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收集器以及建筑物的附加结构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410647808.9

文献号 : CN105588343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彭岫麟陈瑜尧

申请人 : 山东三齐能源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提供一种太阳能收集器以及建筑物的附加结构。太阳能收集器包括至少一吸热板以及至少一隔热板;吸热板包括至少一第一板体以及连接第一板体的多个第一卡合部;隔热板包括至少一第二板体以及连接第二板体的多个第二卡合部;第一卡合部分别与第二卡合部嵌合,且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之间维持间距,以共同定义出热收集流道,以供热传导液体流过热收集流道;吸热板的热传导系数为隔热板的热传导系数的30倍以上。

权利要求 :

1.一种太阳能收集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个吸热板,所述吸热板包括至少一第一板体以及连接所述第一板体的多个第一卡合部,多个所述第一卡合部分别设置于各所述吸热板的相对两端;以及隔热板,所述隔热板包括分别对应多个所述吸热板的第一板体的多个第二板体以及连接所述第二板体的多个第二卡合部,任两相邻的第二板体以其对应的第二卡合部相连接,各所述吸热板的第一卡合部分别与对应的第二卡合部扣合,以将多个所述吸热板彼此相邻地扣合于所述隔热板上,且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二板体之间维持间距,以共同定义出热收集流道,以供热传导液体流过所述热收集流道,所述吸热板的热传导系数为所述隔热板的热传导系数的30倍以上;以及连接管,连通所述太阳能收集器的所述热收集流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收集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连接并罩覆所述吸热板以及所述隔热板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收集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还包括多个孔道,对应各热收集流道设置以连通各热收集流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收集器,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第二卡合部包括彼此连通的延伸槽以及勾合槽,各所述第一卡合部包括延伸段以及勾合段,各所述延伸段位于对应的延伸槽内,各所述勾合段连接对应的延伸段而嵌合于对应的勾合槽内,并与对应的勾合槽相勾合,以将多个所述吸热板彼此相邻地扣合于所述隔热板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太阳能收集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填充物,相邻两吸热板的勾合段与多个所述勾合槽的其中之一扣合,各所述填充物填充于多个所述勾合槽内,并位于相邻两吸热板的勾合段与对应的勾合槽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太阳能收集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填充物包括卡榫、硬化胶或密封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太阳能收集器,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卡榫嵌设于相邻两吸热板的勾合段与对应的勾合槽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收集器,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第一板体以及各所述第二板体为弧形板体,且各所述第一板体与对应的第二板体的弧形方向相同。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收集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太阳能选择性吸收膜,覆盖所述吸热板的向光面。

10.一种建筑物附加结构,适于设置于建筑物的外部表面上,其特征在于,所述附加结构包括:框架,用以框围出容置空间;以及

