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发动机热量和背压平衡的热电转换系统及监控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510938566.3

文献号 : CN105587426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全睿周未杨光友马志艳郑拓陈学海刘虎

申请人 : 湖北工业大学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保持发动机热量和背压平衡的热电转换系统及监控方法,充分利用散热片管道进行冷却水的预先冷却,以及经过热电器件组热交换后再做二次冷却,一方面可以较大程度降低热交换器的冷端温度,另一方面又保持了原有冷却系统的热平衡;此外,采用自力式阀前压力调压阀及其辅助设备控制发动机排气歧管出口的尾气背压与未连接热交换器时的压力值尽可能一致,在进行尾气废热回收发电的同时实现了发动机的背压平衡;该系统未增加辅助系统的功率消耗,在保持发动机热平衡和背压平衡的前提下还能高效回收尾气废热进行发电,可广泛应用于传统燃油发动机尾气热电转换再利用的场合,并且清洁、高效、无污染,具有良好的节能与减排前景。

权利要求 :

1.一种保持发动机热量和背压平衡的尾气热电转换系统,包括热电转换单元及与所述热电转换单元相连的监控单元,所述热电转换单元包括发动机(1)及通过排气歧管与所述发动机(1)相连的热交换器(17),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1)的冷却系统(2)通过调压阀(3)与主散热片管道(4)的入口相连,所述主散热片管道(4)的出口分为两路,一路与第一多列冷却水箱组(13)的入口相连,另一路与第二多列冷却水箱组(14)的入口相连,所述第一多列冷却水箱组(13)与第一低温热电器件组(15)的冷端相连,所述第二多列冷却水箱组(14)与第二低温热电器件组(16)的冷端相连,所述第一低温热电器件组(15)的热端与所述热交换器(17)上表面相连,所述第二低温热电器件组(16)的热端与所述热交换器(17)下表面相连,所述第一多列冷却水箱组(13)的出口和所述第二多列冷却水箱组(14)的出口相连后分为两路,一路通过第一水阀(12)与保温管道(8)的入口相连,另一路通过水阀与至少一个副散热片管道的入口相连,所述保温管道(8)的出口和副散热片管道的出口相连后与冷却系统(2)的入口相连;

所述发动机(1)的排气歧管经过第一截止阀(18)与过滤器(19)相连,所述过滤器(19)的出口与自力式阀前压力调节阀(20)的入口相连,所述自力式阀前压力调节阀(20)的出口与第二截止阀(21)的入口相连,所述第二截止阀(21)的出口分为两路,一路与所述热交换器(17)的入口相连,另一路与旁通阀(27)的入口相连,所述旁通阀(27)的出口与所述发动机(1)的排气歧管出口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持发动机热量和背压平衡的尾气热电转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副散热片管道采用三个,分别为第一副散热片管道(5)、第二副散热片管道(6)和第三副散热片管道(7),第一副散热片管道(5)的长度小于第二副散热片管道(6)的长度,第二副散热片管道(6)的长度小于第三副散热片管道(7)的长度;所述第一多列冷却水箱组(13)的出口和所述第二多列冷却水箱组(14)的出口相连后分别通过第二水阀(9)与第一副散热片管道(5)连通、第三水阀(10)与第二副散热片管道(6)连通、第四水阀(11)与第三副散热片管道(7)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持发动机热量和背压平衡的尾气热电转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系统(2)与所述调压阀(3)之间设置有第一温度传感器(T1),所述调压阀(3)与所述主散热管道(4)之间设置有第一压力传感器(P1),所述主散热管道(4)的出口经过第二温度传感器(T2)后分为两路,所述第一多列冷却水箱组(13)的出口和所述第二多列冷却水箱组(14)的出口相连后经过第三温度传感器(T3)分为两路,所述保温管道(8)的出口和所述副散热片管道的出口相连后经过第四温度传感器(T4)与所述冷却系统(2)的入口相连,所述发动机(1)的排气歧管与所述第一截止阀(18)的入口以及所述旁通阀(27)的出口之间设置有第二压力传感器(P2),所述过滤器(19)与所述自力式阀前压力调节阀(20)之间设置有第三压力传感器(P3),所述第二截止阀(21)的出口经过第四压力传感器(P4)后分为两路,所述第一低温热电器件组(15)和所述第二低温热电器件组(16)之间连接有电压传感器(V1)。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保持发动机热量和背压平衡的尾气热电转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器(17)的出口依次与三元催化器(22)和消声器(23)相连后通往大气。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保持发动机热量和背压平衡的尾气热电转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控单元包括微控制器MCU、D/A输出模块(24)、A/D转换模块(25)及I/O模块(26),D/A输出模块(24)、A/D转换模块(25)及I/O模块(26)均与微控制器MCU相连;所述D/A输出模块(24)与所述调压阀(3)的信号控制端相连;所述A/D转换模块(25)的输入端与第一压力传感器(P1)、第二压力传感器(P2)、第三压力传感器(P3)、第四压力传感器(P4)及电压传感器V1的信号输出端相连,所述I/O模块(26)与第一温度传感器(T1)、第二温度传感器(T2)、第三温度传感器(T3)、第四温度传感器(T4)、第一水阀(12)、第二水阀(9)、第三水阀(10)、第四水阀(11)、第一截止阀(18)、第二截止阀(21)及旁通阀(27)的信号端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保持发动机热量和背压平衡的尾气热电转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控单元包括与所述微控制器MCU相连的上位机(33)和LCD模块(28),所述上位机(33)和LCD模块(28)实时显示A/D转换模块(25)和I/O模块采集的各种信息以及各个阀的开关状态。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保持发动机热量和背压平衡的尾气热电转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控单元包括与所述微控制器MCU相连的Zigbee模块(29)和GPRS模块(30),所述Zigbee模块(29)和所述GPRS模块(30)将A/D转换模块(25)采集的各种信息和各个阀的开关状态发送给远程监控中心。

