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四通换向阀及空调系统的室外机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510600172.7

文献号 : CN105588224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曹培春李亚军朱海滨耿海兵王远鹏

申请人 :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四通换向阀及空调系统的室外机,涉及空调领域,能够减少活塞撞击内壁而产生的噪音,并延长四通换向阀的使用寿命。具体方案为:四通换向阀包括设置于内腔的活塞,设置于外壳且与内腔相通的冷凝器连通管、蒸发器连通管、排气连通管以及吸气连通管,所述四通换向阀包括第一减震件,所述第一减震件的一端固定于内腔第一端,所述第一减震件的另一端悬空,当所述活塞向所述内腔第一端的方向持续滑动时,所述活塞压缩所述第一减震件悬空的一端。本发明用于四通换向阀及空调系统室外机的制造。

权利要求 :

1.一种四通换向阀,包括设置于内腔的活塞,设置于外壳且与内腔相通的冷凝器连通管、蒸发器连通管、排气连通管以及吸气连通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四通换向阀包括第一减震件,所述第一减震件的一端固定于内腔第一端,所述第一减震件的另一端悬空,当所述活塞向所述内腔第一端的方向持续滑动时,所述活塞压缩所述第一减震件悬空的一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四通换向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四通换向阀还包括第二减震件;

所述第二减震件的一端固定于内腔第二端,所述第二减震件的另一端悬空,当所述活塞向所述内腔第二端的方向持续滑动时,所述活塞压缩所述第二减震件悬空的一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四通换向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四通换向阀还包括第一调压管、第二调压管、第三调压管以及第四调压管;

所述第一调压管的一端与所述内腔第一端连通,所述第一调压管的另一端与先导阀连通;

所述第二调压管的一端与所述内腔第二端连通,所述第二调压管的另一端与所述先导阀连通;

所述第三调压管的一端与所述排气连通管连通,所述第三调压管的另一端与所述先导阀连通;

所述第四调压管的一端与所述吸气连通管连通,所述第四调压管的另一端与所述先导阀连通;

其中,所述先导阀用于,将所述第一调压管和所述第三调压管连通,同时将所述第二调压管和所述第四调压管连通;所述先导阀还用于,将所述第一调压管和所述第四调压管连通,同时将所述第二调压管和所述第三调压管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四通换向阀,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减震件和所述第二减震件均为螺旋弹簧或者波形弹簧。

5.一种空调系统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外机包括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四通换向阀。

说明书 :

一种四通换向阀及空调系统的室外机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空调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四通换向阀及空调系统的室外机。

