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线消防探测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510993029.9

文献号 : CN105551172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周德宏

申请人 : 苏州市康宏智能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无线消防探测装置,包括编码底座和安装在编码底座上的温度探测器,所述温度探测器包括壳体、检测模块和处理模块;所述温度探测器还包括:备用电池;电源管理模块,用于检测火灾探测器是否断电,并检测到在断电时切换至备用电池供电,同时向处理模块发出断电信号;无线通信模块,耦接于处理模块,所述处理模块响应于所述断电信号,以通过无线通信模块将从检测模块接收到的温度信号发送至外界。本发明能够在总线被烧断时,自动切换至无线工作模式,向外界发送温度信号。

权利要求 :

1.一种无线消防探测装置,包括编码底座(1)和安装在编码底座(1)上的温度探测器(2),所述温度探测器(2)包括壳体(21)、检测模块和处理模块;其特征是,所述温度探测器(2)还包括:备用电池;

电源管理模块,用于检测火灾探测器是否断电,并检测到在断电时切换至备用电池供电,同时向处理模块发出断电信号;

无线通信模块,耦接于处理模块,所述处理模块响应于所述断电信号,以通过无线通信模块将从检测模块接收到的温度信号发送至外界;

还包括用于将编码底座(1)与温度探测器(2)可分离连接的分合机构;

当温度探测器(2)检测到环境温度大于预设值时,向分合机构发送一分离信号,所述分合机构响应于所述分离信号作出分离动作,以使编码底座(1)与温度探测器(2)分离;

所述温度探测器(2)通过无线通信模块发出所述分离信号;所述分合机构包括设置在温度探测器(2)上的磁体(32),以及设置在编码底座(1)上的电磁装置;所述电磁装置包括控制模块、电磁铁(31)以及无线接收模块;所述无线接收模块用于接收并转发所述分离信号至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响应于所述分离信号控制所述电磁铁(31)失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消防探测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编码底座(1)包括座体(11)和设置在座体(11)内的译码电路、稳压电路以及拨码开关;所述座体(11)上设有与稳压电路的输出端耦接的充电触头(12),所述温度探测器(2)的壳体(21)的表面设有与备用电池耦接的金手指(2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消防探测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壳体(21)的底部设置有缓冲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线消防探测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缓冲结构包括至少一个一端固定于所述壳体(21)底部的弹性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线消防探测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壳体(21)底部还设有位移装置,所述位移装置用于在壳体(21)落地时,向壳体(21)提供一水平方向的动力。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线消防探测装置,其特征是,所述位移装置包括与弹性件另一端固定连接的基体(6);所述基体(6)呈中空设置,其内设有一气囊,所述基体(6)的侧壁上设有用于向气囊充气的气嘴(53);所述气囊具有一根伸出基体(6)的出气管道(51),所述出气管道(51)上设置有微型电磁阀(52);还包括用于控制所述微型电磁阀(52)通断的触发电路;所述触发电路通过检测基体(6)与壳体(21)的距离,并在该距离达到预定值时,经延时后,控制微型电磁阀(52)打开。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线消防探测装置,其特征是,所述触发电路包括:

距离感应模块,用于检测基体(6)与壳体(21)的距离,并在两者的距离达到预定值时,输出一感应信号;

延时模块,响应于所述感应信号,并经延时后输出一触发信号;

开关模块,响应于所述触发信号控制电磁阀打开。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线消防探测装置,其特征是,所述距离感应模块包括干簧管(41)和磁铁(42);所述干簧管(41)安装在基体(6)上,并耦接于所述延时模块;所述磁铁(42)安装在壳体(21)底部并与干簧管(41)对应。

说明书 :

一种无线消防探测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温度检测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无线消防探测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消防报警系统总线制是指采用两条或四条导线构成的总线回路,所有的探测器(设备)都并接在总线上,每个探测器(设备)都有自己的独立地址码。控制器一般采用串行通讯的方式按不同地址询问每只探测器(设备)。任何一个节点的火灾探测器或总线线路因火灾而损毁,将导致一个区域或整个系统的瘫痪,这给火灾救援带来极大的难度,因为在系统瘫痪后,救援人员无法再从火灾报警系统获得当前的火灾状况或火灾范围,无法有效的保护人民财产不受损失。