多个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收集器,彼此平行地设置于所述容置空间内,以共同构成不连续墙面。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建筑物附加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部表面包括所述建筑物的阳台或露台。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建筑物附加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物附加结构包括围栏,设置于所述阳台或所述露台的外缘。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建筑物附加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附加结构包括外部遮阳结构,所述外部表面包括屋顶、窗户、露台或邻接建筑物的开放空间。

说明书 :

太阳能收集器以及建筑物的附加结构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建筑一体化能源收集器以及建筑物的附加结构,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建筑一体化太阳热能收集器以及应用此太阳热能收集器的建筑物附加结构。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环保意识抬头,节能减碳的概念逐渐受众人所重视,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成为世界各国积极投入发展的重点。再生能源当中,由于太阳光随处可得,且不像其他能源会对地球产生污染(如:石化能源、核能),因此,可将太阳光转换成热能的太阳能收集器已被广泛应用且已成为重要的产业。
[0003] 太阳能收集器若可具有大面积的照光面积,便可产生相对大量且可供使用的热能。因此有许多厂商希望将“绿能建筑”的概念融入太阳能收集器中,即在建筑物曝晒太阳最多之处铺设太阳能收集器,藉以利用太阳能收集器所产生的热能来弥补建筑物内所耗费的热能,例如生活用热水以及供暖等。然而,目前的太阳能收集器的体积及厚度仍十分庞大,因而限制了太阳能收集器在建筑一体化太阳能(building integrated solar thermal,简称BIST)领域的应用及设计弹性。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提供一种太阳能收集器以及建筑物的附加结构,该太阳能收集器体积和整体厚度较小,风阻也相对较小,且结构刚性较佳,因而适用于建筑物上,以作为建筑物的附加结构之用。
[0005] 本发明的太阳能收集器包括至少一吸热板以及至少一隔热板;吸热板包括至少一第一板体以及连接第一板体的多个第一卡合部;隔热板包括至少一第二板体以及连接第二板体的多个第二卡合部;第一卡合部分别与第二卡合部嵌合,且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之间维持间距,以共同定义出热收集流道,以供热传导液体流过热收集流道;吸热板的热传导系数为隔热板的热传导系数的30倍以上。
[0006] 本发明的建筑物的附加结构适于设置于建筑物的外部表面上,附加结构包括多个框架以及多个前述的太阳能收集器;框架用以框围出容置空间;太阳能收集器彼此平行地设置于容置空间内,以共同构成不连续墙面。
[0007]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太阳能收集器还包括连接管,连接并罩覆吸热板以及隔热板的一侧,以连通太阳能收集器的多个热收集流道。
[0008]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连接管还包括多个孔道,对应各热收集流道设置,以连通各热收集流道。
[0009]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吸热板的数量为多个;隔热板的数量为一个;第一卡合部分别设置于各吸热板的相对两端;隔热板的第二板体的数量为多个,分别对应吸热板的第一板体;任两相邻的第二板体以其对应的第二卡合部相连接;各吸热板的第一卡合部分别与对应的第二卡合部扣合,以将吸热板彼此相邻地扣合于隔热板上。
[0010]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各第二卡合部包括彼此连通的延伸槽以及勾合槽;各第一卡合部包括延伸段以及勾合段;各延伸段位于对应的延伸槽内;各勾合段连接对应的延伸段而嵌合于对应的勾合槽内,并与对应的勾合槽相勾合,以将吸热板彼此相邻地扣合于隔热板上。