背景技术

[0002] 空调系统包括室内机和室外机,室外机通过四通换向阀控制制冷剂的流向,实现空调系统工作模式的切换。
[0003] 结合图1所示的一种现有技术中的四通换向阀,四通换向阀外壳上设置有与其内腔相通的四个连通管,分别为冷凝器连通管101,用于连通室外机换热器(冷凝器),蒸发器连通管102,用于连通室内机换热器(蒸发器)、排气连通管103,用于连通压缩机排气端,吸气连通管104,用于连通压缩机吸气端。四通换向阀内腔设置有活塞105,在两个活塞臂106所受到的压力差的作用下,活塞在内腔左右滑动。当活塞滑动至内腔一端时,吸气连通管104与冷凝器连通管101连通,当活塞105滑动至内腔另一端时,吸气连通管104与蒸发器连通管102连通。通过控制活塞105左右滑动,可以控制四通换向阀内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实现空调系统工作模式的切换。
[0004] 活塞在其两臂所受到的压力差驱动下在四通换向阀内腔滑动,如果压力差较小,则不能驱动活塞克服摩擦力左右滑动,而如果活塞两侧压力差较大,则往往会因为活塞撞击四通换向阀内壁而产生噪音,并且会缩短四通换向阀的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四通换向阀及空调系统的室外机,能够减少活塞撞击内壁而产生的噪音,并延长四通换向阀的使用寿命。
[0006]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7]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四通换向阀,包括设置于内腔的活塞,设置于外壳且与内腔相通的冷凝器连通管、蒸发器连通管、排气连通管以及吸气连通管,所述四通换向阀包括第一减震件,所述第一减震件的一端固定于内腔第一端,所述第一减震件的另一端悬空,当所述活塞向所述内腔第一端的方向持续滑动时,所述活塞压缩所述第一减震件悬空的一端。
[0008] 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空调系统的室外机,所述室外机包括第一方面所提供的四通换向阀。
[0009] 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提供的四通换向阀以及空调系统的室外机,通过减震件避免活塞在四通换向阀内腔滑动过程中撞击内壁,从而减少了噪音。例如,由于空调在制热模式下时,室外机换热器容易结霜,导致制冷剂流经室外换热器时不能充分蒸发,使得蒸发器连通管内的制冷剂气压较低。当空调从制热模式向除霜模式切换时,由于蒸发器连通管内的制冷剂气压较低,内腔第一端的制冷剂气压较低,使得活塞在其两臂所受到的压力差较大,此时活塞从内腔第而端向内腔第一端滑动时,活塞滑动速度更快,因而更容易产生噪音,通过第一减震件的减震作用可以显著减少噪音,并避免活塞撞击内腔第一端内壁,从而延长四通换向阀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0010]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1]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一种四通换向阀的结构示意图;
[0012] 图2为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提供的四通换向阀的结构示意图;
[0013] 图3为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提供的另一种四通换向阀的结构示意图;
[0014] 图4为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提供的四通换向阀与先导阀的连接示意图;
[0015] 图5为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提供的四通换向阀在先导阀工作在第一模式下时活塞滑动方向的示意图;
[0016] 图6为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提供的四通换向阀在先导阀工作在第二模式下时活塞滑动方向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18] 为了便于清楚描述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采用了“第一”、“第二”等字样对功能和作用基本相同的相同项或相似项进行区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第一”、“第二”等字样并不是在对数量和执行次序进行限定。
[0019]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四通换向阀,四通换向阀的内腔设置有活塞,通过调节作用于活塞两臂的压力差,活塞可以在内腔第一端和内腔第二端之间滑动,从而控制四通换向阀内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以实现空调系统工作模式的切换。例如,制热模式与制冷模式的相互切换,制热模式与除霜模式的相互切换。特别地,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描述的“连通”关系,是指四通换向阀内部不同结构之间或者四通换向阀与其它装置之间通过传输制冷剂的管道所构成的连接关系,制冷剂可以在相互连通的结构之间流通。
[0020]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四通换向阀,参照图2所示,四通换向阀2包括设置于外壳且与内腔相通的冷凝器连通管201、蒸发器连通管202、排气连通管203以及吸气连通管204。其中,冷凝器连通管201用于连通室外机换热器(冷凝器),蒸发器连通管202用于连通室内机换热器(蒸发器),排气连通管203用于连通压缩机排气端,吸气连通管204用于连通压缩机吸气端。
[0021] 四通换向阀2还包括设置于内腔的活塞205,活塞205在其两臂所受到的压力差驱动下,可以在内腔第一端与内腔第二端之间滑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内腔第一端为靠近冷凝器连通管201的一端,内腔第二端为靠近蒸发器连通管202的一端。当然,内腔第一端和内腔第二端也可以对调。