8.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保持发动机热量和背压平衡的尾气热电转换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不接热交换器(17)测试发动机在额定功率时的尾气压力值P’,以此值作为依据设置自力式阀前压力调节阀(20)的设定值;

步骤2:接上发动机排气歧管后的阀和热交换器,发动机启动后同时控制第一截止阀(18)、第二截止阀(21)、旁通阀(27)的开度,使第二压力传感器(P2)的值与P’之间的误差小于5%;

步骤3:发动机启动后,控制调压阀(3)开启,若T3≤T1,控制第一水阀(12)开启,同时控制与副散热片管道相连的水阀关闭;若T1<T3,控制与副散热片管道相连的水阀开启,同时控制第一水阀关闭。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持发动机热量和背压平衡的尾气热电转换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副散热片管道采用三个,分别为第一副散热片管道(5)、第二副散热片管道(6)和第三副散热片管道(7),第一副散热片管道(5)的长度小于第二副散热片管道(6)的长度,第二副散热片管道(6)的长度小于第三副散热片管道(7)的长度;所述第一多列冷却水箱组(13)的出口和所述第二多列冷却水箱组(14)的出口相连后分别通过第二水阀(9)与第一副散热片管道(5)连通、第三水阀(10)与第二副散热片管道(6)连通、第四水阀(11)与第三副散热片管道(7)连通;

所述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不接热交换器(17)测试发动机在额定功率时的尾气压力值P’,以此值作为依据设置自力式阀前压力调节阀(20)的设定值;

步骤2:接上发动机排气歧管后的阀和热交换器,发动机启动后同时控制第一截止阀(18)、第二截止阀(21)、旁通阀(27)的开度,使第二压力传感器(P2)的值与P’之间的误差小于5%;

步骤3:发动机启动后,控制调压阀(3)开启,若T3≤T1,控制第一水阀(12)开启,同时控制第二水阀(9)、第三水阀(10)和第四水阀(11)关闭;若0<(T3-T1)<3℃,控制第二水阀(9)开启同时控制第三水阀(10)、第四水阀(11)和第一水阀(12)关闭;若3≤(T3-T1)≤5℃,控制第三水阀(10)开启同时控制第一水阀(12)、第二水阀(9)和第四水阀(11)关闭;若(T3-T1)>5℃,控制第四水阀(11)开启同时控制第一水阀(12)、第二水阀(9)和第三水阀(10)关闭。

说明书 :

