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管线固定扎带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510969192.1

文献号 : CN105539315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孙丰超张艳楠孟胥里汪振兴李荫荣王春芝

申请人 :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涉及管线固定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管线固定扎带,包括第一管线固定部、第二管线固定部和设于所述第一管线固定部和/或所述第二管线固定部上的扎带固定部,所述第一管线固定部通过旋转卡接结构与所述第二管线固定部固定连接,且固定的相对角度可调。该管线固定扎带使用方便,可同时对多根线束进行分别固定,并且能够对线束走向进行灵活调整,利于有效避免相互靠近的管线之间出现干涉的问题。

权利要求 :

1.一种管线固定扎带,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管线固定部(1)、第二管线固定部(2)和设于所述第一管线固定部(1)和/或所述第二管线固定部(2)上的扎带固定部(3),所述第一管线固定部(1)通过旋转卡接结构(4)与所述第二管线固定部(2)固定连接,且固定的相对角度可调;

所述旋转卡接结构(4)包括与所述第一管线固定部(1)连接的第一卡接体(41)、与所述第二管线固定部(2)连接的第二卡接体(42)和至少一组第三卡接体(43);所述第二卡接体(42)可转动地插接于所述第一卡接体(41)中,且所述第二卡接体(42)沿周向设有多组第二卡槽(421),每组所述第三卡接体(43)穿过所述第一卡接体(41)侧壁上的通孔(411)后与其中一组所述第二卡槽(421)卡接固定;

所述第三卡接体(43)包括与所述第二卡槽(421)卡接的卡脚(431),所述卡脚(431)的外侧固定有连接板(432),所述连接板(432)上设有卡接槽(433),所述第一卡接体(41)上设有与所述卡接槽(433)卡接配合的卡扣(4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线固定扎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线固定部(1)包括连接段(11)和连接于所述连接段(11)末端的卡接段(12),且所述连接段(11)上沿其延伸方向设有供所述卡接段(12)穿过的条形孔(13),并且所述卡接段(12)与所述第一管线固定部(1)上的弹片(14)卡接固定后形成管线包裹空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管线固定扎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片(14)与所述第一管线固定部(1)之间设有由所述弹片(14)的顶端向下延伸的预设间隙,且所述弹片(14)向远离所述预设间隙的方向倾斜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管线固定扎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片(14)上设有两组与所述卡接段(12)上的第一卡槽(121)卡接的卡齿(141),其中距离所述弹片(14)的顶端较近的所述卡齿(141)为钝角卡齿,另一组所述卡齿(141)为锐角卡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线固定扎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槽(433)设置在凸台上,沿所述第三卡接体(43)插入所述通孔(411)的方向,所述凸台呈前低后高的形状,两所述卡脚(431)之间具有间隙(434),且所述间隙(434)的末端位于所述凸台末端的前方。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线固定扎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管线固定部(2)包括扎带本体(21)和卡接头(22),所述扎带本体(21)上设有沿轴线方向呈上下对称的双“Y”字形的卡接通孔(211),所述卡接头(22)中设有沿所述扎带本体(21)穿过方向呈上下对称的双“Y”字形布置的两组卡接弹片(22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管线固定扎带,其特征在于,两所述卡接弹片(221)夹紧所述扎带本体(21)的部位中分别镶嵌有磁铁(222),且两所述磁铁(222)相互吸引。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线固定扎带,其特征在于,所述扎带固定部(3)包括呈圆形布置的第一卡爪(31)、第二卡爪(32)和第三卡爪(33),所述第一卡爪(31)、所述第二卡爪(32)和所述第三卡爪(33)的卡接端均沿径向延伸且分别位于不同的高度平面上。

说明书 :

一种管线固定扎带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管线固定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管线固定扎带。