[0011]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太阳能收集器还包括多个填充物,相邻两吸热板的勾合段与勾合槽的其中之一扣合;各填充物填充于勾合槽内,并位于相邻两吸热板的勾合段与对应的勾合槽之间。
[0012]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填充物包括卡榫、硬化胶或密封胶。
[0013]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各卡榫嵌设于相邻两吸热板的卡勾部与对应的沟槽之间。
[0014]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各第一板体以及各第二板体为弧形板体,且各第一板体与对应的第二板体的弧形方向相同。
[0015]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太阳能收集器还包括太阳能选择性吸收膜,覆盖吸热板的向光面。
[0016]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外部表面包括建筑物的阳台或露台。
[0017]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附加结构包括围栏,设置于阳台或露台的外缘。
[0018]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附加结构包括外部遮阳结构;外部表面包括屋顶、窗户、露台或邻接建筑物的开放空间。
[0019] 基于上述,本发明的太阳能收集器的吸热板与隔热板共同定义出一热收集流道,以供一热传导液体流过,且吸热板的热传导系数实质上为隔热板的热传导系数的30倍以上。如此配置,太阳光的热能即可通过具有高热传导系数的吸热板而有效传导至热收集流道内的热传导液体,并利用隔热板良好的隔热特性来有效防止热能散失。并且,本发明的隔热板具有重量轻、结构强度高且热能散失率低的特点,因而可在维持其结构强度及隔热效果的前提下,有效缩减整体隔热板以及外壳的体积及厚度。因此,本发明的太阳能收集器不仅具有良好的太阳能收集效率及高结构强度,其体积及整体厚度更可有效缩减,其风阻也可相对降低,进而增加了太阳能收集器在结构整合的应用及设计弹性。
[0020] 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了使用此太阳能收集器的太阳能收集系统,其将多个太阳能收集器设置于一个或多个框架内,以将太阳能收集器模块化,增加其太阳能收集的效率。本发明的太阳能收集系统可例如设置于建筑物的外部表面上,以吸收曝晒于建筑物本身及其周围的太阳能,并将其转换为供建筑物内部的生活用热水或供暖所使用的热能。
[0021]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0022]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一种太阳能收集器的示意图;
[0023] 图2是图1的太阳能收集器沿A-A’线的剖面示意图;
[0024] 图3是图2的太阳能收集器施加内部压力后的应力分布图;
[0025] 图4是图1的太阳能收集器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26] 图5是图4的太阳能收集器沿B-B’线的剖面示意图;
[0027] 图6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吸热板的剖面局部放大示意图;
[0028] 图7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一种太阳能收集器的部分构件分解示意图;
[0029] 图8是图7的一种太阳能收集器的构件组装示意图;
[0030] 图9至图11是本发明的不同实施例在建筑物附加结构的应用示意图。
[0031] 附图标记说明:
[0032] 10:建筑物附加结构;
[0033] 100、100a、100b:太阳能收集器;
[0034] 110:吸热板;
[0035] 112:第一板体;
[0036] 114:第一卡合部;
[0037] 114a:延伸段;
[0038] 114b:勾合段;
[0039] 120:隔热板;
[0040] 122:第二板体;
[0041] 124:第二卡合部;
[0042] 124a:延伸槽;
[0043] 124b:勾合槽;
[0044] 130:连接管;
[0045] 132:孔道;
[0046] 134:入水口;
[0047] 136:出水口;
[0048] 140:填充物;
[0049] 150:太阳能选择性吸收膜;
[0050] 152:阻尼层;
[0051] 154:吸收层;
[0052] 156:抗反射层;
[0053] 160:上盖;
[0054] 170:补强片;
[0055] 180:下壳体;
[0056] 200:框架;
[0057] CH:热收集流道;
[0058] D1:纵向方向;