保持发动机热量和背压平衡的热电转换系统及监控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保持发动机热量和背压平衡的热电转换系统及监控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传统燃油发动机的燃油能量约30%以尾气废热的方式排放,造成了巨大的能量浪费,采用热电转换技术回收尾气废热进行发电供给车载系统使用是提高其燃油经济性的一个重要途径。热电转换的功率与各个热电器件冷热端的温差成正比,目前,现有的大多数汽车尾气热电转换系统采用外部循环水泵加冷却风扇方式对冷却水进行降温冷却控制热电器件的冷端温度,消耗了大量电能,并且有时候消耗的电能大于热电器件回收尾气废热产生的电量,这样造成了系统整体效率低下。此外,发动机排气管与热交换器相连未做背压处理,热交换器内部流场结构加大了发动机原有的尾气背压,降低发动机原有的动力性、燃油经济性和排放性能,这种情况下尽管热电器件回收尾气废热产生了电能,但是也是得不偿失。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针对上述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保持发动机热量和背压平衡的热电转换系统及监控方法,既实现了发动机尾气废热回收发电的要求,又保持了发动机冷却系统的热平衡和发动机背压的稳定。
[0004]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设计的保持发动机热量和背压平衡的尾气热电转换系统,包括热电转换单元及与所述热电转换单元相连的监控单元,所述热电转换单元包括发动机及通过排气歧管与所述发动机相连的热交换器,所述发动机的冷却系统通过调压阀与主散热片管道的入口相连,所述主散热片管道的出口分为两路,一路与第一多列冷却水箱组的入口相连,另一路与第二多列冷却水箱组的入口相连,所述第一多列冷却水箱组与第一低温热电器件组的冷端相连,所述第二多列冷却水箱组与第二低温热电器件组的冷端相连,所述第一低温热电器件组的热端与所述热交换器上表面相连,所述第二低温热电器件组的热端与所述热交换器下表面相连,所述第一多列冷却水箱组的出口和所述第二多列冷却水箱组的出口相连后分为两路,一路通过第一水阀与保温管道的入口相连,另一路通过水阀与至少一个副散热片管道的入口相连,所述保温管道的出口和副散热片管道的出口相连后与冷却系统的入口相连;
[0005] 所述发动机的排气歧管经过第一截止阀与过滤器相连,所述过滤器的出口与自力式阀前压力调节阀的入口相连,所述自力式阀前压力调节阀的出口与第二截止阀的入口相连,所述第二截止阀的出口分为两路,一路与所述热交换器的入口相连,另一路与旁通阀的入口相连,所述旁通阀的出口与所述发动机的排气歧管出口相连。
[0006] 进一步地,所述副散热片管道采用三个,分别为第一副散热片管道、第二副散热片管道和第三副散热片管道,第一副散热片管道的长度小于第二副散热片管道的长度,第二副散热片管道的长度小于第三副散热片管道的长度;所述第一多列冷却水箱组的出口和所述第二多列冷却水箱组的出口相连后分别通过第二水阀与第一副散热片管道连通、第三水阀与第二副散热片管道连通、第四水阀与第三副散热片管道连通。
[0007] 进一步地,所述冷却系统与所述调压阀之间设置有温度传感器T1,所述调压阀与所述主散热管道之间设置有压力传感器P1,所述主散热管道的出口经过温度传感器T2后分为两路,所述第一多列冷却水箱组的出口和所述第二多列冷却水箱组的出口相连后经过温度传感器T3分为两路,所述保温管道的出口和所述副散热片管道的出口相连后经过温度传感器T4与所述冷却系统的入口相连,所述发动机的排气歧管与所述第一截止阀的入口和旁通阀的出口之间设置有压力传感器P2,所述过滤器与所述自力式阀前压力调节阀之间设置有压力传感器P3,所述第二截止阀的出口经过压力传感器P4后分为两路,所述第一低温热电器件组和所述第二低温热电器件组之间连接有电压传感器V1。