背景技术

[0002] 汽车管线贯穿于整个车身,是整车的关键零部件,管线固定及防护的可靠性直接关系着整车的安全可靠。管线扎带是目前较常采用的管线固定件,常用的管线扎带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扎带本体1'和卡接头2',所述卡接头2'中的卡片与所述扎带本体1'上的卡槽匹配卡接,对管线进行锁紧固定。这种扎带只能对一根管线进行固定或对多根管线进行捆绑式固定,不利于管线的分离,在目前车辆中管线越来越多的情况下,相互靠近的管线路容易发生干涉,造成管线布置不方便。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管线固定扎带,以方便同时对多根管线进行固定,并利于对各个管线进行隔离,有效避免相互靠近的管线干涉。
[0004]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5] 一种管线固定扎带,包括第一管线固定部、第二管线固定部和设于所述第一管线固定部和/或所述第二管线固定部上的扎带固定部,所述第一管线固定部通过旋转卡接结构与所述第二管线固定部固定连接,且固定角度可调。
[0006] 优选地,所述第一管线固定部包括连接段和连接于所述连接段末端的卡接段,且所述连接段上沿其延伸方向设有供所述卡接段穿过的条形孔,并且所述卡接段与所述第一管线固定部上的弹片卡接后形成管线包裹空间。
[0007] 优选地,所述弹片与所述第一扎管线固定部之间设有由所述弹片的顶端向下延伸的预设间隙,且所述弹片向远离所述预设间隙的方向倾斜设置。
[0008] 优选地,所述弹片上设有两组与所述卡接段上的第一卡槽卡接的卡齿,其中距离所述弹片的顶端较近的所述卡齿为钝角卡齿,另一组所述卡齿为 锐角卡齿。
[0009] 优选地,所述旋转卡接结构包括与所述第一管线固定部连接的第一卡接体、与第二管线固定部连接的第二卡接体和至少一组第三卡接体;所述第二卡接体可转动地插接于所述第一卡接体中,且所述第二卡接体沿周向设有多组第二卡槽,每组所述第三卡接体穿过所述第一卡接体侧壁上的通孔后与其中一组所述第二卡槽卡接固定。
[0010] 优选地,所述第三卡接体包括与所述第二卡槽卡接的卡脚,所述卡脚的外侧固定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上设有卡接槽,所述第一卡接体上设有与所述卡接槽卡接配合的卡扣。
[0011] 优选地,所述卡接槽设置在凸台上,沿所述第三卡接体插入所述通孔的方向,所述凸台呈前低后高的形状,两所述卡脚之间具有间隙,且所述间隙的末端位于所述凸台末端的前方。
[0012] 优选地,所述第二管线固定部包括扎带本体和卡接头,所述扎带本体上设有沿轴线方向呈上下对称的双“Y”字形的卡接通孔,所述卡接头中设有沿所述扎带本体穿过方向呈上下对称的双“Y”字形布置的两组卡接弹片。
[0013] 优选地,两所述卡接弹片夹紧所述扎带本体的部位中分别镶嵌有磁铁,且两所述磁铁相互吸引。
[0014] 优选地,所述扎带固定部包括呈圆形布置的第一卡爪、第二卡爪和第三卡爪,所述第一卡爪、所述第二卡爪和所述第三卡爪的卡接端均沿径向延伸且分别位于不同的高度平面上。
[0015]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6] 本发明中的管线固定扎带,具有两个管线固定部,可同时对至少两根管线进行分别固定,方便使用,并且两个管线固定部通过旋转卡接部固定连接,在保证连接的可靠性的同时,两个管线固定部连接的相对角度可进行灵活调整,以更好地适应管线的走向,也能够更好的避免同时固定的管线出现干涉的问题。另外,该管线固定扎带具有扎带固定部,便于扎带自身的固定连接。