发明内容

[0003]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线消防探测装置,能够在总线被烧断时,自动切换至无线工作模式,向外界发送温度信号。
[0004]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5] 一种无线消防探测装置,包括编码底座和安装在编码底座上的温度探测器,所述温度探测器包括壳体、检测模块和处理模块;所述温度探测器还包括:备用电池;电源管理模块,用于检测火灾探测器是否断电,并检测到在断电时切换至备用电池供电,同时向处理模块发出断电信号;无线通信模块,耦接于处理模块,所述处理模块响应于所述断电信号,以通过无线通信模块将从检测模块接收到的温度信号发送至外界。
[0006] 进一步的,还包括用于将编码底座与温度探测器可分离连接的分合机构;当温度探测器检测到环境温度大于预设值时,向分合机构发送一分离信号,所述分合机构响应于所述分离信号作出分离动作,以使编码底座与温度探测器分离。
[0007] 进一步的,所述温度探测器通过无线通信模块发出所述分离信号;所述分合机构包括设置在温度探测器上的磁体,以及设置在编码底座上的电磁装置;所述电磁装置包括控制模块、电磁铁以及无线接收模块;所述无线接收模块用于接收并转发所述分离信号至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响应于所述分离信号控制所述电磁铁失电。
[0008] 进一步的,所述编码底座包括座体和设置在座体内的译码电路、稳压电路以及拨码开关;所述座体上设有与稳压电路的输出端耦接的充电触头,所述温度探测器的壳体的表面设有与备用电池耦接的金手指。
[0009]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的底部设置有缓冲结构。
[0010] 进一步的,所述缓冲结构包括至少一个一端固定于所述壳体底部的弹性件。
[0011]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底部还设有位移位置,所述位移装置用于在壳体落地时,向壳体提供一水平方向的动力。
[0012] 进一步的,所述位移装置包括与弹性件另一端固定连接的基体;所述基体呈中空设置,其内设有一气囊,所述基体的侧壁上设有用于向气囊充气的气嘴;所述气囊具有一根伸出基体的出气管道,所述出气管道上设置有微型电磁阀;还包括用于控制所述微型电磁阀通断的触发电路;所述触发电路通过检测基体与壳体的距离,并在该距离达到预定值时,经延时后,控制微型电磁阀打开。
[0013] 进一步的,所述触发电路包括:
[0014] 距离感应模块,用于检测基体与壳体的距离,并在两者的距离达到预定值时,输出一感应信号;
[0015] 延时模块,响应于所述感应信号,并经延时后输出一触发信号;
[0016] 开关模块,响应于所述触发信号控制电磁阀打开。
[0017] 进一步的,所述距离感应模块包括干簧管和磁铁;所述干簧管安装在基体上,并耦接于所述延时模块;所述磁铁安装在壳体底部并与干簧管对应。
[0018]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是:通过以上技术方案,当总线线缆被烧断时,电源管理模块能够检测到供电消失,进而切换至备用电源供电,并向处理模块发送一个断电信号,然后处理模块将接收至检测模块的温度信号通过无线通信模块发送至外界,以便于消防员在一定范围内,通过无线接收设备来获取相应的温度信号,从而能够了解火灾地点的具体情况。