[0059] G1:间距;
[0060] S:向光面;
[0061] L1:纵向长度;
[0062] W1:横向宽度;
[0063] H1:高度。

具体实施方式

[0064] 有关本发明的前述及其他技术内容、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附图的各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而并非用来限制本发明。并且,在下列各实施例中,相同或相似的元件将采用相同或相似的标号。
[0065]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一种太阳能收集器的示意图。图2是图1的太阳能收集器沿A-A’线的剖面示意图。请同时参照图1至图2,在本实施例中,太阳能收集器100包括至少一吸热板110以及至少一隔热板120。吸热板110包括至少一第一板体112以及连接第一板体112的多个第一卡合部114。隔热板120包括至少一第二板体122以及连接第二板体122的多个第二卡合部124。第一卡合部114分别与第二卡合部124嵌合,且第一板体112与第二板体122之间维持间距G1,以共同定义出热收集流道CH,以供热传导液体沿第一板体112的纵向方向D1流过热收集流道CH。
[0066] 在本实施例中,吸热板110的热传导系数实质上为隔热板的热传导系数的30倍以上。具体而言,吸热板110以及隔热板120皆可为一体成型。吸热板110可例如以冲压或滚压的方式一体成型,其材料可为不锈钢(stainless steel),其热传导系数约为12~30W/(m℃),而隔热板的材料可为纤维强化塑胶(Fiber Reinforced Plastics,简称FRP)等复合材料,其热传导系数约为0.23~0.35W/(m℃)。纤维强化塑胶可例如包括热固性树脂(thermosetting resin)或热塑性树脂(thermoplastic resin)以及玻璃纤维(glass fiber)或碳纤维(carbon fiber)等。详细来说,纤维强化塑胶主要是以热固性树脂或热塑性树脂混合玻璃纤维或碳纤维所构成的复合材料(composite materials),其机能如同钢筋水泥。一般而言,纤维强化塑胶的单位重量的强度大,也就是说,纤维强化塑胶具有重量轻且结构强度高的特点,并且,纤维强化塑胶的热传导系数很低,隔热效果良好,因此,使用此材料的隔热板120可有效缩减隔热板120的体积及厚度,还可增加其结构强度及隔热效果。此外,纤维强化塑胶在面对各种不同的环境更能发挥耐蚀性的效果。
[0067] 如此配置,本实施例的吸热板110与隔热板120共同定义出热收集流道CH,太阳光的热能即可通过具有高热传导系数的吸热板110有效传导至热收集流道CH内的热传导液体,并利用隔热板120良好的隔热特性来有效防止热能散失。因此,本实施例的太阳能收集器100不仅具有良好的太阳能收集效率及高结构强度,其体积及整体厚度更可有效缩减,其风阻也可相对降低,进而增加了太阳能收集器100在建筑一体化的应用及设计弹性。
[0068] 在本实施例中,太阳能收集器100可如图2所示由多个吸热板110以及一个隔热板120所组成。第一卡合部114则分别设置于各吸热板110的相对两端,而隔热板120则可如图2所示具有多个第二板体122,分别对应吸热板110的第一板体112。具体来说,任两相邻的第二板体122以其对应的第二卡合部124相连接,而各吸热板110的第一卡合部114则分别与对应的第二卡合部124扣合,使上述的多个吸热板110彼此相邻地扣合于隔热板120上,以形成多个独立的流道。详细而言,各个第二卡合部124可包括彼此连通的延伸槽124a以及勾合槽
124b,而各第一卡合部114可包括彼此连接的延伸段114a以及勾合段114b。各延伸段114a位于对应的延伸槽124a内,各勾合段114b则连接对应的延伸段114a而嵌合于对应的勾合槽
124b内,并与对应的勾合槽124b相勾合,以将吸热板110彼此相邻地扣合于隔热板120上。更进一步而言,任两相邻的吸热板110的延伸段114a会嵌设于同一延伸槽124a内,而连接上述的延伸段114a的勾合段114b则与对应的勾合槽124b相勾合,以将任两相邻的吸热板110扣合于隔热板120上。
[0069] 在本实施例中,太阳能收集器100还可包括多个填充物140,以填充于勾合槽124b内,并位于相邻两吸热板110的勾合段114b与对应的勾合槽124b之间,以进一步固定相邻两吸热板110与隔热板120之间的嵌合关系。在本实施例中,填充物140可包括硬化胶、密封胶或卡榫。各卡榫可嵌设于相邻两吸热板110的勾合段114b与对应的勾合槽124b之间,以增进太阳能收集器100的结构强度及吸热板110与隔热板120之间的结合力,并防止热传导液体在工作压力下溢流。
[0070] 当然,本实施例仅用以举例说明,本发明并不局限太阳能收集器100的吸热板110及隔热板120数量,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太阳能收集器也可由一个吸热板110以及一个隔热板120所组成,或是由多个吸热板110及多个隔热板120所组成。只要吸热板110的第一卡合部114可牢固地与隔热板120的第二卡合部124扣合即可。