[0022] 四通换向阀2还包括第一减震件206,第一减震件206的一端固定于内腔第一端,第一减震件206的另一端悬空。当活塞205向内腔第一端的方向持续滑动时,活塞205压缩第一减震件206悬空的一端。当活塞205从内腔第二端滑向内腔第一端时,由于第一减震件206的减震作用,活塞205不会直接撞击内腔第一端的内壁,因而减少了噪音。可选的,第一减震件206可以为螺旋弹簧或者波形弹簧,图2所示为第一减震件206为螺旋弹簧的情况。
[0023] 可选的,参照图3所示,四通换向阀2还包括第二减震件207。第二减震件207的一端固定于内腔第二端,第二减震件207的另一端悬空,当活塞205向内腔第二端的方向持续滑动时,活塞205压缩第二减震件207悬空的一端。当活塞205从内腔第一端滑向内腔第二端时,由于第二减震件207的减震作用,活塞205不会直接撞击内腔第二端的内壁,因而减少了噪音。可选的,第二减震件207可以为螺旋弹簧或者波形弹簧,图3所示为第一减震件206和第二减震件207均为螺旋弹簧的情况。
[0024] 在一种具体的应用场景中,通过先导阀对活塞205两臂所受到的压力进行调节,以控制活塞205的滑动。具体的,参照图4,四通换向阀2还包括第一调压管208、第二调压管209、第三调压管210以及第四调压管211。
[0025] 其中,第一调压管208的一端与内腔第一端连通,第一调压管208的另一端与先导阀连通。第二调压管209的一端与内腔第二端连通,第二调压管209的另一端与先导阀连通。第三调压管210的一端与排气连通管203连通,第三调压管210的另一端与先导阀连通。第四调压管211的一端与吸气连通管204连通,第四调压管211的另一端与先导阀连通。
[0026] 先导阀有两种工作模式,以下结合先导阀的两种工作模式,本发明的实施例以内腔第一端为活塞205的初始位置(如图4所示),对两种工作模式下活塞205的滑动过程进行说明。
[0027] 如图5所示,先导阀在第一工作模式下,将第一调压管208和第三调压管210连通,同时将第二调压管209和第四调压管211连通。
[0028] 参照图5中箭头所示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从压缩机排气管流出的高压制冷剂,通过排气连通管203流入四通换向阀2,排气连通管203内的制冷剂为高压制冷剂。完成制冷或者制热循环的制冷剂通过吸气连通管204流入压缩机吸气管,吸气连通管204内的制冷剂为低压制冷剂。
[0029] 由于第一调压管208和第三调压管210连通,排气连通管203内的部分制冷剂通过先导阀从第三调压管210流入第一调压管208,并最终流入四通换向阀2的内腔第一端。
[0030] 同时,由于第二调压管209和第四调压管211连通,吸气连通管204内的部分制冷剂通过先导阀从第四调压管211流入第二调压管209,并最终流入四通换向阀2的内腔第二端。
[0031] 内腔第一端内的制冷剂为高压制冷剂,内腔第二端内的制冷剂为低压制冷剂,高低压制冷剂在活塞205两臂形成压力差,驱动活塞205从内腔第一端向内腔第二端滑动。在活塞205从内腔第一端向内腔第二端滑动的过程中,由于第二减震件207的减震作用,活塞205不会直接撞击内腔第二端的内壁,因而减少了噪音。
[0032] 活塞205从内腔第一端滑到内腔第二端之后,吸气连通管204与蒸发器连通管202连通,同时排气连通管203与冷凝器连通管201连通。结合图5中虚线所示的制冷剂在四通换向阀2外部的流向,制冷剂通过排气连通管203从压缩机排气口流入四通换向阀2,从冷凝器连通管201流出四通换向阀2,流经室内机完成制热过程,并从蒸发器连通管202流回四通换向阀2,最终通过吸气连通管204流入压缩机吸气口,完成制冷剂循环过程。
[0033] 如图6所示,先导阀在第二工作模式下,将第一调压管208和第四调压管211连通,同时将第二调压管209和第三调压管210连通。
[0034] 参照图6中箭头所示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由于第一调压管208和第四调压管211连通,吸气连通管204内的部分制冷剂通过先导阀从第四调压管211流入第一调压管208,并最终流入四通换向阀2的内腔第一端。
[0035] 同时,由于第二调压管209和第三调压管210连通,排气连通管203内的部分制冷剂通过先导阀从第三调压管210流入第二调压管209,并最终流入四通换向阀2的内腔第二端。
[0036] 内腔第一端内的制冷剂为低压制冷剂,内腔第二端内的制冷剂为高压制冷剂,高低压制冷剂在活塞205两臂形成压力差,驱动活塞205从内腔第二端向内腔第一端滑动。在活塞205从内腔第二端向内腔第一端滑动的过程中,由于第一减震件206的减震作用,活塞205不会直接撞击内腔第一端的内壁,因而减少了噪音。
[0037] 活塞205从内腔第二端滑到内腔第一端之后,吸气连通管204与冷凝器连通管201连通,同时排气连通管203与蒸发器连通管202连通。结合图6中虚线所示的制冷剂在四通换向阀2外部的流向,制冷剂通过排气连通管203从压缩机排气口流入四通换向阀2,从蒸发器连通管202流出四通换向阀2,流经室内机完成制冷或者除霜过程,并从冷凝器连通管201流回四通换向阀2,最终通过吸气连通管204流入压缩机吸气口,完成制冷剂循环过程。
[0038] 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提供的四通换向阀,通过减震件避免活塞在四通换向阀内腔滑动过程中撞击内壁,从而减少了噪音。四通换向阀可以只包括一个减震件,也可以包括两个减震弹件。例如,可以只包括第一减震件。由于空调在制热模式下时,室外机换热器容易结霜,导致制冷剂流经室外换热器时不能充分蒸发,使得蒸发器连通管内的制冷剂气压较低。当空调从制热模式向除霜模式切换时,由于蒸发器连通管内的制冷剂气压较低,内腔第一端的制冷剂气压较低,使得活塞在其两臂所受到的压力差较大,此时活塞从内腔第而端向内腔第一端滑动时,活塞滑动速度更快,因而更容易产生噪音,通过第一减震件的减震作用可以显著减少噪音,并避免活塞撞击内腔第一端内壁。
[0039]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空调系统的室外机,室外机包括四通换向阀。其中四通换向阀为上述图2至图6所对应的实施例所描述的四通换向阀。通过减震件减少空调在模式切换过程中所产生的噪音,改善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0040]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