[0008] 进一步地,所述热交换器的出口依次与三元催化器和消声器相连后通往大气。
[0009] 进一步地,所述监控单元包括微控制器MCU、D/A输出模块、A/D转换模块及I/O模块,D/A输出模块、A/D转换模块及I/O模块均与微控制器MCU相连;所述D/A输出模块与所述调压阀的信号控制端相连;所述A/D转换模块的输入端与压力传感器P1、压力传感器P2、压力传感器P3、压力传感器P4及电压传感器V1的信号输出端相连,所述I/O模块与温度传感器T1、温度传感器T2、温度传感器T3、温度传感器T4、第一水阀、第二水阀、第三水阀、第四水阀、第一截止阀、第二截止阀及旁通阀的信号端相连。
[0010] 进一步地,所述监控单元包括与所述微控制器MCU相连的上位机和LCD模块,所述上位机和LCD模块实时显示A/D转换模块采集的各种信息以及各个阀的开关状态。
[0011] 进一步地,所述监控单元包括与所述微控制器MCU相连的Zigbee模块和GPRS模块,所述Zigbee模块和所述GPRS模块将A/D转换模块采集的各种信息和各个阀的开关状态发送给远程监控中心。
[0012] 一种如上述所述保持发动机热量和背压平衡的尾气热电转换系统的控制方法,所述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13] 步骤1:不接热交换器测试发动机在额定功率时的尾气压力值P’,以此值作为依据设置自力式阀前压力调节阀的设定值;
[0014] 步骤2:接上发动机排气歧管后的阀和热交换器,发动机启动后,同时控制第一截止阀、第二截止阀、旁通阀的开度,使压力传感器P2的值与P’之间的误差小于5%;
[0015] 步骤3:发动机启动后,控制调压阀开启,若T3≤T1,控制第一水阀开启,同时控制与副散热片管道相连的水阀关闭;若T1<T3,控制与副散热片管道相连的水阀开启,同时控制第一水阀关闭。
[0016] 进一步地,所述副散热片管道采用三个,分别为第一副散热片管道、第二副散热片管道和第三副散热片管道,第一副散热片管道的长度小于第二副散热片管道的长度,第二副散热片管道的长度小于第三副散热片管道的长度;所述第一多列冷却水箱组的出口和所述第二多列冷却水箱组的出口相连后分别通过第二水阀与第一副散热片管道连通、第三水阀与第二副散热片管道连通、第四水阀与第三副散热片管道连通;
[0017] 所述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18] 步骤1:不接热交换器测试发动机在额定功率时的尾气压力值P’,以此值作为依据设置自力式阀前压力调节阀的设定值;
[0019] 步骤2:接上发动机排气歧管后的阀和热交换器,发动机启动后,同时控制第一截止阀、第二截止阀、旁通阀的开度,使压力传感器P2的值与P’之间的误差小于5%;
[0020] 步骤3:发动机启动后,控制调压阀开启,若T3≤T1,控制第一水阀开启,同时控制第二水阀、第三水阀和第四水阀关闭;若0<(T3-T1)<3℃,控制第二水阀开启同时控制第三水阀、第四水阀和第一水阀关闭;若3≤(T3-T1)≤5℃,控制第三水阀开启同时控制第一水阀、第二水阀和第四水阀关闭;若(T3-T1)>5℃,控制第四水阀开启同时控制第一水阀、第二水阀和第三水阀关闭。
[0021]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充分利用散热片管道进行冷却水的预先冷却,以及经过热电器件组热交换后再做二次冷却,一方面可以较大程度降低热交换器的冷端温度,另一方面又保持了原有冷却系统的热平衡;此外,采用自力式阀前压力调压阀及其辅助设备控制发动机排气歧管出口的尾气背压与未连接热交换器时的压力值尽可能一致,在进行尾气废热回收发电的同时实现了发动机的背压平衡;
[0022] 该系统未增加辅助系统的功率消耗,在保持发动机热平衡和背压平衡的前提下还能高效回收尾气废热进行发电,可广泛应用于传统燃油发动机尾气热电转换再利用的场合,并且清洁、高效、无污染,具有良好的节能与减排前景。