附图说明

[0019] 图1为本发明中无线温度检测装置的爆炸图;
[0020] 图2为本发明中充电底座的结构图;
[0021] 图3为本发明中无线温度传感器和基体的结构图;
[0022] 图4为本发明中控制模块的电路原理图;
[0023] 图5为本发明中触发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0024] 图6为本发明中充电底座另一实施例的电路原理图。
[0025] 附图标记:1、编码底座,11、座体,12、充电触头,2、温度探测器,21、壳体,22、金手指,31、电磁铁,32、磁体,41、干簧管,42、磁铁,51、出气管道,52、微型电磁阀,53、气嘴,6、基体,61、环形包边,7、锁紧螺栓,8、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0026] 参照图1、图2,一种无线消防探测装置,包括编码底座1和安装在编码底座1上的温度探测器2,编码底座1包括座体11、译码电路、稳压电路以及拨码开关,编码底座1的原理为现有技术,本实施例不再赘述,座体11上还设有与稳压电路的输出端耦接的充电触头12。温度探测器2包括壳体21、检测模块和处理模块、备用电池、电源管理模块、无线通信模块,壳体21的表面设有与备用电池耦接的金手指22,当温度探测器2与编码底座1合并时,该金手指22与充电触头12紧密接触;检测模块包括一温度传感器,以检测当前环境的温度,并输出相应的温度信号;电源管理模块用于检测火灾探测器是否断电,并在检测到在断电时切换至备用电池供电,同时向处理模块发出断电信号,处理模块响应于断电信号,以通过无线通信模块将从检测模块接收到的温度信号发送至外界;无线通信模块包括无线发射器和天线,天线设置在壳体21的外部,以能够更好的发送信号。
[0027] 参照图3,电源管理模块包括电阻R1、R2以及二极管D1,其中,电阻R1与R2串联,电阻R1的另一端耦接于金手指22,以接收DC输入电压,电阻R2的另一端接地,因此,从电阻R1和R2的连接点产生代表DC输入电压的检测电压Vx1,该检测电压输入到处理模块;二极管D1阳极耦接于金手指22,阴极耦接于备用电池。因此,电源管理模块的工作原理是,当总线线路被烧断时,检测电压Vx1变为低电平,此时由备用电池供电,处理模块在检测电压Vx1变为低电平后,通过无线通信模块将从检测模块接收到的温度信号发送至外界
[0028] 参照图4、图5,编码底座1与温度探测器2通过分合机构实现可分离连接,该分合机构包括设置在温度探测器2上的磁体32,以及设置在编码底座1上的电磁装置;电磁装置包括控制模块、电磁铁31以及无线接收模块。其中,无线接收模块的型号可以是CDRXB12,用于接收并转发分离信号Vf至控制模块,控制模块响应于上述的分离信号Vf控制电磁铁31失电,当电磁铁31失电后,温度探测器2在重力的作用下,与编码底座1脱离,掉落到地面上。
[0029] 图6示出了控制模块的电路图,包括MCU、电阻R3、NPN三极管Q1、继电器K1;其中,MCU与无线接收模块耦接,以接收分离信号Vf,电阻R3的一端与MCU的一个输出引脚耦接,NPN三极管Q1的基极与电阻R1的另一端耦接,发射极接地,继电器K1的线圈的一端耦接于NPN三极管Q1的集电极,另一端耦接于VCC电压,继电器K1的常开触点开关与电磁铁31的通电回路串联。因此,在正常情况下,MCU向电阻R3输出一个高电平的控制信号Vc,使得NPN三极管Q1导通,继电器K1吸合,进而电磁铁31通电,吸住无线温度传感器的壳接内的磁体32,使温度探测器2与编码底座1合并;当MCU收到分离信号Vf时,向电阻R1输出一个低电平的控制信号Vc,使NPN三极管Q1截止,继电器K1断开,电磁铁31失电,温度探测器2在重力的作用下掉落。
[0030] 参照图2、图5,为了防止温度探测器2落到地面时受到过大的冲击,本实施例中,还在壳体21的底部设置有相应的缓冲结构该缓冲结构包括至少一个一端固定于壳体21底部的弹性件,该弹性件可以是弹簧8,也可以是其它任何具有弹性的部件,例如弹片、橡胶、硅胶等。图中以弹簧8为例。
[0031] 另外,壳体21底部还设有位移装置,位移装置用于在壳体21落地时,向壳体21提供一水平方向的动力。
[0032] 参照图2、图5,位移装置包括与弹性件另一端固定连接的基体6,基体6呈中空设置,基体6内设有一气囊,基体6的侧壁上设有用于向气囊充气的气嘴53,以能够预先向气囊充气;气囊具有一根伸出基体6的出气管道51,出气管道51上设置有微型电磁阀52;还包括用于控制微型电磁阀52通断的触发电路;触发电路通过检测基体6与壳体21的距离,并在该距离达到预定值时,经延时后,控制微型电磁阀52打开。
[0033] 本实施例中,触发电路包括:距离感应模块,用于检测基体6与壳体21的距离,并在两者的距离达到预定值时,输出一感应信号;延时模块,响应于感应信号,并经延时后输出一触发信号Vp;开关模块,响应于触发信号Vp控制电磁阀打开。
[0034] 参照图5、图7,距离感应模块包括干簧管41和磁铁42;干簧管41安装在基体6上,并耦接于延时模块;磁铁42安装在壳体21底部并与干簧管41对应。延时模块包括由555定时芯片U1组成的定时器,其触发端与干簧管41耦接,以在干簧管41导通时接收该触发信号Vp,并经延时后在其输出端(引脚3)输出触发信号Vp;开关模块包括电阻R5、NPN三极管Q2以及继电器K2;电阻R5的一端与555定时芯片U1的输出端耦接,NPN三极管Q2的基极与电阻R5的另一端耦接,发射极接地,继电器K2的线圈的一端耦接于NPN三极管Q2的集电极,另一端耦接于VCC电压,继电器K2的常开触点开关与微型电磁阀52的通电回路串联。因此,当无线温度传感器落到地面后,由基体6先与地面接触,并且在冲击力的作用下,基体6与壳体21靠近,使得干簧管41与磁铁42的距离越来越小,当达到预定距离时,干簧管41导通,使得555定时芯片U1的触发端(引脚2)置为低电平,此时555定时芯片U1经过一定的延时后,输出高电平的触发信号Vp,使NPN三极管Q2导通,进而继电器K2得电吸合,电磁阀打开,气囊内的高压气体经过出气管道51快速喷出,形成反推力,将位于空中的温度探测器2推动一定的距离。
[0035] 另外,参照图5,为了防止基体6与壳体21在相对位移时发生错位,基体6朝向壳体21的一侧设有环形包边61,弹簧8在自然状态时,所述环形包边61将壳体21包在内部;同时,为了避免在安装时因误操作使得基体6与壳体21发生相对位移,还在包边上设置有一锁紧螺栓7,即通过旋转锁紧螺栓7,使锁紧螺栓7与壳体21紧密抵触,通过摩擦力来防止基体6与壳体21相对位移。
[0036]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发明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