下外表面之间的台阶部可以减少。如果罩部130R通过螺母部130F在螺母紧固方向上的旋转而被推靠在卷筒300的前附接腿部310F上,那么,由于来自卷筒300的前附接腿部310F的反作用力,向上的力被施加到罩部130R。这样的向上力在罩部130R的圆周方向一直传播到罩部130R的下端。在罩部的注塑过程中通过熔融树脂流接合在一起而形成的焊接线部,存在于树脂制成的罩部
130R的下半部130RL中。如果罩部130R的下半部130RL具有较薄的厚度,那么,下半部130RL具有较低的强度。因此,如果前述向上力施加到罩部130R,罩部130R有可能在下半部130RL处裂开。然而,根据一实施方式的可动罩130的罩部130R被构造为使得下半部130RL的厚度变薄,以用于消除台阶部,并且通过将施加到可动罩130R的力分配,强度增加。另外,焊接线部形成在厚度大于罩部130R在最下端处的竖直厚度T4的第二引导突起138中,由此防止罩部裂开。
[0066] 参考图14中示出的卷筒座100的前部的剖视图。图14示出罩部130R在其长度方向上(与主体110的长度方向是相同方向)的一部分的任意横截面。在罩部的长度方向上所述部分存在于罩部130R的前端与后端之间。当通过截面观察在长度方向上的所述部分时,该部分呈环形形状。如上所述,可动罩130在罩部130R的内周表面中具有第一引导突起137L和137R以及第二引导突起138,所述第二引导突起具有凸形形状。第一引导突起137L和137R在中心轴线CA之上彼此相对地定位在罩部130R的内周表面中,而第二引导突起138在罩部
130R的下端部处定位在罩部130R的内周表面中。第一引导突起137L和137R以及第二引导突起138以一定的间隙分别地插入到第一引导槽114L和114R以及第二引导槽115内。由此,如果罩部130R在挤压卷筒300的前附接腿部310F时被向上推动,那么,第一引导突起137L和
137R与第一引导槽114L和114R分别地接触,并且第二引导突起138与第二引导槽115的上表面接触。
[0067] 第一引导突起137L和137R的竖直厚度T2(即,在图14中示出的罩部130R在长度方向上的所述部分中,第一引导突起137L和137R在竖直方向上的厚度)大于第二引导突起138的水平厚度T3(即,在图14中示出的在罩部130R的长度方向上的所述部分中,第二引导突起138在水平方向上的厚度)。另外,第二引导突起138的水平厚度T3比第二引导突起138所在的、在最下端处下半部130RL的竖直厚度T4(即,在图14中示出的在罩部130R的长度方向上的所述部分中,在第二引导突起138所在的的最下端处罩部130R在竖直方向上的厚度)。也就是说,在第二引导突起138所在的在最下端处罩部130R的竖直厚度T4小于第二引导突起
138的水平厚度T3,并且第二引导突起138的水平厚度T3小于第一引导突起137L和137R的竖直厚度T2。另外,在罩部130R在长度方向上的一部分的横截面中,相对于下半部130RL的中心轴线CA,罩部130R的在长度方向上的所述部分的径向厚度T1从第一引导突起137L和137R的下端朝向罩部130R的最下端(第二引导突起138)逐渐减少。具体地,罩部130R的下半部
130RL的径向厚度T1从第一引导突起137L和137R的下端沿着罩部130R的圆周方向朝向第二引导突起138逐渐减少(见图14中的箭头CD)。另外,在长度方向上的一部分的横截面中,在第二引导突起138所在的最下端处罩部130R的竖直厚度T4小于罩部130R在第一引导突起
137L、137R的下端处的水平厚度T5。在一实施方式中,在图14所示的长度方向上的一部分的横截面中,在最下端处罩部130R的竖直厚度T4是在第一引导突起137L、137R的下端处罩部
130R的水平厚度T5的35%至80%。如果在最下端处罩部130R的竖直厚度T4小于在第一引导突起137L、137R的下端处罩部130R的水平厚度T5的35%,那么,罩部130R的下半部130RL的强度变得不足,因而下半部130RL容易被破坏。