附图说明

[0017]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 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并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其中
[0018] 图1为现有技术中管线扎带的结构示意图;
[0019]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管线固定扎带的结构示意图;
[0020] 图3为图2中管线固定扎带第一使用状态示意图;
[0021] 图4为图2中管线固定扎带第二使用状态示意图;
[0022]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管线固定部的剖视图;
[0023]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管线固定部的结构示意图;
[0024]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二管线固定部的结构示意图;
[0025]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二卡槽的局部示意图;
[0026]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三卡接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7]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三卡接体的主视图;
[0028]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旋转卡接部卡紧状态示意图;
[0029]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旋转卡接部解除卡接状态示意图;
[0030]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卡接头的剖视图。
[0031] 其中上述附图中的标号说明如下:
[0032] 1'-扎带本体,2'-卡接头;
[0033] 1-第一管线固定部,2-第二管线固定部,3-扎带固定部,4-旋转卡接结构;
[0034] 11-连接段,12-卡接段,13-条形孔,14-弹片;
[0035] 21-扎带本体,22-卡接头;31-第一卡爪,32-第二卡爪,33-第三卡爪;
[0036] 41-第一卡接体,42-第二卡接体,43-第三卡接体;
[0037] 121-第一卡槽;141-卡齿;
[0038] 211-卡接通孔;221-卡接弹片,222-磁铁;
[0039] 411-通孔,412-卡扣,413-环槽;421-第二卡槽,422-环形凸起;
[0040] 431-卡脚,432-连接板,433-卡接槽,434-间隙,435-凸起;
[0041] 421a-尖角端,421b-包裹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42] 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具 体实施例对本方案作进一步地详细介绍。
[0043] 如图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管线固定扎带,包括第一管线固定部1、第二管线固定部2和设于所述第一管线固定部1和/或所述第二管线固定部2上的扎带固定部3,所述第一管线固定部1通过旋转卡接结构4与所述第二管线固定部2固定连接,且固定的相对角度可调。两个管线固定部可同时对至少两根管线进行固定,并且两个管线固定部采用旋转卡接结构4连接,在保证可靠连接的同时,两者的连接角度还可进行调整,可以更好地适应线束的走向,也更好地避免了两个管线固定部中固定的管线相互干涉。并且,该管线固定扎带上设有扎带固定部3,方便扎带自身的固定连接。
[0044] 优选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管线固定部1包括连接段11和连接于所述连接段11末端的卡接段12,且所述连接段11上沿其延伸方向设有供所述卡接段12穿过的条形孔13,并且所述卡接段12与所述第一管线固定部1上的弹片14形成管线包裹空间,如图2~5所示。
[0045] 现有技术中常用的扎带,由于卡接头的限制,其形成的线束包裹空间存在一个最小极限值,因此对适用的管线粗度有一定的限制,不适宜较细线束的固定。本实施例中提供的上述结构的第一管线固定部1,在管线包裹空间形成过程中消除了卡接头的限制,利用连接段11、卡接段12和条形孔13的配合,能够形成适用任何粗度的线束固定的包裹空间。