附图说明

[0023] 图1为本发明保持发动机热量和背压平衡的尾气热电转换系统的原理图;
[0024] 图2为本发明保持发动机热量和背压平衡的尾气热电转换系统的控制方法流程图。
[0025] 图中各部件标号如下:发动机1、冷却系统2、调压阀3、主散热片管道4、第一副散热片管道5、第二副散热片管道6、第三副散热片管道7、保温管道8、第二水阀9、第三水阀10、第四水阀11、第一水阀12、第一多列冷却水箱组13、第二多列冷却水箱组14、第一低温热电器件组15、第二低温热电器件组16、热交换器17、第一截止阀18、过滤器19、自力式阀前压力调节阀20、第二截止阀21、三元催化器22、消声器23、D/A输出模块24、A/D转换模块25、I/O模块26、旁通阀27、LCD模块28、Zigbee模块29、GPRS模块30、USB模块31、声光报警32、上位机33、时钟模块34;
[0026] 温度传感器T1、温度传感器T2、温度传感器T3、温度传感器T4、压力传感器P1、压力传感器P2、压力传感器P3、压力传感器P4、电压传感器V1、微控制器MCU。

具体实施方式

[0027]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28] 如图1所示为保持发动机热量和背压平衡的尾气热电转换系统,包括热电转换单元及监控单元。
[0029] 本实施例中副散热片管道采用了三个,分别为第一副散热片管道5、第二副散热片管道6、第三副散热片管道7,且第一副散热片管道5的长度小于第二副散热片管道6的长度,第二副散热片管道6的长度小于第三副散热片管道7的长度,每幅散热片管道四周都安装贴放有高效散热性能的金属散热片。
[0030] 热电转换单元包括发动机1、冷却系统2、调压阀3、主散热片管道4、第一副散热片管道5、第二水阀9、第二副散热片管道6、第三水阀10、第三副散热片管道7、第四水阀11、保温管道8、第一水阀12、第一多列冷却水箱组13、第二多列冷却水箱组14、第一低温热电器件组15、第二低温热电器件组16、热交换器17、三元催化器22、消声器23、第一截止阀18、过滤器19、自力式阀前压力调节阀20、第二截止阀21、旁通阀27、温度传感器T1、温度传感器T2、温度传感器T3、温度传感器T4、压力传感器P1、压力传感器P2、压力传感器P3、压力传感器P4及电压传感器V1。
[0031] 冷却系统2的冷却水出口经过温度传感器T1后与调压阀3的输入端相连,调压阀3的输出端经过压力传感器P1后与主散热片管道4的入口相连,主散热片管道4的出口经过温度传感器T2后分为两路,一路与第一多列冷却水箱组13的公共入口相连,另一路与第二多列冷却水箱组14的公共入口相连,第一多列冷却水箱组13的公共入口分别经过单列冷却水箱1_1~1_n后构成第一多列冷却水箱组13的公共出口,第二多列冷却水箱组14的公共入口分别经过单列冷却水箱2_1~2_n后构成第二多列冷却水箱组14的公共出口,第一多列冷却水箱组13的公共出口和第二多列冷却水箱组14的公共出口与温度传感器T3相连后分为四路,第一路与第二水阀9的入口相连,第二路与第三水阀10的入口相连,第三路与第四水阀11的入口相连,第四路与第一水阀12的入口相连,第一水阀12、第二水阀9、第三水阀10和第四水阀11的出口分别对应与保温管道8、第一副散热片管道5、第二副散热片管道6和第三副散热片管道7的入口相连,保温管道8、第一副散热片管道5、第二副散热片管道6和第三副散热片管道7的出口相连经过温度传感器T4后与冷却系统2的入口相连;发动机1的排气歧管出口经过压力传感器P2后与第一截止阀18的入口相连,第一截止阀18的出口与过滤器19的入口相连,过滤器19的出口经过压力传感器P3后与自力式阀前压力调节阀20的入口相连,自力式阀前压力调节阀20的出口与第二截止阀21的入口相连,第二截止阀21的出口经过压力传感器P4后分为两路,一路与热交换器17的入口相连,另一路与旁通阀27的入口相连,旁通阀27的出口与发动机1排气歧管出口相连,热交换器17的出口依次与三元催化器22和消声器23相连后通往大气;第一多列冷却水箱组13中的单列冷却水箱1_1~1_n分别与第一低温热电器件组15中第1~第n列热电器件的公共冷端相连,第二多列冷却水箱组14中的单列冷却水箱2_1~2_n分别与第二低温热电器件组16中第1~第n列热电器件的公共冷端相连,第一低温热电器件组15中所有热电器件的热端与热交换器17上表面相连,第二低温热电器件组16中所有热电器件的热端与热交换器17下表面相连,第一低温热电器件组15和第二低温热电器件组16之间连接有电压传感器V1。