[0071]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板体112以及第二板体122皆为弧形板体,以增加其对热传导液体的工作压力的承受度。具体而言,各第一板体112与对应的第二板体122的弧形方向相同,换句话说,各第一板体112与对应的第二板体122可为彼此平行的弧形板体。一般而言,弧形板体会比平面板体所能承受的压力大,因为弧形板体的任何一个地方受力,都可以向四周均匀地分散开来。并且,本实施例的各第一板体112与对应的第二板体122的弧形方向相同,不仅可增强太阳能收集器100的结构强度及抗压能力,还可进一步降低太阳能收集器100的整体厚度。同时,第一板体112为弧形板体也可增加其与热传导液体的接触面积,进而增加热传导效率。此外,第二板体122为弧形板体也可增加太阳能收集器100在纵向方向D1上的结构强度。
[0072] 图3是图2的太阳能收集器施加内部压力后的应力分布图。图3示出了本实施例的太阳能收集器100在吸热板110与隔热板120所定义出的独立流道内施加每平方厘米6公斤(6kgf/cm2)的内部流体压力后的应力分布图。详细而言,图3中的上图示出了隔热板的材质为ABS树脂等热塑性树脂的太阳能收集器100a在施加6kgf/cm2的内部流体压力后的应力分布图,而图3中的下图则示出了隔热板的材质为FRP等复合材料的太阳能收集器100b在施加6kgf/cm2的内部流体压力后的应力分布图。经实验证实,本实施例的太阳能收集器100可承受至少6kgf/cm2的内部流体压力,并且,在此压力下,第一板体112以及第二板体122的位移极小。
[0073] 承上述,具体而言,太阳能收集器100a的第一板体112以及第二板体122在6kgf/cm2的内部流体压力下的最大位移约介于0.28毫米(mm)至2.59毫米,且第一板体112所承受的最大应力约为2122MPa,其远小于造成不锈钢永久形变的应力。相似的,太阳能收集器100b的第一板体112以及第二板体122在上述压力下的最大位移约介于0.1毫米至1.42毫米,而第一板体112所承受的最大应力约为1494MPa,其也远小于造成不锈钢永久形变的应力。并且,本实施例的太阳能收集器100a、100b的杨氏模数(Young's modulus)皆高于
20GPa,证实其在纵向方向D1上也具有良好的结构强度。因此,本实施例的太阳能收集器100确实具有优异的结构强度及抗压能力。
[0074] 图4是图1的太阳能收集器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5是图4的太阳能收集器沿B-B’线的剖面示意图。请同时参照图4以及图5,在本实施例中,太阳能收集器100还可包括连接管130,连接并罩覆吸热板110以及隔热板120的一侧。详细来说,连接管130可包括多个孔道
132,其对应热收集流道CH设置,以连通热收集流道CH。本实施例的太阳能收集器100可例如应用于太阳能热水器,以将太阳能收集器100所吸收到的太阳辐射能转换为热能来热水。连接管130可包括入水口134以及出水口136,热传导液体如图4的箭头所示经由连接管130的入水口134流入热收集流道CH,并在收集热能后流出热收集流道CH,并经由连接管130的出水口136流出太阳能收集器100。
[0075] 当然,连接管130的配置方法并不以上述为限,连接管130也可例如设置于吸热板110与隔热板120的相对两侧,以分别连通热收集流道CH的相对两端。热传导液体可由热收集流道CH的其中一端的连接管130流入,并在吸收热能之后由热收集流道CH的另一端的连接管130流出太阳能收集器100。本发明并不限制连接管130的数量及其设置位置。
[0076] 图6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吸热板的剖面局部放大示意图。请参照图6,在本实施例中,太阳能收集器100还包括太阳能选择性吸收膜150,其覆盖吸热板110的向光面S。太阳能选择性吸收膜150可包括阻尼层152、吸收层154以及抗反射层156,依序覆盖于向光面S上。也就是说,阻尼层152覆盖于向光面S上,吸收层154覆盖于阻尼层152上,抗反射层156覆盖于吸收层154上。阻尼层152可例如以溅镀的方式形成于向光面S上,其材料可包括金属氮化物(metal nitride)、金属碳化物(metal carbide)或金属碳氮化物(metal carbon nitride)等。具体而言,阻尼层152的材料可例如选自于氮化锆(ZrN)、氮化钛(TiN)、氮化铝钛(TiAlN)、氮化铬(CrN)、碳化钛(TiC)、碳化铬(CrC)、碳氮化钛(TiCN)、碳氮化钛铝(TiAlCN)、碳氮化锆(ZrCN)、碳氮化铬(CrCN)中的一种或其任意组合。