[0046] 具体地,所述卡接段12可直接与所述弹片14卡接,形成如图2所示的线束包裹空间,方便较粗线束的固定。所述卡接段12也可由上向下穿过所述条形孔13后再与所述弹片14卡接,形成如图3所示的线束包裹空间,方便线束的分层固定。或者所述卡接段12由下向上穿过所述条形孔13后再与所述弹片14卡接,形成如图4所示的线束包裹空间,方便较细的线束的固定。
[0047] 可以理解地,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改变连接段11、卡接段12和条形孔13的穿连关系,形成其他不同形状的线束包裹空间,这里不再一一进行描述。
[0048] 在本发明实施例具体实施过程中,所述第一线束固定部1上还设有导 槽,对所述卡接段12进行导向和限位,所述弹片14设置在所述导槽的内壁上,方便与所述卡接段12配合。如图5所示,所述弹片14与所述第一扎管线固定部1之间设有由所述弹片14的顶端向下延伸的预设间隙,且所述弹片14向远离所述预设间隙的方向倾斜设置,利于所述弹片14变形,方便了弹片14与所述卡接段12的固定和分离。
[0049] 优选地,所述弹片14上设有两组与所述卡接段12上的第一卡槽121卡接的卡齿141,其中距离所述弹片14的顶端较近的所述卡齿141为钝角卡齿,另一组所述卡齿141为锐角卡齿。所述钝角卡齿或所述锐角卡齿是指所述卡齿141与所述第一卡槽121配合卡接的卡接顶角为钝角或锐角。
[0050] 在拆卸时,由于所述弹片14是前倾设计的,用手指扳动弹片,小角度扳动弹片14的情况下,上侧的钝角卡齿即可与第一卡槽121分离,继续扳动弹片14,下部的锐角卡齿实现与第一卡槽121分离。相比双锐角卡齿结构的设计形式,本实施例中的弹片14更加容易拆卸扎带,弹片14扳动角度小,使其与导槽内壁之间的预设间隙较小,结构更加紧凑;而相比于双钝角卡齿结构的设计,这种设置不易造成退齿。因此,通过设计钝角卡齿和锐角卡齿,并采用上钝角、下锐角的设计形式,既保证了卡接的牢靠性,又兼顾了拆卸的方便性。
[0051]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卡槽121优选设为多组,多组所述第一卡槽121沿所述卡接段12延伸的方向平行设置,方便对所述第一线束固定部1形成的线束包裹空间的调整。
[0052] 本发明中的所述旋转卡接结构可为啮合的齿轮结构或多组卡扣结构。在本发明实施例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参考图6~12,所述旋转卡接结构4包括与所述第一管线固定部1连接的第一卡接体41、与第二管线固定部连接的第二卡接体42和至少一组第三卡接体43,所述第二卡接体42可转动地插接于所述第一卡接体41中,且所述第二卡接体42沿周向设有多组第二卡槽421,每组所述第三卡接体43穿过所述第一卡接体41侧壁上的通孔411后与其中一组所述第二卡槽421卡接固定。显然,所述第一卡接体41和所述第二卡接体42的固定位置可以互换。
[0053] 参考图8,具体地,所述第二卡槽421中设有一对对称布置的卡接端, 所述卡接端的顶部向所述第二卡槽421的内侧倾斜形成尖角端421a,且所述尖角端421a的底部连接包裹凹槽421b,所述包裹凹槽421b优选为半圆形,所述第三卡接体43上的凸起435与所述包裹凹槽421b卡接。所述尖角端421a处容易变形,方便所述凸起435的卡入和拔出。
[0054]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优选两个所述第二卡槽421为一组,且每组中的两个所述第二卡槽421结构相同且平行设置,如图8所示。每组所述第三卡接体43均包括与两个所述第二卡槽421一一对应的卡脚431,每个所述卡脚431上均设有所述凸起435。两组所述第二卡槽421与第三卡接体43同时卡接,提高了连接的可靠性。
[0055] 优选地,所述第二卡接体42为圆柱形结构,在其整个圆周方向均设有所述第二卡槽421,任意两组所述第二卡槽421之间的夹角可均为30°,方便第二卡槽421的加工,也便于对线束走向进行定量的调整。所述第一卡接体41优选为与所述第二卡接体42插接配合的圆筒形,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卡接体41的内侧壁上还可设有环槽,所述第二卡接体42上设有与所述环槽卡接配合的环形凸起,所述环形凸起可转动的置于所述环槽中,提高了所述第一卡接体41与所述第二卡接体42连接的可靠性。