[0032] 监控单元包括由微控制器MCU、D/A输出模块24、A/D转换模块25、LCD模块28、I/O模块26、时钟模块、Zigbee模块29、GPRS模块30、USB模块31、声光报警32、上位机33和和时钟模块34。
[0033] 微控制器MCU内部集成有USB模块31和时钟模块34,通过D/A输出模块24与调压阀3的信号控制端相连控制调压阀3的开度;A/D转换模块25的输入端与压力传感器P1~P4以及电压传感器V1的信号输出端相连采集它们的信息,并由时钟模块34、A/D转换模块25的输出端与微控制器MCU相连;微控制器MCU通过I/O模块26与数字式温度传感器T1~T4、第一水阀12、第二水阀9、第三水阀10、第四水阀11的信号端相连,还与声光报警32相连;时钟模块34记录压力传感器P1~P4、电压传感器V1、数字式温度传感器T1~T4的采集值对应的时间和日期,微控制器MCU通过USB模块31与上位机33相连进行通信,通过上位机33和LCD模块28实时显示A/D转换模块和I/O模块采集的各种信息及其对应的时间和日期,以及显示各个阀的开关状态及其对应的时间和日期,还通过Zigbee模块29和GPRS模块30将上述各种信息和各个阀的开关状态发送给远程监控中心。
[0034] 本发明保持发动机热量和背压平衡的尾气热电转换系统的原理如下:
[0035] 热电转换单元通过四周安装有高效散热片的足够长的主散热片通道4对发动机冷却系统引出支路的冷却水进行预冷却后通入第一多列冷却水箱组13和第二多列冷却水箱组14,第一多列冷却水箱组13和第二多列冷却水箱组14里的冷却水分别与热交换器17上下表面的第一热电器件组15和第二热电器件组16的冷端进行热交换后进行汇集,将第一多列冷却水箱组13和第二多列冷却水箱组14出口汇集处冷却水温度与发动机1冷却系统2出口处冷却水的温度进行比较,根据不同的比较值来选择切换副散热片管道(例如第一副散热片管道5、第二副散热片管道6、第三副散热片管道7)和保温管道8的开启,实现第一多列冷却水箱组13和第二多列冷却水箱组14出口汇集处冷却水的二次冷却再通往发动机1冷却系统;发动机1与热交换器17连接排气歧管之间通过添加自力式阀前压力调压阀20及其相应配套的截止阀、过滤器19和旁通阀27进行发动机1尾气背压的调节,实现发动机在未接热交换器和接上相关部件之后排放尾气的压力保持稳定。
[0036] 如图2所示为保持发动机热量和背压平衡的尾气热电转换系统的监控方法流程图:其监控方法如下:
[0037] 步骤1:不接热交换器测试发动机在额定功率时的尾气压力值P’,以此值作为依据设置自力式阀前压力调节阀的设定值;
[0038] 步骤2:接上发动机排气管后的阀和热交换器,发动机启动后,同时控制第一截止阀、第二截止阀、旁通阀的开度,使压力传感器P2的值与P’之间的误差小于5%;
[0039] 步骤3:发动机启动后,控制调压阀开启,若T3≤T1,控制第一水阀开启,同时控制第二水阀、第三水阀和第四水阀关闭;若0<(T3-T1)<3℃,控制第二水阀开启同时控制第三水阀、第四水阀和第一水阀关闭;若3≤(T3-T1)≤5℃,控制第三水阀开启同时控制第一水阀、第二水阀和第四水阀关闭;若(T3-T1)>5℃,控制第四水阀开启同时控制第一水阀、第二水阀和第三水阀关闭。
[0040] 应当理解的是,本说明书未详细阐述的部分均属于现有技术。
[0041] 应当理解的是,上述针对较佳实施例的描述较为详细,并不能因此而认为是对本发明专利保护范围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发明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以做出替换或变形,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发明的请求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