[0077] 此外,吸收层154也可以溅镀的方式形成于阻尼层152上,吸收层154的材料包括金属氧化物以及金属氮化物、金属碳化物或金属碳氮化物等。换句话说,吸收层154的材料可由阻尼层152的材料混合金属氧化物而得。抗反射层156可以沉积的方式形成于吸收层154上,其材料可包括氧化硅或氮化硅。当然,上述的阻尼层152、吸收层154以及抗反射层156的材料仅用以举例说明,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如此,通过将太阳能选择性吸收膜150沉积于向光面S上,太阳光即可经由抗反射层156进入吸收层154以及阻尼层152,且太阳光的辐射能可经由吸收层154转换为热能。此热能可再经由吸热板110传导至热传导液体。
[0078] 图7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一种太阳能收集器的部分构件分解示意图。图8是图7的种太阳能收集器的构件组装示意图。请同时参照图7以及图8,在本实施例中,太阳能收集器100还可包括外壳,其包括上盖160、多个补强片170以及下壳体180。上盖160以及下壳体180共同定义出容置空间,而上述的吸热板110以及隔热板120则组装并设置于此容置空间内,补强片170则设置于隔热板120以及下壳体180之间,以对其进行结构支撑,在其他实施例中,上盖160以及下壳体180也可整合为单一结构,也就是说,上盖160以及下壳体180可为一体成型的外壳结构。在本实施例中,太阳能收集器100的纵向长度L1约为245厘米,横向宽度W1约为20厘米,而高度H1则约为4.5厘米。此外,吸热板110以及隔热板120组装后的横向宽度约为18厘米。当然,本实施例仅用以举例说明,本发明并不限定太阳能收集器100的具体尺寸。
[0079] 图9至图11是本发明的不同实施例在建筑物附加结构的应用示意图。请参照图9,上述的太阳能收集器100可模块化而作为建筑物的附加结构,其设置于建筑物的外部表面上,以吸收太阳的辐射能,并将其转换为热能而加热建筑物的生活用水,或是作为建筑物的供暖来源。举例而言,上述的建筑物附加结构10可如图9所示包括框架200以及多个如前所述的太阳能收集器100,框架200可用以框围出容置空间,太阳能收集器100则可设置于框架200的容置空间内。具体而言,太阳能收集器100可例如以彼此平行的方式设置于框架200上,以形成不连续墙面,进而增加建筑物附加结构10可吸收太阳能的面积。建筑物附加结构
10可例如设置于建筑物易受到太阳光曝晒的外部表面上,如此,建筑物的附加结构10不仅可作为遮阳结构之用,还可用以吸收太阳的辐射能,并将其转换为热能,以加热建筑物的生活用水,或是作为建筑物的供暖来源。
[0080] 请先参照图9,在本实施例中,建筑物附加结构10所设置的外部表面可为建筑物的阳台或露台,而建筑物的附加结构10则可设置于阳台或露台的外缘,以作为阳台或露台的围栏之用。此外,请再参照图10以及图11,在本实施例中,建筑物的附加结构10所设置的外部表面可为建筑物的屋顶、窗户、露台或邻接建筑物的开放空间(例如建筑物的前院、后院或骑楼等开放空间)。而建筑物附加结构10则可设置于上述的外部表面,以作为此建筑物的外部遮阳结构。举例来说,建筑物附加结构10若设置于建筑物的窗户上,则可作为遮阳的百叶窗之用,而建筑物附加结构10若设置于建筑物的阳台、前院或后院上,则可作为上述阳台、前院或后院的遮阳棚之用。如此,作为外部遮阳结构的建筑物附加结构10一方面可减少太阳辐射热和太阳光线通过建筑外墙进入室内,或是为邻接建筑物的开放空间提供遮阳,一方面还可吸收建筑物本身及周围所接收的太阳能,对建筑物进行主动降温。因此,相较于传统的外部遮阳结构,本发明的建筑物附加结构10可对建筑物有更优异的降温效果。并且,建筑物附加结构10还可将太阳辐射热转换为热能,以加热建筑物的生活用水,或是作为建筑物的供暖来源。
[0081]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太阳能收集器的吸热板与隔热板彼此扣合,且两者之间维持间距,以共同定义出热收集流道,以供热传导液体流过。并且,吸热板的热传导系数实质上为隔热板的热传导系数的30倍以上。如此,太阳光的热能即可通过具有高热传导系数的吸热板而有效传导至热收集流道内的热传导液体,并利用隔热板良好的隔热特性来有效防止热能散失。并且,本发明的太阳能收集器具有重量轻、结构强度高且热传导系数低的特点,因而可在维持其结构强度及隔热效果的前提下,有效缩减隔热板以及外壳的体积及厚度。因此,本发明的太阳能收集器不仅具有良好的太阳能收集效率,其体积及整体厚度更可有效缩减。因此,太阳能收集器的风阻也可相对降低。
[0082] 此外,本发明的太阳能收集器还可经模块化而作为建筑物的附加结构,其是将多个太阳能收集器设置于框架内,以将太阳能收集器模块化,增加其太阳能收集的效率。本发明的太阳能收集系统可例如设置于建筑物的外部表面上,以吸收曝晒于建筑物上的太阳能,并将其转换为热能以供建筑物内部使用。因此,本发明确实增加了太阳能收集器在建筑一体化的应用及设计弹性。
[0083]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