[0068] 参考图14所示的罩部130R在长度方向上的所述部分的任意横截面,描述在罩部130R的各个部分的前述厚度T1至T4。罩部130R的具有前述厚度T1至T4的部分可以是罩部
130R的一部分,或者几乎是遍及罩部130R的前端与后端之间罩部130R的整个长度的整个罩部130R。
[0069] 参考图14至图17,描述当罩部130R固定前附接腿部310F时施加到罩部130R的向上力被分配的例子。图16是在罩部130R的后端所取的剖视图。
[0070] 当卷筒300被附接到卷筒座100时,首先,卷筒300的后附接腿部310R被插入到后插入腔121R,并且后附接腿部310R的下表面座设在后座表面112R上。与后附接腿部310R的座设同时或在其后,卷筒300的前附接腿部310F座设在前座表面112F上。
[0071] 随着可动罩130的螺母部130F以卷筒300的前附接腿部310F座设在前座表面112F上的状态而相对于主体110在螺母紧固方向上转动,通过主体110的外螺纹113与螺母部130F的内螺纹132之间的相互作用,螺母部130F执行朝向主体110后端的螺旋运动,并且同时朝向主体110的后端推动罩部130R。接着,罩部130R的盖部139的内表面与前附接腿部
310F的前端部的倾斜表面311F接触。由于前附接腿部310F的倾斜表面311F朝向前端倾斜,前附接腿部310F的前端部起到楔子的作用。由此,罩部130R由于螺母部130F的推力而被沿着倾斜表面311F向上推。随着罩部130R被向上推,第一引导突起137L、137R的上表面与第一引导槽114L、114R的上表面接触。随着螺母部130F继续在螺母紧固方向上旋转,由螺母部
130F施加的推力通过盖部139施加到倾斜表面311F,而起到楔子作用的前附接腿部310F的前端部,通过罩部130R的盖部139对罩部130R施加向上力,作为反作用力。施加到罩部130R的向上力沿着罩部130R的圆周方向作用。因此,负载被施加到第一引导突起137L和137R,它们与所述第一引导槽114L和114R的上表面紧密接触。
[0072] 随着螺母部130F在负载施加到第一引导突起137L和137R的状态下沿螺母紧固方向进一步旋转,罩部130R被进一步推向上,并且施加到罩部130R的向上力变得更强。然后,随着罩部130R的弯曲,位于罩部130R的下端处的第二引导突起138与第二引导槽115紧密接触,并且负载被施加到第二引导突起138。
[0073] 这样,由于第一引导突起137L和137R与第一引导槽114L和114R紧密接触并且第二引导突起138与第二引导槽115紧密接触,在螺母部130F将罩部130R推靠到前附接腿部310F上时,由前附接腿部310F施加到罩部130R上的向上力,对第一引导突起137L和137R以及第二引导突起138施加负载。因此,施加到罩部130R的向上力通过负载施加而分配到三个位置(位于左边的第一引导突起137L、位于右边的第一引导突起137R、位于下边的第二引导突起138)。
[0074] 随着螺母部130F以负载被施加到第一引导突起137L和137R以及第二引导突起138的状态沿螺母紧固方向进一步旋转,施加到罩部130R的向上力变得更强,从而使罩部130R的下半部130RL的厚度减少的部分(即,在罩部130R在长度方向上的一部分的横截面中,厚度从第一引导突起137L、137R朝向第二引导突起138逐渐减小的部分)弯曲。另外,作为上述的罩部弯曲的结果,下半部130RL的部分或全部与主体110的外周表面接触。然后,通过负载施加而分配在三个位置处的向上力,通过下半部130RL和主体110被更多地分配。另外,下半部130RL与主体110之间的空隙减小,从而进一步减少下半部130RL的外表面与主体110的外表面之间的台阶部。因此,一旦可动罩130R将卷筒300的前附接腿部310F固定到主体110,下半部130RL的外表面与主体110的外表面之间不存在间隙,因此,卷筒座100可以给用户卓越的握持感。此外,一旦可动罩130R将卷筒300的前附接腿部310F固定到主体110,罩部130R的下半部130RL如上所述地弯曲,并且,由于与这样的弯曲伴随产生的罩部130R的弹性,可动罩130的罩部130R能够将前附接腿部310F固定到主体110的前座表面112F,而没有松动或振动。