[0056] 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第三卡接体33的结构如图9和图10所示,在两所述卡脚431的外侧还分别固定有连接板432,所述连接板432上设有卡接槽433。参考图11,当使用所述第三卡接体43进行卡接时,所述第三连接体43插入所述第一卡接体41中,向内推入所述第三卡接体43,使得所述卡脚431与所述第二卡接体42卡接,向内推入到预设行程后,所述卡接槽433会与所述第一卡接体41上的卡扣412卡接限位,防止所述第三卡接体43被推入过深,不方便拆卸。
[0057] 其中,所述卡扣412优选设置于第一卡接体41内侧壁上所述通孔411的一侧,方便与所述卡接槽433配合,所述卡扣412可为梯形卡扣。并且,为了保证在所述卡扣412与所述卡接槽433卡接之前,所述卡扣412的存在不会阻碍所述第三卡接体43的推入,所述卡扣412优选为弹性卡扣,当其与所述第三卡接体43接触时会发生变形,使得所述第三卡接体43顺利推入。
[0058] 但是,由于所述卡扣412为弹性卡扣,在所述第三卡接体43推入过程中,如果用力过猛,则会出现所述卡扣412越过所述卡接槽433的边缘,达不到卡接限位的作用,导致所述第三卡接体43卡入深度过大,影响拆卸过程。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如图10所示的技术方案,所述卡接槽433设置在凸台上,沿所述第三卡接体43插入所述通孔411的方向,所述凸台呈前低后高的形状,两所述卡脚431之间具有间隙434,且所述间隙434的末端位于所述凸台末端的前方。
[0059] 在所述第三卡接体43卡入的前期,由于所述间隙434的存在,两个所述卡脚431向中心靠拢,使得所述第三卡接体43能够顺利推进,而当所述第三卡接体43靠近被限位的位置时,所述间隙434提前终止,所述第三卡接体43继续推进时不再发生向内收缩,造成其推进变得困难,而这时所述卡扣412恰好可以与所述卡接槽433卡接配合,所述第三卡接体43即完成了卡接推进过程,不会被推入过深。并且,前低后高的阶梯型凸台的设计,在所述第三卡接体43拔出的过程中,所述卡扣412在较高的凸台处易作用于与所述较低凸台连接的边缘,使其发生变形,从而方便卡扣412越过所述卡接槽433的边缘,实现两者快速分离,如图12所示。
[0060]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板432远离所述卡脚431卡接端的一端为阶梯状,方便拔出所述第三卡接体43时的操作。
[0061] 参考图7和图13,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管线固定部2包括扎带本体21和卡接头22,所述扎带本体21上设有沿轴线方向呈上下对称的双“Y”字形的卡接通孔211,所述卡接头22中设有沿所述扎带本体21穿过方向呈上下对称的双“Y”字形布置的两组卡接弹片221。所述卡接弹片221与所述卡接通孔211配合卡接,具有较深的卡接深度,使得卡接更加牢靠。另外,所述卡接通孔211与所述卡接弹片221均为双“Y”字形设置,方便所述扎带本体
21在所述卡接头22的任意一侧穿入,实现双向卡接,提高了使用的方便性。
[0062] 进一步地,两所述卡接弹片221夹紧所述扎带本体21的部位中分别镶嵌有磁铁222,如图13所示,且两所述磁铁222相互吸引,提高了卡接时的卡接保持力,防止扎带在外界意外条件下导致的挣脱,增强了所述弹片 221对所述扎带本体1的固定效果。具体地,可在所述弹片221上开设方形通孔,将条形磁铁嵌入所述方形通孔中。
[0063] 可选择地,所述第一线束固定部1和所述第二线束固定部2也可弧形槽、普通扎带等其他结构。
[0064]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参考图2,所述扎带固定部3包括呈圆形布置的第一卡爪31、第二卡爪32和第三卡爪33,所述第一卡爪31、所述第二卡爪32和所述第三卡爪33的卡接端均沿径向延伸且分别位于不同的高度平面上,呈螺旋式布置。所述扎带固定部3可直接与扎带固定件上的植焊螺栓固定,三个卡爪分别卡接在所述植焊螺栓的螺纹间距中,实现固定,这种方式连接固定可靠,拆卸方便。
[0065] 当然,所述扎带固定部3也可为安装孔或卡扣等其他结构形式。
[0066] 以上依据图式所示的实施例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构造、特征及作用效果,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但本发明不以图面所示限定实施范围,凡是依照本发明的构想所作的改变,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仍未超出说明书与图示所涵盖的精神时,均应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