[0075] 在上述例子中,由于施加到罩部130R的向上力,第一引导突起137L和137R首先承受负载(见图15中的箭头L1),接下来第二引导突起138承受负载(见图15中的箭头L2),然后罩部130R的下半部130RL承受负载(见图15中的箭头L3)。另外,负载的强度在第一引导突起137L和137R处是最强的,在第二引导突起138处弱于第一引导突起137L和137R,并且在罩部
130R的下半部130RL的厚度减少的部分处弱于第二引导突起138。
[0076] 如上所述,在罩部130R在长度方向上的一部分的横截面中,罩部130R的下半部130RL的径向厚度T1朝向罩部130R的最下端逐渐减少,而罩部130R的竖直厚度在最下端是最小的。另外,在罩部130R的纵向截面中,下半部130RL的竖直厚度T6朝向罩部130R的后端逐渐减少。然而,随着与螺母部130F被紧固一起,罩部130R将从前附接腿部310F施加的向上力通过负载施加分配到三个位置处(第一引导突起137L和137R以及第二引导突起138)。由此,罩部130R的最下端的焊接线部和最薄部分可以被增强。这样,可动罩130的罩部130R可以具有增强的强度,并且厚度朝向下端和后端逐渐减少。另外,可动罩130的罩部130R能够由于它的薄形状而实现重量减少,并且能够实现罩部与主体110之间的台阶部的减少。另外,随着螺母部130F在罩部130R的三个位置处的负载施加之下在螺母紧固方向的进一步旋转,罩部130R的下半部130RL进一步弯曲,并且下半部130RL相应地与卷筒100的主体110部分地或全部地接触。因此,罩部130R进一步减少罩部与主体110之间的空隙和台阶部,同时进一步分配向上力,由此实现具有卓越握持感的卷筒座100。另外,由于伴随着罩部130R的下半部130RL被弯曲的前述弹性,罩部130能够将卷筒300的前附接腿部310F固定到主体
110,而没有松动或振动。
[0077] 至此描述的本发明不应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和附图。对本发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可以做出多种替代、修改和变更而不脱离本发明的技术思想。
[0078] 附图标记说明
[0079] 100 卷筒座
[0080] 110 卷筒座的主体
[0081] 112F 前座表面
[0082] 112R 后座表面
[0083] 113 外螺纹
[0084] 114L、114R 第一引导槽
[0085] 115 第二引导槽
[0086] 116 杆
[0087] 117 上凹部
[0088] 119 下凹部
[0089] 120 固定罩
[0090] 121R 前插入腔
[0091] 122 盖部
[0092] 130 可动罩
[0093] 130F 螺母部
[0094] 130R 罩部
[0095] 130RU 罩部的上半部
[0096] 130RL 罩部的下半部
[0097] 132 内螺纹
[0098] 133F 接合槽
[0099] 133R 接合突起
[0100] 136F 后插入腔
[0101] 137L、137R 第一引导突起
[0102] 138 第二引导突起
[0103] 139 盖部
[0104] 200 钓竿
[0105] 210 钓竿的坯件
[0106] 300 卷筒
[0107] 310 卷筒附接腿部
[0108] 310F 前附接腿部
[0109] 310R 后附接腿部
[0110] 311F 前附接腿部的倾斜表面
[0111] 311R 后附接腿部的倾斜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